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羲字的五行属性火(羲字的五行属性)

羲字的五行属性火(羲字的五行属性)

中华神话之《千年应龙》\u0026《羲(读:xī)和御日》篇

千年应龙

千年应龙

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

外貌形态

应龙

应龙的形象一般与同时期流行的中国龙形象无二,只是多了一双羽翼。但据古籍应龙庚辰为黄色龙鳞,五彩羽翼,五爪。 [7] 《广博物志》载:“角浪凹峭……龙之雄也;角靡浪平……龙之雌也”,宋朝前的应龙也以靡、平龙角的雌龙形象出现。而其以人类身形显现时,则是以纳征后的新娘姿态出现,有诗赞云:“应龙游景云,驭六气,乘万变,朱衣戴缨”。同时人形的应龙还会手持金斧黄钺,《文苑英华》载:“应龙秉钺,元女侍坐”,有时也会乘坐其他神龙用以代步。 [8]

神异伟力位格司掌

应龙又称飞龙、黄龙,是祖龙,更是真龙的标准,只有如应龙有翼,才可称真龙。有学者认为,应龙即联姻亲族复合型图腾的母体。 [6]

应龙是中央七宿轩辕星之神,更是天之后妃、太一之妃,号称女王星,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并列为五星天官。司掌风雷、雷雨,天下水仙、水神、河伯之属,司四季、司中岳、司中土、司黄河、江、汉、淮、济之水、司黄帝之子孙、司倮虫三百六十。 [9]

应龙生凤凰、建马,建马生麒麟 [40] ,而凤凰生一切鸟,麒麟生一切兽,应龙即为世间鸟兽共祖。

神力表现

《祁阳贾侯神道碑》记载:“乾坤破碎、溟涬茫昧……应龙腾举托天开,垂云矫翼廓清氛”,记载远古时天地破灭,元气湮灭后应龙重开天地,恢复人间元气之事 [10] ,而此状态于《云笈七签》中被形容为“元气溟涬……人为万物,不知东西南北,人化为禽兽,禽兽化为人。真人乃在元气之上,仙人乃在绝域无崖之际,道人隐居” [11] 。

无独有偶,不仅有应龙开天记载,还有其创造大地的神话传说。《全唐文》中记载长孙无忌曾上表说:“应龙辟壤,致宅土于遐年……天之祚圣,复在于兹”,称应龙开辟了世人所居的大地 [12] 。在“盘古神话的起源故乡”桐柏一带,有着《应龙生盘古》的传说,说应龙生下了盘古。

应龙除了拥有创世之力、救世之功外,还拥有灭世之能,其威能远超钟山烛龙借助火精而得的昼夜变换之力。《钱塘集》记载当应龙含怒飞天时,能够直接令当空的烈日消失,同时使天地万物抵达终结的状态,称为“天地昏蒙而万物否”,否指“变坏、灭绝” [13] 。

《阮籍集》说当应龙伸展身姿,可以充塞整个宇宙,但当她收缩身形之时,却可以进入无间之间。而其常态则是龙首枕于星宿、张宿,龙尾挂于柳宿、井宿,身体倚靠于太微垣三台。

而当应龙飞天之时,一切云气、星宿尽皆跟从其后,同时有大雷霆响起,震撼天地四极,充斥九垓,四方汪洋海水如龙卷般升往天空,其中有四海图籍为应龙献上。 [14]

应龙施雨之时,可以调动天之元气于天地中孕育万物,麒麟、凤凰便由此诞生,《易传》称之为“品物流形”。应龙之翼也有其神异之处,内含乾刚之威,可以覆盖苍天。甚至画应龙于图,也有神效,可以镇压天地偏怪灵异,令天下太平一元之数。

当应龙化为中央七宿之后,能够召唤高皇天土帝之宫进入下界人身,实现其人万般心愿,消除一切病苦。 [15]

大战事迹

应龙赠伏羲河图,带女娲朝见天帝。炎黄时代,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但应龙却一力战胜虎、豹、熊、罴四兽,接连斩杀蚩尤、夸父,最终还送黄帝及其一干重臣升天成仙。 [16]

大禹治水遇无支祁受挫,诸神皆不敌,唯有应龙独力战胜无支祁,桐柏君向应龙求情,才留下无支祁一命。期间应龙以尾画地开长江,助禹治洪水救黎民;力开龙门,使水族、蛇、虺有进升化龙之机。 [17]

具体神话高皇天龙

应龙不仅杀蚩尤、斩夸父、擒无支祁,生凤凰、建马。开长江助禹治洪水救黎民,开龙门使水族有上升化龙之机。更能够召唤土帝之宫,实现万民心愿,消除一切病苦。《北帝伏魔神咒妙经》:“龙神应龙……能招中央土帝之宫及黄色珍宝官禄,入人身中,生业日盛,贵极王祚,万愿从心,消除五脏百病之厄”。

而当应龙飞天之时,一切云气、星宿尽皆跟从其后,同时有大雷霆响起,震撼天地四极,充斥九垓,四方汪洋海水如龙卷般升往天空,其中有四海图籍为应龙献上。《御定渊鉴类函》:“雷霆震撼乎四极,充斥乎九垓,沨沨乎海水起立,此应龙之天飞也”、《古俪府》:“应龙升举,云气具从,星宿伏拱,受四海之籍图”。

当应龙伸展身姿,八维也不足以容纳,可以充塞整个宇宙,但当她收缩身形之时,却可以进入无间之间。《潏水集》赞曰:“应龙出重渊,奋迅弥宇宙,收藏入无间”、《骈体文钞》:“应龙不常仪,或朝济夕卷,翕忽代兴,或泥潜天飞,晨降宵升,舒体则八维不足以畅迹,节身则无间足以从容”。 [18]

应龙施雨之时可以调动元气孕育万物,《易传》称为“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潏水集》又赞道:“应龙……雨施品物形。脗合元气冥。 神变不可测,乃知至阳精”。 《全唐文》:“应龙乘风云,作雷雨,蟠蛰以全其力……力全则神化无穷”,因此道藏称之为“天元应龙”。刘伯温赞誉应龙曰:“应龙翔中天,涣汗湿箕毕”。

应龙之翼含有乾刚之威,可以覆盖苍天,《唐诏令》:“应龙翼粹含乾刚”,《全上古文》:“奋乾刚之威,平天覆之势”。甚至画应龙于图,也有神效,可以镇压天地偏怪灵异,《林堂集》:“应龙图镇天地之偏灵异……应龙图历协一元之永欢”。

山海古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秦代应龙纹

有学者考证凶犂土丘位在东荒海中蓬莱、员峤之列,并认为明代《应龙画河海图》中应龙裹挟火焰、海浪的形象凸显了其海洋、火山的神性。 [19] 另有学者称“‘凶犁土丘’当作‘凶犁之丘’”。 [20]

应龙曾以“杀蚩尤与夸父”立下大功,《山海经校注》云:“盖夸父与蚩尤同为炎帝之裔,在黄炎斗争中,蚩尤起兵为炎帝复仇,夸父亦加入蚩尤战团”。

除《东经》外《山海经·大荒北经》亦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竹书纪年》记载:“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说应龙攻打蚩尤之时,曾独力鏖战虎、豹、熊、罴四大猛兽。

应龙本处于天,故有《东经》“不得复上”之语,《文选》云:“天有九龙,应龙有翼”,《左传注》称应龙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昊苍“,《文选详注》曰:“忽、荒,天上也。昊、苍,皆天名也”。 [21]

晋代郭璞注《东经》“应龙之状”即“今之土龙”,以其“气应自然”为行云致雨之神,此土龙即《论衡校释》所云:“天龙之神亦在土龙.......雩祭者之精亦在土龙”,后世又有“应龙画地通流泉”之语,俗传为沟渎河川之神。

曳尾黄龙

自应龙斩蚩尤、夸父之后,应龙又助大禹治水。《太平广记》:“禹治水时,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凿龙门疏河”,即《北河纪》所谓:“应龙画而伊阙凿,支祁锁而淮涡安”,此处伊阙也即龙门。 [22]

而《山海经广注》引《岳渎经》有:“禹理淮水,三至桐柏水,功不能兴。禹怒,召百灵,应龙搜逐之,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祈,形若猿猴”,说大禹治理淮水时,到桐柏三次而失败,于是大怒之下召集无数神灵,而在应龙的搜寻追逐之下,终于擒获了淮河、涡河的水神,无支祁。 [23]

《岳渎经》又有“尧九年,无支祁为孽,应龙驱之龟山足下,其后水平”,而《姑苏志》则记载有无支祁作乱,诸神皆不敌,“唯有庚辰以战……徙之淮阴龟山之足,俾淮水永安”,可以明见。 [24] 据考,应龙或以庚辰为名。

生翼黄龙图

《楚辞》云:“应龙何画?河海何历?”王逸注此句云:“或曰禹治洪水时,有神龙以尾画地,导水径所当决者,因而治之”,《拾遗记》卷二:“禹尽力沟洫,导川夷岳,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晚清诗有一句“或称黄龙应龙助烈焚”。顺天府志亦载“黄龙五采曰应龙”。

此上诸说可知应龙佐定九州之功,亦可见以黄龙为应龙之说古来有之,现代神话学家袁珂亦有按曰“黄龙曳尾自即是应龙画地”,《中华龙文化词典》、《中国神话人物辞典》、《中华神秘文化辞典》等书对此亦有论述。 [25] 不仅如此,早期的黄龙形象就与应龙一致。

起源祖龙

应龙纹古玉

在商周的铜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最早的应龙形象出现于内蒙古,发现了距今7400年的带翼蛇身龙文物。 [26]

《洞庭湖区的龙文化》一书中认为老龙即应龙,也即祖龙。该书引用《庄子》:“老龙吉”即“应龙吉”,又引《氏族典》中“祖龙,老龙也”,认为应龙即老龙,即祖龙。《说文解字》龙部云“䶬,老耆,脊上䶬䶬,从老,开声”,段玉裁注,“老耆,老也,老则背隆”。作者杨青在此书中还认为,应龙即联姻亲族复合型图腾的母体。 [27]

无独有偶,在唐代星经中记载了真龙的辨别方法,说:“又有辅翼,则为真龙”,此辅翼即为应龙背后所生双翼,认为山海经应龙、四象中的青龙之类生有羽翼的才是真龙。

因此应龙又有“龙中之贵”、“龙之老者”的称号。应龙所化老龙吉成为炎帝神农之师,当应龙传教炎帝之师,九天仙灵尽皆听法。称,“神农尝草……悉诸九灵,学于老龙吉”。

除此之外,应龙也是礼记四灵中“麒麟”、“凤凰”的祖先。《淮南子》:“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镡津文集》:“羽嘉生应龙,应龙生凤凰”,但《淮南子》亦载有“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而汉代许慎认为飞龙亦有翼之龙,并以飞龙等同应龙。[28]

天妃真神

旧北京城曾有神庙祭祀“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解放前有学者考察至应阳县附近时仍有土人信奉应龙神,信都县志亦载有应龙庙。

上文已知,应龙即黄龙。是以应龙庚辰即为天神太一之正妃,《史记正义》云:”黄龙之神,主雷雨之神“,《上清灵宝大法》中也有:“黄龙之神,曰轩辕星,主迅雷烈风”,指轩辕星为黄龙之神,主宰风雨雷霆。

应龙天妃

而《云笈七签》更有:“轩辕星,天之后妃”的记载,无独有偶,在《古今事文类聚》中还说:“轩辕星,女王星也”,可以清楚见到,轩辕星即黄龙之神是天之妃的神话脉络。

《荆州占》则记载:“勾陈,后宫也,黄龙之位也,太一之所妃也”,而《淮南鸿烈》又称:“太一,天之形神也”,勾陈即指勾陈四星,为天帝后宫,言指黄龙之神居于勾陈四星,而黄龙即应龙,太一之后妃即前文天之妃。 [29]

《诗推度灾》曰:“黄龙在内,正土职也;一曰陈陵,二曰权星,主雷雨之神”。《说略》云“其神黄龙,首枕星、张,尾挂柳、井,体映三台,司四季、司中岳、司中土、司黄河、江、汉、淮、济之水、司黄帝之子孙、司倮虫三百六十”,说黄龙的龙首枕着星宿、张宿,龙尾挂在柳宿、井宿,龙身映照在三台六星。

而在张衡《灵宪》中,又有:“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脊於後,黄龙轩辕于中,则是轩辕一星,与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为五矣。世之言星者,惟知四兽,而不知黄龙,是求之未尽也”,将黄龙和天之四灵并列。

《淮南子》中亦有:“何谓五星?东方,木也……其兽青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兽朱雀……中央,土也……其兽黄龙……西方,金也……其兽白虎……北方,水也……其兽玄武”。

母神一系

应龙战力之强,地位之尊崇,血统之尊贵,可即使如此,仍为神明坐骑,《淮南子·揽冥训》记“(女娲)乘雷车,服驾应龙......道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宓穆休于太乙之下”,高诱注此云:“应龙有翼,应德之龙也”,若以神话中的时间顺序来看,应龙最初身份当是母神女娲的部下。 [30]

除了相助女娲,应龙庚辰还为伏羲帮了大忙,《易传》有:“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在《艺文类聚》之中还有:“河出应龙,乃弘易,若夫固天将圣,垂意艺文”,《周易正义》又说:“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孔安国以为《河图》则八卦是也”,传说应龙背负河图而出,以启伏羲发明八卦。

不仅伏羲得应龙赠河图、女娲驾应龙上升九天见天帝,也有黄帝乘应龙于鼎湖升天成仙、号为太一君的传说,《云笈七签》就记载了此事,云“黄帝居代总百一十一年,在位一百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 [31] ,或许前载“太一之妃”之“太一”,即是黄帝所成之“太一君”,而孙思邈撰《房中补益》则载“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上仙”,莫非所谓“御女三千,白日飞升”之中即有一女为此应龙,如此诚可为笑谈矣。 [32]

千载进变

应龙原本只有一条,名为庚辰,是毛犊与羽嘉所生,生下了凤凰、麒麟,天地间独一无二,处凶犂杀蚩尤,助夏禹治水,开龙门、擒无支祁的无双战神。

也是于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地,云雨雷霆之神、沟渎河川之神、天龙之神,号曰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的太一之妃,是活跃在先秦神话中的神明。

但到了南北朝时期之后,又从应龙庚辰的神话中,派生出了第二种应龙,在南北朝之前的文献记载中,并无除庚辰之外的应龙存在。

第二种应龙即寻常神龙修炼一千五百年所化,也即任昉所著《述异记》中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化为应龙之应龙。

这种应龙是龙类进化的最终阶段,但并不唯一,成了一个成员繁多的族群。在这一过程中,有“应龙虬龙螭龙蛟龙”四大阶段,四种称号。最初阶段叫做水虺,还算不上是龙,第二阶段蛟龙,第三阶段无角的螭龙,第四阶段有角的虬龙,最后成为有翼的应龙。

生平概述

应龙有飞龙、黄龙的别名,而其本名则为庚辰,庚辰的父母名叫毛犊、羽嘉,是世间一切飞禽、走兽的祖先。应龙是黄龙之神、行云致雨之神、沟渎河川之神、顺天佑畿辅时应龙神,天之后妃、天神太一之妃。

庚辰除了生下凤凰、麒麟之外,也是龙族的祖先,即是所谓的祖龙,而且只有如应龙这样,生有羽翼的龙才能算是真龙。也有传说就连盘古都是她的子孙,在盘古开辟的世界破碎后,应龙将重开天地。

庚辰最早居于天上世界,有昊天与高皇天两说,是天之九龙之一。但为了帮助女娲能够顺利补天,而下凡为女娲驾车,带女娲朝见天帝。此外应龙庚辰还为女娲的兄长——伏羲,送上了对他而言至关重要的河图。

后来庚辰为助黄帝争夺帝位,第二次下凡,先是受黄帝命施展控土神力蓄水,断绝蚩尤水源,但此举却被风伯雨师降雨所破。此后女魃止雨,应龙便不求策略,直接上阵一力鏖战虎、豹、熊、罴四兽大军,继而杀蚩尤、斩夸父,几乎耗尽神力而无法回返天界。但没多久,应龙神力便已恢复,黄帝于鼎湖铸鼎,应龙庚辰便从天而降,带着黄帝与其一干重臣升天成仙,黄帝由此号为太一君。

到了大禹时期,早已回返天界的庚辰竟然三度下凡!第三次从天界来到人间,助大禹平治水患。此时的庚辰龙轻轻划动龙尾便能画地成江,龙尾一划便开辟出了如今的长江。除了尾画长江之外,庚辰甚至还动用她的无上伟力,开辟了传说中能使水族、蛇虺之类进化为神龙的龙门。

到了治水末期,绝大部分水患的治理都已经大功告成,只剩淮水、涡水两条水系未能平定。而淮、涡这两条水系治水失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淮、涡水神无支祁的阻扰。在无支祁的阻扰下,竟然害得大禹三次失败。

于是庚辰又一次独力出战,终于擒获了妖猴无支祁,将这个齐天大圣的原型——水猿大圣无支祁。桐柏之君为无支祁向应龙求情,才在应龙的手下保全了无支祁的性命,将无支祁关押在了龟山之下。由此,大禹治水终于大功告成。

但治水成功之后,庚辰并未直接回到天界,而是去往东海,不知所欲为何。在清代小说家的演义之中,庚辰到此将化为僵尸的旱魃斩杀。但现实如何,古来神话如何,无考。

但应龙最后化为中央七宿,成为了统御东方七宿、西方七宿、南方七宿、北方七宿的中央七宿,成为五方七宿中唯一后天所成的星宿。

历史起源

应龙最早的典籍记载见于《山海经》中,仅就神话而言,则是在伏羲、女娲时代最早出现。

而在考古发现中应龙的实物形象,则最早见于7400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甚至比早期考古发现的中华第一龙,还要早上一千四百年。

禹王乘应龙图

此后应龙的形象广泛见于全国各地的诸多史前文明遗物之上,即使到了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之中,也仍有许多应龙纹出现。

到了汉代,但应龙作为封建皇权的象征在皇家御用龙纹器皿中出现,皇室所用的龙形象大多为应龙纹,大部分的龙形象也逐渐往应龙靠拢,汉代天之四灵之一的青龙也生有羽翼,成为应龙一种。

作为应龙最大特征的羽翼已经于宗周中叶开始逐渐演化为龙肩处的火焰纹、云纹,最终衍生出了无翼的纯粹黄龙形象,与应龙并用,

先秦应龙纹

此后随着五胡乱华、五代十国、靖康之耻、元清叩关一系列大战乱、大祸乱之下,华夏文明遭受接连不断的重创,竟然导致应龙形象一朝比一朝为人不知,到了明代早期已不为皇室所用,只有黄龙形象出现,直到大才子解缙倡议,才重新启用应龙纹为明皇室所用。

现代谬误应龙率蛟

现代网络有文章认为大禹曾斩杀一条应龙,并以《巫山县志》为证据佐证。但《巫山县志》中所写关于大禹治水的只有“大禹错开,遇神女授册,始劈三峡”,“斩龙台:治西南六十里,错开峡一石特立,相传禹王导水至此,一龙错行水道,遂斩之,故峡名错开,台名斩龙云云”,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被斩之龙有翼或者是应龙。 [33]

根据四川省巫山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委会所查,当地神话中大禹所斩杀的乃一玉龙,而徐成志的《中华山水掌故辞典》中则记述斩龙台上被斩杀的是一小蛇修炼而成的小蛟龙。姜彬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中认为此龙乃一青蛇修炼成蛟龙,所以在当地才会流传有禹王斩玉龙的民间神话。 [34]

而袁珂的《中国神话传说:从盘古到秦始皇》中则认为应龙被天帝授命率领一群大小不一的龙协助大禹,应龙引导主流,群龙疏导支流。

袁珂认为此处说明应龙导水的神话已经演变为群龙行水,已由某一条应龙画地成江河,演变成应龙率领群龙,乃至根本没有应龙参与的神话流变。 [35]

应龙女魃

现代文学中常见将应龙与女魃配对的故事,但实际上这一故事源自现代游戏《幻想三国志2》,于古籍神话中并无记载。

应龙除了有与黄龙等同,并以此与天神太一关联,成为太一之妃外,并无其他对偶神出现。 [36]

应龙冰夷

现代网络文学常常会有应龙与河伯冰夷大战的情节出现,更有甚者,还会描写应龙被冰夷击败。但实际上这场战斗纯属现代虚构,不见于古籍记载。而应龙是四渎之神、天下河川之神,河伯冰夷所司的“河”,只是四渎之一,冰夷只是应龙的下属。

应龙祖龙

现代洪荒流小说有祖龙一说,称祖龙、元凤、始麒麟三者为混沌所生,是龙、凤、麒麟三族祖先,然而于正统神话中应龙生麒麟、凤凰,应龙才是麒麟凤凰两族的祖先。

史书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楚辞·天问》:“河海应龙,何画何历?鮌何所营?禹河所存?”

《淮南子·墬形训》:“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建马生麒麟,麒麟生庶兽,凡毛者,生于庶兽。”

《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

《云笈七签·纪传部》:“蚩尤率魑魅魍魉,请风伯雨师,从天大风而来,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风伯雨师及天下女袄,以止雨于东荒之地,北隅诸山,黎土羌兵,驱应龙以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

《太平御览·卷五十七》:“枯泽非应龙之泉,平林非鸾凤之窟。”

《太平广记》:“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帝王世纪》:“又征诸侯,使力牧神皇直讨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使应龙杀之于凶黎之丘”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人人赋》:“驾应龙象舆之蠖略逶丽兮,骖赤螭青虬之蟉蜿蜒。”

《汉书·叙传》“应龙潜于潢污,鱼鼋媟之,不睹其能奋灵德,合风云,超忽荒,而躆颢苍也。故夫泥蟠而天飞者,应龙之神也;”

《三国志·吴书》:“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何必隐形于天外,潜鳞于重渊者哉?”

《晋书·列传第二十一》:“乘云车电鞭之扶舆委移兮,驾应龙青虬之容裔陆离。俯游光逸景倏烁徽霍兮”

《宋书·福瑞志》:“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应龙之翔,云雾滃然而从,震风薄怒,万空不约而号,物有自然相动耳。”

《元史·舆服志》:“应龙旗,赤质,赤火焰脚,绘飞龙。” [38]

应龙分有两种,一为毛犊与羽嘉所生,生凤凰、麒麟,天地间独一无二,于五方主中央、五行司土,为云雨雷霆、

羲(读:xī)和御日

羲(读:xī)和御日

羲和的原始形态来源于远古神话,在时代的更迭中她由最初的“日母”演变成“日御”,在后来的不断演化发展中,羲和又作为太阳神话、天文史官的代表人物,明确地承担了文化的功能载体,并集中表现在古诗词文化环境中的运用上。

中国部分学者认为:羲和、常仪是同为一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变也”。 [3-4] 因此,羲和也是一位日月女神。

神话原型

关于羲和的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译:在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水从南边流进这座山中。在东海之外,甘水之间,有个羲和国。这里有个叫羲和的女子,正在河中给太阳洗澡。羲和这个女子,是帝俊的妻子,生了十个太阳。)于是羲和首先以日母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耳前。她是人类光明的缔造者,是太阳崇拜者中至高无上的神。

在以后的演变中又有了《楚辞·离骚》中的:“吾令羲和弭莭兮,望崦嵫而勿迫。”(译:“我命令羲和停鞭慢行啊,莫叫太阳迫近崦嵫山旁”),《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王逸注:“羲和,日御也。言日未出之时,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译: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王逸注解: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又演变成了御日的神,并开始第一次应用于诗歌创作。至汉代由于《前汉纪·前汉孝宣皇帝纪卷第十八》:丞相又奏言古有羲和之官。以承四时之节。以敬授民事。(译:丞相又上奏说古代有羲和的官员。以承接四季的节日。以慎重任命百姓的事务。)(出自《前汉纪》)又发展为一种官职,不难看出羲和这一文化现象对文学、政治的影响之深。再到后来,又在诗歌体系中滋生出了“羲和鞭日”、“羲和敲日”、“羲和练日”、“羲和倚日”等等意象,羲和的原始意象已从神话中逐渐解体并形成不同版本的羲和意象。文人墨客、才人骚子从神话原型提炼其文化因素作为文学创作的载体,于是个人意志改变了羲和的原貌。羲和神话与羲和意象在内容上的关联性,使它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发挥到了极致,从此羲和开始由神话的荒原向诗歌的百草园过渡,羲和意象开始走向全新境界。

“人类心灵深处有一远古遗留的心理结构,它是通过遗传和文化积淀继承的,各文化成员之间,现代人与原始人之间,这一结构基本相同,故称之为原型。原型是潜意识心理结构。当它浮现到意识里时,总是以某些特定形象象征式地表现出来。故而原型又指表现特定心理的特定形象,这类形象曾用于表现初民原型,故而就是构成神话的基本要素——神话意象。”太阳正是这类形象中特别典型的一个,中国最早太阳神话原型见《山海经·大荒南经》。 [5] 从这个意义上看,羲和是十个太阳的母亲,当之无愧的日神,但是“语言的疾病”(马科斯·谬勒语)也会滋生新神话。就羲和二字的理解而言,衍生出了两个神话体系,并且说明了“生日神话的产生必然诱发与这相对的月神话。” [6] 就是将羲和与常羲视作一人,吴其昌先生也认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变也。”

旋转的日光

关于羲和的隐含意义,姜亮夫先生在《楚辞今译讲录》中认为羲和之“羲”的本字当是“曦”。姜说是矣,《论衡·是应》正作“曦和”;《玉篇·日部》:“曦,日色也”;《集韵·支韵》:“曦,赫曦,日光”。可见羲(曦)本义是指日色、日光。和字,《山海经·中山经·中次三经》曰:“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郭注:“曲回五种。”所谓和山,就是因其曲回而得名。此亦为可证和为旋转之义。此外根据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理论“盖天说”,可以推知,古人认为太阳的东升西落,循环不已,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斗极而旋转的。因此羲和之义,就是“旋转的日光”的意思。

古人以此来指称日神。尽管在古文献的基础上对“羲和”之说有种种歧义,但不可争辩的是她的日母形象、她的御日形象坚不可摧,无论它是日神还是日月神,她已成为原始人类心中理想的太阳崇拜对象,为人们塑造了一幅优美得令人充满想象的御日图,羲和每天不慌不忙地赶着龙车,掌握时间的节奏,驱使着太阳前进并和太阳一起日出日归,并且这一形象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更是大放异彩,她的原型深深地为人们打下了这样的烙印。 [7]

神职演变

日母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

日母

《山海经》所载,羲和为日母并帝俊之妻,她生有十个太阳挂在扶桑树上,由母亲“职出入”,安排轮流巡游天空。据郭璞引《归藏·启筮》,日母羲和主职太阳们从东到西,形成早晚晦明,先民的时间观或许正由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转而来。但“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遂又有后羿射日的神话。郭璞注所言尧立羲和之官,当典出《尚书》,此详后论。据此可推知:日母羲和神话在前;《尚书》尧立羲和之官在后;此后,借用《尚书》历史羲和,用以名羲和之后世为羲和国。 [1]

日御

《楚辞补注》卷一《离骚经·王逸序》: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离骚》所载,羲和为为太阳驾车的神。“羲和”句历来为人喜好,羲和驾车扬鞭从东至西匆匆疾驰,但很快又会从崦嵫山落入虞渊。屈原求帝陈辞心切,当傍晚时分来到昆仑悬圃后,想趁天黑前赶赴天庭,于是开启异想,指挥神灵助佑实现理想,让日御羲和停挥长鞭,使时间静止。

通检屈辞,涉及“羲和”一语尚有《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王逸注:“羲和,日御也。言日未出之时,若木何能有明赤之光华乎?”(译:羲和还没御日出行,若木之花为何放光?王逸注解: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神。说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若木如何可以发出亮红色的光华呢?)疏解此句的关键是“若华”,然王逸以及后世楚辞诸家皆对“若木”无解,遂使屈原此问始终难以明晰。

《山海经·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洞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山海经》记“若木”位于昆仑以西之西极地,故屈原飞升至昆仑悬圃时,要想留住时光“折若木以拂日”,由此,“若木”不会为东方挂日之扶桑树。《淮南子·地形》云“若木在建木西”,也可佐证“若木”应在西方。联系日御羲和驾车将太阳从东之扶桑运载至西之虞渊,《天问》此句意为:日御羲和启动日车时,定要扬鞭启节,那么,当羲和尚未扬起御龙之鞭,也即是日车尚未启动之时,西方的若木之花怎么会发出光彩来呢?

《楚辞·离骚》

此外《广雅·释天》:“日御谓之羲和。”《淮南子·天文》:“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不同类书援引此句存有异文。《初学记·天象部》引为:“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徐坚引许慎注曰:“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泉,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虞世南引《淮南子》、《太平御览》引《淮南子》,俱同《初学记》。以上三家所引,“马”演变为“龙”,颇能引发思索。据此,日御羲和载着太阳,驾驶六龙之车,来回于东西天衢。李白《蜀道难》,化用羲和扬鞭御日的神话生趣,“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谓羲和驾龙车至此不得不回御,因为蜀山实在高峻,连日御也难翻越。看来,羲和御日神话在李白的时代还多为人所知。此外,三家引“爱止羲和”成“止其女”,检索文献,“爱止其女”或依《山海经》“东南海之外,目一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而来。

汪瑗《楚辞集解》:“羲和,日御也。此所用羲和,当如望舒飞廉等号同看。”汪瑗《楚辞蒙引·羲和》云:“唯其寓言,此所以解作日御无妨也。由此观之,则羲和可以为官名,可以为日名,可以为日御名,但以为女子之名始生日月者,则妄诞之甚,不待智者可辨矣。”汪瑗针对《山海经》有关羲和的记载作了辩驳,为官可,为日可,为日御可,但唯独不能为女人,未免误入男权中心论之偏狭。金开诚《屈原集校注》谓:“古代神话中关于羲和与日的关系有种种说法,此处当用王逸及许慎说,即羲和是为太阳驾车的人。”显然,金氏亦力主羲和为日御。 [1]

部落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孔传曰:“重黎之后,羲氏、和氏,世掌天地四时之官,故尧命之使敬顺昊天。”

《尚书·吕刑》:‘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曰:“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孔颖达疏曰:“羲是重之子孙,和是黎之子孙,能不忘祖之旧业,故以重黎言之。”

据《尧典》、《吕刑》,羲氏、和氏分别为重氏、黎氏之后,当为两个氏族部落名,因其擅长观测四时星象,故被尧委以重伍“羲”、“和”为尧天文历官,与太阳关系较为疏远。但《尚书·夏书·胤征》却谓:“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侯承王命徂征。”(译:羲和沉湎酒色,作乱时间日程。胤侯去征伐羲和,作《胤征》…夏帝仲康开始治理四海,胤侯受命掌管夏王的六师。羲和放弃职守,在私邑嗜酒荒乱。胤侯接受王命,去征伐羲和。)《胤征》篇为东晋梅赜伪造,但《书序》的这则记载与《史记·夏本纪》“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却甚为吻合。苏轼《书传》对此已有详切辩论,兹不赘。情况似应为司马迁据《书序》作《夏本纪》,梅赜又依《史记·夏本纪》和《书序》进行了敷衍与加工。同书之中,前说羲、和受命敬授人时,后谓羲、和废时乱日,推论如下:《尚书》“羲”、“和”应为部族名,这两个部族受到尧的重用,但当夏仲康时,或不敬本职荒于淫逸,或势力强大威肋到夏的统治,故遭到夏的征伐。 [1]

历官

羲和在那个时代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也不仅仅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太阳神,它还肩负着观测日月之象,“以主四时”的天文历法任务,《艺文类聚》五卷引《尸子》曰:造历数者,羲和子也。《世本·作篇》也说:“羲和作占日”,宋衷注:“占其型度所至也。”张澍按:“占日者,占日之晷景长短也。”实际利用平日晷等简单设备作日影的测量工作,根据此类材料有学者说羲和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家或管理天文的官。 [7]

《山海经》、《离骚》、《天问》与《淮南子》中的神话人物羲和,到了《尚书》却成为天文历官,此为中国上古神话言说体系被历史化的整体命运之缩影,这正呈现出中国早期神话和历史之深度关联,神话中有历史,历史中有神话,两者已不能截然分离,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两者胶着,交相附丽。神话人物羲和先被创造,神话羲和与太阳关系密切,人间专司日月星辰的历官多为先民所钦重,于是,先民即用神话人名给现世中的天文历官命名,在流传中,人们便不知不觉地把神话人物与历史人物混为一谈了。对此,郭璞早有审察。郭璞注《山海经·大荒南经》关于羲和神话时说:“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真谓灼见。随着神话的诞生与传播,加之人文的进展,史官们在记述历史时,往往喜用神话背景来记载现实人物,以期给现实人物增添神秘权威色彩。中国上古人物,不止“羲和”现象如此,黄帝、后羿、鲧等大率类此。

《尚书》、《史记》外,主张羲和为天文历官的,以朱熹为代表。朱熹《楚辞辩证》:“··…《山海经》··…此等虚诞之说,其始止因《尧典》‘出日纳日’之文,口耳相传,失其本质。而好怪之人,耻其谬误,遂乃增饰附会,必欲使之与经为一而后已。其言无理,本不足以欺人,而古今文士相承引用,莫有觉其妄者。为此注者,乃不信经,而引以为说,蔽惑至此,甚可叹也。”朱熹《楚辞集注》注“吾令羲和弧节兮”句,也据《尚书》而解:“羲和,尧时主四时之官。”朱熹以《尚书》历史羲和解《离骚》神话羲和,并对王逸、洪兴祖以神话注解羲和作了批判。注解《离骚》,非得用儒家经典作为证据,不然,就会落入虚妄之途,朱熹的逻辑恰恰体现的是一种首尾倒置的思维方式。 [1]

时历神

在诸子集中,文人对羲和所营造的时间意象有种特别的偏爱。同时羲和意象的多次重复出现,说明羲和背后有一个重要的象征底蕴,时间之神与人物神合二为一,构成了时间与诗人情感的意义联系,所以威尔赖特说:“光的意象于是就格外适合于代表心灵状态的主要意旨象征了。”如《曹子建集》的《节游赋》“嗟羲和之奋迅,怨曜灵之无光。念人生之不永,若春日之微霜。”《大暑赋》“炎帝掌节,祝融四方;羲和按辔,南雀舞衡。”《赠王粲》“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与吴季重书》“思欲抑六龙之首,顿羲和之辔。”李贺的《秦王饮酒》“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相劝酒》“羲和骋六辔,书夜不曾闲。”在这些诗词体系中,羲和所指意象多在感叹时光流逝,表达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空感岁月踉跄而引发的哀婉和悲凉心韵,由羲和与不同动词的结合为人们设定了一组组时光飞逝的意境。羲和的奋迅,羲和的按辔,羲和的逝不留,都描摹出了时光不再的绝情,通过一个理想化的神话人物,不同动词的转换,把羲和从神话原型中支解出来而与诗人创作的目的有机连接,所要表达的皆停留在感叹时光,这也正是从日御的隐喻功能发展而来的,因此可以说是“诗人的自主性在神话中的投影。”

又如谢眺《和纪参军服散得益诗》“且驻羲和力,能令长卿卧。”杨炯《盂籣盆赋》“羲和奏晓,太隂望兮。”李白《大鹏赋》“盘古开天而直视,羲和倚日以傍叹。”《明堂赋》中“则使轩辕草图,羲和练日。”《长歌行》“羲和无停鞭,功名不早著”等等,把羲和与时间的隐喻现象表达得更加人性化,在曹植诗歌意象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挥,又勾勒出了新的画面,羲和的倚日傍叹的拟人化,又与她常用的道具连在一起描绘如周用十首《清都》“羲和鞭白日,回车息扶桑。”吴莱《偶阅吕国志赋得补陀洛迦山图》“羲和女子扶朱轮,晨鸡鸣声日观立。”何景明的《车遥遥》“羲和驻其轮,君看日亦无间时。”欧阳修的《憎蚊》“羲和驱日车,当午不转毂。”孟郊《感怀》“羲和驻其轮,四海借余辉。”杜甫的《瞿唐两崖》“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羲和鞭白日,少吴行清秋。”把时间的飞疾而过表现得更加形象化。羲和的日车、日车的朱轮、神奇的飞龙都演化成了羲和御日的道具,因此,羲和成了时间神,她是时间的控制者。 [7]

典籍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晋朝郭璞注:“羲和盖天 [5] 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楚辞补注》卷一《离骚经·王逸序》: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东汉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宋·洪兴祖补注:“虞世南引《淮南子》云:‘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初学记》卷一引《淮南子·天文训》:“爰止羲和,爰息六螭,是谓悬车。”原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厤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后汉书·崔駰传》:“氛霓郁以横厉兮,羲和忽以潜晖。”李贤注:“羲和,日也。”《后汉书·鲁恭传》:“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汉书·王莽传中》:“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余耀。”《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轶事典故

羲和浴日

羲和浴日绘画

对于太阳这样一个自然界中的事物,中国原始居民进行了自己的认识、理解和诠释。《山海经·大荒南经》言羲和浴日,后人把这个故事进行了扩展:羲和每日为十子套好龙车,拉着十子晨明时分从曲阿出发,定昏时分来到蒙谷,然后又赶往汤谷,帮孩子冲洗去一天的风尘,然后迎接第二个当班的十子。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羲和跟十个孩子严格按时度过每一个白昼,给人间送去温暖。整个叙述角度都是围绕羲和——太阳之母如何陪伴十子恪尽职守地为人类服务展开,塑造了一个善良、慈爱、自制、没有个人生活和需求的伟大的中国母亲形象。一方面,这反映了该神话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正处于母系氏族时期,神话是氏族社会母权时代的产物,表现出一定的女性崇拜;另一方面,这种女性崇拜意识一直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里,虽然在后来的父权社会意识的压制下,这种潜意识与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形态相结合,就对女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道德规范标准。羲和这样的母亲形象应运而生并生生不息,存在于中国人对于母亲的集体记忆中。

羲和伴日

另外,《羲和伴日》故事中的人物描写耐人寻味。羲和在与东方天帝结为夫妻之前,长得秀美异常,结婚之后,就再也没有关于她的外貌、语言、情感方面的描写,有的只有她做的事情:为十子“准备光彩夺目的龙车”,“看着十子消失在蒙谷这才驾着龙车,在已经变得清凉的夜空中,掠过群星和云彩,朝着汤谷赶路,去迎接下一个当班的太阳”。十个太阳除了严格遵照自己的职责按部就班地由母亲牵引着从汤谷来到蒙谷,让母亲为它们洗去一身的尘埃外,故事没有在外貌、性格、内心活动、语言等方而添加任何笔墨。 [8]

平常人们形容无可比拟的极大的功绩时,就借用“女娲补天”和“羲和浴日”这两个故事来作比喻,称为“补天浴日”。这是指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和羲和给太阳洗澡两个神话故事。后用来比喻人有战胜自然的能力。也形容伟大的功业。 [9]

相关争议身份性别

钱杲之《离骚集传》:“羲和谓日也”。王夫之《楚辞通释》注《天问》“羲和之未扬”句,谓“羲和,日也”。朱珔《文选集释》释《离骚》“羲和”谓“羲和专指日言”。文怀沙《屈原集》:“羲和,太阳神。”但文怀沙《屈原离骚今绎》又说:“羲和,为太阳驾驶车子的神”。前书出版于1953年,后书出版于1956年,后说似为文怀沙对这一问题的修正。黄灵庚《楚辞章句疏证》释《天问》“羲和”句谓:“羲和,称日阳,非日御也。”黄灵庚释《离骚》“羲和”句先引洪兴祖补注,然后说:“洪氏以羲和为三:有生十日羲和,有尧时司四时天官羲和,有日御之羲和。”检索洪兴祖注书体例,如果洪氏同意王逸旧注,就不另立新说,反之,则另作解释。洪兴祖赞同王逸释“羲和”为“日御”,他只是不同意王逸释弥弭为“按”,所以另释“弭”为“止”,洪兴祖引《山海经》等典籍只求网罗材料用作注书之补充而已,并没有反驳羲和为日御的主张。

黄灵庚接着说:“屈赋称羲和亦三:一为日神。《九歌·东君》为祭日之歌,东君,羲和也。二为日之名,《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言日未扬其光,若华何照也。《章句》因《离骚》训日御,失之。三为日御。此弭之羲和也。”《东君》为日神极有道理,但说东君为羲和,人们找不到更多文献以佐证这一解说。黄氏谓《天问》羲和为太阳,又说《离骚》羲和为日御。一个语词在一特定时期和特定范围当具特指意义,屈辞“羲和”似亦为单一神话义项,即为日御,而不是尧之天文官,也不是太阳或太阳神。

《广雅》对此辨析甚详。张揖谓“日御谓之羲和”,仅据此语人们无法得知羲和与太阳的关系。难得的是《广雅·释天》还有这条注解:“朱明、曜灵、东君,日也。”此则材料极有价值,有关羲和的辨析就此可以作结。在屈原时代,太阳东君和羲和已经是两个不同的神格,羲和司职于日御,太阳司职于普照万物与斩除邪恶,在神话流传与典籍记载中,太阳又被称为朱明、曜灵和东君。

综观屈辞可知:在屈原的知识体系中,羲和与太阳有着明确分界,最有力的证据即为《九歌·东君》,《东君》篇正是对太阳神的礼赞,屈原用东君指称太阳神,用羲和指称日御,没有丝毫含混。

神话羲和的儒化,或许还有其它因缘。中国早期神话,女性占有重要席位,如西王母、女娲皆是。母系社会,女性主导着人口生产,故创制神话的初民,自然会打上女性生殖崇拜的烙印,羲和即以女性出现于神话。当母系氏族瓦解,物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男性便逐渐步入权力结构的核心。在男权社会,掌握文化典籍的男权难于容忍女性凌驾其上,故对早期神话女性的独尊地位进行改动,这当在情理之中。男权阶层往往会采取两种途径达到彰显自身权力的目的。其一,让女神沦落为男权的附属。 [2] 如羲和,神话产生之初,本为太阳尊神,她驾御龙车巡游天际。后来,羲和从太阳女神演变为“帝俊之妻”,由是实现女性神格去权力化的目的。再后,羲和与帝俊生太阳,就产生新的太阳神。在母系氏族,子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当人口生产让步于物资生产后,男性逐渐意识到因自身体力优势而带来的社会地位,其自身价值即得以认同。

即便如此,男权文化主导者似乎还不能接受女性羲和为太阳尊神,职司如此显赫的神祇。既有尊神,就应当有专人驾驶方显尊贵,于是,羲和又进一步演变为太阳神的驾手。至此,太阳女神羲和遂演变为帝俊之妻并日御了。其二,对早期神话女性神祇的性别作出改动,尽量使之男性化。女娲就曾被清代赵翼改为男性,羲和也曾被《尚书》改过性别。

经过这一番修正,太阳神和太阳神的驭手就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神格。既然太阳神不能为女性,就另创新的男性太阳神,此神即为《九歌》之东君。至此,主宰人间光明与正义,给人间带来希望的太阳神就完全成为男性的象征了。

由羲和神话的改造、演化痕迹观之,在父系氏族社会,先民不断对上古女性神话进行有意修饰与润色,以期服务于男权社会的等级伦理与价值观念,这或许为中国缺少神话的历史动因。中国神话和同时代的古希腊神话相比,有着明显差异,古希腊在男权社会上能产生出诸多男性神话,凿开西方文化与文学想象的丰富源泉,而中国文学在不断儒学化、理性化与历史化过程中,渐渐折断文学最具活力的想象之翅,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缺憾。 [1]

二位一体

太阳和月亮是除人类自身居住的地球之外,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天体。它们很早就成了人类自然崇拜的对象。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译:有个女子正在替月亮洗澡。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这才开始给月亮洗澡。)帝俊之妻常羲既然是十二个月亮的母亲,毫无疑问,她就应该是月母神了。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云:“与羲和当即一人。”吴任臣注:“羲和、常羲,有陬氏。”郝懿行疏:“《史记·五帝本纪》云:‘帝喾次妃娵訾氏女曰常仪。’《大荒西经》又有帝俊妻常羲,疑与常仪及此羲和通为一人耳。” [10]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筮》曰:‘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官,以主四时,其后世遂为此国。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运转之于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旸谷虞渊也,所谓世不失职耳。”

羲和

羲和见于《大荒南经》,从经文来看,羲和是十个太阳的母亲,自然就应该是日神了。但从郭注来看,羲和只是日月的主神。就是将羲和与常羲视作一人。

羲和网络图

如果从别其异而言,羲和与常羲在典籍记载中,分属日神、月母神,当然应该视作二人。如果从主其同而言,羲和与常羲从词义而言,实际上是一词之分化,以为一人,亦未尝不可。如吴其昌先生即认为:“羲和常羲,亦同一人名,同一故事之变也。” [11]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民族在早期都曾经有过以同一个词指称太阳和月亮的现象,见法国学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之所以出现这种以同一个词指称太阳和月亮的情形,是因为在初民看来,它们都是光明的源泉,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它们常常被相提并论。这在中国古籍的记载中尤其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易·离》云:“日月离乎天。”离即附丽、附著之义。《易·系辞上》亦云:“县(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可见日月是天地间最为鲜明的事物。《系辞下》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日月成了天地间光明的宝泉。“物有同状而异所者,予之一名。” [12] 因此,古人就用同一个词来指称太阳和月亮。

同理,人们认为中国古代也曾经有过以同一个词来指称太阳和月亮。茅盾先生《神话研究》云:“原始人民对于日月的观念有一个特点,就是即以日月神为日月之本体,并非于日月神之外,另有日月的本体。” [13] 可见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古人曾经用同一个词来指称太阳神和月亮神。从日神羲和与月母神常羲的丈夫都是帝俊来看,似乎已经透露出她们曾是一人。由于人类最先进入母系氏族社会,与此相应,最初的大神无一例外全都是女性神。因此,帝俊只不过是强加给她们的一个男性配偶神而已。羲和与常羲既然拥有同一个男性配偶神,可能说明了她们最初本是一神。

常羲实际上就是羲和的倒称。和属歌部,常属阳部,韵为通转。《竹书纪年》:“阳甲”,注:“一名和甲。”和转为阳,犹和转为常,并为歌阳通转。以日神羲和的倒称常羲指称月母神,可能意味着羲和最初是兼指日月神的,亦即郭璞注所说:“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因为在文献记载中,正称与倒称往往所指相同。如《山海经·大荒北经》“无继”,同经又作“继无”。《海内经》“都广之野”,《海内西经》郭注则作“广都之野”。《说文·五下·矢部》:“矢,古者夷牟初作矢。”《海内经》郭注引《世本》:“牟夷作矢。”此外,《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郝疏:“女和月母即羲和常仪之属也。”据此,李平心先生《甲骨文及金石文考释》认为:“女和而称月母,无疑就是羲和”,“羲和实为日神而兼月神” 。

女孩起名,江南温婉,气质长存的女孩名字

名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极高,不仅仅是要好听好写还要有内涵,有底蕴。而女孩子名字的取名又与男孩不同,男孩需要阳刚有气概一些的,女孩就需要温婉有气质些的。

女孩起名,江南温婉,气质长存的女孩名字

文婧

“文”指文章、文字、文言,作为女孩名字寓指文采斐然,多才多艺,赋予女孩有修养、有教养的内涵,突出女孩高雅的气质;“婧”指女子有才能,身材苗条,形容女孩才貌双全。而且“文婧”一名和“文静”发音相似,彰显女孩文静的性格。

芊纯

“芊”字五行属木,“纯”字五行属金,两字搭配为木金组合。“芊”字指草木茂盛的样子,用于女孩名字中寓意女孩朝气蓬勃,活力满满,性格乐观;“纯”字指善良、纯洁、淳朴,形容女孩心地善良,天真淳朴。名字音韵读起来文雅好听,赋予女孩高雅的气质。

伊墨

采用的是两字谐音法,“伊墨”两字谐“以沫”。“伊”用作人名指身材柔美、举止文雅大方; “墨”作人名时指才华横溢、博学多才、饱读诗书的意思,两个字的寓意都非常好。且“yīmò”听起来非常温柔,就像一个江南女子在研磨作诗一般,意境非常唯美。

天真淳朴的女孩名字大全

歆明、 凌梓、 嫣晨、 洁文、 奕铃、

芳涵、 萍心、 心宛、 秋仕、 倩润、

姿辉、 雅贝、 妍莉、 婧雪、 雨琇、

凡萍、 瑶平、 倩茜、 秋嘉、 芬扬、

钰婷、 书慧、 芩心、 靖瑾、 婷平、

怡舒、 文曦、 羲钰、 媛如、 妍岚、

思彩、 萍铭、 静妹、 晴净、 莹悦、

婉雪、 鑫修、 婷文、 可敏、 沁镟、

芳银、 心云、 韵羲、 菲诗、 倩诗、

茹文、 轩馨、 莉琳、 汐妍、 秀思、

妍亦、 倩睿、 畅锦、 敏婵、 书倩、

雪珊、 婷蕾、 镟钰、 靖雪、 甜曦、

红泓、 馨煜、 馨秋、 贝儿、 暄暄、

漫春、 月语、 珊欣、 思亚、 俞媛、

瑶婉、 淑昕、 舒卓、 婧锡、 萍婷、

五行属金最吉利的字(寓意吉祥)

五行属金最吉利的字女孩:

发音为 shuò,在古代是媒妁的意思,但是也有一词为妁妁其华,五行属金,很适合女孩用字,可以趣解为女孩子的大好年华,一生灿烂开朗。

笔画7画,五行属金,用作女孩起名搭配一个美好的字眼,都会是一个很诗意的名字,而这个字的本身含义也是代表着初始、初心和希望,寓意美好吉祥。

姝字是指美好的女子,又喻美女,代表着柔顺安康,很吉利的属金女孩用字,而且偏旁部首为女,更能突显出女性的魅力。

五行属金的用字,寓意吉祥,寓意女孩将来能如白纸一样心地纯良,为人单纯可爱,也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有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兮字虽然为一个语气助词,但是用作起名的话也别有一番风味,从音韵上发音也好听,也不容易重名。

男孩属金最吉利的字:

在床上玩开朗男蹒跚学步

古有名人王羲之,今有明星吴卓羲,羲字五行属金,是一个很大气的用字,能体现出男子气概和广阔的胸怀,而且也蕴含着向上的希望,像太阳一样,寓意很吉祥。

五行属金很吉利的字,瑞字在古代是作为凭信的玉器,不过大家常听的就是祥瑞,代表着吉祥,好预兆,所以给男孩起名可以寓意为一生福禄安康,锐不可当,前程似锦。

聪字代表着聪明、机敏还有明察的意思,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也是五行属金很吉利的一个用字,寓意他聪明有才干,能明辨是非,不会被外界的东西所吸引。

在古代是指帝王居住的地方,后来引申为王位或者帝王的代称,所以作为男孩起名非常的霸气,而且五行属金,吉祥寓意又好,希望他将来功成名就,一生无忧。

译字的释义多是翻译,把一种语言译为另一种语言,但是这个字是男孩起名的常用字,也是预示男孩有才能,其寓意美好吉祥才能受到很多家长的喜爱。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羲字的本义:气。《说文解字》:'羲,气也'。也指伏羲、羲皇、轩羲、太阳;用作人名意指义薄云天、流芳百世、开天辟地。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景羲===】

景字的本义是指亮光或日光.又引申指景象或风物,以及表示大或仰慕之义。

【===瑜羲===】

瑜:美玉、怀瑜、瑛瑜、美丽指身贤体贵、品德高尚、完美无瑕。指美玉或玉的光泽。用作人名意指美好、耀眼、有才能之义;

【===云羲===】

云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是云,意思有说话,如熟语子曰诗云;一是霎,指云彩。现代汉语里则简化统一为云。人名用云字,一般是取云彩的意义。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然羲===】

然字意为含有对、肯定之意。起衬字的作用。跃然、爱然、娇然、韵然、风然、宇然。

【===雨羲===】

雨:雨点、雨烟、雨露、雨水指乐于助人、广结善缘、心地善良。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用作人名意指恩泽、恩惠、人脉广之义;

【===沛羲===】

沛字意指盛大、充实、旺盛。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羲盈===】

盈:圆满、充满、旺盛、富足意指貌美如花、纯洁无暇、幸福美满。主要有充满、圆满、增长、富余等;重叠为“盈盈”时,又有美好、清澈之义。用作人名意指欢乐、旺盛、富余、圆满之义;

【===宁羲===】

宁字意指安宁、宁静、平安。

【===轩羲===】

轩字的本义是指一种曲辕有番的车,为卿大夫及诸侯夫人所乘坐,又因饰物不同而分为鱼轩、犀轩、朱轩等。后来,又引申为高起、高仰、飞举,常见词语轩轻、气宇轩昂等即有此义。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羲湘===】

湘:湘云、湘莲、湘竹、湘江意指乐于助人、豁达大度、乐于助人。湖南省的简称;湘江,纵穿湖南省,流入洞庭湖。用作人名意指热情、善良、心胸广阔、大度之义;

【===瑜羲===】

瑜字意指美玉、比喻优点、美德。

【===曼羲===】

曼:柔美、柔情、曼妙、曼靡意指柔美纤细、婀娜多姿、温柔如水。曼字的本义是指长度,有延长、拉长、苗条;引申为美丽、高傲、温柔、柔和。用作人名意指柔美、漂亮、温柔、姿容曼妙之义;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艾羲===】

艾字的原义是指一种有香气的草,又名艾草、艾蒿。另外,艾字又指艾草的颜色,即苍白色或绿色,以及作为对年老人的尊称,或形容美好、停止、治理等。作人名时,主要是取用艾字的草名和形容美好之义。

【===羲炅===】

炅:火光、明亮、炅然、炯炯意指冰雪聪明、意气奋发、心怀大志。意指火光。同“炯”,明亮的意思,比如炯炯有神。用作人名意指光明磊落、精神饱满、目光长远之义;

【===崇羲===】

崇字意为就崇的字形而言,从山,宗声,山表示意义,宗表示声音,意思是指山高,引申指一般意义的高,成语有崇山峻岭。由此引申指高尚的人,被推崇的人。崇的另外一层常见的意思是重视、尊敬、推崇。

带羲字的名字 义薄云天、流芳百世!

【===昱羲===】

昱:光明、明亮、璀璨、闪耀意指旭日东升、灿烂辉煌、前程远大。本义为新的一天。日光、光明、照耀。用作人名意指明亮、灿烂、照耀、前程似锦之义;

【===靖羲===】

靖有安静、恭敬的意思,但主要指没有变故或动乱,平安、安定;用作动词指平定、使秩序安定。靖字一般多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因此是表现人生抱负的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