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QQ怎么看别人的情侣空间(qq怎么看别人的情侣空间)

QQ怎么看别人的情侣空间(qq怎么看别人的情侣空间)

如何在QQ空间低调公开对象

如何在QQ空间低调公开对象,分享一下几种方式,让你低调地炫耀自己的对象。

1、可以把对象的照片公布在情侣空间里,QQ空间有个情侣空间,那里很适合你公开跟对象相处历程。

你把对象的照片发到情侣空间里,因为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你的情侣空间,真正关心你的人才会搜遍你的空间,或许会找到你的对象。这样你又低调地炫耀了自己的对象,又不会太张扬。

2、在QQ空间的说说里,写一段你告别单身的话,别人都会知道你有对象了,这样关注你的人会看到。

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玩QQ空间了,所以你无论发什么样的信息都会显得很低调,没有多少人天天关注QQ空间,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会上去浏览一番。

3、可以把你和对象牵手的照片放到QQ空间里,这样子也会显得很低调,或许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会发现你有对象了。

原因很简单,很多人都不怎么登陆QQ空间了。

一个女人有没有男朋友,观察这些细节就知道了,很准

自从我开始在一家小咖啡馆工作以来,一个女性顾客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她叫艾米,一个年约40多岁的女性,自信而迷人。她几乎每天都会来这家咖啡馆,点一杯卡布奇诺,然后坐在靠窗的角落。她的外表和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但有一点不同寻常,那就是她似乎从不和男性伴侣一起来。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开始思考:一个女人有没有男朋友,究竟可以从哪些细节观察出来呢?

观察与猜测

在工作的第一周,我开始密切关注艾米的日常行为。我发现,每次她进来,都会将手机放在桌子上,但从来没有响过,也没有看到她主动查看消息。这让我感到有些疑惑,因为通常情况下,有男朋友的女性会不时地收到男友的信息。

然而,我也明白,这只是一种观察,有可能并不能代表全部。也许她的男朋友不是那种经常联系的人,或者她在咖啡馆时只是为了独处,不愿打扰。

深入观察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艾米,我在第二周决定继续深入观察。我注意到,她几乎总是一个人来,而且在等待咖啡的时候,她会独自看书或者浏览手机。这似乎表明她有些孤独,但也有可能她只是享受独处的时光。

我观察到,她总是选择一个角落的座位,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她时不时地会抬头看看外面,仿佛在等待着什么。这让我开始怀疑,也许她的男朋友会在某个时候突然出现,给她一个惊喜。

对话与猜测

在第三周,我决定采取更主动的方式来了解艾米的情况。一个下午,当她坐在角落里,看着窗外的雨滴时,我走过去,微笑着打招呼:“你每天都来这里,似乎很享受独自一人的时光。”

她抬起头,微笑着回应:“是的,我喜欢这里的宁静和咖啡的味道。”

我继续问:“你有男朋友吗?我从来没见过你和男性朋友一起来。”

她的笑容依旧,但眼神略带复杂:“曾经有,但我们分手了。现在我更享受独自的生活。”

听到这个回答,我有些疑惑,因为她的语气似乎并不像是在谈论一段结束的感情,更像是在隐藏着某些事情。

更多观察与反思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我继续观察艾米的细节。她似乎总是很专注地看书,手机也一直放在桌子上,但从不主动拿起来。她的表情时而温和,时而有点思索,仿佛在等待着什么。我开始怀疑,她并没有完全告诉我她的故事。

有些人认为,观察一个女人是否有男朋友的细节并不一定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有时候,人们的感情状态是复杂多变的,不容易被外界观察到。也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和秘密,不应该过多地干涉他人的生活。

真相揭晓

然而,在一天的午后,一件事情发生了,让我终于明白了一切。艾米的手机响了,她急忙接听,表情充满了喜悦。我偷偷观察她的表情和对话内容,发现她的声音充满了温柔,她不时地笑着回应对方的话语。这个电话显然是一段充满感情的通话。

当她挂掉电话后,她的眼神仍然明亮,微笑着起身离开了咖啡馆。我坐在那里思考了一会儿,终于明白了一切。

艾米的男朋友并不在她身边,而是在远方。他们维持着一段远距离的恋爱,每天通过电话和信息保持联系。艾米之所以总是一个人来咖啡馆,是因为她想要保持一点私人空间,享受独自的时光,而不愿打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一个女人是否有男朋友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因为人们的感情生活充满了复杂性。有时候,情侣之间会选择远距离恋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感情不真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处理感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结论与反思

无论一个女人有没有男朋友,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支持她,尊重她的个人空间和感情选择。观察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别人,但最终,真正的理解还需要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每个人的感情故事都是独特的,不容易被简单的观察所捕捉。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论是在远方还是身边。感情,终究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珍惜的。

26个大龄女性共建养老社区,男友可以留宿

一条曾报道过很多女性共居的案例,

这种新型生活模式,

意味着解绑婚姻与性爱,

人可以选择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家人,

长久亲密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英国大龄女性社区:新园

“新园”里共居的女性,© Pollard Thomas Edwards

在英国,

26位单身大龄女性共建社区,

拥有各自独立的公寓,

共享花园、客厅等公共空间。

拼团买房共居的金荷娜和黄善宇

在韩国,

两位从小一起长大的闺蜜,

选择在适婚年龄拼团买房,

共同分担家务,

督促彼此成长。

在中国,

两个90后女性

决定成为柏拉图式生活伴侣,

履行责任,也对关系持开放态度。

在逐渐形成的“单身社会”,‍‍‍‍‍‍

如何缓解经济和养老压力?

与女性共居生活,

如何理财、分配家务、互相陪伴?

这几个故事或许能给人启发。

编辑:倪蒹葭

这是一条位于伦敦北部的老式维多利亚风格的街区,熙熙攘攘。而走进其中的新园,又是私密安静的,它按维多利亚风格来建造,和周边融入。

新园共有25间公寓,目前住了26位奶奶,年龄从50多岁到90多岁。

瑞秋和她自己做的小提琴

瑞秋今年85岁,退休前她是小提琴商人,也是大提琴演奏者,她的公寓除了主卧,还有两间客房。

整个屋子堆满了她毕生的收藏。175年历史的挂钟,她自己亲手做的小提琴,一整柜子的唱片,曾曾祖父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立功,被授予的宝剑;她很喜爱阅读,客厅有两个巨大的书柜,厕所间的一整面墙也全是书。卧室墙上挂满了画,“每一张的来历都是故事。”她说。

大概每两周有一次聚餐

新园每栋公寓有阳台或露台,正对一楼的花园,细节按老年友好的方式设计,轮椅可以方便通行。

同时有花园、厨房、客厅等公共空间。奶奶们早上一起喝杯咖啡,下午打太极、练瑜伽、每两周一起做顿饭,还有各种大小会议。新园是“奶奶自治”,一切事务都由居民们协商决定。

2016年的圣诞节前夕,这里成为英国首个老年女性共居社区,入住条件是50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住户可以交男朋友,但男方居住的时间最长为6个礼拜。如果两人决定共同生活,就必须搬出社区。

左一为新园(New Ground)发起人玛利亚·布伦顿(Maria Brenton)

英国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在2015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7.93%。新园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玛利亚·布伦顿,1990年代在威尔斯大学研究高龄化相关社会政策,她发现英国独居的老年女性数量高于男性,因为女性的寿命往往更长,男性丧偶后,倾向于再娶,但是女性年老后,更加渴望独立。

在一次参访中,玛利亚·布伦顿观察到荷兰的高龄共居模式,认为这种模式能够提升幸福感,减轻医疗照顾系统的压力,便酝酿把这个概念引进英国。1998年,她在一次活动中阐述了这个构想,参加活动的女性深深受到吸引,会后她们聚在小酒吧,讨论如何在伦敦实现以单身女性为主体的住宅。

“老年女性共居小组”(Older Women’s Cohousing Community,OWCH) 因此诞生。

瑞秋的公寓正对花园。新园的公寓都有露台或阳台,对着公共花园

瑞秋2002年加入了OWCH,当时她61岁,丈夫已经去世,孩子们也长大离开了家,她独自生活,经营小提琴生意。她在泳池的更衣室里偶然看到一张OWCH的宣传单,上面写着——你是对共居感兴趣的年长女性吗?

瑞秋开始每月去参加小组的聚会。因为单身女性共居在英国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过程中她们经历了太多失望挫折,新园落成时瑞秋已经78岁。

最大的挑战是社会氛围和取得土地,OWCH最先面对的是年龄歧视,比如官方即使接受共居住宅概念,但倾向年轻人优先。直到2013年第5个选址才游说成功,计划获得了议会许可。

奶奶们和建筑师紧密合作,参与了从头到尾所有规划

“我们可以自己挑选建筑师。选择了一家愿意和我们紧密合作的事务所,他们对我们进行了训练,达到建筑系大一大二学生的水平,我们描述想要的社区,所以最后造出来的公寓每一间都有自己的个性。”

设计也顾及老年人的居住舒适度,建筑物外层全面包覆隔热层,将室内温度保持在舒适范围内,减少空调等耗能设备的使用。

公寓房型有11间单人、11件双人房(两间卧室)、3间三人房(三间卧室)。在和建商和地方政府的斡旋协商中,OWCH始终坚持部分公寓用于租赁,所以25间公寓中,17间是个人买下,8间用于社会租赁,

新园居民的背景很多元,有人14岁就辍学进入社会,也有念完博士的,职业上有艺术家、家庭护理师、记者、大学老师、行政管理人员等等。

奶奶们用泰晤士河边的碎瓷片,做的马赛克装置

另外还有一座菜园,种蔬菜水果。夏季,蓝莓、番茄、西瓜陆续结果。谁种的谁就收获第一波,其余的也吃不完,都放在公共空间里,大家自取。“我们会从每个公寓收集原料,自己堆肥。”

夏洛特(70岁)和希拉里(72岁)最近一起过了生日

居民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组成了这些委员会和小组,其他还有财务委员会,管理委员会,园艺小组,家务小组等等,每位居民都至少参与了一个,大家会讨论新园的未来,不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社会影响上,都希望新园可持续发展下去。

每月一次的社区大会

新园是完全自治的,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所有人都尽量参加“社区事务大会”,大家在会上提案,必须至少80%的人同意,提案才能够通过。

“如果有人不同意,她可以提出否决,散会后去寻找别的方法来处理,等下一次事务大会,提出一个替代或修改的建议。我们希望确保没有任何人被忽视、不被倾听。”

80岁以上的奶奶们比拼谁能碰到地板

奶奶们还发展了好几个兴趣小组。每周一是瑜伽课,周三有太极课,还有园艺日,电影之夜,“和别人一起看一部好电影,之后再一起讨论的感觉非常好。”

薇薇安今年78岁,入住之后,邀请自己的瑜伽老师每周过来给大家上课,已经持续了6年。大家会互相介绍信任的园丁、理发师、理疗师,分享这些生活讯息。

© Pollard Thomas Edwards

朱迪说,“在我这一代人中,许多人离开了家,搬到不同的地方接受教育,遇到不同地方的伴侣,你没有待在出生的地方,我来自爱尔兰,很多人在五六十年代移民到伦敦工作,我们是流动的一代,在异乡建立家庭。”

金荷娜和黄善宇

自述:金荷娜 编辑:鲁雨涵

一起买房、一起生活,是我的主意。

我19岁从家乡釜山来到首尔之后,除了短暂寄居在亲戚家以外,都是独自“漂泊”。我渐渐发现,一个人生活其实消耗了我很多的能量。

独居的时候,我的失眠症很严重。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反复检查门窗有没有锁好。一躺下来,总觉得家里有声音,瞬间就清醒了。

有一次,我回釜山看望爸妈。早上醒来之后,我听到厨房里锅碗瓢盆的声音,空气中弥漫着早饭的香味,突然鼻子一酸,我已经很久都没有感受到这样的温暖了。

但是我很清楚,如果只是为了摆脱孤独就结婚,也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我开始了解共享住宅,也在试探好友,愿不愿意和我一起住。最后我想到了一个绝佳人选:黄善宇。

我和善宇是2010年认识的,我们俩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釜山人,生日只差了6个月,家里都有一个哥哥。我们毕业于延世大学的同一个学院,都做文字相关的工作。我们都喜欢音乐,喜欢喝酒,经常在演唱会和酒吧里偶遇。我们都没有结婚,还都养了两只猫……

我和善宇提出这个建议之后,她也很心动。毕竟我们都40岁了,到了该稳定下来的时候。

金荷娜和猫咪“永裴”

我们互称为“同居人”,有点像室友和夫妻的结合体。

我们首先是决定一起买房。独居的时候,为了省钱,只能租三四十平米的紧凑型小房子,厨房、卫生间、玄关都挤在一起,而且每两年就要搬一次家(韩国租房是两年起租)。现在两个人带着四只猫,不如凑钱买一个宽敞的房子。

最后我们选中了在望远洞附近一个100平米、三房两卫的公寓,有很多朋友都住在这一带。因为善宇喜欢阳光,我特意选了一个明亮的房子,透过客厅的落地窗就可以看到汉江。

房子的总价其实大大超过了我们的预算,我们就以“就当把女儿嫁出去了”的理由,争取到了父母的资金支持。

房子总价的20%是贷款的,还款期限10年,也是我们两个人一起偿还。当时善宇是大公司的部门经理,而我是自由职业者,收入不固定。我们计划每个月善宇还大部分,我帮着还一点,在我有大笔收入进账的时候,再一次性多偿还一些。支付首付尾款时,我算上了所有即将入账的收入,才勉强凑齐了钱。

2016年12月,一个冬日的午后,我们两个女人和四只猫一起搬进了新家。在四十年的人生中,我们第一次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同居之后,我们所有的生活物品都是共有的,两个人都有的家具、电器只留一个,各自的书籍、唱片、红酒、美食就可以一起享用。

但我们毕竟不是夫妻,很多事情也要算清楚。我们开了一个家庭账户,每个月分别往里面存入同样金额的钱,作为共同的生活费。

客厅不大,但很温馨

夫妻间会遇到的磨合问题,我们也会遇到,比如家务分配。

在普通的婚姻家庭里,一般有“内人”和“外人”两个角色,大多数时候赚得多的是外人,赚得少的就多负担一些家务。

在我们家里,我在家工作,很自然就认为我是内人。我又是一个高度敏感的人,只要在家,就总能看到需要做的家务。不知不觉地,所有的家务都是我来做。但我们俩在生活费上又是公平付出,这样的生活方式就不合理了。

后来我想,与其为了家务争吵,不如直接换算成钱。我和善宇提议,如果我在某一周做了更多的家务,她就要给我支付家务报酬,善宇很爽快地答应了。

午后的阳光洒在家里,是她们最喜欢待在家里的时刻

刚才说到我和黄善宇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同居之后,我才发现,我和善宇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

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善宇则是典型的“囤积狂”。搬家之后,我们家里几乎都是善宇的东西,光是身体乳就有十多瓶,根本就收拾不过来。

刚开始同居的时候,我们经常因为这些事争吵,甚至会吵到声嘶力竭,大哭大闹。好在我们都有几十年的社会经验,知道不可能改变对方的行为,也没有谁对谁错。想要一起生活,还是需要一些团队精神。

我们彼此都退让了一步,我不再强迫自己保持整洁,善宇也开始控制自己想要拥有更多物品的欲望。慢慢地,我们找到了一个平衡的状态。

下厨的善宇

我们逐渐解锁了很多,双人带来的生活便利。

比如我是个料理白痴,但是善宇擅长做菜,烹饪对她来说是解压的事情,哪怕是加班很晚回家,她也会帮我做好第二天的饭菜。而我更喜欢收拾和洗碗,每次把善宇弄乱的厨房收拾干净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变态的满足感。

两人完成“书籍集合”之后,发现有不少一样的书

据统计,韩国一口之家的比例占总人口的27%以上,当今社会由一对男女紧密结合而成的家庭单位不再是唯一的答案。我把我们的家庭结构称为W2C4,也就是两名女性、四只猫(Women2Cat4),一个很稳定的分子结构。

如果有人问我,有没有因为家里没有男性而感到遗憾的时候?那我可能会说,有那么一次。

那天我们家楼上的公寓漏水了,淹到了我们家,把壁纸和地板都泡烂了。但是楼上的大叔看我们是两个女的,坚持说他们家没有责任,最多只能赔我们一半的损失。如果我们家中有比他更加健壮的男性,他还敢这样说吗?肯定不敢。

黄善宇和猫咪“吾郎”

我形容善宇是一只“大型犬”,特别像金毛,每天都充满活力。她喜欢运动。在她的影响下,原本只会散步的我,也开始学习游泳和骑自行车,现在我已经能沿着汉江一口气骑50公里了。

善宇还特别勤奋,我从来没见过她偷懒摸鱼。反观我自己,因为在家工作,经常会有懒惰的时候。但是一想到善宇这个榜样,我还是会强迫自己打开电脑。

好友常常在家里聚会

我们的生活从来不会无聊。同一栋公寓楼里还住着另外两对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六个人成了一个小团体,常常串门,帮忙照看彼此的宠物。一周的工作结束后,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在附近的酒吧喝到深夜,一同走回公寓。

和善宇同居以后,每年我们会一起回釜山休假,过几天在首尔无法享受到的海边生活。好几次我们开玩笑说,老了之后就回釜山生活,在海边开个酒吧。久而久之,这就成了我们的养老计划。

日剧《无法相恋的人》一对无性恋的男女组成家庭

自述:啵啵茶 编辑:刘亚萌

我们两个现在是处于柏拉图式生活伴侣(PLP, Plantonic Life Partnership)的关系中,PLP在加拿大也算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是指两个人结成伴侣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基础不是浪漫爱(爱情)或性关系。

有一部日剧叫做《无法相恋的人》,里面讲的是一对无性恋的男女,组成了家庭,他们对任何性别的人都感受不到吸引力,但是可以结成亲密的生活同盟,算是东亚社会里比较贴近PLP的描述。

PLP并不限定性别,可以是两个同性好友,也可以是异性好友来组成。我们两个人之前也各自谈过恋爱,有过男朋友。

PLP与友情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承诺性质”。

假如两个好朋友合租的话,大家会预期这个合租是暂时的,最终他们会各自结婚,搬出去。但是PLP关系,往往是以同居(长久在一起生活)为最终目标,有时候,爱情关系甚至是要为PLP关系让步。

所以我们俩如果遇到矛盾的话,不会随便就想要放弃这段关系,而是会抱着想要继续下去的心态,共同经营。

但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式关系,如果一方想要与其他人约会恋爱,也是没问题的,当然这也是我们自己之间约定的。

家中的书架两人是通过读书认识的

我们两个最开始因为兴趣爱好相近成为网友,因为同城就慢慢多了很多线下接触的机会,时间久了就发现彼此非常合拍。当时啵啵茶先从两个新加坡女孩写的文章里学到了PLP这个概念,之后就冒出了想要和夏夏尝试一下的想法。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不婚主义者,更不想要生小孩,但我们都还是希望可以找一个生活上的伴侣,互相陪伴。

共享的果盘

如今我们俩共同生活了半年时间,对这段关系挺满意的。

我们两个都是居家工作,有各自的卧室和工作台,能保证独立的空间。

在家务和生活习惯上,也是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比如我们两个做家务的模式是不一样的,啵啵茶上班期间出来倒个水,发现地上有点脏,可能顺手就把那一块给擦了,但是夏夏是会特定找出来一天的时间,一口气做很多家务。

后来的一个协调就是,啵啵茶随手做一些打扫,负责一些客厅和角落,那夏夏可以多负责厨房,它是一个比较好控制的范围,可以用一整块的时间来清理。

做饭也是接近于对半分,但我们并不会局限说,我做了这顿,你必须要做下一顿。通常来说,一个人做主厨,另一个人会过来搭把手,在旁边切个菜或者收拾一下厨房。

我们以前觉得家务就是要平均分配,但后来发现,做到绝对的公正公平是一件挺难的事情,每人每天的状态不同,有时候多做点,有时候少做点,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

家中的猫猫

其实我们两个之前都有跟男生同居的经验。啵啵茶上一次同居的男生,他的家庭是爸爸在外面赚钱,妈妈是家庭主妇,他的潜意识里可能觉得女性要做得更多一点,所以压力蛮大的。而且浪漫爱会因为这些小事,一点点被消磨。

虽然在PLP关系里,我们俩是可以跟别人约会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好像都不太有动力去寻找爱情了,两人确实对浪漫爱的渴求是在下降的。

因为我们在生活上彼此支持,关系也有承诺性质,确实已经获得了传统浪漫关系里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而且我们俩工作都挺忙的,业余有很多活动,重新去约会和认识一个新人,这个过程还蛮累的。

在以前,我们似乎更想要体验多巴胺上脑、心动刺激的浪漫爱感觉,但那也可能就是一个短期的东西,体验过了就好,并不一定要长久地拥有。对于未来,我们希望继续和对方把这段PLP关系经营下去,也乐意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一起迎接可能会出现的挑战。

小红书七夕上线新的社交功能「共享收藏夹」|谈谈我的思考

最近,小红书上线了社交功能「共享收藏夹」,那么,为什么小红书会选择在这个节点上线这一功能?或许我们可以向外、向内分别寻找原因。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尝试从用户洞察方向做了思考和分析,不妨来看一下。

好像两年没有更新了,昨天登录了后台,发现两年掉了1600粉丝,不过不重要。

今天讲讲小红书最近上线的社交功能「共享收藏夹」,谈谈我的思考。本文不讲产品战略,不讲概念,只讲用户洞察。

为什么小红书上线共享收藏夹功能?1. 向外看

我们在微信上已经看到了用户痛点即特定场景下的对话和其他场景对话割裂感强。某些特定场景下的对话没有办法专门进行信息分类或组织管理。

你是不是经常在微信上和朋友分享想吃的餐厅、想一起打卡的地方,发了一堆链接,等到真正想要去的时候,不停翻聊天记录,还不好找,特别麻烦?

微信的问题在于「特定场景」下的对话和「其他场景」对话割裂感太强,IM里各种文字、图片、链接、表情等等信息不停穿插,聊天话题又不断切换。

2. 向内看

小红书私信内核基于「笔记」索引产生的互动交流。

1)看私信现状:小红书是内容社区,非IM通讯工具,和好友私信互动,核心仍然基于内容即「分享笔记」开启聊天。

这里展开讲讲,小红书私信分享的主要内容和分享对象。

分享内容:因为是生活方式社区,和好友私信分享的也都是衣食出行等生活化的内容。

同时小红书社区形成了很强的种草心智,围绕「生活方式的内容」+「种草的心智」,是需要交流和讨论的;

分享生活方式内容为了和好友「一起参与」:比如一起「一起探店」、「一起旅行」、「一起打卡」;

而分享种草的内容是寻求好友(闺蜜)意见和态度,帮我决策(衣服好不好看,买不买)。

分享对象:私信高频分享核心人群就是闺蜜+情侣。

分享的内容都是社区里日常内容,因为关系得足够亲密,才会持续分享日常碎片的内容;也因为是日常内容,它的分享交流门槛足够低;

我不会每天和我的高中同学, 大学同学、陌生人分享去哪里吃、去哪里玩,只有最亲密朋友才会持续分享。

2)看用户现象:我们日常在微信和好友分享「吃喝玩乐」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来自小红书上。

同时,小红书本身就是生活方式社区,生活化的互动交流土壤已经从小红书里私信长出来了。

3)看问题:小红书私信同样存在和微信聊天割裂的问题;

“每次要和对象/朋友做旅游攻略,或者讨论约会餐厅打卡的时候,不仅要一个个点完收藏之后,还得挨个转发给对方过去,有的时候还要@一下,这些转发甚至可能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聊天记录给分割开,又乱又不直观。”

4)看需求:在IM里面存在「一起参与」+「共同决策」的需求,但目前没有被解决好。

我们观察到在私信场景下,和分享分享的内容经常需要双方共同去参与完成,有点像一起参与的todolist。

那是否有一个产品容器可以承载这些内容,比如可以把「一起想吃的美食」、「一起想去的旅行」、「一起想逛的展览」等等分享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类?

我们的判断,这是用户真实存在需求,而且是普适化的需求,那我们需要通过产品力更好得去满足。

5)看机会:和微信、抖音的差异化,小红书社交机会在哪?

通过用户痛点看问题,再向上思考,其实在思考小红书社交和微信、抖音的差异化。

微信:普适、大众

微信已经是国民APP,功能更新方向因受众人群过大而受限,每个功能在上线的时候都要考虑其所「覆盖人群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所以上线的都是普适性,大众需求。

对于有小众需求的人来说,不够特别和个性化(包括微信群其实并没有针对各类群做特殊适配,反而希望通过群工具、小程序等方式让生态里的其他角色去提供解决方案)。

抖音:重消费、轻互

由于被微信屏蔽的外因,在站内直接分享闭环,间接帮助抖音积累社交关系链;

私信的主场景也主要是通过分享视频,但分享的主要是娱乐内容,仍然重消费,轻交流。

行业现状:

微信替代者们并没有找到一个相对封闭(或不可替代)且「相对高频」的场景把用户至少某一方面的主要社交需求都留存在产品内部。

或者说没有向用户提供「脱离自身产品后」就无法链接的场景。

绝大部分产品只解决了用户在很小的一个方面的社交需求,功能较为单一,最终导致关系链转移到了微信。

我们的判断:我们取代不了微信,但至少我们可以让某些聊天场景发生在小红书上;结合社区生态+用户场景+工具属性,是我们可能的机会点。

我们的选择:社交不能脱离“社区”,内容是小红书优势,社交先从内容来衍生出下一步的互动开始。

那共享收藏夹是我们结合社区特色,基于内容延伸出来的新的互动场景的一次尝试。

它的用户价值在于:「信息筛选」+「内容沉淀」。

信息筛选本质上是信息检索,效率工具,快速查看特定的内容;

内容沉淀表现在记录共同参与的内容,可以共同创建不同的主题,「一起想吃的美食」、「一起想去的旅行」、「一起想逛的展览」等等,记录和亲密好友的点点滴滴;

对于闺蜜&情侣而言,共享收藏夹可以体现生活记录,特别是如果有命名为【一起去过的地方】收藏夹,可以发展为情侣空间/私密空间;

最终,演变成从工具→情感,从分享信息→分享生活→记录生活→建立情感链接。

我们近期已经上线了共享收藏夹功能。

目前创建共享收藏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方法一:在个人页/收藏入口/直接创建共享专辑;方法二:浏览笔记时/收藏/直接创建共享专辑;方法三:个人页-收藏-已创建专辑支持设置共享。

简单来说下主要使用场景和玩法:双方创建一个共享收藏夹,可以往里面一起添加笔记,共同维护。比如可以创建:一起想去吃的美食、想去的旅行、学习资料收藏等等。

那共享收藏夹怎么用呢?可以有很多场景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