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早上十点是什么时辰属什么生肖(早上十点是什么时辰)

早上十点是什么时辰属什么生肖(早上十点是什么时辰)

十二生肖对应时辰、星座、地支、肚腑表、十二个月顺序、十二首诗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渊远流长,语言博大精深,人们勇敢勤劳。尤其是十二生肖这一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与推崇,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之一。

那么,今天我就来讲一讲十二生肖,以及十二生肖对应的时辰、星座、地支、神兽、卦、肚腑表、十二个月的顺序、十二首诗。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时辰

在中国古代1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

子鼠:下午十一时至夜一时

丑牛:夜一时至三时

寅虎:夜三时至晨五时

卯兔:晨五时至七时

辰龙:上午七时至九时

巳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

午马:上午十一时至一时

未羊:下午一时至三时

申猴:下午三时至五时

酉鸡:下午五时至七时

戌狗:下午七时至九时

亥猪:下午九时至十一时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星座

子鼠对应水瓶座,同属于五行属水。丑牛对应摩羯座,同属于五行属土。寅虎对应狮子座,同属于五行属土。卯兔对应天蝎座,同属于五行属木。辰龙对应天秤座,同属于五行属土。巳蛇对应处女座,同属于五行属火。午马对应射手座,同属于五行属火。未羊对应巨蟹座,同属于五行属土。申猴对应双子座,同属于五行属金。酉鸡对应金牛座,同属于五行属金。戌狗对应白羊座,同属于五行属土。亥猪对应双鱼座,同属于五行属水。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地支

子对鼠,丑对牛,寅对虎,卯对兔,辰对龙,巳对蛇,午对马,未对羊,申对猴,酉对鸡,戌对狗,亥对猪。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肚腑表

子时23点-1点,生肖为鼠,在经脉循行对应足少胆经,在腑为胆。

丑时1点-3点,生肖为牛,在经脉循行对应足厥阴肝经,在脏为肝。

寅时3点-5点,生肖为虎,在经脉循行为手太阴肺经,在脏为肺。

卯时5点-7点,生肖为兔,在经脉循行为手阳明大肠经,在腑为大肠。

辰时7点-9点,生肖为龙,在经脉循行为足阳明胃经,在腑为胃。

巳时9点-11点,生肖为蛇,在经脉循行为足太阴脾经,在脏为脾。

午时11点-13点,生肖为马,在经脉循行为手少阴心经,在脏为心。

未时13点-15点,生肖为羊,在经脉循行为手太阳小肠经,在腑为小肠。

申时15点-17点,生肖为猴,在经脉循行为足太阳膀胱经,在腑为膀胱。

酉时17点-19点,生肖为鸡,在经脉循行为足少阴肾经,在脏为肾。

戌时19点-21点,生肖为狗,在经脉循行为手厥阴心包经,在腑为心包。

亥时21点-23点,生肖为猪,在经脉循行为手少阳三焦经,在腑为三焦。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个月顺序

一月:寅月(虎)

二月:卯月(兔)

三月:辰月(龙)

四月:巳月(蛇)

五月:午月(马)

六月:未月(羊)

七月:申月(猴)

八月:酉月(鸡)

九月:戌月(狗)

十月:亥月(猪)

十一月:子月(鼠)

十二月:丑月(牛)

十二生肖对应十二首诗

李商隐《夜半》——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鼠)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牛)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四》——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虎)

卢照陵《江中望月》——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兔)

李约《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龙)

苏轼《守岁》——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蛇)

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马)

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羊)

朱放《游石涧寺》——莫道山僧无伴侣,猕猴长在古松枝。(猴)

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鸡)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狗)

王绩《田家三首》——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猪)

十二生肖,十二般变化,十二种故事,十二种性格,十二种传奇,十二个月份,十二种星座,十二种人生,十二种规律,十二种不同,十二种神秘,十二种脏腑经脉调理大法,国粹经典,文化瑰宝,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古人一日两餐,究竟少了哪顿饭?

我们现在一天吃三顿饭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候下午来个下午茶,晚上再加个宵夜,那可就不知道一天算几餐啦。

不过你知道吗?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天可是只吃两顿饭的哦。

古人的一日两餐

原始社会,人们饿了就吃饭,不饿就不吃,还没有需要定时定点吃饭的说法。

据历史学家考证,中国至少从有文字史的商代就实行一天两餐制,上午七至九点为“大食”,下午三至五点为“小食”。

《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一书提到,宋朝人“每天仅早晚两餐,官员士人概不例外”。

南宋诗人宋洪迈亦有诗云:“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两膳”即说明了当时人们一天吃两顿饭的情况。

北宋 宋徽宗《文会图》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到明清时,人们还是习惯一天吃两顿饭。日本人曾根俊虎在《北中国纪行·清国漫游》中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吃饭情况:“各人饮食大概一日两次……与上海相同”;乾隆皇帝一天也吃两顿饭,叫做“早膳”与“晚膳”,没有“午膳”一说。

著名摄影家庄学本在1934年考察川西羌族地区,那个时候当地的人们还是一天吃两顿饭,上午十点左右吃早饭,下午五点左右吃晚饭。

古代食物有多难得

不过,你以为一天吃两顿饭是因为古人比我们更不容易饿吗?实际可不是哦。

在古代,农业生产比较落后,粮食产量也比较低,在很多外来粮食、蔬菜、水果品种没有引进中国之前,老百姓的食物是比较匮乏的。

孔子在《论语集注》中曾记载:“朝曰饔(yōng),夕曰飧(sūn)”。而据《说文》记载:“饔,孰(熟)食也。”大概意思就是:早上的饭都是现生火现做饭,也就意味着与“饔”相对的“飧”不是专门生火做饭,而是“食之余”。

东汉庖厨画像砖 (图片来源:四川博物院)

直到明清时期,京城食用的粮食还大多从南方经大运河运来,时称“漕粮”。由于运输成本高昂,一石粮食往往费银数两。

而有些八旗兵丁“不知运粮之艰,既得粮米,因暂时有余,遂卖银钱,以供几次饱餐醉饮。及米不继之时,妻子又皆不免饥饿。”

《耕织图》第十三图“三耘” 清·陈枚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此,清朝严禁卖米与奢费,可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寻常小事,颇有怨言,康熙则驳斥说:“米者养人之本,为人上者,不留心省察,可乎?”

《耕织图》第二图“耕” (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日两餐

向一日三餐的过渡

从汉朝时,部分人群开始出现了“加餐”的现象,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在全社会推广。而且,加餐并不是习惯,只是偶尔。

元朝诗人、评论家方回在《续古今考》里这样说到:“近世东南省斗学粮养士……多止两餐,日午别有点心”,只有“士”在中午才有“点心”作为加餐。

唐朝是中国最富裕的一个朝代,忧国忧民的杜甫都在诗中承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警世通言·卷十七》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唐朝甘露年间,有个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日食万钱。府上的厨房与一僧寺相邻。每天厨房刷锅洗碗的水,倒进沟里,会从僧寺旁流出去。

有一天,寺中老僧出行,看见沟中流水里面有白白的东西,大如雪片,小如玉屑。于是走上前去细看,原来是从王丞相厨房的锅碗里洗刷下来的白米饭。

长安韦氏墓壁画《野宴图》 (图片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朝对外往来频繁,大量外来的粮食、蔬菜、水果品种被引进种植,极大丰富了百姓们的餐桌,所以人们逐渐可以在一日两餐之外加餐了。

唐 持果案侍女图 壁画 (图片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一日三餐的普及

到了清朝,著名理学家张履祥在《补农书校释》一书中提到佣工们“炎天日长,午后必饥;冬月严寒,空腹难早出。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以早粥”。

意思是:夏天白天时间太长了,中午必须加“午餐”才能有力气继续干活;冬天太冷了,早晨空腹没办法出去干活,必须先喝点早粥,等不到十点再吃早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民国时期,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更为普及,并沿传至今。

你有加餐的习惯吗?

你觉得一天几餐比较合理呢?

快来留言讨论吧!

综合自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