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甄嬛传三月三上巳节是什么意思(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甄嬛传三月三上巳节是什么意思(上巳节是什么意思)

非常中国节|“上巳节”究竟是个什么节?

视频加载中...

每年三月初三,为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这一富有诗意的节日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风靡一时,踏青游春、临水饮宴等趣味风俗也为上巳节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又是一年三月三,让我们共赴春约,在盎然春意中穿越古今,感受古人的风雅与浪漫,看古人如何玩转春天!

清明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它和寒食节、上巳节有什么关系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马上要到清明了!在这个节日里,大家伙是扫墓,或是踏青,忙的不亦乐乎!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它最初的内涵实际是什么?它和寒食节、上巳节有什么联系?它与宗教有什么联系?

今天,笔者就带您走进清明节,走进那个泪雨蒙蒙的节日!

清明节最原始的底色——节气

清明节,时间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晚春到来的象征。具体时间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国人民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祭祀祖先并扫墓,表达对祖先的纪念。

不光汉族,还有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同样也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的主题。

但是,你知道么,清明节最初只是一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脍炙人口的《二十四节气歌》。其中第一句“清谷天”中的“清”就是清明节。上文也指出,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由于有“春脖子短”——春天短促的特征,清明的到来也意味着很快将要迎来夏季,气温降水会发生剧烈。

所以,清明对以农耕为主业的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农民们将要迎来农忙。在中国,清明节对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含义,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谚语。

在华北地区,有着“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懵懵懂懂,清明下种”这句谚语,这是因为,这一节气过后,大豆为主的农业作物要下种了;

在黄淮地区以,有着“清明时节,麦长三节”的说法,这时候,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

在江南地区,有着“明前茶,两片芽”的说法,江南盛产茶叶,这时候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特别要说一句,江南地区的绿茶,喝的就是“明前茶”——清明时节前摘得芽儿,由于清明前气温较低,这时候虫孽稀少,所以茶叶受虫病害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是茶中佳品。

清明节的第二个底色——祭祀

现在,人们想起清明,首先想到的是祭祀与扫墓。这就是清明的第二个底色。

那么,清明又是如何从一个节气变成祭扫祖先的清明“节”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节日,寒食节!其实,祭扫原来是寒食节的内容。

中国古代奉行儒家思想,强调对待亲人“孝”。要做到“孝顺”,就要做到“养生丧死”,做到“生尽孝死尽哀”,要做到“事死如事生”,认为,对待死去的亲人要像对待他们活着的时候一样,如何做到?就要通过祭扫——祭祀扫墓来完成。这个事情很重大,在古代上至天子,中到百官,下到黎民都要做。

原本,祭扫这个事情是在寒食节——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但是,古代黎民在寒食节完成这件事没有问题,因为祖先死后就埋在自家旁边,官员可麻烦了!中国古代实行“异地调任”制度,你是那里的官员,不能在那里任职,只能调到别的地方去。这可就苦了当官的了,一去一回就耽误上班时间,更不用说远在京城的京官!

于是,在唐代,皇帝决定延长寒食节假期来解决问题,由于碰巧清明寒食挨着,所以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二月下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等于将假期扩展到清明后。到了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皇帝更是直接下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并第一次明确清明寒食一体:“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这之后,人们在清明时节祭祖成了常事。再往后,清明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最终,清明就成了“节”,并且成为了中国人祭祀的日子!

清明节第三个底色——踏青

谈起清明节,人们又会想起去踏青。那么,清明节不是一个祭祖的日子么?不应该庄严肃穆么?为什么又有踏青这种轻松愉悦的活动加入?

这是因为,清明节又融入了一个节日——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其源自上古的中国。当时中国实行干支记年,上巳节时间就在三月的第一个地支为“巳”的日子。又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每年的阴历三月初三前后,所以后来三国魏就定在三月三,所以民间又称“三月三”。

在上古的时候,先民们在三月三主要要进行的活动是“祓禊”。祓禊,古代中国民俗,祓——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古代春秋时期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所以祓禊的主要内容为在河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祭祀活动。后来演变为在这个日子沐浴,采兰,踏青,嬉游,饮酒等活动。

由此可见,踏青本来是属于上巳节的。那为什么又称为清明节的内容呢?

这还得从唐朝说起。上文说了,唐代官员由于寒食节祭祖时间不够,于是皇帝下命令假期由寒食节延长至清明节。但是,上巳节这个重要的祭祀活动,没有给假期。于是很多官员索性就将上巳节的内容也迁至寒食-清明这个假期,于是,清明节又有了踏青,嬉戏,洗澡等内容。

慢慢的,上巳节也被清明节吞并了!

清明节最后底色

最开始,无论是清明,寒食还是上巳,都是不确定的具体日期的——清明节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寒食节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上巳节是按照干支记年,都是不确定的。后来,由于清明节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不断融合,成为很多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还汇集祭扫,踏青等一系列活动,所以迫切需要一个确定的日期。

民国成立后。1935年明确确定4月5日这个固定的日期为清明节,同时确定其为国定假日,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新中国成立,到2006年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正式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自2008年起清明节开始放假!

清明节,这个荏苒千年,伴随中华民族始终的节日,正如中华民族自身的优点一样,兼收并蓄!同时,也将和中华民族一样,永远流传!

文:牛奕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周六这场“桂林石刻中的上巳节”壮族三月三主题讲座千万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