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6月18日至21日,应外交部邀请,阿尔及利亚、老挝、尼日利亚、索马里、塔吉克斯坦、刚果(金)、布隆迪、塞尔维亚、厄立特里亚、尼泊尔、马来西亚、多哥、布基纳法索、毛里塔尼亚及伊斯兰合作组织常驻日内瓦代表和主要外交官在新疆参观访问。
逛巴扎、进社区、看展览、访村民,参访团成员与新疆各族群众面对面交流,通过深度走访,了解新疆反恐和去极端化措施,并表示期待同中国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促进稳定发展。
认可反恐成效,期待加强合作
6月19日上午,参访团成员走进新疆国际会展中心,观看了新疆重点暴恐案例展。
尼日利亚常驻日内瓦代表卡迪里大使说:“我们通过参观暴恐展,真正了解了恐怖主义以及它所带来的危害。这已经不是宗教问题了。”
多哥常驻日内瓦代表团萨里夫参赞说:“我认为每个政府都有责任保护自己的人民,严厉打击暴恐犯罪分子是政府的职责。”
面对复杂严峻的反恐斗争形势,近年来新疆坚持“一手抓打击、一手抓预防”,既注重依法严厉打击少数严重暴力恐怖犯罪,又重视开展源头治理,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最大限度地团结教育挽救绝大多数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员。
截至目前,新疆已连续30个月没有发生暴力恐怖案件。
“反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刚果(金)常驻日内瓦代表恩盖伊大使说,“中国政府在反恐方面的独到之处在于从治本入手,从源头治理。”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共同威胁。各国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恐怖主义,为人民带来和平繁荣。这一点,我认为大家都应当向中国学习。”阿尔及利亚常驻日内瓦代表德尔米大使说。
与学员交流互动,了解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为从根本上消除滋生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的环境和土壤,新疆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形成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构为载体,以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法律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和开展去极端化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模式。
20日,参访团走进喀什市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学员们正在教室里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法律知识、民族乐器、书法绘画和各种就业技能。参访团成员详细询问学员的学习生活情况,观看了学员们表演的文艺节目,并热情地和学员们互动。学习服装设计两个多月的学员热依汗古丽·买买提说:“学习完设计课程,我想开一家服装店,自己当老板。”
“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是中国政府合理明智的决定。”塞尔维亚常驻日内瓦代表兹拉坦诺维奇大使认为,学员们在这里接受了正确的引导,这有利于他们未来生活的稳定。
“中国政府的政策是统一又完整的,既能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又能帮助学员获得技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德尔米说。
“今天我们真正了解了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我今天亲眼见到的,和我之前听到的一些传闻完全不同。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中国反恐和去极端化工作的新尝试,值得赞扬。”卡迪里说。
少数民族权利得到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
19日下午4点,参访团成员进入旁听席就座,新疆乌鲁木齐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庭法官走进法庭,用少数民族语言宣布了一起民事案件开庭。因为起诉人与被起诉人均为少数民族,法庭同意他们全程使用本民族语言。
法院工作人员告诉参访团成员,我国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同时,为了便利偏远地区少数民族,我们还有‘马背上的法庭’。”
“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诉讼,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这个举措非常好。而移动法庭,把法庭带到离老百姓更近的地方,我要把这个经验带回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常驻日内瓦代表团伊德里斯临时代办说。
“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曾经是喀什老城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2010年,投资超过70亿元的喀什老城改造工程启动,按照一户一设计,尊重文化、提升历史风貌等指导原则实施。如今,改造后的喀什老城已成为新疆旅游的一张名片。
20日下午,参访团来到喀什老城,品瓜果、听民乐,与老城居民深入交流。
布隆迪常驻日内瓦代表塔布大使说:“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非常到位,这也给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做了榜样。”
老挝常驻日内瓦代表基查德斯大使说:“通过参观,我认为新疆各族群众生活很和谐。我很赞同中方的提议,就是邀请国际社会各界人士到新疆看看,因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7日 11 版)
这么浪漫的句子居然是从英文翻译来的?丨荐号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诗意的英文句子: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这个句子直译是「我爱你爱到了月亮然后再爱回来」,老外表达爱意的时候和含蓄的中国人还是不太一样。
大家看看这一段句子,也是和月亮有关的表达爱意的句子,但是我们的翻译就很含蓄很有诗意
I love three things in the world,
sun, moon, and you,
sun for morning,
moon for night, and you forever.
浮世万千,吾爱有三,日月卿。
日为朝,月为暮,卿为朝朝暮暮。
这些句子的分享来自图书君的一个朋友——【桔子口语】,这是一个非常优质的英语公众号,它让我第一次觉得坚持学习口语,也没那么难。
他们每天都会分享一句超实用口语表达并附加详细讲解,还会定时提醒你学习。每天只要两分钟,不知不觉就积累了很多的口语表达,我每天都在听,也推荐给你们。
桔子口语
ID:OrangeEnglish666
早上起床后,就能看到他们雷打不动的推送。推送里会分享一句实用口语表达,并且讲解这个句子背后的文化知识,告诉你这个句子的使用场景,还会把发音要点提出来。让你学到满满的干货,从不间断。
他们的选句也十分地道,所有句子都由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旅居加拿大的美女学霸老师精心挑选,详细讲解第一手口语表达,老外说什么,你就能学到什么。
每天上班路上或是睡前,我都会听他们当天的推送。刷一次朋友圈的时间,就能学一句英语口语表达。跟着他们每天积累,一年之后你也能跟外国人畅聊无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向他们要来一篇推文,看之前你绝对想不到这句话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非常爱你」是I love you very much?
(这样说还是不够浪漫)文:桔子口语
Hi~朋友们
今天和你们分享的表达是: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我非常非常爱你。
这是我们今年和你分享的第171个句子
今日笔记
句子+翻译: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我非常非常爱你。
发音:
说这个句子的时候,「and」这个连接词,可以只读它的弱读形式/ən/,连/d/的音都可以省略。(点击上面音频听老师的发音带读~)
知识点:
「to the moon and back」,就是去到月亮上然后再回来,大家想想这距离,肯定是很远。所以在这里,其实就是形容我爱你的这个程度非常深。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周总理写给夫人的情话,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就是: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总理虽然日理万机,却还能为爱情保鲜,想想啊,有时候,生活还是需要点仪式感的,比如在不经意间对那个你爱的人说上一句“我爱你”。
如果一句“我爱你”还不够,那就把今天的句子学会,然后告诉Ta: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我非常非常爱你)
如果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地道
他们还免费提供跟读打分功能
跟着外教读句子
发音不标准的单词会标红提示
还能获得专业的发音打分哦
常言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孔子: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俗话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孔子: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有句常用俗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是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点,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汉室皇族的刘向就说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政理》)”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刘向在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的。
那么,眼见就一定为实吗?其实也不尽然。比刘向更早的孔子,就曾说过,“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按理说,人们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亲眼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孔子为何有如此感叹呢?原来这与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关。
孔子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治国理想,曾率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说是列国,其实就是在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转悠。最西到过河南洛阳,最南止于河南信阳(楚国负函)。
孔子虽有兼爱天下的理想,遗憾的是,各国的国君们对他的理想却不屑一顾,孔子就一路南行。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63岁的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七天七夜粒米未进,为了活下去,孔老师大白天的躺着睡觉,让学生颜回外出乞讨。
颜回讨米回来后,又生火煮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这下不高兴了,老子还没吃吃呢,你小子倒先偷嘴了,看你平时表现得那么温和孝顺,原来都是装的。
不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而是编了个瞎话,来挤兑颜回:“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多聪明啊,知道老师这是指桑骂槐地敲打自己,赶紧回答道:“老师,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刚才是因为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现在粮食这么难弄,丢掉了太可惜,所以,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完颜回的话,脸上实在有些挂住,长叹一声,对众子弟说:“唉,是老师错了,我是太相信自己眼睛看见的了,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吕氏春秋》)
有时,眼“瞎”,是源于心“盲”。我们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其实是我们心所想,而误导了自己的判断。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各自局限的,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就得跳出内心的重重大山,这样才会做出冷静、理智的判断。
所以,孔子接着又反省自己:“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要想了解一个人,实在是件很以难的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它是说听别人讲和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以是真实情况,而听人讲往往是虚假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相信。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其实不一定。因为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象,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看来,还是刘向说的在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实践出真知,也出真相!
(图片来自网络)
常言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孔子: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俗话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孔子: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有句常用俗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是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点,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汉室皇族的刘向就说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政理》)”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刘向在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的。
那么,眼见就一定为实吗?其实也不尽然。比刘向更早的孔子,就曾说过,“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按理说,人们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亲眼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孔子为何有如此感叹呢?原来这与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关。
孔子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治国理想,曾率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说是列国,其实就是在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转悠。最西到过河南洛阳,最南止于河南信阳(楚国负函)。
孔子虽有兼爱天下的理想,遗憾的是,各国的国君们对他的理想却不屑一顾,孔子就一路南行。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63岁的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七天七夜粒米未进,为了活下去,孔老师大白天的躺着睡觉,让学生颜回外出乞讨。
颜回讨米回来后,又生火煮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这下不高兴了,老子还没吃吃呢,你小子倒先偷嘴了,看你平时表现得那么温和孝顺,原来都是装的。
不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而是编了个瞎话,来挤兑颜回:“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多聪明啊,知道老师这是指桑骂槐地敲打自己,赶紧回答道:“老师,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刚才是因为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现在粮食这么难弄,丢掉了太可惜,所以,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完颜回的话,脸上实在有些挂住,长叹一声,对众子弟说:“唉,是老师错了,我是太相信自己眼睛看见的了,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吕氏春秋》)
有时,眼“瞎”,是源于心“盲”。我们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其实是我们心所想,而误导了自己的判断。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各自局限的,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就得跳出内心的重重大山,这样才会做出冷静、理智的判断。
所以,孔子接着又反省自己:“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要想了解一个人,实在是件很以难的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它是说听别人讲和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以是真实情况,而听人讲往往是虚假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相信。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其实不一定。因为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象,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看来,还是刘向说的在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实践出真知,也出真相!
(图片来自网络)
常言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孔子: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俗话说:“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孔子: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有句常用俗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是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是谓亲眼看见的比听说的要真实可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点,由来已久,早在西汉时期,汉室皇族的刘向就说过:“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说苑·政理》)”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亲手操作的。刘向在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的。
那么,眼见就一定为实吗?其实也不尽然。比刘向更早的孔子,就曾说过,“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按理说,人们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亲眼看见的也不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孔子为何有如此感叹呢?原来这与他的一次亲身经历有关。
孔子是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治国理想,曾率领一众弟子周游列国。说是列国,其实就是在现在的山东、河南两省转悠。最西到过河南洛阳,最南止于河南信阳(楚国负函)。
孔子虽有兼爱天下的理想,遗憾的是,各国的国君们对他的理想却不屑一顾,孔子就一路南行。鲁哀公六年(公元前489年),63岁的孔子与弟子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困绝粮,七天七夜粒米未进,为了活下去,孔老师大白天的躺着睡觉,让学生颜回外出乞讨。
颜回讨米回来后,又生火煮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这下不高兴了,老子还没吃吃呢,你小子倒先偷嘴了,看你平时表现得那么温和孝顺,原来都是装的。
不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假装没看见颜回抓饭吃的事情,而是编了个瞎话,来挤兑颜回:“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多聪明啊,知道老师这是指桑骂槐地敲打自己,赶紧回答道:“老师,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刚才是因为碳灰飘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现在粮食这么难弄,丢掉了太可惜,所以,我就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完颜回的话,脸上实在有些挂住,长叹一声,对众子弟说:“唉,是老师错了,我是太相信自己眼睛看见的了,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
孔子穷乎陈蔡之间,藜羹不斟,七日不尝粒。昼寝,颜回索米,得而爨(cuàn)之。几熟,孔子望见颜回攫其甑(zèng)中而食之。少间,食熟,谒孔子而进食,孔子佯装为不见之。孔子起曰:“今者梦见先君,食洁而后馈。”颜回对曰:“不可,向者煤炱(tái)入甑中,弃食不祥,回攫而饭之。”孔子叹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吕氏春秋》)
有时,眼“瞎”,是源于心“盲”。我们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其实是我们心所想,而误导了自己的判断。人们认识事物,总是有各自局限的,这就是所谓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就得跳出内心的重重大山,这样才会做出冷静、理智的判断。
所以,孔子接着又反省自己:“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我们是应该相信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要想了解一个人,实在是件很以难的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它是说听别人讲和自己看到是不同的,看到的可以是真实情况,而听人讲往往是虚假的,道听途说,没有亲眼所见就不要相信。但眼见是不是一定为实呢?其实不一定。因为事物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如果眼睛看到的是假象,把假象误认为是真象,就会把虚误认为实了。
看来,还是刘向说的在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实践出真知,也出真相!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