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女娲创造人类的传说。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人类起源的重要传说之一。
据传说,在古代的时候,天地刚刚开辟,大地还是一片混沌。这时,女娲出现了,她用自己的身体和五彩石创造了人类。这个过程非常艰辛,女娲不断地捏泥人,然后吹口气,泥人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人。女娲的劳动非常辛苦,但她没有放弃,一直坚持着,直到所有的泥人都变成了真正的人。
在这个过程中,女娲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有一次,她在制作泥人的时候,不小心把泥人捏坏了。她非常伤心,但是她并没有放弃,而是重新开始制作泥人。最终,她成功地创造了所有的泥人,让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人。
女娲造人的传说不仅仅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还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它告诉我们,人类的起源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努力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女娲造人的传说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故事,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人类起源的一个重要象征。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起源和生命的意义。
女娲造人的传说
盘古开辟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这里山川秀美,日明月朗,各种野兽在森林里自由奔走,无数飞禽在空中快乐飞翔。
有一天,天神女娲偶然来到这片充满生机的大地上。女娲是一个人面蛇身的女神,她一出生就懂得飞行与变化法术,据说她在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余次。
女娲来到大地之后,好奇地东看看西瞧瞧,觉得心旷神怡。然后,它头枕着手臂在青青的草地上悠闲的躺下来。看着天上慢悠悠飘荡的白云,不知不觉间,一丝失落涌上女娲的心头。
“我这是怎么了?世界这么美丽,我怎么还不高兴呢?女娲皱着眉头认真的想了起来。想了好一阵,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了什么。最后,她环视四周,终于有了答案。原来,这个世界虽然有生物,可是远远不够热闹。”
于是,女娲决定创造出时间最卓越的生灵,让他们主宰和管理万物。这样,世界也就不会那么寂寞了。可是,造什么好呢?女娲顿时没了主意。沉思中,她沿着黄河滑行起来。忽然,她一低头,看见了水面上自己美丽的倒影,不禁高兴起来,“就造一些和我一样的生灵吧!”
女娲顺手从黄河边上掘出一把泥土,搅拌着河水,和成有粘性的黄泥,比照着自己的形象捏出一个小泥人。不过,它做的这个小泥人只有上半身和她一样。下半身她给它做了与双手相配的双腿。接着,女娲又冲泥人吹了一口仙气。泥人立刻有了生命。这个家伙张开嘴打了个哈欠。抡抡胳膊,踢踢腿。揉揉眼,一下子从女娲手里跳了下来。连谢也不谢一声,就蹦蹦跳跳地投入了世界的怀抱。他一会儿追逐惊慌的小鹿,一会儿闻着路边的野花。然后三下两下又爬上树去,把树上的红果子塞进嘴里,眉开眼笑的吃了一颗又一颗…
不错,这个主意好!女娲兴奋地想,我何不多造一些呢?女娲心灵手巧,不一会儿就又捏了一个小泥人,对着它吹了一口气,小泥人立刻“活”了起来。
但是。这个小泥人比第一个显得温柔、文静,她并没有急着从女娲手里跳下去,而是仔细打量着四周,发出一阵柔和悦耳的叫声。女娲的心里也充满了柔情,爱怜地把她放在地上。先前那个家伙一直在偷瞧女娲,看到这里,他立即走了过来。他拉着同伴的手,指指点点地介绍起这个世界来。并得意地炫耀自己刚才的历险。
女娲看着他们。决定给他们起了名字。她把这两个新创造出来的生灵叫做“人”,称第一个创造出来的为“男人”,第二个为“女人”。
“两个太少,我要再多做一些人!”女娲对自己说。于是。在那一天剩下的时间里,女娲不停地捏着小泥人,忙得腰酸背痛。
最后,她累得实在动不了了,便想出一条捷径?她把一根绳子放进河底的淤泥里转动着,直到绳的下端整个儿裹着一层泥。接着,她提起绳子向地面上一挥,凡是泥点降落的地方,都出现了一个个小人。这些小人有男有女,他们围着女娲唱起了歌儿,跳起了舞,还口口声声叫她“妈妈”。自从有了这些人,世界热闹极了。女娲感到非常满意。为了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后来又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互相配合,生儿育女,使人类能够繁衍下去。
女娲娘娘创造出人类
人日的秘密·女娲为何先造动物后造人?
正月初七,算是正月里的一个小节日,因为这一天是人的生日,所以又被称为“人日”、“人节”、“人胜节”等等。传说女娲造物,从低等生物往高等生物造,顺序是:鸡、狗、猪、羊、牛、马、人,所以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
民间讲,从正月初一到初七哪一天的天气晴朗,就能主这一年中的这一生物顺顺当当。所以,在正月初七这一天,人们希望天气得以晴朗,祈望来年身体健康。
中国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因此人日的风俗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演化为庆祝、祭祀等活动。
畅读文研院:如今这个节日在北方过的人已经很少了,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在南方,尤其是广东得到极大的重视。
广东作家欧阳山创作的小说《三家巷》,里面就有描写人日出游的情节,大家呼朋引伴,结伴而行。也许是因为天气的缘故,相比北方,岭南地区温暖许多,比较适合出游,而北方天寒地冻,不如在家蜷着。
畅读文研院:文化最初由神话所拟定,“女娲造人”神话的背后有贫穷与富贵的社会等级差异,一种是精工细作的富贵者,一种是粗制滥造的贫贱者。不论是阶级对立还是富贵天命,“王权受命于天”的文化已众人皆知。
可为何女娲先造动物后造人呢?这里面又体现着中国人怎样的文化?又有何深层含义?
《易经》有云: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即认为鸡、狗、猪、羊分别作为四季具体象征,牛、马代表地和天。
古人“观象于天,观法于地”,依据万物的特性,类比以作八卦,故此,万物都与八卦中的卦象对应,动物也是如此。即《周易系辞》“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巽为逊,古人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合“逊”之义,故巽为鸡。
艮为止,狗看家护院,合“止”之义,故艮为狗。
坎为水,猪喜爱在泥地里打滚,合“水”之义,故坎为猪。
兑为悦,羊为悦群之物,合“悦”之义,故兑为羊。
坤为地,厚德载物,亦为顺,牛能负重载物且温顺服人,合“地”与“顺”之义,故坤为牛。并且,传说牛为玉帝殿前的差役,时常往返于天宫和大地之间,有人请求玉帝装扮大地,牛毛遂自荐下界,故为地的代表。
乾为天,为健,动物中健行者莫过于马,合“健”之义,故乾为马。并且,马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极高,具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龙马精神”即是代表。明朝谢肇淛所著《五杂俎》中载:龙性最淫,故与豕交,则生象;与马交,则生龙马。亦可见马地位之高。
至于为何女娲先造动物后造人,古书并未记载。有一种说法为: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类要比低一等的动物出现得晚,这合乎生物进化论的原理。这说法似乎符合女娲造人的传说,天地开辟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了,可是单单没有人类。
畅读文研院:如果不考虑女娲造物的日期,这是古人根据《易经》文化与神话结合的产物,即“观象于天,观法于地”;根据先动物后人,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更能凸显社会进化的自然法则。
如今,六畜日虽然算不上是一种节日,甚至人日也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在讲究耕种的农业时期,正所谓“六畜兴旺猪为首,五谷丰登粮领先”,人们极为重视六畜,在猪圈、羊栏、牛棚贴红纸条、点香,以天气的阴晴来占卜牲畜的兴衰,余者类推。也许这种卜算在现在看来是伪科学,但在农耕文明时期,于国于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社会亦影响深远。
“女娲造人”的故事流传很广,它是如何出现且被国人所接受的
虽然我们现代人都知道“人是进化来的”,但在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上,对于人类的起源都有着不同的神话传说,即“神创论”。
如北欧神话中有诸神用梣木造男人,用榆树枝造女人,神再赋予他们生命。
希腊神话中有普罗米修斯(也有说是宙斯和珀耳塞福涅)用泥土造人,由雅典娜吹口气赋予生命,所以人叫“Homo”,因为人是由土壤(Humus)而来的。还有一说是普罗米修斯之子丢卡利翁和妻子皮拉向背后扔石头变人。
图1 石头正在化为人
图2 米开朗基罗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 《创世纪·创造亚当》
那中国古人是怎么认识“人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的“神创论”是什么呢?
关于中国“造人”的传说,相信今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女娲造人”,甚至今天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这主要归功于我国神话学家袁珂先生(1916-2001)一篇原题为《女娲创造人类》(选自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的《神话故事新编》)一文,写的非常生动,后来这篇文章还入选了《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更加速了这一神话的普及。
不过“女娲造人”虽然很好的展示了中国古人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理解,但这里还暗含着许多疑点。
图3 女娲造人
一、女娲造人何时出现?
关于“女娲造人”最早的出处,见于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的《风俗通义》,书中只是《皇霸·卷一》提到了《春秋》、《礼记》、《尚书》等关于“三皇”的不同说法,有伏羲、神农、燧人、祝融、女娲,应劭自己分析他们的贡献,认同《尚书大传》的说法,伏羲是人皇、神农是地皇,燧人是天皇,这三个应该是三皇,最后才是祝融、女娲。另外还在《第六卷·声音》中还提到了乐器簧的发明,应劭引用大约是由先秦时期(亦有说汉代)史官修撰的《世本》中“女娲作簧”说簧是女娲发明的。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关于女娲的记载了。
也就是说应劭书中并没有提女娲造人的故事,为什么我们还说,造人的故事最早见于《风俗通义》呢?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风俗通义》三十一卷、录一卷,应劭撰,梁三十卷”,后人始知南梁时为三十卷,《新旧唐书》都说是三十卷,但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因“安史之乱”遗失,然而到了宋仁宗时,就仅存十卷,时著名科学家、宰相苏颂(就是发明水运仪象台那位)曾校注过《风俗通义》,他手中只有十卷,收集一些佚文编在《佚文》部分。
正是在这些佚文中,提到了“女娲抟黄土作人”,佚文是从宋太宗《太平御览·第七十八卷·皇王部三》中发现的,其中“女娲氏”条,引《风俗通》一段话:“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
图4 《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
这里首先就有一个问题,“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不是真的是应劭所作。因为唐中后期的马总所编的《意林》中,记载的《风俗通》就已经残缺不全了,《宋史·艺文志》“杂家类”就记载“应劭《风俗通义》十卷。”晚清学者章学诚就认为,《风俗通义》原本就是十卷。反正现存的十卷中,都没有“女娲造人”的记录。
故此我们不禁怀疑《太平御览》中的这段“女娲造人”的故事是从哪来的。为什么是单单是“黄土”,正好和我们的肤色一致,还特地说“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縆人也”,要知道宋朝自建立起,就社会矛盾比较尖锐,四川还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口号就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一个王朝刚建立,就爆发农民起义,实属罕见。很可能是为缓解社会矛盾,自己编造出来的,为“贫富不均”找借口,要不为什么刚到宋仁宗时,苏颂重新校注时手中就又只有十卷了,编《御览》时的《风俗通》哪去了,才几十年就不见了。毕竟宋真宗还自编过“天书封禅”的闹剧。
北宋宋承编的的《事物纪原·卷一·天地生植部》“人”条,也是用《风俗通》这段话,和《太平御览》一样。宋承大概是宋神宗时代开封人,“自博弈嬉戏之微,鱼虫飞走之类,无不考其所自来”,这个人特别喜欢考证什么是怎么来的。这本书甚至有人认为是明朝成书的,因为提到“宋朝”都用“宋朝”,而应该是“本朝”。不管怎么样,总是在《御览》之后,作者也许根本就没看到过《风俗通义》,而是直接就照抄了《御览》。
总之,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关于“女娲抟黄土作人”,确切的文字,最早都已经是北宋的了。
图5 女娲造人 的相关记载
二,造人和补天的先后顺序
我们都知道关于女娲有两个故事,一个“造人”,一个“补天”,这两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肯定是先造人,有了人,女娲为了救人,才去“炼石补天”。可《风俗通义》却没有“女娲补天”的记载。
“女娲黄土造人”是东汉时出现的,而“女娲补天”的故事在西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就有详细的记载了,“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太平御览》中“女娲氏”条,也是补天在前,造人在后。
另外《列子·黄帝》中提到“庖牺(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汤问》也有:“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共八卷,相传为列子所撰,但成书于大约晋太康二年后,书中掺杂了大量魏晋时期人的思想、词语、句式,《列子》书中只提到了“补天”,根本没有“造人”的故事,可见在女娲造人的故事,在魏晋还不是特别流行。
图6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
三、没捏泥人,女娲干什么去呢?
关于女娲的记载却早已有之。《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经》里可没有说女娲造人,而是说女娲的肠子化成了十个神,郭璞注说:“女娲, 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 一日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所以不是女娲造人,而是“女娲造神”。
图7 汉墓中的伏羲、女娲像
《楚辞·天问》中只有一句 “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也没说女娲造人。而且这两个“女娲”也未必是一个人。前面提到过的《世本》就有:“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
《太平御览》中“女娲氏”条,八条引用,只有一条提到了“女娲造人”。
关于前面提到的《世本》中“女娲作簧”,东汉宋均(早于应劭一百多年)注“女娲,黃帝臣也。”汉末大才子曹植的《曹子建集·卷七》中有“三皇五帝赞”,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其中《女娲赞》:“古之国君,造簧作笙。礼物未就,轩辕纂成。或云二皇,人首蛇形。神化七十,何德之灵。”也没提到女娲用黄土造人。
倒是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前面提过高承的《事物纪原》,写各种事物起源,其中卷三《旗旐采章部》有三样饰物的发明,是源于“女娲之女”,分别是:“簮;头*;钗”
图8 摘自清《钦定四库全书》
可见在应劭之前,女娲未必是神,也未必是就是一个人,也没有过造人。可能有两个女娲,一个女神,一个是氏族领袖。《淮南子·说林训》中有关于造人的论述,“黄帝主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按东汉高诱的注释,“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也没有明确说是女娲造人。从“女娲之女”看,女娲应该是母系氏族公社时的一个女性部落领袖,“阴阳、耳目、臂手”可能指的不同部落或者部落分工,“七十”是数字,“变、化”是指部落图腾变化,借指部落壮大合并,“女娲之女”可能也是女性首领。
“补天”的故事,正是反映她与自然作斗争或是调停部落冲突,在“补天”的过程中,部落不断地吸收、融合、壮大。所以,不是“女娲造人”,而是女娲造就了我们华夏部落,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是我们民族形成初期有重要贡献的女性首领。
图9 女娲补天
四、为什么应劭要创造出“女娲补天”这个故事?
我们来看应劭的生活年代,《风俗通义》的成书大约是公元194年到204年之间,这是什么时候,小说《三国演义》第十回,提到过应劭,“乃遣泰山太守应劭,往琅琊郡取父曹嵩。……应劭死命逃脱,投袁绍去了。”
小说以黄巾起义开始的,“黄巾起义”爆发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是怎么爆发的,就是通过民间宗教,之后的张鲁、于吉、左慈也都是这些人的代表,张鲁割据汉中,于吉的信徒刺杀了孙策,可见其势力之大。
图10 黄巾起义
当时社会动荡,压迫严重,人民难以生存,导致百姓思想混乱,民间多淫祀,充斥各种崇拜、禁忌,不乏装神弄鬼、蛊惑人心之徒。应劭是和黄巾军做过战的,他出于“为政之要,辩风正俗”的目的,要规范这些礼仪、习俗。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把原来的部落领袖,变成神来“造人”了,起到以正神对邪神的目的。
其中一个重要的时代背景,就是“女娲造人”故事的形成时代,佛教已经传入中国100多年了,受了印度婆罗门教“梵天创世”的影响。中国神话中原本是没有“神创”的传说的。无论是《聊斋》中的各种妖精,还是石猴孙悟空,还是《白蛇传》,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器皿,想要成人,都是自然演变,经过多少年,收天地之灵气,等等,总之是个缓慢的演化过程。相反“女娲造人”是个“速成”的过程。
图11 印度婆罗门教
我们的神话中是没有一个万能神,这个神无所不能,吹口气,泥人就活了。佛教中的佛可以,佛可以解万般疾苦,无所不能,创人当然也不在话下,中国神话中没有一个神仙可以。加之此后的魏晋南北朝,佛教流行,“女娲造人”的故事,自然也就被中国人所接受了。
从先补天后造人,可以看出,在女娲造人这个故事之前,中国人应该另有一个“造人”的理论。要不为什么东汉甚至可能更晚才出现“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只能说明东汉之前的中国人知道人是怎么来——那就是“进化”。
文:王剑
参考文献:《风俗通义》《淮南子·说林训》《事物纪原》《山海经》《隋书·经籍志》等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神话故事之女娲造人
在古代,天与地还未分开,宇宙处于混沌状态。神祇女娲独自生活在宇宙边缘,拥有无尽的生命和智慧。某日,她发现混沌中出现了新的能量,这些能量凝聚成了五彩斑斓的石头。女娲意识到这些石头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塑造万物,于是她决定用它们创造生命。她拿起一块红色的石头,用神力将其融化,塑造成了一个男人,并给他取名伏羲,赋予他智慧和勇气。接着,她用蓝色的石头塑造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名叫女娲氏,并将他们放在地球的中心。伏羲和女娲氏成为了第一批人类,开始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互相扶持,共同面对世界的挑战。然而,他们也发现人类无法永远生活在和平之中,有时候会因争夺资源而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战争。女娲看到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悲伤。她决定帮助人类消除战争,实现和平。于是,她创造了各种动物和植物,让人类学会与它们和谐共处。她还教导人们如何使用石头、木材和火制作工具和武器。
然而,和平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伏羲和女娲氏的子女们不断繁衍,人类数量迅速增长,对资源的争夺也愈发激烈。在一次大战中,伏羲被敌人用毒箭射中,险些丧命。女娲看到自己的子女们为了私欲而互相残杀,心中非常痛苦。她决定亲自出面阻止这场战争。在战场上,女娲展现出她的神力,将敌人都吓跑了。接着,她用神石治愈了伏羲氏的伤口。伏羲和女娲氏的子女们被女娲的神力所震撼。他们终于意识到战争的愚蠢和和平的重要性,纷纷放下武器向彼此道歉,然后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从那时起人类开始尊重彼此和平共处。女娲也继续守护着地球上的人类,用她的智慧和爱引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然而,和平并不是永恒的。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欲望和野心又开始涌动。伏羲和女娲氏的某些子女开始追求权力和财富,再次挑起了战争。这一次,女娲并没有直接介入人类的争斗,她相信人类需要自己学会如何处理矛盾和冲突。于是,她决定赋予人类更多的智慧和勇气,让他们能够明辨是非,抗争到底。
在女娲的引导下,人类逐渐认识到战争带来的苦难,他们开始团结起来,共同抵抗那些企图破坏和平的势力,最终他们成功地维护了和平,让地球再次回到了宁静与祥和之中。女娲看到人类终于明白了和平的真谛,心中满是欣慰。她明白人类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她将继续陪伴着他们,教导他们如何爱护自己和这个世界,岁月流转,人类不断繁衍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女娲也慢慢地将自己的力量传递给后代,最终她化为一道彩虹消失在天空中。然而,她的精神与智慧将永载史册,成为人类前行的指引,引领我们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个神话故事讲述了女娲造人的过程,以及她教导人类尊重和平、珍爱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女娲伟大的爱与智慧,更传递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