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面丨拼搏的人最美!来看四届亚运“元老”汪顺的故事
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游泳项目收官后,密集的媒体采访填满了汪顺的日程安排。本周,《面对面》专访了汪顺。
和以往参加的三届亚运会不同,杭州亚运会给了汪顺不同的体验,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他被选为开幕式上最后一棒火炬手,和他一起点燃主火炬的是一位“数字人火炬手”。
汪顺:以前我只是在电视机前看到点燃火炬的运动员,当真的轮到我的时候既兴奋又焦虑,这个压力不亚于我去参加比赛。因为我们游泳比赛永远都是在点燃火炬的第二天就开赛,所以如何平衡好火炬的点燃和我第二天的比赛,中间的休息如何平衡,包括我的心态上如何去调整,这个是非常关键的。
9月24日晚,杭州奥体中心,汪顺以明显优势率先触壁,汪顺依然是男子200米混合泳的“王者”。
汪顺:当时其实任何东西都没有想,我只是想着我尽全力,全力以赴,创造一个游出自己应有的实力。
29岁,在水中游了23年,高光与挫折更迭,得意与失意交织,东京奥运会夺金之前,汪顺的夺冠之路起起伏伏。对此,他曾笑称自己“虽然名字叫‘顺’,但其实并不顺” 。事实上汪顺很早就展露出了无法忽视的天赋,在同批次的队员中他总是学得最快的,从体校到省队再到入选国家队也是一路顺利。
汪顺:我也算是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就参加国际性赛事了,一直以来不管是参加任何赛事我都可以是佼佼者,但是在2012年受伤完之后,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不再是花90%训练就可以拿到金牌的人了,我可能要付出120%130%的努力,可能只能回到以前90%的成绩,我就感觉一直走不出去,我就想着我应该是可以游那么快的,为什么我现在做不到?我差不多持续了四五年,就想不通。
记者:那四五年现在想想怎么样?
汪顺:我觉得现在回头看,也是磨炼了很多东西,心态上磨炼了很多,能力上也磨炼了很多,性子上也磨炼了很多。
大众看到的,是运动员在赛场上与对手的博弈,但人们看不到的,是他们在赛场下日复一日和自己较量。200米个人混合泳要求选手按照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的顺序,每种泳姿各游50米,对运动员的各项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
记者:如果用时间来论,每天要在游泳池里游多久?
汪顺:差不多五个小时,以前一堂课差不多7000米到8000米,七公里到八公里,一天上下午训练,如果全天水上,在十五公里。
2019年的光州游泳世锦赛是奥运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国际性赛事,和奥运会一样,世锦赛的泳池长度也是50米,是长池。在光州,长池的困扰继续考验着汪顺,他没能保住自己前两届世锦赛铜牌的地位,只拿到第六名的成绩。
一次次与冠军擦身,让外界对汪顺不满的评价越来越多,他开始变得急躁,拼命增加训练难度,但训练过量导致他肺部破裂,出现了气胸。突如其来的病痛让汪顺陷入更深的焦虑和自我怀疑中,而这时,2020年东京奥运会因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决定推迟一年举办。
汪顺: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把我的一些细枝末节进行一些改变,进行一些调整,我还是想要去冲刺这样的一个最高峰,所以当时在那一年的时候,其实对于我来说我是能够静下心来做很多事情。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决赛,在高手如林依然不被看好的逆境下,汪顺凭借最后50米强势冲刺,后来居上,夺得冠军。
汪顺:当时我觉得既然这个年纪还能达到这个层次的话,我想后面其实还是有机会可以走得更远,当然了,自己也是觉得依旧在这个水里面会感觉到很快乐。
东京奥运会夺冠之后,曾经经历的低谷让汪顺顺利穿越了2022年布达佩斯世锦赛和2023年福冈世锦赛的失利,他在杭州亚运会上,以超越自我的霸气之姿上演王者归来。值得期待的是,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人们仍然可以看到30岁的汪顺。
汪顺:年纪应该没问题,因为还是有很多三十多岁的运动员,他们依然奋斗在奥运会赛场上。竞技体育最迷人的地方还是未知性,包括它在你全力以赴之后带来一个满足感,当然它还带给我最最宝贵的东西,一定是遇见困难、遇见挑战的时候不服输不怕输,敢于去面对,敢于去挑战,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游泳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最新整理!可以写进作文的亚运会人物素材
从夺冠中收获自信
在比拼中汲取力量
亚运会赛场上
他们用一个个拼搏故事
诠释着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
奥林匹克格言
一起学习积累
近期《人民日报》中的亚运人物素材
关键词:团结
“我们团结一致,目标就是为国争光”
杭州亚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夺得女团冠军。从小组赛到淘汰赛的5场比赛,孙颖莎4次出战。团体赛结束后,她又披挂上阵,继续投入女单、女双和混双3个项目的比赛中。
从2018年青奥会崭露头角,到2021年随队夺得东京奥运会女团冠军,孙颖莎逐渐成长为中国乒乓球女队主力。第二次参加亚运会,她发挥稳定,和队友的配合也愈发默契。“我们团结一致,目标就是为国争光。”孙颖莎说。
杭州亚运会是中国乒乓球队选手马龙参加的第四届亚运会。作为乒乓球“双圈大满贯”选手,34岁的马龙始终心怀热爱,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本届亚运会,中国乒乓球队夺得乒乓球男团冠军。尽管个人参赛任务已经全部结束,马龙仍在帮助队友训练备赛,为中国乒乓球队的集体荣誉贡献力量。
摘自:不同的角色 相同的心愿
关键词:热爱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坚持下去”
从1992年首次参加巴塞罗那奥运会,丘索维金娜已经在8届奥运会上留下身影。“你未痊愈,我不敢老”,曾经为了给儿子治病筹钱,她四处奔波参赛,让人深受感动。
2021年10月,经历短暂退役的丘索维金娜宣布复出,决定参加杭州亚运会。她对体操项目的坚持与热爱,打动了许多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坚持下去。”当被问及打算什么时候退役,丘索维金娜说:“体操让我获得快乐和幸福,我会朝着巴黎奥运会继续努力。”
摘自:“体操让我获得快乐和幸福”
关键词:拼搏
“为了离天空更近一点,我会用尽全力比拼”
在杭州亚运会女子撑杆跳高决赛中,中国体育代表团选手李玲轻松越过4米53的高度,提前锁定冠军。随后,她开始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4米63,一次过杆,刷新自己保持的亚运会纪录;4米73,比她创造的亚洲纪录还要高1厘米,虽然没能成功,现场观众仍为她的拼搏精神喝彩。
4次参加亚运会摘得3金1银,4次获得亚锦赛冠军,保持亚洲纪录和亚运会纪录——34岁的李玲拥有漂亮的成绩单,但她仍希望更进一步。“我练习这个项目22年了,很喜欢杆子把自己抛向空中的停滞感。”李玲说,“为了离天空更近一点,我会用尽全力比拼。”
摘自:挑战极限 追求卓越
关键词:追梦
“没有什么比梦想更值得坚持”
“没有什么比梦想更值得坚持!”在东京奥运会上夺得女子铅球金牌后,巩立姣的话语鼓舞人心。本届亚运会前,她把微信头像换成在今年田径世锦赛上获得季军的照片,“我想用遗憾的画面时刻提醒自己:追梦不停,奋斗不止。”
摘自:不同的角色 相同的心愿
关键词:专注
“我们要力争做到最好”
两年前的东京奥运会,全红婵和陈芋汐首次亮相奥运赛场就分别夺得女子单人十米台的冠、亚军。东京奥运会后,两个人开始搭档,同时出战单人项目和双人项目,成为中国跳水队女子十米台的“双保险”。大赛经验更丰富的陈芋汐经常给身边的搭档以鼓励和信心,年龄小一点的全红婵在东京奥运会后努力克服困难,继续提高技术稳定性。同样身体条件出众、同样技术精湛,她们自搭档以来屡获佳绩。
第一次参加亚运会,这对年轻组合表现沉着冷静,起跳、翻腾、入水,每一跳都尽力跳出最好水平,375.30分的总成绩也超过了她们在福冈游泳世锦赛上的夺冠成绩。“跳水是一个打分项目,我们要力争做到最好,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要精益求精。”这是两个人经常彼此鼓励的话。
摘自:专注比赛 精益求精
关键词:自信
“但我很想拿冠军,特别有信心”
蹬地、踏板、腾空……13岁的崔宸曦兴奋不已,高举双拳,在场地中间高高跳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杭州亚运会滑板项目女子街式决赛中,崔宸曦夺得金牌,成为本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最年轻的冠军得主。
“比赛前,家人和教练都说尽力就好,但我很想拿冠军,特别有信心。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参加巴黎奥运会。”崔宸曦等年轻运动员的精彩表现让人们看到,00后选手迅速成长,已经在赛场展现实力。
摘自:青春激扬 赛场闪耀
今日份打卡海报
快分享给并肩战斗的
学习伙伴们吧↓↓
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
关注我们↓↓↓
学习大国
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
137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为“学习大国”微信公众号。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