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邱姓女宝宝取名两个字(邱姓女宝宝取名)

邱姓女宝宝取名两个字(邱姓女宝宝取名)

古代取名字是个技术活,要是不懂这些规矩难免会惹上杀身之祸

如今,给新生婴儿起名字是一件相当伤脑筋的事儿,也大多不再遵循辈分,而是翻翻字典怎么好听、怎么高雅就用什么名字。不过,在古代,取名字是个“技术活”,也有很多的限制,并非所有的文字都可以用在人名上,封建时代讲究等级制度,其中“避国讳”和“避私讳”是不得不考虑的。

首先是避国讳

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所谓的“讳”指的是帝王、圣人、长官以及所尊者的名字。人们说话书写不能乱用文字,一旦触及这些人物名字的时候,就要设法避开或者是改写,这就是避讳。封建时代,避讳是一般臣民不可不懂的学问,一旦触犯可能招致大祸。

避国讳指的就是避开帝王的名讳,这种习惯在西周时期就已形成,统治者为了不让臣民随便诅咒自己,尤其是利用自己的名字来施行巫术,再者就是突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森严的等级制度,表示自己神圣不可侵犯,便强迫国人避用他们的名。

秦始皇时期,为了避他的名“政”字,该“正月”为“端月”,或改“正”字的读音为平声,于是“正月”便被读作“征月”了,直到现在,仍然沿用这个读法。唐太宗李世民时,为避讳“世”字,以“代”取替,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句“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这是写汉代的事,但同样也要以“代”换“世”。

清代也是一个讲究避讳的时代,比如康熙皇帝的名字为玄烨,于是便规定书写“玄”字时要缺最后一笔,甚至在说话时也要改为“元”字。清代刊印的书籍,便把汉代的郑玄印成“郑元”,原因便在此。再如,现代的邱姓,原本并无“阝”旁边,这是雍正时期为避孔子名讳而加上去的。

除了要避帝王的名讳,有时竟连当朝的重臣也要避开。如宋仁宗曾此蔡襄字君谟,后来有位进士以君谟为名,于是被仁宗训斥:“近臣之字,卿何得而名之?”并让他改名。避大臣名讳的相对要少很多,不过,百姓在为自己孩子取名的时候,还是对其敬而远之,生怕招致灾祸。

其次是避私讳

相比避国讳而言,避私讳的范围要小得多,一般是指一个家族中,全家人都要避用自己的祖先和尊长之名,这就是所谓的“避私讳”。当然,官场中人比平民百姓要多加上一条,那就是尽量避开长官的名讳。如,宋宣宗时期,有一名知府叫徐申干,他就十分在意自己的名讳。他属下有一位县令向他汇报公务,因为在公务中他提到了“申”字,被徐申干大声呵斥说:“作为县令你难道不知道上级的名字吗?是不是故意要侮辱我?”

明代时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叫李空同的人任江西提学副使,恰好有一位读书人和他同名同姓。李空同把他找来,问他说:“你没听说过我的名字吗?怎也冒犯?”这位读书人说:“名字是由父亲所定,不敢更改。”李空同想了很久,见他说得也有道理,只好说:“我出一副上联,如果你能对出来,便可宽恕。”

这副上联是:“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字面的意思是两人虽然都叫相如,但德才不一样,实际上却是在嘲笑这位读书人。不想,这读书人才华了得,马上对出下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他借魏无忌和长孙无忌之名,表示同名同姓之人用不着忌讳,对得十分巧妙。李空同最终只能苦笑一声,让他离去。

事实上,避国讳和避私讳在先秦时期也有但还不是太重视,后来主要还是因为礼教的作用,才被慢慢放大并渗透的。即便是现在,我们给孩子取单字名的时候也会避免与祖父辈有同样或同音的字,以免引起混淆和误会。不过在西方国家,却往往取父辈相同的名字,只是在名字前加上个“小”字用来区别称呼,因此,名字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

全国丘氏家族,后为何改姓邱,山東诸城忠孝传家的邱月林家族。

山東诸城邱氏,其家风以“忠孝传家,心怀家国”为主旨,讲仁义,守诚信,名士辈出。自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至清末360余年时间里,邱氏出了“一门六进士、七举人”,位高者官至从一品。特别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的邱橓,廉洁奉公,政绩卓著,留名青史,与海瑞齐名,享“南海(瑞)北邱(橓)”之誉,其清节为后世所称颂。

邱橓(1516一1585),字懋实,号月林,诸城柴沟村人,邱氏第一位进士士。

明代诸城邱月林

邱橓自幼“性颖悟,孤介,有高志,甘贫”,在父亲邱让严加管教下勤奋读书,曾借读于九仙山。19岁考取秀才,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中式癸卯科第2名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高中庚戌科三甲86名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刑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少卿、通政司右通政使、左副都御史、刑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书等职。出仕后,他嫉恶如仇,清正廉洁。先后上疏十余次,皆切中时弊。弹劾重臣23人,其中治罪者17人。有“南海北邱”之誉,与海瑞齐名。

邱橓著作颇丰,有《四书摘训》20卷、《礼记摘训》10卷、《奏疏》2卷、《望经楼诗文集》2卷行世。邱橓卒于明万历十三年乙酉冬(1585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享年70岁。殁后,获赠太子少保,谥“简肃”。

“ 丘”姓在清代以前都写作“丘”,后改为“邱”。孔子姓孔名丘,被历代统治阶级封为圣人,为避其讳,清雍正三年(1725),专为此事下圣旨:除“五经四书”等书籍外,凡遇丘字一律加“B”旁,故今邱姓都带“β”旁。

清雍正“丘改邱”谕

清雍正三年,为避至圣(即孔子)讳,谕令吾族原姓丘氏,加“β”为邱。其谕原文:“古有讳名之礼,所以昭诚敬到尊崇也。朕临御以来,恐臣民过于拘谨,屡降谕旨,凡与御名声音相同字样,不必回避。近见各省地名,以音同而改易者颇多。朕为天下主,而四海臣民竭诚尽敬如此,况孔子高德千古,道冠百王,以正彝伦,以端风化,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自天子以至庶人,皆受师资之益,而直省郡邑之名如商丘等,古今相沿未改,朕心深为不安。尔等会议,凡直地名有同圣讳者,或改读某音,或另易他字,其于常用之际,于此字如何回避,一并会议具奏复准,嗣后惟祭天子于圆丘,丘字不用回避外,若府州县地名,有同至圣之讳者,交与内阁撰拟字样,报部堂。至姓字相同者,按通考太公望之后,食乎于营丘,因得姓丘,今拟添加‘β’旁,作邱姓,至常用之际,宜从古体,写作丘字。”谕避先师孔子讳,雍正三年谕:“朕以先师孔子圣,理应回避,前降谕旨全九卿会议具奏,经九卿议复,凡系姓氏,俱加‘B’为邱字,凡系地名,皆更易他名,至于书写常用之际,则从古体字,朕细思今文出于古文,若改用字,是仍未尝回避也。此字本有期间,查毛诗及古文作期音甚多。嗣后除四书五经外,凡遇此字,并加‘β’为邱,地名亦不必改易,但加‘β’旁读作期音,庶乎允协,足副朕尊崇先师至圣之意。”

诸城邱氏作为“一门六进士、七举人”成就的名门望族,发迹前皆为普通的耕织之家,虽不富足,却为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尊师重教、酷爱读书是邱氏的家风,由此族中子弟人才辈出,自明朝开始出现了以邱瞬为代表的在地方甚至全国知名的人物。

邱橓自幼聪颖,志向高远,幼年时深受父亲邱让严明家教的影响。邱让教子有方,始终坚持躬身督教,一有余闲或在入夜卧睡之前,即口授“大学”“中庸”诸书,为孩子们的学业打下牢固基础。同时,又聘请名师授课,邱橓由此得到良好的教育。

在家教家风的熏陶下,邱橓自小表现出了刚毅、坚韧的一面。10岁时,一个冬日起早入县城,城门未开。那时柴草交易为早市,他到时,城外已有一些卖草的人,冻得点起一堆火大家围烤,他却独立一边。火堆旁有人说:“童子过来烤火呀!脚不冷吗?”他答:“脚很冷,但谁叫他是脚呢!”可见他的性格倔强,非同一般人。邱橓就读于五龙河西畔享有盛名的“千佛阁”,学业尽优于同龄人。到青年时,他经常向师友请教学问。由于他刻苦学习并志向高远,最终学有所成,先后考取秀才、举人、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邱橓少年高中,成为小小村落所有学子的方向标杆。后来,邱橓的儿子邱云章、嗣子邱云肇、侄孙邱志充等都先后进士及第,使“一门六进士,父子兄弟登高科”传为佳话。一个小小的村庄,考取了六位进士,成为名副其实的进士村。

邱橓的成才,与父母的培育是离不开的。由此,邱瞬父母不但在家乡远近闻名,也得到了明嘉靖、隆庆两代皇帝的敬崇,分别下谕表彰邱橓的父母,并刻于同一块石碑之上,碑名谓之“双幢碑”。邱让夫妇因家庭教育而得到这么高的荣誉,这在历朝历代中尚属罕见。

明嘉靖四十年皇帝表彰邱让夫妇谕旨石碑

《双幢碑》全文如下:

明嘉靖四十年皇帝表彰邱让夫妇谕旨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朕观修行之士,必能教子义方,故褒宠臣贤。她恩其父以彰教也。尔丘让乃户科右给事中橓之父,性补行端,信乎间里,乐施尚义,惠传困穷,嘉遁丘园,不迩荣利,庶几古逸民之高风矣。今有子驰誉谏垣,非尔善教成之哉?兹特赠为征仕郎,户科右给事中,用旌素履,永慰孝思。

敕曰:自昔闺壶之淑,不得所托,不表于世,惟孝子竭忠尽职,以成亲之名,推恩光显,始克有闻耳,尔张氏乃户科右给事中丘橓之母,饬身整洁,内范穆然,勤俭以相其夫,严教以成其子,虽违禄养,淑德兹彰是用,赠尔为孺人,砥承华典,益庇来昆。

嘉靖四十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之宝

邱橓奉旨抄首辅大臣张居正的家

邱橓偕锦衣卫指挥张诚往籍张居正家乡湖北荆州查抄家产时,朝廷众官员认为张居正生前与他不睦,议论纷纷,尽等待观望事态的发展。

首辅张居正

邱橓一行到达张居正家乡时,其子张敬修已自杀身亡,其余家人分清重次落职戍边,另奏皇上恩准,适当留有田产为家人维持生计以奉养张母,所受牵连仅有主要几家立案,唯对王篆、曾省吾、付作舟、高志进几家进行查处。由于他公而无私,宽宏大量,朝廷上下皆认为此案处理得体。此事结束后,邱瞬晋升为本部左侍郎。

明万历十二年(1584),邱橓拜官南京吏部尚书,诰授资政大夫,秩正二品。任职后,阁僚及庶民无不为之敬畏,一致认为皇上选了一位公正廉洁的好官,海内人士都想瞻仰其风采。

此后,邱橓认为自己已年迈,不宜留任,曾多次乞身退养,万历帝不舍其人才,均未获批准。次年,卒于官。万历皇帝闻此噩耗,很悲痛,赠太子少保、秩从一品(明史载为太子太保,御祭文、碑志铭为太子少保),赐祭葬,谥“简肃”。两次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守右海道参政王廷诗,降旨致哀。

邱橓一生,始终恪守已律,以斗邪恶、劾贪官、革吏治为己任,天性慈直,愤世嫉邪,白璧无污,屹然柱石,足称社稷之臣。其高风亮节,世代仰慕。其一生宁守清贫,绝不取半毫不义之财;以曾轻眼微之身,敢于同好相严离较量,宁肯丢官,数真速,整同原中死;宁愿放东大好前程,甚至身家生命而不顾,敢给学上路是种:宽宏大量,对张居正不落井下石,秉公办理不负委托。一生里守性格浮朴、不媚人、深嫉恶,抑豪例贫之性格,是因其有自己的处世原则,有自己的为官之道。

皇上对他赠“简肃”谥号可以看出:此号从字意讲,可谓简单、严肃,但实际是指他对名利要求很简单,几乎无此要求,而对国家、对百姓、对为人而言,则表现的严肃认真,此溢号确是对他一生最完美的总结。

邱橓为官扶正压邪,积年数载,弹劾内外重臣23人,得罪17人,其风采为世所仰望,列海瑞、吕坤之间,当之无愧。一代清官,“南海北邱”精神永恒,永载青史。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邱橓两袖清风、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和崇高情操,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光芒,为后世从政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树立了一个道德标杆。

邱橓后又与严嵩势力展开了斗争,弹劾字夏遥抚谢淮、应天(今江苏苏州)府尹孟淮贪污渎职;山西巡抚杨宗气、巡抚张储在考核官吏时歪曲事实,庇护属员等行径。此间,他一面揭露严嵩党羽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等事实,一面向皇帝条陈当时士风不正的六大弊端,内容为“谄卑、奢靡、请托、躁竟、干谒、贿赂”,措词十分急切,深得朝臣赞誉。

严嵩晚年,渐被皇帝疏远,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被革职查办,其子严世藩论罪处死。严嵩败后,邱瞬又及时揭露了与严嵩攀援得官的顺天(今北京市)巡抚徐坤等五人的罪行,其中三人被革职。接着又弹劾了以贿赂当上官的南京兵部尚书李遂、镇守两广的平江伯陈王谟、锦衣卫指挥魏大经等,终致陈王谟革职、魏大经入狱。之后,又将已捞满腰包想托病解甲养老的素贪老手浙江总兵卢镗弹劾,历陈其罪状八条,使卢退却阴谋未得逞,被革职。

在被他弹劾失官的诸多人中,有的是皇帝的心腹,如锦衣卫指挥魏大经;有的是太后的亲眷,如平江伯陈王谟。虽这些人罪证俱在,皇上不得不做处理,但邱瞬已引起了一些权贵士族的不满,终因处理杨选一案切谏而丢官。

一位做了十三年京官的官吏,其刚直不阿、清正廉洁的操行不但未得到应有的褒扬,却遭到了如此下场。因切谏丢官,不但同僚为之惋惜,就是嘉靖皇帝的儿子穆宗皇太子闻邱楫被罢官之因后,感慨地说道:“幸邱给事中幸免于死,乃我朝兴事”。

据史载,“邱丢官愤归故里,唯敝衣一箧,图书一肩而已”,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这与时年世讽“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的贪官污吏相比,着实让人不可思议。作官难,直道难,作“青天”更难,是仕途的真实写照。

邱橓强调“读书贵在用世”,即读书的目的在于知行合一,为社会作出贡献。他告诫子孙既不能“只读死书而全无阅历”,也不可“阅历深,而才学薄”,而要做到读书和实践并重,希望子孙既有真才实学,又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据传,邱橓辞官赋闲时期,在九仙山下今邱家店子村创办私塾,把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悉心传授。他的学生中有邱氏家族中的后辈,也有本乡甚至外乡的孩子。只要是愿意求知学习的,他不问贫富,都接收进来,悉心培养。他的得意弟子多达十数人,其中有邱氏第三位进士邱云肇,系邱橓嗣子。邱橓最得意的弟子当是大名鼎鼎的臧惟一和丁惟宁,丁惟宁即当今基本公认的《金瓶梅》的作者。丁惟宁,诸城籍,后代迁居九仙山下丁家楼子村,师从邱橓,并与其子邱云章和邑人臧惟一同考中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

嘉靖四十四年范应期榜进士,诸城三人。

在邱橓重教之风熏陶下,邱氏子弟先后有数十人都是在生活窘迫的情况下,来到私塾学堂,读书识字。这种尚学重教的理念在当时的小村落传为佳话,乡人纷纷慕名或自己或送孩童前往求学,都以能得到邱瞬的言传身教为荣。可见,邱氏一族“一门六进士”的产生与重教家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和王石坛学博游常山夜归原韵

〔明]邱橓

鸦飞孤寺晚,返照乱峰明。

空谷诗传响,幽泉酒共清。

归时方月出,醒处已参横。

倦极仍延伫。烟云锁故城。

登眺何嫌晚,花枝照眼明。

诗怀天地阔,宦况水云清。

铜漏三更尽,银河万里横。

春风携满袖,散步在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