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把鸡蛋叫“木须”呢?
说起“木须肉”大家都不陌生,特别是北方人都比较喜欢,它是山东鲁菜的一道名菜,这道菜是用猪肉片、鸡蛋、木耳等炒在一起而成的。而这木须肉中的“木须”就是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但它为什么叫“木须”,知道的人可能还真的不多。那么鸡蛋怎么又和木须扯上关系了呢?可能与下面的说法有关。
一、木须是木樨的误写误读
“木须肉”中的“木须”就是鸡蛋。鸡蛋被称为木须,木须是木樨(xi)的误写,又作木犀,木樨是桂花的别称。
简单的说鸡蛋叫木须,就是由于炒鸡蛋色黄而碎和桂花的颜色和形状很是相似,而桂花又叫木樨,商家认为桂花的寓意又好,又顺嘴,所以这道菜就成了“木樨肉”。但是这个“樨”字笔画稠密,书写不方便,就用谐音字“须”代替,就叫“木须”。当然有的地方也称“苜蓿肉”。
据说过去在北京,京城人都比较讲究,他们不愿把菜里的鸡、蛋呀直接喊出来,认为太俗,得有文雅点的叫法。最后,他们就把菜中的鸡蛋都称为木樨。比如木樨肉,木樨炒饭、木樨青菜等。
据清代梁恭辰在他的《北东园笔录·三编》中写道:“北方店中以鸡子炒肉,名木樨肉,盖取其有碎黄色也”。
木樨肉也最早出自曲阜孔府菜单里,除猪肉和鸡蛋、木耳外,其中还有玉兰片。后来,木樨肉传入北京等地后,这一带少有竹笋,人们就用黄花菜、黄瓜片等代替。
二、隐私避讳
鸡蛋被叫“木须”也是为了“避讳”。
据说因为鸡蛋隐含男性隐私之意,所以人们在说菜单时不好意思直接说“炒鸡蛋”,“蒸蛋子” 的字眼儿。也就是说为了避讳这些词,就想出一个文雅的词儿“木须”来代替。
据说这个避讳的来源还有一段故事呢!鸡蛋不叫鸡蛋而叫木须这个称呼和清朝太监的一项忌讳有关。
清朝末期,清政府的统治摇摇欲坠,对太监管制也松了不少。这样太监很容易出宫溜达溜达。由于他们对宫里的伙食不满意,很多太监就溜出宫,偷偷地去改善生活下馆子。
要知道,这些太监可是不完整的男人,他们进宫时,都必须得接受阉割,这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因此,太监对“鸡”这个字极为敏感和忌讳。
而在京城的饭馆里,很多菜都是用鸡蛋或鸡是许多菜离不开的。为原材料做的。如炸鸡、鸡杂碎、木须肉等等。随着到北京城各大饭馆里光顾的太监越来越多,饭馆老板们也留了心眼,为了讨太监高兴,尽量不触他们的忌讳,就把菜名里凡是“鸡蛋”和“鸡”的菜都换了个名字。
其中“鸡蛋”改为了“木须”。这是因为鸡蛋炒了之后,颜色和形状的真的和桂花很像,桂花学名叫木樨。
就这样,以后凡是带有鸡蛋的菜,都改名叫木樨什么,再后来鸡蛋就逐渐地被通俗化叫成了“木须”。
图片来自网络
樨香小筑—茶文化体验会馆
“闻木樨香”是禅宗极有名的一个故事。北宋大家黄庭坚拜于晦堂大师门下,修习佛法,参禅悟道,但他性情急躁,与大师相处多年,却觉得大师并没有教他悟道的法门。
我少年时曾鄙夷日本的茶道文化为繁文缛节,如今想来是自己浅薄了,事茶的过程正是修炼心性,悟道的过程。多年以后,在苏州园林中拾得“闻木樨香”这一禅宗典故,顿时让我混沌的思絮一下子变得澄彻,适逢朋友委托我设计一个小型的茶文化体验会馆,遂取名“樨香小筑”。
项目时间很短,从设计到开业仅月余。与我,正常的反应是:这么短的时间,如何能做好设计,还能保证良好的实施?不免心浮气躁,然细想古来文人画家,常有朋友应酬之册页小品,廖廖数笔,笔墨姿意,潇洒旷达,反胜于宏篇巨幅,遂放松心情,去繁从一,这过程像极了茶道初衷——去燥,从简,然后才能品香。
进入设计的实质阶段,所遇最大障碍是空间太小,把所有功能全塞进去,已无腾挪余地,若仅至此,则设计了无意趣,正胶着,突发灵感,用儿时的折纸游戏将A4纸又折、又叠又撕,但始终完整不断,将横向,纵向多个空间联结一体,使人游走其间可交流,可互动,可停驻,可回望,仿佛一座立体的空中院落,通过对各空间功能性的消解,让人可以轻松进入一种放松和冥想的平静状态,与事茗应该是一种最理想的境界吧。
最后在视觉表象的呈现上,由于纸的联接性目的导致空间之间的扭曲变形,也正是我们想要的偶发性造型体验,这样不仅使整个空间具有古典的平静气质,同时兼具现代性的活力。最后将纸的表皮质感置换成纤细的格栅,从而完成空灵,通透的东方情绪的表达。
关于昊泽
深圳昊泽空间设计是国内一线设计品牌。深圳十大优秀室内设计公司之一。设计风格多元化,集设计、软装一体的室内设计公司。承接地产、会所、办公、私宅等设计工作,设计作品遍及全国不同城市并获得了100多项国际国内室内设计奖项。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兴海大道3046号
香江金融中心8楼808
电话:0755-26823397
网站:www.h565.com
关注精神健康,她是防治“心灵感冒”的“板蓝根”
“姐姐,我刚才割腕了,我很害怕。”
电话中的小女孩的言语微颤,却像一颗钉子,夯在了樨樨的心上。
没有时间细想女孩伤害自己的原因,她立刻引导女孩去找爸爸妈妈打120,并尽量抚平她紧张、害怕的情绪。
作为⼀名成熟的心理倾诉热线志愿者、心理助⼈者,樨樨对自己的“工作”始终全力以赴,尽力安抚每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给予他们温暖和鼓励。
▲樨樨(右一)与朋友的合照
01
当精神患了感冒
有没有心灵板蓝根?
樨樨,2017年入职阿里巴巴,担任着产品经理一职。
2018年,在工作中遇到瓶颈的她,有一段时间心情不是太好,机缘巧合之下,她看到了一些关于心理学的博客,便开始学习心理学。
在网络平台上了近200小时的课程、60小时的练习之后,樨樨成为了一名心理倾诉热线的志愿者。开始在督导的指导下,通过接听电话陪伴、倾听一些有困扰或者需要帮助的人。
▲樨樨这几年看过的心理学书籍
在当下的社会认知中,心理疾病是一个“特殊名词”,很多人都知道它,但都未必理解它的实际意义和具体的严重性。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及中国疾病预防中心牵头的中国神经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研结果表明:
“
目前中国精神障碍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6.6%。这意味着中国人一辈子有六分之一的概率会患神经精神障碍。
但是却有大约有92%的精神心理障碍患者从未接受过治疗。据调查,精神障碍导致的自杀占到了所有自杀原因的60%以上。
”
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这也在无形中给了精神疾病患者巨大的压力。
“精神得了小感冒或者短时间压力大不开心的时候,有没有心灵板蓝根?”樨樨曾经也受过情绪的困扰,所以了解现代人生活的压力,更明白心理治愈的重要性。
她愿意去帮助到这些人,给予他们陪伴、成为他们倾诉秘密,发泄情绪的“树洞”。
02
做一个暖心树洞
甘愿是坏情绪的“垃圾桶”
坏情绪让人寝食难安,它浊心削志却又无孔不入,但当樨樨承担起这份工作时,就明白自己会成为坏情绪的“垃圾桶”。
她把自己比作了一个树洞,去倾听、去共情,让来电者的声音可以被听⻅、 被理解、 被陪伴。
自2019年成为心理服务志愿者之后,樨樨每个月都会抽出6-7个小时的时间来接听热线电话,为10-20个来电者提供志愿服务。
这些来电者大部分是工作或生活遇到了些小问题,需要寻找倾诉对象,需要被理解的。
极少部分的来电者则是有自伤行为或是语言偏激的,对于刚刚接触到心理咨询服务的樨樨来说,接通这些电话还是稍微有些压力的。
对于已经有自伤行为的来电者,比如开头提到的小女孩,樨樨会引导他们赶紧拨打120,然后引导其拨打全国24小时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危机干预是一种通过外部干预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通过自身潜能的调整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言语偏激的来电者,樨樨会尽力安抚他们的情绪,帮助疏通的他们的“症结”。
但避免不了的是,这类型的来电者会通过电话发泄没有办法在日常生活中释放出来的情绪和压力,甚至开口就是咆哮,有时都没法好好沟通。
虽说在成为心理服务志愿者之前,樨樨就想过会接收到很多负能量,但真正接听电话,听到他们的发泄般的言语后,她多多少少还是感觉到不舒服的。
身边的家人和朋友都担心她,更想不明白她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工作……
03
被负能量包围
却让内心变得更柔软
但对樨樨来说,做这件事也有着很多收获。
“我会更珍惜当下,珍惜现在拥有的生活,珍惜这份能带来成就感的工作,珍惜现在有目标、有意义感的状态,更珍惜身边我爱着的和爱着我的人。”
今年春节前后,樨樨参与了心理咨询平台的抗击疫情的热线,与其它志愿者一起接听电话,安抚来电者的情绪,让他们在艰难的日子里收获一些暖意。
比如疫情的期间,那个经历过丧亲之痛后愤怒指责一些机构克扣口罩的武汉男人。
以及樨樨很关注的留学生群体……
樨樨自己也在海外留学过四年,当时国外的疫情比较严重,她对留学生的遭遇感同身受。
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樨樨发现他们一方面担心国外疫情扩散,一方面又担心生活受影响,所以迷惘、冲动、悲观、焦躁、无助等情绪被积压酝酿。
樨樨尽可能地安慰和开导他们,与他们谈心事、讲故事、跟他们一起做未来规划并引导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有些来电者还会给樨樨留言,留一些感谢她的帮助的话,每当收到这样的反馈时,樨樨都会感到很暖,也会为来电者的积极变化而感到高兴。
樨樨说:“人生的旅途有悲有喜,我会认真倾听你的故事,在这一段旅途中陪伴着你。”
这句话像是一句诺言,说给别人听,同时也说给自己听。
而她的内心早已变得温暖、柔软了,似乎更幸福了。
04
是阿里人,也是公益人
回想起成为心理服务志愿者的经历,樨樨觉得周围有一种公益氛围在驱动。
入职阿里巴巴之前,樨樨会偶尔参加一些募捐活动,但很少主动用自己的技能去参与公益。“但就是因为阿里有这样的氛围,我才会主动思考我能做一些什么,我可以帮助谁……”樨樨说。
作为阿里的产品经理,樨樨之前还参与过一个面向k12的线上图书馆公益项目,通过设计线上APP,将小学生看过的一些课外书籍,在图书馆里再次流转。
而依托于“3小时公益”平台,樨樨日常也会去参与捡垃圾等公益活动。
“大家都会有一颗做公益的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公益。”樨樨说,在这样的公益氛围中,她更有动力坚持参与公益活动了。
谈及未来的公益方向,樨樨也不忘初心:
“我会继续做树洞,陪伴那些心理有困扰、需要帮助的人。我希望未来有一天,我能有能量影响更多的人。”
就像那个曾经割腕自伤的小女孩再次打电话来与她分享天气一样,她期待更多来电者能接收到正能量,会因为她的陪伴而感到一丝温暖,找到人生的一点亮光。
愿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当下,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