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看懂,什么是“鼎”,“鼎”字的含义,“鼎”有什么故事
字义解读“鼎”的字形像是一个大腹而深的容器,这个容器下有三足上有两耳,容器下面用木柴烧火,仿佛在煮什么东西。《说文解字》说“鼎”是“和五味之宝器”,也就是说认为“鼎”是一种炊具,用来调和各种食材和味道,做出美味的食物。
字形演变从已知最早的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楷书,“鼎”字的演变如下。
什么是鼎?“鼎”是一种诞生很早,传世久远,具有悠久历史的器物。“鼎”有圆腹,边沿有两只耳朵,下面有三足,这样形状的器物就是“鼎”的最基本器型。基本款式的鼎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如果鼎腹方形,下面就有四足。我们现在从博物馆里能看到新石器时代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鼎”,代表着不同地区久远的文化。这时候的鼎有陶土烧制的,也有石材制成的。有的鼎腿部还留有烟熏的痕迹,仿佛能让人闻到数千年前鼎中食物的美好味道。鼎有大有小,小的鼎如盆如碗可放置案上,是当年作为盛放食物的器皿使用。
从新石器时代到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制作鼎的材质也发生了变化。商周、春秋的鼎以青铜制成,“青铜”是铜、锡、铅的合金。随着制作材质的改变,“鼎”作为一器物其本身的功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鼎”从煮食物或盛放食物的炊器演变为祭祀使用的礼器。“鼎”甚至成为象征天下社稷的宝器。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鼎上常常或铸或刻有铭文,仿佛是凝固了的历史瞬间,对于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留下只言片语的描绘。当我们在博物馆里面对这样的青铜器,看着它锈迹斑斑,上面的文字如刻骨铭心就会感受到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
战国时及秦汉,制作“鼎”材质中慢慢加入了新的材料“铁”。随着体制、制度的完善,“礼”的作用渐渐淡化,“鼎”作为礼器的功用也慢慢消失。“鼎”又渐渐成为古雅的摆件和玩器。如宋元时的玉鼎、瓷鼎,清代的珐琅鼎。
关于“鼎”的典故“九鼎”
关于“鼎”的典故最有名的就是“九鼎”。“九鼎”铸于夏代,一种观点认为是治水有功的“禹”铸了九鼎,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禹的儿子、夏代的开创者“启”铸了九鼎。大禹治水之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九州的长官叫“州牧”,九州的州牧因为夏朝有德而臣服于夏朝的统治,向夏朝进贡了铜。夏朝的统治者用这些九州州牧所进贡来的铜铸了九只鼎,每一只鼎作为一个州的象征。在每一个州对应的那只鼎上把这个州的山川物产等都画成图也铸上去。这样天下百物鼎上都有记录,人民就知道如何分辨。这样看来,九鼎象征的是天下九州,“九鼎”已经具备了特殊含义,不再仅仅是最初的生活实用器。九鼎可以震慑魑魅魍魉,九鼎还能使上下团结一心,使统治者接受上天的福佑。从夏铸九鼎开始,“鼎”就成了国之重器,既是统治权力的象征又是吉祥物。
夏朝因为失德,所以失去了继续统治的资格,商接替了夏进行统治,九鼎归于商。商代持续六百年,纣王暴虐,商代灭亡,周代建立,九鼎又归于周。东周的时候,统治衰亡楚国、秦国都曾经想得到九鼎,但最终没有得到。而“九鼎”的下落最终成谜,有的人说“九鼎”在周德衰微时就不知所终,也有的人说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九鼎”被迁到了咸阳,最后也失落了。
楚庄王问鼎
西周灭亡后周王室的统治衰微,周天子从宗周镐京迁居到成周洛邑,也就是现在河南洛阳。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居住在王城里的周定王听说了一个消息:本来远居于南方的楚国国君楚庄王忽然率领楚国的军队到达了洛水之畔,在王城之外陈兵耀武。周定王被吓坏了。
严格意义上说,只有王都洛邑的主人周定王才能被称为“王”,严肃的正式称呼应该是“天王”,略有讽刺的称呼叫“周天子”。可是来的这位也是“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楚庄王的“王”是假王,是自己给自己上的尊号,而楚庄王的实际身份只是周王朝诸侯爵位里最低的一等,叫“子”,楚庄王实际上应该被称为“楚子”。
爵位虽低,胆子不小,楚庄王因为讨伐陆军戎顺路到了洛水,到了天子王都,楚庄王不但没有战战兢兢,反而有点兴致勃勃地带着窥伺之心虎视眈眈。害怕的人反倒是王城里的周定王。周定王是东周的第九位周王,这时候已经是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统治岌岌可危,周王有名无实成了摆设,很可能被取而代之。面对楚国大军,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出城慰劳楚庄王,其实是想探一探楚庄王的来意。
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饶有兴趣问起“九鼎”来,详细询问了关于“鼎”的大小、轻重。楚庄王问鼎显示了野心勃勃。因为“九鼎”的特殊地位,所以楚庄王问鼎也有了特殊的意义,从此以后,后世凡是欲图夺取天下的行为,都将之称为“问鼎”。大夫王孙满回答楚庄王说“在德不在鼎”,这是在警告楚庄王,鼎的轻重大小不重要,重要的是持鼎者的德行而不是鼎本身。如果德行美善,鼎作为器物虽小,但是本身意义重大;如果奸邪昏乱,就算是作为大器的鼎也只能是轻如鸿毛。王孙满就是在告诫楚庄王,想夺鼎本身就是犯上作乱的行为,取得鼎也不会得到上天福佑和民众支持。
秦武王举鼎
战国时期,强秦国君秦武王因“鼎”而死。
秦武王是秦始皇曾祖父秦昭襄王的哥哥。如果没有秦武王之死,昭襄王就无法继承国君之位,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历史。秦武王继承君位的时候只有十九岁,虽然年轻但是给当时的秦国无论内政外交、经济、军事都带来了勃勃生机,可惜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就死于意外。
秦武王有一个特点就是:天生力大无比。而且他自己也非常喜欢做一些显示游戏来显示自己力大无穷。当时秦国有三个大力士:任鄙、乌获和孟说,都因为力气大而被任命为官吏,得到秦武王的喜欢。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三个大力士陪伴秦武王一起游戏取乐,最后导致秦武王的意外身死。
秦武王和大力士们比赛举鼎。结果秦武王由于用力过大而膑骨骨折,《史记》上叫作“绝膑”。秦武王因为受伤过重很快就死去了,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三岁,仅仅在位四年。秦武王还没有儿子,于是君位就由他的异母弟弟嬴稷继承,嬴稷就是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博物馆里的鼎中国国家博物馆陶鹰鼎
陶鹰鼎,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器物代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动物作为纹饰画或刻在陶器上很常见,但是以动物形态出现的器物很罕见。这只“鹰”双目圆睁,喙钩而有力,双腿粗壮,以双腿和尾部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
陶鹰鼎出土于陕西华县,墓主人是一位成年的女性。这只形状奇特的鼎没有作为炊器的使用痕迹,出土时与它一同摆放的还有当时作为礼器的石圭等物。据推测,陶鹰鼎有可能是某种仪式用器,和祭祀活动有关。
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大方鼎
“后母戊大方鼎”是至今发现的体量最大的鼎,是殷商时期的祭器,出土于河南安阳。这只大鼎上的铭文中“戊”字是对于殷商时期一位神秘的贵族妇女的称呼,这位贵族妇女死后的谥号叫“妣戊”,她生前被尊称为“妇妌”。
妇妌的身份是商王武丁的“妇”。“妇”这个字在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经常出现,当时被称为“妇”的贵族妇女最为今天的人所熟知的就是“妇好”。“妇妌”与“妇好”生活在同一时代,并且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按照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的观点,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六十多位“妇”都是商王的配偶,“妇妌”、“妇好”都是其中之一。有的观点认为,“妇妌”和“妇好”一样都是来自方国的女子。“妇好”来自于位于现在商丘附近的“子国”,而“妇妌”则来自于位于现在邢台的“井国”。所以在甲骨文里“妇妌”有时候又写作“帚井”即“妇井”,并推测说妇妌是井国国君井伯之女。
天津博物馆太保鼎
天津博物馆的传世青铜器“太保鼎”是西周初铸器,历经三千年风雨,几经流离,最终成为天津博物馆的藏品,被誉为镇馆之宝。
太保鼎因为鼎内壁上有铭文“太保铸”而得名。铭文中提到的“太保”是商周交替之际非常重要的周族重臣召公奭。召公奭是周王室同姓的“姬”姓宗亲,因为封地在“召”而以“召”为氏,称为“召公”。“太保”是召公奭曾做过的官职名称,“太保”是周代“三公”之一,因此而被尊为“召公”。
召公奭历经武王、成王、康王三朝,是西周初期的定鼎之臣,有辅佐成王和康王成就盛世之德,使成康年间达到四十年刑措不用的生息安定局面。武王在伐纣立周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武王的儿子姬诵继位就是“周成王”。召公奭和周公旦一起辅佐成王,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召公和周公在成王时一同按照武王的遗愿兴建新邑,就是被称为“成周”的洛邑,召公和周公分“陕”而治。周公治陕以东,召公治陕以西,有的观点认为,“陕”是指河南陕县,在现在的河南省三门峡市。
周成王时召公被分封于“燕”。召公受封的“燕”地在燕山之野。燕国后来向南扩张,兼并蓟国,燕国以蓟为都,蓟包括现在天津蓟县的一部分。天津曾经是古蓟国与山戎杂居之地,后来就归属了燕国。周成王在位二十二年,五十岁时去世了。《尚书》里有一篇《顾命》记载成王去世前沐浴更衣,召唤重臣嘱咐后事,把自己的儿子姬钊托付给这些宗亲重臣,这其中就包括召公奭,姬钊就是后来的周康王。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太保鼎就铸于周康王时期。
太保鼎在西周灭亡后不知道有过怎么样的经历。清代道光或咸丰时重新出土于山东寿张梁山。从清后期到民国,太保鼎又被不同的收藏家保有,后来被民国总统徐世昌收藏。最终,太保鼎由徐世昌的孙媳妇张秉慧捐献国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台北故宫毛公鼎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藏品中的重器,鼎内有铭文五百字,记录了西周一位“王”即位时请毛公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并予以赏赐。这个铭文里提到的“王”,有人说是“周宣王”,古文学家唐兰先生认为是“周孝王”。“毛公鼎”是西周中后期所铸。
这位“毛公”是毛国的国君。毛国是西周初年的封国,始封君为周文王的庶子毛叔郑,封地在现在陕西扶风。毛国国君是姬姓毛氏,和周王室同姓,表示毛国和周王室有血缘关系。西周建立之后,毛国一直是辅佐周王的重臣。《尚书*顾命》里记载的周成王临终托孤的大臣除了有召公奭,也有毛公。
毛公鼎的出土地点在陕西宝鸡岐山周原,这里既是毛国所在地,也是先周时周族人的发源地。周族人在岐山周原建城,这座城邑有宫殿,有祭坛,有田宅,一片繁荣景象。西周建国之后,岐山的这座城邑仍然保持了宗庙、辟雍,这里是周族人的精神存放地。不只毛国在周原,周公姬旦的封国周国也在岐山南面的扶风。后来东周时周平王为了表彰秦襄公护送东迁洛邑之功,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了秦国。
毛公鼎在清代道光年间出土,辗转流徏于民间,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现在是南北故宫的镇馆之宝。毛公鼎的珍贵之处正在于大篇幅铭文是难得的当时文字资料。正因为五百字铭文是现存最长篇幅的金文,所以被称为青铜器铭文之最,是研究西周政治史的重要史料。毛公鼎上铭文不只是珍贵的史料,也是文字学研究的重要材料。西周时期的文字从现在看来体现方式以铭刻的金文为主,周代金文沿袭了商代金文的风格。西周早期的金文还较多出现团团块块,中期以后则笔划渐渐平直,字体渐趋方正整齐。
河北省博物院中山王鼎
“中山王鼎”是战国时期中山国所铸,这只鼎的材质很特殊,是铜身铁足。鼎上有铭文四百六十九字,这些铭文是刻上去的,春秋及前期的青铜器铭文都是铸器时铸上去的。
中山国,建国者是姬姓的白狄鲜虞,始建于春秋后期,唐代的地理著作《括地志》记载中山故城的名字是“中人城”,又叫“中人亭”,中山国所建的这座城在现在河北省唐县西北峭岭上。因为城中有山,所以名字叫“中山”。中山国从春秋后期建国,到战国时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一共存在三百五十多年。
西周时以中原为华夏,四夷之民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说狄人:“衣羽毛穴居,而不粒食。”关于华夏和四夷的区别,指的是地域而不是血统族别。“北狄”是一个统称,其中还包括“赤狄”、“白狄”等等,“鲜虞”是“白狄”中的一支。虽然是“狄”人,但是“姬”姓,这也是周王室的姓,表示建立中山国的白狄鲜虞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很有可能是被边缘化而从中原逐渐迁居到北方的姬姓宗室。
战国时期的一位中山国国君曾经称王,这位“中山王”铸了三件青铜器,被后世称为“中山王三器”,除了这个铁足铜鼎之外还有一件方壶和一件圆壶,也分别刻有铭文。“中山王三器”的铭文内容讲了中山王对当时燕国发生内乱的一些感慨,文字笔画流畅,字型非常特立独行,是战国时期金文的翘楚,格外有华丽之感。
贵阳何为简称“筑”?原来与“四君子”中的竹有关
在贵阳市南明区的遵义路上,有一个大广场,广场的名字叫做“筑城广场”,广场的中央有八个芦笙,两两一组,分别假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芦笙是贵州少数民族同胞乐器的一种,特别是苗族每逢盛大节日的时候,芦笙表演是必不可少的项目。筑城广场的这个芦笙称之为“竹韵”,其长60米、宽48米,高28米,算的上是贵阳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他也是贵阳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
我以前只知道,贵州的简称是“黔”或“贵”,却不知道贵阳的简称是什么,后来有长辈说,贵阳的简称是“筑”。刚开始不知道其意,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因为“建筑”的问题?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才得知贵阳为何称之为“筑城”。
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在古代贵阳地区盛产竹子,斑竹、绵竹、苦竹、箭竹、潇湘竹、画眉竹样样齐全,有相关资料统计,贵阳一代盛产的竹子多达15种。在贵阳没叫贵阳之前,城市的中心叫“黑羊菁”, “菁”的意思是山间的大竹林。而今天的贵阳,在大十字一带还有一个叫“黑羊巷”的巷子,可以证明这里曾叫黑羊菁。
贵阳这座城和竹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近代史学家柴晓莲先生认为,“贵筑”应该是由“贵竹”演变而来的。而且明朝时期被贬至贵州做龙场驿丞的王守仁曾写过“贵竹路从峰顶过,夜郎人自日边来”,就能很好的证明此前有“贵竹”的这种称法。在清末、民国时期,很多贵州的文人也自称为“贵竹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而且现在听老一辈说到筑城广场时,一般不会念第四声,而是念第二声。在很多人心中,都认为竹子能够代表贵阳,所以叫“筑”挺好的。小编也认为,竹子的含义很好。竹子本来就拥有着正直清高、虚幻若谷的品格,古人还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五竹令人俗”。古代文人追求的是宁可不吃肉,也要在居住的地方有竹子做伴。
贵阳和竹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如今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竹子的四季常青也符合贵阳生态自然的特性。加上竹子枝弯而不折,这种柔中带刚的表现也彰显我们贵阳人民崇尚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我们不能小看这个小小的筑城广场,它所蕴涵的竹文化的灵魂,其实也算得上是贵阳人想要的一种精神风貌。
了解完这么多,我巴不得回到老家,在房子背后种上一小片竹林……
乐府诗词起名,惊艳了千年,陶醉了你我
乐府是汉族古代的民歌音乐,同时,乐府诗歌也是中国诗坛最重要的角色之一,所以,乐府诗不仅有很大的鉴赏价值,而且其韵律和意境感十足!从中为孩子起名,不仅有古风韵味,而且还惊艳了千年。因此,今天起名网就为大家推荐一些出自乐府诗词中的好名字,快来品一品吧!
为君
“为君”这个名字出自《上邪》:“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中,并且,这首诗是一个刚烈女子执着爱情时的心迹表白,所以,从中为孩子起这个名字,不仅很浪漫,而且也富有艺术气息。同时,全诗只写情不加点缀铺排,让人看到了情之炽烈,也让名字看上去气势雄放,激情逼人。因此,从中起名,既可以看作是父母表白的一种方式,又是用这首用热血乃至用生命铸就的爱情篇章,来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北笙
“北笙”这个名字出自《古艳歌》:“青龙前铺席,白虎持榼壶;南斗工鼓瑟,北斗吹笙竽”中,而且这首诗也是围绕一个“乐”字展开的,所以,从中为孩子起名,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并且,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云天仙境,烟霞缥缈,笙歌曼舞,丝竹并奏的唯美景象,真的是太美了。同时,为女孩起名“北笙”,既有一种古风韵味,又有一种文艺气息扑面而来。最重要的是,诗中的这些的欢乐场景,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能让诗的意境达到华而不靡,恋而不迷的艺术情趣。
兮云
“兮云”这个名字是来源于《琴曲歌辞·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中,并且这首诗还带有一些叱咤风云的气魄和威风,从中起名,可以让孩子有一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形象。并且这句诗也蕴藏着一种凌云之志,所以,为孩子起“兮云”这个名字,不仅很符合父母的期望,而且诗中的慷慨激昂也能够激励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奋发向上。
青磊
“青磊”这个名字可以追溯于“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中,这句诗的意思是,陵上松柏是万古长青的,山涧里的众多石头也是永恒的,天地间的万物,都像是远离家门的过客,没有归属。并且在这句诗中,诗人是以松柏长青和山石永恒来反衬人生的短暂。所以,从中为孩子起名“青磊”,是希望孩子知道,时间是十分宝贵的,我们应该在有限的时间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因此,这个名字既有哲理,又好听有韵律。
云暮
“云暮”是源自于《古八变歌》:“浮云多暮色,似从崦嵫来”中,而且这句诗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具体描绘出了荆楚之地的唯美景色和奇异秋景,诗中,在傍晚的天空中,五光十色的晚霞照耀着大地,并且那交相辉映的日落美景,是从崦嵫山放射出来的。所以,从中为孩子起名“云暮”,不仅富有一种意境美,而且还带有一种清丽旷远、浮想联翩的艺术氛围。
本文为起名网首发,禁止转载。
千秋红岩 丰碑永铸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迄今已80周年。南方局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的秘密机关。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等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高举抗日、民主两大旗帜,坚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领导南方国民党统治区和部分沦陷区的中共党组织,在极其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南方局在革命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培育形成的伟大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周恩来
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
寻真哪复计西东,蹈海儒生济世穷。
缔党丹心酬马列,创军热血注农工。
安邦副帅平天下,治国揆衡逐大同。
两袖清风胸似海,鞠躬尽瘁世尊崇。
董必武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和重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
敝政拼争世事艰,
秀才结党启新篇。
年高德劭呕心血,
主义遵从马列坚。
博 古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之一,我国新闻事业卓越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代理书记。
灵山秀水育英才,
受命危艰究可哀。
知错能纠方马列,
历经坎坷见胸怀。
叶剑英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解放军总参谋长。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
武略文韬气吐虹,
每临危难立丰功。
将军纵马驰天下,
射虎屠龙意气雄。
凯丰
中国共产党前期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
年少轻狂犯左倾,
脱胎换骨见真情。
山城广结风流客,
延讲多功鼎鼎名。
王若飞
中共久经考验的革命家,卓越的政治家。曾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
众口纷拏勇辩争,
能攻善守鬼神惊。
八风不动如磐石,
护得和平谈判成。
邓颖超
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全国政协主席。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书记。
腥风血雨走天涯,
踏遍神州处处家。
雪岭红岩黄土地,
终生为党为中华。
叶挺
北伐名将。南昌起义前敌总指挥,广州起义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战后任新四军军长。
北伐挥戈迅猛冲,
多谋善断建奇功。
世人皆叹精忠志,
一曲囚歌气象雄。
钱之光
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统一战线工作、经济工作。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任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处长。
措款筹粮铁算盘,
三岩屹立寸心丹。
危行护得群贤至,
楚楚衣妆可御寒。
夏衍
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 活动家。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
广交朋友世人夸,
艺苑辛勤出丽葩。
雾季传奇惊敌寇,
文宣沃土掌双铧。
江竹筠
著名烈士,我党卓越的女地下工作者。
竹签虎凳赛皮鞭,
难挫英雄意志坚。
洒尽一腔巾帼血,
红梅朵朵益娇妍。
许建业
著名烈士,中共重庆市委委员。
关心苦力性谦恭,
觉悟劳工赴大同。
十受酷刑犹骂贼,
坚贞不屈是英雄。
车耀先
著名烈士,中共川康特委军委委员。
特色经营努力餐,
青年热荐赴延安。
酷刑威逼高官诱,
撬嘴难开意志坚。
王 朴
重庆渝北人,著名烈士。同母亲金永华一起变卖家产折合黄金2000两资助革命。
母子贤行众口夸,
毁家纾难办莲华。
艰难跋涉忠贞路,
碧血丹心绘曙霞。
张露萍
著名烈士,潜伏在重庆军统电讯总台的红色女谍。
少年赴陕沐隆恩,
直入龙潭鬼蜮惊。
谍战风云多激荡,
蛾眉质傲普天钦。
郭汝瑰
重庆铜梁人,中共插入国民党内部最大的红色间谍。解放后,曾主编中国军事史和抗战正面战场史。
运筹帷幄弄乾坤,
皮白心红胜败分。
少壮挥戈驱宿寇,
耄年秉笔泽今人。
肖 林
重庆江津人,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经济工作,被誉为“红色掌柜”。
风流掌柜聚钱财,
散尽千金又复来。
伉俪心中装主义,
随时取用党安排。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