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属的意思文言文(属的意思)

属的意思文言文(属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余、予

说明:第一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我”;表示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文的文意来判断。

第二人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女”,音rú)、尔(ěr)、若、乃、而

说明:第二人称各个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你”,表示复数时译为“你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十则》)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盍各言尔志?(《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表人称时,译为“他(她、它)”;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国论》)

注意:古汉语人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人称代词后边表示一(同)类人,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一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狱中杂记》)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苏武传》)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

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谏太宗十思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河东凶亦然。(《寡人之于国也》)

②远指代词:彼、其、夫、尓、伊

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3.无定代词:或、莫、靡

“或”是肯定性的无指代词,可译为“有的、有人”。“莫”“靡”是否定性的无指代词,他们只能做主语,可译为“没有人、没有东西”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伤仲永》)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注意:这里的“或”作“有时”讲。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屈原列传》)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晋灵公不君》)

4.疑问代词

①问人:谁、孰

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在选择问中要译为“哪一个”。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在选择问句中,“孰”意为“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意为“与……相比,哪一个更……”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后出师表》)这里因为比较的对象优劣分明,表示一种反问语气,可以译为“哪里比得上?”

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劝学》)注意:“孰若”意为“哪里(怎么)比(赶)得上”。

②问事物:何、奚、恶

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③问处所:安、焉、奚

说明:可以译为“哪里”

沛公安在?(《鸿门宴》)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行路难》)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④情况或原因:安、焉、奚、胡、恶(wū)

盍(hé)、何

说明:问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么”。

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王冕好学》)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奚以……为”固定句式,意为:“哪里用得着……呢?”

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沛公安在?(《鸿门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胡为”相当于“胡”,仍然是询问原因。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 (《庖丁解牛》)

何则:意为“为什么”,常用于自问自答。如:(邹阳)乃从狱中上书曰:“……谚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5.“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

“者”和“所”是辅助性代词,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

▲“者”字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

①者”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词组)之后。

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童趣》)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塞翁失马》)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

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爱莲说》)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②于数词之后,可译为“样”“种”“类”“方面”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

③于时间词或名词之后,复指前面的时间词或名词,起强调作用,无法译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报任安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灭吴》)

▲“所”字结构,“所”字常位于动词(动词性词组)前,是这个结构具有名词性,根据情况可译为“……的东西”“……的人”“……的情况”“……的原因”等。

①放于动词之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用在介词和动词(动词性词组)前面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记》)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所”后只有介词“自”,没有动词。

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所……者”结构前可加动作的发出者作定语来修饰,作用和“所”单用相同。

注意:者字和所字可以和动词分别组成者字结构和所字结构。但“动词+者”表示施事,是行为的主动者。而“所+动词”表示受事。是行为的受动者。比如“说者”是说话的人。“所说”是说话指出的人(或事物)。下面列出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类,括号内是其释义。

“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到底读“shǔ”还是读“zhǔ”?

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核舟记》一文中有“神情与苏、黄不属”一句,其中的“属”字的读音历来存在争议。

有的人读“shǔ”,有的人读“zhǔ”。而且,在初中教学中,历年要求似乎也不相同,有的时候要求统一读为“shǔ”,有的时候又要求统一读为“zhǔ”。让人觉得有一点儿无所适从。

在现行的统编教材中回避了这个字的读音,只是对“不属”作了整体的解释。不属:不相类似。但实际教学中,这个字的读音又无法回避。所以,有必要做一点儿进一步的研究,确证一下这个字到底读什么。

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关于“属”的读音和相关解释。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收录了这个字的两个读音。

其中,读为“zhǔ”的时候,第一个义项是“连接”。

中学教材中比较熟悉的例句应该是《三峡》一文中的“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其中的“属”就是“连接”或“连续”,“引”就是延长,形容猿的叫声一声接一声接连不断。所以才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还有《千字文》中的“属耳垣墙”,意思是说话要小心,提防隔墙有耳。这句话典出《诗经•小雅》“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耳属于垣”就是耳朵贴在墙上,既然是贴在墙上,就是耳朵和墙连起来了,所以,这里的“属”也应该取“连接”之意。

“属”读为“zhǔ”的时候,还有一个常用词为“属文”。比如,《三国演义》介绍曹丕:“丕八岁能属文,有逸才,博古通今,善骑射,好击剑。”“属文”就是做文章,其实,这里的“属”也是“连接”之意,因为写文章无非就是把一个又一个字,一个又一个词连接起来而已。

中学课文《岳阳楼记》中有“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一般理解这个“属”通“嘱”,是“嘱托”的意思。其实想一想,为什么“属”能通“嘱”,其实“嘱”也是一种连接,无非也就是用嘴巴用语言做一种连接而已。与此相类的还有通“瞩目”之“瞩”,无非也就是用眼睛与某物或者某人做一个连接罢了。

当“属”读为“shǔ”的时候,作为名词,有类别的意思,由此又可以引申为“等辈”“部属”等,在中学教材中有这样一些常见语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当“属”读为“shǔ”的时候,又可以转化为动词,表示“隶属”“属于”的意思。比如,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分析了这么半天,会发现中学教材中关于“属”的语句,根据语境来确定读音,都比较容易,没有什么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

可是,为什么偏偏“神情与苏、黄不属”的“属”读什么音,就引发争议了呢,就不容易确定了呢?原来,教材中对“不属”解释为“不相类似”,不过这是根据语境而解释的意义,而这个语境义在工具书中又没有非常直接的义项可以对应,所以麻烦就来了,争议就产生了。

这个“不相类似”可以理解为“种类”之类吗?显然不行,因为“类似”是动词,而“种类”则是名词,从“忠之属也”“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句法结构上也可以判断,“属”是名词。而“不属”,用“不”来修饰“属”,显然“属”应该作为动词来用。

这个“不相类似”可以理解为“不属于”吗?显然也不行。从“名属教坊第一部”这个例句可以看出,当作为“属于”解释时,后面要有相应的名词,“神情与苏、黄不属”之“属”后没有名词,不能将其理解为“神情不属苏、黄”,苏、黄只是比较的对象,而不是所属的类别。

怎么办?还是得扎扎实实地回到原文,看看这个“属”到底是什么意思。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这段关于人物形象的描述虽然涉及到三个人,但实际上是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苏、黄,也就是东坡和鲁直,在描述两个人的状态时,用了“执、抚、指”等动词,“如有所语”,更让人物形象偏于动态,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下,两人陶醉在画卷之中。另外一部分是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整个形象偏于静态,不是沉浸在画卷之中,而是“神游于天外”,给人洒脱不群之感。

“神情与苏、黄不属”是一个总结句,正是强调佛印与苏、黄之不同。这种不同是动静之分割,是状态之差异。两部分人物从神态上来说,是有差异的,是不连续的,因为不连续,所以就不类似。这也正是“属”根据语境被解释为“类似”的理由,其实这个“类似”是由“连接”这个意思引申出来的。

再追溯一下“属”的字源。

属:形声。从尾,蜀声。“尾”与身体相连。本义:连接。

其实这里的“蜀”同时兼有表形的作用,因为“蜀”是象形字。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蜎yuān形容虫子爬行的屈曲蠕动的样子)。本义:蛾蝶类的幼虫。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属”字的所有义项,无论是读“shǔ”还是读“zhǔ”,都是从“连接”这个本义引申发展而来。

按照今天的读音标准,当解释为“连接”时,读“zhǔ”。 “神情与苏、黄不属”之“属”正应该理解为“连接”,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句子中“属”应该读为“zhǔ”。

【后记】

1.我常常和学生强调,真正掌握一个字,一个词,需要从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源(字源)、境(语境)、性(词性)六个方面入手把握,而现在这个关于“属”字读音的研究,正关注到了这六个方面的内容。算是为他们在如何识字这个问题上打个样。

2.我的家乡话属于北方方言,形容蛇(长虫),蚯蚓(曲蛇),还有其他一些体型比较长的虫子蠕动的状态,常用jū liān jū liān (同一个读音的词语重复两次)来描述,我一直不知道这个词怎么写,现在想来,大约应该是“蜎蜎”这个词的变音。当然也有可能是满语借用过来的。

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教会学生如何捕鱼,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要实践,所以,在我做这个关于“属”的读音分析之前,我就让他们自己尝试着按照老师教过的方法做一些分析。下面展示两位同学的分析,虽然还有一些稚嫩,尤其在字典义和语境义这个分析上还差一些,但这种实践特别宝贵,这会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有机联系起来。

“属”的不同字义

关博昕

在语文课中,听到老师说“属”字的不同字义,故作分析。

属,形声字,从尾,蜀声。读音有“shǔ”和“zhǔ”。读作“shǔ”时字义有“同一家族的”、“类别”、“生物群分类系统(界门纲目科属种)”、“归类”等。古有“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这里《桃花源记》中的“之属”也可以理解为“之类”,即“种类”之意。组词可组“属于”、“属相”、“归属”等。

而读作“zhǔ”时字义有“连缀”、“(意念)集中于一点”、“同‘嘱’,嘱咐”、“劝酒”、“恰好遇到”等。古有“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江水》;“挽炮车者,络绎相属。”——《观巴黎油画记》。也可以关注《核舟记》中的“神情与苏、黄不属。”这里的意思就是神情与“苏、黄”二人不相同,也就是“(意念)集中”的一种语境,所以我更倾向于念“zhǔ”的读音。

“属”的读音

蒋雪松

“属”出现的范围很广,在我们上学期学习的《三峡》,以及我们这学期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和《核舟记》中都有出现过。那究竟“属”到底读什么呢?

先说shǔ的情况,“属”有很多层意思。同一家族的,亲属。类别之类的,金属。在生物群分类系统上,也就是生物课上的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有管辖关系的,也指有管辖关系的人或单位,属下。为某人或某言所有,我们日常说的“这本书属于你了”也是这种意思。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连接的意思。

接下来说zhǔ的意思。这个读音有连接,意念集中于一点。也同“嘱”,有嘱咐等词语。倾注,引申为劝酒。还有恰好遇到的意思。

在《三峡》中,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这句话的意思是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既然说声音持续不断,肯定就与继续,连接有关系,所以这个地方读zhǔ。

在《桃花源记》中说道,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句话的段意为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很明显,这里属的意思为类别,此处应读为shǔ。

在这学期要学习的《核舟记》中也有“属”的身影,“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这句话的意思是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这里与相类似有关,所以这个地方的读音应为zhǔ。

“渚”地名文化谈

地名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美学。

岸芷汀兰,秋浦烟渚,这些古雅仙风的地名,总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

又因故乡有多个以渚为名的古镇,这次就专门聊聊渚地名及其漫溢的文化。

移舟泊烟渚青绿山水画

一、 什么是渚?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尔雅·释水》解释: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小渚曰沚,小沚曰坻。

现实中,渚不仅指水中小块陆地,部分伸入水中的沙洲也叫“渚”,如无锡太湖边著名景点鼋头渚。

从地理特征来看,渚大多属于湿地类型,为便于生活,古人喜邻水而居,择水而栖,洲渚之地往往水草丰茂,是理想的栖息地。

湖州德清下渚湖风光

二、渚地名及分布特点

从全国地名信息库中查到,目前全国渚地名共888条,其中浙江321条,江苏224条,两省占比达61.4%,加上湖南、安徽,占比达77%,总体来看,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是渚地名的聚集区,这也与地域自然环境特征相匹配。

从地名类型来看,包括行政镇村地名、陆地、水系地名等,我捡拾一些有意思的渚地名来说说。

全国十五个乡镇级渚地名

无锡太湖十五渚。是十五个分布在太湖无锡梅梁湖东段的水中陆地,从著名的鼋头渚开始,依次有:苍鹰渚、大浮渚、小浮渚、稍风渚、羊岐渚、白旄渚、亮河渚、康山渚、舍连渚、笠渚、小丁渚、庙山渚、竹山渚、银春渚,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太湖沿岸,绵延数十公里,湖中带湖、山外有山,风景层层迭迭、景色变幻无穷。

无锡太湖鼋头渚风光

桃江十三渚。位于浙江台州临海桃渚古城旁的著名湿地景观。因桃江将田畦割裂成大小不一、形状迥异的十三个渚而得名。陆地与水域面积各半,是典型的湿地地貌。渚上原来植有大量桃树,所以这里也称桃渚镇。桃江十三渚水碧田绿,赤山黛影,渚上风光随季节农作物更替呈五彩交替,这里是中国最美的田园风光。

桃江十三渚风光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201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一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这里先后发现了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大型宫殿基址300余处。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桃渚古城。是明代专门为抗倭而设置的千户所所城,明正统八年(1443年)建成,是浙江省保存最完好的所城,城墙保持完好,特别是城内街巷至今仍保持着明清风貌,城内民居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尤以郎家里、郎德丰、吴宅、柳宅、宗祠、关帝庙等最具代表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桃江十三渚相依相存。

戚继光多次领导军民在桃渚古城抗倭

下渚湖。位于浙江德清县城东南,为一具有多样性景观的典型天然湖泊湿地。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里港汊交错,芦苇成片,湖水清澈,野鸟群息,水生动植物遍布,仍保持了自然质朴、原始野逸的江南水乡风貌。

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航拍

兰渚山。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是书圣王羲之举办兰亭雅集,成就天下第一书法名作《兰亭集序》所在地。所谓“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至今犹然。

曲水流觞 兰亭雅集场景

顾渚村。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位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水口乡,因唐代茶圣陆羽在此撰写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茶经》和盛产唐代贡品——紫笋茶、金沙泉水而闻名于世。

被竹海茶山拥抱的顾渚村

浦江烟渚。松江二十四景之一,景区两侧有苏浙蜿蜒而来的斜塘江、圆泄泾在此处汇集,经横潦泾流入黄浦江。三江汇源之处,孕育着道不尽的江南水乡风光,“浦江之首”由此得名。

上海松江浦江烟渚风貌

之江烟渚。因千岛湖湖底流出的水,长年保持在17℃ 左右,冬暖夏凉,与空气形成较大的温差,所以冬天与夏天,在富春江建德一带江面上经常会形成一层白雾,这就是著名的白沙烟雾,是体验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不二之选地。

仙气缥缈的之江烟渚

四、烟渚诗文,古人多好渚

渚是古诗文的常客,是历代文人的钟爱。早在先秦时期,渚就常显现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

《庄子·秋水》开篇说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诗经·召南·江有汜》云:“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

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其作品中也多次用到渚,如: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九歌·湘君》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九歌·湘夫人》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九歌·河伯》

“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九章·惜诵》

白发渔樵江渚上

到后来的唐诗宋词,渚不但是常客,而且是文人们身处江湖之远,山水旷野的羁旅中,常用来抒发离愁寂寥的心绪。最著名便是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地树,江清月近人。”还有一些名篇佳句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

“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姜夔《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刘长卿《秋杪江亭有作》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序》

五、从地理名词到美学意象

渚之地貌在人们眼中到底是什么景象?或如范仲淹描述的”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故常见于江南,也是江南意象的代表之一。

人民网在《走近西渚》文中这样说渚:“渚没有那样险峻的山峰,它只是由亲昵它的河流形塑出的土地。一粒粒沙子泥土在奔流的河水中留下来,经由时光的沉淀,小小颗粒的泥沙成就了一块块陆地,有着来自远方河水的湿润,也有沿河草木的清香。

宜兴西渚乡村风貌

但凡为渚,定是与绿水青山相伴,虽然山不在高,水不在险。宜兴境内的大河小河众多,每年雨水充沛,这些河流湖泊像一张密织的网,将那些烟雨笼罩的土地连接起来。”

水墨烟渚,自古是中国写意山水热衷渲染的笔触,也是江南文化的美学梦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渚”怎么读?

“渚”是一个单音字,读zhǔ(第三声)。渚,即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良渚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5200—4200年,因最早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出土的大量玉器纹饰精细,技艺高超,手工业、农业的分化已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