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钰字五行属什么属性的(银字五行属什么)

钰字五行属什么属性的(银字五行属什么)

虎年说虎——甘肃文物中的“虎”

虎年说虎——甘肃文物中的“虎”

虎形金饰片/战国晚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

虎噬羊纹金饰片/战国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噬鹿纹铜牌饰/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磁州窑虎纹瓷枕/宋 甘肃省博物馆藏

鎏金虎形铜牌饰/战国 天水市博物馆藏

剑齿虎头骨化石/晚中新世-更新世末 白银市博物馆藏

辛 欣 茹 实

虎年新春,甘肃省博物馆将于春节期间举办“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展览由中国文物报社联合50家文博机构,甄选出数百幅与虎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集结成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将意趣盎然的虎文物作为春节的礼物,为人们献上了一份“文物新年礼”。展览中,特别精选全省各地馆藏20余件虎文物与观众见面,让人们在生肖展中,感受浓浓的传统中国年味。

虎属猫科家族。该家族是食肉目中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的一支。起源于大约11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目前已知最早的虎化石是由中国科学家在甘肃发现的龙担虎,生存于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

在此次展览中,甘肃省博物馆将展出一具野生东北虎的标本。这具标本体型较大,身长2.17米,高1米,毛色橙黄,花纹斑斓、毛色光洁。这具东北虎发现于会宁县甘沟驿乡狼儿岔。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虎的亚种,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年来,在甘肃省博物馆几代工作者的呵护下,这具东北虎标本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并曾多次亮相展出。

早在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有虎的形象,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多个象形的“虎”字,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商周的青铜、秦汉的石雕、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乃至唐宋明清的书画都有虎形象的存在。历朝历代金、玉、瓷、铜器中,虎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

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除了为今人熟知的龙文化外,还存在着与原始狩猎生活密切相关的虎文化。虎作为现实动物世界中的兽中之王,不仅代表着权利和力量,更被赋予人性的美德和智慧。

群虎图 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

在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群虎图》中,充分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动物王国。5只猛虎隐藏在草丛中等待猎物的到来,蛇在草地上爬行,野牛、梅花鹿、北山羊迅速躲避虎群的袭击,飞禽在空中翱翔。

虎头彩绘画像砖/魏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金带钩/战国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品不计其数,画像砖艺术作为重要的独特领域,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等场景。虎在画像题材中极为广泛,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表达意义蕴含众多。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与虎有关的画像砖文物,包括汉代白虎瓦当、魏晋白虎彩绘画像砖、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饰门虎等。

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敦煌市博物馆藏的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表现的是“李广射虎”的情景。李广头戴冠,八字须,着交领窄袖衣,系腰带,下身着裈,骑于疾奔的马上返身张弓待发。李广射虎的故事被记载于司马迁《史记》中,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左骁卫铜虎符/隋 庄浪县博物馆藏

古代帝王将相利用虎的震慑力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龙为君,虎为将,自古以来虎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也以虎为形,称作“虎符”。“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相合,就能作为办理某类事务的定约和践约的凭证。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各地博物馆藏的铜虎符。

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元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年文物展中,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极具特色,也十分珍贵。该符牌铁铸,圆形。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各五行。虎头鼓睛阔嘴,顶鬣上扬如火焰,劲毛卷如涡云,前爪勾利,十分威武。这枚符牌属银字圆符,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军情急务时使用的信物。

模印四灵画像砖/汉 张掖市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四神又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人们所喜爱的吉祥物,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虎,百兽之长,威猛食人的形象在四神中具有降服鬼怪、消灾避祸的能力。奇门遁术中,虎出现的地方就意味着祥瑞、仁善,可庇佑子孙繁盛,世代兴隆。展览中张掖市博物馆藏的汉代模印四灵画像砖,正面印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神兽图案,整幅画面仿古铜钱纹样绘制。栏内四种神灵各异,各有两个乳钉纹,中廓内饰以四瓣花纹,五个乳钉纹分别点缀于花瓣和中央,背面及四侧边素面无纹饰,饰纹古拙典雅,反映了汉代非常流行对四神的崇拜。

白虎瓦当/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纹耳形铜钺/西周 甘肃省博物馆藏

受草原文化影响,虎的造型更具艺术性,形式亦丰富多彩。甘肃省博物馆藏的西周虎纹耳形铜钺,整体似半环,铸猛虎纹,虎背为刃。尾下有短胡两穿,尾、双爪上铸凹槽,虎首下弯,张口含銎,露牙睁目,领内有一圆形穿孔。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战国金带钩,钩首为长颈龙首状,颈部为三棱状,肩部三角形边框内镂空雕铸对称和狼形图案。钩身为长方形,边框内镂空雕刻一组正反相对称的虎噬大角羊图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的战国晚期的虎形金饰片,虎尖耳上翘,大嘴张开,鬃毛卷曲上翘,尾前卷于背部与鬃毛相连,四足着地做行走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虎行走的动感之态。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战国虎噬羊纹金饰片,虎张口露齿,垂首蹲踞,虎口衔羊,前爪按住羊肩部,后爪抓住羊臀部,羊四肢跪地作挣扎状,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猛虎捕食羊的瞬间动态,形象逼真。这些虎文物都是此次展览中的亮点。

很多文物中,虎的造型多半比较凶猛,因而虎也是威严的象征。虎将、虎士、虎威之类的词语给人威武、谨慎的感觉。

庆阳市博物馆藏的西周铜卧虎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虎的威严。虎作卧姿,虎头略方,两眼圆睁,竖耳,通体刻出虎斑纹。虎的肩、臀部饰有鸟、兽纹,虎尾下垂,尾端上卷,将虎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

卧虎铜镇/汉 庆阳市博物馆藏

虎的形象在古代也常被用在文房用品上。庆阳市博物馆藏的一组卧虎铜镇,虎盘卧于圆形底座上,昂首张口,两目有神,目视前方,长尾从背卷曲置于身前,虎爪锋利清晰,文物中的虎被刻画得威猛逼真,栩栩如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虎视为祥瑞之兽,人们谈虎、崇虎、刻虎、画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人们用各种吉祥图案装点生活。虎在政治生活体系中的威严性不言而喻,当它走出政治阶级进入民间社会时,则更加多了一份视觉图案的温情色彩和表现技法上的浪漫,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渴望自然护佑的心理诉求,也使虎成为生活中的吉祥物象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本文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虎年说虎——甘肃文物中的“虎”

虎年说虎——甘肃文物中的“虎”

虎形金饰片/战国晚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

虎噬羊纹金饰片/战国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噬鹿纹铜牌饰/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磁州窑虎纹瓷枕/宋 甘肃省博物馆藏

鎏金虎形铜牌饰/战国 天水市博物馆藏

剑齿虎头骨化石/晚中新世-更新世末 白银市博物馆藏

辛 欣 茹 实

虎年新春,甘肃省博物馆将于春节期间举办“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展览由中国文物报社联合50家文博机构,甄选出数百幅与虎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集结成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将意趣盎然的虎文物作为春节的礼物,为人们献上了一份“文物新年礼”。展览中,特别精选全省各地馆藏20余件虎文物与观众见面,让人们在生肖展中,感受浓浓的传统中国年味。

虎属猫科家族。该家族是食肉目中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的一支。起源于大约11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目前已知最早的虎化石是由中国科学家在甘肃发现的龙担虎,生存于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

在此次展览中,甘肃省博物馆将展出一具野生东北虎的标本。这具标本体型较大,身长2.17米,高1米,毛色橙黄,花纹斑斓、毛色光洁。这具东北虎发现于会宁县甘沟驿乡狼儿岔。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虎的亚种,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年来,在甘肃省博物馆几代工作者的呵护下,这具东北虎标本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并曾多次亮相展出。

早在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有虎的形象,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多个象形的“虎”字,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商周的青铜、秦汉的石雕、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乃至唐宋明清的书画都有虎形象的存在。历朝历代金、玉、瓷、铜器中,虎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

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除了为今人熟知的龙文化外,还存在着与原始狩猎生活密切相关的虎文化。虎作为现实动物世界中的兽中之王,不仅代表着权利和力量,更被赋予人性的美德和智慧。

群虎图 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

在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群虎图》中,充分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动物王国。5只猛虎隐藏在草丛中等待猎物的到来,蛇在草地上爬行,野牛、梅花鹿、北山羊迅速躲避虎群的袭击,飞禽在空中翱翔。

虎头彩绘画像砖/魏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金带钩/战国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品不计其数,画像砖艺术作为重要的独特领域,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等场景。虎在画像题材中极为广泛,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表达意义蕴含众多。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与虎有关的画像砖文物,包括汉代白虎瓦当、魏晋白虎彩绘画像砖、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饰门虎等。

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敦煌市博物馆藏的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表现的是“李广射虎”的情景。李广头戴冠,八字须,着交领窄袖衣,系腰带,下身着裈,骑于疾奔的马上返身张弓待发。李广射虎的故事被记载于司马迁《史记》中,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左骁卫铜虎符/隋 庄浪县博物馆藏

古代帝王将相利用虎的震慑力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龙为君,虎为将,自古以来虎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也以虎为形,称作“虎符”。“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相合,就能作为办理某类事务的定约和践约的凭证。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各地博物馆藏的铜虎符。

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元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年文物展中,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极具特色,也十分珍贵。该符牌铁铸,圆形。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各五行。虎头鼓睛阔嘴,顶鬣上扬如火焰,劲毛卷如涡云,前爪勾利,十分威武。这枚符牌属银字圆符,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军情急务时使用的信物。

模印四灵画像砖/汉 张掖市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四神又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人们所喜爱的吉祥物,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虎,百兽之长,威猛食人的形象在四神中具有降服鬼怪、消灾避祸的能力。奇门遁术中,虎出现的地方就意味着祥瑞、仁善,可庇佑子孙繁盛,世代兴隆。展览中张掖市博物馆藏的汉代模印四灵画像砖,正面印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神兽图案,整幅画面仿古铜钱纹样绘制。栏内四种神灵各异,各有两个乳钉纹,中廓内饰以四瓣花纹,五个乳钉纹分别点缀于花瓣和中央,背面及四侧边素面无纹饰,饰纹古拙典雅,反映了汉代非常流行对四神的崇拜。

白虎瓦当/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纹耳形铜钺/西周 甘肃省博物馆藏

受草原文化影响,虎的造型更具艺术性,形式亦丰富多彩。甘肃省博物馆藏的西周虎纹耳形铜钺,整体似半环,铸猛虎纹,虎背为刃。尾下有短胡两穿,尾、双爪上铸凹槽,虎首下弯,张口含銎,露牙睁目,领内有一圆形穿孔。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战国金带钩,钩首为长颈龙首状,颈部为三棱状,肩部三角形边框内镂空雕铸对称和狼形图案。钩身为长方形,边框内镂空雕刻一组正反相对称的虎噬大角羊图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的战国晚期的虎形金饰片,虎尖耳上翘,大嘴张开,鬃毛卷曲上翘,尾前卷于背部与鬃毛相连,四足着地做行走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虎行走的动感之态。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战国虎噬羊纹金饰片,虎张口露齿,垂首蹲踞,虎口衔羊,前爪按住羊肩部,后爪抓住羊臀部,羊四肢跪地作挣扎状,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猛虎捕食羊的瞬间动态,形象逼真。这些虎文物都是此次展览中的亮点。

很多文物中,虎的造型多半比较凶猛,因而虎也是威严的象征。虎将、虎士、虎威之类的词语给人威武、谨慎的感觉。

庆阳市博物馆藏的西周铜卧虎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虎的威严。虎作卧姿,虎头略方,两眼圆睁,竖耳,通体刻出虎斑纹。虎的肩、臀部饰有鸟、兽纹,虎尾下垂,尾端上卷,将虎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

卧虎铜镇/汉 庆阳市博物馆藏

虎的形象在古代也常被用在文房用品上。庆阳市博物馆藏的一组卧虎铜镇,虎盘卧于圆形底座上,昂首张口,两目有神,目视前方,长尾从背卷曲置于身前,虎爪锋利清晰,文物中的虎被刻画得威猛逼真,栩栩如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虎视为祥瑞之兽,人们谈虎、崇虎、刻虎、画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人们用各种吉祥图案装点生活。虎在政治生活体系中的威严性不言而喻,当它走出政治阶级进入民间社会时,则更加多了一份视觉图案的温情色彩和表现技法上的浪漫,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渴望自然护佑的心理诉求,也使虎成为生活中的吉祥物象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本文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小学生需要背的《笠翁对韵》详解:上平声篇九佳(家长必收藏)

大家好呀,我是小糖果妈妈,最近小朋友在背诵笠翁对韵,所以把整理好的笠翁对韵详解为大家分享一下。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关注收藏哦,以备不时之需哦。[比心]

上卷 九 佳

门对户,陌对街。枝叶对根荄。

【门、户】门、窗户。

【陌】土路。

【街】行走的路。

【枝叶】枝叶是根开出来的茎。

【根荄】植物的根。《文子·符言》:“故羽翼美者,伤其骸骨;枝叶茂者,害其根荄;能两美者,天下无之。”汉刘向《说苑·建本》:“树本浅,根荄不深。”《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入地则孕毓根荄。”唐白居易《问友》诗:“根荄相交长,茎叶相附荣。”宋司马光《为始平公祭晋祠文》:“然原陆久燥,根荄未浹,畎亩喁喁,犹有待望。”

斗鸡对挥麈,凤髻对鸾钗。

【斗鸡】古时鸡与鸡相搏斗的一种游戏。唐王勃有《斗鸡檄》。

【挥麈(音煮)】

1.晋代人们清谈时,常挥麈以为谈助,后称谈论为挥麈。宋苏轼赠治易僧智周诗:断弦挂壁知音丧,挥麈空山乱石听。

2.儒林外史第二十九回:只是江南时鱼、樱、笋下酒之物,与先生们挥麈清谈。

3.挥动麈尾。宋欧陽修和圣俞聚蚊诗: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麈: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即“麈尾”。

【凤髻】古代的一种发型。唐宇文氏《妆台记》:“周文王於髻上加珠翠翘花,傅之铅粉,其髻高名曰凤髻。”后蜀欧陽炯《凤楼春》词:“凤髻绿云丛,深掩房櫳。”元钱惟善《次陈君瑞游凤凰山光明寺》诗:“左瞻剑戟龙门并,上脱冠巾凤髻双。”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词:“凤髻抛残秋草生,高梧湿月冷无声。”

【鸾钗】鸾形的钗子。唐李商隐《河陽诗》:“湿银注镜井口平,鸾钗映月寒铮铮。”刘学锴余恕诚集解引道源注:“《杜陽杂编》:‘唐同昌公主有九鸾之钗。’”明唐寅《题美人图》诗:“鸾钗压鬢髻偏新,雾湿云低别种情。”清纳兰性德《桂》诗:“露铸鸾钗色,风薰鹫岭香。”

登楚岫,渡秦淮。子犯对夫差。

【楚岫(音秀)】

1.楚地山峦。唐韦迢《早发湘潭寄杜员外院长》诗:“楚岫千峰翠,湘潭一叶黄。”唐朱庆馀《送人下第归》诗:“岸阔湖波溢,程遥楚岫微。”元张可久《折桂令·湖上即事》曲:“俊友吴鉤,清秋楚岫,退叟齐丘。”

2.指巫山。泛指男女欢会处。唐皇甫枚《三水小牍·步飞烟》:“所恨洛川波隔,贾午墙高,连云不及於秦台,荐梦尚遥於楚岫。”明顾大典《青衫记·访兴不遇》:“自怜迁客去长沙,迷楚岫隔京华,匆匆不尽离情话。”柴萼《梵天庐丛录·妙判三十则》:“启北门钥而荡乃春心,神迷楚岫;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梦绕陽台。”

【秦淮】是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相传秦始皇南巡至龙藏浦,发现有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垄为渎入于江,以泄王气,故名秦淮。唐杜牧《泊秦淮》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元傅若金《金陵晚眺》诗:“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既是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访佳丽,倒也有趣!”清戴名世《种树说》:“顷余侨居秦淮之上,而城之西北多有间旷之地,居民多种树为生。”

【子犯】狐偃,人名。字子犯,春秋晋人。为晋文公舅,故亦称为舅犯。文公为公子时,出亡在外,偃与兄毛从之十九年;及文公归国,乃以偃为大夫,信任不疑,言听计从,最后辅佐文公平定周室之乱而成霸业。《左传·僖二十二年》载,晋重耳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

【夫差】人名。春秋吴王,因父阖闾为越王勾践所败,故败困勾践于会稽,以报父仇,并率精兵北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霸,勾践乘虚而入,遂灭吴,夫差自刭而死,在位二十三年。

石鼎龙头缩,银筝雁翅排。

【石鼎】陶制的烹茶用具。北周庾信《周柱国大将军拓拔俭神道碑》:“居常服翫,或以布被、松床 ;盘案之间,不过桑杯、石鼎。”唐皮日休《冬晓章上人院》诗:“松扉欲启如鸣鹤,石鼎初煎若聚蚊。”宋范仲淹《酬李光化见寄》诗之二:“石鼎斗茶浮乳白,海螺行酒灔波红。”元刘诜《和友人游永古堂》:“胜日偶寻山寺幽,老僧石鼎沸茶沤。”

【龙头】当指石鼎上的龙头形装饰。

【银筝】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唐戴叔伦《白苧词》:“回鸾转凤意自娇,银筝锦瑟声相调。”后蜀毛熙震《河满子》词:“曲槛丝垂金柳,小窗弦断银筝。”清吴伟业《赠冯子渊总戎》诗:“十二银筝歌芍药,三千练甲醉葡萄。”

【雁翅】当指古筝上的琴码,

百年诗礼延余庆,万里风云入壮怀。

【百年诗礼】以诗文和礼仪传世的家庭,已经延续百年,并且还会兴旺发达下去。

【延余庆】指的是这一家人已经世世代代积德行善,而且打算继续积下去,因此他们家的多余的欢乐可以延续。

【万里风云入壮怀】诗人满怀豪情,想做一番大事业。万里风云暗示掌握大权,壮怀指满腔激情。

能辨明伦,死矣野哉悲季路;不由径袜,生乎愚也有高柴。

【能辨名伦,死矣野哉悲季路】季路为孔子弟子,名子路,字仲由。卫出公准备让孔子参政,子路问:”如果您从政,能把什么摆在首位?“孔子回答:”必也正名乎!“子路说:”能够这样吗?您该多么迂腐啊!“孔子批评说:”野哉,由也!“句中的能辨名伦即指正名一事,后来子路在卫国内乱中死去,孔子叹息道:”由也死矣。

【不由径袜,生乎愚也有高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弟子,卫国内乱时他也在卫,劝子路不要参与。子路不听,他一个人逃了出来。孔子平素对他的评价是”柴也愚“。

冠对履,袜对鞋。海角对天涯。

【冠、履】头冠、鞋子。

【袜、鞋】袜子、鞋子。

【海角天涯】海的边缘,天的尽头,指很远的地方。

鸡人对虎旅,六市对三街。

【鸡人】职官名。于天将亮时,作呼声以警醒百官。周礼春官鸡人:鸡人掌共鸡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呼旦以嘂百官。

【虎旅】勇猛善战的军队。唐李商隐马嵬诗: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三街六市】街市。荡寇志第十五回:虽有三街六市,出门便被纱兜儿厮蒙着脸,真是讨厌,那得如此风景看。亦作三街六巷。

陈俎豆,戏堆埋。皎皎对皑皑。

【陈俎(音组)豆,戏堆埋】《列女传·母仪》载,孟子幼时,居近墓,习堆埋;移舍于市,又一习一 贸易事;移学宫旁,乃习礼让,修俎豆。修俎豆,主持祭祀之礼。

【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用来盛祭品的两种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戏堆埋】以堆埋做游戏。

【皎皎】洁白的样子。

【皑皑】洁白的样子。汉刘歆遂初赋:漂积雪之皑皑兮,涉凝露之降霜。

贤相聚东阁,良朋集小斋。

【东阁】东向的小门。

汉代公孙宏出身清寒,做宰相后,开东阁广揽才士,供给衣食,自己却比较节俭。

梦里山川书越绝,枕边风月记齐谐。

【越绝】《越绝书》,历史小说。东汉袁康撰。记吴越二国史地及伍子胥、范蠡等人活动。

【齐谐】《齐谐》,志怪书名。《隋书经籍志》有无疑先生的《齐谐记》七卷,梁吴均《续齐谐记》一卷。

三径萧疏,彭泽高风怡五柳;六朝华贵,琅琊佳气种三槐。

【三径】陶渊明曾为彭泽令,三径种菊

【五柳】陶渊明弃彭泽县令的官位而归隐家园,于门前栽种五株柳树,并自号五柳先生。见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用以比喻归隐、隐居,也用以形容环境的幽雅、隐居的闲适。

【三槐】

1.周代宫庭外植有三棵槐木,三公朝天子时,面向三槐。周礼秋官朝士:面三槐,三公位焉。后用以比喻三公。

2.宋代兵部侍郎王佑,多陰德,手植三槐于庭,自言子孙必有为三公的。其子旦后果为相,世称为三槐王氏,子孙因建三槐堂。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佑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

勤对俭,巧对乖。水榭对山斋。

【勤、俭】勤劳简谱。

【乖、巧】听话聪明从而让人喜欢。

【水榭】靠水的供游憩的房屋楼阁。《旧唐书·裴度传》:东都立第于集贤里,筑山穿池,竹木丛萃,有风亭水榭。

【山斋】山中居室。南朝梁萧统《晚春》诗:“风花落未已,山斋开夜扉。”《陈书·孙瑒传》:“常於山斋设讲肆,集玄儒之士,冬夏资奉,为学者所称。”明袁宏道《和王以明山居韵》:“山斋通夜雨,肠断子瞻诗。”《维新梦·入梦》:“阶翻药,窗展蕉,镇日里山斋寂寥。”

冰桃对雪藕,漏箭对更牌。

【冰桃雪藕】传说西王母曾多次降临人间,给汉武帝带来了许多礼物,其中就有冰桃、雪藕,就是像冰一样的仙桃,像雪一样的莲藕。

【漏箭】古代漏壶中用作计时指针的箭。宋欧陽修渔家傲十一月新陽排寿宴词:南至迎长知漏箭,书云纪候冰生研。宋柳永戚氏晚秋天词:漏箭移,稍觉轻寒。

【更牌】亦作“更笺”、“更筹”,古时夜间报更的牌。

寒翠袖,贵金钗。慷慨对诙谐。

【翠袖】

1.青绿色衣袖。泛指女子的装束。唐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宋苏轼《王晋叔所藏画跋尾·芍药》诗:“倚竹佳人翠袖长,天寒犹著薄罗裳。”清龚自珍《菩萨鬘》词:“无言垂翠袖,粉蝶窥人瘦。”

2.指女子。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明何景明《明妃引》:“琵琶马上再三弹,翠袖朝啼关塞寒。”

【金钗】

1.妇女插于发髻的金制首饰,由两股合成。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九:“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唐温庭筠《懊恼曲》:“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雍熙乐府·醉花一陰一·国祚风和太平了》:“两行金钗,最宜素缟。”清黄遵宪《九姓渔船曲》:“金钗敲断都由我,一团一 扇遮羞怕见郎。”

2.借指妇女。清沈起凤《谐铎·梦中梦》:“今富贵若此,何不广列金钗,以充下陈。”贺敬之《放歌集·三门峡歌》:“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下陈:古代统治者宾主相见,在堂下陈列礼品,站立傧从之处。位于堂下,因称下陈。《战国策·齐策四》:美人充下陈。

【慷慨】意气风发,情绪激昂。

【诙谐】谈吐幽默风趣。

竹径风声籁,花溪月影筛。

【竹径风声籁】风声自竹林中传出。

【花溪月影筛】月光从花丛间透来。

【竹径】竹林中的小径。唐王勃《宇文德陽宅秋夜山亭宴序》:“琴亭酒榭磊落乘烟,竹径松扉参差向月。”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向陽设两扇柴门,门内一条竹径,两边都结柏屏遮护。”清黄鷟来《秋日雨晴过张星文草草堂》诗:“松门落叶深,竹径寒香静。”

【籁】本指从孔窍中所发出的声音,后泛指一切的声音。如:天籁﹑人籁﹑万籁俱寂。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

【筛】洒、落。董西厢卷七:况是暮春天色,落红万点,风儿细细,雨儿微筛。西游记第八十三回:棒举一天寒雾漫,剑迎满地黑尘筛。

携囊佳韵随时贮,荷锄沉酣到处埋。

【携囊佳韵随时贮】李贺系囊贮诗。他每一次得到好的句子,都会立即写下来放到小书童背着的囊中。到傍晚的时候回家,把所有的诗句都取出来,构成一整篇,除非有重大的事情发生,否则,每天都是如此。

【荷锄沉酣到处埋】西晋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人。与阮籍、嵇康是好友,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纵酒放荡,经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扛着一把铁锹相随,说:“死了便将埋我就地埋葬。”曾著《酒德颂》,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见《晋书·刘伶传》)

江海孤踪,雪浪风涛惊旅梦;乡关万里,烟峦云树切归怀。

【江海孤踪,雪浪风涛惊旅梦】故乡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她早年受丈夫赵明诚影响,热爱收集金石书画,金兵入侵后,她孤单一身漂泊南方,非常痛苦。

【乡关万里,烟峦云树切归怀】指南北朝时期的大诗人庾信。他代表南朝出使西魏,却被扣留,虽然在北方做的官很高,但每当看到烟雾缭绕的山峦和云雾中的树林,便会格外怀念万里之外的家乡。

这两句都没有明确点出要对的历史人物,如果仅仅当做抒情的语言,也是很妥帖的。但若知道是指李清照与庾信,那就更见工致了。李清照是从北方被赶到了南方,境遇凄惨;而庾信则是从南方出使北方,被扣留不还,却高官厚禄,生活优渥。两相比照,尤有意味。当然,这两个人思念家乡的情感都是一样深挚的,而且,也都是痛苦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才把他们放在一起来对比。

杞对梓,桧对楷。水泊对山崖。

【杞梓】两种优质木材,用来比喻优秀人才。

【水泊(音坡)】湖泽。《水浒传》第三五回:“晁天王聚集着三五千军马,把住着水泊。”《水浒传》第五五回:“我山寨四面都是水泊,港汊甚多。”

舞裙对歌袖,玉陛对瑶阶。

【玉陛】帝王宫殿的台阶。《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死不恨矣。”唐王昌龄《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玉陛分朝列,文章发圣聪。”宋陆游《十二月二十七日祭风师归道中作》诗:“束带敢言趋玉陛,横戈犹忆戍天山。”

【玉陛】帝王殿阶。

【瑶阶】

1.玉砌的台阶。亦用为石阶的美称。晋王嘉《拾遗记·炎帝神农》:“筑圆丘以祀朝日,饰瑶阶以揖夜光。”唐杜牧《秋夕》诗:“瑶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明梁辰鱼《二郎神·宫怨》:“怕鞋侵荒蘚,瑶阶欲下还旋。”清纳兰性德《缑山曲》诗:“智琼携手阿环随,同侍瑶阶看舞姬。”

2.指积雪的石阶。南朝宋谢惠连《雪赋》:“庭列瑶阶,林挺琼树。”唐韦应物《对雪赠徐秀才》诗:“晨起望南端,千林散春雪。妍光属瑶阶,乱绪陵新节。”《群音类选·戴王雪访》:“冰花六出寒风剪,玉积瑶阶遍。”

风入袂,月盈怀。虎兕对狼豺。

【袂】衣袖。

【月盈怀】亦作“月入怀”,旧时认为日月入怀是生贵男贵女的吉兆。

【虎兕(音四)】虎与犀牛。比喻凶恶残暴的人。《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汉王逸《九思·逢尤》:“虎兕争兮於廷中。”宋周密《齐东野语·景定彗星》:“董宋臣巨奸宄也,乃优纵之,以出虎兕之柙,人心怨怒,致此彗妖。”《明史·王德完传》:“今出虎兕以噬羣黎,纵盗贼而吞赤子,幽愤沉结,叩诉无从。”

【豺狼】是指的2种野兽。

马融堂上帐,羊侃水中斋。

【马融堂上帐】马融(公元79~166)字季长。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人,东汉学者。从学者常千数,着三传异同说,注孝经﹑论语﹑诗﹑易﹑尚书﹑三礼等。马融堂前教授生徒,后设绛纱帐,置女乐。

【羊侃水中斋】南朝梁羊侃,好奢侈,结舟为斋,亭馆皆备,日事游宴。 

北面黉宫宜拾芥,东巡岱畤定潘柴。

入学拜师读经书,求官如拾草芥。

【北面】旧时君见臣、长见幼、师见徒,均面向南而坐,臣或幼徒面向北而拜,故称“北面”。

【黉宫】古代学校名。

【拾芥】捡取地上的草芥。比喻取之极易。

【岱】泰山。

【畤】古代祭天地五帝之处。

【燔fán柴】烧柴烤玉及牲,腾其味以祭天。《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地。”始皇二十八年(前225),秦始皇东巡,“上泰山,立石(颂秦德之刻石),封(设坛于泰山之巅以祭天,叫‘封’),祠祀(在泰山脚下梁父小山祠祭祀)。”(见《史记·秦始皇本纪》)

锦缆春江,横笛洞箫通碧落;华灯夜月,遗簪堕翠遍香街。

这是描写富贵人家乘彩船且歌且舞游春的景象。

【锦缆】精美的缆绳。

【春江】春天的江河。

【横笛】竹笛,古称“横吹”,今称“七孔笛”。

【洞箫】单管直吹,正面五孔、背面一孔者为“洞箫”。

【碧落】天空。

【华灯】雕饰华美而光辉灿烂的灯。

【遗簪】

1.指失落的簪子。《史记·滑稽列传》:“前有堕珥,后有遗簪。”《西湖游览志馀·熙朝乐事》引刘邦彦《上元十五夜观灯诗》:“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觅遗簪与坠钿。”清钱谦益《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去国味如初下第,挂冠情比旧遗簪。”

2.孔子出游,遇一妇人失落簪子而哀哭。孔子弟子劝慰她。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事见《韩诗外传》卷九。后以“遗簪”比喻旧物或故情。唐李峤《答李清河书》:“兄仁及遗簮,礼缛追赙,千古之下,凛然而高。”唐朱放《九日陪刘中丞宴昌乐寺送梁廷评》诗:“不弃遗簮旧,宁辞落帽还。”明冯梦龙《万事足·刑厅叩信》:“岂不念遗簪,奈胭脂虎视眈,背生有子今无憾。”清王夫之《雪赋》:“有似去国之臣,裴徊赐玦;下山之妇,怅惘遗簪。”

3.卸去簪缨。谓挂冠辞官。元袁桷《次韵杂诗》之五:“遗簪隐世德,忍垢躬灌园。”

【香街】指繁华的街道。唐岑参《卫节度赤骠马歌》:“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唐刘禹锡《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镇太原以诗申贺》:“北都留守将天兵,出入香街宿禁扃。”宋朱淑真《元夜》诗之二:“香街宝马嘶琼辔,辇路轻舆响翠軿。

以上就是《笠翁对韵》上的平声篇九佳的译文,谢谢大家的阅读,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点赞哦。[比心]

译文来源自各大网站(侵权必删)

#教育##古文##小学生##我要上 头条#

朱彝尊:本为一代宗师,奈何无人相识

作者:黛珂,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01

许久之前,提到清代词人,脑海中就只会想到纳兰性德。慢慢地,读的书多了,开始认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词人,这其中不乏一些水平甚高却为生活品性所累的。而最令我遗憾的,当属“三大家”之一的朱彝尊。

朱彝尊在生命上要比另外两位长得多。纳兰不过三十岁就与世长辞了;陈维崧也才终年五十又七。而朱彝尊足足活了八十一岁,是一位老寿星。

有人也许会说:作诗填词是有天赋的,和活了多少岁没有关系。这话的确有几分道理。但若是放在天赋一级的几位人物身上,生命的长度必然会影响最终的成就。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江郎才尽的江淹;以及比他迟一些,以《三都赋》而“洛阳纸贵”的左思,做官之后也不怎么写文章了。而说到“少壮功夫老始成”,写下这句诗的陆游无疑是最佳代表。陆游的经典之作都是晚年才成的。此外还有老杜,“晚节渐于诗律细”,如果在三十多岁,是决计写不出《登高》的。同理还有李煜,做降君之前写的那些词皆不值称诵,受俘三年却达成了自己词作的巅峰。

所以,生命的意义远非寻常中的我们可以体察。只有当你真正用心做一些事时,才会凸显出它的伟大。朱彝尊就是那个把握住了生命意义的人,所以我们再读他时,务必带着虔诚的态度,甚至要将其放在纳兰和陈维崧之上。

02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这位叫朱彝尊的小朋友出生于嘉兴碧漪坊。六岁时,入私塾读书。关于这一阶段的情况,《清史稿》中有明确的记载:生有异秉,书经目不遗。没错,这又是一个过目不忘的小天才。

那时家里比较穷困,在他十三岁时,老家发生蝗灾,颗粒无收的情况下,家中的伙食也就断了。为了活着,只能依靠别人的救助有一顿没一顿。之后的几年,全国纷乱四起,四方战火连天。朱彝尊却无视这些,继续跟着老师读书。因为穷,加上这教谕冯镇鼎又是他的准岳父,于是便名正言顺地住在岳父家里。到了十七岁这年,老师的女儿福贞也十五岁了,朱家拿不出彩礼,就让儿子做了倒插门。

因为清代的史料实在过于丰富,所以名家的任何隐私可能都在文献中有所涉及。加上朱彝尊又是一个喜欢将自己事情往外抖的。所以,他的品行就因一段感情而蒙上了污点。

在与老婆福贞结婚后,朱彝尊和自己的小姨子冯寿常却两心相印。这冯寿常是什么人呢?我认为都不能看作女人,因为她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丫头。朱彝尊在词中写道:

齐心藕意,下九同嬉戏。

两翅蝉云梳未起,一十二三年纪。

春愁不上眉山,日长慵倚雕阑。

走近蔷薇架底,生擒蝴蝶花间。

——《清平乐》

没有春愁,整天嬉戏,偶尔还捉一下蝴蝶。就是这样一个天真烂漫的画面,初次刻在了词人心里。紧接着呢,还是书写她那天真无邪。

辛夷花落,海棠风起,朝雨一番新过。

狸奴去后绣墩温,且伴我日长闲坐。

笑言也得,欠伸也得,行处丹鞋婀娜。

簸钱斗草已都输,问持底今宵偿我。

——《鹊桥仙》

陆游是“我与狸奴不出门”,朱彝尊却是把猫赶跑了,让人来陪他。陪他的人是谁呢?就是那个穿着小红鞋,又笑又跳,没有一点儿正经的小女孩。女孩的形象展开之后,她又问了一句:簸钱、斗草都输光了,今天晚上拿什么赔我?

簸钱就是把三五铜钱掷到地上,以正反面的多少论输赢。斗草也不新奇了。复观《红楼梦》“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一回,便可知其基本操作。不过是比对仗,说押韵,整体比掷钱雅趣一些。

朱彝尊写完这些的生活小细节,便开始慢慢地涉及那个永恒的话题了。

小小春情先漏泄,爱绾同心结。

唤作莫愁愁不绝,须未是,愁时节。

才学避人帘半揭,也解秋波瞥。

篆缕难烧心字灭,且拜了,初三月。

——《四和香》

整体意思是说这个小女孩开始长大了,知道避嫌了。只是末尾一句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银字笙调,心字香烧。这无疑会让人联系到爱情。而且又要拜月,这种心愿就更明显了。

这种小词读来诉说直白,饶有意趣。而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桂殿秋》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朱彝尊漫游回来,妻儿已举家搬到西河村。十一月,仍迁回梅里。这时,正巧碰上已经嫁入苏州富豪后归宁的寿常。小姨和他们一起在船上住了几天,彝尊遂有此词。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正是整首词的精华所在。后世理解起来,往往就像刘亮程说的:“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意思到位,但终究是读者附加上去的。还是叶嘉莹先生看得深切,提出了“弱德之美”。

弱德并非软弱,而是像朱彝尊这样,明知这段爱情的结果只会是“小簟轻衾各自寒”,却还愿意抛弃世俗的眼光去接纳!况周颐将其视为清代第一词作,看来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03

和好友陈维崧一样,朱彝尊也是五十多岁才通过科举步入仕途的。这年,朝廷要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和以往不同的,这是清政府首次公开招纳人才,很多明代遗民都拒绝参加。其中就有顾炎武。顾炎武不去,很多有识之士也不去,朝廷没办法,觉得朱彝尊还行,于是干脆让他来参加考试。

朱彝尊顺利通过考试,次年与李因笃、严绳孙、潘耒等被授以翰林院检讨,编修《明史》。能参与正史的编纂工作,你就知道不是开玩笑了。朱彝尊的学识水平,初次得到了展现。随后,康熙皇帝又是赐给他吃穿,又是允许在紫禁城骑马,没事就叫他来参加宴会。可谓十分看重。正在朱彝尊顺风顺水之际,却因为一件小事被贬官。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十六岁的朱彝尊为了编辑《瀛洲道古录》,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抄录地方进贡的书籍。于是被人弹劾,官降一级。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有人成心要挤压他。当时人誉为“美贬”。

次年,纳兰性德病逝,朱彝尊也开始想着全心研究史学了。这是漫长生命与他的附加意义。是纳兰等生命短暂者的悲哀。

他住在古藤书屋,编成《日下旧闻》和《经义考》。还与来看望的朋友们一同吟诗作赋。表弟查慎行来玩,写下一首诗:

古藤荫下三间屋,烂醉狂吟又一时。

惆怅故人重会饮,小笺传看洛中诗。

——《三月晦日饮朱十表兄槐市斜街新寓》

等到康熙三十年(1691年),六十三岁的朱彝尊复官又罢官后,方才彻底告老还乡,过上游山治学的生活。

04

朱彝尊一生藏书非常之多,达八万多卷。他说:“凡束修之入,悉以买书。及通籍,借抄于史馆者有之。”有点钱就买书,买不来的就借来抄。即使曾经因为抄书而被贬官,但他的志向也丝毫不曾改变。

因为书多,读书多,所以水平很高。后来康熙南巡时,朱彝尊前去见驾,将自己所著的《经义考》呈上,康熙读了大加赞赏,赐了他“研经博物”匾额一块,命令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等到八十岁时,他又写成《曝书亭集》八十卷,由潘耒作序。

潘耒说:“竹垞之学,邃于经,淹于史,贯穿于诸子百家……蕴蓄闳深,搜罗繁富,析理论事,考古证今,元元本本,精详确当,发前人未见之隐,剖千古不决之疑。其文不主一家,天然高迈,精金百炼,削肤见根,辞约而义富,外淡而中腴,探之无穷,味之不厌,是谓真雅真洁。”

也许作诗填词在小小年纪也能凭借天赋取得不错的成效。但是论到经学治史,没有长足的积淀是绝不能够的。朱彝尊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自身天赋外,依靠的便是八十年间的过目不忘。

八十寿辰,查慎行写诗贺寿:

自返初衣不记春,十年鸠杖又随身。

百分盏满休辞醉,万卷书多转益贫。

荻火烹鲜鲈气味,松风吹长鹤精神。

倏然出处行藏外,要是江东第一人。

无论是朋友亲戚,还是晚生弟子,在这样一个人面前都是毕恭毕敬。

他自言要以姜夔、张炎为宗,自己的词也写得清丽和婉。最见功力的,我以为不是《桂殿秋》,而是他的另一首记事词——《高阳台》: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满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这首词前有一段小序:吴江叶元礼,少日过流虹桥,有女子在楼上,见而慕之,竟至病死。气方绝,适元礼复过其门,女之母以女临终之言告叶,叶入哭,女目始瞑。友人为作传,余记以词。

故事有点像《牡丹亭》,却没能成为《牡丹亭》,而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上片书少女怀春,下片写叶郎还情,结构很工整。流虹桥不是别处,正在吴江县。就是蒋捷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地方。蒋捷的词是一首绕梁三日的愁曲,朱彝尊又何尝不是呢?

羊车借用了卫玠的典故,来说明这位男子很帅气。接下来又连用了三四个典故:朝云,明珠,紫玉,桃花。这些都是倏忽易失的事物。等到这位多情的男子归来的时候,只盼望那江边的红心草,能代自己表明心意。可是这女子最终还是死了,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首词无论是剧情还是感情,都胜过作者手下余词数倍。我以为,这才是最好的作品。符合嘉陵先生所说的“弱德之美”,符合大众对词的喜爱,可以和姜夔、张炎等人一较高低!

而如此伟大的学者兼词人最终却沦落得默默无闻,这当然和他的私人感情及《风怀诗二百韵》有关。

朱彝尊晚年收集一生诗作,编成集子,友人建议将此《风怀诗》移除,朱彝尊却说:“吾宁不食两庑豚,不删风怀二百韵”。

两庑是祠庙两边的长廊。这意思是说:我宁愿丧失配享孔庙的资格,也要将这段感情流传下去。老实来说,这其实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他的小姨子早已经去世多年。朱彝尊为了存放在心底的那份美好,不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还赔上了自己的一世文名。以至到了今日,天底下除了文人墨客,已经少有知之。

不过,这究竟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一个人连生前的名誉都不在乎,又何必介怀死后的寂寞冷清。也许,那正是他穷其一生所要追寻的呢。

-作者-

孔尧。笔名黛珂。热爱生命,热爱文学,热爱诗词。一个清纯朴素的文艺青年;一个难以自拔的红迷;一个性空灵的古诗词作者!

判断自己是否是童子命,首先看有没有这5大特征!

[儿童生活的5个共同特征]

1、性格内向孤僻,但也有一些极端的固执,俗浅,六亲不和,朋友很少,他不善于沟通,人际环境,招小人恶人,欺凌侮辱惨了惨了。

2、多数童子花姐学习成绩不稳或有异常,时起时落,数学不佳,天生不是读理科的材料,一般读不完大学,但是这要看他的前身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如果是天上的财务,文案之类的童子花姐,他们在数学、文笔、记忆力等方面反而会惊于常人,这类人往往拥有高学历。

3,惩罚男孩的一般工作是不容易找到的,事业是很难做到的,更不用说财富和财富了。

4,经历起伏,去一些生活,婚姻,工作,厄瓜多尔,疾病,生存可能不死,不是。

5、男孩身上有很多神经症状,如抑郁、强迫症、或被纠缠、疲劳、嗜睡、挣扎。

[解散儿童生活的方法]

1,落实解决

在卧室门边挂朱砂开光的观音灵感玉,观音灵感玉以开元钱配以刻有咒语玉的浩然正气,不但可以加强铜钱之威力,观音灵感玉亦可收煞气,化解童子煞挡灾的有利法器,在卧室门边放朱砂开光观音灵感玉以镇住童子命煞气,铜钱点朱砂开光!

2。道教之路(最佳方式)

一个男孩在魔魔,两个是送男孩的。

那么什么是送童子替身呢?就是找替身还人、通过正规法事道场可以化解此命。此法大体是找一个纸人当自己的替身,由正统道士诵经等最后烧掉替身,目的是找一个纸人去代替自己,自己就不会有祸事了,这样就算化解了。

3、风水水解

根据五行和风水命理的房子,相关的辅助调理,和崇拜的道路,也可以生存。因为每一个人的八字命理和风水住宅是不一样的,因此,这并不是说。

[真的]判断公式

嘉易大师介绍你,男生真的计算公式如下:春秋冬夏,你尹子晨,锦毛目无毛伟,火和水,地球上的生命。统一的加尔文树立了一个好男孩。

公式解释:

1个春秋,Yin Zi是昂贵的春天和秋天出生的人或当有银字或子字是男孩。

2,在冬天和夏天,它是出生在冬天和夏天的人。拥有白天或时间的人,或没有话语的人,是男孩的生命。

3、金目无一切八金属或木材,或当一个日本字或词是Wu Mao命令男孩。

4,和更多的-即八酉戍属水或火,或当日本分行由由字或词的命令是男孩。

5、土命逢辰巳——就是说八字属土的人,日支或时支有辰字或巳字的就是童子命人。

虎年说虎——甘肃文物中的“虎”

虎年说虎——甘肃文物中的“虎”

虎形金饰片/战国晚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

虎噬羊纹金饰片/战国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噬鹿纹铜牌饰/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磁州窑虎纹瓷枕/宋 甘肃省博物馆藏

鎏金虎形铜牌饰/战国 天水市博物馆藏

剑齿虎头骨化石/晚中新世-更新世末 白银市博物馆藏

辛 欣 茹 实

虎年新春,甘肃省博物馆将于春节期间举办“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展览由中国文物报社联合50家文博机构,甄选出数百幅与虎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集结成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将意趣盎然的虎文物作为春节的礼物,为人们献上了一份“文物新年礼”。展览中,特别精选全省各地馆藏20余件虎文物与观众见面,让人们在生肖展中,感受浓浓的传统中国年味。

虎属猫科家族。该家族是食肉目中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的一支。起源于大约11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目前已知最早的虎化石是由中国科学家在甘肃发现的龙担虎,生存于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

在此次展览中,甘肃省博物馆将展出一具野生东北虎的标本。这具标本体型较大,身长2.17米,高1米,毛色橙黄,花纹斑斓、毛色光洁。这具东北虎发现于会宁县甘沟驿乡狼儿岔。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虎的亚种,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年来,在甘肃省博物馆几代工作者的呵护下,这具东北虎标本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并曾多次亮相展出。

早在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有虎的形象,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多个象形的“虎”字,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商周的青铜、秦汉的石雕、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乃至唐宋明清的书画都有虎形象的存在。历朝历代金、玉、瓷、铜器中,虎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

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除了为今人熟知的龙文化外,还存在着与原始狩猎生活密切相关的虎文化。虎作为现实动物世界中的兽中之王,不仅代表着权利和力量,更被赋予人性的美德和智慧。

群虎图 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

在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群虎图》中,充分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动物王国。5只猛虎隐藏在草丛中等待猎物的到来,蛇在草地上爬行,野牛、梅花鹿、北山羊迅速躲避虎群的袭击,飞禽在空中翱翔。

虎头彩绘画像砖/魏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金带钩/战国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品不计其数,画像砖艺术作为重要的独特领域,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等场景。虎在画像题材中极为广泛,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表达意义蕴含众多。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与虎有关的画像砖文物,包括汉代白虎瓦当、魏晋白虎彩绘画像砖、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饰门虎等。

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敦煌市博物馆藏的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表现的是“李广射虎”的情景。李广头戴冠,八字须,着交领窄袖衣,系腰带,下身着裈,骑于疾奔的马上返身张弓待发。李广射虎的故事被记载于司马迁《史记》中,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左骁卫铜虎符/隋 庄浪县博物馆藏

古代帝王将相利用虎的震慑力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龙为君,虎为将,自古以来虎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也以虎为形,称作“虎符”。“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相合,就能作为办理某类事务的定约和践约的凭证。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各地博物馆藏的铜虎符。

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元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年文物展中,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极具特色,也十分珍贵。该符牌铁铸,圆形。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各五行。虎头鼓睛阔嘴,顶鬣上扬如火焰,劲毛卷如涡云,前爪勾利,十分威武。这枚符牌属银字圆符,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军情急务时使用的信物。

模印四灵画像砖/汉 张掖市博物馆藏

我国古代,四神又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人们所喜爱的吉祥物,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虎,百兽之长,威猛食人的形象在四神中具有降服鬼怪、消灾避祸的能力。奇门遁术中,虎出现的地方就意味着祥瑞、仁善,可庇佑子孙繁盛,世代兴隆。展览中张掖市博物馆藏的汉代模印四灵画像砖,正面印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神兽图案,整幅画面仿古铜钱纹样绘制。栏内四种神灵各异,各有两个乳钉纹,中廓内饰以四瓣花纹,五个乳钉纹分别点缀于花瓣和中央,背面及四侧边素面无纹饰,饰纹古拙典雅,反映了汉代非常流行对四神的崇拜。

白虎瓦当/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纹耳形铜钺/西周 甘肃省博物馆藏

受草原文化影响,虎的造型更具艺术性,形式亦丰富多彩。甘肃省博物馆藏的西周虎纹耳形铜钺,整体似半环,铸猛虎纹,虎背为刃。尾下有短胡两穿,尾、双爪上铸凹槽,虎首下弯,张口含銎,露牙睁目,领内有一圆形穿孔。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战国金带钩,钩首为长颈龙首状,颈部为三棱状,肩部三角形边框内镂空雕铸对称和狼形图案。钩身为长方形,边框内镂空雕刻一组正反相对称的虎噬大角羊图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的战国晚期的虎形金饰片,虎尖耳上翘,大嘴张开,鬃毛卷曲上翘,尾前卷于背部与鬃毛相连,四足着地做行走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虎行走的动感之态。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战国虎噬羊纹金饰片,虎张口露齿,垂首蹲踞,虎口衔羊,前爪按住羊肩部,后爪抓住羊臀部,羊四肢跪地作挣扎状,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猛虎捕食羊的瞬间动态,形象逼真。这些虎文物都是此次展览中的亮点。

很多文物中,虎的造型多半比较凶猛,因而虎也是威严的象征。虎将、虎士、虎威之类的词语给人威武、谨慎的感觉。

庆阳市博物馆藏的西周铜卧虎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虎的威严。虎作卧姿,虎头略方,两眼圆睁,竖耳,通体刻出虎斑纹。虎的肩、臀部饰有鸟、兽纹,虎尾下垂,尾端上卷,将虎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

卧虎铜镇/汉 庆阳市博物馆藏

虎的形象在古代也常被用在文房用品上。庆阳市博物馆藏的一组卧虎铜镇,虎盘卧于圆形底座上,昂首张口,两目有神,目视前方,长尾从背卷曲置于身前,虎爪锋利清晰,文物中的虎被刻画得威猛逼真,栩栩如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虎视为祥瑞之兽,人们谈虎、崇虎、刻虎、画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人们用各种吉祥图案装点生活。虎在政治生活体系中的威严性不言而喻,当它走出政治阶级进入民间社会时,则更加多了一份视觉图案的温情色彩和表现技法上的浪漫,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渴望自然护佑的心理诉求,也使虎成为生活中的吉祥物象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博物馆)

(本文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虎年说虎——甘肃文物中的“虎”

虎形金饰片/战国晚期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

白虎瓦当/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卧虎铜镇/汉 庆阳市博物馆藏

虎纹耳形铜钺/西周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头彩绘画像砖/魏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

金带钩/战国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元 甘肃省博物馆藏

模印四灵画像砖/汉 张掖市博物馆藏

左骁卫铜虎符/隋 庄浪县博物馆藏

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 敦煌市博物馆藏(本版图片由甘肃省博物馆提供)

虎噬羊纹金饰片/战国 甘肃省博物馆藏

虎噬鹿纹铜牌饰/汉 甘肃省博物馆藏

磁州窑虎纹瓷枕/宋 甘肃省博物馆藏

鎏金虎形铜牌饰/战国 天水市博物馆藏

剑齿虎头骨化石/晚中新世-更新世末 白银市博物馆藏

群虎图 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

辛欣茹实

虎年新春,甘肃省博物馆将于春节期间举办“虎虎生福——壬寅(虎年)新春生肖文物联展”,展览由中国文物报社联合50家文博机构,甄选出数百幅与虎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集结成生肖文物图片联展,将意趣盎然的虎文物作为春节的礼物,为人们献上了一份“文物新年礼”。展览中,特别精选全省各地馆藏20余件虎文物与观众见面,让人们在生肖展中,感受浓浓的传统中国年味。

虎属猫科家族。该家族是食肉目中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的一支。起源于大约11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目前已知最早的虎化石是由中国科学家在甘肃发现的龙担虎,生存于约250万年前的更新世初期。

在此次展览中,甘肃省博物馆将展出一具野生东北虎的标本。这具标本体型较大,身长2.17米,高1米,毛色橙黄,花纹斑斓、毛色光洁。这具东北虎发现于会宁县甘沟驿乡狼儿岔。东北虎,学名西伯利亚虎,虎的亚种,是现存体重最大的肉食性猫科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0多年来,在甘肃省博物馆几代工作者的呵护下,这具东北虎标本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并曾多次亮相展出。

早在距今6500年前的仰韶文化墓葬中就有虎的形象,殷商甲骨文中已有多个象形的“虎”字,从石器时代的岩画,到商周的青铜、秦汉的石雕、魏晋南北朝的壁画,乃至唐宋明清的书画都有虎形象的存在。历朝历代金、玉、瓷、铜器中,虎的形象更是丰富多彩。

考古资料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除了为今人熟知的龙文化外,还存在着与原始狩猎生活密切相关的虎文化。虎作为现实动物世界中的兽中之王,不仅代表着权利和力量,更被赋予人性的美德和智慧。

在嘉峪关四道鼓心沟岩画《群虎图》中,充分展现了生机勃勃的动物王国。5只猛虎隐藏在草丛中等待猎物的到来,蛇在草地上爬行,野牛、梅花鹿、北山羊迅速躲避虎群的袭击,飞禽在空中翱翔。

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品不计其数,画像砖艺术作为重要的独特领域,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等场景。虎在画像题材中极为广泛,其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表达意义蕴含众多。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与虎有关的画像砖文物,包括汉代白虎瓦当、魏晋白虎彩绘画像砖、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西晋饰门虎等。

敦煌市博物馆藏的西晋李广射虎彩绘画像砖表现的是“李广射虎”的情景。李广头戴冠,八字须,着交领窄袖衣,系腰带,下身着裈,骑于疾奔的马上返身张弓待发。李广射虎的故事被记载于司马迁《史记》中,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古代帝王将相利用虎的震慑力来凸显自己的社会地位。龙为君,虎为将,自古以来虎就被用于象征军人的勇敢和坚强。古代调兵遣将的兵符也以虎为形,称作“虎符”。“符”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一种信物,一般分为两半,两半相合,就能作为办理某类事务的定约和践约的凭证。展览中展出了多件我省各地博物馆藏的铜虎符。

虎年文物展中,甘肃省博物馆藏的八思巴文虎头银符牌极具特色,也十分珍贵。该符牌铁铸,圆形。两面镶嵌八思巴文银字,各五行。虎头鼓睛阔嘴,顶鬣上扬如火焰,劲毛卷如涡云,前爪勾利,十分威武。这枚符牌属银字圆符,主要用于传递紧急军情急务时使用的信物。

我国古代,四神又称四象,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人们所喜爱的吉祥物,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虎,百兽之长,威猛食人的形象在四神中具有降服鬼怪、消灾避祸的能力。奇门遁术中,虎出现的地方就意味着祥瑞、仁善,可庇佑子孙繁盛,世代兴隆。展览中张掖市博物馆藏的汉代模印四灵画像砖,正面印有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方神兽图案,整幅画面仿古铜钱纹样绘制。栏内四种神灵各异,各有两个乳钉纹,中廓内饰以四瓣花纹,五个乳钉纹分别点缀于花瓣和中央,背面及四侧边素面无纹饰,饰纹古拙典雅,反映了汉代非常流行对四神的崇拜。

受草原文化影响,虎的造型更具艺术性,形式亦丰富多彩。甘肃省博物馆藏的西周虎纹耳形铜钺,整体似半环,铸猛虎纹,虎背为刃。尾下有短胡两穿,尾、双爪上铸凹槽,虎首下弯,张口含銎,露牙睁目,领内有一圆形穿孔。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的战国金带钩,钩首为长颈龙首状,颈部为三棱状,肩部三角形边框内镂空雕铸对称和狼形图案。钩身为长方形,边框内镂空雕刻一组正反相对称的虎噬大角羊图案。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博物馆藏的战国晚期的虎形金饰片,虎尖耳上翘,大嘴张开,鬃毛卷曲上翘,尾前卷于背部与鬃毛相连,四足着地做行走状,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虎行走的动感之态。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战国虎噬羊纹金饰片,虎张口露齿,垂首蹲踞,虎口衔羊,前爪按住羊肩部,后爪抓住羊臀部,羊四肢跪地作挣扎状,活灵活现地展现出猛虎捕食羊的瞬间动态,形象逼真。这些虎文物都是此次展览中的亮点。

很多文物中,虎的造型多半比较凶猛,因而虎也是威严的象征。虎将、虎士、虎威之类的词语给人威武、谨慎的感觉。

庆阳市博物馆藏的西周铜卧虎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老虎的威严。虎作卧姿,虎头略方,两眼圆睁,竖耳,通体刻出虎斑纹。虎的肩、臀部饰有鸟、兽纹,虎尾下垂,尾端上卷,将虎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

虎的形象在古代也常被用在文房用品上。庆阳市博物馆藏的一组卧虎铜镇,虎盘卧于圆形底座上,昂首张口,两目有神,目视前方,长尾从背卷曲置于身前,虎爪锋利清晰,文物中的虎被刻画得威猛逼真,栩栩如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虎视为祥瑞之兽,人们谈虎、崇虎、刻虎、画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虎文化。人们用各种吉祥图案装点生活。虎在政治生活体系中的威严性不言而喻,当它走出政治阶级进入民间社会时,则更加多了一份视觉图案的温情色彩和表现技法上的浪漫,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渴望自然护佑的心理诉求,也使虎成为生活中的吉祥物象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