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谥的意思(溢的意思)

谥的意思(溢的意思)

嘴边的汉字“鬻”,一笔一画都是故事,佩服古人的智慧

快来看,你认识“鬻”字吗?

本文带来一个奇怪的汉字“鬻”,我猜你不认识它。可能每天做饭时会不自觉地把“鬻”说出来。比如:哎呀,快关掉火,都“鬻锅了”,“汤鬻出来了”。就是这个“鬻”字,它读作四声鬻yù。用作方言时读作一声“yū”。

你认识吗?

“鬻”字外形,像灶台做饭的样子。

“鬻”yù字外形,不说你也能想到跟【做饭】有关系。这就是中国字的好处-望文生义。假如给你一堆英文字母,打死也看不出它背后的意思。大家仔细看,“鬻”字下面是鬲gé,在这里“鬲”读作lì,指的是煮饭的炊具;上面的两个“弓”字代表做饭时热气腾腾的样子;“米”泛指炊具里面煮的谷物。由此可见“鬻”字俨然成了灶台煮粥的样子。

“鬻”字外形

“鬻”与“粥”的关系:

所以“鬻”的本义是:“粥”。“鬻”原为“粥”的本字,“粥”是“鬻”的异体字,后来两个汉字进行了分工。“粥”就是专指饮用的五谷食物。而“鬻”字,更多地表示其他的含义,如养育,抚育。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日三餐,离不开家里的灶台锅具。一样米养百样人,“鬻”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鬻”原为“粥”的本字,“粥”是“鬻”的异体字

方言汉字“鬻”yū:

当“鬻”作为一个动词时,指液体从锅里面溢出来。它常用作方言汉字,用作方言时,不读四声,读一声yū。你看“鬻”字下面烧大火,锅灶里面煮着米粥,上面沸气都冒了出来,食物也渗了出来。很多地方的方言都说“鬻yū锅了”“鬻yū出来了”,就是这个“鬻”字。

鬻锅了

“鬻”假借为“卖”“售出”

文学中,“鬻”字的本义很少再提起,它的假借含义却经常使用。如“鬻”字就假借为“卖”“卖出“出售”的意思。在《国语·齐语》: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市贱鬻贵。其大概意思就是:在价格上涨后出售。像这样的古汉字,一定要去《说文解字》里面找答案,只要弄清楚汉字起源规律,理解其文化不是难事。《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此书,学习汉字文化,值得一读。

《说文解字》

关于“鬻”字,最常见的文学素材

起到“鬻”字,必会想到的成语【卖官鬻爵】指执政掌权者出卖官职爵位,以聚敛财富,形容古代封建统治政治腐败。造个句子:即使在新时代,有些人还是受不了金钱的诱惑,干了不少卖官鬻爵的勾当。还有一个成语叫做:卖儿鬻女,形容古人生活贫苦,以至于卖掉自己的子女来维持生计。生活苦不堪言。还是造个句子:当今社会,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高,再也不会出现以前卖儿鬻女的局面了。

以上两个成语,你熟悉吗?

结尾:你会发现“鬻”字作为形容词时,往往表达的是一种负面贬义的色彩。与它原来的本意相差甚远。所以,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汉字经过几年前传承下来,读懂汉字更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也希望今天的“鬻”字讲解,你也会爱上汉字文化。我是@聊城王岗爱讲字关注我,一起学知识。

古代的谥号是怎么来的?为何杨广会被评为“炀”这个谥号

《左传》记载:冬十月,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曰:“灵”,不瞑;曰:“成”,乃瞑。

谥号本身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左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件令人发笑的事情,春秋时期,商臣听到风声,他的父亲楚成王可能想立王子职为太子,而要废掉自己。但是其实当时传闻并没有得到证实,商臣就赶紧把这消息告诉了他的师傅潘崇,最后还和他的师傅潘崇一起铤而走险发动了政变,逼迫楚成王自杀。

后来商臣和潘崇在尸体旁边商量给他父亲取什么谥号呢?

商臣对他父亲废除太子之位耿耿于怀,就想取 “灵”这个字,“灵”作为谥号不是好意思,带有荒唐胡闹、胡作非为等贬义在内。谁知道当时楚成王竟然还没有断气,听到“灵”这个谥号,不愿意就这样死掉,睁开了眼睛。潘崇最后还是看在这父子缘分上改用了“成”。

“成”有安民的意思。楚成王这才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一、谥号的来源

关于谥号的来源,据史书记载,谥号为周公所定。

帝王将相的谥号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传统说法谥号出现在西周早期,大概可以从《逸周书·谥法解》中周公制谥推测出来。不过近代以来,也有学者根据金文考释认为其实谥号出现在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那么如果根据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考证,谥法也就是中国的谥号制度其实形成于西周的第六代周王期间,也就是周恭王时期。

二、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在《逸周书·谥法解》中道:“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谥号,分为“谥”和“号”,“谥”,指的是行为举止,即评定这个人要看他这一生所做的行为举止。“号”,即要看他一生的功绩。

谥号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三种。

上谥就是美谥,比如汉文帝的文、汉武帝的武、汉景帝的景,庄、宣、襄、明、康。下谥是恶谥,比如周厉王的厉,晋灵公的灵,隋炀帝的炀。平谥大多是表示同情的文字,比如楚怀王的怀,悼、哀、闵、思、殇。这些谥号美与恶,其实牵扯到了被赐予谥号者生前所做的功过成败,谥号可以说是评定这个人生前所作所为的结论性概括了。

中国古人十分在乎自己在后世的评价,特别是我国古代的皇帝,无论年龄大小,也不管他们是昏弱无能还是英明雄伟的,他们最在乎的就是皇权以及自己在后世眼里的评价了,而在所有的评价之中,他们十分在意自己的谥号。

“激扬清浊,治道明范”,帝王驾崩以后,他的继任者要实事求是,根据功和过,对其一生进行总结,才能盖棺定论。

三、为何杨广会被评为“炀”这个谥号?

某些皇帝会有多个谥号,不过这待遇不是谁都可以受得住的,一般只有亡国之君才值得拥有。这里就要提到杨广,杨广有三个谥号,隋明帝、闵皇帝和隋炀帝,这三个谥号也截然不同。

第一个谥号是自己人给的,独见先识曰明,毫无疑问,颇有点粉饰的味道。毕竟众所周知,杨广称不上一位明君。

除去他所做的那些功绩不讲,光靠他执政后期的暴虐就可以直接怀疑这个“明”的立脚点了。第二个是窦建德给的,“闵”在谥号里的意思是“慈仁不寿”,这个谥号中同情之意大于恭维。第三个谥号“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我们现在熟知的“隋炀帝”,是杨广的表兄弟唐高祖李渊给他的谥号。

且不论别的,单从谥号中看,后人一定会觉得,这个皇帝一定是坏的透了。

追溯历史,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江都宫变,杨广被叛军所杀。

随后,隋朝的洛阳政府,当时的执政者是杨广的孙子皇泰主杨侗,他给自己的爷爷杨广奉上谥号“明帝”,正面褒奖,名垂千古。而掩杀隋朝的新建唐政府追谥他为“炀帝”,如今“隋炀帝”名声遗臭万年。那为何两个谥号差异如此之大?为何李渊给杨广“炀”这个谥号?让杨广成了昏庸无道、暴虐残忍帝王的代名词。

1.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执政者所起。

成王败寇,毕竟,历史的真相掌握在胜利者的手中。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但是公元617年,本作为太原留守的他,却在太原起兵加入推翻隋王朝的起义里,甚至最后还造反成功了。

李渊造反称帝其实说起来也并不光明,为了洗白自己当然需要将杨广的错误放大,才可以给新朝披上遮羞布。因此杨广也从一个可圈可点的君王,成为了千古暴君。

所以不由得让人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前朝的落败会给胜利王朝带来更多可以借题发挥的机会。关于杨坚逝世,查询《资治通鉴》,上面并没有提到杨广弑父,只是记述了杨坚病的十分厉害,可是唐太宗却说杨广弑父杀兄,并且记录在历史上,之后杨广弑父的说法流传至今。

然而,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我们无法知道。其实就如同现代社会,本来可能不存在的事情,有了某个权威,某个专家一说,假的就有可能变成真的,使人百口莫辩。有些媒体为了赚取销量,眼球。乱取标题,断章取义。

2. 杨广所为与儒家的道德学说相悖

儒家的道德学说,是以德性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道德学说包含一系列的德性范畴,儒家德性的主要内容包括仁、义、礼三个方面。

我们的中国历史,俨然就是一部“成王败寇”的循环史,赢者通吃。所谓成者,有业成与德成。然而在儒家笔下,有业无德算不得成功,有德无业反而可以被原谅。于是,德成为首要标准。然而恰恰是这个德,是没有标准的。

首先,我们很难区分一个人他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因为其实这个好人和坏人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好人和坏人的评定出发点有很多,另外,还得结合他们的时代背景,并非简单的评价就能断定。

杨广从“德”的角度出发,无疑是称不上有“德”之人的。首先,在隋文帝病危,而杨广调动护卫控制宫禁,不久后仁寿宫传出隋文帝驾崩的噩耗这件著名的“仁寿宫变”上面就被人诟病许久。

3. 他的好大喜功毁了整个国家

一开始,杨广确实有着出色的政绩,在还没登基前,他就随着队伍出征,灭掉陈国;南方有变的时候,也是他,花了十年,治理江南。

但是当他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时,却从一个明君变成一位暴君,最后甚至变成了一位昏君、亡国之君。一开始,杨广的治理其实是让百姓挺满意的,不但免收钱粮税收、让利于民,还开创科举制,隋朝在他执政开始的五年内其实算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这个时候,帝王的野心膨胀了,杨广决定发兵辽东,攻打高丽。当时高丽其实山高水远,可以直说,在这件事情上面,杨广的做法就是劳民伤财,做无用功,甚至,为了攻打高丽,征用的民工、动员的民力已经算是在动摇国本了。最可笑的是,最后杨广吃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这场出征高丽的戏剧,却并没有因此落幕,皇帝的面子过不去,他前前后后一共做了三次,最终以惨淡收尾。

连年的征战,再加上修建洛阳、大运河的开凿,原本国泰民安的隋朝,逐渐钱粮无几。原本可以走向巅峰的隋朝,被他的执政者,亲手推向了灭亡的深渊中。

杨广的确是在想方设法做好事,但是他过于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最终榨干老本,将殷实的家底毁光。

总结

毋庸置疑,中国的谥号是对当时古人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的评价。然而,我们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其实无所谓好与恶,我们更应该看的是这个任务他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的所作所为对他来说是成功还是失败。

我们无法亲自见识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因此我们不能片面的凭借前人的过与错来评论他的一生。我们要记得的是,史学研究从来都不是把一家之言奉为真理,而是一个把种种碎片拼合成历史图景的过程。

带“溢”字的成语。与“溢”有关的四字成语都在这里,值得收藏

第一个字是溢

溢于言表、溢美之辞、溢美之言、溢于文辞、溢气坌涌、

溢美之语、溢言虚美、溢于言外、

第二个字是溢

喜溢眉梢、喜溢眉宇、上溢下漏、

第三个字是溢

流光溢彩、光彩溢目、溢美溢恶、

第四个字是溢

才华横溢、热情洋溢、满而不溢、海不波溢、水满则溢、

丑声四溢、文彩四溢、

50条常被误用的词语

来源丨“商务印书馆汉语中心”公号、@人民日报

1.差强人意

【解释】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误用】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2.不赞一词

【解释】原作“不能赞一词”,“赞”古有参与、加入义,指文章写得很好,别人不能再添加一句话。后用“不赞一词”指一言不发。

【误用】被误解为“没有一句称赞的话”。

3.三人成虎

【解释】街市上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误用】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4.美轮美奂

【解释】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5.炙手可热

【解释】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6.侃侃而谈

【解释】“侃侃”本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误用】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7.首当其冲

【解释】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误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8.首鼠两端

【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误用】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9.溢美之词

【解释】过分夸赞的言辞。

【误用】常被误用为褒义。

10.蓬荜生辉

【解释】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误用】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1.蹉跎岁月

【解释】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误用】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望其项背

【解释】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误用】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13.抛砖引玉

【解释】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误用】常被误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4.石破天惊

【解释】形容箜篌的声音使人震惊。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误用】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15.不知所云

【解释】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絮乱或空洞,指说话人。

【误用】易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6.惨淡经营

【解释】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误用】常被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7.文不加点

【解释】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误用】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18.侧目而视

【解释】形容畏惧而又愤恨。

【误用】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19.良莠不齐

【解释】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误用】常被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20.明日黄花

【解释】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误用】不能被写作“昨日黄花”。

21.评头论足

【解释】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误用】常被错用于中性评议。

22.七月流火

【解释】出自《诗·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

23.弹冠相庆

【解释】指一人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误用】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24.期期艾艾

【解释】形容人口吃。

【误用】常被误解为懦弱犹豫、吞吞吐吐。

25.无可厚非

【解释】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误用】常被与“无可非议”误用。

26.无可非议

【解释】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误用】常被与“无可厚非”误用。

27.不胫而走

【解释】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误用】不可与“不翼而飞”混淆。

28.目无全牛

【解释】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误用】易被误解为缺乏整体观念。

29.擢发难数

【解释】拔下头发来计数也难以数清(擢:拔)。形容罪恶极多,难以数计。

【误用】词语感情色彩常被忽视,用于形容好人好事等。

30.绘声绘色

【解释】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误用】常被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31.危言危行

【解释】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误用】常被误解为“危险”的意思而误用。

32.汗牛充栋

【解释】形容书籍极多。

【误用】常被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33.振振有词

【解释】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误用】常被错用来代替“理直气壮\"。

34.休戚相关

【解释】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误用】常与“息息相关”误用。

35.不以为意

【解释】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误用】不能与“不以为然”混淆。

36.如履薄冰

【解释】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误用】常被误用于形容客观情况之危。

37.万人空巷

【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涌向某处(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误用】常被误解为巷子里空无一人。

38.瓜田李下

【解释】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误用】易被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39.登堂入室

【解释】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误用】易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40.如坐春风

【解释】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误用】与“景物”无关。

41.屡试不爽

【解释】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误用】易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42.糟糠之妻

【解释】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事物。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误用】常被误用为长得丑陋的妻子。

43.五风十雨

【解释】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误用】常被误用为刮风多、下雨多。

44.不忍卒读

【解释】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误用】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45.一文不名

【解释】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为贫穷。

【误用】常误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后指人无用。

46.求全责备

【解释】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误用】常被误用为“委曲求全”。

47.罪不容诛

【解释】其罪行之大,即使杀了都不能抵偿。

【误用】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48.师心自用

【解释】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常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误用】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49.不胜其烦

【解释】烦琐得让人受不了。

【误用】常与“不厌其烦”误用。

50.耳提面命

【解释】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误用】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静读时代,感悟生活

叹茶,瞭望微信晚间副刊

总监制丨史湘洲

监 制 | 潘燕

编 辑|唐朵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