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戎姓氏怎么读(戎姓)

戎姓氏怎么读(戎姓)

国学日课 | 百家姓之——戎

国学日课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江陵郡。

周朝时有戎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

西汉初将领戎赐,唐朝诗人戎昱。

名 句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戎昱《桂州腊夜》)

本解读摘录自岳麓书社

韩姓(5)|韩姓的另两个渊源:出自“祝融八姓”之一的董姓和少数民族改汉姓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韩姓除前面讲述的出自姬姓的渊源外,还有一个渊源是出自董姓,董姓为“祝融八姓”之一。这个说法是袁义达、邱家儒在《中国四百大姓》中提出来的。

《史记·楚世家》记载,帝喾时期的火正(掌管火,安排农业生产的官员)吴回,他的儿子陆终娶了鬼方氏部落首领的妹妹女嬇(kuì)为妻。

陆终画像

鬼方氏是当时西北的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经常入侵中原的炎黄部族,后来又被称为混夷、獯鬻(xūnyù)、玁狁(xiǎnyǔn)、戎、狄,战国后被称为胡、匈奴,与后世的汉朝打得昏天黑地。这是闲话,此处不提。

陆终娶女嬇,可能是双方为各自部族利益和解而结成的政治婚姻,也有可能是漂亮的女嬇在战争中被作为战利品掳来的。

女嬇怀孕了,对陆终来说,这是一个大喜事。当爹的感觉一定很好,陆终会这样想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陆终却发起愁来。按说,怀胎10月后就该生产了,但女嬇的肚子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流逝,看着女嬇高高隆起的肚子,陆终成天愁眉不展,竟一病不起撒手而去了。

女嬇怀孕3年,都还没生产。有学者认为,古书中说女嬇“孕而不粥三年”,并不是真的怀孕了3年,而是指怀孕时间比一般孕妇的要长一些。

女嬇所在的鬼方氏族,可能掌握了剖腹产子的技术。

六月六日那天,女嬇实在等不下去了,在她的亲自指导下,她被实施了载入史册的中国首例剖腹产手术。但这个手术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麻药,而且指导手术的人,竟然是孕妇本人!

大家可以发动小宇宙想象一下,这个手术是怎样做下来的。

手术分为两步:最先剖开女嬇的左胁,从肚子里抱出3个婴儿;接着剖开她的右胁,再次抱出3个婴儿。

这一场手术下来,从女嬇的肚子里抱出了6个婴儿,全是儿子。这也是中国一胎六子的最早记录。

这6个儿子最终都长大成人,并各自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世本·帝系》中说:“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惠连是陆终的第二个儿子,因住在董地,他的后裔子孙就以居住地名称为姓,称为董姓。

惠连后来住在韩地,也就是今山西境内的汾河下游的永济市韩阳镇,他的后裔中的一支形成韩氏族。

韩氏族在夏朝时是侯国,西周初期被灭国,子孙遂以国名为氏。

韩氏族人失国后,开始了迁徙。

他们中的一支,经今河南安阳市的韩陵山,北迁到今河北固安县的韩城,后来又东迁到了辽宁昌图县,最终由辽河进入朝鲜半岛,成为如今朝鲜和韩国的先民。

韩姓的另一个渊源是改姓,与中国其他大多数姓氏一样,也存在着大量的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的情况。

西汉元封2年(公元前109),汉武帝派兵远征由原战国时代的燕国后裔创建的卫满朝鲜国。第二年,卫满朝鲜被灭亡。

卫满朝鲜大司马韩陶(又名韩阴),在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被攻破前,率部下投降,被汉武帝封为荻苴(díchá)侯,封地在今江苏灌云县一带,称为荻苴国。

韩陶家族及其属下,从朝鲜迁到封地居住。后世子孙在江浙地区繁衍生息,逐渐融入汉族,成为韩姓的一支。

南北朝时,鲜卑族拓拔部中有出大汗氏、破六韩氏部落。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复姓改为汉姓。

因“汗”与“韩”音相近,出大汗氏改为单姓韩姓,破六韩氏也改为韩姓。

进入明朝,朱元璋下令禁止用少数民族的姓氏,许多少数民族为此改为汉姓,其中包括韩姓。

山东禹城市韩家寨《韩氏祖墓碑志》记载:“邑西韩氏,居韩家寨,来自西域,崇奉回教,为邑望族……”

这支回族韩氏在元朝至正元年(1341)从今青海循化县迁入山东禹城市一带。明永乐2年(1404),迁到韩家寨,其后裔子孙就以居地名汉化为韩姓。

明景泰2年(1451),西域回回族人卜尔者丁入朝归附,在南京锦衣卫任百户,其四世、五世孙均改为韩姓。

西域人实哈塔,原是安息(今伊朗)人,精通天文数术,朱元璋赐其姓为韩姓。

明朝时,今甘肃临夏地区的羌族大土司可汗氏,改姓氏为韩姓;在西南地区的彝族安韩氏,将原姓氏省文改为韩姓。

到了清朝,蒙古族哈勒图特氏、吉喇特氏,鄂温克族、满族哈尔卡拉氏,满族哈勒塔喇氏、哈斯呼哩氏、韩佳氏、罕扎氏、罕古拉锦氏、翰颜氏、赫济哩氏、金米特氏、颜济哩氏,锡伯族韩吉利氏、韩亚喇氏,柯尔克孜族嘎普韩部落,鄂伦春族卡格依尔氏、哈尔卡拉氏等,也都有改为韩姓的。

此外,在今保安族、土家族、苗族、壮族、白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韩姓人,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韩姓,世代相传至今。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百家姓之百家图腾: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百家姓之百家图腾:宁仇栾暴,甘钭厉戎

宁姓:

【起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的卫国。卫国第11位国君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季亹(wěi),封邑于宁(今河南获嘉)。其后代以邑为氏,便是宁氏。

仇姓:

【起源】源自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后裔。仇牧为在蒙泽(今河南商丘)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一场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他的名字仇为姓,称仇氏。

栾姓:

【起源】1.出自姬姓。西周文王子唐叔虞被封在晋国,后代有靖侯。晋靖侯的孙子名宾,被封于栾邑(今河北栾城),世称栾宾。后代以封邑地为姓氏,称栾氏。2.出自姜姓。西周的时候,姜子牙被封于齐,建立齐国。春秋时,齐惠公的儿子名坚,字子栾,子孙为栾氏。

暴姓:

【起源】暴(Bào)姓源流比较少,部分源出有一:出自姬 姓,以国名为氏。从历史文献上考证,我国有人以暴为姓,大约是在3500年前的周朝时期。据《风俗通》记载,当时有周朝天子的名下有许多各势如据一方的诸侯,其中有一位叫暴辛公的,根据考证,便是姓暴的中国人的始祖。这在《尚友录》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望族居魏郡(今河北省 临漳西南一带)。东周时,有王族大夫辛被封在暴邑(今河南省郑州北),建立了暴国,因为他的爵位是公爵,所以称暴辛公。春秋时暴国并入郑国,其国民以原国名为姓,称暴姓。源出二暴姓始祖:暴辛公。

甘姓:

【起源】源自商高宗武丁臣甘盘的后代。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今河南省宜阳),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钭姓:

【起源】战国时,田氏代齐之后,原来齐国的国君康公被放逐到海上,生活十分艰苦,居洞穴,食野菜,以青铜酒器钭作釜锅,用以烹煮食物。因此,其支庶子孙后来便以青铜酒器钭为姓,称为钭氏,世代相传,就是今天钭姓的起源。

厉姓:

【起源】1、出自姜姓。周宣王姬静执政时,齐国君主姜无忌去世,谥号为“厉”,史称齐厉公。齐厉公的直庶子孙以谥号为姓。2、以封国名为姓氏。周朝时,有个诸侯国厉国(在湖北省随县西北厉山),春秋时,改名为随国。原厉国君主的后代支子以原国名为姓。

戎姓:

【起源】源于子姓,系周代宋国开国之君微子启的后代。上古周朝时期(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成王姬诵在周公等大夫辅佐之夏平定了武庚叛乱后,把商王朝的旧都城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定国号为宋,建都于商丘。在微子启的后世子孙中,有以戎为姓者。

历代落户惠来的主要姓氏,看看有没有你的姓氏

援引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惠来全县一共有234个姓氏,其中人口1万人以上的姓氏有21个,1千人以上1万人一下的姓氏有38个,100人以上1千人一下的姓氏有31个,合计100人的姓氏有90个,不满100人的姓氏有144个。2018年人口普查数据,惠来现在总人口140多万人。方,林,黄,陈估计占总人口40%以上。

姓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身份符号之一。在潮汕地区尤为突出。今天大泽就来谈谈惠来主要的一些姓氏他们历代在惠来落户的一些概况。

大家都知道,惠来是在明朝嘉靖三年(也就是公元1524年)设置惠来县。根据《康熙·惠来县志》的记载,那时候惠来全县的人口有20258人,其中男性人口12931人,女性人口有7327人。

在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惠来比较成规模的村庄只有5个。具体的人口没有史料记载。在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从外地到惠来落户创建村庄的有48个。那时候主要是从福建莆田、漳州和中原一些地方的人口迁徙到惠来落户。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方姓、吴姓、郑姓、胡姓、李姓、张姓、詹姓、王姓、朱姓、唐姓、蔡姓、杨姓、谢姓、刘姓、翁姓、严姓、戴姓、余姓、何姓、罗姓、沈姓、廖姓、高姓、傅姓、魏姓、彭姓、欧姓、史姓、元姓、阮姓、薛姓等34个姓氏。那时候创建的村庄有:岐石、钓石、狮石、京陇、东陇、陇头、陈陇、千秋镇、巨镇、下吴、下谢、下厝、下翁、古巷、竹湖、新隶、后溪洋、后堀、赤洲、孔美村、井尾。前讯、东福、鲁阳、考山、前湖、见龙头、前詹、葛山仔等29个村庄。从宋代开始,可以看出,惠来的人口和村庄是通过不断的人口迁徙演变增加的。

到了元朝(公元1280年-1368年)的时候,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公元1290年的时候,全潮汕人口共有445550人。惠来地区人口约15000人。从外地迁入新增加的姓氏有:田、候、赵、马、卢、古、程、姚等8个姓氏。那时候创建的村庄有:澳头、鳌头、黄岗、象岗、牛头径、杭美、后池、港寮等8个村庄。到了元朝,这个时候全县一共有69个村庄,新迁入的姓氏一共有42个。惠来的人口和村庄的新增,也给惠来带来了繁荣。同时也给往后带来了利益纠纷,这个以后再细谈。

然后到了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全县一共有村庄132个。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的时候,惠来全县的人口增加到了20258人。这个时候陆续有从外地迁入增加新的姓氏:洪、梁、潘、汤、汪、游、冯柯、柴、周、黎、房、许、庄、曾、简、邱、袁、徐、赖、孔、奚、佘、夏、钟、苏、萧、吕、龚、艾、孙、郭等32个姓氏。这个时期创建的村庄就更多了,它们分别是:后湖、南门外、盐岭、池畔、河田、后洋、图田、西塘、厝坑、仙埔、崎岎、鹅豆、蛟边、北洋、牛屎岭、东岱、山栗、龙船洲、楼内、坑仔、榕树头、西岭肚、宫兜、长青、新村、大旗、金鸡塔、吉镇、头屯、余家寮、螃蟹、旺寮、华清、双湖、石佛、南湖、红湖、鸡岗、清平、永安、西詹、院前老村、溪南、邦庄、象湖、北溪、下房、涂楼、茶铺、白塔、沟疏、田墘、顶溪、下田、旧厝、资深等56个村庄。发展到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全县一共有201个村庄,人口更是发展到41042人,新增加迁入的姓氏有74个。

到了清朝(公元1644年-1911年) ,全县新创建村庄40个,再增加15个迁入的姓氏:叶姓、邓姓、宋姓、官姓、邬姓、卓姓、戎姓、纪姓、颜姓、练姓、韩姓、施姓、邹姓、狄姓、蓝姓。外地迁入创建了9个村庄:峰霞、大潭、桃园、将军湖、林沟、柯厝村、渡头李、月湖、石门坑。到了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 ,惠来全县的人口发展到了155810人。到了清末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全县一共有241个村庄,人孔更是增加到了277730人,迁入的姓氏增加89个。

新中国建立后,惠来新增加的姓氏主要是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专业地方工作和外籍干部调动到惠来工作落户,新增加的姓氏有:白、甘、陆、伍、贝、石、曲、丁、饶、巫等10个姓氏;第二个是1979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外省各地到惠来县工作、经商、务工等各行业落户增加的姓氏。

主要的姓氏典故:

【林】“三仁皇子派,九牧大夫家”;“双桂家声远,九龙世泽长”。

“三仁”:指殷商末年,微子、箕子、比干三位王叔皆是皇族派系,林氏源自皇族之裔。

“双桂”:指开闽二世祖林景与三世祖林缓,相继授封为桂阳郡(今湖南郴州)南平侯。

“九牧”:州之长官称为牧。九牧指宋朝林伋生九个儿子均为州牧。

“九龙”:指闽林十六世祖林披,生有九子,名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蔇,同时任州牧刺史,故称“九龙世泽长”,也称“九牧大夫家”。

“五梅下潮”:指原来居住在莆田东井的林氏祖先林启夫,生有五个儿子,名梅斋、梅岗、梅轩、梅陇、梅溪,号称“五梅”,全部进入潮汕地区,创居在潮汕各地。

【黄】“天下黄氏出江夏,万系同宗江夏黄”;“江夏世家”,“江夏流芳”。

“江夏”:黄姓氏族的郡望。一说在湖北两陵,今湖北黄州黄冈县;一说在湖北武昌江夏县(以前叫江夏郡)。

【陈】历来有“忠顺世家”之誉,“颍川世家”。源于唐开元28年(公元740年),陈姓先祖陈邕(yōng)授封为“忠顺王”。

史书记载:潮汕的田姓、孙姓、王姓、胡姓、夏姓、陆姓、丁姓、袁姓等姓氏,都有从陈姓分裔出来;还有满、母、贯、文等姓也有陈姓的分裔。

【方】方氏历来有“方山世泽”、“元老宗风”、“金紫流芳”之誉。

“方山世泽”:指方氏始祖,居住在方山而得姓。

“元老宗风”:指周宣王时,方氏祖先方腾伐荆蛮有功,被封为卿士,执政朝纲,世人咸称“元老”。

“金紫流芳”:指唐代方氏祖先方廷范,授“上柱国金紫大夫”爵禄。

“四之入潮”:指原居住在福建莆田的方氏先祖,方骥之、方麟之创潮阳惠来都,方凤之创普宁洪阳,方骏之创揭阳南溪。此外,据史书和《方氏族谱》载:“雷、方、邝三姓同宗,施、游、房源出方氏”。

【胡】昔有“打虎不死反伤身,举家避难入潮来”。据史书记载:宋代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进士、员外郎胡道夫,因弹劾权奸秦桧受害,举家浮海南下避祸,落户潮阳大坭都荆陇村(现在的惠来仙庵京陇)创居。

【吴】吴氏有“大成生五龙,三龙下广东”。源出有南宋福建邵安的吴大成,生有五个儿子,名叫奋龙、应龙、兴龙、见龙、乘龙。大儿子和二儿子留在邵安,其余三个儿子进入广东到潮州创业繁衍。

吴氏的宗书有写道:“潮阳系出晋江公,作邑唐时到此中。肇创胪溪为鼻祖,本支百世不迁宗。”吴氏宗祠楹联:“溯理学渊源派衍鸿港基开梅莆;稽延陵启瑞辖直闽粤谱系漳湖”。

【郑】郑氏历来有“一斗油麻子孙衍”的句子。民间以“一斗油麻”诙谐而形象比喻郑氏族子孙播衍。

【李】潮汕李氏有“同饮三江,蕃衍三阳;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说法。

“三江”:指潮汕地区的韩江、榕江、练江。

“三阳”:指海阳(今潮安),潮阳、揭阳。

【张】历史传说:黄帝的第五子名挥,创造弓箭,因而得姓为张。挥为张姓鼻祖。相传:三世祖张允格,升天后为玉皇大帝;六世祖张果老,升天后为八仙之一;八世祖张义成,升天后封为灶神;八十五世祖张仲是文昌帝君的化身。此外,张道陵咸称为降魔伏怪的张天师。

“留侯世家”:汉高祖刘邦封张良为留侯,后人咸称张氏为“留侯世家”。

【詹】史书有“八角九进士”的美誉。

出自饶平县饶洋镇陈坑詹氏八角楼村,于清雍正至道光年间(公元1723年-1850年)的一百余年,相继有出九名进士和二十名举人,故咸称赞“八角九进士”的美誉。

【王】《潮州王氏汤头族谱》记载:“大纲公治县兄弟四支,分居海潮揭饶(海阳、潮阳、揭阳、饶平)四县,繁盛世世相传不失。”潮州归湖汤头村是潮汕王姓的发祥地。大宝、大纲、大鼎、大珪是潮汕王氏开支之祖。大宝官至吏部尚书,大纲任知县。

【朱】“朱姓辈序”:

族表:开章正学乃文公,启迪书生承道统,盛德植基宜笃庆,永昌云衍懋光宗。潮阳、惠来、海陆丰的朱姓同一派系。

【唐】唐姓有“桐叶封弟,君无戏言”的故事。西周时期,周公讨灭晋唐后,年幼的周成王与弟弟叔虞在玩耍的时候,成王拿一片桐叶给弟弟说:“封给你啦!”在旁史官随即记载下来,并请成王择日封地,称之为“天子(君)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于是,成王便把唐国旧地封给叔虞。后来,唐被楚灭,子孙以唐为氏。

【卢】“精研周易,事亲至孝”,这是对潮汕卢姓始祖卢侗的称誉。卢侗(1023-1068),被列为潮汕前八贤之一。潮汕卢氏全部是他的后裔。

【蔡】“天下蔡氏出济阳”。春秋战国时期,蔡国被楚国灭亡,子孙以国为氏。河南济阳为蔡氏子孙聚散地,所以就有了“天下蔡氏出济阳”的说法。

【许】许氏宗源之称号(楹联):“太岳家声远”(也称“太岳家风远”),“高阳世泽长”(也称“名贤世泽长”);“绪承太岳流源远,派衍高阳世泽长”。横批:“高阳世家”、“高阳旧家”、“名贤世家”、“派衍高阳”。

【杨】《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唐代华阴县(今陕西东部)杨氏先后有11人出任宰相,故有“唐代宰相出杨门”的美誉。汉、唐时期设置弘农郡,杨氏人才辈出,弘农为杨氏发祥地之一。所以杨氏后人喜欢用“弘农杨氏”自称。

【谢】谢氏春联“玉树家声远,芝兰世泽长”。这是赞誉潮汕谢姓始祖谢枋高风亮节的楹联,世代流传。

【刘】汉代有歌谣:“张王李赵遍地刘”,夸赞刘氏族人旺盛。南方刘氏自称“彭城世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是汉代刘氏族的郡望。

【洪】洪姓的堂号有:“敦煌,豫章,宣城,六桂,画锦,三瑞”等。敦煌(甘肃)共洪氏,豫章(江西南昌)宏、弘洪氏,六桂(唐代入闽始祖膝下六兄弟),为洪氏三大支系。

【曾】有俗语:“天下一曾无二曾”。意思是说曾氏只有一个源头,是夏朝少康曲烈的后裔。源于夏禹的血缘。

【戎】靖海戎氏“三代祠”楹联:“江陵衍派家声远,靖海创垂世泽长”。江陵(今湖北荆州一带)是戎氏先祖的郡望,靖海是戎氏子孙创业永垂之地。

【赖】赖氏有“松阳世家”美誉。松阳(今浙江西南部松阴溪西岸),是赖氏先祖的郡望。

【郭】郭氏有‘汾阳世泽’、“汾阳世家”美誉。楹联:“汾水长流流百世,阳光普照照千家”。汾阳是郭氏先祖的郡望。

【赵】赵姓贤人誉称“天水先生”。天水是赵氏先贤居住的郡望。

【徐】“徐福——日本始祖之一”。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齐人徐市(号称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童女求之。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一去就没有回来,后来就在祖洲(今日本)将童男童女婚配,生养繁殖,成为日本人的始祖之一。现在,日本的许多地方有徐福祠、徐福庙。

【辜】“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 '。相传唐代初期,林氏开闽始祖林禄的八世裔孙林正,是唐太宗贞光八年进士,任江西观察使的职位,为政廉洁,平反冤狱,整肃吏治,得罪权奸。被权奸诬,江西百姓联名上书辫冤。唐太宗派人调查属实,下诏给林正平反,殿见道歉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以志朕过也。”从此,中国便有辜姓,林正成为辜姓的始祖,史称莆田“辜正”始祖。福建地方志书有载。

【萧】萧姓楹联:“兰陵望族家声远,御史英名世泽长”。秦汉时,萧姓世居兰陵,名人辈出。汉高祖刘邦简历汉朝时,萧何辅佐刘邦得天下,任宰相。明朝嘉靖年间,萧端蒙为潮州七贤之一。

【叶】史书记载有“叶沈王游”四姓联宗之句。战国时,楚司马之子沈诸梁,封于叶邑(河南叶县旧城),爱民如子,史称叶公,子孙以邑为氏。故民间有“叶皮沈骨,枝繁叶茂”之说,意为叶姓源于沈氏,繁衍繁荣。

【苏】潮州神童苏福。明洪武初年,潮州府潮阳县酉头都神泉村神童苏福,生有异质,五岁矢口识字,八岁能文成章,下笔俱若神助,十四岁进京殿试,归途病卒。著有《三十夜月诗》,誉满潮州,明太祖颁旨赐葬。故史有“文昌山上玉华笏,五百年后圣人出”之句。

【房】房姓楹联:“天下规矩,学士谋猷”。“天下规矩”:指东汉甘陵房植,遵守礼法,闻名朝野。“天下规矩” :指唐太宗年间,中书令房玄龄善谋福政。

【翁】福建、潮汕、台湾翁氏的堂号称“六桂堂”。有“六桂联芳”“六桂腾芳”之誉。六桂者,指翁氏11世祖唐代甲榜进士、官授闽州刺史,入闽始祖翁轩,其长子翁何的4世孙翁乾度生有六子:翁初厚、翁处恭,翁处易,翁处朴、翁处廉、翁处休,俱先后高中进士,时人誉称“六桂联芳,六桂腾芳”。

【沈】沈姓楹联:“肇武岐周,历汉梁唐宋,继起名贤延世泽;发祥固始。经皖浙闽潮,频来豪俊重山邱”。道明了沈氏的来源于入潮脉络。

【欧】欧于欧阳同宗,通称。欧阳《得姓歌》:“因封受姓得欧阳,道德文章百世昌。上溯渊源及大禹,禹垂明德至少康。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子为勾践封越伯,传衍六世至无疆。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代有名贤与忠良。渤海名士号坚石,才藻美赡扬晋邦。长沙曰询率更令,字法楷范唐已彰。太祖讳修出于宋,文章政事俱流芳。大元使臣蕃潮汕,五湖四海创辉煌。”

【畲族】有“盘、蓝、雷、钟”四姓,相传有《盘瓠歌》,又名《龙麒歌》、《高皇歌》。

五帝年代,畲族首领盘瓠帮助帝喾平定犬戎族作乱立功。盘瓠生有三子一女,俱受帝喾赐姓。

素材来源:惠来之声

免责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历代姓氏书•戎氏之纂辑

编者按:寻根问祖是人的天性,古往今来中华姓氏文化的研究一直史不绝书。从先秦至汉、唐、宋、元、明、清,乃至今天,出版了很多姓氏书籍,对中华姓氏进行了考辩与溯源。为了更好地研究戎氏源流变迁,戎鹏举先生花费数月时间对各类有关戎氏姓氏书资料进行了搜集,现整理而成,供戎氏源流史研究爱好者参考。

《世本》(先秦史官修撰·宋衷注)戎氏:宋公族。阴戎:戎氏,自吾离至驹支,常为晋附庸,其族戎洋(戎鹏举注:此处应为“津”,为古代书写辨别之误,戎洋、戎律都应视为“戎津”),仕晋为车右大夫,以国为氏。左传昭九年传集解,允姓阴戎之祖。高阳后,己氏戎、北戎(北戎即山戎)、戎蛮、茅戎。黄帝后,犬戎、骊戎、冀戎。炎帝后,姜戎、允戎。殷商后,小戎。

《潜夫论》(东汉·王符,160)志氏姓: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武王封之于宋,今之睢阳是也。宋孔氏、祝其氏、韩献氏、季老男氏、巨辰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华氏、鱼氏、而董氏、艾岁氏、鸠夷氏、中野氏、越椒氏、完氏、怀氏、不第氏、冀氏、牛氏、司城氏、冈氏、近氏、止氏、朝氏、㪍氏、右归氏、三元氏、王夫氏、宜氏、徵氏、郑氏、目夷氏、鳞氏、臧氏、虺氏、沙氏、黑氏、围龟氏、既氏、据氏、砖氏、己氏、成氏、边氏、戎氏、买氏、尾氏、桓氏、戴氏、向氏、司马氏,皆子姓也。襄十九年左传:“齐灵公诸子仲子、戎子”,杜注:“诸子,诸妾姓子者。二子皆宋女。戎子即戎氏女也。”

《元和姓纂》(唐·林宝,812)戎子:戎子驹支之后为氏。姜姓。岑校通志云:“此允姓之戎也,而姓纂谓姜姓。茙:见姓苑。春秋有茙律。案左传晋灵公车右戎津。此作“茙律”,与通志同误。辩证一云:“误矣,晋襄公车右大夫戎津也。”辩证注云:此“襄公”应作“灵公”。今姓纂所校,即袭邓氏之说。类稿二亦误“春秋茙律”。

《姓解》(宋·邵思,1035)戎:年表有柳丘侯戎赐,汉宣帝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唐有诗人戎昱。

《古今姓氏书辩证》(宋·邓名世,1134)戎:出自姜姓,四岳之后,别为允姓。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春秋时,秦人贪其土地,追逐诸戎,戎子吾离附于晋。晋惠公封以南鄙之田,谓之姜戎。自吾离至驹支,常为晋附庸。其族戎津,仕晋为车右大夫,始以国氏。《汉功臣表》:柳丘齐侯戎赐,以都尉破项籍功封。赐子安国,生敬侯嘉成,嘉成生角,皆嗣。至玄孙长安公士元生,宣帝诏恢复其家。又宣帝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唐虔州刺史戎昱,岐州人,有诗名。初举进士,京兆尹李鸾欲妻以女,使改姓。昱贻诗曰:“千家未必能移姓”,乃止。甚矣,鸾之陋也!昔卫庄公蒯瞶登城以望戎州,恕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剪之。”其后卒死于戎州己氏。夫地名、人姓谓之戎,何害庄公、李鸾?不可谓知所恶也。

《通志·氏族略》(宋·郑樵,1158)夷狄之国,戎氏:隐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汉功臣有柳丘侯戎赐。宣帝婕妤戎氏,生中山哀王。望出江陵、扶风。

《路史》(宋·罗泌,1170)戎氏:唐叔后在狄者,有大戎氏、小戎氏。戎:戎州己氏邑,宋之楚丘。预云:济阳东南有戎城,此会潜伐凡伯者。又山戎在渔阳,茅戎在陕,襄戎在秦,骊戎在新丰,泸戎,姜戎,阴戎。

《姓氏急就篇》(宋·王应麟,1270)戎:戎氏,齐人戎夷之后,晋有戎洋(戎鹏举注:“戎洋”应为“戎津”,系“洋”、“津”书写辨别之误),汉有戎赐,宣帝戎婕妤,唐戎昱,战国策齐人戎郭。茙:茙音戎。茙氏,后魏改茙眷氏为茙氏。

《希姓补》(明·杨慎,1548):戎赐,汉高祖功臣,其后唐有戎昱。戎夷,见吕氏春秋,凡戎姓俱其后。戎益,宋循吏。戎简,元人。戎廉,明洪武初贡士。戎府,明弘治中安陵令。戎国振、戎来宾,俱嘉靖举人,今进士有戎上德、戎澄。

《姓觿》(明·陈士元,1570)戎氏:《氏族大全》云:齐人戎夷之后。《路史》云:宋公族。《千家姓》云:扶风族。又《合璧姓类》云:江陵族。

《万姓通谱》(明·凌迪知,1595)戎:江陵,羽音茙姓同,齐人戎夷之后,又望出扶风。周,戎州,卫庄公上城见戎州,曰戎虏何为是戎州,病之,告简子因围卫庄公,出奔。汉,戎赐,功臣,柳丘侯。唐,戎昱,荆南人,至德间以文召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尝著元戎出塞诗,京兆尹李鸾欲妻以女,命改姓,昱拒之,德宗建中间历任辰、处(戎鹏举注:“处”繁体字“處”,根据《唐刺史考全编》记载,戎昱当过辰、虔二州刺史,此处“處”应为“虔”字之误)二州刺史。宋,戎益,顺德人,绍兴间任平江,值岁乱劝率上户,得上户米一万七千有奇,民赖以生。明,戎谦,江都人,洪武初贡士,河源训导。戎府,寿州人,弘治中安陵知县。嘉靖间举人戎国振,宁波人,任知州。戎来宾,宁波人,任通判。

《尚友录》(明·廖用贤,1621)戎:江陵,羽音茙姓同,齐人戎夷之后,又望出扶风。戎昱,唐荆南人,至德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尝著元戎出塞诗,京兆尹李鸾欲妻以女命改姓,昱拒之,德宗建中间历任辰、处(戎鹏举注:“处”应为“虔”,乃“處”“虔”辨别之误)二州刺史。

《奇姓通》(明·夏树芳,1624)戎赐:汉书。戎赐封柳丘齐侯,以连敖从起薛,以三队将入汉定三秦,以都尉破项籍军为将军,侯八千户。又唐有戎昱,至德间进士,以尝著元戎出塞诗,京兆尹李鸾欲妻以女命改姓,戎拒之。

《新纂氏族笺释》(清·熊峻运,1724)戎:江陵郡,系出姬姓,周有戎国。戎子驹支,姜姓。又山戎,允姓。其后具为戎氏。文冠唐朝,名仰荆南进士;功高汉代,爵拜柳丘通侯。唐戎昱,荆南人,善诗,至德间以文登进士为节度使。汉戎赐,高祖功臣,封柳丘侯。柳丘,一名柳溪。贤令劝输,饿民赖活。宋戎益,任平江,劝上户输米救饥民,赖以生。

《古今姓汇》(清·锁冯普,1745)茙:见通志。河南郡,春秋有茙律,按统谱,音戎。

《姓氏寻源》(清·张澍,1821)戎氏:《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戎氏。并指出《辩证》为非,《通志》无据。按:左史戎夫,在周穆王时。又按:乌桓有戎姓,戎朱廆是也,见《汉书》。

《姓氏考略》(清·陈廷炜、王仁俊,1831)戎:宋微子后。见《潜夫论》。望出江陵、扶风。乌桓亦有戎姓,曰戎朱廆,见《汉书》。

《春秋世族辑略》(清·王文源,1845)戎:隐二经,公会戎于潜。注:戎狄夷蛮氏,羌别种,若戎子驹支。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今山东济南府济阳县。驹支,见襄十四传、哀四传,士蔑乃致九州之戎。

《中国姓氏大全》(陈明远、汪宗虎,1987)戎:《百家姓》收,分布很广。春秋时有戎律(戎鹏举注:“戎律”应为“戎津”之误),汉代有戎赐,明代有戎简。来源:(1)周代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后代;(2)历史上的乌桓族姓氏,亦称戎朱廆。

《百家姓溯源》(陈瑞松,1990)戎:春秋时,鲁国的西南有个戎国(山东曹县西北),是少数民族戎人建立的国家。戎人后来与中原华夏族融合,于是以国名为姓,称为戎氏。另外,周朝任戎右官的人,其后世子孙以官职名称中的“戎”作为姓氏。望族居江宁郡(今江苏江宁县西南60里);《百家姓》注居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县)。西汉有柳丘侯戎赐,唐代有诗人戎昱,宋代有平江知府戎益。

《中国姓氏辞典》(陈明远、汪宗虎,1995)戎:东汉《潜夫论》收。春秋时有戎律。汉代有戎赐,封枊丘侯。唐代有戎昱,荆南人,唐德宗时,任辰、楚(戎鹏举注:“楚”应为“虔”,乃“楚”“處”同音之误,“處”“虔”又因辨别之误)二州刺史。“戎”字又作“茙”。春秋戎律又作茙律。据《河南官氏志》载:茙眷氏,改为戎(茙)氏。又作“狨”,周代写为犬戎。

《华夏姓氏考》(石玉新、徐俊元、张占军,1997)戎:戎氏有3个来源:其一,周代官制中有一种官叫戎右。这种官的职责是在国君率师出征时,与国君同坐一辆战车,居于君王右边,保护君王。也有的说戎右是掌管兵马军械的官员。戎右官的后代有的就以官名中的“戎”字作为姓氏。其二,春秋时,己氏的封地在戎州(今山东省曹县东南),后来这个地方并入卫国。有的就用封地名作为姓氏,即为戎氏。其三,古代部族有戎族。殷周时有鬼戎、西戎等。春秋时有己氏之戎、北戎、允姓之戎、伊洛之戎、犬戎、骊戎、戎蛮七种。秦国西北有狄獂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战国时,晋国北边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国北部有山戎。他们各分居山野,都有自己的头目。戎族的后裔有的以族名作为姓氏,则为戎氏。

《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窦学田,1997)戎:现行较罕见姓氏。今辽宁之清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利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①《潜夫论》载:“宋微子后。”则此当系出子姓。②本夷狄之国名,以国为氏,郑樵注云:“‘(鲁)隐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望出江陵、扶风。’”③《中文大字典》注引《尚友录》云:“戎,茙姓国。齐人夷戎之后。”④《姓氏考略》据《汉书》注云:“乌桓亦有戎姓,曰戎朱廆。”汉代有戎赐,柳丘侯;唐代有戎昱。

《中国姓氏源流史》(籍秀琴,1998)戎:戎本春秋时古国名。《左传·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杜预注:“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古国名。”该地在今山东荷泽市西南,戎国后为卫所灭。亡国之后,戎国公族以国为姓。《通志·氏族略》有载。春秋时齐有戎郭,见《姓氏急就篇》。汉代有戎赐,破西楚霸王项羽有功,封柳丘侯。唐代有戎昱,荆南人,唐肃宗至德年间进士,以文学闻名。京兆尹李鸾欲以女妻之,令之改姓。昱坚决拒绝。唐德宗建时历任辰、处(戎鹏举注:“处”应为“虔”,乃“處”“虔”辨别之误)二州刺史。宋代有顺德人戎益,宋高宗绍兴间任平江知府,遇荒年劝富户账米一万七千石,民赖以生存。明代有鄞县人戎洵,任黄州府推官,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持身洁介。黄州百姓于其死后立祠祭祀,奉为神明。另有句容人戎宪,事父及叔父至孝,时人称颂。《姓氏考略》载,戎姓望出扶风、江陵二郡。戎姓除源于封国外,还有源于商朝以后的戎族和源于职官二支。

《中华五百姓氏源流》(朱洪斌,1999)戎:戎姓源远流长,春秋时,鲁国的西南有个戎国(山东曹县西北),是少数民族戎人建立的国家。戎人后来与中原华夏族融合,其公族于是便以国名作了姓氏。另外,《姓氏谱》记载说:“宋微子后,见《潜夫论》。望出江陵、扶风。”(见《姓氏考略》)戎氏的始祖,据考证,是周朝初年的宋微子。最初繁衍于今湖北的江陵和陕西的扶风一带。宋微子,是殷商末代君主纣王的长兄,为人端凝恭正,与其弟完全不同。周武王来纣之后,为了奉商汤之祀,最先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宋公,可是武庚不能安分守己,于周成王时叛乱被诛。为表示对商汤的敬意,周天子又将武庚的伯父微子封为宋公,开启了此后商汤子孙在宋国相传相袭的历史。古籍对戎氏家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的活动情形都有记载,如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戎赐,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后,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唐代有诗人戎昱,宋代有平江知府戎益,明朝有持身洁介、为官执法刚正不阿的戎洵。

《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寻源》(郑守来、黄泽岭,1999)戎姓:系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戎氏的始祖,根据《潜夫论》以及《姓氏考略》等有关书籍的考证,是周朝初年的宋微子,最初繁衍于湖北江陵和陕西的扶风一带。宋微子,大家都知道,是殷商末代君主纣王的长兄,为人端凝恭正,跟他的弟弟完全不一样。周武王灭纣之后,为了奉商汤之祀,最先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宋公。可是武庚不肯安分守己,于周成王时叛乱被诛。于是,周天子为了表示对商汤的敬意,接着又把武庚的伯父微子封为宋公,开启了此后商汤子孙在宋国相传相袭的数百年的局面。戎姓中国人,既然是宋微子的后裔,当然也是殷商开 国圣君成汤的子孙,追本溯源就是最道地、最光彩的炎黄子孙。这个家族在我国早期历史上的活动情形,过去许多有关的古籍都不乏记载,例如: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戎赐,就是一位大大有名的历史人物,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汗马功劳。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当上了九五之尊的皇帝,论功行赏,就拜他为都尉,又封为柳丘侯,权势荣耀集于一身。当时戎氏的名气之大,实在不难想象。迁民后裔分布于湖北、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詹招琳,1999)戎氏:姜公榆罔派下部分:少典氏第十一代、炎帝神农氏第十代榆罔:雷氏、潞氏等。潞之支派,戎氏、戎子氏等。商朝,少典氏第四十五代、皇帝轩辕氏第三十四代微子: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帝喾,帝喾次妃有娀氏,生契(商朝祖)为尧司徒,封于商,赐姓子姓。武王封其子武庚于邶,武庚叛,周公征之,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为周之宾,三十二世而齐、魏、楚共灭之,三分其地后有微氏、戎氏等。周朝,少典氏第四十代、黄帝轩辕氏第二十九代唐叔虞:其以采者则有,絺氏、郄氏等。絺支派又有郗氏,自步而分于温为步温氏。温之后灭于狄有,大戎氏、小戎氏、孤氏。黄帝次妃方纍氏次子清之系,少典氏第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二代清:清生少昊。少昊有庶子曰昧,为元冥师,昧生二子,曰允格台骀,以治水,功封于汾。允格封于诺。有子诺姓,舜投之幽州,是为阴戎之祖,后有已氏、格氏、戎氏、允戎氏、戎州氏。

《百家姓姓氏溯源》(张世国,2001)戎姓:戎姓溯源有两个方面。一、以国名为姓,源出于子姓。周初,周武王灭掉商朝,仍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武庚叛乱后被杀,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哥微子于宋国。微子仁慈爱民,安分守己,再也未起反叛之心,周王室又加封微子后裔于戎国(在山东曹县西北),为小诸侯国。后被齐国吞并,失国后的戎侯子孙以国为姓,即为戎氏。二、少数民族有戎姓。《汉书》载:乌桓亦有戎姓,曰戎朱廆。郡望:江陵、扶风。历史名人:西汉有大臣戎赐,唐代有诗人戎昱,宋代有副宰相戎益,明代有正史戎洵。

《中华姓氏源流史》(何光岳,2002)戎氏:《古今姓氏书辩证》上平声一东:戎氏,出自姜姓,四岳之后,别为允姓,先王居梼杌于四裔,故允姓之戎,居于瓜州。春秋时,秦人贪其土地,追逐诸戎,戎子吾离附于晋,晋惠公封以南鄙之田,谓之姜戎。自吾离至驹支,常为晋附庸,其族戎津,仕晋为车右大夫,始以国氏。《汉功臣表》柳丘齐侯戎赐,以都尉破项籍功封,赐子安国,生恭侯嘉,嘉生角,皆嗣。至玄孙长安公士元生,宣帝诏复其家。又宣帝戎婕妤,生中山哀王。唐虔州刺史戎昱,岐州人,有诗名,初举进士,京兆尹李鸾,欲妻以女,使改姓,昱贻诗曰:“千家未必能移姓”,乃止。甚矣,鸾之陋也。昔卫庄公蒯瞶登城以望戎州,恕曰:“我姬姓也,何戎之有焉!”剪之,其后卒死于戎州己氏。夫地名人姓谓之戎,何害?庄公、李鸾,不可谓知所恶也。《通志·氏族略二》戎氏:隐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望出江陵、扶风。《姓觿》戎氏:《氏族大全》云:齐人戎夷之后。《路史》云:宋公族。《千家姓》云:扶风族。又《合璧姓类》云:江陵族。《姓氏寻源》戎氏:《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戎氏。并指出《辩证》为非,《通志》无据。按:左史戎夫,在周穆王时。又按:乌桓有戎姓,戎朱廆是也,见《汉书》。

《山东古国与姓氏》(逄振镐,2006)戎:1.戎国。氏羌之别种。春秋时国名。地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春秋·隐公二年》:“春,公会戎于潜。”杜注:“戎、狄、夷、蛮,皆氐羌之别种也。戎而书会者,顺其俗以为礼,皆谓居中国若戎子驹支者。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潜,鲁地。”《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戎氏,隐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济阳东南有戎城,此会潜伐伯者。又山戎在渔阳,茅戎在陕,襄戎在秦,骊戎在新丰,泸戎,姜戎,阴戎。”《春秋左传注·隐公二年注》:“据《清一统志》,山东省曹县西北有戎城。”2.戎氏。戎国之后,以国为氏,称戎氏。《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夷狄之国,“戎氏,隐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汉功臣有柳丘侯戎赐,宣帝婕妤戎氏,生中山哀王,望出江陵、扶风”。

《华夏始祖》(党忠义,2008)附录1:《中华姓氏源流》戎氏:炎帝神农氏第八代榆罔派下所衍生的姓氏。炎帝神农氏第八代榆罔:雷氏、潞氏等。潞之支派,戎氏、戎子氏等。商朝,黄帝轩辕氏第三十四代微子:少典氏第十五代、黄帝轩辕氏第四代帝喾,帝喾次妃有娀氏,生契(商朝祖)为尧司徒,封于商,赐姓子姓。武王封其子武庚于邶,武庚叛,周公征之,乃以帝乙之元子微子封于宋,为周之宾,三十二世而齐、魏、楚共灭之,三分其地后有微氏、戎氏等。周朝,黄帝轩辕氏第二十九代唐叔虞:其以采者则有,絺氏、郄氏等。絺支派又有郗氏,自步而分于温为步温氏。温之后灭于狄,有大戎氏、小戎氏、孤氏。黄帝次妃方纍氏次子清之系,黄帝轩辕氏第二代:清生少昊。少昊有庶子曰昧,为元冥师,昧生二子曰允格台骀,以治水,功封于汾。允格封于诺。有子诺姓,舜投之幽州,是为阴戎之祖。后有,已氏、格氏、戎氏、允戎氏、戎州氏。

《中国姓氏大辞典》(袁义达、邱家儒,2010)戎:①系自子姓。宋微子启之后有戎氏,见《潜夫论》。②系自姜姓。四岳之后,别为允姓,居于瓜州。春秋时秦人贪其土地,追逐诸戎。戎子吾离附于晋,晋惠公封以南鄙之田,谓之姜戎。自吾离至驹支,常为晋附庸。其族戎津,仕晋为车右大夫,始以国名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姜戎,地在今山西平陆东北,见《中国上古史新探》。③戎夷,春秋时小国,故地在今山东曹县西北,其后有戎氏,见《氏族大全》。④汉时乌桓部有戎姓,见《汉书》。

《中国姓氏大典》(赵凡禹、孙豆豆,2011)戎:1.以封国为姓氏。周朝时有戎国,为齐国附庸,出自姜姓。戎国灭亡之后,其公族后裔以国名为姓,遂为戎氏。2.以职官为氏。周朝时有掌管军械的官员名戎右,其后代子孙亦称戎氏,成为戎姓一支。3.出自少数民族。商朝以后有戎族,其中有允姓山戎,居于燕北,其后裔有不少人以族名为姓,形成戎姓的又一支。4.上古周朝时,宋微子之后,其子孙以戎为姓。古时候,戎氏望族居信在江陵郡(今湖北省江陵县及川东一带)、扶风郡(今陕西省长安县)。戎氏历史名人:戎赐,辅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后,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戎昱,唐朝荆南人,至德年间以文学登进士,卫伯玉辟为从事。当时,京兆尹李鸾欲将子许配给他为妻,但要他改姓李。古时视改姓如亡命,所以他坚决拒绝这样做。德宗初年历任辰楚(戎鹏举注:“楚”应为“虔”,乃“楚”“處”同音之误,“處”“虔”又因辨别之误)二州刺史。戎益,宋朝信德人,绍兴年间任平江知府。岁值灾荒饥谨,他劝率上户,得米17000余斤,民赖以全活。戎宪,明朝句容人。他年幼丧母,事父甚孝。父卒,叔无子,他迎养叔叔如同侍奉父亲一样。人们问他为何如此孝敬,他说:“叔与父同气,不孝敬叔,如同不孝敬我父也。”戎洵,明朝的清官,百姓将洵当作清天大老爷,烧香火供奉他。他为官清正廉明,不怕权贵,执法严正,办案负责,为百姓平冤屈,惩治了胡作非为的豪强。

《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徐铁生,2014)戎:《潜夫论》,源出①以国为氏。戎,商代方国。殷墟卜辞作

(甲戈)国(《新编甲骨文字典》)。②戎氏,出姜戎族。姜戎,四岳之后。本姓姜,后别为允姓。本居瓜州。春秋时秦逐诸戎,戎子附于晋,晋惠公封以南鄙之田(今山西平陆东北),谓之姜戎。晋车右大夫戎津,始以戎为氏。③戎夷,春秋时小国。鲁隐公二年春,隐公会戎于潜是也。故城在今山东菏泽市西南。其后有戎氏。④子姓,春秋宋公族(《潜夫论》)。⑤汉时乌桓族姓。⑥壮族姓(《麻栗坡县志,2000》)。郡望:江陵郡、扶风郡。人物:①戎夫,周穆王时左史(《逸周书》。)②《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妾戎子,春秋宋人,子姓戎氏女。《姓觿》以戎子为戎子氏,非。③《战国策·赵策》有齐人戎郭。

《百家姓》(北宋初·佚名,张宜生译,2016)戎:周朝时候,朝廷里面设有一种官职叫“戎右”,专门负责主管兵器(“戎”在古代就是兵器的意思)。戎右的后代有的以官职作为姓氏,称为戎氏,世代相传,成为今天戎姓的来源。周成王姬诵平定了武庚叛乱后,把商王朝的旧都城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在微子启的后世子孙中,有以戎为姓者,史称戎氏正宗,望出江陵郡(今湖北江陵)。名人:戎赐,辅助汉高祖刘邦开创天下时的功臣,定三秦、破项籍,都有他的功劳。刘邦统一天下后,升任其为都尉,又封柳丘侯。

《百家姓》(北宋初·佚名,李逸安译注,2018)戎:周武王封其弟叔振铎于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南),建立姬姓诸侯国曹国。当时另一诸侯小国戎国(今山东荷泽西南),是曹国的附庸,春秋末年戎国随同曹国一起被宋国所灭,戎国公族后裔遂以戎为姓。

《百家姓》(北宋初·佚名,马奔腾注析,2020)戎:春秋时期,北方有少数民族的戎国,是齐国的附庸,戎人后来进入中原,以原先的国名“戎”为姓。主要历史名人有:西汉柳丘侯戎赐,唐代诗人戎昱,宋代平江知府戎益。

《洪洞大槐树官网》戎姓:系承宋微子,始祖为戎侯。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戎氏始祖为平阳府、洪洞县、赵城县等籍人氏,明初奉旨在洪洞大槐树集中迁往异地,至清末其后裔分布: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山西等地。戎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潜夫论》。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子姓。据《潜夫论》记载,周初,周武王灭掉商朝,仍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武庚叛乱后被杀,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哥哥微子于宋国,微子仁慈爱民,安分守己,再也未起反叛之心,周王室又加封微子后裔于戎国,戎国故地在今山东曹县县境,为小诸侯国。后被齐国吞并,亡国后的戎侯后裔子孙遂以国名戎为姓。②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记载,乌桓亦有戎姓,曰戎朱廆。

「姓氏溯源」浙江慈溪市掌起镇戎家村戎氏溯源

戎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戎姓作为中华百家姓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为第248位。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戎氏:隐公会戎于潜之戎也。杜预云: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汉功臣有柳丘侯戎赐,宣帝婕妤戎氏,生中山哀王。望出江陵、扶风。”据《姓氏寻源》记载:“戎氏,《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戎氏。《辩证》云:戎出自姜姓,四岳之后,别为允姓,居瓜州,秦逐戎之吾离,晋惠公封之南鄙之田,其族戎津,仕晋为车右,始以国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戎氏族的祖先在帝喾时就已聚居在有娀国之墟蒲州(现为山西运城永济市蒲州),被多本戎氏宗谱记载为戎氏之始,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

据《惇叙九族·鄞东一都天官第戎氏宗谱》、《云阳册堂戎氏重修宗谱》、《丹阳册堂戎氏重修宗谱》记载,尧舜时期,“四岳”之西岳有戎氏家族,世居瓜州(现在的甘肃敦煌一带),一直在黄河上游过游牧生活。经夏、商、周的一千多年的发展,族群逐渐壮大。据史籍《古今姓纂》及《云阳戎氏族谱》本源考记载,戎氏赐姓始于周太王(公元前1235-前1171年),因周太王古公亶公积德仁慈,西戎獯鬻族人来到中原,当时有一獯鬻女之子7岁能观天象、10岁能观天察地,神俊异秉,天赋宏才,晋谒了周太王,周太王见了很喜欢,说你来自西戎,顺从我族,就赐姓戎,名顺。戎顺生二子,长子戎德,次子戎义,后因纣王残暴无道,戎顺之子孙隐居荆南、武溪,世代农耕。

周宣王四年(公元前824年)在西域的少数民族建立了西戎国。春秋早期,戎氏族人的生活范围在中原华夏以外的关陇以西、泾渭上游及其以北广大地区,包括现在的陕西西北部、甘肃和宁夏一带,地域广阔。戎氏长于马背,骁勇善战,民风强悍。西戎国雄踞陕西、甘肃、宁夏数百年。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一部分戎氏族人迁至伊川(春秋时为陆浑戎国,现在的河南嵩县)。周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619年),以晋国卿士赵盾为帅,率车右戎津,在令狐(现为山西临猗县西南)击败秦军,戎津后人居齐国柳丘(现为河北沧州黄骅市)。齐国中期出了一位戎氏名人,为大夫戎贻。战国贞定年代(公元前468-前442年),楚国火正官戎律移居湖北江陵,其后人以戎为姓。周显王八年(公元前361年),西戎国被秦孝公吞并后,戎氏族人结束游牧生活开始缓慢向农耕转变,也有部分族人游散到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地。

秦末汉初,甘肃嘉峪关戎氏有一祖先讳赐,字华福,秦癸巳二年(公元前208年)任连敖,迁居江陵,入汉起兵伐秦,汉丙申年(公元前203年)任都尉,伐楚彭城(现为江苏徐州),他武功超群,在攻秦伐项之战中,战功卓著,汉高祖庚子六年(公元前201年)被刘邦封为柳丘侯(八千户),统领湖北江陵。华福先祖就此长住江陵,戎氏成为江陵望族,他就是江陵戎氏始祖戎赐,卒于西汉高皇后吕雉四年(公元前184年)。

戎赐育有三子,长子戎安国,次子戎国公,三子戎昂。西汉高皇后吕雉五年(公元前183年),戎赐长子戎安国承袭柳丘侯爵,在世承袭侯爵30年。戎安国生子戎嘉成,成为驸马,汉景帝初年(公元前156年),戎嘉成立功西域在承袭侯爵基础上加封为敬侯,卒于公元前146年。因戎嘉成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汉景帝下诏把先帝(汉文帝)设在曲阿(现为江苏省丹阳市)之东、嘉山麒麟岗之间贮置册书的册堂封赐给他。从此,戎嘉成就在册堂建住宅,造苍院,砌方井,建有一条驸马街,他营造出一座路平道畅,景色诱人的豪华庄园供家族及其后人世代相居。戎嘉成迁册堂后,子孙繁衍,家业兴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苍院仙井及驸马名街成了商贾贸易往来的闹市,文人名宦游览观光的胜地。

戎子云在宋太祖时任河南录事参军,遂从湖北江陵迁至河南居住,尊称一世祖,育有二子,长子戎元龙,次子戎元宝。他生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卒于宋真宗皇祐五年(公元1053年),享年86岁,葬于河南龙山。二世祖戎元龙,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官至监察御史中丞,赠金紫光禄大夫,卒于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享年82岁,葬于河南凤山。三世祖戎克明,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官至监察御史中丞,赠龙图及吏部尚书,卒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享年79岁,葬于河南福泉山。

四世祖戎伯雍生二子,长子戎汝兴,次子戎汝美。他生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官至大理寺正卿,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享年62年,葬于河南福泉山。二世祖之弟戎元宝之孙戎伯英,因任宣议郞,从河南迁至姑苏居住,育戎汝弼、戎汝疆二子。五世祖戎汝兴,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官至文林郞擢监察御史,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从河南迁至浙江宁波府慈溪县鸣鹤场,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享年82岁,葬于慈溪鸣鹤山。

随五世祖汝兴公一起来浙江的二弟汝美公,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官至文林郞擢户部员外郞,从河南迁至浙江宁波府镇海县灵诸乡海甸戎家(现为慈溪市龙山镇海甸戎村),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享年84岁,葬于灵诸乡伏龙山(现为慈溪市龙山镇伏龙山)。叔堂三弟戎汝弼,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官至大理寺评事,从姑苏迁至浙江绍兴府余姚县龙泉乡(现为宁波慈溪市横河镇),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享年81岁,葬于余姚龙泉乡洋山(现为慈溪市横河镇洋山)。

叔堂四弟戎汝疆,生于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官至国子监擢监察御史中丞,从姑苏迁至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孝义乡(现为慈溪市周巷镇),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享年77岁,葬于余姚东山。叔堂五弟戎汝引,生于宋徽宗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官至信州录事参军,从姑苏迁至浙江宁波府鄞东万灵老街乡(现宁波市区),卒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享年82岁,葬于鄞东龙山。其后子孙做吏部天官,故名天官第戎家,宁波旧城改造后,鄞东戎家村村民安置在宁波江东体育馆西侧的天官和庭小区。

叔堂六弟戎汝弘,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官至工部侍郎,从姑苏迁至浙江剡县(现为绍兴嵊州市),卒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享年81岁,葬于剡县后山。叔堂七弟戎汝强,生于宋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官至文林郞擢监察御史中丞,一直在姑苏生活,卒于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享年78岁,葬于苏州福泉山。

五世祖戎汝兴育有二子,长子戎信之,次子戎顺子。六世祖戎信之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官至吏部员外郞,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享年80岁,葬于慈溪白洋湖山。七世祖戎傃生二子,长子戎绂,次子戎缮。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宣议郞文林郞察院,卒于南宋理宗嘉熙元年(公元1237年),享年82岁。八世祖戎缮,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贡举,卒于南宋理宗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享年70岁。八世祖兄长戎绂,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官至山西大同府广灵县知县,从浙江慈溪迁居山西广灵县,卒于南宗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享年66岁。九世祖戎明五,讳朝凤,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从慈溪鸣鹤场迁至古窑浦西(现为慈溪市掌起镇戎家村),追谥五世祖汝兴公为古窑明德堂一世祖。

古窑明德堂戎氏自汝兴公一世祖至今,已繁衍30世。常言道,树大分枝,族大分房。古窑戎氏随着人口增加和发展,先分了八个房,分别是龙房、森房、十房、八房、高四房、十五房、闸头房和后四房。至20世纪40年代在原有八个房基础上,又增加了八个房,分别是敬承房、金玉公房、荣九房、钦十八房、敬十九房、元韬公房、仁孚公房、端字公房。

古窑戎氏宗祠为明德堂,此为龙望堂分支。据谱序,龙望堂为家祠,奉第十三世祖其昌公为始祖。戎其昌生于明天启乙丑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1626年1月13日),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九月廿七日(公元1698年10月30日),享年73岁。古窑戎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在现在的后高四堂位置,名曰望海楼,是三间两楼房。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重修,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再修。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鉴于古窑戎氏老宗祠已经破旧,就在洋山殿南边新建了一座戎氏宗祠,是三进两厢房格局,现在虽已改建,但轮廓依旧不变。

慈溪市掌起镇戎家村戎氏自明五公迁居至此,近800年来,谨遵祖训:“躬耕渔牧,不求闻达,孝悌友善,仁义立家”,所以后来戎氏很少有做官的。他们一心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开枝散叶,繁衍子孙,渐成大树,截至2018年底全村戎姓户籍有1214人。正所谓,古窑浦里水泱泱,戎氏溯源远流长;江陵故乡家声扬,子孙繁茂在浙江。

2019年9月7日,戎鹏举在老家朝北门头院里与84岁老母亲合影。

参考文献

[1](宋)郑樵﹒通志·氏族略,1161

[2](清)张澍﹒姓氏寻源,岳麓书社,1991年影印本

[3](清)戎正明﹒云阳册堂戎氏重修宗谱,1824

[4](清)戎泽涵﹒江苏兴化戎氏重修宗谱,1846

[5](清)戎正显﹒丹阳册堂戎氏重修宗谱,1847

[6]永思堂藏板﹒云阳戎氏族谱,1947

[7]戎祥富﹒惇叙九族·鄞东一都天官第戎氏宗谱,1947

[8]戎正松﹒掌起镇戎家村村史,2017

作者简介:戎鹏举,高级工程师,慈溪掌起戎家人,现任天津市宁波商会(天津市宁波经济建设促进会)党总支书记兼会长、天津市红桥区人大代表、天津市工商联执委、开益国际咨询研究中心理事、天津赛伯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任中共天津市委研究室一处处长。发表过很多学术论文与著作,其中《以新的姿态迈向21世纪—天津市地区发展战略研究》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分获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编写《中国地区发展与产业政策》、《让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工业产品大辞典(天津分册)》等书籍,他的事迹载入《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