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10课《爬山虎的脚》知识点总结
一 生字
虎(hǔ) 操(cāo) 占(zhàn) 嫩(nèn) 顺(shùn)
均(jūn) 叠(dié) 隙(xì) 茎(jīnɡ) 柄(bǐnɡ)
萎(wěi) 瞧(qiáo) 固(ɡù)
二 多音字
曲qū(弯弯曲曲)qǔ( 歌曲)
铺pū(铺路)pù(店铺)
三 词语
爬山虎 操场 占据 嫩红 顺风 均匀 重叠
空隙 嫩茎 叶柄 枯萎 即 瞧不起 牢固
舒服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痕迹 休想
四 词语解释
叶柄:叶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
蛟龙:古代传说中指兴风作浪、能发洪水的龙。 文中指爬山虎的脚像蛟龙的爪子。
痕迹: 物体留下的印儿。
均匀: 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的间隔相等。
重叠:(相同的东西)一层层堆叠。
逐渐: 渐渐。
空隙: 中间空着的不大的地方;尚未占用的不长的时间。文中指爬山虎的叶子又多又密。
五 课文重点解读
1 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 中国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曾发表童话集《稻草人》和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等。1928年创作长篇小说《倪(ní)焕之》。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
2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答:课文从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以及脚的变化这几个方面介绍的。
3 爬山虎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
答:从“嫩红”到“嫩绿”的变化中说明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4 第2自然段中的“嫩红”“嫩绿”能换成“红”“绿”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嫩的,只用“红、绿”来描述叶子的颜色。不够准确,不能体现作者的细致观察。“红”有可能是火红,有可能是橘红,还有可能是朱红。“绿”也有很多种。而“嫩红、嫩绿”这种表述无疑是十分准确的。
5 读第2自然段,从对爬:山虎叶子的静态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铺、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写出爬山虎的叶子在墙上分布均匀,间距相等,很整齐,很漂亮。“一顺儿”则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我感受到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
6 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答:从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7 第4自然段中“巴”可以换成“粘、挨”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贴在墙上的样子,让人感受到它的接触面之大、力量之强。换成“粘、挨”就不能表现这个意思了。
8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答:伸出细丝——变成圆片巴住墙——由直变弯拉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
9 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答:“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提示了作者的观察方式--不但细致地观察事物,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
10 从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答:我要向叶圣陶先生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好习惯。
11 中心思想
答: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公考知识积累-成语①
一、脱胎换骨vs洗心革面
1.脱胎换骨:比喻彻底转变。多指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或改变旧观念、旧面貌。
区分:
1.脱胎换骨多用来表示人的性格、外貌、气质、立场、观点等彻底改变,语意较重。
2.洗心革面指彻底悔改,常用于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语境,语意较脱胎换骨轻。
eg:1.在中国古代,凭吊古迹是文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在历史和地理的交错中,雷击般的生命感悟甚至会使一个人脱胎换骨(彻底改变)。
2.经历这件事的刺激,他终于彻底觉醒,从此洗心革面,做一个正正当当的人(重新做人)。
二、恍如隔世vs焕然一新
1.恍如隔世:仿佛隔了一个时代。多形容因人事、景物变化很大而有所感触。
2.焕然一新:形容一改旧貌,呈现全新的面貌或气象。
区分:
1.恍如隔世多侧重强调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而发出感慨。
2.焕然一新侧重强调变新。
eg:1.周敦颐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理论体系,开拓了儒学发展的新境界,使之焕然一新。
2.回忆起小时候的水、小时候的天、小时候满地跑的野生生灵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其乐融融,真觉得恍如隔世。
三、啼笑皆非vs匪夷所思
1.啼笑皆非:哭也不是,笑也不是。形容场面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2.匪夷所思:不是根据常理所能想象的。指事情、思想、行为等非常离奇,超乎常情。
区分:
1.啼笑皆非侧重强调场面尴尬,体现不出“离奇、超乎寻常”的意思。
eg:笔者曾在“学雷锋”活动中耳闻目睹过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免费发放的环保袋和宣传材料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有不少人都是反复领取。
2.匪夷所思侧重强调非常离奇,很难理解。
eg:这个老头大冷的天还在早晨打着赤膊跑步,真是匪夷所思。
四、深入浅出vs言简意赅
1.深入浅出:文章或言论内容很深刻而表达的浅显易懂。
2.言简意赅:言辞简练,意思完备。
区分:
1.深入浅出强调表达时措辞浅显易懂,但内容深刻。
2.言简意赅强调言辞内容简洁明了。
eg:多年前,中国有位著名的能源技术科学家曾多次为相关领导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通过科学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基础知识,他所表述的观点直到今天仍然能够让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
eg:成语是汉语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具有言简意赅的特性,常常在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使得汉语表述简洁而有传神。
五、萎靡不振vs一蹶不振
1.萎靡不正: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2.一蹶不振: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了。
区别:
1.萎靡不振指精神不振,是否收到打击及后续是否振作起来并不确定。
2.一蹶不振一般指受到一次打击后意志消沉,后续振作不起来。
eg:一度迷恋网上游戏,精神萎靡不振的张三同学,在老师的耐心教育下,精神面貌终于焕然一新,他说他的理想是考上大学。
eg:果然,豫东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在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发动战略性进攻的能力了,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也一蹶不振,屡战屡败,经过渡江战役,弃南京而去。
河北人常说的20个字!99%的人写不出来
馃
【读音】:guǒ
【释义】:馃子,方言中对油条的俗称
【造句】:去街口买三块钱馃子。
扽
【读音】:dèn
【释义】: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造句】:把床单扽平。
熥
【读音】:tēng
【释义】:把凉了的物体再加热或烤热
【造句】:把馒头片熥熥再吃。
尥
【读音】:liào
【释义】: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
【造句】:尥蹶子走人了。
剋
【读音】:kēi
【释义】:训斥;狠狠批评
【造句】:考试没及格,被我爸狠剋了一顿。
哕
【读音】:yuě
【释义】:恶心,想吐又吐不出来。
【造句】:晌午喝的稀粥准是馊了,一下午直干哕。
眵
【读音】:chī
【释义】:眵目糊:眼睛分泌物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眼屎。
【造句】:还不赶紧洗脸去,都是眵目糊。
捯
【读音】:dáo
【释义】:双手不停调换着把绳子之类的东西拉回来。
【造句】:给我捯一股毛线。
嗐
【读音】:hài
【释义】:感叹词
【造句】:嗐,敢情是这么回事啊。
顸
【读音】:hān
【释义】:粗
【造句】:这柱子太顸了,得三个人才能合抱。
蕻
【读音】:hóng
【释义】:一种类似芥菜的菜,即“雪里蕻”
【造句】:雪里蕻腌上好吃。
嚄
【读音】:huō
【释义】:表示惊讶的感叹词
【造句】:嚄!好大的一间房!
铰
【读音】:jiǎo
【释义】:用剪刀剪断。
【造句】:你去把这绳子铰开。
剌
【读音】:lá
【释义】:划破,割开
【造句】:用刀剌了一道口子。
苶
【读音】:nié
【释义】:发呆,精神萎靡的样子。
【造句】:他不知道怎么了,一下午都发苶。
碜
【读音】:chen
【释义】:食物里掺有沙子等
【造句】:贝壳洗得不干净,吃着牙碜。
艮
【读音】:gěn
【释义】:食物韧而不松脆。
【造句】:这萝卜不好,太艮。
潲
【读音】:shào
【释义】:雨斜落下来
【造句】:关上窗户免得潲雨。
糁
【读音】:shēn
【释义】:谷类制成的小渣
【造句】:晚上不想吃饭,喝了点棒子糁儿粥。
礤
【读音】:cǎ
【释义】:将萝卜、土豆、瓜等弄成细丝的器具
【造句】:买了个礤子。
(河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