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虎”字的成语〗“虎”字开头的成语
带有虎字的成语颇多,现将虎字开头的成语收集如下,如有遗漏,欢迎朋友们添加。谢谢!
“虎”字开头的成语
虎生生
拼音: hǔ shēng shēng
注音: ㄏㄨˇ ㄕㄥ ㄕㄥ
成语解释:形容威武而有生气。
虎而冠
拼音:hǔ ér guàn
注音:ㄏㄨˇ ㄦˊ ㄍㄨㄢˋ
成语解释: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虽穿戴人的衣冠而实质上仍俱有老虎凶暴的本性。
虎斗龙争
拼音:hǔ dòu lóng zhēng
注音:ㄏㄨˇ ㄉㄡˋ ㄌㄨㄥˊ ㄓㄥ
成语解释:比喻群雄互相争斗。
虎落平阳
拼音:hǔ luò píng yáng
注音:ㄏㄨˇ ㄌㄨㄛˋ ㄆ一ㄥˊ 一ㄤˊ
成语解释:老虎离开深山;落在平地里。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平阳: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
虎落平川
拼音:hǔ luò píng chuān
注音:ㄏㄨˇ ㄌㄨㄛˋ ㄆ一ㄥˊ ㄔㄨㄢ
成语解释: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虎虎生風(虎虎生风)
拼音: hǔ hǔ shēng fēng
注音 :ㄏㄨˇ ㄏㄨˇ ㄕㄥ ㄈㄥ
成语解释:形容雄壮威武,气势非凡。
虎虎势势(虎虎勢勢)
拼音: hǔ hǔ shì shì
注音 :ㄏㄨˇ ㄏㄨˇ ㄕˋ ㄕˋ
成语解释:形容勇猛的样子。
虎虎生威
拼音:hū hǔ shēng wēi
注音:ㄏㄨˇ ㄏㄨˇ ㄕㄥ ㄨㄟ
成语解释:指像老虎一样有一种让人敬畏的气势。
虎口逃生
拼音:hǔ kǒu táo shēng
注音:ㄏㄨˇ ㄎㄡˇ ㄊㄠˊ ㄕㄥ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里逃脱出来。比喻从险境中逃出来。也作“虎口余生”。
虎头虎脑
拼音:hǔ tóu hǔ nǎo
注音:ㄏㄨˇ ㄊㄡˊ ㄏㄨˇ ㄋㄠˇ
成语解释:形容长得壮健憨厚的样子。
虎头蛇尾
拼音:hǔ tóu shé wěi
注音:ㄏㄨˇ ㄊㄡˊ ㄕㄜˊ ㄨㄟˇ
成语解释: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虎穴龙潭
拼音:hǔ xué lóng tán
注音:ㄏㄨˇ ㄒㄩㄝˊ ㄌㄨㄥˊ ㄊㄢˊ
成语解释:龙潜居的深水坑,老虎藏身的巢穴。比喻极险恶的地方。
虎窟龙潭
拼音:hǔ kū lóng tán
注音:ㄏㄨˇ ㄎㄨ ㄌㄨㄥˊ ㄊㄢˊ
成语解释:窟:洞穴;潭:深水池。龙居住的深水潭,虎栖身的巢穴。比喻极其凶险的地方。
虎穴狼巢
拼音:hǔ xué láng cháo
注音:ㄏㄨˇ ㄒㄩㄝˊ ㄌㄤˊ ㄔㄠˊ
成语解释:虎和狼的窝巢。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虎不食儿
拼音:hǔ bù shí ér
注音:ㄏㄨˇ ㄅㄨˋ ㄕˊ ㄦˊ
成语解释: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虎踞龙蟠
拼音:hǔ jù lóng pán
注音:ㄏㄨˇ ㄐㄨˋ ㄌㄨㄥˊ ㄆㄢˊ
成语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
虎踞龙盘
拼音:hǔ jù lóng pán
注音:ㄏㄨˇ ㄐㄨˋ ㄌㄨㄥˊ ㄆㄢˊ
成语解释:踞:蹲或坐;盘:盘绕。原指石头城(南京城)象猛虎蹲在西面;钟山象蛟龙盘绕在东面。形容地势险要。
虎背熊腰
拼音:hǔ bèi xióng yāo
注音:ㄏㄨˇ ㄅㄟˋ ㄒㄩㄥˊ 一ㄠ
成语解释:如虎般宽厚的背;似熊样粗壮的腰。形容人的身体魁梧强壮。
虎体熊腰
拼音:hǔ tǐ xióng yāo
注音:ㄏㄨˇ ㄊ一ˇ ㄒㄩㄥˊ 一ㄠ
成语解释: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
虎口余生
拼音:hǔ kǒu yú shēng
注音:ㄏㄨˇ ㄎㄡˇ ㄩˊ ㄕㄥ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里逃出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保全了性命。
虎入羊群
拼音:hǔ rù yáng qún
注音:ㄏㄨˇ ㄖㄨˋ 一ㄤˊ ㄑㄨㄣˊ
成语解释:老虎进入羊群。形容强者在肆意欺凌弱者。
虎视眈眈
拼音:hǔ shì dān dān
注音:ㄏㄨˇ ㄕˋ ㄉㄢ ㄉㄢ
成语解释:眈眈:注视的样子。像老虎一样凶狠地注视着。形容心怀不良;伺机攫取。
虎口拔牙
拼音:hǔ kǒu bá yá
注音:ㄏㄨˇ ㄎㄡˇ ㄅㄚˊ 一ㄚˊ
成语解释: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虎头燕颔
拼音:hǔ tóu yàn hàn
注音:ㄏㄨˇ ㄊㄡˊ 一ㄢˋ ㄏㄢˋ
成语解释: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
虎步龙行
拼音:hǔ bù lóng xíng注音:ㄏㄨˇ ㄅㄨˋ ㄌㄨㄥˊ ㄒ一ㄥˊ
成语解释: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后也形容将军的英武姿态。
虎狼之国
拼音:hǔ láng zhī guó
注音:ㄏㄨˇ ㄌㄤˊ ㄓ ㄍㄨㄛˊ
成语解释: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
虎狼之心
拼音:hǔ láng zhī xīn
注音:ㄏㄨˇ ㄌㄤˊ ㄓ ㄒ一ㄣ
成语解释:比喻凶残的野心。
虎狼之威
拼音:hǔ láng zhī wēi
注音:ㄏㄨˇ ㄌㄤˊ ㄓ ㄨㄟ
成语解释:威:威力,威风。形容威严的气派和声威。
虎豹豺狼
拼音:hǔ bào chái láng
注音:ㄏㄨˇ ㄅㄠˋ ㄔㄞˊ ㄌㄤˊ
成语解释: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虎视鹰瞵
拼音:hǔ shì yīng lín
注音:ㄏㄨˇ ㄕˋ 一ㄥ ㄌ一ㄣˊ
成语解释:瞵:注视。像老虎和老鹰扑食那样贪婪、凶残地盯着。
虎视眈眈
拼音:hǔ shì dān dān
注音:ㄏㄨˇ ㄕˋ ㄉㄢ ㄉㄢ
成语解释:象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
虎狼之势
拼音:hǔ láng zhī shì
注音:ㄏㄨˇ ㄌㄤˊ ㄓ ㄕˋ
成语解释:形容极凶猛的声势。
虎口夺食
拼音:hǔ kǒu duó shí
注音:ㄏㄨˇ ㄎㄡˇ ㄉㄨㄛˊ ㄕˊ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里抢夺食物。比喻十分危险的事情或十分勇敢的行为。
虎珀拾芥
拼音:hǔ pò shí jiè
注音:ㄏㄨˇ ㄆㄛˋ ㄕˊ ㄐ一ㄝˋ
成语解释: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
虎略龙韬
拼音:hǔ lüè lóng tāo
注音:ㄏㄨˇ ㄌㄩㄝˋ ㄌㄨㄥˊ ㄊㄠ
成语解释:略:指传说中黄石公所撰的《三略》。韬:指《六韬》。《三略》、《六韬》是古代兵书。泛指兵书、兵法,也指兵家权谋。
虎皮羊质
拼音:hǔ pí yáng zhì
注音:ㄏㄨˇ ㄆ一ˊ 一ㄤˊ ㄓˋ
成语解释:质:本性。比喻外强内弱,虚有其表。
虎荡羊群
拼音:hǔ dàng yáng qún
注音:ㄏㄨˇ ㄉㄤˋ 一ㄤˊ ㄑㄨㄣˊ
成语解释:老虎冲进羊群中。比喻以强凌弱,为所欲为。同“虎入羊群”。
虎踪猫迹
拼音:hǔ zōng māo jì
注音:ㄏㄨˇ ㄗㄨㄥ ㄇㄠ ㄐ一ˋ
成语解释:痕迹,蛛丝马迹。
虎跃龙骧
拼音:hǔ yuè lóng xiāng
注音:ㄏㄨˇ ㄩㄝˋ ㄌㄨㄥˊ ㄒ一ㄤ
成语解释:骧:马首昂举,上举;龙骧:比喻气概威武。形容威武雄壮的样子。
虎咽狼吞
拼音:hǔ yàn láng tūn
注音:ㄏㄨˇ 一ㄢˋ ㄌㄤˊ ㄊㄨㄣ
成语解释: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虎穴得子
拼音:hǔ xué dé zǐ
注音:ㄏㄨˇ ㄒㄩㄝˊ ㄉㄜˊ ㄗˇ
成语解释:比喻诗文贴切中肯。
虎啸龙吟
拼音:hǔ xiào lóng yín
ㄏㄨˇ ㄒ一ㄠˋ ㄌㄨㄥˊ 一ㄣˊ
成语解释:啸:兽类大声吼叫;吟:鸣。像龙在鸣,虎在啸。比喻相关的事物互相感应。也比喻声音洪大或英雄豪杰叱咤风云。
虎啸狼号
拼音:hǔ xiào láng háo
注音:ㄏㄨˇ ㄒ一ㄠˋ ㄌㄤˊ ㄏㄠˊ
成语解释:啸:兽类的长吼声;号:大叫。比喻强暴者在掠夺时的叫嚣。
虎啸风驰
拼普:hǔ xiào fēng chí
注音:ㄏㄨˇ ㄒ一ㄠˋ ㄈㄥ ㄔˊ
成语解释:啸:兽类的长声吼叫。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
虎威狐假
拼音:hǔ wēi hú jiǎ
注音:ㄏㄨˇ ㄨㄟ ㄏㄨˊ ㄐ一ㄚˇ
成语解释: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他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
虎头燕额
拼音:hǔ tóu yàn é
注音:ㄏㄨˇ ㄊㄡˊ 一ㄢˋ ㄜˊ
成语解释:形容王侯的贵相或相貌的威武。
虎头蛇尾
拼音:hǔ tóu shé wěi
注音:ㄏㄨˇ ㄊㄡˊ ㄕㄜˊ ㄨㄟˇ
成语解释:头大像老虎一样;尾巴像蛇一样细。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
虎头鼠尾
拼音:hǔ tóu shǔ wěi
注音:ㄏㄨˇ ㄊㄡˊ ㄕㄨˇ ㄨㄟˇ
成语解释:头大如虎,尾细如老鼠。比喻做事起始时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虎跳龙拿
拼音:hǔ tiào lóng ná
注音:ㄏㄨˇ ㄊ一ㄠˋ ㄌㄨㄥˊ ㄋㄚˊ
成语解释:拿:取。像老虎那样跳跃,像龙那样伸爪抓取。形容人身手敏捷或激烈搏斗。
虎窟狼窝
拼音:hǔ kū láng wō
注音:ㄏㄨˇ ㄎㄨ ㄌㄤˊ ㄨㄛ
成语解释:窟:洞穴。比喻极其危险的地方。
虎口残生
拼音:hǔ kǒu cán shēng
注音:ㄏㄨˇ ㄎㄡˇ ㄘㄢˊ ㄕㄥ
成语解释:老虎嘴里幸存下来的生命。比喻经历极大的危险,侥幸得生。
虎口拔须
拼音:hǔ kǒu bá xū
注音:ㄏㄨˇ ㄎㄡˇ ㄅㄚˊ ㄒㄨ
成语解释: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虎豹狼虫
拼音:hǔ bào láng chóng
注音:ㄏㄨˇ ㄅㄠˋ ㄌㄤˊ ㄔㄨㄥˊ
成语解释: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野兽。比喻凶残害人的坏人。
虎卧龙跳
拼音:hǔ wò lóng tiào
注音:ㄏㄨˇ ㄨㄛˋ ㄌㄨㄥˊ ㄊ一ㄠˋ
成语解释:形容姿势雄浑超逸。
虎尾春冰
拼音:hǔ wěi chūn bīng
注音:ㄏㄨˇ ㄨㄟˇ ㄔㄨㄣ ㄅ一ㄥ
成语解释:
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虎啸风生
拼音:hǔ xiào fēng shēng
注音:ㄏㄨˇ ㄒ一ㄠˋ ㄈㄥ ㄕㄥ
成语解释:
啸:长鸣。猛虎长鸣,则大风四起。比喻英雄人物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并且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亦指豪杰奋起,大展宏图。
虎兕出押
拼音:hǔ sì chū xiá
注音:ㄏㄨˇ ㄙˋ ㄔㄨ ㄒ一ㄚˊ
成语解释: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虎掷龙拿
拼音:hǔ zhì lóng ná
注音:ㄏㄨˇ ㄓˋ ㄌㄨㄥˊ ㄋㄚˊ
成语解释:掷:挣扎跳跃。指龙虎互相争斗。比喻激烈的搏斗。
虎变龙蒸
拼音:hǔ biàn lóng zhēng
注音:ㄏㄨˇ ㄅ一ㄢˋ ㄌㄨㄥˊ ㄓㄥ
成语解释:指乘时变化而飞黄腾达。
虎超龙骧
拼音:hǔ chāo lóng xiāng
注音:ㄏㄨˇ ㄔㄠ ㄌㄨㄥˊ ㄒ一ㄤ
成语解释:比喻群雄奋起,互相角逐。
虎党狐侪
拼音:hǔ dǎng hú chái
注音:ㄏㄨˇ ㄉㄤˇ ㄏㄨˊ ㄔㄞˊ
成语解释: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虎据龙蟠
拼音:hǔ jù lóng pán
注音:ㄏㄨˇ ㄐㄨˋ ㄌㄨㄥˊ ㄆㄢˊ
成语解释: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盘”、“虎踞龙蟠”。
虎踞鲸吞
拼音:hǔ jù jīng tūn
注音:ㄏㄨˇ ㄐㄨˋ ㄐ一ㄥ ㄊㄨㄣ
成语解释:比喻豪强割据和相互兼并。
虎咽狼餐
拼音:hǔ yàn láng cān
注音:ㄏㄨˇ 一ㄢˋ ㄌㄤˊ ㄘㄢ
成语解释:咽:吞。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
虎体原斑
拼音:hǔ tǐ yuán bān
注音:ㄏㄨˇ ㄊ一ˇ ㄩㄢˊ ㄅㄢ
成语解释: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虎体元斑
拼音:hǔ tǐ yuán bān
注音:ㄏㄨˇ ㄊ一ˇ ㄩㄢˊ ㄅㄢ
成语解释: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虎体鹓斑
拼音:hǔ tǐ yuān bān
注音:ㄏㄨˇ ㄊ一ˇ ㄩㄢ ㄅㄢ
成语解释:虎体:像老虎勇猛的身体;鹓:古时像凤凰一样的鸟;斑:杂色花纹或斑点。比喻朝廷大官。
虎视鹰扬
拼音:hǔ shì yīng yáng
注音:ㄏㄨˇ ㄕˋ 一ㄥ 一ㄤˊ
成语解释:扬:高举,飞起。像老虎那样雄视,像老鹰那样飞翔天空。形容人很有威仪。
虎口扳须
拼音:hǔ kǒu bá xū
注音:ㄏㄨˇ ㄎㄡˇ ㄅㄚˊ ㄒㄨ
成语解释:扳:拉。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
虎符龙节
拼音:hǔ fú lóng jié
注音:ㄏㄨˇ ㄈㄨˊ ㄌㄨㄥˊ ㄐ一ㄝˊ
成语解释:虎符:古代铜制虎形兵符;龙节:古代邦国使臣用的金制龙形凭证。比喻重要的凭证。
虎气(虎氣)冲天
拼音: hǔ qì chōng tiān
注音: ㄏㄨˇ ㄑㄧˋ ㄔㄨㄙ ㄊㄧㄢ
成语解释: 形容很有气势。
虎气满满
拼音: hǔ qì mǎn mǎn
注音: ㄏㄨˇ ㄑㄧˋ ㄇㄢˇ ㄇㄢˇ
成语解释: 形容气势很满很大。
虎气生生
拼音: hǔ qì shēng shēng
注音: ㄏㄨˇ ㄑㄧ`ㄕㄥ ㄕㄥ
成语解释:出于《易·乾》,是从“风从虎”的虎气强调如何顺应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以取得生生之气之道,是华夏民族天人感应思想与天人合一观的信仰与初衷的发端。
现通常解释为,就象老虎一样有生机,有生气,生机四溢。
虎声虎气(虎聲虎氣)
拼音: hǔ shēng hǔ qì
注音: ㄏㄨˇ ㄕㄥ ㄏㄨˇ ㄑㄧˋ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态度粗鲁。
虎瘦雄心在
拼音:hǔ shòu xióng xīn zài
注音:ㄏㄨˇ ㄕㄡˋ ㄒㄩㄥˊ ㄒ一ㄣ ㄗㄞˋ
成语解释:比喻人穷志不穷。
虎虎有生气
拼音:hǔ hǔ yǒu shēng qì
注音:ㄏㄨˇ ㄏㄨˇ 一ㄡˇ ㄕㄥ ㄑ一ˋ
成语解释:虎虎:勇猛威武的样子。形容气势威猛,有旺盛的生命力。
虎父无犬子
拼音:hǔ fù wú quǎn zǐ
注音:ㄏㄨˇ ㄈㄨˋ ㄨˊ ㄑㄨㄢˇ ㄗˇ
成语解释:勇猛的父亲不会生出一般的孩子。用于夸奖别人的子辈。
虎毒不食儿
拼音:hǔ dú bù shí ér
注音:ㄏㄨˇ ㄉㄨˊ ㄅㄨˋ ㄕˊ ㄦˊ
成语解释:老虎再歹毒也不会吃掉自己的孩子成语出处。
虎豹不外其爪
拼音:hǔ bào bù wài qí zhǎo
注音:ㄏㄨˇ ㄅㄠˋ ㄅㄨˋ ㄨㄞˋ ㄑㄧˊ ㄓㄠˇ
成语解释:老虎和豹子不轻易将自己的爪子露出来。比喻军队不轻易把自己的威势和实力显露在外面。
虎头上捉虱子
拼音:hǔ tóu shàng zhuō shī zǐ
注音:ㄏㄨˇ ㄊㄡˊ ㄕㄤˋ ㄓㄨㄛ ㄕ ㄗˇ
成语解释:比喻干危险的事情。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拼音:hǔ shēng sān zì,bì yǒu yī biāo
注音:ㄏㄨˇ ㄕㄥ ㄙㄢ ㄗˋ,ㄅ一ˋ 一ㄡˇ 一 ㄅ一ㄠ
成语解释: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虎斑霞绮,林籁泉韵
拼音:hǔ bān xiá qǐ,lín lài quán yùn
注音:ㄏㄨˇ ㄅㄢ ㄒ一ㄚˊ ㄑ一ˇ,ㄌ一ㄣˊ ㄌㄞˋ ㄑㄨㄢˊ ㄩㄣˋ
成语解释:绮:美丽;籁:自然界的声响;韵:和谐悦耳的声音。老虎身上的花纹和美丽的彩霞;山林中的呼啸和泉水叮咚的声音。泛指大自然的风景和声音。
(以上为虎字开头的成语)
qq成语接龙红包一个顶俩怎么接 俩字开头的成语有什么
qq最近上线了一个需要答对成语接龙才能领取的红包,有的网友发现这个新红包模式有一个无解的成语,那就是“一个顶俩”。这个成语要怎么接,俩字开头的成语有什么呢?下面来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qq成语接龙红包一个顶俩接什么
根据百度百科提示,成语中含有俩的成语有这些:
鬼蜮伎俩、鬼魅伎俩、有三有俩、鬼蜮技俩、一个顶俩
可是,按照规定,俩必须是开头的成语才可以。但是所有的成语中并没有俩开头的成语,所以这是一个无解的成语接龙。
118个耳熟能详的八字成语(附解释,值得收藏)让孩子也学习学习
1、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虚,没有的事。
本无其事,因传说的人多,就使人信以为真。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一个人把着关,一万个人也攻不开。
形容地势险要,便于防守。
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障,遮蔽。
比喻被眼下细小事物所蒙蔽,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主流及本质。
4、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以,因为。
一方面因而高兴,一方面因而恐惧。
5、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形容死去活来。
6、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驷,古代一车所驾的四匹马,或四马拉的车。
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
表说出来的话就要算数。
7、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个浪头还没有平息,另一个浪头又起来了。
原比喻诗文写得波澜起伏。
后来也比喻一个麻烦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的麻烦问题。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原指下棋时关键性的一步走错,以致全局都输了。
比喻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稍有不慎,处理不当,就会招致整个失败。
9、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形容一个人的言行,总有许多人监督着,如有错误决不能隐藏。
10、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
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是不容易的。
1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神通,各种神妙莫测的能力,比喻本领。
比喻在集体生活中各有各的办法或本领来完成共同的事业。
12、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刀俎,剁肉的刀和砧板。指宰割的工具。
比喻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信,信用。可,可以,行。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那怎么能行。
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4、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圣贤。圣人或贤人,旧指智慧超群,才能出众的人;孰,谁。
一般人不是圣人或贤人,谁能没有过错呢?
15、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原指无力对抗敌人,以逃跑为上计。
现多指摆脱困难处境。
16、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比喻学习或做事缺乏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下去。
17、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18、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形容走投无路的窘困境地。
19、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形容两头没着落。
2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千里的路程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的成功都是由小而大逐渐积累的。
2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溃,溃决。被大水冲破堤防;蚁穴,蚂蚁洞。
千里的长堤,由于有小小的蚁洞而崩溃。
比喻小事或小处不注意,就会酿成大祸或造成严重损失。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2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天网,天道的网,指自然界的惩罚;恢恢,宽阔的样子。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很稀疏,但决不放过一个坏人。
后形容坏人终于受到惩罚。
24、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木。
比喻没有基础、根源的事物。
2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焉,怎么。
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冒危险,不经历最难最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
2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经历那件事,就不能增长关于那件事情的知识。
一般用于经过失败取得教训的场合。
2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
这种道理可以运用在各个领域,是事物的一种辨证发展规律。
28、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29、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甘居中游,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思想。
30、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象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一样永恒。
3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同一问题,仁者看见它,说它是仁;智者看见它,说它是智。
比喻不同人有不同看法。
3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晕,日月周围出现的光环;础,柱子底下的石墩。
月亮周围出现光环就要刮风,础石湿润了就要下雨。
比喻事故或事件发生前的征兆。
33、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比喻工作的紧松和生活的劳逸要适当调节,有节奏地进行。
34、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虺,小蛇;摧,毁灭;若何,怎么办。
小蛇不打死,成了大蛇怎么办?
原来比喻要趁敌人羽翼未丰的时候,就把他消灭。
后泛指敌人要及时锄掉。
35、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渊,回旋的深水;丛,茂密的森林。
把鱼赶到深潭中,把鸟赶到树林里。
原来用来比喻反动统治者施行暴政,结果使百姓投奔别国。
现指有时有些人实行闭关主义,把一些可以争取的人赶到对方去了。
3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比寸长,但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寸比尺短,但与更短的相比就显得长。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3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比喻用对方论据来反驳对方。
38、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以,用;其,他的。昏昏,暗,模糊,糊涂;昭昭,明白。
用他那些模糊的理解去使人明白。
现指自己糊里糊涂,却要指挥那些已懂事故的人。
39、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用瞪眼回答瞪眼,用嘴咬对付嘴咬。
比喻对方怎么来,就怎么反击。
40、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只能用心去揣摩体会,无法用话语具体地表达、传诵。
4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四体,四肢。勤,劳作。
不参加劳作,分不清五谷。
形容脱离劳动,脱离群众。
4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致死。
43、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日出之处;桑榆,日将落时,余晖在桑榆之间,指日落处。
比喻在这边失败了,在那边得到胜利、收获。
4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解决或缺乏通盘计划,只是就事论事,忙于应付。
45、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也不做陶器得到保全。
比喻宁愿为正义牺牲,也不愿苟全性命。
46、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牛后,牛肛门。
宁可小而洁,不愿大而臭。
旧时比喻宁可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摆布。
47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里。
连皮都没有了,毛又长在哪里呢?
比喻基础没有了,建筑在此基础上的东西就无法存在。
48、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东西,人人痛恨。
49、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加,加以。
根据群众所提的意见和批评,检查自己。有缺点错误,就予以改正;没有缺点错误,就加以勉励自己。
50、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教用以比喻道行修养到极高境界。
后泛指以勉励人们不要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5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比喻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百家,指学术上的各种派别;鸣,比喻发表意见。
百家争鸣,原来指我国战国时儒、道、墨、法、纵横、农、杂、阴阳、名(兵、小说)等各家,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的各种争论。这里比喻科学上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
52、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约一寸长,全身三十多个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仆,倒。
原指马陆这种虫子死后仍不倒下,现用来比喻势力大的人或集团虽已失败,但其余威和影响依然存在(多含贬义)。
5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54、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非但不能把事情办好,反而往往把事情搞糟。
也指办事不怀好意者。
55、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下棋人;旁观者,观棋者。
后用以比喻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过多,看问题反而糊涂,旁观的人由于冷静、客观,却看得清楚。
56、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相近的声音,互相应和;相同的气味,互相融合。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57、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庆父,春秋鲁庄公的弟弟,曾经一再制造鲁国内乱,先后杀掉两个国君。
不把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清除,国家就不得安宁。
58、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象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本人一样。
比喻对人物刻画描写得栩栩如生。
59、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用得巧妙,全在于善于动脑子,用心思考。
也指战争的胜败与指挥员能否根据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指挥有很大关系。
60、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克,攻下。
攻打城池,没有攻不下的;打仗没有不赢的。
百战百胜。
61、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来的就不善良,善良的就不来。
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提高警惕。
62、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比喻不管对方使用什么计策手段,都有方法对付。
也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6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指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
64、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文采。行,流传。
说话要是没有文采,就流传不远。
65、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提意见的人只要出于善意,即使说得不正确,也是无罪;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所批评的错误,也足以引以为鉴戒。
66、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
说话的人不厌其烦地教诲,而听的人却不以为意。
67、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表示干脆的一句话说定,不再反悔。
68、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却比蓼蓝更深。
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69、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拿不完,用不尽。形容非常丰富。
70、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自己无关,就把它高高地挂在一边不管。
7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的心一定同我们不一样(即不一条心)。
原指对异族的疑忌。
后也用以指责那种排斥异己的宗派活动。
72、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一召唤就来,一挥手就去。
指旧社会里役使别人,任意呼唤支配。
73、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要说就没有一点保留。
7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外表像金玉,内里却尽是破棉絮。
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或事。
75、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原为佛教劝人改恶从善的话,后用以比喻作恶的人决心悔改,不再为非作歹,就能成为好人。
76、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尽管竖着耳朵听,但什么也没听到。
表示不重视或不注意。
77、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装作和平无事,实则想趁机害人。
7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城门着火,人们到护城河打水救火。水干了,鱼也死了。
比喻无缘无故受到连累,或伤及无辜的人。
79、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相貌丑陋或神情卑劣,使人厌恶;语言干巴巴的,没有味道。
80、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故,根据。
立论有根据,讲得有理据。
8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点小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用来比喻有生命力的微小事物,发展前途非常广阔。
现在比喻革命力量或新生事物最初虽然微小或尚在萌芽时期,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82、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处理问题,办理事情。
83、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比喻造什么因,就得什么果。
84、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人类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大,有的死比鸿毛还轻微。
85、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双脚并拢,不敢移动;斜着眼睛看,不敢正视。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86、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从他的人能够昌盛地存在,违背他的人就得灭亡。
8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精,仔细舂过的好米;脍,切细的鱼和肉。厌,通“餍”,满足。
形容对饮食很讲究。
88、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想要占有它,必先丢弃它。
89、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封建帝王和他的文臣武将,统治阶级的少爷小姐。
90、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开头时错了一点点,结果就造成很大的错误。
91、前人栽(种)树、后人乘凉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
9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93、扁担没扎、两头打塌
打塌,滑落下来。
比喻本幻想一举两得,结果两头落空。
94、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原来形容人经过思考,突然想出办法。
现在用以说明人在脑子里运用概念以做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9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树李树不对人打招呼,树下自然走出一条小路。
比喻为人只要真诚、忠实,自然能打动人心。
96、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比喻世事变迁,现多比喻一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向其相反方面发展。
97、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比喻经常勤学苦练,以求工夫纯熟。
9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单听信一方面的话,自己就糊涂,事情就弄不清楚。
99、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动的水不会腐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侵蚀,可经久不坏。
100、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声名极大的人,他的实际很难跟他的名声完全符合。
现常用以提醒人们要有自知之明,经常想到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
10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10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指借口。
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他人。
103、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比喻一方有意,一方无情。(旧时多指恋爱事。)
10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聪明人在许多次考虑中,总有一次会想错的。
105、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指遗失的东西。
把东西丢失在路上也没有人捡去据为己有,夜晚不关门也没人来偷盗。
106、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魔,即魔罗。破坏善行的恶鬼,有时也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即所谓“迷障”。
原来是我佛用以警告修行的人警惕外界诱惑的一种说法,也比喻取得一定成果后的障碍更大。
107、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蓬草生长在乱麻田中,而不用扶助,自然长得挺直。
比喻人生活在坏人中,也能成为好人。
108、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笨人多次考虑总有一点收获。
后来用做所见很小的客套话。
109、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形容见义勇为、积极援助被欺负者的行动。
110、窥测方向、以求一逞
逞,快意、如愿。
偷偷地探测方向,妄图达到反动的目的。
111、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形容未行动时象旧时未出嫁的闺女那样端庄持重,不动声色;一旦行动起来就象脱逃的兔子那样敏捷。
112、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鸟在嘤嘤地叫唤,这是它寻找朋友的声音。
比喻需要意气志趣相投的朋友。
113、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对行动忧郁不决就不会有成就,对事情犹豫不决就不会有效果。
114、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锐气,斗志旺盛的士气。惰,懈怠、疲劳。归,撤回。
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敌人疲劳退缩时,狠狠地加以打击。
115、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其人,那个与自己心意相投的人。
把著作收藏在名山中,留着给志同道合的人。
116、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谨慎地弯着腰。
不辞劳苦地辛勤贡献自己的一切,到死方休。
1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捉到知了,却不知道黄雀在后面等着捕食自己。
比喻目光短浅到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计着自己。
118、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惊蛰:雷动风行,天开地辟转鸿钧
惊蛰时必祭雷神。图为敦煌莫高窟西魏-285窟中的雷电诸神形象
作者:方云
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走在家乡的阡陌间,看到春草萌长,细花吐蕊,耕牛犁地,农家忙于稼穑,心有所触写下了这首《观田家》,开头四句是:“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诗人将惊蛰节气雷声初始,微雨中万物生长,农家开始繁忙耕种的特征精炼地提取了出来。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西汉戴德《大戴礼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这里,“启”是开启的意思。为了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名号,“启蛰”改为“惊蛰”。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蛰”释为“藏也。”段玉裁注为:“凡虫之伏为蛰。”其他古籍文献中关于“蛰”字的解释,诸如《尔雅·释诂》的“蛰,静也。”疏注为“藏伏静处也。”又如《易·系辞》的“龙蛇之蛰,以存身也。”《左传·桓五年》的“凡祀,启蛰而郊”等。从这些释意中,我们不难看出万物“蛰伏”的状态及其于萌动中对那一声惊雷的期待。
一声雷唤苍龙起
——惊蛰的雷神信俗
古人认为“龙为百虫之长”,能“兴云雨,利万物”,它在头年冬至蛰伏,来年二月二抬头升空开始行云降雨。民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先民观察到,惊蛰与农历“二月二”前后靠近,此时蛰伏在大地之下冬眠的各种昆虫们都苏醒过来。《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三坟》亦云:“龙善变化,能致雷雨.为君物化。”元代诗人吴存的诗作《水龙吟·寿族父瑞堂是日惊蛰》中将惊蛰的雷声与苍龙联系在了一起:“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在农耕社会中,雨水对农业生产最为重要,适时适量的雨水能使庄稼长得茂盛,结粒饱满。正如《诗经·小雅·信南山》所云:“既优既渥。既霜即足。生我百谷。”应龙,也就是这只被雷声唤醒的“大虫”成为了中国最初产生的雷神、雨神,“祈龙神”亦成为民间普遍的祈雨仪式。
王充《论衡·龙虚篇》曰:“盛夏之时,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以升天。”“实者雷龙同类,感气相致。”《史记·封禅书》所谓“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这里的“龙须”,可视为闪电的无数触须状的变异形态。由于认为龙蛇与雷电是同类,所以古人所描述的雷神大多数是“龙身而人头”。在中国的神话中,龙与雷电也是始终相交无法分割的,民间传说甚至将龙蛇与雷电视为同一。
风、云、雷、电,通常是应龙施雨的前奏。古代,由于先民对自然界缺乏了解,认为雷由雷神、雷公、雷祖主宰,所以惊蛰时必祭雷神。那么先民所崇拜的雷神到底是何模样?《山海经·海内东经第十三》中有关“雷神”的描述是:“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周礼》卷四十《挥人》篇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为:“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先民认为惊蛰日,天庭有雷神击天鼓,蛰虫始动,而人间也利用此时机蒙鼓皮,这是对民间雷神崇拜的表现。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雷神的形象也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形态各异。有的认为,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如东汉时期王充《论衡·雷虚》所记:“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有的认为,雷神是“豕首麟神”,如《酉阳杂俎·前集》中:“猪首,手足各两指,执一赤蛇啮之”。还有诸如“状如六畜,头如猕猴”“若力士之容”“大首鬼形”等等。
到了明清时期,雷神形象渐趋统一。清代黄伯禄所著《集说诠真》里有这样一段对雷神的描写,曰:“今俗所塑之雷神,状若力士。裸胸坦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颚长而锐,足如鹰鹞,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持槌,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称日雷公江天君。”典型的雷神脸型“脸赤如猴,下颚长而锐”,也就是现代人们常说的“雷公脸”与“雷公嘴”。
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在《中国民间信仰》对自然物、自然力崇拜一章中,对中国南北各民族的雷神传说故事、祭祀仪式、风俗特征及其象征意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一步指明了雷神的神性职责为执掌万物生长与天罚。民谚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紧随立春、雨水节气之后,在农耕序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旧时民间惊蛰日,家家户户会贴上雷神的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以祈一年风调雨顺。清代黄霆《松江竹枝词》可为证,“今年惊蛰喜闻雷,百草争荣向水隈。日落城西超果寺,纷纷女伴进香回。”
此外,雷神亦是代表正义、驱邪逐疫的神灵。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曾指出2020年武汉“雷神山”“火神山”两处医院的取名,正是借助神话传统、民俗传统,医学传统中强大的精神力量,把古老的文化传统激活,以雷神火神的文化精神,来鼓舞大家振奋斗志,抗击疫情。无论雷神的形象如何演变,在百姓的心目中,他始终是正义、鼓舞之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震蛰虫蛇出
——惊蛰的驱虫仪式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多与气候、季节相关,如小暑、大寒、立春、夏至等,或是对农作物状态的描述,如小满、芒种,而惊蛰则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以动物昆虫习性命名的节气。从“蛰”字的字形演变来看,小篆的“蛰”底部为一只盘缠的小蛇,上半部的“执”表声,本意为束缚不动,合字则为“虫冬眠,伏而不动”,形象地说明了昆虫从寒冬到初春这一时段的蛰伏状态。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随着惊蛰节气的到来,气温快速升长,深眠在泥土中的各类爬虫渐渐复苏,即将进入繁衍阶段。为了达成获取高产的农耕目的,当务之急是在惊蛰前后进行春翻、施肥、灭虫与造林。其中,驱虫对象既包括劳动生产中田地里的害虫,亦包括生活环境中的家宅里的蚁虫。
从卫生净化环境的角度来看,虫卵尚未孵化,或是幼虫仍在成长阶段,最适合消杀。正如《千金月令》中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先民采取石灰消杀毒虫,或以燃烧艾草、樟叶等特殊气味植物来熏除蚁虫。如今福建的长汀和清流一带还留存着惊蛰日“撒灰”习俗,除了在屋内角落、厨房、牛栏、猪圈、鸡舍等易滋生爬虫处,抛撒石灰以驱虫蚊外,抛洒方位还有着不同的寓意。譬如,撒在房门前是“拦门辟灾”;撒在院中,做大小不等的圆圈并象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作“嗣仓”以祝丰年;撒在井栏边叫“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
从南至北,中国驱虫的民间习俗与仪式可谓五花八门,虽带有一定的古老交感巫术遗存,却也充满了民间智慧,显得趣味饶生。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类:
一是以食用为象征的驱虫方式。如山东地区在惊蛰时,多在院内点火升灶,在露天烙煎饼,据说可以“熏烟驱虫”。陕西地区必吃炒熟的豆子,事先用水泡好的豆子爆炒时发出声响,就像虫子遇火发出的声音一样。江南地区也有炒豆风俗,如清代蒋士镛《东湖竹枝词》中所述“剪彩花朝挂树红,杏花村里雨蒙蒙。家家打豆忙惊蛰,小妇厨前唤炒虫。”这里不仅提到炒豆之俗,也提到了惊蛰剪彩花挂红的习俗。山西北部惊蛰日要吃梨,“梨”谐音“离”,据说这样做可以让虫子早点离开庄稼地,保证庄稼丰收。在闽南地区,惊蛰日要在锅中煮毛芋子,俗称“炒虫炒豸”或“焖老鼠”。
二是借助工具为象征的驱虫方式。如惊蛰日,浙江宁波一带有“扫虫节”,农户们拿上扫把工具举家出动,到田间地头去“扫虫”,嘴里还要念叨着将害虫一扫而空,意味着将威害庄稼的害虫全部“扫除”,以此仪式来祈福庄稼不被害虫所害,来年有个好收成。江苏等地有“照虫蜡”的习俗,在惊蛰前夕,点燃大年初一敬神祭祖的红烛,在家中里里外外照个遍,边照嘴里还要边念叨“惊蛰蚁虫,一照影无踪”,以此来驱除潜藏在家中角落里的蛰虫。在湖南和江西等地有“爆惊蛰”的习俗,老百姓在屋内燃放鞭炮,认为巨大的声响能让刚醒来还未恢复元气的蛰虫惊吓而死,而硫磺也正好有杀毒的功效。燃放之后,还要口中念念有词“惊蛰惊蛰,爆得虫脚笔直”,故又被称为“惊蛰虫”。
三是采用图符为象征的驱虫方式。如湖南恩施与鄂西土家族有传统节日“射虫日”,于惊蛰前一日举行。土家人认为,每年惊蛰来临,冬天蛰伏的各类害虫将要复活,将危害庄稼,故在惊蛰前夕,即抢先用炭灰在地上画出弓箭形状,意为“射尽害虫”,免遭虫灾,以求丰收。此外,以剪纸、贴符、画葫芦等贴画符图的方式驱除虫蚁,也十分普遍。比如辽宁兴城,妇女们会在“二月二”与惊蛰日前后剪红纸为剪刀贴于墙壁,即引龙驱虫之意;在山西东南地区,人们习惯贴画葫芦于屋壁,以避百虫;在山西乡宁,人们会张符以厌蝎;在上海,人们会去“蛇王庙”请蛇王符。
而在苏、常地区曾流行一种“蜒蚰榜”的图签,约二寸宽、一尺长的红或黄色的纸条,上写“蜒蚰、蚂蚁、蟑螂、蜘蛛、蛇、蝎、蛀虫、壁虎、臭虫、白蚁一切诸虫皆入地”,并且要竖着倒贴在桌、床、椅、床、箱等家具之上。光绪三十年(1904)《常昭合志稿》载,“二日,以白纸书条云:‘二月二,诸虫蚂蚁直入地。’诸虫以下七字倒书,以朱笔竖之,名蜒蚰榜。贴于桌脚、床脚,以避虫蚁”。在张贴“蜒蚰榜”时,孩童还要在旁边唱:“贴上蜒蚰榜,害虫都死光。”
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
——惊蛰的物候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惊蛰为干支历卯月(二月)的起始。卯,“冒”也,仲春之月,万物冒地而出;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所以卯月也是万物迸发能量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开始。农谚有云“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惊蛰给予民众是辛勤耕作的警醒,但与此同时,惊蛰更激发了民众对大自然生命勃发的由衷歌颂与诗意向往。
“万物应节候而异。”聪慧的先民观察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遵循四时节令,其活动规律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宋王应麟《玉海》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一年四时交替返复,物候守信,所以南朝梁简文帝在《晚春赋》中发出这样的慨叹:“嗟时序之回斡,叹物候之推移。”
惊蛰“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指的是仲春之桃,始见《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之月,始雨水,桃李华”;《礼记·月令》《逸周书·时训解》《淮南子·时则训》等中也对仲春桃花多有记载。《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更描绘出了人们对于桃花寄于幸福美满的生活愿景。
在上海,观赏桃花的胜地是龙华。清王韬《瀛壖杂志》中曾记咸丰辛酉年间,龙华一带“皆种桃为业,一望霞明,如游武陵源里”。1874年7月14日《申报》曾载《沪南竹枝词》:“遥指崚嶒塔影斜,踏青一路到龙华。碧桃满树刚三日,不为烧香为看花。”对龙华桃花胜景的描绘,还有清代沈禹忠的《龙华即景》:“古塔巍峨夕照中,桃花十里逐云浓。闲情一片眠芳草,震耳时来古刹钟。”吴保泰的《游龙华看桃花》:“红桃花发万千株,春满龙华信不诬。几度刘郎重到此,笑言移种自元都。”以及萧道管的《龙华镇看桃花》:“龙华桃花十五里,桃花红白玫瑰紫。游人看花兼看人,马如游龙车如水。”去龙华,赏桃花,一度成为沪上闻名的民俗活动。
“仓庚鸣”中的仓庚,对大家来说较为陌生,但说到黄鹂,就为大众所熟知了。这种古老的观赏鸟,很早就被记述,如《大戴礼记·夏小正》曾记:“有鸣仓庚。仓庚者,商庚也;商庚者,长股也。”《诗经·豳风·七月》篇里也有记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尔雅》记:“皇,黄鸟。”《诗义疏》曰:“黄莺,鹂鸱也;或谓黄栗留;幽州谓之黄鸯,或谓之黄鸟;一名仓庚,一名商庚。一名骜黄,一名楚雀。”随着唐代诗词文学的勃兴,黄鹂常作为歌咏托志,寄予相思的比兴,如唐代盖嘉运的《伊州歌》“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又宋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的“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等等,无不充满着性灵的温情。
“鹰化为鸠”,这里的鹰为“鸷鸟也,鹞鹯之属”。“春日鸣鸠”,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瞠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除了不捕早春鸟的告诫外,孔子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鴙为虱,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在复本形者也。”这些生物现象所深藏的哲思,无不反映出生命启承转合之间所需的那份忍耐、坚定与期冀。
惊蛰节气,草木精神,万物萌动,一切处于平静之下孕育而出的欣欣生命终被春雷唤醒。惊蛰给予人的最重要启示,不正是要有生命的自觉与生长的勇气吗?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