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浊的意思解释(琢的意思)

浊的意思解释(琢的意思)

《锐解汉字》之“义”:义是“好男人”应具备的第六项美德

在旧中国,关帝庙跟祖庙、土地庙一样,遍布城乡各地,甚至比文庙还多,关公的忠、勇、仁、义深受人们推崇。

在百姓心中,关公是无所不能的关帝爷,也是招财进宝的武财神。求雨祈求关帝,消灾、除病、乞求生育也求于关公。对关公的信仰与崇拜,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内容包括:神勇武威、忠孝节义、生为人杰、死亦鬼雄,等等。关公以舍身取义、义薄云天的形象,在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竖起了一座丰碑。

今天的《锐解汉字》就来解解这个“义”字。

《说文解字》把“义”解释为“己之威仪也”,取“义”的形象,表达精神追求与向往。《论语》中多次提到“义”,诸如“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等等。在孔子看来,“义”不仅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管子》中,“义”被列入“国之四维”。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并且强调“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亚圣孟子对“义”的表述更为直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认为,有“羞恶之心”是“义”的开始,而“义”的最高境界是“舍生取义”。

荀子认为,“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荀子·不苟》)。“义”与“礼”结合,方能构成天下大治。“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悌,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事下谓之君。”(《荀子·正论》)心中有“义”,方能外化成孝、悌、顺、君。

在古代,与“义”相关的、最常见的组词是:仁义、忠义、信义、道义、礼义、正义、义愤、义勇、义气等等。由“义”组成的成语也很多,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深明大义、义正辞严、大义灭亲、大义凛然、仗义执言、义薄云天、仁至义尽、微言大义、多情多义、义结金兰、大仁大义、仗义疏财、见义勇为、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不仁不义、多行不义必自毙,等等。可见“义”是十分宽泛、普遍的道德概念。

愿我们多做有“义”之事,多说有“义”之话,多行有“义”之举,拒绝忘恩负义、背信弃义、不仁不义。唯如此,我们的社会才会风清气正,才会更加和谐。

作者简介:知名媒体人,文化学者刘继锐。时事快评,说闻解字。游历五洲,感悟生活。独特视角,一家之言。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琢磨、切磋”来自《诗经》中诗句,你知道是哪句诗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琢磨、切磋”来自《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孔子所生活的时代,《诗经》非常时髦而且实用。因为人们聊天说话都有“言必称《诗经》”的风气,要时不时地引用一句《诗经》中的诗句来装点一下谈话的门面,以示说话水准与权威,或显示自己在学习中的领悟力,有如下面孔子与子贡的这番对话。

一、关于《诗经》的对话

在《学而篇第一》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是可以的。却不如虽然贫穷却乐于追求道义,虽富裕而又愿意遵守礼仪。”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二、学习要融会贯通

子贡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这句诗内涵颇多,一是表达了孔子要求学生面对学习应该怎样做,即的要求,二是要求人们能做到“贫而乐,富而好礼”,三是赞赏子贡引用了《诗经》中的诗句,四是引用的诗句与“贫而乐,富而好礼”之间的联系。

将《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几句诗引用在这番对话中,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人就是应该不断的磨炼自己,修养身心,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而子贡在老师面前将老师教的《诗经》中的诗句引用在这里,的确是显得非常机敏,无怪乎老师非常高兴。

孔子希望自己的弟子要善于“领会老师还没有说到的意思”,学习时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创立“四科”教学

孔子创设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授课当有集中授课内容。孔子一生以“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授徒数千人,而传世文献所记言论似乃集中授课之外的日常言谈,由此推断《诗经》很有可能就是孔子授课内容。上博简《孔子论诗》很可能是孔子给弟子授课的教材讲义。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认为,人只有像打磨玉石那样,不断地磨砺自己的品性,才能使自己成才成器。孔子要求世人们在思想道德上都能够达到“安贫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就好比将玉石放在尖锐的机器上打磨一样。所以孟子提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发展了孔子思想的。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无论在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如果人们无论贫穷富贵都能做到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乐天安命,做奴隶的好好做一个好奴隶,做君主的做一个好君主,那的确是一派和谐安稳的社会景象。

孔子的思想始终深刻地影响着后代的知识分子,“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是近代的圣人曾国藩所终生实践的主张。孔子可谓是从普通读书人走向成功最为励志的典范人物,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脂粉脂粉,究竟怎样的粉妆玉琢?

玩和田玉,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自然是羊脂玉!

那何为羊脂玉?重点在于中间这个“脂”字。所谓“脂”,即是行话常说的“脂粉”。

脂:油与润;粉:质感

通常来说脂和粉是一起存在的,但是如果硬要分开说,它们也是有不同的侧重。

“脂”是和田玉的温润度,又油又润的料子,外表上看,就是和田玉的光感,如羊脂玉、籽料的“精光”,盘玩时候如握着一坨猪油的腻感和微微的阻力感。而粉,是和田玉的浑厚度,浑厚度不足的料子,一般来说就是因为石头内里颗粒密度低,外表上来看显得飘,质感差。

脂粉?先有脂,再有粉!

玉都有脂粉,只是不同玉种脂粉度不同而已。脂粉,是个比较模棱两可的概念,并不像和田玉的白度一样一眼就明了。

和田玉的一些特性,比如油性、糯性、润度、凝脂感、料子的细密度或者是盘玩的手感,都能一定程度上表现它的“脂粉”,或者说都与“脂粉”有关。

而和田玉的脂粉,往往是先有脂,再有粉。若玉的脂份不够,而粉过头的话,这种料子就是油性不足,会显得干涩,很多俄料,会有这种体现。若玉脂份和粉性都不够,那就是又干又飘,一些青海料会有这种体现。

脂粉度对比,左图脂粉充盈,右图稍弱

为何会有“脂粉感”?

买玉的时候,我们喜欢拿着打光灯照照看。一看的是它有没有藏匿肉眼一眼发现不了裂棉水线瑕疵等等,二就是看它的结构密度。这个密度,就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田玉的脂粉。

密度越高的料子,肉质越紧密,料子也就显得细腻,细度好的料子,它的油性、糯性、浑厚感也就呼之欲出了。

大多玉器珠宝,都会进行抛光这个工序。籽料的脂粉温润度,却并不是抛光或者上油这种外力产生的,它是籽料自己所带的属性。这也就是脂粉度高的籽料,会越盘越滑腻,越盘越有光泽和凝脂感。而一些通过抛光上油过的俄料,盘玩久了反而越来越涩。

脂粉,籽料价值的体现

籽料的密度越高,它的色谱越正,在白度上会稍微差强人意。反之越白的料子,细度密度却稍逊色,这也就是“十白九松”的说法。我们已经说了,脂粉和料子的密度有关。所以,料子的脂粉度,和白度,往往很难兼得。

除非是羊脂级别的料子,一块上好的羊脂料,是能够兼顾脂粉和白度的。物以稀为贵,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羊脂玉这么受欢迎,这么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的真正含义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发掘出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出自《礼记·学记》,体现出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后来被收入《三字经》中,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绵长的玉文化,温润美好的玉石,被寄寓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在《说文解字》中,“玉”具备五种宝贵的品质:“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玉石润泽,触手生温,犹如温暖和煦的仁爱;透过玉石的纹理,能够自外知内,就像表里如一的道义;敲击玉磬,悠扬清脆的声音传出很远,仿佛君子的智慧;玉器可以摔碎,但不能弯曲,恰似不屈不挠的勇气;玉石虽有棱角,却不能划伤别人,正如君子行为有度。古人喜爱佩玉,一方面因为玉石之美,一方面源自玉的内涵。《礼记·玉藻》中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玉不离身,随时用玉的美质提醒自己修身进德。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人经常以玉譬人,来形容人性内在的美好本质。在《论语》中,孔子与子贡之间,曾有一番颇具诗意的问答。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这番对话甚可玩味,子贡富可敌国,“贫”和他有什么关系?此语当是暗指颜回。子贡的潜台词是,我能做到“富而无骄”,与颜回的“贫而无谄”孰优孰劣?但在孔子看来,“无骄”“无谄”只是没有恶习,还要更上层楼,故用“贫而乐,富而好礼”勉励子贡——颜回恰恰符合“贫而乐道”的境界,子贡是不如他的。子贡深晓老师的期许,故引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表示进步的决心。在《毛传》中说:“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切、磋、琢、磨是对玉石象牙的加工打磨,针对的是天然美质,绝非“朽木不可雕也”的“粪土之墙”。子贡以此自况,体现出修身不懈的决心,也隐含着一种内在的自信——我有美玉之质,只是需要不断打磨。不卑不亢,从容得体,难怪孔子要称赞他“告诸往而知来者”呢。

美玉待琢,在《说文解字》中,“琢”释为“治玉”,玉石之美不能肆意砍凿,而是要顺着自然的纹理细细打磨,才能成为国之宝器——这与教育的规律颇为相似。与“琢”相似的,还有一个“理”字,亦解释为“治玉”。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征引戴震之说:“天理云者,言乎自然之分理也。自然之分理。以我之情絜人之情,而无不得其平是也。”理是符合自然的,也是基于人性的。顺应玉石纹理耐心打磨,让天然之美呈现无遗,这是治玉;顺应人性规律悉心教导,让生命光辉尽情展现,这是教人。

在“玉不琢,不成器”中,蕴含着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学记》接下来谈到“人不学,不知道”。我们今天口中的“知道”,是掌握某种信息的意思,而古人的“知道”,则是“通晓大道”,用意要恳切得多。如何“知道”,关键在于一个“学”字!

何谓“学”?在《说文解字》中,这个字写作“斅”,许慎将其分析为“从教从冖”。“冖”即“幂”,是古代给鼎食遮灰的罩子,遮住了看不清,故引申出遮蔽、蒙昧之义——“冖,尚矇也”。从字义上看,“学”是通过教育来开启心灵的蒙昧,也就是一个“启蒙”的过程。许慎将“学”释为“觉悟”,讲得通俗一些,就是睡醒了。一个人未曾“觉悟”之时,懵懂迷糊,全然不知人生的方向与价值;一旦“觉悟”了,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与尊严。用“觉”释“学”,说明学不是外在的灌输,也不仅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要唤醒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智慧与德性。北宋大儒程颢有一首名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在悠闲从容中一觉醒来,纵观天地万物、四时风云,进而体证男儿的豪雄大道。这种自如坦荡、光风霁月的儒者境界,亦是以“觉”为起点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思想逻辑——玉石质美,既要存其天然,又要顺理打磨,才能成为宝器;人性本善,既要尊重本心,又要不断教育,才能趋于大道。欧阳修在《诲学说》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徳,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虽然强调了人之为学的重要性,却不免将人与玉打成两截,失去了古人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