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达的意思和五行属什么(达的意思)

达的意思和五行属什么(达的意思)

关于“译”字的现代阐释

【光明书话】

作者:蒋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译”字,是个多义词,既做动词,也做名词,覆盖了不同翻译活动和不同的翻译方式,既表示口译,也表示笔译,表示翻译职位和翻译工作者。“译”的诸多义项是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渐渐生成的,这种历史本身,便形成一种翻译文化,值得我们关注。而关于“译”字的两种现代阐释,又生成了其更多的义项。这就是复义的“译”。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资料图片

清代黄本骥《历代职官表·礼部会同四译馆》记载,夏商周三代的政府都设置“象胥”一职。翻看秦汉时成书的《周礼》,在其《秋官·司寇》中有如下的记载:“今总名象者,周之德先致南方。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制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这里的“象”是“相似”之意,表示中原话与南方话相像。周代中原与南方通商,周人看重象骨做成的器物。通商要有懂得南方语言之才,译者称“象”,比喻其作用重大。这样一来,象胥便成为周代译官的统称。与《周礼》基本同时代成书的《礼记·王制》中记载,掌管不同方向的翻译职官,分别有着不同的称谓:“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唐代孔颖达对这四种官职给出如下的释义:寄者,言传寄外内言语;象者,言仿象外内之言;狄鞮者,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

西汉以降,北方少数民族与汉地冲突频发,“译”官的事情开始多起来,“译”字也跟着开始流行与使用。而其他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官员,因没有或少有民族冲突,语言转换的事情自然少了起来。待到译字、译官在汉初、汉中流行以后,便不再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做其称呼,“象胥”“狄鞮”及“寄”这三个词汇便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并且一去而不复返了。

幸运的是,“译”这一职位及其指代的语言转换行为,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无论历朝历代的历史语境如何变化,从“象胥”到“译”的更迭与流行,都与政府间外交活动直接相关。不幸的是,翻译官职(人员)虽然存在了三千年,但其地位却一直低下。例如,从汉代的译长、译官令、九译令,北朝的译令、译史,唐代的译语人、译史,宋代的译语通事,金代的通事、译史,元代的译史,明代的通事,清代的通官、译生、通事、翻译官,都可以看出,翻译人员及翻译活动,虽官阶不高,大抵都“不入流”。只有清代的“通译官”地位略高,是五六品官衔,拿四品俸禄。但这并不能抹杀译官在外交事务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参与构建主流文化。

可见,“译”字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翻译职员及翻译行为两方面的意思,二个义项互为表里,不分先后。“译”在其原初语境中用做动词,在现代汉语中,“译”“翻译”也多用作动词。汉语词性使用的延续性从中可见一斑。

清代陈澧说:“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临,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地远,说的是空间,即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时远,说的是时间,即不同时代汉语言的翻译,称为“训诂”。这两种意义上的翻译,是把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相互介绍,异质同构,有异有同,相克相济。公元382年,道安就说道:“译胡为秦,正当以不闻异言,传令知会通耳”。时至今日,这仍是有关翻译本质最佳的说法。

钱钟书和许渊冲对“译”字进行的现代阐释,引申出其更多的含义,丰富了“译”的内涵与外延。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开门见山,指出“‘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说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这段文字论及“译”及其多个近义字,进而阐释“译”字的三种意义:即“译”的作用、毛病及最高境界。第一,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译者是居间者或是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大家去爱好外国文学,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文学因缘”;第二,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误,是不可避免的;第三,作品从一种文字转成另一种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入于“化境”。

许渊冲对“译”字进行的现代阐释如下:其一,译者一也,译文应当在字句、篇章与文化的层次上求得与原文的一致,西方翻译理论强调“同一”,也是这个意思;其二,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其三,译者异也,译文需创新立异,这样,译文总会有异于原作之处;其四,译者易也,翻译要转换语言形式;其五,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其六,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其七,译者益也,翻译工作,开卷有益;其八,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能移性悦情,使人“好之、乐之”。以这种思路,还可以继续追加“译”字的两种现代诠释。其九,译者驿也,翻译工作穿插往复于两种甚至多种语言之间,就像往返“驿”站间的“驿”马;其十,译者绎也,翻译行为是对原作的阐释、演绎,巧合的是,西方翻译理论中也有类似观点。

这里,“译”字的十种现代阐释,把“译”字从语言转换引申到字形转换,因为两者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译的本义指语言转换行为,在这里被抽象提取,用于陈述语言以外的事情。就这样,“译”字,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睿智的现代阐释中,引申出内涵深厚、外延幽远的多种意义,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义词。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关于“译”字的现代阐释

【光明书话】

作者:蒋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译”字,是个多义词,既做动词,也做名词,覆盖了不同翻译活动和不同的翻译方式,既表示口译,也表示笔译,表示翻译职位和翻译工作者。“译”的诸多义项是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渐渐生成的,这种历史本身,便形成一种翻译文化,值得我们关注。而关于“译”字的两种现代阐释,又生成了其更多的义项。这就是复义的“译”。

林纾翻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资料图片

清代黄本骥《历代职官表·礼部会同四译馆》记载,夏商周三代的政府都设置“象胥”一职。翻看秦汉时成书的《周礼》,在其《秋官·司寇》中有如下的记载:“今总名象者,周之德先致南方。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制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这里的“象”是“相似”之意,表示中原话与南方话相像。周代中原与南方通商,周人看重象骨做成的器物。通商要有懂得南方语言之才,译者称“象”,比喻其作用重大。这样一来,象胥便成为周代译官的统称。与《周礼》基本同时代成书的《礼记·王制》中记载,掌管不同方向的翻译职官,分别有着不同的称谓:“五方之民,言语不同,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唐代孔颖达对这四种官职给出如下的释义:寄者,言传寄外内言语;象者,言仿象外内之言;狄鞮者,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译,陈也,谓陈说外内之言。

西汉以降,北方少数民族与汉地冲突频发,“译”官的事情开始多起来,“译”字也跟着开始流行与使用。而其他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官员,因没有或少有民族冲突,语言转换的事情自然少了起来。待到译字、译官在汉初、汉中流行以后,便不再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做其称呼,“象胥”“狄鞮”及“寄”这三个词汇便渐渐消失在历史中,并且一去而不复返了。

幸运的是,“译”这一职位及其指代的语言转换行为,却一直延续了下来。无论历朝历代的历史语境如何变化,从“象胥”到“译”的更迭与流行,都与政府间外交活动直接相关。不幸的是,翻译官职(人员)虽然存在了三千年,但其地位却一直低下。例如,从汉代的译长、译官令、九译令,北朝的译令、译史,唐代的译语人、译史,宋代的译语通事,金代的通事、译史,元代的译史,明代的通事,清代的通官、译生、通事、翻译官,都可以看出,翻译人员及翻译活动,虽官阶不高,大抵都“不入流”。只有清代的“通译官”地位略高,是五六品官衔,拿四品俸禄。但这并不能抹杀译官在外交事务中占据一席之地,并参与构建主流文化。

可见,“译”字从一开始就包含了翻译职员及翻译行为两方面的意思,二个义项互为表里,不分先后。“译”在其原初语境中用做动词,在现代汉语中,“译”“翻译”也多用作动词。汉语词性使用的延续性从中可见一斑。

清代陈澧说:“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临,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地远,说的是空间,即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时远,说的是时间,即不同时代汉语言的翻译,称为“训诂”。这两种意义上的翻译,是把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相互介绍,异质同构,有异有同,相克相济。公元382年,道安就说道:“译胡为秦,正当以不闻异言,传令知会通耳”。时至今日,这仍是有关翻译本质最佳的说法。

钱钟书和许渊冲对“译”字进行的现代阐释,引申出其更多的含义,丰富了“译”的内涵与外延。钱钟书《林纾的翻译》开门见山,指出“‘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说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譌’‘讹’‘化’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把翻译能起的作用、难于避免的毛病、所向往的最高境界,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这段文字论及“译”及其多个近义字,进而阐释“译”字的三种意义:即“译”的作用、毛病及最高境界。第一,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译者是居间者或是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大家去爱好外国文学,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文学因缘”;第二,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误,是不可避免的;第三,作品从一种文字转成另一种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入于“化境”。

许渊冲对“译”字进行的现代阐释如下:其一,译者一也,译文应当在字句、篇章与文化的层次上求得与原文的一致,西方翻译理论强调“同一”,也是这个意思;其二,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其三,译者异也,译文需创新立异,这样,译文总会有异于原作之处;其四,译者易也,翻译要转换语言形式;其五,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其六,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其七,译者益也,翻译工作,开卷有益;其八,译者怡也,文学翻译要能移性悦情,使人“好之、乐之”。以这种思路,还可以继续追加“译”字的两种现代诠释。其九,译者驿也,翻译工作穿插往复于两种甚至多种语言之间,就像往返“驿”站间的“驿”马;其十,译者绎也,翻译行为是对原作的阐释、演绎,巧合的是,西方翻译理论中也有类似观点。

这里,“译”字的十种现代阐释,把“译”字从语言转换引申到字形转换,因为两者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译的本义指语言转换行为,在这里被抽象提取,用于陈述语言以外的事情。就这样,“译”字,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睿智的现代阐释中,引申出内涵深厚、外延幽远的多种意义,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多义词。

《光明日报》( 2021年11月04日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什么是五行?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木、火、土、金、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基本概述: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在《洪范》中已被明确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之事。在周幽王时,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在《左传》中也存在着“五行”,在这里,他是被认为是“地之五行”与“五材”、地之生殖密切相关的。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阴阳五行: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是宇宙中力量的分类,它是一个模型是一个引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我国古代,便是以阴阳五行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和规律,和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它是理论也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原始的结构,具体思维可参考知识,自己去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路。

理论基础:古代的人们创造了五行,在几千年的实践运用中也证明了五行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至于古代的人们是在什么理论基础上,用什么的方法和原理来创造出五行,一直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理解的重点问题,当人们怀着解惑的心态翻阅古今的典藉,试图找到产生五行来源的原委时,得到的只有失望,虽然现在人们对五行的成因有诸多的解释,遗憾的是没有人能明确地说出创造五行的原始依据、过程、和原理,而最大的遗憾则是古代那些创造五行的先辈们,没有将五行的产生原理和创造过程流传下来,让后人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千年也搞不明。

五行这一套性质标准与关系定律是建立在什么理论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呢?虽然肯定五行首先是来源于实践的认识,但将这个由实践的认识提高为普遍性的理论,就必然有一个相适应的基础方法,有一套可靠的现实依据,有一个顺应自然的发生过程,简单一点说,是它必须有一个理性的基础,再在这个理性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创新而创造出来。

创造五行的理性基础是什么呢?从《出生时间与命运》中已经说过,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既然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产生,那么五行作为一种实质性的事物形态,它产生来源也不会例外,也必然由阴阳为基本材料生成。否则的话,阴阳理论就不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阴阳又是怎样生化出五行的呢?在茫茫然不知所措的摸索中,可以发现有一套相关的理论能够为人们带来有益的启发,它就是《易经》中的八卦。稍微读过《周易》,或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认识的人,对八卦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八卦为乾、坤、艮、兑、离、坎、巽、震八个经卦,可以构成六十四个复卦,按照出生时间与命运一书的解释,八个卦都有各自的五行性质:

震为雷的性质为木,位于正东方;兑为泽的性质为金,位于正西方;离为火的性质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的性质为水,位于正北方;坤为地的性质为土,位于西南方;艮为山的性质为土,位于东北方;巽为风的性质为木,位于东南方;乾为天的性质为金,位于西北方。

从八卦中看到,离为火位于正南方,坎为水位于正北方,震为雷位于正东方,兑为泽位于正西方,在这几个方位中,同五行中的火位于南方,水位于北方,木位于东方,金位于西方的定位是一致的,虽然八卦的性质属性是以五行的性质属性为标准划分的,但这种划分在充分地说明了八卦的性质和五行的性质有了一种和谐的溶合,特点是八卦中的离火和五行中的南方火同为一物,八卦中的坎水和五行中的北方水同为一物,五行与八卦中的水与火两项基本物质元素具有的同一性,绝对不是偶然因素的巧合,而在表明它们之间有着必然性的关系。

人们已经知道,八卦是由阴阳产生,阴的性质为黑暗寒冷,其基础性的形象物质体现为水,阳的性质为明亮炎热,其基础性的形象物质体现为火,阴与阳之间的不断相互作用,先生化出四象,再生化出八卦,应该注意到,八卦是由阴阳为原始材料生成,这就是说,八卦中金、木、水、火、土的五种性质事物,全部都由水与火两种性质为基础,再经过相互作用后的产物,在注意到这个生化来源后,可以看到,阴阳的水与火,和五行中的水与火,和八卦中的水与火,同属于一样的物质,由此可以肯定地说,五行的产生来源,必定来自于阴阳,阴阳不但是生化八卦的母体,同样也是生化五行的母体。

是阴阳生化出五行吗?在最早系统性地解说五行的《洪范》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过阴阳,没有提及过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或者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既没有表示过,也没有暗示过五行的来源出自于阴阳。甚至在《周易》中,也没有发现阴阳与五行有什么必然性的直接生化关系。人们从史书的记载中,发现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到了战国时期才出现的事,这一切似乎都在表明,从阴阳一词最早出现的时代,从五行最早出现的时代。没有什么确实的记载证明两者有着必然的生化关系,能够证明阴阳生化出五行的唯一条件,只有阴阳是生化宇宙一切事物的基础材料这一条依据,单凭这一点,还不能能够证明五行来源于阴阳。

基本本质:王经石在《太极图谱解析》中说;“五是自然界中五种物质、五种能量、五种气场,而‘五’ 相互作用产生运动,称为‘行’,五和行合起来就是‘五行’。五行生克是代表物质、能量、信息的演化形式,它是朴实的世界观与自然科学”。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这说明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为什么在四象中要将两个平衡点分开来用,而在五行中却要将两个平衡状态合二为一?原因并不复杂,在四象坐标中,两个阴阳平衡点的状态都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平衡点前面与后面的变化,作为一个坐标中的标定点,平衡点在坐标中起到的是界定作用,但在五行中,两个平衡点显示的状态都相同,但这个平衡状态不起什么标定作用,只是作为一种性质状态,所以两者可以合并为一。

四象是古代的人们从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找出具有特别标定意义的点组成的可以标示阴阳运动变化全过程的坐标,五行则是古代的人们从阴阳运动变化规律中,对运动变化产生的不同状态以性质为主体作出的分类。

五行以其本质在告诉人们,五行体现的是阴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是建立在阴阳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这个基础上的全面性扩展细分,并且突出性地表达出五种不同状态的各自特征和特性,人们创造五行,只是根据阴阳变化规律中的五种不同状态,各自作出一个明确性的性质表达。

人们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在长期的实践运用中,五行为五种性质状态的实质逐渐被人们淡化,而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则被人们误当为五行的本质,所以一说到五行,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这就是在说金、木、水、火、土。

五行简介:

五行的性质:

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各个性质,依次如下:

木-曰“曲直”。好华美,且具有风雅的个性。木性代表仁,就是又慈爱,又行善的意思。

火-曰“炎上”。性情急躁,而富有自尊心。火性代表礼,就是为人谦让谨慎,敬上而不欺下。

土-曰“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

金-曰“从革”。性情刚强,而具有自尊心。金性代表义,就是崇善弃恶,事事都顺理。

水-曰“润下”。人聪明,并能推测事物。水性代表智, 就是观察事物详细,对于任何事能预知前兆,善理权谋术事。

五行:也可以说是仁、义、礼、智、信的五行。五脏:木性为肝脏;火性为心脏;土性为脾脏;金性为肺脏;水性为肾脏。

五色:木代表青色;火代表红色;土代表黄色;金代表白色;水代表黑色。

五方:木为东方,火为南方,金为西方,水为北方,土为中央。

右图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相冲图解(五行相冲就是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相克原理:五行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互相生旺的意思,表示生成化育,‘五行相克’就是互相反驳、互相战斗、制衡。

五行相生:五行中,唯一有生命活力的是木,生命需要由水滋润才能成长,故“水生木”。人类最早取得的人造火种是钻木取火,所以“木生火”,生命在于运动,生命运动过程亦即能量释放过程,亦即火的生成过程。“火曰炎上”指能量释放,在能量释放殆尽时,生命也走到尽头,只剩下一堆灰烬,生命归于一杯黄土,故“火生土”。土属中性,是向上、外向、扩张发挥到极致的转折点,蕴藏着各种矿藏,以及向下、肃杀、收敛之力,故“土生金”。“金生水”正解有二:1,古人从金属表面发现冷凝水珠;2,月亮天干属庚,金为秋,为八月,古人认为潮水是因月亮而生,尤以申秋月圆之潮最甚。这就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循环状态。

五行相克:又赤裸裸的大地一定要植树(木),用大树的根来拱固土质大雨来时才不会土质流失(土),大雨会造成水灾就必需用土来筑墙保卫家园(水),古时家园的门口都要摆个大水缸下雨时备水以备火灾可灭火(火),为保卫家园及家中煮饭生火必需有刀枪斧头器具所以要提炼顽铁(金),生火需要用锯子斧头来劈材(木),这自然的相克制衡道理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天地间的万物产生之后,虽然有相生但也要有制衡,如水会使树木生长,也会使土质流失,而木按照‘木克土’的道理来克土,这就是自然的循环状态。

五行结构排列

俄罗斯汉学家的观点:

土的结构:正静空子+正游空子+反静空子+反游空子

火的结构:反静空子+3个正游空子

水的结构:正静空子+3个反游空子

木的结构:3个反静空子+正游空子。

金的结构:3个正静空子+反游空子。

正:自旋量子数为正;反:自旋相反。

五行的构件正反静空子和正反游空子间有结合能,如果火到激发态的话,就能释放出反静空子和正游空子,这些构件满足基本的量子力学规律,都有各自的波函数。比如,火的构件正游空子的波函数为φ(w),其中w为空间的点,w = xi+yj+zk,为实部为0的特殊四元数,则游空子在空间v中的概率为 p(v) = ∫∫∫φ(w)φ_(w)(dw)^3 ,w∈v。即边界为v,φ_(w)为φ(w)的共轭。对火的量子条件的偏微分方程求解,可能得到火的性质。其余类此。

五行的构成不能都是正静空子或正游空子,因为正反静空子或正反游空子都是费米子,所以以下的五行组成不存在:正静空子+3个正游空子,4个反静空子、2个正静空子+个正游空子、2个反静空子+2个反游空子组成的五行也不存在。

金:白色,位置:西

木:青色, 位置:东

水:黑色,位置:北

火:赤色,位置:南

土:黄色,位置:中

五行属性: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五行归类的意义: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五行与四季(五行旺相休困)

①春木旺,火相,土死,金囚,水休;②夏火旺,土相,金死,水囚,木休;③秋金旺,水相,木死,火囚,土休;④冬水旺,木相,火死,土囚,金休。

基本规律:五行的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至于金乘木(虚)证候,临床则为少见。

五行特性:这种观点起源于《洪范》,今人多理解为:

木的特性:日出东方,与木相似。古人称“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南方炎热,与火相似。古人称“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中原肥沃,与土相似。古人称“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日落于西,与金相似。古人称“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北方寒冷,与水相似。古人称“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捐款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国内的慈善事业像中国足球似的一直没有做强做大,这是为什么呢?

网上说,有一位张先生通过慈善机构向一位病重的女孩捐了90万,希望能用这笔善款把她的病治好,可后来才知道女孩只拿到了3万。这就是现实,我们捐的钱都去了哪里?

著名的慈善机构水滴筹在美国上市了,何等的讽刺,慈善可以当生意做闻所未闻,这是要把捐款人当傻子吗?

前段时间北京河北发大水,王宝强直接买了5卡车食品去老家救灾,很了不起啊亲力亲为,更多的是担心钱到不了灾民手里。

我们单位也搞慈善一日捐,每个人都捐了。可我一直不知道这钱到底用在了什么地方,连个响都没听到。

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官方慈善机构让郭美美折腾的大伤元气,应该卧薪尝胆为自己正名,树立起中国的慈善大旗。

这位周森会长更是奇葩,竟然提议说要强制老百姓捐款,真是脑洞大开。不知道他的会长是怎么当上的,连捐款的基本含义都没搞明白。

慈善大佬曹德旺是笔者最佩服的人了,真正的慈善家心系天下。捐款透明,慈善运作与国际接轨,值得所有人学习。

王维《终南别业》名句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有什么含义吗?

前言

有人问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真得有什么深意吗?

这两句诗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这首诗的名句,有人说,就是写景的两句诗而已,未必有什么深意。也有人不这样认为,相信王维这两句隐含了禅机。

我们先从这两句开始,然后欣赏一下整首诗,看看哪一种人说的有道理。

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不一定是王维的作品

关于这两句诗,首先要说明的是:行到,不是行至。

另外,李肇的《唐国史补》记载,这不是王维的诗句,是他从别人哪里借来的:

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嘉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

李肇,是中唐的文学家,宪宗时期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他说这两句诗是《英华集》中的诗句。

是真是假,老街就不知道了。不过在宋朝还有不少人坚持了这种说法。

二、水穷云起 生灭有无

这两句诗到底有没有深意呢?

不妨用”莫须有“来解答。大概有三种情况

首先,有的诗词的确是作者有意为之;其次,有的诗词作者未必有意,但是个别读者牵强附会;也有作者不是有意为之,但确实很容易让大多数读者有新的认识,这也是一种情况。

宋朝的陆游有《游山西村》诗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陆游上溯到唐朝王维 ,更容易体会到王维这两句诗的妙处: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走到水没有了的地方,正是看见云起之时。

高明的诗人,在不动声色之间描山绘水,却能够让读者感悟到,一种难以道出却明明存在的妙理。

一灭,一生,一无,一有。诗人在山水之间徜徉,随意吟来,似乎自有禅意。

清朝学者谭献有一段话: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复堂词录〉序》)

那么王维是不是”用心未必然“呢?

我们要结合整首诗来看,首先看一看颔联两句是怎么写的?

三、与颔联的关联

先说明一下,避免犯糊涂。第一联两句叫做首联,第二联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两句叫做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最后两句叫做尾联。

颈联的禅机,是对于颔联的阐释,这首诗的颔联为: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独往,见到的是什么?是“水穷云起”,而”自知的胜事“又是什么呢?

既然王维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来接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可以认为颈联是颔联的一种回答。也就是说“胜事 ”就包含在颔联的两句诗中。

这个“胜事 ”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背后的禅机。是生与灭、有和无的一种循环,一种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

四、通篇环环相扣

明朝谭宗在《近体秋阳》中评价这首诗:八句如同一句。清朝《历代诗评注读本》评价:一气相生。《茧斋诗谈》评价:一气贯注。

这些评价都是指这首诗上下贯通、环环相扣。

上面我们欣赏两中间二联,下面在看看首联两句: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因为中年好道,所以隐居到了终南山,因为住在了山脚下“终南别业”里,所以常常有机会“兴来每独往”, 因为常常“独往”,所以”胜事空自知“,如何自知呢?因为见到了“水穷云起”。

而“水穷云起”又是其“中岁颇好道”的收获与感悟,也就是”胜事空自知“。

清朝屈复《唐诗成法》中对这首诗剖析到:

一家别业之由。二别业。三四承一二。五六承三四。七八承五六结。无一语说别业,却语语是别业,神妙乃尔。以“中岁”生“晚家”,以“独往”生“自知”,以“行到”应“独往”,以“坐看”应“自知”,以“水穷”、“云起”应“兴来”、“胜事”,以“林叟”、“谈笑”而用“偶然”字总应上,此律中带古法。

第一句写去终南山居住的原因,第二句写了自己住到了终南别业。三四句承接了一二句,五六句(颈联)又承接了三四句(颔联)。

没有一个词说别业,但是每一句都围绕着别业展开。

结束语

这首诗每一步都环环相扣,一直到”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二字,可以看出其”兴来每独往”的随意性,人是随意的,水云其实也是随意的。其背后的禅理,也是人与自然的融合,这里包含是时有时无的随意 ,也有生生灭灭的自然规律 。

作诗之法,在于如何用淡语不露声色地让读者感受到内涵的妙理。

其实自己作诗多了,就会知道,不是读者多事,把人家作者的诗意猜来猜去,而是优秀的作者有意营造这种效果: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我们自己作诗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一点。

@老街味道

观宋填词120 袁去华这三首词,写出了宋词的咏物怀人之妙

观宋填词119 从王千秋这首宋词中 了解唐诗折腰句与折腰体的不同

快来涨知识:为什么古代人们赶马车时会喊:驾!停的时候喊:吁?

驾驭,行时为驾,止时为驭。故骑马时喊“驾”。“驾”本来就有加鞭的意思,在驯化马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用一定的口头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喊“驾”的同时举鞭抽打马,使马在头脑中产生条件反射,再听到“驾”时就知道鞭子即将下落,所以要赶紧跑,北方人也有喊“得儿”的。

“吁”也是同样道理。喊什么不重要,只不过是人类在训马时给马带来的条件反射而已,这和我们训练宠物狗是一个道理,你所说的指令它并不知道什么意思,只是长期的训练给它的条件反射。如“坐”“站”“握手”之类。

可以确定的是,这两句口号和马语无关,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叫,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条件反射,由于人类在驯养马匹的时候,经常会用一些口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么这些口语经过长时间的过渡之后,会在马的大脑思维当中,形成一些特定的条件反射。

通俗的说就是马会记住某一个口号代表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意思做出相应的反应,打个比方,假如你家里养了一只小狗,然后你天天喊它的名字,并且每次都喂它东西吃,那么长时间以后,即使你不喂它东西吃了,只要你一喊它的名字,你家的汪星人还是会屁颠屁颠的跑过来,冲你摇尾巴,这就是因为你的某种语言,已经在狗的思维当中形成了特殊的条件反射。

一匹好马相对于现在的一辆跑车那么贵,所以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养起马的,那么当珍惜的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时候,他们就掌握着对于某些事物的命名权,所以当普通的老百姓在看到或者接触的这些事物的时候,思维当中就认为,既然达官贵人都是这么喊,那肯定没错,以后我也这么喊,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延续在各种故事以及文献当中,被后来人所接受,所认同,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硬汉男星被曝出轨后又拒降8750万片酬?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搜更多猛料

刀郎《翩翩》歌曲表达的是一个富二代渣男被仙女点化爱情故事

《翩翩》是刀郎演唱的歌曲,发行于2023年7月19日,收录于专辑《山歌寥哉》中。刀郎演唱的《翩翩》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歌曲,有着流畅的旋律和凄美的音质。这首歌曲有着很强的叙事性,能够让听众感受到故事和画面的呈现,同时也表达了对富二代恶习的讽刺,女性奉献的歌颂,情感质朴而深厚。讲了一个有钱就变坏,全靠仙女救的传统故事。

《翩翩》是《聊斋志异》里的一个故事,其中有两个核心人物:主人翁罗子浮,还有仙女翩翩;《翩翩》歌曲刀郎添加了八仙之一的蓝采和。

古往今来,男人有三渣:一是情感上渣,总希望一生享有很多貌若天仙的仙女;二是传承渣。希望生个儿子,而且儿子既孝顺又有本事;三是能力上渣。不想付出,就想成仙,有无尚的能力,呼风唤雨。这个三渣的男人就是《翩翩》这首歌的主人翁罗子浮。

在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这篇小说中,罗子浮是一个标准的渣男,败家、风流、不求上进。他生性风流、眠花宿柳。他偷了叔父的钱,跟了娼妓到南京,但钱花光后,他生了一身脓疮,被娼妓赶走。罗子浮一路乞讨,最终回到陕西家乡附近,但无颜回家。

心地善良的仙女翩翩对罗子浮心生怜悯,收留了他。她用溪水酿制良药为罗子浮治好了性病,用芭蕉叶缝制成锦衣给罗子浮穿,用树叶剪的鸡和鱼做饭给他吃,罗子浮受到感化,浪子回头,并与翩翩结为夫妻,共同生活了15年。

但是罗子浮依然色心不改,又去勾引翩翩的闺蜜花城。但是他一动邪念,身上的衣服就会变成棉花和枯叶,飞到天上,暴露原型,才使罗子浮收住性子;后来,翩翩为罗子浮生了一个儿子,翩翩的闺蜜花城生了一女孩叫江城,他们结成亲家,罗子浮的儿子与花城的女儿江城结为夫妻。罗子浮想念叔叔罗大业要回老家省亲,翩翩就用芭蕉叶剪了三头毛驴,让他们骑着回去了。但后来罗子浮日夜思念翩翩,当他回去找翩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她了。

人遇伤心事,总会借酒浇愁,所以,刀郎在《翩翩》歌曲中拉入了蓝采和,因为蓝采和是中国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唐朝人,在淮南道濠州钟离濠梁之上(今安徽凤阳)得道成仙,他常穿破蓝衫,一脚穿靴,一脚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于闹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蓝采和饮酒量多而不醉,精通酿酒技艺,自酿自饮,以蓝酒自成一体。是对酒当歌的亦人亦仙的传奇人物,也许这是刀郎对罗子浮的最大期许吧。

《翩翩》歌词:

谁不是错过了四下报更的鼓声,总有人偷偷拨弄镜月的指针。罂缶的酒瓶化来绮纨与楼阁,绿芭蕉红樱桃,孑然一身的过来人。未曾走到绝境路彼岸花不开,辛酸只为长安,远倒卧在琼台,小心那流色的海市售卖开花杖。

辽遥的天河啊,纷纷流淌的挽歌郎,蓝采和啊,醉酒当歌,红颜易老,转眼桑田泛清波,她也曾是越过了银河万里的荒原,他也曾是划破了绚烂流落在人间,唯有那不眠的凭栏与情仇依舍。是云摇是雨散都在同一个摇篮,邯郸梦啊古今同,荣华易去青山处处英雄冢,蓝采和醉酒当歌,红颜易老转眼桑田泛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