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是明朝国姓,老百姓想吃猪肉怎么办?朱元璋想到一个好办法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
乍一看,这是一首投笔从戎的诗词,其实这首诗的背后是一个“避讳”的故事。李贺因为逃避自己父亲的忌讳,所以一生不能考取功名,愤而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其实,在封建社会时期,这样的事情又何至于此,尤其是明朝时期更盛。朱元璋一脉为了避讳“猪”这个字,不断与“猪”你来我往,几百年都没断绝过。
更甚至,朱元璋为了避讳此字,还专门颁布了一道圣旨改名。
贫苦出身,造就了朱元璋的“自卑”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濠州一个贫苦的农家中,而在他几岁的时候,父母便不幸去世了,徒留朱元璋一人生活。
为了在乱世中活下去,朱元璋曾做过乞丐,后来他来到了皇觉寺,才算是过上了比较安稳的生活。元朝末年,农民苦不堪言,各地起义军四起。
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也加入到了起义军当中,隶属于濠州郭子兴部,因为在战场上表现英勇,所以很快便被他提拔为亲卫。
在濠州城,朱元璋因不懈与郭子兴等人争权夺利,随后便带着徐达、汤和等人自立山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大军。
之后,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先是占据了金陵,并以此为根据地,成为了元朝末年的三大势力之一。
在诸多谋臣的帮助下,朱元璋先是击败了陈友谅,随后又击败了张士诚,最终在1368年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大明王朝。
不过,此时朱元璋虽然已经是皇帝了,但是因为他的背景不足,所以内心总是有一点“小自卑”,生怕别人揭他的“老底”。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洪武年间,民间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狱。稍微有一点影射朱元璋、马皇后等人的文字,便会被上纲上线,轻则发配边疆,重则危及生命、株连九族。
其实,“避讳”这一个东西自古以来就有。比如,曾经的秦始皇,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强行将“朕”这个字据为己有,寓意为“我说的话就是真理,你们都得听”(繁体字隐含的意思)。
宋太祖赵匡胤也曾这么做过,他当皇帝后,几个弟弟为了避嫌,“匡”这个字都改成了“光”。其三弟更是两次更名,从匡美到光美,又从光美到庭美(避嫌宋太宗赵光义)。
只不过,相比于以上两人,朱元璋的背景多少有些弱小,所以他对文字避嫌的要求更为苛刻,有时候甚至连自己及自己身边的人“都不放过”。
我想吃元宝肉有一次,朱元璋想吃猪肉了,但是“猪”这个字与“朱”是同音,他也不好意思对御厨说:“杀头猪来解解馋”。
于是,他便对御厨说:“做一份元宝肉吧。”听到朱元璋的话后,御厨也不清楚什么是元宝肉,但是他又不敢问皇帝这个问题,只能硬着头皮出去了。
回到御膳房之后,这个厨子思来想去都不知道什么是元宝肉,于是乎他便将肉做成“元宝状”,美其名誉“元宝肉”。
见此,朱元璋认为这个厨子是在“欺君”,一怒之下便将其杀了。随后,他又让第二位厨子,去做这道菜了。
虽然吸取了第一个厨子的教训,但是第二个厨子也不清楚什么是元宝肉,思来想去他便将“元宝”和“肉”放到一起炖了起来。
当这道菜端上来的时候,朱元璋也非常的生气,第二个厨子也被杀了。之后,洪武大帝又安排了第三位厨子下厨。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三位厨子胆战心惊的时候,马皇后突然出现了,他告诉这位厨子说:“皇上是想吃猪肉了,只是他不好意思说罢了”。
听到马皇后这番话后,这位厨子才放下了悬着的心,他精心制作了一盘比较美味的猪肉,给朱元璋送了过去。
看到这盘猪肉,朱元璋非常的高兴,他吃得也非常开心。与此同时,厨子也捡回了一条小命,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文字的用法极其严格。
不过,“猪”虽然与皇帝的姓氏“朱”读音相同,但是它毕竟是老百姓经常要用到的字,如果禁止使用,无疑会在民间闹出很大的矛盾。
况且,即使朱元璋颁布“禁猪(朱)令”,老百姓明面上不敢说,但私底下并不会避讳,根本起不到任何的作用。
正在纠结的时候,朱元璋突然灵机一动,他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另一个字将“猪”给代替了,问题自然就会被疏导、解决。
“猪”与“朱”怎么解决在明朝之前,猪其实有很多的称谓,比如豕、“豚、肫、彘和豨等,鸿门宴中的“赐予彘肩”,其实就是猪腿的意思。
当时,朱元璋便是选择将猪恢复“古称”。一直令下后,一个“豕”字便将“猪”字给代替了,从此百姓群体中再也听不到“杀猪”的字眼了。
众所周知,百姓们生活都是为了追求方便,即使现在也是如此,虽然从“猪”到“豕”,也算是一个解决方法,但毕竟“豕”字读起来太拗口了。
再加上明朝事情的读书人并不算是太多,所以老百名明面上叫“豕”,但私底下还是称呼“猪”。总而言之,朱元璋的一纸诏令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对于这样的结果,朱元璋也是知道的,只是他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据一些史料记载,朱元璋还曾为一个杀猪的屠户提过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朱元璋对于“猪”其实没有那么大的忌讳,只要在明面上的面子可以过得去就行。
明朝事情,对“猪”要求最严格的时期是在朱厚照时期。当时,朱厚照甚至禁止民间养猪:时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
只是这样的“禁猪令”也没有持续多久,因为祭祀的“五畜”需要有猪,朱厚照只能将自己的命令废除。
纵览整个大明王朝,因为“朱”姓与“猪”的读音相同,朱元璋及其后代没少与猪“闹别扭”。可是,因为老百姓总是支持“猪”,所以老朱家总是屡禁不止。
对于此事,有不少网友调侃,幸好古代没有姓“范”和“蔡”的皇帝,要不然老百姓就没好日子过了。
这句话虽然略带调侃的意味,但是也能看出文字狱的厉害,一直封建时期皇权至上的观念。
文字分享\"朱″字
″朱"字让我们想起的肯定是显赫的大明王朝。但实际上这个字是与伐木有关的。“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人用红染料在树杆中加点,做为间伐的标志,选出有用的木材,从而合理利用林业资源。所以″朱″的本义指砍伐,"朱″是红色的,"朱批″因而出现了,古代罪犯要上法场了,名字就用红笔圈出,所以我们写姓名时可千万不要用红笔哟!由此可见,朱家王朝的杀伐过度如首开文字狱,首创厂卫制度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因为与"朱″有关的字、词或人事肯定不仅限于口诛笔伐的![偷笑]
十大元帅中,有资格称“老总”的有3位,除了朱老总,还有哪2位?
“老总”这个称呼最早是百姓们用来称呼旧时军人的。后来随着共产党的亲民形象逐渐深入人心,百姓们对军人的信任也越来越高,“老总”才慢慢有了它后来的意义。
说起“老总”,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十大元帅。当然,在广大百姓心中,“老总”是对开国元帅们最崇高的敬意以及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戴。可是,在十大元帅中,只有三人被毛主席称为“老总”!
十大开国元帅
那么,这三位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元帅都是谁?他们和毛主席之间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呢?
朱老总: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说起朱老总,相信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就是他和毛主席的朱毛大军。朱毛大军成立于土地革命时期,先后参与过五次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等红军史上的各种重大事迹。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和磨难中,毛主席和朱老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朱老总
朱德出生于1886年,他是十大元帅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早期共产党队伍中难得从小就一直接受教育的人。朱德出生的年代正值清朝末期,虽然清王朝式微,但科举仍旧是学子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朱德一开始学习的动力也是有朝一日能够高中。
然而,1906年清廷突然宣布停止科举。此时的朱德已经考过了县试和府试,科举的取消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然而朱德却并没有就此陷入情绪的低谷之中,反而为自己谋求了新的出路。
朱老总
虽然科举考试取消了,但是学子们的求学之路却并未终止。不同于学习西方制度、技术等知识的其他学子,朱德最终选择了体育学堂,并于1909年考入了云南陆军讲武堂。
清末时期国力积弱,列强环伺,年轻的朱德便已然立志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国家和民族寻求一条出路。
在讲武堂求学期间,朱德受到了同盟会的思想影响,并且最终成为了同盟会的一员。
朱老总
1911年,朱德和同盟会的成员一同参加了受武昌起义影响而爆发的云南重九起义。在清王朝被推翻之后,朱德便长期在云南驻防。在袁世凯企图窃取革命果实以及段祺瑞毁弃《临时约法》的时候,朱德也曾带兵出征,以维护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曙光。
1922年,朱德对中国的未来感到了迷茫。他们推翻了清王朝,然而各路军阀的所作所为却又和清王朝别无二致,中国的未来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就在朱德迷茫的时候,他恰好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于是朱德便有了离开云南,出国考察的打算。虽然当时的朱德已经36岁,但他还是踏上了寻求真理的道路。
朱老总
1922年10月,朱德在德国结识了周总理,并在周总理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朱德回国参加了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等各种战事。1928年,朱德领导了湘南起义,并在4月份的时候登上井冈山,和毛主席成功会师。
在井冈山驻守期间,毛主席和朱德成立了红四军,而这也是朱毛大军的雏形。
朱毛大军井冈山会师
作为红四军的领导者,毛主席和朱德经常会在一起讨论国家形势、商量后续的行军路线、分析敌人的动向。两位伟大的领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红四军上,每天的睡觉时间也不过五六个小时。
1930年,红军在毛主席和朱德的带领下队伍日渐壮大,红一方面军也在这一年正式成立,朱德担任了红一方面军的总司令。
朱老总
从1931年到1934年,国民党共对根据地发起过五次“围剿”,每一次“围剿”,朱德带领的队伍都是作战的主力军,在朱毛大军的英勇作战下,反“围剿”战争屡获成功。然而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因为战略失误,使得红军不得不被迫转移,长征正式开始。
在长征过程中,朱德一直都是毛主席最坚定的支持者,无论是在遵义会议上还是面对各种质疑时,朱德都一直坚持对毛主席的信任,始终护在毛主席左右。
毛主席和朱老总
长征结束之后不久,抗日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不断壮大,朱德除了指挥作战之外,还承担了一些其他职务,毛主席派给他的每一项工作,朱德都能够认真完成。他是毛主席战斗中的好伙伴,也是工作中的好帮手。
从1928年到1949年,二十一年的同甘共苦,二十一年的炮火纷飞,毛主席和朱德一直在战火中做彼此最坚强的后盾。
毛主席给朱老总授衔
毛主席的一声“朱老总”,是感谢,是信任,是调侃,更是几十年的真挚情谊。
彭老总: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是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给彭老总的一首六言诗中的两句。从这两句诗中,足以见得毛主席对于彭德怀作战能力的肯定,也正是因为对其作战能力的认可,才有了这“彭老总”的称呼。
彭老总
彭德怀出生于1898年,他和毛主席一样都是湖南湘潭人。彭德怀年幼的时候也曾上过两年私塾,然而因为家境贫困,他不得不早早辍学。
辍学之后的彭德怀做过农民,也做过矿工,然而大环境不好,不管彭德怀如何努力干活,都没办法实现温饱。
虽然彭德怀没能像朱德一样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他本人却在“社会”这个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知识,也看到了当时国家的落后与不足。
彭老总
彭德怀看到了官商勾结,看到了囤积居奇,看到了民不聊生,看到了官逼民反,也看到了这个国家的一潭死水。他深切地明白,只有依靠武力、依靠革命才能挽救这个面临危机的国家。
1916年,彭德怀决定加入军队,为这个积弱的国家贡献一份力量,于是他在这一年加入了湘军。
1922年,多年的战争生活让彭德怀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虽然凭借着他的经验也能带兵打仗,但终究还是和正规的军官有所差距,因此彭德怀发奋学习,最终考入了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
彭老总
彭德怀在讲武堂学到了很多作战方法,这些方法弥补了他之前只能凭经验作战的不足之处,让他在湘军的队伍中一路高升,很快就成为了一名营长。
1926年,彭德怀在北伐战争中结识了共产党人,并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8年4月,大革命失败,就在这革命低潮的时候,彭德怀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彭德怀之前在湘军就已经是一个营长了,在随后的各路战事中,他也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有了一批对他十分忠心的下属,因此他的加入其实为中国共产党带来了一批强大的助力。
彭老总
1928年7月,彭德怀和滕代远等人一起组成了红五军,并在同年与井冈山的红四军顺利会师。
彭德怀和毛主席同为湖南湘潭人,因此颇有“老乡见老乡”的喜悦。再加上彭德怀的指挥及作战能力十分出色,所以他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红军队伍中的一位十分重要的领导者。
1929年,毛主席和朱德率部下了井冈山,然而彭德怀却留在了井冈山上,他主要的任务是钳制湘赣地区的敌军,确保井冈山不落入敌手。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毛主席选择把彭德怀留在井冈山,正是出于对彭德怀本人以及他军事能力的信任。
彭老总
相比于朱德,彭德怀和毛主席并肩作战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但是彭德怀却用自己的实力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让毛主席看到了他出色的军事实力。
在长征过程中,彭德怀也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向马克思主义、向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在抗日战争后期以及解放战争期间,彭德怀的官职不断晋升,他有了更多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仅仅是在战场上,也在政治圈子里。
毛主席和彭老总
彭德怀是一个直来直去的性子,这样的性格在政治圈子里或许不够圆滑,但面对着这样一个真诚直接的人,那些偶尔的怨怪也终究会变成对他的包容和谅解。
在1949年之前,彭德怀一直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东征西战,新中国成立之后,彭德怀也是唯一一位亲赴朝鲜参加战斗的元帅。
毛主席和彭老总
回看彭德怀的前半生,战斗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时间。他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换来了战士们的拥护,换来了百姓的爱戴,也换来了毛主席的一声“彭老总”。
贺老总:两把菜刀闹革命,红二方面军的旗帜除了朱老总和彭老总之外,十大元帅中,第三位被毛主席称为“老总”的就只剩下贺龙和老总了!或许表面看来,贺老总跟其他的几位元帅相比并无不同之处,可为何毛主席却唯独对贺老总如此与众不同?这还要从贺老总的革命经历说起……
贺老总
贺龙出生于1896年,他也是湖南人,但和毛主席不同,贺龙的老家不在湘潭而是在桑植。
贺龙的经历和彭德怀十分相似,也是因为家境贫寒而没能好好上学读书,也是因为见识了国家的积弱而选择了从军。然而比起彭德怀,贺龙的经历就显得坎坷许多。
1914年,贺龙参加了中华革命党,正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贺老总
从1914年到1917年,贺龙先后领导了湘西暴动、组织了桑植讨袁护国军、参加了援鄂战争等各种革命行动。然而在1917年的12月,贺龙因为被上级猜忌被迫离开了他原本的队伍。
如果说彭德怀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借了湘军的东风,那么贺龙的成功则是完全靠他自己一步一步地打拼而换来的。
贺龙虽然被迫离开原部队,但他革命的热情却并没有被打退。在返乡途中,贺龙和吴玉霖用两把菜刀袭击了慈利县的卫兵,并成功抢到了两支枪,重新拉起了一个全新的武装力量。
贺老总
从孤身一人离开部队,到凭借两把菜刀抢来枪支,再到逐渐拉起一个足以自保甚至抗敌的队伍,贺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然而他却把所有磨难都狠狠踩在了脚下。
1920年,贺龙在桃源驻防,也是在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接触到了共产主义。然而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正式成立,所以贺龙也只是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
1923年,为了救黎民于水火、挽民族于将倾,贺龙决定加入一个实力更加庞大的队伍,那就是孙中山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
贺老总
虽然加入了国民革命军,但是贺龙对于共产党却并没有多么排斥。当时还处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因此贺龙特意留下了共产党员周逸群,并让他担任了政治部主任,开办了政治讲习所。
1927年,贺龙带队参加了第二次北伐战争,并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指挥打赢了不少战斗,他也因此成为了北伐战争中战绩最大、声誉最高的将领。
1927年贺龙打出了自己的名号,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不小的波折。
贺老总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国民党的蓄谋之下突然展开,不少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遭到国民党残忍杀害,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贺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站在中国共产党的一边。贺龙面见周总理,并向他表达了自己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1927年9月,贺龙在参加完南昌起义之后,由周逸群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贺龙和彭德怀以及朱德等人都不同,他并不是一开始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他有过思考,有过选择,他是在见识过国民党的所作所为之后才明确了自己的政治信仰,才知道只有共产主义能够为中国带来新生。
毛主席和贺老总
正式入党之后,贺龙不仅用自己的经验和实力为共产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还为中国军队的人员培养以及转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与朱德和彭德怀相比,贺龙没有太多和毛主席并肩作战的机会,也没有和毛主席一同在井冈山会面,然而他在共产党最危难的时候毅然加入了共产党,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份忠诚足以让人钦佩,这份赤诚也足以让人感动。
十大开国元帅
在十大元帅中,只有朱德、彭德怀和贺龙这三个人能被主席称一声“老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三个人和主席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更因为他们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向毛主席和人民证明了他们是值得被信任、值得被尊重的。
十大元帅中都曾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们当中有的人比主席小了很多岁,有的人一直是主席的下属,只有朱德、彭德怀和贺龙这三个人和主席一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起点,和毛主席一同闯过了枪林弹雨,最终迎来了中国的新生。因此也只有他们三个人,才能让主席真心地称呼一句“老总”。
朱,这个姓氏的起源以及历史上的名人美事
朱姓,源于嬴姓,出自姬姓颛顼系出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朱姓出自姬姓,为颛顼帝孙子所封之邑,世为宋国国君,其后以国为氏。
出自曹姓,为颛顼帝孙子所封之邑,世为曹国国君,其后以国为氏。
出自子姓,为明王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出自李姓,为唐王李世民之后,以王父字为氏。
出自赐姓,为各少数民族中的朱明、朱蒙、朱伶等部落在向汉族融合过程中改用的汉字姓。
出自他姓改姓而来:一是北魏孝文帝改拓跋为元氏,其汉文史官为弘文院大史(副史)周如葱等三十余人遂改姓朱;二是清代吴三桂打败王自成后,有李氏改姓朱。
在历史上,朱姓名人繁多,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等。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建立了明朝的行政和军事体系,并努力推广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朱权是明朝中期的将领,他擅长兵法,并在抗击蒙古军队的战争中取得了重要胜利。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历史人物,如朱耷、朱耷、朱云崃、朱权、朱奠培、朱自清等等。
总的来说,朱姓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姓氏,其名人美事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