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说说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阙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阙,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代表着门类示意物,是一种建筑物,常建于道路之上,标志着一个新的领域的开始。无论是位于今天的河北还是其他地方,阙的实物形态在各地仍然可见,比如村子中没有门的"门楼",或者进入特殊区域的"牌坊"。阙可以有文化、地理、经济、政治和各种规范性的含义,就像我们的手指末端或鼻子尖一样,都承载着"阙"的意义。
中国古建筑中的阙有着多种类型,它们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存的地面古建筑中,汉代的地面古建筑除了一两处石祠外,就是阙了。阙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台基、阙身和屋顶。
皇宫门口的阙,又被称为"象魏",古代常用于颁布法令之地,是宫廷等大型建筑的入口处,通常由双柱支撑。东阙称为苍龙阙,北阙则称为玄武阙。阙也被称为"两观"或"象魏",实际上是一种外大门的形式,与牌楼或牌坊的起源有些相似,但后来发展出各自的特点。根据《说文解字系传》的解释,古代帝王在宫廷大门之外建立了两个对称的台子,然后在台子上建立楼观,上部是圆形的,下部是方形的,因为两个台子之间有一条道路,所以称之为阙。因为阙楼上可以观望,所以也被称为"观"。
此外,阙上还常常悬挂法典,因此也被称为象魏,如《周礼·天官·太宰》中所记载的那样:"乃悬治象之法于象魏"。因此,阙经常被视为帝王宫廷的象征,例如《汉书·朱买臣传》中提到了"诣阙上书,书久不报"。岳飞在《满江红》中也用"朝天阙"来指代帝王的宫殿。而秦始皇的阿房宫更是气势磅礴,他甚至将高山引入宫殿作为外大门。古代还将两座山峰对峙之处称之为"阙"。
阙的类型可以根据其位置分为几种:宫阙、坛庙阙、陵墓阙和城阙。
宫阙通常位于帝王宫门之前,它将两个独立的台子与皇宫大门结合在一起,最早的宫阙遗物现在已经不复存在,而北京明清故宫的午门则是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宫阙遗物。它位于皇宫正殿大门太和门之外,虽然不再保留两观的形式,但已经与午门相结合,成为一个凹形的整体。
坛庙阙则位于大型坛庙的大门左右,如河南省登封县嵩山的三阙。这些石制阙身上刻有汉代隶书题记,以及各种人物、车马、动植物和建筑物的雕刻,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陵墓阙是现存汉代阙中保存最多的类型,通常位于陵墓前,两侧对称,中间是一条道路,是陵墓神道的入口大门。它们可以是木质的,也可以是石砌的,而木阙已经无法找到,石阙则有很多实例,均为后汉时期的遗物。陵墓阙自汉唐以来也有所改变,逐渐从一般墓道中消失。陕西西安附近的汉唐陵墓仍然保留着一些双阙的遗址,其中以唐高宗武则天合葬墓神道前的遗址最为显著。
古代城门通常会在两侧建立双阙,以供守望之用。城阙常被用来象征整个城市,如《诗经·郑风·子衿》中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以及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汉代的阙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有单阙对立的,也有带子阙的。著名的汉代阙有出土于重庆市忠县乌杨镇的
乌杨石阙,于2001年在三峡文物保护抢救工作中发掘出土。这座石阙是中国30余处汉代阙中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的,并且在相关阙址、神道和墓葬方面也有新的发现。如今,乌杨阙被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庭,成为所有汉代阙中第一个被博物馆馆藏的文物。
汉代阙的多样性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层次特点。无论是宫阙、坛庙阙、陵墓阙还是城阙,它们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是古代建筑艺术和社会制度的重要体现。
宫阙作为帝王宫廷的象征,代表着皇权的威严和崇高。而坛庙阙则见证了古代宗教仪式和崇拜的盛典,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与艺术水平。陵墓阙则承载着对先人的敬仰和纪念,它们的雕刻和结构也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俗和文化。城阙则是古代城市的象征,它们守护着城市的安宁和繁荣,见证了城市的兴衰。
阙,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窗口。通过研究阙的不同类型和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承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这些古老的石阙和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今天文化研究和历史探索的宝贵资料,它们带我们走进了遥远的过去,展示了古代中国的辉煌与智慧。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说文解字》第222课:“此”部的三个汉字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222课,讲《说文解字》“此”部的三个汉字(“此”部只有这三个字,“些”是新附字,暂时不讲):此、啙、㭰(部分设备不能显示),后两个字是生僻字,因此,今天的重点汉字是此,其余两字了解即可。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此。读cǐ。“此”是《说文解字》540部部首汉字之一。现代汉语部首检字法取消了此部,部下汉字多移入“止”部检索。“此”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现代字典检索归“止”部。《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此,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我们说过,《说文解字》中有“从某、从某”标志的,许慎确定的会意字,这里从止,从匕,匕即人之反文。看字形:
(此字的字形演变)
这个字的字形争论很多:(1)在甲骨文里,此字都是一只脚,一个人,《字源》陈英杰称”会以足踏人之意“。此就是“跐”之初文。你看,字形是不是有点像是一只脚踢一个人的臀部;(2)林义光《文源》:“匕即人之反文。从人、止。此者,近处之称。近处,即其人所止之处也。”这两条从会意字角度解说。
此外:(3)陈邦福(近代研究甲骨、钟鼎、碑刻的专家,镇江人)以为此是“祡(前面课程讲过:燔烧柴祭天)”的省文;(4)黄约斋(近代语言学家,金华人)以为此是雌性动物之称,因为字从“匕(女性)”从止。这两条是从象形字角度解说。
以上说解,似乎都有其根据,仅从字形来说,我们无法准确看出“此”字的本义。其实,这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汉字之中,一部分特别简单的字,后世解说往往争论很大。我们学习《说文解字》可以多了解,但却不要纠结于一定要遵从某种解说,毕竟古人不可能复生过来,所有的解说都是猜想。我们的办法是:都列出来,因为这样可以更充分地帮助大家理解这个字。
一般来说,此用作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与“彼”相对。《尔雅·释诂下》:“兹,此也。”邢昺《尔雅疏》:“此者,对彼之称。言近在是也。”吕叔湘《文言虚字·附录》:“此,这个。指人,指物,指地,指时,指事。”比如《诗经·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yì)“在彼国无人怨,在此国无人厌。《史记·河渠书》:“井渠之生自此始。”在这里产生了井渠。
(陕西郑国渠)
又比如《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知己知彼,此是兵家要诀。此行是也。”也是这个用法。
此外,此还相当于“如此”、“这般”。比如《诗经·小雅·苕之华》:“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开花凌霄藤,叶子密又青。早知这样苦,不如不降生。
(苕之华,其叶青青)
明代王世贞《过长平作长平行》:“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世间的怪事那有这般模样啊(指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俘虏),四十万人在同一天死掉。
此还用作副词。乃;则。就。《礼记·大学》:“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有了德行就有了民众,有了民众就有了国土,有了国土就有了财富,有了财富就有了国用。
此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此字的小篆写法)
2、啙。啙字现代汉语部首检字归“口”部,检字时要注意。读音有两个:
(一)z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窳(yǔ)也。阙。”许慎没有对这个字做六书判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称:“其形则从此,从吅,此亦声。”他认为是形声字。本义是窳,就是弱,劣。
《方言》卷十:“啙,短也。”《广韵·荠韵》:“啙,弱也。”《汉书·地理志下》:“楚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故啙窳媮生,而亡积聚。”颜师古注称:“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故朝夕取给而无储偫(zhì,积蓄)也。”大意是,因为楚地资源丰富,朝夕可以随时取用,所以楚地人成了力弱不勤的人,因此没有储备和积蓄。
后来,“啙窳”一词,常常用来形容苟且不求上进。《玉篇·此部》:“啙,《史记》云:‘啙窳偷生。’谓苟且也。”清代谭嗣同《鹦鹉洲吊祢正平》:“丈夫啙窳偷生,固当伏剑断剑死。”我们知道,谭嗣同是真正不会苟且偷生的人,所以后世纪念他是真英雄。
(谭嗣同像)
(二)cǐ 。读音出自《集韵》。有两个用法,(1)用同“呰(訾)”,《集韵·支韵》:“呰,苛也,或从吅(作啙)”;(2)用同“疵”。《集韵·支韵》:“呰,瑕也。或从吅(作啙)。”《汉书·叙传下》:“阉尹之啙,秽我明德。”颜师古注称:“啙,与疵同。”指宦官弘恭、石显等人谮毁萧望之、刘向、周堪等,使元帝杀贤傅良臣,连累汉元帝明德。
啙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啙字的小篆写法)
3、㭰(这个字部分设备不能正常显示,字形是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朿”)。㭰字现代汉语部首检字归“止”部,检字时要注意。它的读音有两个:
(一)zuǐ。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㭰,识也。从此,朿声。一曰藏也。”形声字。这个字有两个意义:(1)识。无应用实例,暂缺详解。(2)藏。无应用实例,暂缺详解。
此外,㭰另有一义:口;鸟嘴。《广雅·释亲》中又有一解:“㭰,口也。”王念孙《广雅疏证》:“《众经音义》卷一引《字书》云:‘㭰,鸟喙也。’“《玉篇·此部》也有:“㭰,口也;鸟喙也。”《广韵·支韵》则说:“㭰,同“觜(嘴)”
(鸟喙)
(二)zuī。读音出自《广韵》。石针。《广雅·释器》:“石针谓之㭰。”王念孙《广雅疏证》:“㭰者,锐末之名。”《集韵·支韵》:“㭰,《广雅》云:‘石针也。’”
(石针的样子)
㭰字的小篆写法如图:
(㭰字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222,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这样的阅兵式,玩的什么意思
俄罗斯今年在首都莫斯科5月9日的胜利日的“大阅兵”,缩小了规模,不见了欢声雷动,和喜气洋洋的场景。
出席的国家领导人和仅有的几位外国元首,个个表情严肃,神情恍惚,掩盖不住内心的焦虑和沮丧。
更让全球大跌眼镜的是,一改往年阅兵式的主战坦克钢铁洪流,仅仅只有一辆小坦克,据说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制造的T-34坦克。
数量众多的俄罗斯(包括前苏联)主战坦克形成滚滚钢铁洪流,一直是俄罗斯向全世界炫耀的重要军事力量,也是每次“阅兵式”上展示的主要军事装备和阵容。但这一次,仅仅派出了老旧不堪、根本不具备现代战争价值的T-34出场,并且只有孤零零的、甚至可笑的一辆。偌大的俄罗斯,难道就拿不出来几十辆像样的坦克,当然不是。
难道普京总统不知道这实际上就是阅兵式的一个笑话吗?普京当然知道,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已经非常清楚,俄罗斯再多的先进坦克,也不是整个西方的对手,也抵挡不住西方的反坦克武器,因此,不如低调一点,示弱一点。
装甲车数量倒不少,但装甲车不是战场进攻的主力,更多的是保护步兵免受轻武器的伤害。现在,普京思虑的更多的是自我保护,而非进攻。
从没有空军战机参加阅兵式,也能很好地说明普京的这种心态。俄罗斯目前的各种军用战斗轰炸机多得是,却没有一架参加以往必不可少的“阅兵式”,也是个明显的例证。
普京再也不想在全球面前展示什么强大的武器装备了。他现在恐怕深深意识到,再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没有用,而且,实际上也强大不到那里去。
辩证把握“制”与“治”
人民日报
国家治理的中心问题是“制”与“治”,即制度与治理。完整的国家治理由“制”与“治”共同构成。辩证把握“制”与“治”,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
“制”与“治”内在联系。一方面,“制”是“治”的依据。国家治理体系根据国家制度构建,治理体系的结构、联系、规则、运作等是由国家制度性质决定的;国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依据国家制度来展开的,国家治理的方向、道路是由国家制度确定的。另一方面,“治”是“制”的实现。例如,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其中治理体系是国家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化、实体化,治理能力是国家制度在贯彻落实中的主体化、应用化。
“制”与“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只有建立好的制度,才能形成合理有效的治理。同时,治理的好坏直接关乎制度的存亡与兴废。没有有效治理,再好的制度也难以发挥作用。不能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等同起来,并非国家制度健全了,国家治理水平就能自然而然地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制度效能,彰显制度优越性。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也会使制度进一步完善、发展。例如,治国理政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常常会为制度所吸收,转化为成熟定型的制度。
“制”与“治”的统一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合理把握“制”与“治”的关系。先进的国家制度不是主观设定和随意创造出来的,而是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形成和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探索的结果。随着实践的发展,制度和治理也需要发展。一般来说,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不能停滞不变。实践在发展,制度须创新,以不断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与此同时,治理也必须面对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切实改进方式方法,提高现代化水平。制度建设要增强前瞻性、把握主动权,既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研判思考我国改革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多一些未雨绸缪。治理要增强协调性,持续有序推进。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顶层设计,又有配套实施,应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提高精准性,实现精细治理。随着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治理从粗放管理走向精准治理。这就要求增强问题意识、树立问题导向,努力使治理扎实到位,力求取得实效。
辩证把握“制”与“治”,关键在于明确合理方式与途径,使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首先,要提高制度执行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提高制度执行力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才能有效增强治理能力。其次,要全面深化改革。让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需要继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只有破除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充分释放制度潜能,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正因如此,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再次,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现代制度文明的基本标志,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要不断完善各方面法律制度,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用法治来实现制度与治理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24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