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阃什么意思(阃)

阃什么意思(阃)

中国的父亲到底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 你做到了嘛

前段时间关于男孩教养的文章,得到了很多朋友反馈。育儿专家一再强调爸爸卷入的重要性,于是引发不少妈妈的心头烦恼,诸如抱怨爸爸陪孩子太少,爸爸经常不着家,跟婆婆发生冲突的时候从来都不声不响等等。

我很能理解妈妈们的心情。除了工作,照料家庭的任务,往往也非常自然地落在女人们的身上。养孩子和过日子,是需要慢工细活的大工程。家中的地板拖过多少遍,花了多少时间洗衣服,费了多少心思准备餐饭,看了多少育儿书,以及为了护理好孩子操碎心等等,所有这些事,都不容易看见成绩,还特别的消磨人。

如果这个时候,爸爸们的功能缺失了,妈妈们就更难以获得内心的平衡,情绪也容易出问题。

爸爸缺席、爸爸功能弱化的事实,一直都是很多婚姻出问题、甚至导致离婚的一大原因。在微信与妈妈们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爸爸们有三宗“罪”,最常被妈妈们“控诉”。而每宗“罪”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漫长的历史,盘根错节着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传统等复杂原因。

若能看到这些背后的原因,也许能帮更多家庭去探查夫妻矛盾的问题根源,减少埋怨,真正做到夫妻之间彼此理解,做互相支持的父母,给孩子一个更融洽的家庭氛围。

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中国爸爸们背后那些事,也算为那些被埋怨的爸爸们,说两句公道话。

“要像个男子汉”“你是不是个男人?”

——苛刻要求下长大的男人,很难柔软

有这么一个神奇的词,它用来形容男性,笼统含糊,指向不明,但大家似乎都心照不宣地明白这个词的意思。这个词,就是“男子汉”。

通过百度你就能看到,“男子汉”是个非常古老的词,起源于西汉。男子汉的优秀品质到底有哪些呢?大量的文章对这个话题都有描述。随便挑出一些关键词,都能让人觉得亚历山大,比如:沉稳、事业心、坚毅、勇敢、自信、有风度……

当一个男人表现的太脆弱、怯懦、不够宽容……的时候,女人有时就会说这么一句话:你还是不是个男人?到了家庭教养当中,父母们同样对自己的男孩有这样的高期待。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棍棒教育的对象,也更多是男孩。

不仅是“棍棒”伺候,打了你还不能哭哭啼啼。“男儿有泪不轻弹”,这句话让多少男人压抑着眼泪,牙齿打落了也得和血吞了,一点气也不能吭。

从心理学角度讲,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当然,对于男人来说也不例外。哭,除了表达情绪之外也常作为一种传递信息的信号,例如婴儿或一般的小孩在不舒服或不满意的时候,就会哭着向父母传递信息,或是饿了、渴了、热、冷、痛、尿床等。当父母或监护人听到哭声时便对其做出适当的处理。

当人内心极度痛苦时,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哭后能使人心情畅快。当遭遇严重精神创伤,陷入忧虑和绝望,不吃不睡时应设法大哭一场。如果在该哭时强忍住不哭可能会憋出病。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相当于“慢性自杀”。他调查发现,长期不流泪的人,患病机率比流泪的人高出一倍。费雷同时指出,男子的胃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长期不哭者占了多数,因为相对于女人来说,男人一向被灌输着要坚强、不许哭的硬汉形象。

不会哭的男人们,从小缺少他人的共情,自然也不懂得如何去理解他人的情绪。成家后,有了孩子,他们就会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亲,即使明白过于严厉的教育不恰当,但是在面对孩子的脆弱、情绪失控的当下,仍然觉得难忍,甚至是内心莫名的不耐烦、无法接受——因为他们幼时,就是这样被嫌弃着长大的。

这个时候,妈妈们就需要充当调和剂的作用,夫妻之间多就事论事地沟通,少埋怨,更不要进行贴标签式的相互指责。

重男轻女、溺爱

——没有找对自己位置的男人,是没长大的男人

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可算是中国特色。很多家庭为了生一个男孩,费尽了心思。而一旦女人生了男孩,家庭地位也立刻变得不一样。就是在这种理念浸淫的家庭里,男孩子跟熊猫一样的长大了,他们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往往容易过度宠溺这些男孩。

在近代,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中,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常有新闻报道,妻子抱怨婆婆半夜进房间,给丈夫盖被子。一位朋友说,她结婚那天,她婆婆泪眼婆娑,好像不是娶媳妇,倒像是嫁儿子,满脸的不舍和痛苦。

与上一点恰好相反。“男子汉”的苛刻,会催熟男人;而重男轻女背景下,过于宝贝“男孩”,则会让他们长不大。

微信上就曾有一位离异妈妈告诉我:

我前夫排行第三,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妈和两个姐姐都非常照顾他。小时候家里条件再不好,也都让他体体面面的,想要啥,几乎从来没被拒绝过。

跟我谈恋爱的时候觉得还可以,反正家里人也都有帮衬着。可是结婚后,他的真面目就露出来了。他妈妈托人给他安排的工作,他也不好好做。爱出去玩,爱喝酒。我想着家里也不能总指望老人啊,于是出去工作。可是我要是加个班,跟哪个男同事打了个电话,他就会跟我吵。生了孩子以后,以为会好点,结果他变本加厉,完全不管孩子的事,自顾玩自己的。我没办法,只能坚持工作。他肯定不满,开始借着酒劲儿对我拳脚相加。酒醒了又各种道歉。实在是没法坚持了,才离婚了。

这位妈妈讲述的男人,问题出在哪儿呢?

稍作了解我知道,他的成长中,父亲几乎是缺席的。在他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过程中,没人教会他如何做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男人。

在妈妈的过度溺爱下,他学会了依赖。就像是一个应该学走路的孩子,大人不忍心孩子受苦,给他装了一双自动的轮子。走出家门后他会发现,轮子在外头就走不动了,外面的世界有完全不一样的规则,这让他寸步难行,内心也充满了挫败感。于是,他一方面继续依赖妈妈的照顾,一方面难以给妻子承诺。他的夫妻关系,又复制了他和母亲的“被照顾-照顾”关系。一旦妻子哪里做的不好,就会激起他的愤怒。

家暴、对妻子不负责、不能维持自己婚姻,这些行为跟女人当然无关,但也不能归咎为这个男人。其实他也是痛苦的。是他的父亲、母亲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剧。在长长的成长路上,没人帮他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转变。

这个问题,如果不希望再在我们的孩子身上重演,请做到两点:一,妈妈们少溺爱,二,爸爸们别缺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愚孝

——被家庭道德观捆绑的男人,缺乏个人力量

理想的中国夫妇关系,应该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阃内阃外的隔离,就在小家农户,夫妇感情淡漠也是常见的现象,男子疼爱妻子,被认为是没出息的,尤其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夫妇间的亲热。……这种夫妇间在情感上的矜持和保留,很显然是社会结构的典型产物,但却与人类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悖。

上面这段话,来自台湾学者李亦园的着作,名叫《人类的视野》。在中国,家庭制度具有极大的特殊性。讲权威,有等级,且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主旨。于是夫妻关系成为家庭中最弱的一种关系。而这样的家庭里,得不到丈夫更多关爱的女人,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儿子身上。“母凭子贵”让妈妈们对男孩又多了一重特殊感情。而儿子们,往往也很难从与妈妈的共生关系中,真正走出来。

孝顺,尤其是不忤逆母亲大人的意愿,这是过去的中国男人在家庭婚姻生活中,始终遵循的信条。到现在很多传统的家庭中依然如此。即使母亲不对也如此。这就被称为“愚孝”。

微信上一位妈妈,曾经发来让我非常揪心的一段话。很长,我做了删减:

我和我老公结婚两年多,孩子1岁多了,一直都是我带,婆婆也会给我帮忙。这期间,我母亲去世了,我想回家陪陪爸爸,就带着孩子回老家了。就是这个时候问题爆发出来了,公婆要求我带孩子回去。怪我没照顾好孩子。

婆婆说,别人家孙子都比我孙子胖。公公说,你别让孩子哭。婆婆还说,那是我孙子,你把孩子给我带回来。

我老公是家里的独子,可是却很难帮我说上一句话。还有很多经济方面的事,公婆总好像要防着我,我爸生病从公婆这里借了些钱,没多久就要我们还回去。儿子是他们的,孙子也是他们的……他们想过我吗,我现在比结婚前瘦十多斤,我一个人带孩子,我从没说过,婆婆总让我和她吃剩饭,让他儿子吃新的……

有时候,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孩子有时闹人,我就想打他,想这不是你孙子吗?我不知道怎么有这种想法,很可怕,我那天冲孩子大喊,他哭得很凶,我还是想打他,我喊来老公,让他看孩子,我出去静静……

在这个案例中,问题出在孩子爸爸功能被完全弱化掉了。他原本应该一直能够站在妻子的边上,给以帮助和支持。他原本应该要明白,孩子是属于父母的,绝非爷爷奶奶或者“家族”。唯有爸爸发挥起自己的沟通、平衡作用,妈妈的处境才能更快地转好。

是案例中妈妈的丈夫、孩子的爸爸严格遵守着自己的“孝道”,不敢站出来说话,导致了妻子的极大困境。但是,又能说问题绝对在他吗?

所以,类似这样的问题中,指责其实是最没用的,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维持一个家庭不易,最终需要的,还是夫妻同心,协力。

好在随着教育程度的逐渐提高,上述的很多情况也都在发生变化。不仅妈妈们不断在付出努力,爸爸们也都在悄悄改变。

写此文,只是希望每个家庭中,沟通理解多一些,误解和说不清道不明的阻碍少一些。爸妈们,加油!

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末代,都来自绍兴,最终成为中国人都知道的名人

\r\r\r\r\r王阳明传\r\r\r\r\r小引 缀着驼铃的鞋\r

一生极重践履的王阳明,像只鞋。这只鞋上插着生命的权杖,形成心学的倒T字形结构——不是十字架,也不是钻不出地平线的大众的正T字形。他的“致良知”功夫就是要把人“打开”,拉成与大地垂直、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

\r

拔着头发离开地球的是阿Q,当缩头乌龟还挺体面的是假洋鬼子,只是鞋而无权杖的是孔乙己,只耍权杖而不愿当鞋的是不准别人姓赵的赵太爷。“未庄”不一定是绍兴,王阳明和鲁迅却同是绍兴人。未庄是俗世,他俩是圣雄。

\r

圣雄的生活方式是:既生活在这里,又生活在别处!换句话说,圣雄是只注定要走向远方的鞋。

\r

《明史》王阳明本传中只附了一个学生:冀元亨。因去过宁王府而被当成王阳明通宁王的证据给抓起来,在锦衣卫的监狱里受了百般折磨,但他对人依然像春风一样,能感动得狱吏和狱友们垂泪,他把坐大狱当成了上学堂。司法人员惊奇地问他夫人:“你丈夫秉持什么学术?”她说:“我丈夫的学问不出阃帏衽席之间。”闻者皆惊愕不已。

\r

中国人训练感情的场所不在教堂,而在家庭、在“阃帏之间”,养成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世界的态度,就能活出真诚恻怛来,这真诚恻怛就是人人能说却难实践的良知。人们如果能像天天穿鞋一样“践履”真诚恻怛,就爱仁而见性了。

\r

先做只鞋,再插上权杖,也不是阳明学的精神。那是把鞋的“大地性”当成了手段,断断成不了圣雄,如果成功也只是枭雄。

\r

再高贵的鞋,也是踩在脚下;但路也正在脚下。许多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找不到合脚的鞋。致良知,就是要你找到可以上路的合脚的鞋。致者,实现也。能否实现呢?就看你肯不肯去实现——因为,它就在你自身——“心即理”。王阳明这样解释孔子说的上智下愚不移——不是不能移,只是不肯移。只有成全自己之生命意志的人才能“践履”在希望的道路上。

\r

说无路可走的人,是没有握住自家的权杖,把生命的舵送给了别人。

\r

心学或曰阳明学并不是给世人提供任何现成或统一的鞋,如果有那种鞋就是枷锁和桎梏了,心学只是告诉人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那双合脚的天天向上的鞋——找这双鞋的功夫与天天向上的功夫是同一个功夫。

\r

路在脚下,“鞋”在心中。你的任务是找与走,走着找,找着走,边找边走,摸着心中的鞋,蹚过脚下的河……这只鞋,阳明叫“良知”。

\r

这样边找边走,就凸显出权杖的“权道”来——这个权道的“权”是秤砣,以及因此衍生的权衡、权宜的那个权。权,就是“感应之几”,“几”是那个权衡而得中、微妙的恰好。道是规定“权”在运用中显现出来的意义。权道因此恰恰与流氓的无标准相反。权,若无道,便成了水漂、风标。日本阳明学派创始人中江藤树端的是知音:“权外无道,道外无权;权外无学,学外无权。”权道就是道权合一、学权合一。

\r

没有道的权杖,就成了摆设或凶器。有了道,权杖才能变成金箍棒,草鞋才能变成船,驶向理想的港湾。通权达变,是孔子认可的最高境界。不能通权达变就是刻舟求剑、守株待兔……

\r

这个权道是践履精神与权变智慧的一体化,也是圣贤功夫与俗世智慧的一体化——一讲权变就滑向流氓,为杜绝流氓就割断权道,这都是没有找到自家本有的良知。权,人心这杆秤的秤砣,王阳明说就是良知,它自体不动,无善无恶,却能量出善恶是非。

\r

所以,王阳明这只鞋还缀着秤砣,这砣是风铃,更像驼铃。

\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