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梃击、红丸和移宫三大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明朝末年曾发生过三场举世震惊的迷案,耐人寻味的是这三场迷案几经反覆,自始至终都没有盖棺定论。魏忠贤把持朝政后,为了打击东林党人,便命内阁大学士们编纂了一部《三朝要典》,将“梃击”归罪于王之寀,“红丸”归罪于孙慎行,“移宫”归罪于杨涟等。崇祯元年五月,阉党倒台后,倪元璐上书明思宗,请求毁掉《三朝要典》,重新恢复三案原来的结论。南明弘光时,阮大铖等阉党又想重编《要典》,不料清兵入主中原,明朝宣告灭亡,围绕三案的斗争也就拉下了帷幕。
那么三案究竟是哪三案呢?这三场迷案的真相又是如何?它们是怎么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
明光宗朱常洛,“三案”都与他存在关系
明末第一大案:梃击案明神宗万历年间,郑贵妃得到皇帝的宠爱。皇长子朱常洛的储位受到了威胁,大臣们都怀疑神宗会因为郑贵妃的缘故而废长立幼,为此他们接连上书请求立太子,弄得神宗苦不堪言。朱常洛被立为太子后,大臣们怕皇上变心,坚决请求神宗遣福王到藩国去,神宗只得应允。
就在万历四十五年五月四日,忽然有一个人手持枣木梃闯入太子所住的慈庆宫,打伤了守门人。这个怪人一直冲到前殿才被太监和侍卫们制服。皇太子急忙禀奏神宗,于是刑部奉命将这个梃击的人捉拿审问。
根据巡城御史刘廷元的汇报,犯人名叫张差,说话语无伦次,看上去像个疯子。问他为什么冒闯皇宫,他也只疯疯癫癫地回答说“吃斋讨封”。经第二轮审问后,进一步了解到张差因与人发生纠纷,打算赴朝鸣冤。结果在路上遇见两名男子,他们骗张差说没有凭据是不能进宫的,要想伸冤,需手持木棒才能进去。张差稀里糊涂的就相信了,他在次日闯入宫中,不慎打伤了守门官。所以依大明律法,可按在宫殿前伤人的罪名,将张差处以斩首。
刑部本想以疯子误闯宫门来结案,但提牢主事王之寀认为另有隐情。他在提审张差后,又上奏说罪犯可能是在装疯!在王之寀的威逼利诱下,张差进一步供认说自己的父亲亡故后,有马三舅和李外父两人介绍他跟随一个老公公进京。那个公公给他饭吃,还叫他去一个地方打杀人,说“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我们救得你”。说完便给他一根木棒,领到慈庆宫外,叫去他冲进去打人。这样,张差的案件就不单是疯子持棍扰乱宫廷案,而是有主谋唆使的谋杀案,谋害的对象正是太子!
这一审下来非同小可,文官们纷纷上疏,通过各种方式来暗示郑贵妃是幕后的主谋。后来通过审讯,又得知那名老公公就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贵妃为此大为惊恐,急忙请求神宗做主,神宗则让她亲自去向太子解释。贵妃与太子见面后说:“凡事仗小爷顾看”,太子也回答说:“还仗娘娘顾看”,二人且拜且泣,神宗也在一旁掩泪。
二十八日神宗召集百官来到太子的慈庆宫,宫中摆有太后的灵象。神宗对群臣说,自从太后驾崩后,自己哀痛不已,为此还生了病。谁知前几天有一个疯子闯入皇宫,惹出是非来,造成满朝的流言蜚语。为此,他斥责群臣说:
“尔等谁无父子,乃辄来离间我耶?”
接着又表达了不愿再追究下去,以免伤害家庭和睦的态度。然后便下令将张差、庞保等人即时处死,余者皆不问。
说完后,神宗便拉着太子的手对百官说:“我儿极孝,我极爱惜他。”不料御史刘光复却在朝班中大叫,抗议这么草率的处理。神宗为此大怒,连呼“锦衣官何在?”下令将刘光复拖出去梃杖。百官见此,都不敢再力争。于是神宗又接着安抚太子,说储位已定,绝无改立的可能,又问太子还有什么要说的。太子见父皇为了袒护贵妃,不许再追究,也只好说:
“似此风癫之人,决了便罢,不许诛连。”
之后,张差等全被灭口,而王之寀也被罢黜为民,一场涉嫌谋害太子的梃击案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天启元年,神宗与太子都相继离世后。朝廷便恢复了王之寀的官,他向熹宗上疏说梃击案的主谋是郑国泰,请求追究当年刑部官员的责任,熹宗答复说“不必追论”。等到魏忠贤专权后,《三朝要典》却再次翻案,说王之寀“诬皇祖于不慈,陷先帝于不孝”,给他扣上了一顶大帽子。还指控王之寀曾借梃击案来敲诈郑国泰三万两白银,最终将其下狱治死。
在明神宗的干预下,梃击案草草了结
明末第二大案:红丸案万历四十八年,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继位。当时郑贵妃还住在乾清宫,她向朱常洛进献八名美女,结果仅过了十天,皇帝的身体就被弄垮了。内侍崔文昇等服侍朱常洛用药,当晚出现腹泻的症状,皇帝为此起了三四十次床。
朱常洛自知时日无多,便招阁臣方从哲等入内受顾命,他偶尔听说到李可灼有仙丹,便传其进来诊视。可灼进献数粒红丸,常洛吃了一粒后,病情逐渐好转,感觉身体舒畅。诸臣于是退出,临睡前皇帝又吃了一粒,结果第二天再也没有醒过来。
皇帝驾崩后,方从哲拟旨赏赐李可灼白银五十两,御史王安舜率先提出质疑,认为红丸对皇帝的病症非但无效,反而有害,李可灼只是一个庸医,犯有轻率用药之罪,哪里谈得上赏赐呢?之后孙慎行等纷纷进言,攻击李可灼与崔文昇。认为崔文昇先是用泻药加重了皇帝的病情,李可灼再进红丸伤害了皇帝的生命。高攀龙更是说崔文昇是郑贵妃的心腹,其罪应不在张差之下。之后,矛头又指向了方从哲,认为他对皇帝的死应负主要责任。
熹宗继位后,将崔文升发遣南京,李可灼遣戍边疆。天启五年,阉党当政,又把案件翻过来,赦免了李可灼的罪,认为大臣们“妄疑先帝不得正其终”,诽谤朱常洛死于非命,故而涉事的皆削职戍边,成为阉党打击东林的借口。
群臣怀疑明光宗死于庸医之手
明末第三大案:移宫案朱常洛刚继位时,他的爱妃李选侍曾请求尊郑贵妃为皇太后,光宗应允了下来。当时宫中传言郑贵妃送美女给光宗,才导致龙体欠安,御史杨涟借此弹劾崔文昇用药失误,又劝光宗不要封郑贵妃为太后。
三天后,光宗召见大臣,屡次向杨涟使眼色,要求他不要轻信谣言,随后驱逐崔文昇,搁置了封太后的命令。不久,光宗病重,李选侍请求封自己为皇后,谁料光宗没来得及答应,就因红丸而驾崩了。当天杨涟、刘一燝等阁臣急忙入宫祭奠,有太监持棍把守,诸臣夺门而入。
刘一燝问太监们说:“皇长子何在?”
东宫伴读王安回答说:“为李选侍所匿耳。”
刘一燝大呼:“谁敢匿新天子者?”
王安急忙入宫见李选侍,骗她将皇长子送出来。大臣们见到了皇长子,急忙叩头呼万岁。皇长子回答:“不敢当”。群臣共请皇长子到文华殿去举行登基仪式,他们左拥右抱,护卫着皇长子。李选侍命人传皇长子回来,太监李进忠呵斥群臣说:“汝辈挟之何往?”杨涟也反过来斥责了太监。
皇长子到达文华殿后,群臣请求他立即登基,长子回答说等到六日再继位。于是大家又拥皇长子入住慈庆宫。刘一燝说:“今乾清宫未净,殿下请暂居此。”接着,周嘉谟等联合上疏,请求李选侍移出乾清宫,以便皇长子登基后好回去居住。
就在登基的那天,李选侍仍然没有移出去。杨涟与方从哲为此发生了争执,后者认为移宫可以暂缓几天,杨涟则大声说:
“天子无复返东宫礼,选侍今不移,岂容姑息,且汝辈何敢如是!”
李选侍无奈,只得迁了出去。之后宫中出现了许多传言,说李选侍被撵出乾清宫后曾想自杀,她的女儿皇八妹也想投井自尽等等。这些传言让刚继位的熹宗很烦恼,他对阁臣们说李选侍虽然凌辱过自己的母亲。但是看在先帝的面上,自己始终善意的奉养她,从无虐待之事,外界传闻,令人寒心。为了保卫皇上的名声,杨涟便写了一篇《移宫始末》上奏朝廷,证明熹宗与诸臣从未逼迫过李选侍。熹宗读后,下诏说“极公极正,极真极切,甚惬朕心”。
后来魏忠贤当政,杨涟上疏弹劾他,阉党便借为“移宫”翻案为借口来打击杨涟,把整个案件搞得面目全非。
结语:明末三大案可能的历史真相首先,梃击案在万历元年已有先例。当时有个叫王大臣的人身穿内侍服混入宫中,被侍卫抓获。张居正与冯保想借此来陷害高拱,令人暗教王大臣供认说是高拱派自己的来行刺的。结果王大臣在审问时迎对拷打不满,便大呼:“许我复归,乃掠治我耶?我何处识高阁老?”张居正没办法,只要把他斩首了。
有人据此猜测可能是朱常洛借张差来陷害郑贵妃,但是从郑贵妃乞求皇帝不要追究,以及神宗息事宁人的态度来看。最怕案件追究到底的就是郑贵妃,而若非神宗抚慰,太子恐怕不愿意就此善罢甘休。假使是太子陷害郑贵妃,那么追究下去反而对自己不利。庞保与郑贵妃存在干系,故而神宗才急切杀掉他。因此,挺击案中郑贵妃的嫌疑最大,而神宗最为难堪,他谁都不想追究,只得采用息事宁人的办法来处理。一方面使郑贵妃从此收敛,另一方面安抚了朱常洛。
其次,红丸案也有先例,孝宗之死与用药有关,世宗也有误复仙丹而毙命的嫌疑,但前朝都没有闹得沸沸扬扬。朱常洛登基之初就已经身染重病,在服用崔文昇的泻药后,早已病入膏肓了。他也自知时日无多,才招群臣入宫受顾命。因此,吃红丸是死,不吃红丸也是死,群臣却借红丸案来互相攻击。一派指责对方涉嫌弑君,另一派也指责对方污蔑先帝不得善终,遂使真相面目全非。郑贵妃在此案中的嫌疑要小得多,光宗对她进献的美女来之不拒,对红丸也是主动服用,因此,很难说是贵妃故意毒死了光宗。
最后,移宫案时,李选侍与郑贵妃勾结,想要垂帘听政。诸大臣害怕被郑贵妃报复,急切的拥戴熹宗,并驱逐了李选侍。后来熹宗日渐长大,殆于朝政,淡忘了之前的旧事,而移宫大臣又多被阉党迫害,导致整个案件被翻转了过来。
三案对明朝政局的影响深远。最初大臣们虽然势若水火,但为的都是真相。主梃击的是为了捍卫太子,争梃击的又是要照顾神宗皇帝的处境;主红丸的是为了追究庸医的责任,争红丸的又是为了保全先帝的名声;主移宫的是为了防微杜渐,避免母后干政,争移宫的又是为了维护天启帝的形象,避免后人非议。
后来,因为主三案的大多是东林党人,一有不同意见就会被他们扣上“奸党”的帽子;所以许多人愤愤不平,反而投靠了阉党,并借助为三案平反的机会来攻击东林党。所以三案才成为明末党争的战场,使本来较清晰的历史被政治搅得面目全非了。
参考资料:《石匮书》、《明史纪事本末》等
常说而难写读的字
人们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常常遇到不少口头上常说却不能根据其读音写出来的字,或者是这些字在书面中出现了,又不能读出其音解释其义,造成“说”、“写”、“认”之间的严重脱节,故虽为口头上常说的俗字,却成了难以写读的“僻角”,20多年前赵老师把这些“俗语字”整理了出来,某刊物通过审稿后,因为字库问题造成生僻字打不出来,而没能发表,2015年赵老师再次整理后,发表于《昌黎文化研究》【注:本文以昌黎老奤方言为基础】。
一、表示动作或状态的
把蔬菜放在开水里略微煮一下就捞出来为“焯【chāo】”。把食物埋在灰火中煨熟为“爊【āo】”。把菜肴放在热油里炒到半熟,以备再加作料烹熟为“煸【biān】”,如:把葱花、姜丝先~一~。熬东西时边煮边搅拌为“馇【chā】”,如:~猪食。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为“糗【qiǔ】”,如:快吃吧,面条儿都~了,也叫饦【tuó】了。把凉了的物体再加热或烤热为“熥【tēng】”,如:你的衣服湿了,脱下来在炕头儿上~~。另外还有“汆【cuān】丸子”,“炝【qiàng】锅”,饧【xíng】面等。
把衣服上附加的物体缝上为“【㩟
zhài】”,如,~花边儿。一针对一针地缝为“缉【qī】”,如:~鞋口、~边儿。粗粗地缝合起来为“敹【liáo】”,先把你破了的袄袖子~上点儿,也叫“签【qiān】” ,如:~裤角。做衣服边儿或带子时藏着针脚的缝法为“缲【qiāo】”,如:~边儿。做棉衣、棉褥等,粗粗缝,使布和棉花连在一起叫“【䌥
yǐn】”,如:~棉被。将鞋帮与鞋底缝合叫“绱【shàng】鞋底子”。
两手不住倒换着拉回线、绳等为“捯【dáo】”,如:~回风筝;~录相带,也常说~饬【dáochì】。用手使劲揉或压为“搋【chuāi】”,如:~面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为“扽【dèn】”,如:把绳~直,把衣服~平。用巴掌使劲打为“掴【guāi】”(也读【guó】),如:鞋上沾的都是泥,快拿外面去~打~打。用手拔为“薅【hāo】”,用手压按为“掯【kèn】”,用手搔、轻抓为“擓 (扌汇)【kuǎi】”,如:~痒痒;还有舀的意思,如:从缸里~点儿米;另外昌黎地秧歌角色之一叫“老~”。用手推搡为“㧐【sǒng】”,如:他差点把我~个大跟头。插、塞为“擩【rǔ】”,如:不知道把钱包~到哪里去了。把钉、橛等捶打到其他东西里面去为“揳【xiē】”,如:在墙上~个钉子。把刀在布、皮、石头等物上反复摩擦,使之锋利为“鐾【bèi】”:~剃头刀。用手按为“揿【qìn】”,如:~电铃。把长条形的东西盘绕起来打成结或卷为“绾【wǎn】”,如:~起头发,~起袖子。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为“缒【zhuì】”,如:~城而下。用耕具划开土壤或用剪刀等尖利器物划开东西为“劐【huō】”,如:~地,用剪刀把鱼肚子~开。用铜铁等制成的两头有钩的器件连合破裂的器物称为“锔【jū】”,如:~锅~缸,巴~子。刀或剑等利器的刃部卷曲为“锩【juǎn】刃”。器物逐渐磨损失去棱角、锋芒为“勩【yì】”:螺丝扣~了。迅速的走称为“蹽【liāo】”,如:他一天~了一百里地;也有溜走之意:趁人没注意,他~了。(手脚等)猛折而筋骨受伤叫“踒【wō】”,脚扭伤叫“崴【wǎi】”,(腿脚)抽筋或僵叫“跔【jū】”,如:脚冻~了。
骑马不加鞍辔为“骣【chǎn】骑”:~屁股。称量东西为“彟【yāo】”(现也写做“约”)。染污,弄脏为“黵【zhǎn】”,如:墨水把纸~了。呕吐,气逆为“哕【yuě】”,如:干~(要吐而吐不出东西来)。猫狗呕吐,亦喻谩骂、胡说为“吣【qìn】”,如:满嘴胡~。尖嘴鸟禽啄东西为“鹐【qiān】”,如:别让鸡~地里的嫩苗。方向相反为“戗【qiāng】”,如:~风了;还有言语冲突的意思,如:两个人说~了。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为“擤【xǐng】”,如:~鼻涕。把燃烧着的东西弄灭为“焌【qū】”,如:把香火儿~了。皮肤上积存的泥垢和脱落的表皮叫“皴【cūn】”,如:手上全是~。雨点被风吹得斜洒为“潲【shào】”,如:雨往南~;还有洒水之意,如:熨衣服前先~上点儿水。
二、表示名物的
扣住纽扣的套叫“襻【pàn】儿”,也指功用或形状像襻儿的东西,如:打扣~儿,鞋~儿;当动词用时是指扣住,使分开的东西连在一起,如:用绳子~上点儿吧。而器物侧边供手提拿的部分也叫做“鋬【pàn】儿”。陶瓷、玻璃等器具上的裂纹叫做“璺【wèn】”,如:缸上有道~,打破沙锅~到底。锥子工具的杆子或短木叫“桯【tīng】”。杀猪后,在猪腿上划一个口子,用铁棍贴着腿皮往里捅,然后往里吹气,使猪皮绷紧,以便去毛叫“梃【tìng】猪”;梃猪时用的铁棍叫“梃子”。砸地基用的工具叫“夯【hāng】”,也有用力打的意思,如:拿棍子~。草本植物的茎称“莛【tíng】儿”,如:麦~儿。旧时夹手指的一种刑具叫“拶【zǎn】子”。把瓜、萝卜等擦成丝的器具叫做“礤【cǎ】手儿”。络丝、纱的用具叫“籰【yuè】”,也写做“篗”。烧酒的锅叫“甑【zèng】”(注:北方读【jìng】)。一种可以代替犁锄翻土的农具叫“耠【huō】子”,用耠子翻土称为耠地。穿在牛鼻子上的小铁环或小木棍儿叫“牛鼻桊【juàn】儿”。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叫“铫【diào】”,如:药~子。竹或木制成的绕线器具称为“线桄【guàng】子”。用竹篾、柳条或铁丝等编织的用具,能漏水,用于在水、汤里捞东西的工具叫“笊篱【zhàolí】”。凿金石用的工具叫“錾【zàn】子”。一种儿童玩具,两头尖中间大,称“尜【gá】儿”。婴儿的尿布叫“尿褯【jiè】子”。一种约略计算长度的单位,以成人两臂左右伸直的长度为标准,约合五市尺叫“庹【tuǒ】”,方言也读做【tǎo】。张开大姆指和中指(或小指)两端的距离叫“拃【zhǎ】”,方言也读做【chǎi】。靴或袜子的筒儿叫“靿【yào】”,如:高~儿靴子,高~儿袜子。
眼睛分泌出来的液体凝结成的淡黄色的东西俗称“眼屎”,亦称“眵【chī】目糊儿”。头发盘成的结为“鬏【jiū】”。人身上长出的突起的痣叫“痦【wù】子”。手、脚的掌面部分因摩擦而生的硬皮叫“膙【jiǎng】子”。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称为“囟【xìn】脑门儿”。另外还有“
【 㾵
jì】”,如:《红楼梦》第四回中“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
碾碎了的豆子或玉米叫“【䜺
chǎi】儿”,如:豆~儿。谷类磨成碎粒为“糁【shēn
】”,如:玉米~儿。残缺损伤的痕迹叫“【䍉
zhǎi】儿”,如:这苹果都有包~儿。
鸟类的胃叫“胗【zhēn】”,如:鸡~,也可以写成“肫【zhūn】”或“䏝【zhuān】”。鸟类喉咙下装食物的地方叫“嗉【sù】”,如:鸡~子。猪肚子部位的肥肉叫“囊囊膪【chuài】”,做为食物的猪臀部叫“后鞧【qiū】儿肉”,动物的膀胱俗称“尿脬【sūipāo】”。
地下室称为“地窨【yìn】子”。柱下的石礅或地基为“磉【sǎng】”。坚硬成块的东西叫“砟【zhǎ】”,如:炉灰~子。烟气凝积而成的黑灰叫“炱【tái】”(俗称“烟子”或“煤子”):煤~,松~(松烟)。没烧透的煤块或煤球还叫“煤核【hú】儿”。
常被误写作“蒜苔”的“蒜薹【tái】”,曲麻菜的学名叫“苣荬【qǔ mǎi】菜”,我们常吃的“豇【jiāng】豆角儿”。
他的敬称或群称为“怹【tān】”。
这里需要专门说一下“奤【tāi】,也有写作(呔)”,《字汇补》中解释为语音不正或口音与本地不同,多指操北方口音的人,“奤子”犹“侉【kuǎ】子”,南方人称操北方口音的人为“奤儿”。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二:“南人骂北人为奤子。”赵元任《钟祥方言记》:“奤,称北方人叫奤子。”。而在冀东乃至东北地区“老奤儿”为昌(黎)滦(县)乐(亭)人的代称,如:听口音,这孩子就是个小老~儿。
三、形容词,象声词,语气词
形容人软弱无能叫“【㞞
sóng】包蛋”。鼻子不通气,发音不清叫“齉【nàng】鼻子”,或称说话有点“齆【wèng】声齆气”的。鸟兽细软而茂密的毛叫“氄【rǒng】”,也用来形容又细又软,如:这畦韭菜长的太~了。身材矮小叫“矬【cuó】个子”。形容红脸的人叫“赤赯【táng】脸儿”。
疲倦,精神不振叫“发苶【nié】”,性情固执不易劝说为“忄刍【zhòu】”。形容一个人壮着胆子,勉强鼓起勇气叫“奓【zhà】着胆子”。使人害怕、可怕叫“瘆【shèn】”,如:~得慌。对人不满,怪罪叫“嗔【chēn】怪”,害怕,畏缩叫“打憷【chù】”。孩子调皮叫做“玍【gǎ】”,地痞无赖叫做“玍杂子”,人的脾气怪僻叫做“玍古”,“玍古”也指器物质量不好或事情结局不好,如:最近手头有点紧,只能抽~~烟了。另外一个“尕【gǎ】”字为小的意思,如:~娃子。
象声词中形容急促声响的“欻【chuā】”,如:~拉一声,从玉米地里闪出一个人。形容鸟儿急促地振动翅膀的声音“忒儿【teir】”,如:麻雀~的一下飞走了。
赶牲口的吆喝声,“嘚儿【dēir】”或“嘚儿驾”是向前进,“咿【yí】”是向左转,“喔【wǒ】”是向右转,“吁【yǔ】”是站住,“潲【shào】”是向后退。
方言中还有一个语气助词“㖸【niā】”,相当于“呢”,如:那个人正往这边儿走~。
四、双字俗语
粪便的俗称为“【㞎㞎
bǎ ba】”,可千万别写成表示饼类食物的“粑粑【bā ba】”,如:丁玲《水》三:“也有一些茅蓬,这里总又住满了人,还是他们拿出一点粗粝的荞麦~~来,和着水,大家贪馋的一下就吞光了。”
“袼褙【gē bèi】”:是用碎布﹑旧布糊成的厚片,是做鞋的原料。
“肋脦【lē te】”:是指人不整洁,不利落。
“嘚啵【dē bo】”:形容说话没完没了絮絮叨叨,含有贬义。
“钌铞儿【liào diào ér】”:钉在门窗上用来扣住门窗的铁片。
“腌臜【ā za】”:为不干净,肮脏的意思,后引申可用为形容行为、动作等的龌龊,有悖道德良知的层面;也用于心里别扭;不痛快。
“侧歪【zhāi wai】”与“侧棱【zhāileng】”都是倾斜的意思。
用纺车纺线前,先要用高梁杆儿把棉花搓成 bu2 jie ,破布叫破 pu2 che,这应该是哪几个字呢?
赵老师分析造成这些字难以读写的原因是:
1、这些字在口头上常用,但书面上却很少见,常记不常写,常说不常读。
2、这些字多为在方言土语中出现。
掌握这些文字在继承文化遗产,整理民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