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蒜的成语有哪些(蒜的成语)

蒜的成语有哪些(蒜的成语)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温馨提示:保存文末图片可直接打印。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我会写组词

蒜:suà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

醋:cù(米醋、吃醋、添油加醋)

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

摊:tān(摊位、地摊、烂摊子)

拌:bàn(凉拌、搅拌、拌嘴)

擦:cā(擦洗、擦脸、摩拳擦掌)

眨:zhǎ(眨巴、眨动、一眨眼)

宵:xiā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

燃:rá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

贩:fà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

彼:bǐ(彼此、彼岸、顾此失彼)

贺:hè(祝贺、贺岁、贺喜)

骆:luò(骆驼、骆驿不绝)

驼:tuó(驼铃、、驼背、驼绒驼峰)

恰:qià(恰好、恰巧、恰到好处)

三、多音字

铺:pū(铺路) pù(店铺)

分:fèn(分外) fēn(分开)

间:jiān(中间) jiàn(间隔)

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

四、理解词语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五、近义词

热闹——喧闹 娴熟——纯熟 分外——格外

规矩——规则 欢喜——欢乐 预备——准备

六、反义词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娴熟——生疏

七、句子解析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八、问题归纳

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从“味、色、声” 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理解: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九、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新年到了,我们家也会提前进行一次大扫除。年三十,还要贴对联,挂红灯同笼。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大年初一我们要给

长辈们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呢!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要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阅读链接”见教材第5页)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而《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温馨提示:保存图片可直接打印。

击鼓传花|烟台中小学生习作园地

芝罘区潇翔小学 四·三 战梓骁

指导老师:刘积慧

我玩过的游戏很多:有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跳大绳……但我最喜欢的是英语老师带我们玩的“击鼓传花”。

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英语老师播放音乐,我们依次把花传给旁边的人,等音乐停下之后,“花”在谁那,谁就得把单词和句型读一遍。比比谁读的更流利,更标准。听了规则之后,我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想一显身手。

只见英语老师从她那个似乎什么都能变出来的魔法口袋里拿出了一朵五颜六色的“花”,随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开始”。音乐声响起,从我开始传,我把花传给了旁边的大力同学,旁边的大力又传给另一个同学……突然音乐停了,“花”落到了大力手里,大力同学猛地站起来,吓了我一大跳,紧接着他正确、流利、自信地把英语单词和句型朗读了一遍,他读得非常精彩,我们立刻为他鼓起掌来,大力同学向我们笑了笑,表示感谢。

音乐声再次响起,大力接着往旁边传……最后,音乐停下的时候,“花”竟然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我的手里,由于我没有反应过来,大脑一片空白,慌慌张张地站起来。可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我只能硬着头皮把单词和句型磕磕巴巴地读完。英语老师温和地说:“你读得不够熟练,回家还要多多练习哦!”说完后还拍了拍我的肩膀。我立刻点头如捣蒜般答应了下来。音乐又响起来,“花”又传递了出去………

回家之后,我立刻读了起来,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经过多次朗读,果然比之前熟练多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要多多练习才行。

“击鼓传花”游戏很好玩,紧张又刺激,让我在快乐中增长了许多知识。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烟台日报社大小新闻教育频道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征集习作,内容不限,体裁不限,字数不限,只要能表达出孩子的真实情感即可。欢迎各位老师荐稿,也欢迎孩子们自己投稿。来稿请注明孩子姓名、学校、班级。作品可配发孩子照片。

投稿邮箱:121157218@QQ.com

责编:刘岩

审校:高涵

草木人间*楚辞里的香草—大蒜

百味人间大蒜香

文/雨中木槿

蒜,《楚辞》里的香草葫,是神奇又古老的药食两用植物。

蒜,爱其者沾沾自喜,每餐无蒜不香。厌其者闻味色变,臭不可言。

蒜,于我,情深意笃。如从小到大,不离不弃的玩伴。

能把蒜奇特古怪的辛辣味吃出缠绵的香,是很有讲究的。

记得小时,新蒜刚起(收),菜园子里头茬黄瓜正好长成条,还顶着灿黄的花,无比鲜嫩清甜。这时村庄里,夏天从蒜拌黄瓜的清凉味,开始葱郁。每天清晨,奶奶染一身夏露的凉气,采回一篮水嫩嫩的蔬菜。她小心翼翼地取出放在最上头的嫩黄瓜,清洗后,用菜刀随意地削出薄薄的瓜片。我和妹妹们在旁边等着吃黄瓜瓤,黄瓜瓤是不用来拌菜的,因疏松软塌,易浸透蒜味变味。爷爷从屋檐下拽几朵大蒜,剥了皮,入蒜臼捣成蒜蓉,加醋搅搅,浇在削好的黄瓜肉上,再滴几点麻油,满院飘着蒜香的黄瓜菜清凉味。隔着矮墙,大婶探过身子:“俺婶家黄瓜也能吃啦,咱家今天也大蒜拌黄瓜!”

而爷爷把蒜臼一遍遍地在清水里清洗,放在鼻子使劲闻闻,没有了蒜味,甩干水,摆在葡萄架下石台上。

脆爽酸甜,蒜香悠长的凉拌黄瓜菜,是夏天每家餐桌不可缺少的一道菜,有着仪式感。似乎新收的大蒜与刚结的嫩黄瓜,能代表去年和今年所有庄稼的收成,让朴实勤劳的乡亲心里踏实,有连绵不绝奔向幸福的希望。

那时我还发现,村子里,我去过的人家都有固定的味道。可能是闻习惯了,我家是草木清香味;东宅大婶家是糖果的甜味,因为大叔在糖厂工作;二力家是臭酱豆味,他家爱吃酱豆;隔壁大婶家,是大蒜臭味,为啥我家蒜是香味,很好闻,他家蒜味怪怪的臭。

后来我才明白,蒜,最讲究鲜。

剥了皮的蒜,不能让它氧化,抓紧食用;吃剩的蒜拌菜,及时处理;切蒜的刀,菜板,以及捣蒜蓉的蒜臼,一定立即清洗干净,放太阳或者通风处。否则,器具上的蒜味变质,再使用会污染新蒜的鲜香,成怪臭味,甚至弄的家里常年都是蒜味,不干净。

我的老家端午节有吃蒜的习俗。

俗语“五毒月”,气候热起来,虫子细菌猛生。正值插秧,晒麦子,收大蒜季。大人再忙,都忘不了给小孩,煮一锅大蒜鸡蛋,防病,祛毒。

我最爱吃烤蒜。拿几个蒜头扔进草木火中,烤的焦黄。辛辣味淡了,粉糯焦香,口感如菱角或大栗。端午节那天,小孩子都欢天喜地聚在一块,比谁家的蒜好吃。大人喜吃蒜蓉捣鸡蛋。煮一二只白水鸡蛋,去了蛋壳,放刚捣好的鲜蒜蓉里粗略捣碎,浇醋和麻油。满蒜臼的缤纷,蛋黄的明媚,蛋白的清丽,香醋的亮黑,蒜蓉的碎花白,往篮花碟一倒,村庄整个夏天的清凉馨香聚在了饭桌,夏花般温婉可亲。这道菜简单可口,健康实惠,大人们吃的酣畅,心安理得享受着劳作后的清闲

蒜,家乡最有代表性的吃法——糖蒜。

蒜薹抽后没几天,母亲从蒜地挖了一些蒜妞儿。坐在院子里一簇蜀葵花旁,叫上我剥蒜。先用刀削掉蒜根和茎叶,轻轻把一层红皮剥去。像婴儿脱了衣裳,露出雪白娇嫩的肌肤,咧着嘴对着脱衣服的人笑呢,样子可爱,超萌。水嫩如瓷,似乎碰了就能破碎。腌制糖蒜必须用这样的嫩蒜。

嫩蒜处理干净,细盐微腌会,浸入母亲早就燃柴烧开的醋中,撒适量的白糖,密封。十来天,就可以捞出来吃了。母亲一遍遍交代,捞糖蒜要用干净的筷子或勺子,不然糖蒜会变味,甚至生蛆坏掉。糖蒜,因醋的颜色和腌制的时间有关,色泽酱红亮泽或洁白如玉。吃起来,脆响嫩泽,微微酸甜,沁着纯纯蒜香味。小孩子老偷偷捞几头,装进书包,带学校当零食吃,困了就塞一瓣入口提神。吃过了,也没有谁嫌弃满口蒜臭味,这可能与乡村空气清新有关系,我永远这样认为。

蒜,随和百搭,含蓄稳妥,收敛起内心的辛辣,甘心做配料。我做菜离不开蒜,烧鱼,炒茄子,青豆,空心菜等家常菜,都拍几瓣蒜炝锅。特别是水饺,无蒜不吃。水饺皮的软滑,饺子馅的咸香水润连同醋的清酸,口感舒适,再加隐隐的麦香与蒜香轻绕,味好到极致。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春夏秋冬吃进肚子里,总让我想起田野,泥土,故乡这些词语。

很多人喜欢用吃大蒜和喝咖啡,来讨论品位和品味。品咖啡的人精致浪漫,吃大蒜的人与喝咖啡的人是反过来的。

读过一篇真实的文章,一位乡村教师,无法忍受务农的妻子口中大蒜味。他爱上了年轻美貌的女教师,两人私奔,朝夕相处,日子久了女教师嫌他不够品位,怕闻他身上的香烟味,他厌倦女教师刻意的精致生活。彼此苦不堪言,结果物是人非。而他的前妻没有了他,日子反而有了清闲,依旧爱吃大蒜,不仅学会做别致的蒜香美食,还有时间捯饬自己。生活的变故,教会了她如何做美好的女人。她吃过蒜食,捏几枚青绿的茶叶在口齿间细嚼,抑或顺手掐一片自己种的薄荷叶含着。走到哪里,浑身都散发着草木香气。

张爱玲可是绝世佳人,旷世才女吧,也吃蒜,她写《红苋菜》:“炒苋菜没蒜,根本不值得一炒。”

可见,蒜,这小小一物,从乡野的泥土里滚爬出来,奔向大千世界,不只烟火气洋溢,也越来越文艺了。

一根羽毛一头蒜是什么成语:鸡毛蒜皮

一根羽毛一头蒜是什么成语:鸡毛蒜皮。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

一根羽毛一头蒜成语答案是什么

答案是鸡毛蒜皮,在图中是左边是一根羽毛,右边是一头大蒜,和几个掉落的蒜皮,这两个事物一联系起来就是鸡毛蒜皮了。

比喻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

近义词 鸡零狗碎 薄物细故 细枝末节 牛溲马勃

反义词 稀世之宝 大是大非 荦荦大端 硕大无朋 竹头木屑 举足轻重 性命关天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两家邻居,东家以卖鸡为生,西家以卖蒜为生。两家人的生活都很辛苦,卖鸡要早起拔鸡毛,弄得满地都是鸡毛;卖蒜的要早起剥蒜皮,弄得满地都是蒜皮。本来两家相安无事,但一刮风就出事了:刮东风时,鸡毛会被吹到西家院子里,而刮西风时,蒜皮会被吹进东家院子里。两家经常为这些事争吵。

有一次,两家的矛盾升级了。卖蒜的与卖鸡的打起架来,双双负伤,最后对簿公堂。县官一看是为了“鸡毛”和“蒜皮”这样的小事,便说:“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来对簿公堂!每人十大板,回去反省吧!”外面的人有人说县官不公,有人则说其做得对,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后来,“鸡毛蒜皮”便传开了,并渐渐被用来表示那些琐碎、不起眼的事或价值很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