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立佛像的功德利益(立佛像)

立佛像的功德利益(立佛像)

庄严法相——佛造像赏析

“从来修佛果者,六度为先;成佛因者,造像第一。”在中国这个以大乘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造像是传播佛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历代造立佛像以弘法传道延绵不绝。

鎏金铜佛立像

鎏金铜佛立像, 真如塔出土,通高13.2厘米。铜质,通体鎏金。左手施无畏印,右手自然下垂,跣足立于台座上。台座为束腰式双层莲花座,下接六棱形基座。与大多数造像不同的是,此尊佛像背面平削,从侧面看呈“S”形,造型独特。袈裟样式较为少见,背面的造型更是独具特色,可初步判断这尊佛像年代为唐代。

鎏金铜佛坐像

鎏金铜佛坐像,东塔出土,两尊,通高11.2厘米。铜质,鎏金。一尊佛像头饰螺发,面相圆润,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身后为葫芦形大背光,背光外缘镂空火焰纹。另一尊佛像头饰螺发,着通肩式大衣,双手施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身后为葫芦形大背光,背光外缘镂空火焰纹。这两尊佛像以前后两片浇铸件铆接,背部都有银锭形缺口,内中空(原先可能塞有经卷),缺口及以下未鎏金(原先应有盖子)。这两尊佛像由于内中空的原因质量很轻,不可能用于日常的供奉,应该是专为佛塔而造的,从造型及工艺看,有明显的明代特征。

漆金木雕释迦牟尼坐像

漆金木雕释迦牟尼坐像,高71.5厘米。整尊佛像为木胎漆金,头饰螺发,肉髻低平。面相丰润,前额宽广,双目细长低垂,鼻梁修长,大耳垂肩,神情静穆慈祥,神态端庄稳重。佛像外部轮廓呈等腰三角形,比例均匀,结构合理。身着袈裟,边褶宽大,复杂繁密的衣褶生动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佛像双手置于腹前结禅定印,全跏趺坐于裙褶上。佛像雕刻手法简约,造型规整,线条流畅,优雅生动,具明代造像特点。

描金木雕观音坐像

描金木雕观音坐像, 高39.5厘米。观音发髻高盘,面形长圆,脸相丰腴。法相慈祥庄严,眉间嵌银珠白毫,双目低垂,宽鼻小口,嘴角上扬似微笑,护佑众生神韵自然流露。身着宽袖垂领衣,胸饰璎珞。右腿支起,右手放在右膝上,左腿盘起,左手掌心撑地。此观音坐像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代“石叟”款铜观音菩萨坐像极为相似,身躯造型完美,制作精细,造型端庄,比例匀称,体态优美,神态安详,犹如仕女形象,具有明显的世俗化特征和明代造像特征。

鎏金铜药师佛坐像

鎏金铜药师佛坐像, 高21厘米。铜质,通体鎏金。左手于腹前结禅定印,右手作施胜印,结跏趺端坐,为药师佛的重要标识。其躯体挺直,肩胸宽厚,整像形体硕大,材质厚重敦实。这尊药师佛像为明代中原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衣纹铸刻也以中原写实技法为主,衣缘处錾刻繁复缠枝花纹,衣纹曲走流回自然,凸显衣料的质感。本尊造像是一件风格独特的汉传佛教造像精品。

鎏金铜佛坐像

鎏金铜佛坐像, 泗洲塔出土,通高3.1厘米,重10克。铜质,通体鎏金,五官端正,双目微睁俯视作内省状,鼻梁挺直呈三角状,双唇紧抿,大耳紧贴两颊。着袒右肩式袈裟,不表现衣纹,仅以边缘饰连珠线来表示织物的存在。左手结禅定印托钵,右手抚右膝上,掌心内向作触地印,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式的束腰莲花座上。莲花座下缘有一圈连珠纹。这尊佛像具有明显的藏传佛教特点,像虽小却也难掩精美。时代应为清代。

鎏金铜菩萨坐像

鎏金铜菩萨坐像, 精严寺拨交,底径8.8、高15厘米。铜质,除头发外通体鎏金。面短宽丰圆,低头略侧,嘴微张。梳盘顶髻,赤身披袒,右肩袈裟,颈画三道肉纹,挂串珠,套臂钏、手镯,束腰下着裙裤,右臂上弯,掌心向左,左手施说法印。赤足一腿盘起半坐于仰莲座上,另一腿弯踏荷叶底,荷叶底圈有刻文“胡父明作”。时代应为清代。

荚苎木胎接引佛立像

荚苎木胎接引佛立像, 高26厘米。此件佛像比例法度严谨,具清康熙宫廷风格。佛像采用荚苎工艺,既保持木雕的纹路细腻、又使造像更具有神韵。“荚苎”工艺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制作考究,质量上乘。它世代相传,是民间工匠长期积累出的一种独特的装饰技艺。其整个制作过程全是手工操作,因此技术要求相当高,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讲究。荚苎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等,具有经久不蛀、光泽润亮、不开裂、不变形的特点。

漆金铜释迦牟尼立像

漆金铜释迦牟尼立像, 高19.5厘米。铜质,通体漆金。此尊佛像精雕细刻,从衣纹等处可以看出具有明显的乾隆时期铜佛造像风格。此尊佛像曾为张乃燕所藏。张乃燕,字君谋,张静江之侄,先后任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曾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在史学方面颇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战全史》,包括《希腊史》、《罗马史》等。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文藏】头条号!

漫谈:古玉做旧技法

被盗墓贼窃取 又失而复得的珍贵文物

欲知晓更多精彩内容请前往App Store或应用宝下载《收藏家》杂志App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

造佛像的功德,可以超度亲人

张元寿,并州人,心地善良,但他家以杀生为业。父母去世后,张元寿改行不再杀生,并开始持念阿弥陀佛佛号。为了超度双亲,他发心造了一尊三尺高的阿弥陀佛佛像,安置在老房子里,每天用香花灯等供佛。

一天,张元寿在梦中,看到屋内有放光,光中有座莲台,上面有二十多人,其中二人叫着张元寿的名字,张元寿就问:你们是谁?二人回答:我们是你的父母,生前虽然知道念佛,但贪酒吃肉,杀了太多的鱼和鸟,所以死后堕在叫唤地狱,虽然堕在地狱里,因为念佛的原因,滚热的铜汁和铁汁浇在我们身上,也像凉水一样。昨日有个身长三尺的和尚,来向我们宣讲佛法,和我们在同一个地狱的人,因为听和尚说法,都脱离地狱的苦难。这些和我们一起坐莲台的人,就是刚刚和我们离开地狱的。

张元寿醒来后,把这个梦讲给出家师父听,师父说,这是他造佛像的功德,救度了地狱中的父母。

供养佛菩萨十大功德利益

清晨一供养,开启佛化的一天!

清晨醒来,就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新的一天。今天,我也要调整心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跟家人、朋友、同事欢喜问候,在社交中带给别人快乐和希望,牢记佛陀的教诲,让我们传递慈悲、善良、真诚、包容、与人为善,让世界都充满正能量,种善因结慧果。请同修善友居士,与我每日在微信上供养释迦牟尼佛像(转发本条微信,布施给十方众生,转发内容中表情有蜡烛、鲜花、鲜果,既等同布施供养功德)感恩供养佛陀,只要有供养的心或行为,便可累积无比殊胜的功德。大供养功德回向:愿求者如愿,众生离苦得乐,世界吉祥安乐!也可在转发内容中,加以自己所想祈愿的回向,共植福德,受益十方众生,南无阿弥陀佛!

【供养佛菩萨十大功德利益】:

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

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

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

四、夜叉恶鬼,不能侵犯。毒蛇饿虎,不能为害。

五、心得安慰,日无险事,夜无恶梦。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六、至心奉法,虽无希求,自然衣食丰足、家庭和睦、福寿绵长。

七、所言所行,人天欢喜。任到何方,常为多众倾诚爱戴、恭敬礼拜。

八、愚者转智,病者转健,困者转亨。不愿为妇女者,报谢之日,捷转男身。

九、永离恶道,受生善道。相貌端正,天资超越,福禄殊胜。

十、能为一切众生,种植善根。以众生心,作大福田,获无量胜果。所生之处,常得见佛闻法。直至三慧宏开,六通亲证,速得成佛。

每日一次供养,每日一次分享,便可积累大功德,恭请此文,传递正信能量,利益身边,更是殊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禅意观世音佛像摆件阿弥陀佛尺寸:高23厘米 底座直径6.5厘米

禅意观世音佛像摆件阿弥陀佛

尺寸:高23厘米 底座直径6.5厘米

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 几个“第一”足以让国人震撼

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祖庭,有着1900年的历史。佛教传入中国,源于汉帝一梦,派人西方求法,遇得高僧白马驮经,最后佛落中土,创立了中国佛教释源——白马寺。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联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今年十一黄金长假,有幸第二次去洛阳观瞻白马寺,三十年白云苍狗,已不是当年的懵懂少年,终于对中国佛教祖庭白马寺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几多沧桑,几多感慨,要是没有战乱和苦难,也许佛法能够在中国发扬广大,因为这里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文明久远,只有这里才是她的安乐之所。

白马寺外停车场

从洛阳龙门石窟一整天的参观,日暮时分匆匆赶到洛龙区白马寺镇投宿,为的是躲过黄金周稠密的人流,第二天清早能够顺利进入寺内参观,下午还要赶去少林寺,这一路行程都是通过周密的科学安排,的确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度,只要逢上国家长假,各地游客倾巢出动,能把高速公路变成死路,很难玩得开心舒服。那么好了,早晨下起床,便在附近一小饭馆吃了些点心,这时就发现人流车辆不断得在向这个小镇涌动,还好民宿宾馆的老板非常热心,允许我们把车子暂时放在他那里,等参观完了之后可以任意开走。否则你看景区的停车场,不知什么时候都排成这样,你还能插得进队伍么?

通向寺内的商业街

白马寺的南门濒临大路,所以节前例行关闭,游客只有在西面停车场安顿,之后从西山门经过一个宽宽的甬道步行进入。街上的商铺不时有人向游客抛售香火,五元钱一包,十分便宜,不知道这香的质量怎么样,反正很多人愿意到寺里购买,怕买着假香,折了佛愿。

西侧山门

西山门口左右各设两个售票处,游客可以在这里排队购票。票价35元,非常公道,世上哪有比佛祖更公道的买卖?感觉这比南阳的武候祠实惠多了,同样是一座历史名胜,商业性差距太大,得民意者胜。

莲花池和莲花台

白马寺院外的莲花池和莲花台。莲花池里有很多的鱼和龟,当地很多信众在这里放生。放生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渭“吃它半斤,还它八两”。如果能够既戒杀又放生,当然功德倍增。现代社会,人口密度膨胀,生活空间缩小,要想求得一个绝对安全可靠的放生池和放生区域,是相当困难的。很多渔、猎的网捕射杀与打捞的动物,可以在这里偶得闲适,由爱心人士基于爱心或保护自然环境的立场,放生莲花沲,以挽救珍稀动物濒于灭种的危机。

放生可得一时之快,一世之缘。一些人之所以面对外界的种种非议仍执着地出钱出力放生护生,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佛经的大力提倡和历代高僧大德的推动。佛诞放生是时下流行甚广的宗教民俗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作为佛诞节仪之一,各地寺院多有放生活动。

借游客歇息的坐椅

白马寺有很多这样的大树,不知从何而来,放倒后可为游人提供休息,充满人文关怀。细看,桩桩都磨得油光铮亮,可见这里的香火相当旺盛。

白马寺正门

中国的第一座僧院为什么取名“白马”,为什么叫“寺”呢?据说,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刘秀之子)夜宿南宫,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晨,汉明帝将此梦告诉给大臣们,博士傅毅启奏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汉明帝听罢大喜,遂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永平八年(公元65年),蔡、秦等人告别帝都,踏上“西天取经”的万里征途。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二位印度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

白马雕像

汉明帝见到佛经、佛像,十分高兴,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亲自予以接待,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之后的一百多年时间内,又有多位西方高僧来到白马寺译经,合计三百九十五卷佛经在这里译出,白马寺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译经道场。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印度高僧昙柯迦罗来到白马寺,佛教开始从深宫走进了市井民间。随后,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在白马寺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这一切具备了佛院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顺利铺就。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白马寺第一场受戒仪式举行,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了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自此,儒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老传统被打破了。

天王殿

天王殿系元代建筑,明清两代均重修,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基高0.9米,长20.5米,宽14.5米,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

游客焚香待上

弥勒佛

天王殿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佛龛为一贴金雕龙木龛,龛顶和四周共雕有五十多条不同姿态的\"龙\",雕工精细,活灵活现,乃清代的上乘木雕艺术品。在佛教传说中,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成为未来佛。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相传五代时,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叫他布袋和尚。这位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他在临死时,说了这样一个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四大天王

弥勒菩萨两侧供奉着四大天王像。四大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造像以各自所持法器不同分别表示风、调、雨、顺,皆体躯魁梧、威风凛凛,是清代的泥塑作品。

韦驮天将

在弥勒佛背后的站像,乃韦驮菩萨,他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他左手持降魔杵,右手擎须弥山,担任护持道场,而不许邪魔侵扰的任务。

院内左右各为两棵百年银杏树和侧柏树

大佛殿

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长22.6米,宽16.3米,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法轮常转”各四个字。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中为释迦牟尼佛,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这三尊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

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闭口不说一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人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我有正眼法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白马寺大佛殿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三尊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高1.65米,重1500公斤,上饰盘龙花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因此,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

大雄殿

大雄殿是白马寺等级最高、面积最大的主体建筑,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现为高台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长19.95米,进深三间,宽11.55米。大雄殿前有月台,长16.25米,宽6.64米,这是寺内其它殿所没有的。从殿前有月台的规制看,该殿还是保持着寺内主殿的地位。大雄殿内原有的元代塑像,中间为三主佛及胁侍菩萨,东西两端排列着十八罗汉。可惜这些塑像在“文革”中全部被毁。现在大雄殿的佛像,是从北京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请来的,并按大佛堂内的布局进行安奉。造像精美绝伦,彩饰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概,显然与寺内其它塑像不同,乃为白马寺镇寺之宝。大雄殿正中置一大型木构阁式佛龛,两侧有楼梯可供上下。大龛雕工精细,全部贴金,富丽堂皇,十分壮观。在大龛的上层额正中,雕刻着一只大鹏金翅鸟,展翅欲飞。两旁各雕三条龙,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画面。金翅鸟专门吃龙。龙虽然有神通,能大能小,能隐能显,但非常害怕金翅鸟吃,为了保住龙族,龙王不得不求佛。佛就给金翅鸟说法,教诫它以后不许再吃龙类。然后让自己的弟子每日于斋食时,施食与鸟。所以出家人吃中午饭时,要出食。出食时念:“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就是布施给大鹏金翅鸟及一切鬼神等。佛龛上所雕图案就是源于此。

三世佛

来自京城的佛,富丽堂皇,自然与众不同。木龛内供奉三尊主佛,大小、形制、风格基本相同,通高2.25米,皆通体髹金,髻如覆瓯,发如积粟,面如满月,作闭目入定状。胸中有“卍”字,背后有铜质圆形背光。整个形象给人以庄严、圣洁、恬静之感,使人肃然起敬。中间的主尊,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尊称为“大雄”,“大雄”是佛教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大雄殿”名即由此而来。释迦佛左侧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曾发十二大愿,医治众生的疾苦,消灾延寿。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三尊佛合起来被称为“三世佛”。

十八罗汉像

三主佛之前,左右相对而立的是韦驮、韦力二位“护法神”。左边的是韦驮天将,高2.17米,面色白皙,英俊文雅,性情温和,衣着甲胄,双手合十,以双臂承放金刚宝杵,威武雄健,站立于须弥座上。对面是韦力天将,高2.01米,面色赭红,怒眉瞪目,性情暴烈,身着甲胄,右手执戟,左手托塔,勇猛有力,站立于须弥座上。两尊造像,皆彩绘描金,工艺精湛,通体比例匀称,神情生动,一个柔和,一个刚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雄殿内东西两侧供奉十八罗汉。罗汉,又称“阿罗汉”,是小乘教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果位。

大雄殿院内的百年老树

接引殿

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建于二层台上,硬山式,面阔三间,长9.27米,进深两间,宽7.47米,是白马寺主体建筑中规模最小,时代最晚的殿。接引殿内主佛为阿弥陀佛。阿弥陀是梵文音译,意译为“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威德神力和众生净业所感而成。其地、树、花果、楼观、莲华、宝池,皆由七宝而成,衣食住行应念而有,无忧无虑,快乐之极。

寺内牡丹花谢,古亭依旧辉煌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就是“念佛名号”,只要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必定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人们也亲切地称阿弥陀佛为“接引佛”。希望他能接引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院内莲花座

如今“阿弥陀佛”已是寺僧的口头用语,以此替代所有的礼貌和客气。彼此问候是“阿弥陀佛”;分手道别,还是“阿弥陀佛”;赞叹时“阿弥陀佛”;无奈时仍是“阿弥陀佛”……缘何张口就是“阿弥陀佛”而不念“释迦牟尼”呢?因为这是佛教净土宗修行的一种方法。就是不信佛的人,进入寺院,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念“阿弥陀佛”。也许你不知道所念的含义,但阿弥陀佛却一直等待着你。

法宝阁

法宝阁与藏经阁位于清凉台左右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左右对称。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相传,世界上仅有两尊造型奇美,大小如拇指的佛像,这两尊佛像是东汉时期白马寺敬造的,后流落民间,由民间流传到西域,再传至南亚,后来便流落到泰国,被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收藏。为了加强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往来,泰国将此佛复制放大到0.97米,并用铜鎏金制成两尊,在北京广济寺由中国佛教三个语系的高僧共同主持开光。一尊迎回泰国供奉;另一尊归释源白马寺供奉。

藏经阁

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

清凉台

清凉台在白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砖砌的高台,东西长42.80米,南北宽32.40米,高约6米,雄浑古朴,蔚为壮观。相传,清凉台是东汉明帝刘庄避暑读书的地方。印度腾、兰二高僧曾在此台禅居和译经传教,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这里译出的。

毗庐阁

毗卢阁,高耸竖立于清凉台上,是白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长17.03米,宽11.7米,高约15.5米。殿顶为重檐歇山式,巍峨峭拔,蔚为壮观。整个白马寺的轴线建筑,前低后高,错落有致 ,布局规整,表现出中国古建筑群的独特风格,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寺院建制受到中国传统府第规制的影响。毗卢阁内正中置木雕佛龛,龛内佛坛上供奉三尊像。正中主尊为“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即“大日如来”。“毗卢遮那”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光明普照”、“遍及一切”,象征佛智的广大无边。

毗卢阁前的天井原是防火之用,现为投币积福池

按佛教说法,释迦牟尼具有“法、报、应”三身。所谓“三身”,即“就境为法身,就智为报身,起用为应身”。“法身、报身、应身”是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六祖惠能曰:“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毗卢遮那为“清净法身”,此身“无处不在”、“无始无终”。卢舍那像为“圆满报身”,此身“有始有终”。释迦牟尼佛为“千百亿化身”,此身“有始有终”。

清凉台出口

毗卢阁墙建筑墙,新旧一目了然

旧时僧人磨面打粮的石碾,感受一下

泰国佛殿

白马寺内还有几个外国佛教景区,主要是加强国际间佛教文化交流而设立。其中泰国佛殿苑,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位于白马寺古建区西侧,南与印度佛殿苑相邻。1991年7月30日,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到白马寺参观朝拜,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同白马寺签订了《向中国洛阳白马寺院赠送佛像的备忘录》。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先生及多位泰国善信捐赠的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佛像运抵白马寺,白马寺出资修建泰式风格佛殿一座供奉佛像。佛殿于1992年奠基,1995年竣工,1997年举行佛殿落成和佛像开光典礼。

泰国高僧为孩子开光许愿系绳

泰国佛殿主殿坐南朝北,建于长27.3米,宽21.3米的台基上。大殿长14.4米,宽7.5米,高10余米,三层重檐,黄瓦覆顶,内饰壁画。殿内正中坛上供所赠佛像。2010年初,为进一步丰富和彰显泰国佛教文化内容,促进中泰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泰国高僧拍特实铁哥颂长老、善信瓦塔纳先生参访白马寺后出资对泰国佛殿苑进行翻修,并进行扩建,修起了围墙、大门,辟建了舍利塔、藏经阁、钟鼓楼、四面佛、凉亭、僧寮及配套设施等,扩建后的规模,长宽各108米。

缅甸风格佛塔位于白马寺院西北侧、泰国风格佛殿苑之西,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缅甸风格佛塔主体建筑为大金塔,是按瑞德光大金塔的尺寸3:1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基底座径51.71米,底层为展览厅。大金塔的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主门一道。这四道主门,以及缅甸佛塔苑的围墙,完全按照贡榜王朝的缅甸曼德勒皇宫样式直接移植过来,以喜庆的红色和富丽的金色为主色调。东、西两方除主门之外还各有一个简约的小门,高3.75米,小门上用缅甸文写有“大金塔(梵文音译)”字样。

缅甸风格佛塔内景

2010年,应我国国家文物局的邀请,缅甸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郭蒂梭先生参加了河南之旅活动,期间获悉可以在洛阳白马寺修建一座供奉缅甸佛像的佛塔。2012年4月10日,缅甸风格佛塔奠基典礼如期举行,缅甸宗教部长一行17人莅临参加典礼。缅甸风格佛塔的装饰材料均由缅甸政府捐赠,每次物资到达白马寺,僧众都会举行隆重的洒净祈福法会。2013年6月,主体工程全部完工。2014年6月,经过一年的紧张施工,全部工程圆满完成。2014年6月30日,“缅甸风格佛塔落成典礼暨安奉开光法会”在白马寺隆重举行,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吴登盛、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河南省省长谢伏瞻、洛阳市委书记陈雪枫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参加了活动,这座雄伟壮丽、独具缅甸佛教建筑风格的佛塔在白马寺圆满落成,将成为中缅佛教友好交流上的又一重要标志。

印度佛殿苑。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0平方米。主体建筑布局规整,别具匠心。大佛殿中央供奉佛祖说法时的雕像,顶部安装有玻璃天窗,阳光从天窗透射下去,照射在佛像周围。大佛殿底部设计有水系,俯瞰大殿及水系,犹如盛开的莲花。印度佛殿方正严谨,中心是一个巨大的覆钵式穹窿顶,神秘莫测;佛殿下水流往来,喷涌不断,清澈圣洁;佛殿外回廊环绕,静谧整齐,超凡脱俗。整个佛殿装修精工,格调高雅,雕刻美妙,慎密细致,好似西方天国。

印度佛塔内景

2004年6月25日,印度前总理瓦杰帕伊,参访白马寺,并虔诚地朝拜印度两位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在白马寺的圣冢。在朝拜之时,诱发灵感,萌生在白马寺修建具有印度建筑风格佛殿的念头。此后,经中印双方友好协商,达成了建殿意向。2006年7月印度佛殿在白马寺西侧、泰国佛殿之南破土动工,省市领导参加奠基仪式。经过数十个月的精心施工,于2010年举行盛大的印度风格佛殿落成仪式。印度总统普拉蒂巴·德维辛格·帕蒂尔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出席佛殿落成仪式,并为佛殿剪彩揭碑。一座具有印度古典风格的佛教建筑,与中国传统的佛教寺院并立,她是中印两国人民世代交好的象征。

白马寺黄豆熟了

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官办寺院,历来秉承祖训,保持清静,农禅并举。时值金秋,寺院黄豆喜获丰收,现正在寺内大院晾晒,虽给各地游客参观白马寺带来诸多不便,但发扬自立更生、自给自足的风格,是寺院长久以来的光荣传统。经云:“一切众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三界众生皆依饮食而得存活,借之修道,不能全断,然设得时食,尚作旷野食子肉想,何容恣意于非食耶?”看到这里不仅慨叹:僧且如是,何故意于常人?劳动乃人之本色,劳动可以延续生命,有生命才能弘扬佛法,所以劳动可以创造美,受人世人各界称赞。在白马寺参观,没有游客会因为怕脏而产生弱视,这也是当今社会的正能所在。

声明:本文为《今日头条》作者“淯阳新视界”原创作品,已与“维权骑士”及“快版权”签约。呕心沥血,码之不易。未经允许,图文严禁转载。私自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