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庶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嫡是什么意思)

庶是什么意思怎么读(嫡是什么意思)

古代“嫡”与“庶”的区别有多大

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在古代通常是嫡出子嗣(即嫡子)继位,因古代有立嫡,立长的规矩。

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庶出子嗣一般不虑继位,但有立贤之说,所可立为太子或世子。

古代的时候考虑继承人,一是立长,二是立嫡,三是立贤,大多数情况下用第二种,因为皇帝会有很多个儿子,万一他们都想做皇帝,就会引起宫变,皇帝立了这个,剩下的都不服气,皇帝就麻烦了。所以祖宗就定了一个死规矩,皇后是正宫娘娘,只有皇后生的儿子是嫡出,她的第一个儿子就是继承人,这样就没有争议,太子之位就只有一个了。

那么为何要有“嫡”“庶”之分?

这要从周代的宗法制度说起。“宗法制度”,是以“血脉”来衡量一切的价值,包括最重要的政治地位和个人身份。宗法制度的社会,最基本的、最普遍的、最本质的内核就是“嫡庶”。简单的说,大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嫡(嫡出),小老婆生的儿子就叫庶(庶出)。比如周代的大王,他与王后产下的儿子就是“嫡”(嫡出),他与妃子产下的儿子就叫“庶”(庶出)。

庶嫡之分最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为了继承。前一代大王,即统治者去世了,他的接班人如何决定?比如周王朝的天下,就是姬姓的,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俩带领一帮人推翻商王朝,打下来的天下,江山当然姓“姬”而不能够是别人的了。可是,坐天下的大位传递就成了一个问题——谁来承接?周大王的儿子很多,如果大家都想要争夺天王的位子,就会发生流血事件,天下就会大乱。于是,根据历史上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周王朝改造、确定并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大位由嫡子,并且是最先出世的那个嫡子来继承,也就是说,大王与王后结合后生的儿子,最大的那一个,才是合法的继承人,其他的都是非法的。除非王与后没有男性后代,才可以有替代品(庶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

“宗法”设立的本意,其实是古人想要依靠人类自然形成的血缘的亲疏,来划定人们的社会地位——嫡出的地位高,庶出的地位低,地位低的权力比地位高的权力小,地位高的受到地位低的尊敬和拥戴,并由这种自然形成的地位差别,来形成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意识——让大家从小接受并认可这样的思维:嫡庶的区别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宗法相当于现代人理解的“法律”,谁要是侵犯了、扰乱了、冲击了按照血脉关系排列起来的社会等级地位和等级关系制度,那他就是社会的公敌。

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贵族间对于权位和财产的争夺。西周时期形成了一整套贵族的等级制度,所有的贵族之间的关系还算融洽,其社会的结构在几百年间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稳固了皇室内部的动荡。

《红楼梦》|贾府的不分嫡庶告诉我们:关于嫡庶,别被影视剧骗了

《红楼梦》中贾母掰谎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情节,作者借贾母之口,告诉读者一个残酷的现实:“编这样书的,有一等妒人家富贵,或有求不遂心,所以编出来污秽人家。再一等他自己看了这些书,看魔了,他也想一个佳人,所以编了出来取乐。何尝他知道那世宦读书家的道理!”编故事的人,如果所编的故事严重脱离自己的生活,那么他会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去臆想,结果就是歪曲事实,因为他实在不知道事实会是什么样子。

在当下的古装影视剧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编剧为了迎合观众喜欢看弱者逆袭的心理喜好,于是大量塑造庶子女在不公正对待下凭借智慧逆袭的情节。看来让人大快人心,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

《红楼梦》虽然虚构了一个贵为国公的贾府,但书中对贵族生活的描述却是极为真实的,充分说明了作者就是一个经历过富贵繁华的贵族子弟。

在书里,作者还为我们展示了真实的嫡庶子女的状态。不同于影视剧里的嫡庶差别巨大,书中所描述的贾府,嫡庶子女的生活境遇毫无差别,一视同仁。

贾府的嫡庶子女,宝玉和贾环的待遇相同,有嫡有庶的三春待遇相同。

贾府是诗礼之家,严格遵照老祖宗定下的规矩治家。这些规矩定得很细致,书中只是向我们展示了其中其少的部分。但仅从这极少的部分中可以看出来,贾府的嫡庶子女,生活待遇是平等的。

第三十六回,因王夫人想暗中把袭人抬为姨娘,于是与王熙凤有一段关于袭人归属的对话。其中提到:“袭人原是老太太的人,不过给了宝兄弟使。她这一两银子还在老太太的丫头分例上领。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然使不得。若说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个还可以裁她的。若不裁她的,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

这段话告诉我们,按照规矩,宝玉和贾环兄弟都没有使唤一等丫头的资格。袭人这个享受一两银子待遇的一等丫头是从老太太屋里借用的。所以,如果让袭人正式以一等丫头身份成为宝玉的屋里人,那么,为了公平公正,就必须为贾环也同样配备一个。

注意王熙凤这段话里的逻辑:按照规矩,宝玉兄弟没资格使唤一等丫头,但这个规矩可以破。相比之下,嫡庶的公平不能破。也就是说,如果一定要在二选一中破一个规矩,那么也只能破限级的规矩,不能破嫡庶平等的规矩。

这就说明,在贾府,嫡庶子弟的平等待遇,是硬性规定,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破,所以王熙凤说的是“须得”,必须得这么做。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是贾宝玉的表姐,而她从来看不起赵姨娘,对贾环也没有多深厚的感情。而且,她是个敢于破坏规矩的人,但在这件事上,却如此坚持原则,充分说明嫡庶平等是个谁都不敢破坏的规矩。

这是嫡庶子弟,在嫡庶女儿上也是一样,书中同样有描述。

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当天,贾母见黛玉从林家带来的王嬷嬷和雪雁“皆不遂心省力”,于是把紫鹃派给了黛玉贴身使唤,“外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头。”

“迎春等”指的是迎探惜三春,其中迎春探春为庶,惜春为嫡,嫡庶女归为一类,说明她们在生活待遇上没有区别。否则,也不会拿黛玉和庶女迎春“等例”。

另外,第二十三回,因元春下谕让宝玉和姐妹们住进大观园,每个人有一处单独的院子,“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

这里的“每一处”,不但包括了有嫡有庶的三春,还包括了宝玉这个嫡子和李纨这个嫡子媳妇,都一视同仁,没有区别。

嫡庶平等,可最大限度地制约主母厚此薄彼,从而维护家族和睦、社会稳定。

正如影视剧中所演的,对嫡庶区别对待,会造成矛盾纷争不断,轻则兄弟反目,重则败家毁族。

所以,为了维护家族和睦、社会稳定,以规矩制度的形式要求平等对待嫡庶子女,是非常有必要的。它首先就制约了主母的厚此薄彼。

我们知道,所谓嫡子女,是由正妻所生的儿女,庶子女则是由妾所生的儿女。正妻拥有后院的治家权,包括生活用品的分配。如果没有制度规矩的制约,从人性上来说,母亲通常都会更偏向于自己的孩子,于是厚此薄彼就会成为常态。

厚此薄彼所带来的后果极为严重,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被区别对待的嫡庶兄弟由此产生嫌隙,明争暗斗,也就不能指望“家和万事兴”了。不但如此,嫡庶矛盾还会因各自社会关系的不同而漫延到家族之外,从而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明史·杨涟传》中说:“今海内清晏,内无嫡庶之嫌。”海内清晏的意思是国泰民安,人们都安居乐业,没有什么矛盾。这其中就包括“无嫡庶之嫌”,嫡庶之间没有嫌隙。

有人说,虽然有规矩制度的制约,但也架不住当娘的会拿自己的私房钱补贴孩子啊。比如黛玉的母亲贾敏出嫁,老祖宗规定“满破着花上一万银”,贾母那么有钱,私下补几千几万完全做得到。

这么说,确实有道理。但古人也有办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这就是“娶妻娶贤”。

除了制度规定,还有主观自觉。一个贤妻,不会无视制度做出厚此薄彼的事,否则会被千夫所指,也就当不得一个“贤”字了。如果要补贴,那就嫡庶都补贴。如果只有嫡没有庶,那也不能让补贴平于甚至多于制度所规定的限额,否则就是践踏祖宗的制度了。

贾母是不是贤妻?答案是肯定的。她能在这么大的家族从重孙媳妇走到太奶奶、老封君的位置,其言行一定是让人无可诟病的。

不但贾母是贤妻,王夫人也是。她这个主母,不但视庶女探春如己出,还能让赵姨娘给出“分明太太是好太太”的评价,可见从无厚此薄彼之举。

王夫人在维护宝玉和贾环兄弟和睦上,做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金钏撺掇宝玉“往东小院子里拿环哥儿同彩云去”,这是引发宝玉和贾环兄弟不和的行为。王夫人本来“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这次一反常态,不但“照金钏儿脸上就打着了个嘴巴子”,而且即时把金钏撵了出去。如此反常,实在是金钏这种行为的性质太恶劣了。

还比如贾环烫伤了宝玉,王夫人封锁消息,不让贾母知道,目的就是息事宁人,不想把事情闹大。因为一旦事情闹大了,贾环受到了惩罚,他会更加妒恨宝玉,兄弟关系就会变得恶劣。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贤妻,必定不会厚此薄彼,只会坚决维持嫡庶平等、家族和睦。

还有人说,贾母这么溺爱宝玉,怎么就不会偏疼贾敏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好好读原著。贾母溺爱宝玉,不是因为宝玉是嫡孙,而是因为宝玉“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因此贾母“爱如珍宝”。(这里可以看出贾母的一种心理,我将另文分析。)

嫡庶之别,主要体现在继承权上。

说到这里,一定有人问:既然嫡庶平等,何必分嫡庶?

没错,既然要分嫡庶,那就一定有所分别。这个分别就是继承权的不同。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权力和财富都集中在一个固定的阶层里。底层人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有制度的制约。

这个制度就包括了婚配上的门当户对以及继承权上的嫡庶之分。 

婚配上的门当户对,制约了靠婚姻实现阶层跨越的投机者,继承权上的嫡庶之分则避免了财富和权力的下沉。

赵姨娘施魔法想要害死宝玉和王熙凤,其目的就是“把他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

那是个兄弟不分家的时代,财产由当家人继承,并有责任照顾全部家人。所以,不能当家的兄弟们就只能享受到生活用品及生活费的分配。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贾环当了家,继承了财产,会出现什么情况?书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赵姨娘不但想害死宝玉,还想害死王熙凤,因为她认为“这一分家私要不教她(王熙凤)搬送了娘家去,我就不是个人”。

这就是以己度人了。以赵姨娘的风格,如果贾环当了家,她就可以做贾环的主,把家产都搬到娘家去。于是,就会出现一种严重后果:荣国府这些属于上层社会的财富,最后都属于身为奴才的赵家了。

如果社会允许这么做,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成为常态,整个社会的财富都下沉了。

所以,必须用制度制约继承权的归属,这就是要区分嫡庶的根本原因。

当然,这个继承权,不仅指财富,也指权力,因为权力更不能下沉。所以,皇家选太子,官爵选继承人,都是从嫡子中选。实在无嫡子可选,也要把庶子过到嫡母名下,依然以嫡子的名义继承。

这就是《红楼梦》中告诉我们的嫡庶常识:除了在继承权上有所区别,其它方面都是平等的。包括庶女出嫁,王熙凤说:“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说明只有轻狂人才会在乎是否嫡女,正常情况下,“庶出一样”,因为庶女也是由嫡母教育出来的,具备和嫡女同样的教养。另外,嫡母的社会关系,同样作用于庶女,所以探春只认王子腾为舅舅。

综上,影视剧中演绎的那些嫡庶之分,只宜当成娱乐来看,当不得真。至少,《红楼梦》中给出的现象是嫡庶平等,并不区别。

相关阅读:

红楼辟谣|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出嫁时,真的有巨额嫁妆吗?

《红楼梦》| 王夫人为何提拔探春管家?无奈之举还是唯才是用?

《红楼梦》| 花袭人的忠人之贤和王夫人的识人之智

古代对百姓都有哪些称呼?

古代统治者通常称呼普通民众为百姓,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称呼,比如黎民。《礼记·大学》中记载:“保我子孙黎民。”这里的黎民就是百姓的意思。与此相近的还有黎首、黎元等。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里的“黎”是“黑”的意思,与古代百姓所戴头巾有关,古时候百姓是将头发挽成髻,包上头巾,而当时规定百姓只能用黑色头巾,故称百姓为黎民。

称呼老百姓的,还有一个词:“黔首”,比如《过秦论》中贾谊提到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就是这个意思。《吕氏春秋》、《战国策》、《韩非子》等书中就都出现过黔首这个词。“黔”即“黑”的意思,当时的老百姓不能戴冠,黑黑的头发露在外面,所以被称为“黔首”。另一种说法也是认为百姓只能戴黑色头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民曰黔首”。

另外还有用“布衣”来指代百姓。在古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十分森严,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布的衣服,所以就导致“布衣”也成了百姓的代称。百姓又称作白衣、白士、白丁,是指没有功名的人,如刘禹锡《陋室铭》里就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庶民,也是百姓的另一种称呼。庶,就是众多,意思是众多的人。另外,草民、生民、平民、小民、民众、丁口也都有百姓的意思。

东方国学原创

作者:儒行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