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运势

慎重是什么意思(慎是什么意思)

慎重是什么意思(慎是什么意思)

成年人深到骨子里的教养:慎

文/有书多小胖&悬悬 主播/云湾来源/有书(ID:youshucc) 最近,看到一则让人深思的新闻。广东一位租户退租,不仅欠了一个月房租,还留下了一屋子的垃圾。房东打开门,发现屋内凌乱不堪,散发出阵阵恶臭。崩溃不已的房东不得不自掏腰包,花费千余元请人打扫。新闻下面的一个热评很有意思:“知道为什么满屋子垃圾他还会住吗?有归属感。”生活中,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可独处时却“放飞自我”。正如《礼记》中所说,君子之行,“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意思是说,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人生正是一场修炼身心的过程。慎于言,敏于行,才会有做人的豁达和清醒。人生在世,时刻谨记“四慎”,方能守好品德,幸得圆满。 慎独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内心,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哪怕是在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慎独,是一场战胜自我的修行。不自欺的人,即便独处时,也能诚实对待自己的内心,严于律己,谨守正道。清代官员叶存仁身上发生过一个趣事。清朝乾隆年间,叶存仁先后在安徽、河南等地,做官三十多年。在任期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有一次,他从河南巡抚任上离任时,部属们派船送行。但船工借口船坏了,需要维修,迟迟没有启程。直到夜半时分,船才开始缓慢前行。夜色中,岸边另有一艘小船快速追来。叶存仁正觉奇怪,细看之下才发现,船上竟是跟随自己多年的师爷。师爷拱着手诚恳地说:“叶大人待我们恩重如山,实在无以为报,这是我们的一点儿心意,请叶大人无论如何也要收下。”叶存仁借着月光,看到船上几只沉重的大箱子,心里马上明白了。下属们知道叶存仁平时不会收礼,特地选在了晚上。都以为夜深人静,无人知晓,叶存仁一定盛情难却。叶存仁看到下属们用心良苦,没忍心说他们,但坚决不肯收下赠礼。他让手下拿来笔墨,信手写道: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诗的最后一句说得很明白:不是害怕别人知道,而是害怕自己知道,做人重在慎独。曾国藩说:“慎独,则心安。”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细微处,不逾矩;无人时,不越轨。在孤独时保持自我,修炼一颗安定的心。做事无愧于天地,做人无愧于内心。正如《格言联璧》中所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以慎独之心,安定浮躁;以慎独之心,安放自我。不畏世间纷扰,尽力做好自己,方能遇见更广阔的天地。慎微 《明太祖宝训》有言:“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亏大德。”意思是说,如果不考虑细小之事,往往会留下大的隐患;不防范微小之处,终会损害大的德行。做人,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见品德。把控细节,一丝不苟,才是智者的处事之道。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身上,发生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一日,欧阳修的一个朋友差家仆前来,恳请欧阳修撰文:将他建造房屋楼阁之事记录下来,镌刻在堂前。欧阳修得知朋友着急,便闭门谢客,着手写作。写完后当即递给了来人。仆人走后,欧阳修重读此文,发现“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这两句,意思太过直白,衔接不当,且吟诵起来短促无美感。欧阳修反复思索,决定加上一个“而”字:仕官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此时他才感觉达到了“语义通顺,意境深远”的效果。这时候,天已经黑了。欧阳修匆忙吩咐备马,派人去追赶。直到第二日傍晚,才赶上了朋友家的家仆,补齐了这两个字。快马追字,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深知唯有注重细微之处,才能修得更高的成就。欧阳修能被后人誉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离不开他严谨细致的创作态度。小事当慎,小节当拘。正视微小的不足,把控微小的细节,才是实现长远目标的根本基石。正如汉代哲学家王符所说:“慎微防萌,以断其邪。”滴墨之渍,可以浸染一泓清水;点滴之污,可以毁掉一生清白。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凡事做到一丝不苟的人,也终将会独一无二。 慎守 与人相交,最勿失的是底线,最应守的是原则。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说:“人生有时难免会陷入困境,但人的高贵在于,困境中依然保持操守,决不能放纵自我。”秉性正直,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的品德和气节,是谓“慎守”。人生须臾几十载,保住了本性,才会有堂堂正正做人的姿态。中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除了画技超群外,更是一位慎守的名士。1937年,日寇入侵北平。齐白石当即辞去教授之职,誓不与敌人合流。喜欢齐白石画作的日伪人员多次前来求画,都被这位70岁的老人断然拒绝。愤然闭门的他,甚至在门上贴出告示:“白石老人心病复作,停止见客。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详。”即便如此,齐白石依然难逃纷至沓来的各种邀约。一次,中国留日同学会创办刊物,请齐白石作画留念。推脱不开的他,当即画了一幅《螃蟹图》:四只歪歪扭扭的螃蟹,刊登在首页的目录上方,并落款“横行到几时”的字样。日本人见刊后,气急败坏地直骂:“齐白石太顽固。”齐白石大义凛然地说:“齐璜中国人也,不去日本。你硬要齐璜,可以把齐璜的头拿去。”一身正气,不畏强权;沉浮于世,慎守底线。正如《庄子·渔父》中说:“谨修而身,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守住内心的从容与淡定,方能领略最美的人生风景。 慎欲 世事繁杂,诱惑丛生。人的一生,一直都在与欲望作斗争。欲,本身不可怕,怕的是不知克制,不加管束。俗话说:“欲不可纵,纵必成灾。”欲望如烈马,若是信马由缰,再难将其拉回。难以遏制的欲望,会像一把火,烧毁无尽的奢望,也会断送原本的幸福。明朝官员曹鼎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当时,曹鼎任泰和典史,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在一次围捕盗贼的时候,曹鼎抓到了一个女贼。由于离县衙路途遥远,曹鼎便和女贼夜宿在一座庙中。女贼本就颇有几分姿色,加上想要逃跑,于是千方百计地以色相来引诱曹鼎。曹鼎为了提醒自己,写下“曹鼎不可”四个字贴在墙上,以随时提醒自己不要失去控制。过了一会儿,曹鼎想:荒郊野外的,不会有人知晓。他便把纸撕下来,打算破门而入。刚到门口,曹鼎又感到不妥:这是因私欲废公法的行为,断不能做。于是,又退回来把纸贴上。就这样,贴了撕,撕了贴,折腾了一晚上。最终,曹鼎克服了内心的欲望,圆满完成了任务。慎欲,不是一时一刻的隐忍,而应该是天长地久的警醒。《荀子·正名》中有云:“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意思是说,欲望虽然难以去除,但可以对它加以节制。人生漫长,诱惑无处不在。与其选择追逐无穷的欲望,不如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享受当下的一切。心有知足常乐事,方是人生好时节。 《老子》中有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人若始终如一,以慎律己,人生便无败事可言。人生进退,就在一个“慎”字。“四慎”,是做人的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本色。独处时慎独,做事时慎微,为人要慎守,诱惑前慎欲,才能驻守清本、行走天地。余生,愿你做个恪守己心的人,时时磨炼心性,不断提升自我,度过一个丰盈而美好的人生。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

历史文化源流丨耳闻不如目见 目见不如足践

好干部除了要加强学习,还要加强实践。“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政理》。

《说苑》也叫《新苑》,是西汉刘向编的古代杂史小说集,按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逸闻轶事。《说苑》取材广泛,记载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便利。比如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

《说苑》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将其作为重要的文献典籍对待。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意思通俗易懂,即听来的事情没有亲眼所见的可靠,就算亲眼所见,也不如亲自去尝试去实践。

孔子有一位很有名的学生仲由,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子路,他一生追随孔子,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思想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位列“孔门十哲”之一。

《论语·公冶长》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意思是,子路在听到一个道理但没有能亲自实行、实践的时候,唯恐又听到新的道理。为什么呢,因为怕原有的知识没有来得及实践而体会不够深、掌握不到位。

这也就回应了《论语》开篇所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经典之论。这样的记载和论述,在《论语》等传统经典中不胜枚举,比如《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庸》里面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等等。

换言之,中国传统哲学天然具备实践精神。像“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等在中文语境中,是尽人皆知的成语。

提起唐诗,我们有太多耳熟能详的名字。除了名如日月在天的李白、杜甫,还有高适、岑参壮志酬国的边塞诗和王维、孟浩然的诗画田园,这些作品自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描摹出将军之骁勇;“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表明了战士的决心;“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一种洒脱的英雄之气跃然纸上。

这种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成为当时的文化风尚和时代气象。

这种风尚和气象的出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唐代诗人既注重读万卷书,更注重行万里路的实践密切相连。他们通过行万里路来增长阅历、增加才干,尤其是很多诗人都有着边塞军旅生活经历,为今后的一展宏图、实现人生抱负打基础、作铺垫。在仗剑辞亲远游中,丰富了对祖国山川大地的认识,更完善了对社稷苍生的良知。于是,就孕育出了令后人钦羡的大唐气象,如长江大河,似天风海涛,读到唐诗,瞬间就呼吸到阔大不羁的气息,感受到金戈铁马的大气。支撑起这种气象的,则是唐人自强不息、志在四方、自信自立、定国安邦的精神和实践。

翻阅历史,最能在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默默奉献、接受锻炼、创造辉煌的,是中国共产党人。

披着外套、双手叉腰、笑望前方,这是焦裕禄留给我们的经典印象。1962年12月,正是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焦裕禄临危受命,调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第二天,就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情况,察看灾情。他注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带领全县人民投入封沙、治水、改地斗争。焦裕禄忍着肝病的折磨,靠着自行车和双脚跋涉2500余公里,走访兰考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丈量所有的风口、沙丘、河渠,逐个编号、绘图,制定了治理“三害”的科学规划。

党和人民不会忘记这样的好干部。2019年9月,焦裕禄获“最美奋斗者”个人称号;2021年,焦裕禄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新时代,我们能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靠的就是党培养选拔的无数好干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血牺牲,在人间正道上书写人间奇迹。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力。这既是我们的精神,也是我们的品格。

黄文秀2016年毕业后,原本可以作为选调生留在南宁工作,却毅然决然回到百色老区,主动请缨到百坭村任第一书记。百坭村是深度贫困村,用了不到1个月的时间,她就掌握了全村概况和致贫原因。在黄文秀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努力,百坭村的贫困发生率就从22.88%降至2.71%。他们共同将一份至诚至敬的奉献写在了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适应党和人民事业新发展新需要,我们党更加重视干部培养选拔,许许多多像黄文秀一样的好干部放弃优越生活,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不计个人得失、矢志埋头苦干,书写下新时代党员干部感人肺腑的风采。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品质、提高本领,书写更多“当惊世界殊”的人间奇迹。(穆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