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霝阝怎么读(霝)

霝阝怎么读(霝)

带潼字有解释的宝宝名字介绍

带潼字有解释的宝宝名字介绍

带潼字有解释的宝宝名字

潼雨

“雨”字是指水蒸气升到空中遇冷凝成云,云里的小水滴增大到不能浮悬在空中时,就下降成雨。而我们常常说女人是水做的,所以运用“雨”字搭配潼字更具有柔和之美。

瑜潼

瑜:指美玉、比喻优点、美德。

潼悦

“悦”字是指高兴、愉悦的意思,此名代表着更多的快乐,也代表着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祝福。

雨潼

雨,从云层中降向地面的水。《说文解字》释云:水从雲下也。一象天,冂象雲,水霝其閒也。凡雨之屬皆从雨。

带潼字有解释的宝宝名字介绍

佳潼

“佳”字是起名常用字,代表着美、好之意,所以常被父母运用起名中,与潼字搭配寓意美好。

俪潼

俪:成对,对偶,并列。《说文解字》释云:棽儷也。从人麗聲。

惠潼

“惠”字是女孩起名用字,代表着恩惠、好处的意思,名字搭配组合音律非常好听,而且非常有女性特点。

欣潼

欣:本义:指快乐、喜欢、高兴的样子;也指茂盛,旺盛,如欣欣向荣。用作人名:意指生机勃勃、乐观、开朗之义。寓指:繁荣兴旺、乐观豁达、喜笑颜开。

带潼字有解释的宝宝名字介绍

带潼字的宝宝名字

<潼裴><潼妍><潼雨><潼惠><潼欣>

<芷潼><以潼><育潼><孟潼><垣潼>

<潼君><潼仁><潼莉><潼洁><潼芬>

<馨潼><心潼><彩潼><昕潼><安潼>

<潼潼><潼艳><潼语><潼杉><潼花>

<婉潼><志潼><佳潼><梦潼><颖潼>

<潼薇><潼燕><潼玉><潼舒><潼婵>

<琬潼><雅潼><嘉潼><明潼><新潼>

<潼文><潼瑶><潼红><潼婷><玮潼>

<幽潼><稚潼><健潼><楠潼><诗潼>

<潼希><潼叶><潼睿><潼倩><丹潼>

<苑潼><子潼><楚潼><宜潼><树潼>

<潼溪><潼一><潼媛><潼琴><婧潼>

<万潼><梓潼><易潼><琪潼><冰潼>

<潼芯><潼丽><潼悦><潼清><宇潼>

<伟潼><紫潼><晓潼><启潼><思潼>

<潼娟><潼怡><潼桢><潼秋><斯潼>

《道德经》心解简版——道德经隐藏的宝藏

《道德经》群经之首,中华文化的核心源头之一,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儿女心悟的至高经典,没有之一。

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乃万世之绝巅,任何经纶典籍至多能与其齐平,绝不可能超越。

道,本体,与释家之“佛”、基督之“神”齐名,乃万物之本源;

德,觉知,与释家之“觉”、儒家之“知”齐名,乃行道之路途。

“道”“德”二字,涵盖所有,容纳万物。传承至今,“道”“德”二字虽然在现代语境中有很多其他的延伸含义,但毋庸置疑的是“道”和“德”依然是我们社会行为规范的最高标准。

本文乃笔者对《道德经》的心解,解其神而非解其形,故并未完全按照原文一比一翻译。由于是简版,所以没有过多修饰与解释,没有前因后果的分析,也没有联系生活案例进行解析,只是纯粹地用现代大白话把《道德经》的本意呈现出来,后续有时间将逐章联系实际生活进行详解,敬请关注。

初学者如果看不太懂也没关系,如果能够通读下来,看懂《道德经》的门槛就已经达到了,文末还有个小福利,有助于加强理解。

同行者们如果有不同见解或意见之处,欢迎评论区点评赐教。

以下是正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彼)取此。

高水平的觉知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时刻处于觉知状态,不需要去刻意保持觉知状态,所以高水平的觉知才是真正的觉知。低水平的觉知需要时刻去提醒自己保持觉知,所以不是真正的觉知。

达到高水平觉知的人什么都不用做就处于觉知状态,没有私心杂念,没有执着,没有特定的事情想要去做,对别人也没什么要求,只是随缘应物,顺其自然。

达到高水平仁爱的人心中存有仁爱之念,只是善良仁爱地对待他人,没有执着,没有特定的事情想去做,对别人没什么要求。

达到高水平的义的人,心中存有义的观念与要求,为人正义,讲义气,也要求别人正义,讲义气。

达到高水平礼的人,心中存有礼的观念与要求,时刻要求自己按照礼的行事,也要求别人按照礼的行事,可是没有人理会他,他就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也把礼丢掉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如果没有在道之中,就只能在德之中,没有在德之中就只能在仁之中,没有仁就只能在义之中,没有在义之中就只能在礼之中。

崇尚礼的人,忠信是非常少的,也是乱的源头。思维,是道的精华,也是愚昧的开始。所以,大丈夫应该身处道厚实的地方,而不身处薄弱的地方;身处道踏实的地方,而不身处道虚华的地方。

所以,应该取厚实踏实的地方,不取薄弱虚华的地方。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胃(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胃(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胃(谓)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谓)浴(谷)毋已盈将将恐渴(竭),胃(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谓)曰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过去得到一情况,天得到一就清澈了,地得到一就安宁了,神的到一就灵验了,溪谷得到一就盈满了,侯王得到一就名正言顺了。

这都是一的功劳,所以说天如果不清澈的话恐怕会裂开,地如果不安宁的话恐怕会震动,神如果不灵验的话恐怕会消亡,溪谷如果不盈满的话恐怕会枯竭,侯王如果名不正言不顺恐怕会被推翻。

所以想要尊贵就必须尊重低贱,想要高位必须把下位作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难道是因为他自己很低贱吗?不是的,是因为被夸赞多了反而没感觉了。

所以侯王不喜欢天天被夸赞,反而喜欢中肯的评价。

上士闻道,堇(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上等的人听闻到了道,认真努力地去做。中等的人,似有似无,懵懵懂懂,不坚定,容易动摇。

下等的人,听完哈哈大笑。不笑,都不能说是道。所以先贤往圣说:明白了道的人乐善好施,进入了道的人就像退步了一样,靠近道的人,就像有缺陷一样。

真正的觉知如同山谷,包容万物,静静地看着万事万物的发展,不在乎个人得失,对万事万物都没有要求与执着。真正的有觉知的人很广阔包容,如同水一样,没有棱角。

因为他明白道是当下现成的,万事万物皆是道,不用去成为,不用去听道的声音,不用去看道的形象,道是无法描述的,只有道能够有始有终,成就任何事情。

对立的两面都是道的运动与作用。天下万物从有形有相中产生,有形有相从无形无相中产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亦)议而教人。故强良(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道孕育化生了第一个事物,第一个事物孕育化生了第二个事物,第二个事物孕育化生第三个事物,以此类推,第三个事物不断孕育化生,最终道孕育化生万物。

万物都是一体两面的,背面是阴,正面是阳,阴阳和合守一即为和谐。天下人所厌恶的,只有孤、寡、不谷(无后),但是王公用来自称。

事物具有两面性,舍得放下这一面,另一面才能变好;执着拿起这一面,另一面就会变坏。先辈这样教导我的,我也这样教导别人。

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和摧毁这个“规则”,我把这个“规则”当做人生信条。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至)坚。无有入于无间。五(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最柔软的事物,在天下最坚硬的事物中畅通无阻。无和有和合交融合一。

我因为这个知道无为(无形无相的觉知)的好处。没有言语的教导,无形无相觉知的好处,天下人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声和身体那个更亲?身体和物质哪个更多?得到和失去哪个是病态的?

特别喜欢必定经历极度失去;执着追求大量财富,必定会经历大的失去。

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经历失去,知道停止就不会灭亡,可以持续长久下去。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敝)。大盈若(冲),其用不(宭)。大直如诎(屈),大巧如拙,大赢如(肭)。趮(躁)胜寒,靓(静)胜炅(热)。请(清)靓(静),可以为天下正。·

真正的成功圆满就像有缺陷一样,它的作用却不会减少。

真正的盈满就像空虚一样,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真正的正直如同弯曲一样,真正的巧妙如同拙劣,真正的赢(胜利)如同吃亏。

燥热能够战胜寒冷,清静能够战胜燥热。清静可以成为天下最美好的事物。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天下人遵循道,战马会被用来干农活。天下人不遵循道,战马在战场产子。

罪过没有比让人有欲望更大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过失没有比欲望更大了。

所以知道满足,安于当下,就会恒常满足,不会缺乏。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不出门凭借这些“道理”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不看窗户外面凭借这些“道理”就知道天道。这些“道理”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可以说适用于所有事物,但是知道这些“道理”的人很少。

所以圣人不出行就知道天下事,不用亲身所见就知道什么情况,不用做什么就知道结果。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努力学习的人每天都会有进步,听闻道的人每天都会减少自己的私心杂念。

减少又减少,直到脑子不会胡思乱想,思维不妄动了,达到全无杂念的“无念”状态,此时无形无相层面的觉知脱离思维的束缚显现出来,不再一叶障目,什么都能感受得到(一念不生,了了分明)。

想要统一平定天下,只能凭借无为,一心为公,无私心杂念。

当他有私心杂念的时候,就不能够统一平定天下了。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 (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圣人恒常没有私心杂念,以百姓的想法和利益为自己的目标和宗旨。

善良的人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也以善良对待他,得到了善。

忠信的人以忠信对待他,不忠信的人也以忠信对待他,得到忠信。

圣人对待天下,收敛自己耳目口腹的欲望,没有自己的私心杂念,为天下人着想,普通平民百姓都执着于耳目口腹欲望,圣人把他们当孩子般对待,教导他们减少自己的欲望。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兕)虎,入军不被甲兵。矢(兕)无所椯(揣)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人的一生当中,从生到死。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早夭的有十分之三,贪生怕死的,本来可以长寿的因为胡作非为早夭的也有十分之三。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贪生怕死。听闻善于保命的人,出门在道路上不会遇到老虎等猛兽,从军当兵不会被弓箭长矛的等利器伤害。

老虎等猛兽没有地方可以伸爪子伤害善于保命的人,弓箭长矛等利器没有地方可以砍向善于保命的人。

为什么呢?因为善于保命的人不会把自己置于死地。(即不随便到有猛兽的地方,也不随意参军当兵)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万物由道孕育化生,由德养育,并赋予形体,让万物能够成为器物。所以万物以道为尊并且以德为贵。

道和德尊贵地位和重要性,不是谁给它们赋予的,也不需要谁给它们赋予,而是亘古以来它们自己的面目,自然而然的。

万物由道孕育化生、养育,促使其成长、柔顺、安定、勇猛,让其被滋养、呵护。

道孕育化生万物却不占为己有,道为万物做了许多事却不居功自傲,道让万物成长成才却不控制主导,这就是最玄妙的德。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勤)。启其闷,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遗〉身央(殃),是胃(谓)袭常。

道是天下的开端,道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是道,也就知道了道的孩子(自己)也是道,回归守护自己的母亲(道),终生不会遇到危险。

停止自己的私心杂念,关闭自己欲望的大门,终生都不会缺少什么。打开自己的私心杂念,想方设法去成全自己的欲望,终生都会被欲望环绕,烦恼痛苦万分,不能解脱。

看见微小的东西叫做明晰清醒,守住内心的柔软叫做强大。

用自己的觉知之光,让意识回归明晰清醒,没有遵循道身体就会受到灾害,这就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使我 (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财有余。是谓夸。夸,非道也。

假如我们有觉知,处于觉知状态,那么我们就行走在大道之中,唯一害怕的就是偏离大道。

大道很近,但不是肉眼可见,不是思维可以想象的,普通人却很喜欢去思考理解大道。

时间飞逝,田园都荒芜了,仓禀都空虚了,还在咬文嚼字,唇枪利剑。

想着得道之后吃山珍海味,有荣华富贵。

这叫做浮夸幻想。浮夸幻想,不是大道。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擅于建设的人建设的东西不会被轻易拔除,擅于堆砌的人堆砌的东西不会轻易脱落,能够传承世世代代。

行于大道,时刻保持觉知,在身体能够时刻保持,他的觉知才是真的。在家庭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觉知,他的觉知是富余的。

在邻里周边环境中能够时刻保持觉知,他的觉知是非常长足的。在邦国所有事物之中都能保持觉知,他的觉知就非常丰盛。

在天下任何事物中都能够保持觉知,他的觉知就非常博大精深。

用觉知自己身体的觉知去观察别人的身体,用觉知自己家庭的觉知去观察别的家庭,用觉知自己周边环境的觉知去观察别的环境,用觉知自己邦国的觉知去观察别的邦国,用觉知自己国家的觉知去观察别的国家。

我凭借什么知道天下的样子呢?就是凭借的这个觉知。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蜂)蛰蝎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脧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爱,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觉知能力强的人,如同刚出生的孩子。不会遇到蜜蜂、蝎子、毒蛇等被叮咬,不会遇到飞鸟、猛兽等被搏杀。骨弱筋柔但是手握得很牢固。

不知道男女交合却会勃起,是因为阳气能量极足。整天哭喊却不会沙哑气竭,是因为身体能量非常平衡和谐。

平衡和谐就会恒常持久,觉知恒常持久就会明晰清醒,滋养生命并且非常顺心吉利,觉知能够引导阳气能量就会非常强大。

事物不断地发展壮大就会变老,生命力就会衰竭,这就是偏离了大道,偏离了大道很快就会消逝。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挫)其阅(锐),解其纷,是胃(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贱)。故为天下贵。·

觉知不是思维念头,思维念头不是觉知。

停止胡思乱想的思维,关闭私心杂念的大门,与觉知的光芒融合在一起,觉知到内心的尘埃,消除欲望等执着,和解内心的纷争和矛盾,这就是玄妙的大同。

做到大同的人,既不亲近什么人事物,也不疏远什么人事物;既不助益什么人事物,也不伤害什么人事物;既不重视什么人事物,也不轻贱什么人事物。

所以做到大同(无分别)的人被天下人尊敬。

以正之(治)邦,以畸(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滋)昏。人多知(智),而何(奇)物兹(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用光明正直的方式治理邦国,用出其不意的方式打仗,用没有私心杂念、不妄动的方式对待全社会。

我凭什么知道要这样做?是因为天下越多束缚,民众就会越贫困。

民众拥有很多锋利的兵器,邦国和家庭就会越来越昏庸,走下坡路。人们的私心杂念一多,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法律条文越来越严苛,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圣人说:我无为,没有私心杂念,民众的生活、心态和行为都会越来越好。我喜欢清静,民众就会越来越光明正直。我不去束缚管控民众,民众就会越来越富裕。我做到没有欲望,民众就会越来越纯朴。

其政闵闵,其邦屯屯。其正(政)察察,其邦夬(缺)夬(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曜。

政令怜悯爱民,社会就会很稳固。政令严苛不利民众,社会就会动乱。祸福相依,福祸相伏,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

谁知道世间的事情是福还是祸,是得还是失?刚刚还是好的,一下子又变成坏的了,变化无常,不可琢磨。人们对变化无常的迷惑,已经很久了。

所以我们应该方正而不生硬,有原则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即不走极端,从两面看问题,既看到双方的对立,又达成双方的共识)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胃(谓)深槿(根)固氐(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治理国家和祭祀,没有什么比勤俭节约更好的了。只有勤俭节约,是顺从大道的。

顺从大道就是努力增强觉知。努力增强觉知,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什么都做得好就不会偏向两端,就是走在大道上。

不偏向两端,走在大道上,就可以治理国家。用大道治理国家,就可以长治久安。

这也是深扎大道、延长生命、长久觉知的方法。

治大国若亨(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神)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治理国家如同烹煮小鱼,不要过多地翻动,以免小鱼破碎,要秉承无为无事的要求。

用道来治理国家,灾难和祸端不会显现。不仅灾难和祸端不会显现,就算显现了也不会伤害人。不仅灾难和祸端不会伤害人,治理国家的圣人也不会伤害人。

灾难祸端和统治者两者都不伤害人,是因为觉知让两者和合归于道了。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交)也,牝恒以靓(静)胜牡。为其靓(静)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为下。

大的邦国,应该居于下方,如同天下的母亲。环顾天下,雌性一直用静胜过雄性。因为它静,所以适合居下。

大的邦国以居下的态度对待小的邦国,就能够收服小的邦国。小的邦国以居下的态度对待大的邦国,就能够依靠大的邦国。

所以要么大邦国用居下的态度收服小邦国,要么小邦国用居下的态度依靠大邦国。大邦国不过想要收服小邦国,小邦国不过想通过臣服得到大邦国的保护。

居下的态度让大邦国和小邦国都得到了想要的,所以大邦国适合用居下的态度对待小邦国。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加)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若〉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谓)求以得,有罪以免舆(与)?故为天下贵。

道,是万物的本源,注入到万物之中。是善人(有觉知之人)的宝贝,也是不善人(无觉知之人)的依靠。

好的言语可以换取财宝,好的行为可以加官进爵。不善的人,不好的言行,道难道就舍弃了吗?

所以做天子和三卿,拥有珍稀玉石和可以优先通行的驷马,都不如停下来进入道。古人之所以重视道,难道不是因为进入了道就会心想事成,有罪都可以豁免吗?

所以道被天下人尊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者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心做到没有私心杂念,行为做到不轻举妄动,吃东西不在乎味道。

是大还是小,是多还是少有什么关系呢?用觉知去对待怨恨愤怒等情绪。想要做成艰难的事情从容易的开始,想要做成大事从小事开始。天下间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

所以圣人一直不做大事,只做容易的小事,最后成就了大事。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必定是不讲信用的人,感觉很容易必定会很艰难。

所以圣人把容易的事情当做艰难的事情,谨慎对待所有事情,所以最后没有什么艰难的事。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蔂)土。百仁(仞)之高,台(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其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社会稳定,容易治理。事情还没有发生,容易谋划。事情刚发生弱小的时候,容易判断。事情微小的时候,容易处理解决。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要及时防御干预,事情没有败坏动乱之前要及时治理。

合抱的大树,出生于微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开始于一筐筐的土。爬非常高的山,开始于脚下一步一步地走。胡思乱想,私心杂念多,好高骛远,不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去做,就会失败,执着于结果,不注重每一个细节,就会失去最终的成果。

圣人只专注当下,做好每一个细节与步骤,没有胡思乱想,所以不会失败;圣人不执著于结果,只注重过程,所以不会失去最后的成果。

普通民众做事,经常在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失败。所以认真谨慎的态度要从开始保持到结束,对待最后的阶段也要像对待刚开始起码那样小心翼翼。

如果对待最后的几步也像开始那样认真谨慎,那么就没有失败的事情。

所以圣人做普通不想做的事情,不重视珍稀的物品;学普通人不愿意学的东西,改变普通人会犯的错误;圣人顺应万物自然的状态,不敢有私心杂念,也不敢轻举妄动。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智)也。故以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智)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所以说:施行道的人不是提高民众的思维能力,让民众想得更多,而是让民众不要想那么多,减少私心杂念。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想太多,私心杂念重。

所以治理邦国如果实行提高民众私心杂念的政策,就是邦国的贼人;实行减少民众私心杂念的政策,就是邦国的有觉知之人;一直保持这两点,就是治理国家的标准范式。

一直保持这个标准,就是玄妙的觉知。玄妙的觉知很深远,与物质相反,领悟了这个觉知就会非常顺利。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推)而弗猒(厌)也,非以其无诤(争)与?故天下莫能与诤(争)。·

大海之所以成为所有江河湖水的汇聚之地,是因为大海擅于居下,处于低谷的位置,所以大海能成为江河湖水的汇聚之地。

所以圣人想要身处民众之上,言行必须处于民众之下;圣人想要地位比民众更优先,获利必须在民众之后。所以圣人居于民众的前面民众不会嫉妒他,圣人居于民众的上方民众不会诋毁他。

天下人拥护爱戴、不讨厌圣人,难道不是因为圣人不争名夺利吗?

所以天下人不会与圣人作对。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徙〉。有车周(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的邦国民众少,需要几十上百人来劳作的器具不要去使用,不要劳财伤民。

让民众热爱生命,减少因为长途跋涉地迁徙而带来的死亡。减少使用远徙的马车和舟船,减少打仗。让民众回归农业,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让民众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少私寡欲,悠闲自在。

相邻的邦国相互看得到,鸡犬的声音相互听得到,但是民众之间相互不会打仗争斗,相安无事,各得其所。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忠信诚实的言语不会很好听,很好听的言语不会是忠信诚实的。

有觉知的人话语很少,话语很多的人没有觉知。善良的人不会贪财好利,贪财好利的人不是善良的人。

圣人不会堆积财富,越为别人着想,自己越有,越给予别人,自己越多。

所以遵循天道的人,利人而不害人,遵循人道的人,努力去行事却不争夺成果。

天下皆谓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肖)。若宵(肖),细久矣。我恒有三葆(宝),之,一曰兹(慈),二曰检(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天下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很厉害,很了不起,与众不同。

只有自己很重要,很厉害,很了不起,才能体现自己的与众不同。

如果和别人一样,就是很平庸,很没本事,很无能。

但我一直秉承的是三个原则:一是慈,仁慈,慈悲,利他;二是勤俭节约,不在乎财权名色等外物;三是不敢争名夺利,私心杂念少,不去想要赚多少钱,有多大的权力,有多高的地位。

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如)以兹(慈)垣之。

仁慈利他,不在乎个人得失,所以能够勇敢;

勤俭,对物质要求不高,所以能够心怀广大;

不与民众争权夺利,不在乎事情最后的成果,所以能够长久去做一件事,把事情做成。

如果舍弃了仁慈利他,却非常勇猛,舍弃了淡泊名利,并且争权夺利,那么必定遇到大的灾祸。

如果保持仁慈利他的心态,进攻必定会胜利,防守必定牢固。

上天将要帮助你的时候,需要你用仁慈利他的心态打好基础。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谓)不诤(争)之德,是胃(谓)用人,是胃(谓)天,古之极也。·

擅于做官的人不崇尚武力,擅于打仗的人不会愤怒,擅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正面交锋,擅于用人的人态度非常谦卑。

这就是没有私心杂念,不争权夺利,清静自然的觉知造就的。

这就是用人的方法,是顺应天道的,这是古人最高的用人做人标准。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退)尺。是胃(谓)行无行,襄(攘)无臂,执无兵,乃(扔)无敌矣。(祸)莫于〈大〉于无适(敌),无适(敌)斤(近)亡吾吾葆(宝)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用兵方面的标准是:我不敢主动攻击,只会被动防御,我宁愿不前进一寸而倒退一尺。

这就是不主动打仗,不主动惹起争端,不主动出兵,不执着达成特定目的,只是随缘待物,时刻处于清静平和的状态,如果能够做到,就没有敌人了。

祸患没有比不服气,赌气一定要打败对方更大的了,不服气就会不理智,就会胡作非为,就偏离我慈、俭、不为天下先的宗旨。

所以如果两军交战,那么仁慈防守的一方会胜利。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褱(怀)玉。

我的话非常容易明白,非常容易践行;但是普通人却不能明白,也不能去践行。

我的言语中有真心,谈论的事物中有本源。只是因为没有觉知,所以普通人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认识自己本来面目的人很少,所以本来面目很珍贵。

所以说圣人身穿麻布却拥有珍稀的美玉。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自己没有处于觉知状态,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不知道自己没有处于觉知状态,就是心生病了。

之所以圣人的心不会生病,是因为圣人知道不觉知就是心生病了,时刻处于觉知状态。

所以圣人的心不会生病。

民之不畏畏(威),则大威将至矣。 母(毋)闸(狎)其所居,毋猒(厌)其所生。夫唯弗猒(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彼)取此。

民众不畏惧管理者的权威,说明管理者深得民心,有很大的威严。

不要让民众流离失所,不要让民众厌恶自己生存的地方。

民众不厌恶自己生存的地方,就不会厌恶管理者。

所以圣人时刻处于自我觉知状态,而不展示自己的权威;圣人慎独,时刻守着自己的内心,不起私心杂念,不自以为自己很高贵,很厉害。

所以应该自我觉知,守着自己内心,而不应该展示自己的权威,以为自己很高贵。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猛又冲动的人容易惹杀身之祸,勇猛却不冲动的人可以活得很好。

知道这两点,就知道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有害的。

上天都厌恶勇猛又冲动的人,谁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是因为顺应天道,不用战斗就会胜利,不用言语就会有回应,不用召唤想要的自己就会到来,天道非常公正,早已为每个人准备好了他该有的。

天道如同一张大网,遍布万事万物,虽然稀疏到看不到,但不会有任何遗漏。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畏〉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代〉司杀者杀,是伐〈代〉大匠斲也。夫伐〈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如果民众恒常不怕死,镇压杀害他们有什么用呢?

如果民众恒常怕死,那么就把胡作非为的人捉起来杀掉,那么谁敢胡作非为呢!

如果民众一直非常害怕死亡,那么应该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执行司法。

如果有人替代司法机构去执法,就是代替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去行事。

代替专业机构专业人员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不犯错误的)。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巠(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人会出现饥饿的情况,是因为有的人占有食物的份额太大了,所有会出现饥饿。

百姓不好治理,是因为管理者有私心杂念,胡作非为,所以百姓不好治理。

民众轻视死亡,是因为管理者生活得太好了,所以百姓轻视死亡。

那些不追求生活享受的管理者,比那些追求生活享受的管理者更好。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仞贤(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人活着的时候很柔软,死了之后很坚硬。

草木等万物活着的时候很脆弱,死了之后很枯槁。

所以说,内心坚硬的人是死亡枯槁的;内心柔软的人是富有生命力的。

依靠强大的军队容易遭遇失败,草木太强壮了容易枯槁衰败。

强大要处于低下的位置,柔弱微细处于上面的位置。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惟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世界的法则,如同拉弓一样,高的人自下往上拉,矮的人自上往下拉,有富余的减少,不足的增多。

所以,天地法则把有多的拿去补足不够的;人间的法则是拿不够的去给有多的。谁能做到像天地一样把有多的拿去补充不足的呢?

只有得道的人。所以圣人做了很多事却不占为己有,成功了却不居功。

如果能够做到,就不会想要更多更好的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诟),是胃(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谓)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最坚硬的事物也不能击败水,因为坚硬的事物没有办法改变水。

所以柔软胜过刚硬,弱小胜过强大,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是做不到。

所以圣人说:承受邦国不好的的人,是社稷的主人;承受邦国不吉利的,是天下的王者。

正确的“认知”常常与我们想象中的是相反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和解了大的纠纷怨恨,必定留下怨恨的尾巴,有余怨未除,这怎么可以叫善呢?

所以,圣人注重的是制定大家可以接受的规则和条约,而不轻易责怪别人。

所以觉知的人制定大家可以接受的制度和规则,没觉知的人想着惩罚。

天道是不会亲近谁的,常常和善人在一起。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玄之有(又)玄,众眇(妙)之门。

道,说是可以说,但是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大道本身。

名字,是可以定义的,但是定义的名字不是永恒的名字。

“无”是什么?“无”是万物的开始和本源。“有”是什么?有是万物的母亲。

所以,经常地保持没有思维欲望,用无形无相的觉知来观察有形有相的万物(包含眼耳鼻舌身意一切感官感受)的奥妙;

经常地运用思维,用有形有相的思维来观察琢磨无形无相的觉知。

无形无相的觉知和有形有相的万物都是来源于道,虽然名字不同,但来源都是一样的。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形)也,高、下之相盈也,意〈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随),恒也。是以声(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所有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说明恶的已经存在;都知道善的是什么,说明不善的已经存在。

有和无是相互对比才存在的,难和易是相辅相成的,长和短是相互比较存在的,高和低是相互衬托的,思维念头和说话的声音是同时存在的,前和后是相互伴随的,这是永恒的“道理”。

以上说明在物质世界,事物是成对存在,阴阳对立相互比较而存在。

所以圣人不在乎相对的两面,不抗拒,不评判,没有私心杂念,也不会胡作非为,只是觉知着事物的流动变化,不用言语去说教。

因为圣人知道万物的流动变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做了什么也没有特定的目的,成功了也不会居功占为己有。

只有不居功不占为己有,才不会失去。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不推崇好的东西,让民众不争抢攀比,不重视珍稀的物品,让民众不去偷盗。不显露民众想要的东西,让民众的心思不乱。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减少民众的私心杂念,让民众吃饱穿暖;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大民众的身体。

经常让民众处于没有私心杂念和欲望的状态。

让有私心杂念的人不敢胡作非为,那么就没有什么是不好治理的。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潚(渊)呵始(似)万物之宗。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子也,象帝之先。

道似乎透明虚无,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

道深远博大,先于万物之母存在。

消除思维棱角是道,解决内心纠纷是道,融合光的是道,混同尘土也是道。

道,很清澈,似有似无。

我不晓得道是谁生的,只晓得道是出生在第一个有形有相的事物之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圣)人不仁,以百省(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与)?虚而不淈(屈),踵(动)而俞(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是仁慈的,对待万物如同对待祭祀用的草狗。

圣人不是仁慈的,对待百姓就像对待草狗一样。

(天地和圣人都是客观公正的,不带个人情绪和情感去行事的,随缘应物,该怎样就怎样,不偏爱也不残害。如同天要下雨就下雨,不因庄稼干旱而下雨,也不因为洪水滔天而不下雨。

天只是按照既定的自然法则行事,从来不管是否对人有好处。圣人亦按照既定法则行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偏爱谁,也不残害谁)

道在天地之间,如同风箱,虽然虚无却不干瘪,越拉动出来的就越多,用之不尽。

听多了“道理”,了解得太多没什么用,反而增加私心杂念,不如让思维停下来保持觉知。

浴(谷)神不死,是胃(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胃(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让江河湖海存在的神灵是不会消亡的(泛指让万事万物存在的道是不会消亡的),这就是最玄妙的子宫(泛指道孕育万事万物)。

最玄妙的子宫(道),就是天地的本源。无所不在,延绵不绝,若有若无,它的作用却没有尽头。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圣)人芮(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与)?故能成其私。

天地长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存在,所以能够长久存在。

所以圣人把自己的利益得失放在后面,把其他人的利益得失放在前面,反而让自己得到了更大的收获;

不在乎自己利益得失,反而得到了收益。难道不是因为天地和圣人都是无私利他的吗?所以能够让他们获得好处。

上善治(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渊),予善信,正(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争),故无尤。

上善如同水一样。水的善,体现在水往下流,擅于居下。

水滋润万物,融入到万物之中,自己却不会发生改变,只是静静地与万物共存,处于大家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水的特性和道差不多。

所以我们要像水学习,不争不抢,身要甘处下位,心要谦虚居下渊博,给予要居下谦卑真诚,政事要居下谦和管理,做任何事时都要居下地去做。

只有内心和行为都如同水一样居下谦卑,不争不抢,才能没有过失和忧患。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兑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拿着盆子接水让水溢出来,不如接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停下来。

把兵器或农具捶打得非常尖锐,刚开始很锋利,但是很容易钝,不可能长久保持锋利。

积累财富,让金玉财宝堆满了房间,是守不住的,因为很多人惦记着。有权有财就骄横,自己遗留下了隐患和灾祸。

做好了事情不居功,不占为己有,不贪功劳,善于居下,这就是天道。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涤)除玄蓝(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精神内守,不胡思乱想,不起贪心杂念,让身体和意识合一,能做到片刻不离吗?

调整呼吸放松,消除精神和身体的紧张,让精神放空,让身体柔软下来,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单纯和柔和吗?

息心除念,拂拭心尘,能做到完全没有尘埃吗?

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没有私心杂念吗?

觉知升起,感知内外,能做到清静吗?

看事物很透彻,明白事物的运行规律与特征,能不为自己私利而胡作非为吗?

道,孕育化生万物,养育万物。道孕育化生万物却不占为己有,养育使万物成长强壮却不收割,这就是最玄妙的觉知。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埏)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木条插在同一个轮毂之中,当这个车轮中间有一个连接车横梁的空间,车才能使用。

陶土做成的器具,当器具中间有了空间,才有器具的作用。

做房子建窗户,当四面墙壁和窗户中间有了空间,才有房间的作用。

所以,“有”体现出了便利,“无”体现出了作用,万事万物都是有无一体的,有无一体才能发挥出作用。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彼)耳〈取〉此。

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生活容易让人放纵,杂念丛生;

纵马狂奔、狩猎等刺激的活动,容易让人情绪激动,冲动行事。

珍稀的财宝货物,容易让人行为反常,陷入不安状态;

山珍海味,胡吃海喝等优越的物质享受,容易让人迷恋执着;

好听的音乐,高质量的听觉享受,会让人难以忘怀,欲念生起。

所以圣人的治理,是为了百姓的基础生存和生活,而是不是为了百姓纵情高歌地去享受丰裕的物质,不是为了去满足百姓的欲望。

所以,去掉奢华,回归朴实。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胃(谓)贵大梡(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梡(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梡(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好的和坏的,得到和失去,受宠和受辱都惊慌失措,不能保持清静,如同害怕非常大的祸患到来一样。

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宠和辱都是不好的心态,得到了害怕失去,很惊慌;失去了想要得到,也很惊慌;这就是宠辱若惊。

什么是害怕大的祸患到来呢?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们把身体当做了自己。如果我们没有身体,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如果有人对待天下的重视程度和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如果爱护天下人的程度和爱护自己身体一样,你就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计(诘),故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谓)道纪。

眼镜看见了却不受所看见的影响,叫做“微”。

耳朵听到了却不受听到的影响,叫做“希”。

身体触摸到了却不受所触摸的影响,叫做“夷”。

这三种状态是无法描述的,这三种状态实际上都是同一种。在这种状态下,没有流动,也没有变化(即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的概念)。

去寻找它,没办法直接找到它,也无法描述它,所以只能把它描述为“无物”。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状态,没有物质的形象。这就是“忽恍”。

尾随它看不到它的后面,迎向它看不到它的前面。(因为去随去迎去看的那个就是它)

用当下的觉知,去观照当下的万事万物,就知道过去、未来是什么,这就是道的演化,都是道本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识)。夫唯不可志(识),故强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三点水+荘)呵其若浴。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古代得道之人,非常微妙、广大、通达,非常深奥,不容易认识理解。

正因为深奥不易理解,所以勉强形容为:他谨慎敬畏,就像大象冬天过结冰的河一样;他小心翼翼,就像猴子害怕四周的邻居一样;他严谨恭敬,就像是到别人家做客一样;他温和没有锋芒,就像冰雪消融变成水一样;他淳厚纯朴,如同没有加工的木材;他平易近人,和光同尘,和世人打成一片;他通达顺畅,就像山川河流一样。

私心杂念纷飞的时候心安静下来,就会慢慢地清明。

陷入空寂的时候心动起来,就会慢慢地活跃。

保持这个状态的人不会想要盈满极端。

只有不想盈满极端,所以能够不为外境影响,锲而不舍地去做事。

至虚极也,守情(静)表也。万物旁(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静),是胃(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没)身不怠。

到达虚无的极致,定守在寂静的表面。

万物都在旁边运动,我用觉知观察万物的循环往复。

天下万物种类繁多,各自重新回归它们的根源,就叫做清静。

清静,就是回归本源。回归本源,就是永恒。知道永恒,就觉醒了。

不知道永恒,就会胡思乱想,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就会有祸患。

知道永恒就会心怀广阔,包容万物;

心怀广阔、包容万物就会客观公正,客观公正就会非常顺利,非常顺利就是顺应天地规则,顺应天地规则就是符合道的运行,符合道的运行就可以长久,本质永远不会消亡。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案(安)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姓)胃(谓)我自然。

道,谦虚觉知的人知道她存在,其次的人亲近赞誉她,再次的人侮辱她。

诚心与信心不足的人,不相信道的存在。

道无声无息,默默地滋润万物,成就所有的事情,普通人却说这是我自己做成的,这是我本来的模样。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智)快(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孝)兹(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所以人们不知道大道的存在,就提出了要仁义。

私心杂念出来了,就提出了要去除虚假。

六亲不和,就提出了要孝慈。邦国昏乱,就提出了要忠臣。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舍弃私心杂念,民众可以得到非常大的好处。

舍弃仁义,民众恢复尊老爱幼的天性。

舍弃投机取巧和功利心,盗贼会消失。

这三句话,仅仅是知道和理解是不够的,所以要让每个人对这三句话有深刻认知并且去践行。

保持纯粹简单的觉知,减少私心杂念,舍弃从社会中习得的功利之心,才能够没有忧患。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兆),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愚)人之心也,蠢蠢呵。鬻(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俗)人蔡(察)蔡(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俚)。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赞美和呵斥,有什么分别吗?喜欢与厌恶,有什么分别吗?

人们有畏惧的事物,但更让人畏惧的是“畏惧”本身。

道,恍恍惚惚,似有似无,没有特定的目的,不会偏袒任何事物。

普通人熙熙攘攘,追逐名利等外在事物,如同赶集吃席,如同春游登上高台,无比热情与欢乐。而我非常淡泊不起私心杂念,如同不哭闹的婴儿一样静静地看着。

道,层层叠叠,无所不在,如同没有归处。

普通人都想要更多的物质名利,只有我放下物质名利。

我如同愚昧的人一样,没有私心杂念,不去追求物质名利。

卖东西的人非常精明,观察得非常仔细,只有我如同痴傻无知一样,不去计较分别。

道,深远广大如同大海,无穷无尽如同没有边际。

普通人都有执着,只有我没有,独自轻松自在。

我想要的和别人不一样,我只珍视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望(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呜(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真正的有德之人,完全顺应道。道的样子,无所不在,深远广大,无穷无尽,似有似无。

道中有形象,道中有物质,道中有情。道中的情非常真挚,有大信心。

古往今来,道一直都在,允许万事万物的发生。

我怎么知道万事万物的样子?用的就是道,道让我知道。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左右摇摆、杂念纷飞、不坚定的人不能立足于道;自以为是、自视甚高的人不能彰显道;

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人不明白道;自我否认、自卑抑郁的人不能靠近道;

自我压抑、胆小懦弱的人不能接近道。这些(炊、自视、自见、自伐、自矜)对道来说是剩饭剩菜和肿瘤。

剩饭剩菜和肿瘤大家都很厌恶,何况这些不好的行为呢?

所以修道的人需要舍弃这些不好的行为。

曲则全,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示)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才(哉),诚金(全)归之。

有曲折才会全面,有弯曲才会稳定,有低洼才会盈满,有鄙陋才会推陈出新。

有少才会得,有多就会迷惑。所以圣人遵循阴阳对立统一,作为天下事物的规则。

不自以为是、自视甚高就会明白道,不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就会彰显道,不自我否认、自卑抑郁就会靠近道,不自我压抑、胆小懦弱就会接近道。

只要不起争斗之心,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斗。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这几句名言警句,是真正的金玉良言。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终)朝,暴雨不冬(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得)者同于德(得),者〈失〉者同于失。同德(得)者,道亦德(得)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符合大道的话语是顺应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

狂风不会整天刮,暴雨不会整天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天地就是这样运行的,天地都不能长久地刮风下雨有为,何况人呢?

所以做事完全遵循道的人才能得道,完全遵循德的人有德,违背道和德的人不能得道和有德。

完全遵循德的人,能够得道。违背德的人,不能得道。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绣(寂)呵缪(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逝),筮(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某种存在,比天地先诞生。

无比广博深远,似有似无,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编织成万事万物,本质上全宇宙只有它永恒存在,不会改变,万事万物都是它幻化而成,它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给它命名为道。

我勉强描述它为大,大到无法看到全貌,无法描述,只能去觉知感应,觉知感应发现非常深远,无边无际,找不到边际尽头,哪里都一样,没有分别,于是回归当下,只是纯粹地觉知着,静看万事万物的更迭起伏。

道大,天大,地大,能够觉知到道的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能够觉知到道的人是其中之一。

人来源于孕育万事万物的大地,大地来源于宇宙,宇宙来源于道,道就是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

重为巠(轻)根,清(静)为趮(躁)君。是以君子众(终)日行,不离其甾(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轻)于天下?巠(轻)则失本,趮(躁)则失君。

觉知是思维智谋的本源,清静是虚浮躁动的源头。

所以得道之人每天行住坐卧,都不会离开他的本源。

只有时刻警惕觉知,才能明晰清醒,光明正大,泰然自若。

奈何君王不用道而用思维智谋治理国家?

运用思维智谋就失去了本源,虚浮躁动就失去了源头。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适(谪),善数者不以梼(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谓)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胃(谓)眇(妙)要。

擅于走路的人不留痕迹,擅于说话的人没有错漏,擅于算数的人不用算盘。

擅于关门的人没有钥匙打不开,擅于打结的人没有正确的方法解不开。

所以圣人恒常温柔友好地对待他人,擅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不会厌恶放弃他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就是明晰清醒的意识的作用。

所以,其他善人是修行之人学习的榜样;不善的人是修行之人资粮,需要修行之人去施为,引导不善之人到向善的路途上来。

既不过于重视榜样,又不过于偏爱资粮,只是静静地觉知万事万物的变化却不受影响,看到了又不会起私心杂念。这就是觉知的精髓。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明白道雄壮的一面,却甘愿守住道柔弱的一面,就会像溪谷一样,汇集四方之水。

像溪谷一样,万事万物都就会归于觉知之中,永恒的觉知就不会离去。

永恒的觉知不会离去,就会回归到了婴儿纯真状态。

明白道繁荣的一面,却甘愿居于道寂静的一面,就像江湖河海一样,容纳四方之水,永恒的觉知就会非常充足。

永恒的觉知非常充足,就会回归到初始的状态。

明白道有形有相的一面,却甘愿处于道无形无相的一面,这就是万事万物的归宿。

明白了万事万物的归宿,永恒的觉知就会常伴不减。永恒的觉知常伴不减,就会回归道之本源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挫,或坏或撱。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楮。

道初始的能量溢散化为万事万物,圣人明白这个道理,用整体全面的理念作为治理天下的准则。

道是一体的,不是分离的,是无法分割的,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的。

如果想要违背道运行的规律,强行去做一些事,我认为他是做不到的。

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是道孕育化生的,遵循道的运行法则,是不可随意改变的。

想去改变和控制的的人必定失败。事物遵循道的法则变化流动,有时走有时来,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强有时弱,有时坏有时好,这是不可改变与控制的。

所以圣人消除私心杂念,消除想要更多的欲望,消除去改变去控制的想法。只是随缘应物,静看花开花落。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朸(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谓)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胃(谓)之不道,不道蚤(早)已。

用道来辅佐君王,不会用军队去称霸天下。

用兵会遭到反噬,军队经过的地方,荆棘丛生。

善于用兵的人达成了了守护百姓、保卫家园的目的就停止进攻,不会用兵去横扫诸国,称霸天下。

达成了守护百姓和保卫家园的目的不要骄傲,不要自尊自大,不要夸耀自己,要明白用兵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这就是达成了目的却不称霸天下。

事物强大雄壮了就会变老,走下坡路,这就是不遵循道的后果,不遵循道就会很快地逝去。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哀)立(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军队,是不祥的器物。道是厌恶军队的,所以修行之人不会去用兵。

士大夫以左为尊,军队以右为尊。所以军队不是士大夫的器物。

军队,是不祥的器物,不得已而用的时候谨慎小心、尽量少用,不要夸赞用兵打仗。

如果夸赞用兵打仗,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不可能在天下间实现自己愿望与抱负。

所以好的事情以左为尊,不好的事情以右为准。

所以副将军站在左边,正将军站在右边,就是用丧礼对待用兵打仗。

杀了很多人,应该以悲痛的心态对待;打赢了,应该以丧礼对待。

道恒无名,(朴)唯(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谷〈合〉,以俞甘洛(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浴(谷)之与江海也。

道是恒常没有名字的,道的初始能量虽然非常小但是天下没有任何人可以驱使它。

侯王如果能够遵循道行事,万物都会向他臣服。天地(阴阳)交感和合,就会降下甘露。不需要人们下命令,甘露会均衡地分给每一个人。

道自从有名字以来,代表道真正地存在,所以应该明白要停止私心杂念去靠近道,知道停止私心杂念靠近道才不会遭遇灾祸。

道跟万事万物的关系,如同小溪和江海的关系。

知人者,知(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意识是明晰清醒的。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气的。

战胜自己的人,是强大的。知足的人,是富裕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是有志向的。不失去自己本源的人,是长久的。

到死的时候也不会忘记自己本源的人,是永恒的。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道无所不在,上下四方都是道,道成就了所有事物却没有留下道的名字。

万物回归到道之中,道却不为主,说明道是没有欲望的,可以说道很低小。

万物回归到道之中,道却不为主,也可以说道很高大。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高大的,受人敬仰的,是因为圣人遵循道的法则行事,没有欲望,不去追求高大,所以圣人的形象很高大,受人敬仰。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淡)呵其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把握了道的整体与全貌去行走天下,去哪里、做什么都安稳平和自在。

快乐和诱惑,转瞬即逝。

所以从道的角度来说:“任何事物都很平淡,没有什么特殊的味道。眼睛看到的,如同没有看到,不会受看到的影响。耳朵听到的,如同没听到,不会受听到的其影响。去使用道,不会有尽头,妙用无穷。”

将欲拾(翕)之,必古(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古(固)与之。将欲夺之,必古(固)予之。是胃(谓)微明。友弱胜强,鱼不脱于潚(渊),邦利器不可以视(示)人。

想要合起来,必须先张开。

想要衰弱,必须先强大。

想要离开,必须先靠近。

想要拿走,必须先给予。

这就是道的指示(行道之法)。

爱护弱小,打压强盛,让鱼不脱离水(守本分,不要有非分之想),让邦国锋利的兵器不拿出来给人看(不起冲突,不打仗)。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情(静),天地将自正。

道恒常没有名字,侯王如果能够遵循道行事,万物将会开启自动导航,自我优化。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起了私心杂念,想要胡作非为,我就会觉知到私心杂念。

觉知到私心杂念,就不会被私心杂念影响。

不被私心杂念影响就会清静,世界自己就会变得美好。

全文完,祝愿所有读此文者找到觉知,回归当下,与道相合,收获幸福与美满。

看完不太明白或不知道怎么觉知的朋友可以看看下面这篇文章补补课。

PS:看完有没恍然大悟的感觉,如果有,记得点赞哦。有任何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

开悟实践手册——开悟真的很简单

《山海经-大荒东经》2022 整理 注释 柴升平

大 荒 东 经

东海之外大壑¹,有神,人面兽身,名曰梨(霝鬼)之尸。

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²。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臂。

有小人之国,名靖人。

有(艹头为)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合虚,日月所出。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³,使四鸟:豹、虎、熊、罴。

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有大阿之山者。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明星,日月所出。

有柔仆民,是维嬴土之国。

有夏州之国,有盖余之国。

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有壎民之国,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²,上有扶木⁴,其叶如芥,柱三百里⁵,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有谷曰温源谷。

有五采之鸟,相乡弃沙⁶,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苏门²,日月所生。

大荒之中有宣山,又有摇山,有鹝山。又有门户山 。又有盛山。又有待山。

东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²,日月所出。

东北海外,又有三青马 三骓,甘华,爰有遗玉,三青鸟,视肉,甘华,甘柤,百谷所在。

有女和月母之国。

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²。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东海之诸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日禺虢,黄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虢处东海,是为海神。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²、东极、离瞀,日月所出。有神名曰折丹一一东方曰折,来风曰俊一一处东极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注释:

1大壑:坑谷、深沟。

2皮母地丘、猗天苏门、壑明俊疾、孽摇頵羝、凶犂土丘、鞠陵于天:可能是非汉语,用汉字音标注。

3木实:树木的果实。

4扶木:参見《东山经-东次三山》中的“东望榑木”。榑木即扶木。

5柱三百里:柱即撑天柱。三百里其意可能是说三百里以外都可看見。

6相乡弃沙:即五采鸟竖起羽毛翩翩起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