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思灵敏、美好,幸福的名字,给孩子起名真的很不错
有很多新手父母想为孩子起个好名字,但是却毫无头绪。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些心思灵敏、美好,幸福的名字,供大家参考一二,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心思灵敏、美好,幸福的名字,给孩子起名真的很不错!
心思灵敏、美好,幸福的名字,给孩子起名真的很不错!诺瑶
诺:意为应诺、允许、同意、承诺。瑶:美玉。表示吉祥安康,幸福常伴随。
昂然
昂:本义指仰起,抬起。引申为气度不凡,高涨。然:这样,如此;答应,信守;照耀;明白。用作人名意指明白、信守、光彩之义。
雅伶
雅:本义为鸟名。起名指为身姿美丽、文化修养等含义。伶:古乐官名、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世掌乐官。聪明,灵活。
心思灵敏、美好,幸福的名字,给孩子起名真的很不错!
长卿
长:长是个多音字,这里念cháng,与短相对,指两点之间的距离大,既可以指时间,也可以指空间。卿:卿字较早的一种含义是指官名。后也用作对人的敬称,或者指夫妻之间的相互称谓。
珂含
珂:指玉名,如鸣珂;马笼头的装饰。又称马珂螺。用作人名意指冰清玉洁、富贵吉祥。含:意指嘴里放着东西。用作人名意指脉脉含情,宽宏大度,品行高洁,博大精深。
曜瑞
曜:日光,泛指光芒;照耀。瑞:玉制的符信,作凭证用。起名有吉祥、安康、幸福、美好等含义。
心思灵敏、美好,幸福的名字,给孩子起名真的很不错!
昆琦
昆:一齐、共同;后裔、子孙;金友玉昆。用作人名意指统一、共同、精诚团结、同心同德之义。琦:本义为美玉,起名有美好,珍贵、特别、珍奇之义。
巧瑛
巧:指技艺、技术,以及人的心思灵敏、技艺高明。瑛:瑛字在古籍中多写作“英”,主要指玉发出的光,后指像玉一样的美石。
泰初
泰:意为安定、平和。起名有平安、顺利、吉祥、宏伟、博大等含义。初:起始,开端。起名有本源、尊贵、富有智慧和涵养等含义。
筠娅
筠:主要含义是竹,或指像竹一样高洁。娅:本义为连襟。起名指为谦虚、贤惠、包容、大度等含义。
安澜
安:安定,安全,安稳。起名有安乐、安逸、平安、幸福等含义。澜:大波浪。起名有出众、广阔、众多、传播等含义。
以上就是为大家推荐的名字,需要起名的欢迎私信我!
舂菜,到底是云南还是东南亚的?
篆新农贸市场,昆明最网红的菜市场,是许多外地人认识云南美食的第一站。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深入市场最里的摊位,总能被一口木臼吸引 —— 与家中用来捣蒜的臼不一样,它至少被放大了 4 倍。
嬢嬢捡几个烤好的茄子、辣椒,带着黑乎乎的斑点,佐伴花生、柠檬、大芫荽等料头,丢进臼中,手执木杵,挥摆双臂捶打食材,动作干脆、利落。这种独具特色的烹饪手法叫「舂」(chōng)。
「舂」是云南常见的一种凉菜烹饪方法,将食材、香草等放入臼中,以杵快速捶打。© 放猪江湖
「舂」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里的「舂」,可以被拆解为 3 部分:两只手、「午」以及「凵」(kǎn)。「午」通「杵」,「凵」类似「臼」。「舂」字形象地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 —— 人用双手持棍或棒,在容器中捣碎东西。「舂,捣粟也……古者雍父初作舂。」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不仅清楚地说明,「舂」的意思是让粮食脱粒去壳,或者捣碎谷物,还指出传说中黄帝的臣僚雍父,是最早发明这项食物加工技术的人。
要实现「舂」,「杵」与「臼」两种工具必不可少。中国古代,石杵和木杵都很常见,臼也分为地臼、石臼、木臼、陶臼等。考古证据显示,杵和臼最迟出现在旧石器晚期。湖南芷江泥石坪旧石器遗址中曾发现过石杵,位于江苏、河南、湖北等地的几个遗址则有地臼出土。这表明「舂」在中国的历史远超黄帝时代,可能已有数万年。
「舂」最早用于粮食脱壳,至今仍有不少地方保留此此法。©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秦汉以后,人们在杵和臼的基础上,发明出依照简单机械原理设计而来的多种碓,包括踏碓、水碓、畜力碓等。据《中国食料史》描述,踏碓利用杠杆原理将一根长杆连在木架上,杆的一端装着碓头,下面置一石臼,人踩踏杆的另一端,碓头翘起,脚一松,碓头落下舂打臼中的谷米。碓的使用,无疑让「舂」的过程变得省时省力。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舂车、连机水碓等一批新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谷物加工的效率。于此同时,我国中原地区还确定了「冬舂米」的原则。《齐名要术》载:「春稻,必须冬时积日燥曝,一夜置霜露,即舂。」其原因在于,春天的稻谷易碎、损耗大,而冬季经过曝干和沾湿的稻谷,舂起来既省力也容易得到完整的米粒。这样的原则,直到近现代还有许多地方遵循。
傣味舂鸡脚。© 鱼游天下
当今中国的饮食语境下,「舂」不仅是谷物加工中必要的步骤,还是一种日渐流行的烹饪方法,尤其在云南。国家特一级厨师、昆明饭店前厨师长张豫昆曾在《滇菜的构成及其特点》一文中为「舂」下定义:「将各种生(熟)的时蔬、野菜、野菌、野笋或熟的禽类野味、河鲜等食料,加精盐及各种作料加入碓窝或竹筒中舂细后食用的一种方法。」不难发现,这里既包含汉语「舂」字的原始含义,又融入了野菜、野菌、竹筒等充满云南风情的元素。可见在云南人眼里,「舂」的内涵远比《说文解字》中更复杂、更丰富。
云南是公认的中国稻作文化的发生地及重要热点地区之一。早在 4000 多年前,居住在洱海附近的云南先民已开始驯化、培育稻谷,并制造出多种方便耕作与加工稻米的农具,以及类型和材质各异的舂具。其中,制作简单的手碓最为常见。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唐榕,曾细致梳理过本地出现的舂具类型 ——「盐(研)臼」「舂筒」「盐(研)盆子」等,材料一般是竹子、木头和石头,滇中等地也用铜、铝等金属制作。此外,手碓、踏碓、水碓等中原地区常见的舂具,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逐渐传入云南。
舂饵块。
舂具除了被云南人用来加工谷物、香料等干性原料以外,也是制作粑粑、饵块等主食的「秘密武器」。饵块就是将大米经过淘洗、浸泡、蒸煮、舂泥或挤压、定型、冷却等步骤后做成的。历经多代发展,云南人还把「舂」从制作主食的手法,变成加工副食的「秘诀」,以「舂」法加工出的凉拌菜便是代表。
亚洲食学论坛主席、浙江工商大学教授赵荣光曾提出「饮食文化圈」的概念。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不断碰撞、融合与发展,至近代以前一共形成了 12 个地域特点鲜明的饮食文化区,其中包括以云南为中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舂」就是其中与汉族饮食习俗明显不同、体现少数民族自身文化的饮食代表。各个少数民族都有拿手的舂菜 —— 彝族的舂鹌鹑、舂辣子鸡;布朗族的舂螃蟹;阿昌族的舂南瓜尖;德昂族的舂鱼腥草、竹筒捣菜;苗族的捣鱼等。
舂酸多依,酸多依即小酸木瓜。舂菜的食材并不固定,蔬菜、肉食、水果皆可。© 敢于胡乱
几乎云南各地都能吃到舂菜,但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最为丰富和流行。靠近亚热带和热带交汇地区的雨林、山地与河谷中,聚集着傣族、景颇族和哈尼族。常年炎热、潮湿的气候,以及丰富的香草,让清凉开胃的舂菜大受欢迎。
云南饮食作家梁玉虹曾将傣族饮食的口味概括为:「酸、辣、香、苦、冷。」柠檬舂干巴、舂苦凉果和舂鸡脚三道菜,正好涵盖了这五味,是傣味舂菜的精髓。各种舂出来的喃咪(傣语酱的意思)质地浓稠,类似莎莎酱,根据食材不同,味道或酸辣、或鲜咸、或香甜、或苦麻,用来蘸食蔬菜、烤肉或米饭,解腻增香,开胃下饭。
一坐一忘把舂菜带进天津的美食市集。© 一坐一忘
舂鸡、舂鳝鱼、烧舂牛肉等是景颇族的特色。景颇族和傣族世代毗邻而居,饮食习俗十分相似。不过,和傣族相比,景颇族对舂菜的依赖似乎更甚。「舂筒不响,吃饭不香」这句食谚,就来自景颇族。生活在山地、河谷的哈尼族,对于舂野鸡、舂白参等美味同样着迷。哈尼族源于古代羌族,一方面保留着游牧民族重烧烤、烹煮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充分融入云南当地,形成了喜食凉拌菜的习惯。
如果你去过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或许对前文提到的木臼不会感到陌生,街边小吃摊及餐厅都有用它「舂」出来的菜品。几年前,我曾和泰国、老挝的朋友去往云南南部。舂木瓜、舂鸡脚、舂豇豆……面对端上来的一道道菜,他们似乎比我还熟悉,而我作为云南人却反而有了「客人」与「他者」的奇妙错位感。
泰国酸木瓜沙拉也以舂法制成。© chatelaine.com
与大部分汉族人相比,傣族、景颇族、哈尼族等云南少数民族,不论从族群来源、生活环境还是文化习俗上来说,都与境外的相应民族更加接近。德宏与西双版纳两州紧邻边境,当地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等跨境而居,饮食习惯长期受到缅甸、泰国、老挝等的影响,人们有生食、凉食的习惯,尤其喜欢吃酸、冷、辣的食物。傣味便与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热带地区风味一脉相承。
人类学家彭兆荣认为「饮食是人们最日常,也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性身体表述和文化记忆,它也就成为突出族性和族群认同的基本要素。」对于云南边境跨境而居的多个少数民族来说,舂菜无疑是他们联系感情、建立认同、构建记忆的重要媒介。一个民族所谓的「体质特征」,不完全依赖客观、外在的遗传学逻辑而存在。人们可以主动选择、想象与建构自己的共同体。舂菜,或许便是建构这样一个共同体的起点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食料史》,俞为洁
《滇菜的构成及其特点》,张豫昆
《「舂」出来的云南民族文化密码》,唐榕
《鲜见的云南饵块》,梁玉虹
《傣族五味》,梁玉虹
《中国饮食文化史》,赵荣光
《关于云南饮食文化的几个问题》,方铁
《饮食人类学》,彭兆荣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人过半生,唯心独醉,学会释怀一身轻,无悔无惧度余生
人过半生,唯心独醉。
静静地守望着自己走过的点点滴滴,一切的痛与乐,都让人心生蜜意,无愧亦无悔于此生。
半生走过,早已历经岁月的风雨,也渐懂得了什么才是值得拥有。《贵卿》
宋·文天祥
天高并地迥,与子独牢愁。
初作燕齐客,今为淮海游。
半生谁俯仰,一死共沉浮。
我视君年长,相看比惠州。
一如文天祥,阅尽艰难生活的沉沉浮浮,仍保有赤子之心,即使入得牢狱,也能发出“半生谁俯仰,一死共沉浮”这般的豪情壮语。
不管遭遇什么,只要你闯关过来,你就是强者和胜利者;战胜了苦难和挫折,你就是成功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淡忘伤害,忘却痛苦,修宽容之心,别让痛苦绑架我们的生活。
将沉重的包袱从心头卸下,还自己一个轻松的心态。
卸下半生行囊,把人世风尘关在门外,简约活着,温暖相依。《离北山寄平甫》
宋·王安石
日月沄沄与水争,披襟照见发华惊。
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
休向朝廷论一鹗,只知田里守三荆。
清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
越是年老时,越是感慨从前,年少时的豪情,中年时的忧虑,如今的华发渐生。
余生不长,更愿守得田地三荆,约酒赏花,清闲终老。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释怀的。《定风波》
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前半生叱咤官场,后半生心向山林,东坡居士官场失意后,自建“东坡雪堂”,过起了神仙般的日子。
感悟过往,不如放下所有,去追逐想做的、要做的、想要的,体验别样生活,清净自己。
事事不能尽如人意,对幸福看开一点,知足一点。《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幸福生活的关键还在于自己。
当我们懂得简单之道,明白知足之理,余生就能收获幸福时光。
歌德说过,人一生中的每一个十年都有它自己的希望和渴求。《朝中措》
宋·李之仪
腊穷天际傍危栏。密雪舞初残。
表里江山如画,分明不似人间。
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
独恨归来已晚,半生孤负渔竿。
正如李之仪登栏倚望,看到江山如画,慨叹自己少时追名逐利、遍写文章后,反而想不如就垂竿独钓,享半生清闲。
回首往昔,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烦恼缠身时,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莫负时光。《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宋·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一个人放下得越多,就会活得越平和,笃定,泰然,从容,万事不扰。
前半生追名逐利,后半生学着做减法。《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学会和自己独处,读一本书,品一杯茶,偶尔邀上三两好友共饮,过诗和远方的日子。
从此开始,红尘纷扰不再挂心。
人生像一只皮箱,需要用的时候提起,不用的时就把它放下。该放下的时候,却不放下,就像拖着沉重的行李,无法自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年老如何?年轻如何?只要我们放下过去,一样能重新开始。
走过半生后,愿你每次流泪都是喜极而泣,愿你精疲力尽时都有树可倚。
愿你学会释怀后一身轻,愿你无悔亦无惧安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