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星座

胥的意思和含义(胥的意思)

胥的意思和含义(胥的意思)

海南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词语解释3

奥赛培训:

第二篇 《答李翊书》 

1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期是期望,期许。几是接近。

2 .处若忘,行若 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遗,是丢失的意思,俨乎,是端庄严肃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垂是流传;法,效法。

4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亟,屡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急迫的;劝,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5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第一个于当从讲,或者是把讲也行。第二个于当在讲。

6 .其观于人,也这个于当被讲。

7 .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这第一个于当被讲,第二个于当跟、和讲。

8 .问于愈者多矣,这个于当向讲。

第三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 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

系可以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 " 的 " 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

2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释成一定、必须这种命令式的语气。

3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牢:祭祀时所用的牲畜。请:取出。

4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 到仓皇东 出。及是等到,仇雠就是仇敌,仓皇就是仓促,惊慌。

5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 " 无 " 或者 " 不 " 的意思。

第四篇 《答司马谏议书》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 " 私 " 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2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 冀是希望的意思。

3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奸泞之人。

4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与,

相与之意,又 " 皆 " 义。非特:不仅仅。

海南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词语解释3

奥赛培训:

第二篇 《答李翊书》 

1 .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期是期望,期许。几是接近。

2 .处若忘,行若 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遗,是丢失的意思,俨乎,是端庄严肃的意思,茫乎茫茫然。

3 .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垂是流传;法,效法。

4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亟,屡次的意思,又可以解释为急迫的;劝,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

5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第一个于当从讲,或者是把讲也行。第二个于当在讲。

6 .其观于人,也这个于当被讲。

7 .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这第一个于当被讲,第二个于当跟、和讲。

8 .问于愈者多矣,这个于当向讲。

第三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 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就是推究探求的意思。之是连词,连接主谓

系可以不译。第二个之字是助词当 " 的 " 讲,这里是的原因的意思。第三个之字是代词,代道理译为这个道理亦可。

2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是给,矢是箭,其是语气副词,表期许命令的语气,也可以视成一定要或等的意思。就是可以解释成一定、必须这种命令式的语气。

3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一少牢:用猪、羊各一个作祭祀时的用品。牢:祭祀时所用的牲畜。请:取出。

4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 到仓皇东 出。及是等到,仇雠就是仇敌,仓皇就是仓促,惊慌。

5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举是全的意思,莫是 " 无 " 或者 " 不 " 的意思。

第四篇 《答司马谏议书》 

1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窃,犹 " 私 " 自的意见,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每,是往往经常,术:方法,此处指政治主张。

2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重念:又考虑的意思。视遇,是看待,反复,指书信往来,具道:详细的说出, 冀是希望的意思。

3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辟是批驳,抨击,难是责难,壬人是小人,是奸泞之人。

4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胥通与,

相与之意,又 " 皆 " 义。非特:不仅仅。

说文解字:胥,伏羲的母亲华胥氏,为何用山东沿海的美食命名?

关于中华文化的源起,我们一般都知道是“三皇五帝”,追根溯源,我们常常会提到“华胥氏”这个名字,传说她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母亲。

王符(东汉)在《潜夫论·五德志》记载:

“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

说华胥踩了大人的脚印,感应而生了伏羲。

伏羲塑像,中国河南省汤阴羑里城伏羲殿塑像

胥xū,本意是蟹酱,即螃蟹加盐发酵后的盐卤食品。

“蟹胥”,是历史资料中记载古人最早的食物名品之一。

为何这位伟大的母亲要用蟹酱命名呢?

这还得从人类的起源和当时的生存环境说起。

直到现在,我们还会说“大海啊故乡”。地球上70%的面积被海洋覆盖,根据《山海经》、《圣经》等典籍的记载,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是个恒久的话题,上古先民渔猎为生,从山川湖海获取食物等生存资源,而且“民以食为天”,在物资匮乏的上古,吃饭成为头等大事,所以才会有“燧人氏”钻木取火,“夙沙氏”烧海煮盐等改善民生饮食质量的传说。

胥,蟹醢也。——《说文》

华胥氏的“胥”,本意为用盐腌制的蟹酱。

《周礼·庖人》记载:青州之蟹胥。

“胥”的原产地在九州之一的青州,今山东半岛地区。

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释名》

《周礼》记载,周代祭祀有用蟹酱的习俗。(共祭祀之好胥)

可见,蟹酱“胥”在古代十分珍贵,以至于我们尊称人文始祖伏羲的妈妈为“华胥氏”。

做“蟹胥”酱需要海盐。

历史上,居住于青州(今山东半岛地区)的齐人夙沙氏(又名宿沙)发明了“烧海煮盐”的方法。

《尚书·禹贡》记载了古九州之一的山东青州,海盐资源异常丰富。(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絺)

《说文解字》“古者,宿沙初作煑海盐。凡盐之属皆从盐。”

《世本》明确记载:夙沙氏,齐人也。

盐宗夙沙氏(居中)

夙沙氏在制作海盐的过程中,会不会就地取材,用莱州湾(渤海)的梭子蟹发明出“胥酱”的制作工艺呢?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典籍均记载了夙沙氏(宿沙氏)归附于神农(炎帝)部落的历史。

所以夙沙氏又称为“盐神”、“盐帝”、“盐宗”。

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吕氏春秋》

宿沙之民皆自攻其君,而归神农。——《淮南子》

《易经》记载“伏羲氏没,神农氏作”,神农与伏羲一脉相承,夙沙氏归神农也算认祖归宗。

“胥”字发音xū与炎帝·夙沙氏“夙沙”sù shā发音相似,也与英文salt(盐)发音[sɔːlt]相似。

所以华胥氏很可能在山东沿海生活过,或者与山东沿海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作为华胥氏的儿子——伏羲氏,《易》称“庖牺氏”就容易理解了。

庖厨,做饭的厨房,伏羲氏不仅是《易》八卦的首作者,也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华餐饮美食文化的始祖。

甘肃首次出资20万元全国范围征集“伏羲”剧本

盐的发现和海盐日晒法的发明,是人类饮食文化的革命性事件!

现代科学表明,海产品拥有丰富的人体所需蛋白质,而盐是激发肾动力,提升生命活力的重要元素,所以中国古代至少从商周时期就实施盐业官办专卖的政策,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质之一。

2018年发掘于山东渤海莱州湾(昌邑)的商周古盐城

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相,制定中国首部盐业法典《正盐荚》, 大力发展海盐业,齐国也因濒临渤海,享鱼盐之利,富国强民,以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因而崛起。

由此可见,盐和胥是多么重要的战略性食品。

史书记载夙沙氏的势力范围在山东北部沿海及青岛等地,但无论如何,华胥氏与炎帝夙沙氏大概率是山东半岛人,或者是东夷部落首领,而东夷的势力范围就更大,从山东延展到河北、辽宁、江苏、安徽等地。

原始东夷文明区(青绿色部分)

《易》、《汉纪》等典籍均记载伏羲为东方人,对应东方青龙星座,所以伏羲風姓,龙名,震卦,木德,对应东方青帝,东夷部落始祖。

(《易》称帝出乎震。故太皞始出于震。为木德。号曰伏羲氏。——《汉纪·高祖皇帝纪一》)

关于华胥与伏羲的传说众多,但回归典籍记载,华胥、伏羲几乎可以确定为山东人无疑。

(作者:一堂国学·麒名 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华胥是谁?华胥国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谁?或许有人会回答伏羲女娲,或许有人回答炎帝黄帝,这些回答其实都没有问题,可以说都是正确的,然而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却不仅仅是人文始祖这么简单。今天要说的,就是比这些更加古老和崇高的华胥,就连“华夏”“中华”,其中的“华”字都是来源于华胥。华胥实际上是一个人,是古华胥国的首领。那么,这个华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华胥国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我们通常认为,女娲是人类之母,她抟土造人的传说流传了数千年,即便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也寄托着人们对于始祖母亲的美好想象。但是不知道是否有人思考过,女娲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与伏羲是兄妹,他们两个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难道也是有人像女娲造人一样,捏出来了两个泥人吗?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过,周朝先祖的母亲,因为踩到一个莫名其妙的大脚印,就这样怀孕,生下后稷,发展到后来,就有了周王朝吗?这一次,脚印仍旧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时期,非常杰出的部落女首领,她就叫华胥,也称为华胥氏,风姓。她所治理的部落,或者说国家,就叫做华胥国。她也是踩到了雷神的脚印,因此生下伏羲与女娲兄妹二人,后来又将家业交给炎帝黄帝传承,同时也是他们的直系远祖。可以说,华胥是中华文明的母体,也是本源,因此将华胥奉为“始祖母”,再合适不过了。

华胥当然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就算是孙悟空还不是有那么一块吸收了灵气的石头。华胥出生于华胥国,和自己的儿女一样,蛇身人首,至于她的母亲,我们就不多做追究了。至于华胥的时代,一般都认为她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代表人物,出生地却有很多种说法,一种是华胥国,一种是生于雷泽,一说生于九河,一说生于华胥之洲。

关于华胥的传说,很多古代文献包括史书都有所记载,例如晋代王嘉的《拾遗记》,清代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等。而她踩了那个大脚印后,就像哪吒的母亲一样,不是十个月就生下孩子,哪吒还好,只有三年,华胥却有十二年,十二年之后,生下伏羲。当然了,既然是传说,自然有很多版本,也有版本说是怀孕十六个月。之后,华胥又怀孕生下女娲,伏羲、女娲氏族东迁,而华胥因为年迈,安居在华胥之渚,去世后也就安葬于此。

而关于华胥的故里,一般都认为是在陕西西安的蓝田县华胥镇。这个神秘的古国,是一个在传说中的理想国度。华胥国最早出现在《列子》中,“其治国有方,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黄帝希望建造一个强大的国家,恢复华胥国昔日的辉煌,这也是黄帝梦游华胥传说的由来。

在传说中,黄帝梦游的华胥国,整个国家并没有国君,也从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对什么都不热衷,不爱不恨,不亲不疏,自然也就无所谓生与死,倒是很像一般的神话传说中的天界,没有七情六欲,却总是比那样的天界更吸引人。黄帝醒来之后,醍醐灌顶,瞬间明白自己想要的治国之道到底是什么。

黄帝励精图治二十八年,天下果真如同华胥国的翻版一样,然而黄帝却因此劳累仙逝,而他死后,这样的局面仍旧延续了两百年。其实我们现在再来看黄帝追求的这种国家状态,与“无为而治”是非常相似的,正是道家所说的似乎浅显易懂,却又似乎神秘无比的“道”。

无所谓生死,无所谓爱恨,顺其自然,天下为公,没有尊卑贵贱,没有追求欲念,这样的国家,也不仅仅只是华胥国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庄子》的至德之世,《道德经》的小国寡民,这样的美好愿望太多了,但是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虚构。尽管很多人都对此向往无比,却还是无法改变现实世界不可能像传说中的华胥国那样。

华胥国是非常美好的,却也是现实做不到的。但华胥作为始祖母,却始终流传在美好的传说中,始终居住在美好的华胥国。

“封狼居胥”究竟是何含义?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季我努学社

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

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徐蕊。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中,“封狼居胥”这个词究竟因何而来,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封狼居胥

从字面含义上来看,封,在中国古代特指祭天。狼居胥,地名,是指狼居胥山。从广义上讲,封狼居胥是中国古代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历史上曾有寥寥数人获此殊荣。他们大多都是能为帝王建功立业的骁勇善战之士。从狭义上来看,“封狼居胥”却可以追溯到西汉王朝,《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因此,据《汉书.霍去病传》记载,“封狼居胥”是指西汉武将霍去病大败匈奴后,于狼居胥(地名)筑坛祭天以示成功的故事。

封狼居胥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著名将领,是武帝时期叱咤疆场的骠骑将军。西汉时期,匈奴与汉时战时和。自汉武帝登基后,西汉王朝日渐强盛,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一触即发,为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任命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於是浮西河,绝大幕,破窴颜,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以临瀚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

封狼居胥

霍去病率领汉军深入大漠、突入腹地,尽管汉军来势汹汹,匈奴也有铁骑之雄、鸣镝之利霍去病所率汉军与匈奴左贤王交战,苦战一番后,霍去病斩敌首七万有余

。此役霍去病乘胜挥师北进,直至大漠深处的居胥山,霍去病命人推土增山,他在居胥山登顶、设坛、祭天,以示胜利,他在山顶立碑、纪念,以示此地为汉家疆土,不可侵犯。霍去病之所以在此地率军停顿,举行祭天大礼,是一种仪式,更表明了他的决心,从此“匈奴远盾,漠南无王庭”。据《史记》记载,经此一役,霍去病总封邑户数一万六千一百户。霍去病 “封狼居胥”,成为将帅们追求的至高目标和典范。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华 兴 春 秋

小编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赵培文 王雪慧

鲜为人知的姓氏“胥”,潜藏着重大的秘密

人们常说,盘古创世、女娲捏人,伏羲造物。其实远在亘古还有一个神秘的国家,那就是华胥国。

华胥国是上古时期中华大地上一位杰出的母系氏族的女首领华胥氏所创立的国度,其相关的101处遗址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境内残存着,现在急需开发保护。

世界各地华人的祭奠

华胥国,传说中虚拟的理想国度,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华胥氏作为华胥国的女首领,“其治国有方,民无嗜欲,自然而已,是为盛世乐土“。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为追求治世强国,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复兴华胥国的辉煌,于是有了”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而后天下大治“的典故。

《列子·黄帝》中黄帝梦游华胥的典故,自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流传以来,又经西汉刘安《淮南子》、东晋张湛的《注语》,把黄帝塑造成了一个有美好理想追求的人物,以浪漫的精神表现出来。“梦游”成为追忆往事恍如梦境的用语。唐代诗人李商隐“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宋代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即是此意。

除最早记录华胥的《列子.皇帝》外,《庄子》里也两次提到“赫胥氏”,即“华胥”。

“赫”与“华”都是“胥”字上端余燃的火光:直接描述是“赫”,是“亮”,用植物顶端的花朵来比喻,就是“华”,是花。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命毁》等铭文的“华”字,象草木开花。《说文解字》、《尔雅·释草》、《广雅》等,认为“华”即“荣”。“因此,华字便含有美好、光彩、声色、风采等雅称。”华、华夏之称,来源于华胥,中华之称亦然。《华夏考源》一文从文字训诂得出结论:“胥、雅、疋、夏等古字相通,华夏就是华胥。因此可以说,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就是华胥文化了。”

胥姓来源的八大渊源:

胥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二百八十四位门阀。

有学者认为,胥氏可追溯到上古帝王“华胥氏”(伏羲、女娲姓“风”),据说“其民鼓腹而游,含哺而嬉,莫知作善作恶”。另有出自“赫胥氏”一说。据传“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华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华胥,是传说中远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是华胥文化的缔造者。

在史籍《路史·伏羲》中记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传说华胥是燧人氏的女儿,伏羲氏兄妹的母亲。华胥氏有一次去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游玩,发现地上有一个巨大的脚印,那实际上是雷神的脚印,雷神是一个人头龙身,半人半兽的天神,他只需要鼓起肚子,就能发现响雷。华胥氏很好奇地踩了那个脚印一下,立刻感到全身震颤,回到家后就怀了孕,不久生下了伏羲。

华胥的后裔子孙是否称华胥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依据华夏民族姓氏成因惯例,当有十分的可能,而且以华胥氏复姓省文简化为单姓胥氏、华氏等,亦无任何不当。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部落中赫胥氏族人,属于以先祖氏族称谓为氏

炎帝是著名的氏族首领,他的部落最擅长农业生产。炎帝的部落联盟崇拜凤图腾,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在炎帝的部落联盟中,有一支氏族部落叫作赫胥氏,其后裔子孙分衍有胥氏、赫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动物,出自古代昆虫胥,属于以动物称谓为氏。

胥,在古代就是指蝴蝶,有人喜爱蝴蝶,生子指蝶为名,称胥,后逐渐成为姓氏。

这在典籍《庄子·至乐篇》中有明确注释:“蝴蝶,胥也。”在史籍《列子·天瑞篇》中也记载:“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

由于蝴蝶美丽,而历代官吏皆衣着华丽,高高在上,剥民如鼓,而民则如芰草,因此人们将巡梭于民间的官吏称作“胥”。大小官吏行于民间,一如蝴蝶穿于花草之中,尽取花精,古代人称吏为胥,实在是非常贴切精辟不过了!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宣王庶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该支胥氏源出姬姓,周宣王姬静(姬靖)将自己的一个庶支儿子封在故华胥国之地(今陕西蓝田)。

到周幽王姬宫湦乱政时期,该支姬姓族人为避犬戎的侵扰而迁居琅琊(今山东临沂),因其地有胥池,传说为胥龙衍生之地,与故华胥国名合,因此易姓为胥,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春秋时期,晋昭侯姬伯将曲沃(今山西曲沃)赐给叔父姬成师,号曲沃桓叔。曲沃桓叔的第七子姬伋被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其孙姬懿为蒲地之吏,乃以职为氏,称胥懿。

凡吏者,古代皆称之为“胥”,因以为姓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从胥懿三传至胥臣,字季子,于晋文公称霸诸侯之后,论功行赏,曾被封于一个叫臼的采邑,所以又称为臼季。按史籍《左传》的记载,胥臣当时在晋国官拜司空,他的儿子叫胥申,其后的胥臣之孙胥克、曾孙胥童、玄孙胥午等,皆为晋国上卿、大夫。这是胥氏的主要来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胥氏正宗,胥氏族人多奉胥臣为得姓始祖。

姓氏学界一般以为,胥氏为晋大夫胥臣之后。据史籍《左传》的记载:晋国国君晋文公姬重耳在流亡时期,胥臣一直追随之,有殊功,后以使命过冀,见冀地缺锄草农具,其妻赠送之,相待如宾,乃举于晋文公。

在晋国与楚国之间爆发的著名“城濮之战”中,胥臣以蒙马虎皮击溃了楚军,后官拜司空,封邑为臼(今山西应城),因此又称季臼。其后代有的用封邑名称为氏,称“臼”或“季臼”。

胥臣逝世后的周顷王姬壬臣四年(晋灵公姬夷皋四年,公元前615年),秦、晋两国交战,胥臣之子胥甲与赵穿泄露了军情,主帅赵盾因此削了胥甲的官爵,逐其到卫国,而后起用胥甲之子胥克。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到了晋厉公姬寿曼执政时期,以胥克之子胥童为上卿,胥童与当时的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很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受宠于晋厉公,胥童遂被其杀害。胥氏族人为避仇杀,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即改“胥”为“童”,称童氏,世代相传至今。

在该脉族人中,胥氏、童氏、臼氏同宗同源。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晋国有个贵族就分封在华胥(今陕西蓝田),在他的后裔子孙中,后来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华胥氏,后省文简改称分衍为单姓胥氏、华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胥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胥人,亦称胥吏、胥,是西周时期开始设置的官称,专职掌管商贾市场,纠惩违令者,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胥人属下有胥师,管理二十个市肆,就是二十家店铺,具体执行政令。

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胥,掌其所治之政,袭其不正者……胥师,各掌其次之政令,而平其货贿、宪刑禁焉,查其诈伪饰行卖匿者,而诛罚之。”

胥人、胥师官位不高,职权却很大,肥油得很,犹如今天的工商行政管理者。由于胥人与民间百姓接触最多,因此后世将几乎所有的官吏皆称作“胥”,如将官衙差役称作“胥卒”、将其头目称作“胥魁”等等。

在胥人、胥师、胥魁、胥卒等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汉之际官吏胥附,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胥附,是西汉末期“王莽篡汉”之后所设置的官位,取亲附之人的含义。

胥附职责单一,就是专职辅佐、辅导太子,职如侍从,秩比大夫,为王莽特设的“太子四友”之一。时任“胥附”者为尚书令唐林。“四友”指尚书令唐林为“胥附”,博士李充为“奔走”,谏大夫赵襄为“先后”,中郎将廉丹为“御侮”。

唐林,字子高,沛郡人,大致在汉元帝末年至刘玄更始末年间在世即公元前33~公元24年。他以明经饬行显名,后仕王莽授封建德侯,历公卿位(尚书仆射)。他曾数上疏谏正,有忠直节。

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政权灭亡之际,唐林的后裔子孙为避祸及,纷散迁逃,其中有以先租官称“胥附”为姓氏者,改称胥氏,世代相传至今。

胥姓族谱分布表

江西九江的《胥氏五修谱序》记载:晋昭侯赐邑曲沃给叔父成师,号曰“曲沃桓叔”;桓叔第七子伋公列为公族,食采于蒲地为诸侯,其孙懿公为蒲吏,乃以职为氏(吏者,胥也),称胥懿。自懿至胥臣,止三世,城濮建功,而胥氏遂显于晋……臣生甲、甲人物表以孝友、贤能、行谊、文学、耆寿五类。

该谱中还记载了自周至清末六百六十一位人物的生平简略,以及烈女表以寿母、贤母、节母等三百三十七人;选举表分制科、进士、举人、贡生介绍了三十八人;明、清两朝的邑庠生、府庠人、武庠生介绍了四十二人。人物传记中有自周以来各朝一百八十七人、烈女四十五人的传记,并有胥鄜泉(临湘人,光绪时封中议大夫)的诗集、胥特夫(岳阳人,光绪时举孝廉方正)的杂文集。族务志类有祠祭志、族居志、坟墓志,记载了各地祠堂、各处坟山的图说及族居地点、人口、迁徙情况。宗规类有二十八条,其中家训分为孝友、刑于(讲夫妻之道)、拟续(讲教子之方)、睦族、勤业、励学、安贫、保富、正俗等篇章;内容有同姓不婚、兄亡不得弟纲兄妻、继嗣等规定和务正业、息口角、族务管理、祠堂管理等。

南北朝、宋、明之际,胥氏族人向今甘肃、山东、河北、江西、江苏、湖南、安徽、河南、东北、四川、黑龙江、新疆等地拓展,

明朝中叶以后,西北之甘肃、宁夏均有胥姓入籍,并有沿海之胥姓渡海赴台。明末张献忠屠川后,造成川地人口锐减,此后不久的湖广填四川,有两湖之胥姓被迫入迁于今四川、重庆之地。历有清一代,渐有北方之胥姓入迁于内蒙以及东北三省。如今胥氏人口不众,但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典籍《百家姓》把胥氏的“郡望”定在“琅琊郡”: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256年)指齐地琅琊(今山东胶南)。南北朝(公元420~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