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八字弱受型是身弱吗(八字什么叫弱受型)

八字弱受型是身弱吗(八字什么叫弱受型)

“打一针,完全对吃失去兴趣”|“减肥神药”热潮的背后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有人担心这些药物的存在会加剧饮食失调和体重羞耻。这是一个身材焦虑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地理解健康与体重的关系。”

打针之后,吃饭开始成为一件痛苦的事。

年轻女孩走进门诊,坐下就说:“我要司美格鲁肽,给我开一支。”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陈海冰的门诊,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很多人只是看上去稍微有点胖而已,不是一定要用司美格鲁肽来减重。”陈海冰无奈地笑道。

2021年6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丹麦跨国药企诺和诺德(NVO.US)研发的第二代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司美格鲁肽(商品名:Wegovy)用于肥胖或患有至少一种并发症的超重成年人的长期体重管理。此后,亿万富翁马斯克等社交媒体红人也下场“带货”,司美格鲁肽以“减肥神药”之名迅速走入公众视野。

还有研究证明司美格鲁肽可降低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减少心力衰竭相关症状,以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为“减肥神药”再添锋芒。

诺和诺德2023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司美格鲁肽产品的销售额共计621.66亿丹麦克朗(折合人民币约644亿元),占总营收的“半壁江山”。

在司美格鲁肽的带领下,GLP-1类药物市场前景一片广阔。德邦证券预计,2030年GLP-1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和肥胖领域的全球市场规模可达900亿美元,其中2型糖尿病药物市场约占350亿-400亿美元,减肥药物市场约占500亿-550亿美元。

资本的热捧成功点燃消费者“躺瘦”的梦,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司美格鲁肽”们却面临诸多限制。

显著的减重效果

23岁的成都女孩许晴网购“诺和力”来减重。在京东,她选择了一家官方认证的店铺,只要在线上问诊时告诉处方医生用于减肥,并证明自己的身体质量指数(BMI)高于25,就能以135元的价格购入。许晴不去医院门诊咨询,因为她自己就是医疗行业从业者,“天天和医院打交道,已经是半个医生”。

“诺和力”是诺和诺德的第一代GLP-1RA——利拉鲁肽,为日制剂,于2010年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海外商品名为Victoza,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款剂量更高的利拉鲁肽Saxenda是全球首款获批用于减重的GLP-1RA,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获FDA和欧洲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EMA)批准上市,但其减重适应症至今未在国内获批。

许晴身高一米六,最重时有150斤。从去年10月开始,她给自己排减肥期,希望到今年的10月,可以减去40斤。

一开始,她采取节食加运动的策略:早饭吃半个馒头,中午吃蔬菜和一些优质蛋白,晚上一口都不吃。下班回家,她会带着满身疲惫去健身房上课,一个月最多刷了20节课。如此两个月,掉秤30斤。但之后,这套策略就不管用了。

今年,在她的体重又达到134斤后,7月初,她开始使用利拉鲁肽。仅一个月,她的体重就回到119斤。

28岁的沈平也用过利拉鲁肽,一个月瘦了十多斤。但一天一针对他来说太痛苦了,他只坚持了三个月。沈平在传媒行业工作,有时会忙到忘记打针,由于经常出差,随身携带也是个麻烦,利拉鲁肽需要冷藏保存,他为此买过一个随身小冰箱。

沈平一米七八的个子,体重最高时接近300斤。2022年上半年,沈平在工作中吃了肥胖带来的苦,决心将时常挂在嘴边的“减肥”付诸实践。当时他恰好遇到一位内分泌专家,得知有一种叫做司美格鲁肽的药,只需每周打一针,减重效果显著,他马上来了兴趣。

诺和诺德有三款司美格鲁肽产品,分别为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降糖针Ozempic、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和减重的针剂Wegovy,和用于2型糖尿病并正在拓展减重适应症的口服片Rybelsus。目前,在国内获批进口上市的仅有Ozempic,商品名为“诺和泰”。

沈平患高胰岛素血症已有七八年,平时服用二甲双胍维持血糖平衡。高胰岛素血症,即血液中的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胰岛素抵抗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胰岛素抵抗指调节血糖水平的激素——胰岛素的工作能力下降,易造成血糖失衡,引发2型糖尿病。2022年6月,他通过医保开出司美格鲁肽,小规格(1.5ml:2.01mg)的一支约500元,大规格(3ml:4.02mg)的一支800多元。

每周打1毫克司美格鲁肽,同时配合2-3次力量训练,沈平的体重现已降至250斤左右,他的目标是控制到200斤以内。

“影视民工”赵云28岁,早早患上2型糖尿病,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使用司美格鲁肽。赵云长期出差,作息颠倒,一旦忙起来,一天都顾不上吃饭。三年前,她被诊断出胰岛素抵抗,当时的体重是130斤。赵云身高不到一米六,刚毕业时,她的体重只有92斤。

在服用二甲双胍和吡格列酮后,她的体重很快降到108斤。维持一段时间后,她在医生的建议下停掉了吡格列酮,但仍需服用二甲双胍。由于工作太忙,她一段时间没顾上吃药,导致体重又回弹到120斤。今年7月初,她去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肥科检查,确诊2型糖尿病。

医生对她说,她处于糖尿病初期阶段,虽然不能保证可逆,但可以使用司美格鲁肽降低血糖,日后吃二甲双胍作为日常维护。首先要减重,目标是100斤以下,医生解释:“减到相对合理的体重,就可以达到比较合适的BMI,血糖可能随之稳定。”

在接受澎湃科技采访时,赵云刚打完3针司美格鲁肽,体重已降至113斤。

躺着就能瘦吗?

打针之后,沈平感到自己的食欲明显下降,尤其讨厌油腻的食物,他以前喜欢吃炸鸡,现在闻到油炸食物的味道就觉得厌恶,“感觉有股味道,受不了。”过去他常和朋友约下午茶,点杯咖啡、吃块蛋糕,现在他对蛋糕敬而远之。

沈平已经使用司美格鲁肽超过一年时间,他觉得自己已经慢慢进入不想吃饭的状态,“这说明达到减肥效果了。”他说。

但司美格鲁肽的药效会逐渐减弱。沈平观察自己的状态后发现,一针司美格鲁肽的有效时间大约为5天,到第7天,他又要打针了。

“用药半年以后,我明显感觉体重下降得越来越慢。”沈平记得,打针初期他一周可以瘦四五斤,后来一周只能瘦一两斤。期间还有体重反弹的情况,春节回家,他没管住嘴,在按时打针的情况下仍胖了10斤。

“我现在考虑继续打针,到今年下半年,司美格鲁肽的口服版可能会上市,到时候尝试一下。”沈平说。

许晴每天上班之前打一针利拉鲁肽,早上出门喝一口水就饱了,“可以稳当地坐一天,直到下班回家也不馋,完全对吃失去兴趣。”

似乎瘦得很轻松?她并不这么觉得。一开始,她产生很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想吐,胃胀气,打嗝,拉肚子,两天也不想吃一顿饭。一段时间过后,她逐渐适应,但吃饭仍然是件痛苦的事:药效过去,就开始饿,吃一口就饱,不饿的时候看见饭就想吐。循环往复。

“本来我是个‘吃货’,现在花钱买了自己喜欢吃的东西,看到之后却觉得很烦,一口都吃不下。会很焦虑,觉得还不如不减。”许晴说。

和沈平的感受相同,利拉鲁肽对许晴的效果也不是平稳持续的。一开始,许晴使用的剂量是每次0.6毫克,打第二针时,她就感觉药效没那么强了,于是把剂量加到1.2毫克。体重下降也在减缓。前一个多月,许晴的体重基本保持一周减2斤的态势,一个半月后,一周只能掉1斤多,或基本不变。

许晴想通过利拉鲁肽减重到110斤,然后续上奥利司他来维持。如果到10月中旬没达到目标体重,她会把针停了想其他办法,“如果利拉鲁肽失效,我可能会打司美格鲁肽。先从效果比较弱的开始打,建立耐受。”

赵云使用司美格鲁肽的前两周,剂量是每次0.25毫克,在第三周时加到0.5毫克。刚开始她和许晴一样,产生严重的生理反应:每天早上醒来,心慌、恶心。看到食物,尤其是特别油腻的,就恶心、干呕,感觉到饿时,吃四五口就不想再吃,消化后则开始腹泻。

恶性循环不止存在于生理上。赵云的工作要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可血糖一升高,她就很疲乏,维持精力变得非常辛苦,压力一大,她的睡眠时间又被大大压缩,使她更加疲惫。打针后的生理不适使她的工作状态更加“不在线”,而工作状态变差又无形中增加了她的心理压力。“我感到特别崩溃,如果不是生病,千万别因为减肥受这个罪。”她说。

体重秤上的数字在下降,但赵云并不觉得开心。“瘦下来是很好,可以穿以前穿不了的衣服。但减肥并不是我的目的,我觉得自己的瘦是不健康的瘦,是我付出生理的不适换来的。恢复健康更加重要。”

GLP-1类药物

已在临床使用10年

GLP-1是人体自身分泌的一种肠促胰素,可以“智能降糖”,即只有在血糖偏高时,GLP-1才发挥降糖效果,当血糖正常或偏低时,它就不发挥降糖作用,避免了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它还有增加饱腹感、延缓胃排空的作用。但GLP-1只能存在短短数分钟,随后就被降解,无法直接用作药物,于是研究人员对GLP-1进行结构改造,形成了GLP-1RA。

“明星”司美格鲁肽并非首个GLP-1类药物。陈海冰介绍,GLP-1类药物在临床上已经有10多年的应用史。据她回忆,最初使用的GLP-1RA是由跨国药企礼来(LLY.US)研发的进口药品百泌达(艾塞那肽),用于控制餐后血糖。她记得非常清楚,曾有一位病人对这款药物非常敏感,打了三个月,减重四五十斤。但它需要一天打两针,不方便。

艾塞那肽并未占据很高的市场份额,但继它之后,出现了三代GLP-1类“药王”,分别为利拉鲁肽、度拉糖肽和司美格鲁肽。

司美格鲁肽最初于2017年12月获FDA批准上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在SUSTAIN系列研究中,司美格鲁肽打败了艾塞那肽、利拉鲁肽等其他降糖药物,并表现出减轻受试者体重的优越性。STEP1研究为其减重效果提供了更确切的证据,试验参与者使用Wegovy68周后,体重平均减轻14.9%。

陈海冰向澎湃科技表示,司美格鲁肽是在国外获批减重适应症后“火”起来的,还未进入国内时,就已经有很多人来询问。此后,它的使用范围跳出了糖尿病患者群体,很多想减重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去找药,再通过社交媒体分享出来,使它进一步“出圈”。

如今,司美格鲁肽面临众多国内外竞争对手。礼来的替尔泊肽(Tirzepatide,商品名:Mounjaro)最为瞩目。今年7月,一项3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替尔泊肽可使试验参与者在12周后体重平均减轻21.1%,84周内平均减重26.6%。“还有很多国产GLP-1类药物正在路上,其中很多专门针对减重适应症。”陈海冰说。

已获批上市的GLP-1RA。图表内容由澎湃科技据公开资料整理

据陈海冰介绍,目前,GLP-1类药物在临床上一般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司美格鲁肽的价格相对还是比较贵,一般的糖尿病人用二甲双胍即可。对于一些血糖不是特别好降,合并心血管疾病,例如已经有过脑梗、心梗,或者存在肥胖、脂肪肝、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等情况的患者,选用这类药物获益会更大。”

她也指出,这是一种经验性的选择,司美格鲁肽的说明书并未将其限制于肥胖人群,“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通常会把药用在当口上。”此外,并不是所有GLP-1类药物都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目前,只有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和度拉糖肽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

减重效果虽好,

仍要理性对待

陈海冰表示,GLP-1类药物的减重效果的确不错,但是不能滥用。“现在‘哗’一下,好像所有人都想使用这类药物。我觉得真的要理性对待,不要赶时髦。”

实际上,GLP-1类药物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当地时间8月2日,《自然》(Nature)发表的一篇题为《关于新一波抗肥胖药物的四个关键问题》的文章指出了这一点:“小部分人在服用GLP-1类药物后体重下降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陈海冰说,有些人对这类药物不敏感,可能和GLP-1类药物受体的基因多态性有关。据她介绍,十院已经推出GLP-1类药物疗效相关基因检测,定价360元,“假如基因检测显示对GLP-1类药物不敏感,就没必要再花冤枉钱。”

“减肥神药”光辉之下,副作用风险亦不容忽视。例如,司美格鲁肽会引发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恶心和呕吐,可能导致约8%的患者停药。停用司美格鲁肽后,人们不得不面对体重反弹的事实,如果要维持减重成果,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用药。

但长期使用GLP-1类药物的安全性仍待检验。今年5月,EMA对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均发出甲状腺癌风险警示。10月5日,一项发表于《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的研究表明,Wegovy和Ozempic等减重和降糖药物可能会增加非糖尿病患者患胃麻痹、胰腺炎、肠梗阻和胆道疾病的风险。今年3月,EMA还发出3名使用Ozempic和Saxenda来减肥的患者存在自杀和自残倾向的安全警告。

“这类药物具有促进甲状腺癌发生的风险,所以需要做甲状腺超声,检查是否存在甲状腺结节。还需要做相关的血液检测,因为它有可能诱发胰腺炎。很多人用药后产生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以为是药物的副作用,但其实可能是发生了胰腺炎。”陈海冰说。

缺货也是一个问题。2022年上半年开始,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TGA)、FDA、EMA相继发出司美格鲁肽的短缺警告。Wegovy的短缺促使众多美国肥胖症患者将目光投向糖尿病用药,让Ozempic和Saxenda也步入缺货后尘。今年7月,FDA表示,尚未获批减重适应症的替尔泊肽也出现间歇性短缺。

在陈海冰的印象里,以前十院每个月分配到至少50支司美格鲁肽,两三天就没有了,所以医院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药。2023年下半年开始,情况才有所好转。

陈海冰认为,对司美格鲁肽的狂热追捧一定程度上导致医疗资源的挤兑。“减重的剂量大于2型糖尿病的剂量,在国内减重适应症还没获批的情况下,2型糖尿病的需求应优先于爱美的需求。”

“今年三四月份是最痛苦的一段时间,全上海断药,很多都被黄牛买走了,原本400-500元的药卖到900-1000元,原本850元一支的药卖到1500元。”沈平亲历了这轮“断药”,为了配到司美格鲁肽,他不得不舍近求远,跑到奉贤和临港。

实际上,不是每个医院都能以高胰岛素血症开出司美格鲁肽。“有的医院的系统只能用2型糖尿病来开司美格鲁肽,每当我碰到无法用高胰岛素血症开出药的情况时,我就会要求医生打2型糖尿病的诊断。”沈平说,他有一个小愿望:“希望更多的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能用上这个药。”

“减肥神药”热潮的背后,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肥胖”或“超重”?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身体质量(BMI)指数来衡量人体的胖瘦程度,其计算方式是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BMI在18.5至24.9之间属正常范围,大于25为超重,大于30为肥胖。中国的BMI分级略有不同:BMI在18.5至24之间为正常,在24至28之间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

Wegovy在说明书上也标明,其适用于BMI≥30 kg/㎡的肥胖患者,或BMI≥27 kg/㎡的超重且合并至少一种并发症的患者。

在前述《自然》文章中,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University of Victoria)的心理学家和肥胖歧视研究员Sarah Nutter说:“有人担心这些药物的存在会加剧饮食失调和体重羞耻。这是一个身材焦虑无处不在的世界,我们需要做的是更好地理解健康与体重的关系。”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儿童肥胖临床研究员Geoff Ball也表示:“健康存在于各种体型的人群中,没有正确的体重。”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许晴、沈平、赵云均为化名)

来源: 澎湃新闻

五行解析及寓意(二)

五行与八卦的对应关系

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

火---离: 离为火;

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

水---坎: 坎为水;

土---艮、坤: 艮为山,坤为地。

九宫八卦五行:

巽(木)

离(火)

坤(土)

震(木)

兑(金)

艮(土)

坎(水)

乾(金)

九星八门五行:

辅(木)

英 (火)

芮 (土)

冲 (木)

禽(土)

柱 (金)

任 (土)

蓬 (水)

心 (金)

五行与地支的对应关系

(1)地支三合:

子(鼠)、辰(龙)、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鸡)、丑(牛)合金局;

寅(虎)、午(马)、戌(犬)合火局;亥(猪)、卯(兔)、未(羊)合木局。

(2)地支六合:

子(鼠)与丑(牛)相合化土,寅(虎)与亥(猪)相合化木,

卯(兔)与戌(犬)相合化火,辰(龙)与酉(鸡)相合化金,

巳(蛇)与申(猴)相合化水,午(马)与未(羊)相合化日月。

(3)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子(鼠)属阳水,北方;亥(猪)属阴水,北方。

寅(虎)属阳木,东方;卯(兔)属阴木,东方。

巳(蛇)属阴火,南方;午(马)属阳火,南方。

申(猴)属阳金,西方;酉(鸡)属阴金,西方。

辰(龙)、戌(犬)属阳土,中方;

丑(牛)、未(羊)属阴土,中方。

地支五行:

四季春夏秋冬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五行木木土火火土金金土水水土

五星古称五纬,是天上五颗行星,木曰岁星,火曰荧惑星,土曰镇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运行,以二十八宿舍为区划,由于它的轨道距日道不远,古人用以纪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顺序,相继出现于北极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据五星出没的天象而绘制的河图,也是五行的来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见于北方,正当冬气交令,万物蛰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七月夏至后,火星见于南方,正当夏气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热,火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见于东方,正当春气当令,草木萌芽生长,所谓“春到人间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见于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杀伐之气当令,万物老成凋谢,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见于中天,表示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木火金水皆以此为中点,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时气候变化,皆从地面上观测出来的,土行的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五行天文

五行地理

五行学说里,南方属于火,东方属于木,北方属于水,西方属于金,中央属土,协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季节关系

五行是指气体的五种运动方式。

春天属木,代表气体向四周扩散的运动方式。春天,花草树木生长茂盛,树木的枝条向四周伸展,养料往枝头输送,所以春属木。

夏天属火,代表气体向上的运动方式。火的特点就是向上,夏天各种植物向上生长,长势迅猛,所以夏属火。

长夏属土,长夏是夏和秋之间的一段过度期,天气湿热,庄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时期,所以长夏属土。

秋天属金,代表气体向内收缩的运动方式。金的特点是稳固,秋天收获,人们储蓄粮食为过冬作准备,树叶凋落,所以秋属金。

冬天属水,代表气体向下的运动方式。水往低处流,冬天万物休眠,为春天蓄积养料,所以冬属水.

古人认为一年可细分为五季,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行时间

干支历是以60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一种历法,是中国所特有的阳历。它以立春为岁首,年长即回归年,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出十二个月,没有闰月。干支历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

所以干支历的月份按五行来说:

寅、卯、辰月属木,主宰春季,代表东方;

巳、午、未月属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月属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月属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丑,单个而言都属土,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后一个月。

节气歌

春雨(寅)惊春(卯)清谷天(辰),

夏满(巳)芒夏(午)暑相连(未),

秋处(申)露秋(酉)寒霜降(戌),

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丑)。

节气歌,每两个字为一个月,以节为始,以气为本。(以第一字为节,第二字为气,两字一月)

季月节气表:

季春夏秋冬阳历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11121月农历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月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古语云: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自混沌鸿蒙,开天辟地,人立其中,天、地、人三才立,万物成。清者上浮为天,浊者下降为地,圣人立于天地之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调节阴阳,和谐万物。天道重子,地道重丑,人道重寅。故以寅月为岁首,立春为岁首元旦,此为干支阳历之法。

木,始于寅(立春),旺于卯(春分至极),接地气于辰(清明)。圣人立法,以木为人,人生于寅,重寅月,立春为元旦,人气旺于卯(春分),及至清明,人气入土,是为辰月,人气入土,乃人气衰而入墓之象,世人哀之,故以人气入土,设辰月清明节扫墓祭奠之。木气入土,犹人入墓,折柳喻木,寒食禁火,辰月清明也。

火,始于巳(立夏),旺于午(夏至至极),接地气于未(小暑),太阳虽炙热至极,然炙烤大地,与大地产生反应,产生暑气效果,需要时日,当在未月(小暑),日接地气,暑气形成,天地同热。

土,旺于四季,四季之末月:辰、未、戌、丑,皆为土。人虽贵为三才之一,然终为土所造,生于地,立于地,制于地,归于地。人一生皆离不开土。辰、未、戌、丑皆为地球地气与太阳阳气,产生剧烈反应的四个土月。

金,始于申(立秋),旺于酉(秋分至极),接地气于戌(寒露),秋高气爽,天凉接地气,始凝为露水,是为戌月(寒露)。

水,始于亥(立冬),旺于子(冬至至极),接地气于丑(小寒),天寒地冻,天寒接地气,地始冻,是为丑月(小寒)。

学说应用

编辑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家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的运行(运动)和循环生克变化所构成,常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五行在人体来讲,代表五脏六腑,各有所属;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脏,这十基本的,一定要非常熟;但是要记得,阴阳可能会互为表里,比如说,甲木受克,可能是胆不好,但也可能应验在肝脏,因为阴阳是互为表里,甲木受伤,木很弱的话,乙木也会跟着非常弱,它又可能应验在胆,也有可能应验在肝;丙也一样,可能应验在小肠,但是你说他的心脏功能一定也不会太好,丙火受克,证明火非常的弱,就是水来克火,火要弱,一定是没有木来生,丙火弱,丁火也一定跟着弱。这十个天干,在我们人体来讲,各代表不同的部位;己-脾受克,你说脾不好,人家可能不知道,但通常断有可能是糖尿病,通常是胰岛素分泌不正常,导致糖尿病的一个原因;庚-大肠受克,最容易发生的事情是痔疮;气管什么都属于肺;这是基本的,但是人的健康不止是这样。在命理学中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推断一个人命运之吉凶祸福的行为也称为指迷算命。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它光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有极重大的促进作用。五行学说的实质,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物特性条件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不同的条件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中国古代人民,上观天文,下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根据太阳、月球对地球来回寒热一年十二月周期运动变化的交互作用,总结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干支纪年纪月历法,并发展成为融入五行生克学在内,影响至现,在的“干支纪年月五行生克历法”。

木,具有生发,条达的特性,属东方。火,具有炎热,向上的特性,属南方。土,具有长养、化育的特性,属中央。金,具有清静、收杀的特性,属西方。水,具有寒冷、向下的特性,属北方。

五行学说采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世上万事万物朴素地分为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运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变化。像阴阳一样,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相生相克是任何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相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没有相克,就没有事物发生发展中的协调和平衡。相生保证了事物发展的原动力和可能性,相克保证了事物发展的控制力和协调性。事物之间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事物的不断生长、变化和发展。《类经图翼》曰:“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而天地之道,斯无穷已。”

运用五行的各种特性,以木火土金水为中心,凡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特征、形态、功能、表现等诸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类似,就 把它归纳于哪一行中,分成五类,在五行属性的基础上分门别类作系统归纳,将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理出五行规律,从而可以说明各类之间的联系及变化关系。 [1]

中医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机制。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脏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历史渊源

编辑

五行是五种动态平衡的运动方式,而非实在的某种特定的元素,这个概念错了后面就全是错误中的错误。

道家人士早在春秋时期便提出了属性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为序,是循环数了 [2] ,且已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矛盾、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以及整体把握的思想。因为就在这个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帝》篇中记载:“……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五行”一词,最早出处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则指出“鲧陻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它提出了为人们所用的以水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它没有触及“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行学说的形成可能有多条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尧舜时期羲和就开始了术数五行实践 [3]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已有考证;其二是源于商代后期以来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甲骨文中有很多关于“四方”、“四土”的记载,东、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观念在商代后期已经形成。这种方位观念的术数化约在春秋战国之际完成,如《墨子·贵义》有时序和方位,如《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史记·天官书》有对四季天象方位的观测做记录。其三,是来源于西周后期以来逐渐兴起的“五材学说”,五行最初源于五材,五材则导源于六府。古代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务,周幽王之后撤销谷府,逐渐形成“五材”。《国语·鲁语》《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记载,春秋时期,五行基本确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则有五行。 [4]

“五行”是关乎自然的呈现与持续运作。所谓“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的意义--“行”。“行”所指称的无非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循着本身之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动,是一种自然的作为。因此当鲧矱洪水时,帝要震怒,因为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作为,天命之降于禹,是因为禹因势利导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坏水性,坏了自然之性,定会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导致人怨,是以夏启伐有扈氏,认为所行之讨伐是“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五行”意味着万事万物运动;意味着万物之宗。以上古人所云,实际在表达一种思想:不顺“五行”而行,则将如有扈氏与鲧般,为天命所弃绝!

德性论五行学说由道家与思孟学派共同发展的。道家《五行》曾伴随古本老子出土两次,其中有明显的道家成分与子思学派气息。马王堆帛书《五行》和郭店简《五行》的出土即是证明。

理论基础

编辑

阴阳本质

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法则,宇宙间一切事物都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对立关系,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正负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类比归纳出“阴阳”这概念,反映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消长、互根。这其中只有少数合乎乾阳坤阴的引申意义,如日明月暗、男刚女柔等;由此推而广之归类阴阳却似是而非,如代表性的水火寒暑、动静清浊等阴阳归类实是人为的定义——有昼热夜冷、消长交替逻辑而非易理本意。

根据别世富先生的破译,阴阳关系的本质是自然哲学——平方反比守恒,有具体的物理意义——展与聚:从状态而言就是无与有,其二进制数理为0与1;从能态而言就是展与势,阳为1次方量势态,阴为2次方量展态,比如自旋为势态动能,物理量为角频率ω;公转为展态动能,物理量示为 v²。阴阳关系的数学最简表述只能是是Xy²守恒;而五行就是赋予X\y²具体的物理意义——可名之名:“假《易》柄灯悟,几更新轮回”;可道之道:阴阳五行循环生克化合。

五行来源

阴阳本于易经,而五行出于八卦,都基于河图数理(右图):

四象分野图 [5]

先天八卦反映物理基本能量态势的分类(天干,如动能):比如乾为自旋(庚)、兑为向心(癸)运转(辛),坎为频率(壬)、离为波长(丁),震为电势(甲)电流(丙),巽为电场(乙)波幅,艮为磁球物质(戊),坤为驻波力场(己)。其中甲电与戊磁、辛运动(动能)与乙振动(势能)互为镜像。

而后。天八卦反映能态所对应的物质状态(地支,如动量),河图就是物质四象的分野工具:少阴、少阳,太阴、太阳四象为八卦构成之物质基础,与五行物质四象未辰丑戌一一对应。后世把四象附为金木水火,实非五行本义之所在。

故八卦是自然物理量的分类(经),而阴阳五行归纳各物理量间的数理关系(纬)。五行合化可直译为物理方程,概括宇宙的根本运行规则。一个自然平衡、自我修复的系统,必然八卦齐备、五行运化——如同人体(洛书全息)。

五行学说的形成

商代“五方”观念

据考证,五行在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萌芽。在甲骨文中有“四方”之说,不难看出,商代崇尚的是中央,所以就有五方的观念,四方加一个中央,就是五方。张其成认为五方的观念就是中国人在空间问题的觉醒,这样五行就诞生了。

五行的“行”字,就是一个空间。安阳“小屯村”的殷墟,有一个叫“倒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那个陵墓的形状是一层一层,上面大,下面小,到最下面、最底下的时候,就像亚洲的“亚”字,中间就是一个棺材,这个形状就像一个倒金字塔。据专家考证,这个“亚”就是四方,再加中间就是五方。

在《五行识人》 [6] 一书中提到:在殷墟甲骨文和金文里面大量“亚”字的出现,就是五行的开始。因此,商代就有了五方的观点,而且崇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