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来源:中国新闻网
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记者 上官云)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寒露霜降姜宝兵
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也是秋季的第5个节气,己属深秋。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一年一度秋风尽,秋风狂扫落叶黄。在美丽的鲁北平原,每年的寒露时节,乡村公路两边的各种树木叶黄萧瑟,残败枯萎。在秋风的吹拂下,金黄金黄的各种树叶,纷纷扬扬犹如苍穹中撒落的雪片萦满地面。甚是美丽,煞是好看。到了寒露节气,凉气加重,常会有人叮咛,添衣加被。四野景象,满目秋黄。叶随风飘落,菊花满堂,满树只见柿子,叶子却飘向远方。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寒露节气这半个月气温,从凉爽向寒冷过渡,节后就能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深夜的露水越来越寒,几近凝结,没有窝巢,露宿野外的鸿雁忍受不了,它们成群结队飞上天空,排开一字形或人字形队列,向南迁移。
民间有“雁不过南不寒,雁不过北不暖”之说,大雁成了物候之征,南飞转冷,北飞转暖。天空鸿雁迁飞的景观,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油然而生,还会联想起:汉使苏武牧羊鸿雁传书的典故,汉高祖刘邦信鸽召救兵的史记,西王母驾临青鸟报信的传说,王宝钏大雁递血书的戏文。
寒露时节,万木逐渐凋谢萧落,唯独菊花生长茂盛,绚丽多姿。元稹诗赞“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寒露时节中有一个大节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按阴阳理论,物极必反,九已盛到极点,再往下便要回到一,九九相逢更是大不吉,所以重阳节许多风俗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避恶禳灾,如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大节之一(清明、中元、重阳、除夕), 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
碧云天,黄叶地。九月初九登高与三月初三踏春一样,都是全家老少齐出动,登高远眺、游园览景、欣赏菊花、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这菊花酒,摘菊花舒展时之朵,连同青翠的茎叶,杂和黍米酿成,到来年重阳这天就可以饮用了,据说饮了这种酒,可以明目去火,延年益寿。秋风响、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此时无肠公子大量上市,“持螯饮酒菊花天”,是个不错的享受。
二
在我的记忆里,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记住的就是霜降。因为从这一天起黄叶开始飘零,天气越变越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
古人谓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说霜降以后,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的树叶开始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这也说明,真正意义上的冬天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在霜降以后的日子里,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有的离开了大树。田野里的庄稼,逐渐收获,大地显出了它的本色,有点凄凉。太阳红红的,向南方走去,离我们越来越远,失去了夏日的光芒。那些炽热,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日子,已经远去了。太阳的光芒,变得越来越温柔了。
霜降,是季节的一个节点。过了霜降节气,就要立冬了。秋天也就即将结束,在分别时,无论是季节还是人类,都会有些伤感。在告别秋天的时节,霜降带着一股深深的凉意,在人间蔓延。
单是看“霜降”两个字,都觉得寒冷,露结成霜,在泪珠儿结成了霜,该是有多伤心呀。但是要离去的终究会与我们分别,霜降就是秋天来告别人间的使者。人们常用“风霜”来比喻人生的艰难,饱经风霜,该是庆幸还是一种妥协,值得庆幸,在我们历经了风霜之后的光阴,便会生出枫叶红似火的壮观,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壮丽。
苏轼在《后赤壁赋》中写道:“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苏轼眼中的霜降,也是俗世中的美酒佳肴和客来客往。他在树木的叶子全部落完之际,抬头看见明月,心中是快乐的。看来无论是诗人还是俗人,内心的欢乐表现出来看万物有情。
在气候寒冷,大地现霜的秋末,唯有菊花在寒风中绽放,独领风骚,出尽了风头,而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得到了很多人的欣赏,无数人把自己比喻成菊花,成就了一段佳话。
霜降一到,原本热闹的大地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再不见苍翠的绿叶,只剩遍地枯黄,再不觉蝉鸣虫叫,它们生命已到尽头,霜降时节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寂寥的美。
站在秋的路口,依偎秋的怀抱,时光里,故事总有讲不完,岁月流逝,老去了容颜,却成熟了心智,当繁华中叶片落尽,生命中脉络才会历历可见,走过属于自己的岁月,一路走来,回首经过的人间沧桑的不易,不愿意在彼此伤害中求得生存,只想做好自己,去适应别人,不求别人多么理解,一切只想平淡。
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走的是平淡路,做的是简单事,让繁杂的事变得情趣简单,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泡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滋味,喝的是水,醉的却是生活中五味杂陈,不求最好,也不怕多好,就这样,安静、随和、祥和、平淡中走过,有朋友的相伴,亲人幸福的微笑,就这样,美好如初.....云淡风轻,又一年,花开花落,又一季,就这样,迎着秋日初冬的暖阳,孕育着冬天滋润,期待着来年春的萌发和生机盎然,那将会又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和丰收的希望归宿。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社会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问道西柏坡》荣获“延安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
博客剑梅楼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点号清风堂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中新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 上官云)重阳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一直以来备受重视。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鹏认为,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此外,还有晒秋、放纸鸢、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名字咋来的?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等,寓意平安、健康长寿。
资料图:重阳佳节。民众来到位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旅游区,登高祈福。中新社记者 姜涛 摄
对于重阳节节日名称的由来,程鹏说,在《易经》中,“九”数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作“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节日源头可追溯到何时?
据程鹏介绍,现存有关重阳节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之《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据考证,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古时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礼俗活动。汉代时,重阳习俗进一步普及。
它是否与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有关?
有说法称,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程鹏说,“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确定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时间坐标。上古时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
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苍龙七宿)。在季秋“大火”退隐的时节,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
资料图:图为民众依秦礼,仿古制,行中华传统礼仪来表达重阳节的祝福。中新社记者 张添福 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季节有了新的认识,九月祭火神的仪式逐步衰落。
重阳节的内蕴有多深厚?
重阳节是一个内蕴深厚的节日,在时间流逝的同时,其习俗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程鹏解释,“重阳节”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始见于三国时期,在魏晋时,节日气氛渐浓,并且有了赏菊、饮酒习俗的文字记载。
比如,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在节日期间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了北宋时重阳节的盛况。
古人如何过重阳节?
重阳可以算是人们生活中秋冬交接的界标之一,节俗就围绕着人们这一时季的感受展开。
资料图:着汉服少女重阳节放风筝。 刘可耕 摄
登高望远是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程鹏表示,重阳登高的习俗主要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
清代,北京过重阳节的一个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重阳糕有啥讲究?
重阳糕是此时的美食之一,它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程鹏说,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时候,人们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菊花酒有何寓意?
除了各色糕点,菊花酒也颇受人们的欢迎。
资料图:小朋友与老人共做重阳糕。 孟德龙 摄
程鹏介绍,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药酒,味道微微有一点苦,饮后可使人明目醒脑,而且具有祛灾祈福的吉祥寓意。
为何要佩戴茱萸?
程鹏说,在重阳节的诸多习俗中,插茱萸的习俗相对来说较为广泛,主要流行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
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据说茱萸香味浓,具有明目、醒脑等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驱虫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传统节日可以如何传承?
古人在重阳节这天有享宴祈寿的习俗,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而登高、放纸鸢等活动也反映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祈盼。
程鹏说,现在重阳节亦是老年节,被赋予了敬老的内涵。节日的传承既要遵循古代礼俗的文化内核,又要与当代的价值观念相契合。
他认为,摆敬老宴、饮宴祈寿,或者适当带老人登高,赏菊、饮菊花茶或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都是传承重阳习俗的重要形式。(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今天重阳节,为什么广东的客家人今天去“拜山”?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惠州博罗乡下今天“拜山”,仪式非常隆重。因为疫情防控我就没有回乡下拜山了。正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所描绘那样:遍插茱萸少一人。不同的是我们客家人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不是游山玩水,爬山涉水是为了祭祀祖先。有些朋友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广东的客家人不是清明节拜山祭祖,而在重阳节?这个问题,我问过我爷爷和向别人了解了一下。总结起来有几个原因吧。
首先,拜山祭祖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比如韶关地区各个县都不尽相同,有冬至拜山的,有春节前后拜山的,有春分拜山的,有清明节拜山的,各地风俗不一样。客家人也有清明节拜山的,但较少。
我们广东惠州,河源,梅州,茂名的客家人大多数人家都是在重阳节这天“拜山”祭祖,传下来的说法是:由于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过来南方,就像“过路客”一样,来原住民这做客,所以叫“客家人”,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地位就比原住民低微很多,所以分配的住地,田地都是很偏僻的,就是原住民把破房子烂田地深远的山岭不要的都分给了客家人。那客家人就把去世的先人埋葬在很远的深山上,清明节山高路远,爬山涉水去拜山存在危险和艰难。于是祖先就让后人到重阳节再去祭拜,正好重阳节又是敬老节,于情于理也符合。
还有一说法就是客家人迁徙过来南方后生活困难,清明节时正是春耕时节,食物匮乏,人们为了生存都忙着生计,无暇顾及祭祖之事,而到了重阳节,经过上半年的收获,就有丰富的食物拿来供奉祖先,同时祈求祖先保佑下半年丰收。
各位朋友,觉得我总结得对吗?重阳节你们家乡都有些什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