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孙中山衣冠冢是什么意思啊(衣冠冢是什么意思啊)

孙中山衣冠冢是什么意思啊(衣冠冢是什么意思啊)

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

坟、墓、冢、陵,有一点相同,都是死人住的地方,但在字意和应用上又有差别。

1,坟和墓意思相同,坟偏口语化,墓更书面化。

严格来说,坟和墓在字意上是有区别的。古人讲“穴地为墓,筑土为坟”,意思是地下埋葬棺椁的地方叫墓,地面上堆起的锥形黄土叫坟,但后来这种区别被模糊了。

中国最早的汉字字典、东汉著名史学家、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所著《说文解字》,明确解释说“坟,墓也”,这说明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坟和墓的字意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替代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比如“坟墓”。

坟和墓的区别主要是,坟常用作口语,墓则更书面化,比如坟头、坟地是典型的口语,墓地、墓碑、墓穴则较书面化,再比如祭奠先祖的习俗,口语说“上坟”,书面语说“扫墓”。

2,冢和坟、墓本质相同,但死者身份不同。

冢和坟墓、意思相近,本质相同,但通常冢的规模更大、规格更高、占地更多,可以理解为“更高更大更豪的坟墓”。

冢不是一般人能建造的,通常只有有身份、有地位的王侯将相、豪门贵族才能建造。普通人家哪怕很有钱,他们的坟墓也不被称为冢,因为缺乏社会地位和身份。另外,一些身份特殊、名气很大的人,即便他不是什么王侯将相,出于尊重他的坟墓也被叫做冢。

冢含有一种纪念意义,有些找不到尸身的死者,人们会用他们生前的衣物代替死者葬入墓穴,以示纪念,这种墓被称为“衣冠冢”,却从不叫“衣冠坟”、“衣冠墓”。

3,陵是最高规格的坟墓,仅限于帝王称呼。

人分三六九等,帝王是最高级别的人,他们的一切都与众不同,连死了都只能叫“崩”,不能叫“死”,他们死后的坟墓被称为“陵”,不叫“坟”、“墓”,因为大多依山而建,所以也叫山陵,而其他人的坟墓不能叫陵,否则就是僭越礼制,后果十分严重。

帝王陵通常规模巨大,气势磅礴,造价昂贵,是帝王至高无上的象征,很多帝王在生前甚至活得好好的,就开始兴建自己的山陵,一建就是十几几十年,比如秦始皇陵。

历朝历代的帝王陵大多都有名号,所以史料有时用陵号指代某位皇帝,如清朝用景陵指代康熙皇帝玄烨,用裕陵指代乾隆皇帝弘历,其他朝代的情况也大体相似。

封建制度结束后,陵不再作为帝王的专属名称,埋葬和纪念先烈的墓区被叫做陵园,面向社会的公墓也可以叫做陵园。区区一个葬身之地,竟有如此众多学问,中国古代社会阶层之区分、等级制度之森严,可见一斑。

坟、墓、冢、陵都是什么意思?它们又有什么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汉字或者是词语,一词多义比比皆是,而且不仅如此,汉字和词语在不同的时期,还具有着一定的差别。甚至两个字连起来读,和它分开来读,都拥有着相差巨大甚至完全不一样的意思。

当然,这并不奇怪,中华文化长达五千年历史,汉字词语的含义发生变化也是必然的事。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坟、墓、冢、陵”的真正含义,这4个字拥有着相同的大致含义,他们都是死者去世以后居住的地方。但是,把它们分开来看理解,每个词都有着不同的意思。

坟墓

首先要讲的第1个字就是“坟”,一般来说“坟墓”二字是连用的,然而,“坟”和“墓”都有着不同的含义。《礼记》中有记载“土之高者为之坟。”所以,真正的坟,其实是指在地面隆起的土堆。而且这个坟在古时候还有一个特殊含义,之所以要在埋葬棺材的上面堆起这样一个常见的圆锥形的土包,是为了表达此人心中有未平的冤屈。

当然,随着时间的变化,这层含义早已经消失,现在的“坟”只是单纯的表示有土堆的坟头。

坟头

第2个字就是“墓”,这个字其实是一个形声字,字的上半部分为“莫”,下半部分为“土”,“莫”的含义为夕阳西下之时,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所代表的含义为“黄昏时刻下葬”。

之所以会用到这个字,是因为古人认为如果死者和太阳一起下葬,就可以和夕阳一起入土为安,淹没于草丛之中,这与当时的风水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墓地与坟地其实完全不同,墓地只会挖一个可以埋葬棺材的坑,并不会像坟地一样在上面堆土包,同时也代表着死者生前没有冤屈。不过,现在坟墓二字经常连用,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含义。

墓地

第3个字“冢”,这个字也是一个形声字。《说文》中有记载“冢,高坟也”,这也就是说,冢的规模要远胜于坟墓。所以在古代历史中,一般寻常人的墓,很少被称之为“冢”。通常来说,诸侯、贵族等拥有崇高身份的人,亦或者是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人,他们死后所葬之地才能被称之为冢。

除此之外,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衣冠冢”一词,如果找不到死者的尸骨,就将他们的衣服下葬,象征性地修建一个墓地,表示对死者的尊重怀念,比较著名的衣冠冢有杨贵妃、黄帝、袁崇焕等人。

青冢

最后一个字“陵”,这个字其实很有代表性,到一个旅游景点去游玩,如果那里埋葬的是古代帝王,这个景点就会以“陵”来命名,比如秦始皇陵、乾陵、明十三陵等。

所以,“陵”在古代历史中,专指皇帝王后的陵墓,因为“陵”所代表的含义就是“专用的升天通道”,所以当这些皇帝逝世以后,就会修建自己专用的陵园。

当然,现在的“陵园”,已经不单单指皇帝陵墓,那些对新中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当他们去世以后,他们的目的仍然会被称作“陵园”。比如南京的中山陵,还有烈士陵园。单从这4个字,就足以看出古人对于墓地的讲究,还有风水文化的的特殊性。

长沙板仓毛岸英衣冠冢

英灵映陵园,浩气壮板仓。 长沙东北一隅,星沙板仓,开慧烈士陵墓的北面山坡上,新增了一座毛岸英衣冠冢。 如今,毛岸英的英姿身影也回到了母亲杨开慧陵园,人们可以来这里缅怀开慧与岸英母子。

邵华毛岸青合葬墓、杨开明烈士墓、毛岸英烈士衣冠冢,建在开慧烈士陵园,板仓陵地任人凭吊,满门英烈昭示后人。

毛岸英是毛泽东的长子,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岸英烈士的主体墓碑安葬于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近年来,在长沙板仓杨开慧陵园也建造了这座毛岸英的墓碑与塑像。他作为“志愿军的第一人”,在硝烟散去的今天,这座灵塚更显弥足珍贵

毛泽东的家庭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而在所有子女中,毛岸青无疑是遭受最多苦难的人,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而特别眷顾,相反却给了他很多波折。如今他终于翻过人生最后一页,走完了人生的路,骨灰迁葬于湖南杨开慧烈士陵园。邵华是毛岸青的夫人,湖南石门人,少将军衔,2008年逝世,享年69岁

长沙县杨开慧烈士陵园内,毛岸英烈士衣冠冢、邵华毛岸青合葬墓就在其母亲杨开慧旁边。开慧祖父书樵与父亲昌济的合葬墓以及堂弟开明烈士墓亦在陵园内。 杨展是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杨开慧胞兄杨开智唯一的女儿,抗战时期为掩护战友牺牲,年仅21岁,其墓也在开慧陵园内。

开慧父亲的好友周世钊瞻仰烈士旧居写有词句: “石泻清泉,花开高树,少年英杰曾游处。皈依革命斗艰危,追随领袖趋步。心系恫瘝,身劳驰骛,松摧玉碎无回顾。青山有幸住忠魂,风云万古长呵护。”

杨开慧纪念馆建于2007年,包括杨公庙、烈士陵园、开慧故居,有陈列馆及游客接待中心、影视放映厅。展厅陈列有杨开慧生前使用过的一些物品,还设有杨昌济展室、毛崖英展室,前厅陈列有杨开慧的简介和领导人的题词。

开慧镇距离长沙也就五十来公里路,往北到洞庭湖约六十多公里,往来交通很方便。杨开慧故居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我们所说的坟、墓、冢、陵究竟有什么区别?看完涨知识了

中国历史五千年以来,孕育出无数灿烂的文明,而其中还包括神秘奇特的便是丧葬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认为死亡是人生大事,因此对于人死后也是极为重视的,而中国传统讲究五行八卦,风水龙脉。因此在已死之人的丧葬礼仪上,就有诸多不同的讲究说法。

最简单最普通的丧葬习惯,便是在墓穴中放入死者生前喜爱的物件,再复杂一些的会算好风水地段,冢内放入华贵的陪葬品,而一些有钱有势的人则会设置更加奇特的陵墓,比如说为一个人建筑多个陵墓,用来混淆视听。

再比如为了找到所谓风水宝地,便会将这个人的陵墓想方设法的放置在难以企及的地方,像其中有些人算到某片海域是个风水宝地,那在海中如何修建陵墓呢?于是他们就先将陵墓修在船上,将船驶到指定地方将船砸破,以沉船为墓。

而我们对于墓也有多种叫法,如坟、墓、冢、陵。虽然它们都指死去之人所埋葬的地方,但这么多种区别叫法,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坟、墓

现在我们通常是将“坟”和“墓”,合在一起称为坟墓,但其实两者也有区别。

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这便是在说,坟是指的高出地面的土堆,而墓则是平与地面的。

一般来说坟是最为简陋的一种,多是普通的老百姓用的,对于坟墓的要求不太高,也没有什么陪葬品,通常只能将草席一卷,入土为安,在上面堆起一个小土堆,表示这是一座坟。

而墓则稍稍比坟要好一些,墓与坟相比,首先它没有高高隆起的土堆,它放尸体的地方主要是地下的墓室,且一般配备棺材,墓的选址也会精挑细选,下葬的时间也会先让人算好,甚至会专门请人修筑墓碑。

但坟和墓的区别还有一种说法,说在商周时,纣王将比干挖心,而后面武王伐纣,就下令将比干的坟墓加高,以此来表示比干死不瞑目。所以也有人说,含冤而死的人就要在他的坟墓上堆出高耸的土堆。

当然,随着后来人们生活普遍提高,坟与墓也被我们合成了一个词语,坟墓。

冢,高坟也。——《说文》冢的本义便是指,高而大的坟。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冢,例如诸葛亮衣冠冢、曹操七十二疑冢。因此可见,冢的规模是比坟墓大很多的,而且多数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修建的,并不是平民百姓所能企及的。

而所谓衣冠冢,多数是为征战沙场的将士军官所准备的,战场上人数众多,若是战死,尸体一般找不回来。所以就会将死去之人留下的衣物,来代替本人下葬,所以被称为“衣冠冢”。而衣冠冢内没有尸体,但陪葬品却不会少,因此衣冠冢也成了盗墓贼的首要目标。

冢的规模已经是很大了,因为它一般是王侯将相才能修筑,但陵却比冢的规模还要大很多。

陵的本义是“翻越大山的意思”,而这个字是作为皇帝的坟墓所专用的。古时候都认为天子的运势,便代表着国家的运势,因此对于皇帝的埋葬之处可以说是费尽心思。

我们一般说陵都会说;皇陵、陵寝、陵墓群,由此可见陵的规模可以说无人能及的。规模大的皇陵堪比一个大型的宫殿,为了彰显皇家的威严,自然也有数不清的奇珍异宝用于陪葬。

更为凶残的还会用活人进行陪葬,为了防止被人偷盗,通常还会在陵墓中设置无数的机关陷阱。

一般一个皇帝的陵寝会在他还在世时就开始修筑,据说为了配得上皇帝的身份,大多数的皇帝都会挖山做陵。我们熟知的秦始皇陵,就是依于骊山,秦始皇陵规模之大,我们至今也没有将其完全挖掘出来。

而秦始皇陵里,还有着“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可谓气势恢宏。

这些便是几种叫法之间的不同了,但除此之外,在墓葬上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神秘说法,虽然随着土地的开垦、火葬的兴起。如今已经没有了多少墓葬的文化,但我们依旧能从一些史料记载,和小说作品中窥见这独特文化的神秘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