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吉日

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和风俗(清明节扫墓的来历)

清明节扫墓的来历和风俗(清明节扫墓的来历)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国学君语:

人类的本质是遗忘,所以有了清明。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

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可人的一生,“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的记忆。”

为了记住,中国人有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今天寒食节,明天就是清明了。

今年的你,是不是也和往年一样,匆匆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中。

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而对于更多的中国人来说:他们没有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人心里。

图1|摄影的小和尚 ©

图2|chuyunfei ©

01

清明,是中国祖先的法力

作家张晓风说:

▏没有照相机,我也许只能记得很少,我也许会忘记很多。

对于千百年前的中国人来说,相机是脑海里的人和经历过的事,是手中的笔和纸,是墓碑上的时间和名字。

还记得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这高祖父中过进士,请他写春联的人要排队;太爷爷生意做到南洋,有十几间铺,但爱喝酒;曾祖母做的手艺是全村最好看的……

图1.2|东南枝三_三 ©

以前不解,为什么年年总要讲一遍同样的故事。

长大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工作,为了过上好生活,加过班,熬过夜,拼过命,见过形形色色的人,奔波在各种社交场合,常年漂泊在外的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

清明节,就是一个让你回忆起一切的节日。它让你记起你的来处,记起你的祖辈,记起他们曾经也为生活奋斗过、努力过。

图1.2|东南枝三_三 ©

作家史铁生曾说:“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我们重拾生活的勇气,其实是祖先的祝福。

图|东南枝三_三 ©

02

清明,是不忘本

有人说,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清明,便是一个直面死亡的节日。

图1.2|东南枝三_三 ©

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有人说:你和死亡之间隔着父母,当父母离开人世,你就直面死亡了。

图1|仰止天空 ©

图2|东南枝三_三 ©

以前不理解人老后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落叶归根。

后来慢慢理解了,比起春节回家,清明是为了提醒我们:做人,不能忘本。

图1|继续理想人生 ©

图2|大卫358 ©

03

清明,学会以爱告别

有人说: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图1|帕氏的两根弦 ©

图2|天地间记录 ©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自古爱恨离别苦,人有悲欢离合。清明,就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图1|继续理想人生 ©

图2|yxkhx ©

明天就是清明了,年岁渐长,最怕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身边人离开我们的消息。

更难过的是,有些人已经离开了。

在我们共同经历的这个时代,他们或许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因为一些选择,一些坚持,却如星光照亮过世界。

有人说,当一颗星星陨落,地上的人们只能为这颗星星点灯,无能为力。

但记住就是最好的力量。记住了,他们就没有真正离去,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他们的人心里。

念念清明,念念不忘记他们曾经来过、爱过、活过、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奋斗过。

清明,所有我爱着的、爱过的人,

愿我们好聚好散,以爱告别,不忘记。

图|驭风秦 ©

来源:微信公众号“物道”

作者:中国精致生活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今日清明|原来扫墓的习俗是这样来的!

(健康中国)

清明扫墓的由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清明》,是描述清明时节的诗。影响了对唐宋时代清明的习俗。

最著名的诗作是南宋高翥的《清明日对酒》:“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清明节到来时,扫墓拜祖和郊游是清明节的两项礼俗主题。清明节是中国古代节日,不仅是一个祭祀的节日,还是人们亲近自然,踏上山脉并享受春天快乐的假期。在这个季节,生机旺盛,阴霾消退,万物复苏,大地呈现春天的景象。扫墓和纪念祖先,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唐明皇李隆基的“初入秦川路逢寒食”说:“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清明更加被重视,清明节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具有自然和人文两个内涵。

清明节的习俗仍然比较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郊游称为探春,寻春等。自然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郊游的好时机。感受生活的价值,消除先辈遗留下来的干枝枯叶,保留可借鉴的新芽并弘扬正能量。同时,清明也是节气。自然是有生命的,季节有生活。以鸟鸣春,莺飞草长,惠风顺畅,这是生活的发芽;用雷鸣夏,硕果累积,万木葱,充满活力;昆虫明媚,金凤玉露,五谷香气,纯熟生活;在春季,夏季和冬季,银装素裹,玉粉妆,具有不同的内涵和魅力,一步一迈进。事实证明,清明不仅是节气,而且还是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仍然比较多,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清明节的习俗。古老的郊游称为探春,寻春等。自然界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郊游的好时机。

清明仪式实际上是一种虔诚,一种尊严和推崇。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这才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总有外国人在网上问:“中国人每年孜孜不倦地祭拜祖先,真的会得到祖先的庇佑吗?”

其实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祭祖,或许相信的并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

科学杂志《自然》有一篇文章,讲述科学家们发现:“遗忘,是大脑的预设功能。”

意思是说,遗忘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为了记住,中国人发明了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还有就是冬至、大寒、寒衣节、下元节……

每一个祭祖的节日,都是为了不遗忘。

清明,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明日即是清明,是仲春与暮春之交,这一日天清气明,万物皆显,所以早先它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节,别称寒食节,更准确的说寒食在清明的前一、二日,这一日禁烟火、吃冷食,洁净自身是表达对先人虔诚的思念。

后来因其与清明相近,人们便统一在这清明扫墓祭祖,所以每年清明,全家人得齐聚在一起,追思逝者的恩泽,感恩现世生活的美好。

清明节至,不少人不远万里赶赴老家,加入到大的小的祭祖队伍。

记得儿时,长辈领着我们去扫墓祭祖,长大后,我们领着自己的孩子前去,一家人整整齐齐,像往年一样清理杂草,用红漆描涂碑上的字,点香,烧纸,祭拜。然后转过头,告诉我们的孩子,和他们讲祖先的故事,然后一步不落的点香,烧纸,祭拜。

清明时节,死者长已矣,生者常戚戚,慢慢地,你自会明白:父女母子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清明,祭祖是为记住

人最初没有故乡,所谓的故乡,不过是祖先漫长流浪的最后一站。他们把定居下来的地方名作为自己的姓,有的将让自己生存的职业作为姓。

于是,我们才有了自己的家族,有了自己的亲人。我们学会了用祭祀的方式,感恩先人给了我们今天这个家。幸福地活在这片故土上,是祖辈们对我们的最好祝福。

小时候跟着长辈们踏青扫墓时,他们总会领着我去到这个那个墓碑前,讲着先人们的故事:这是你高祖父的二哥,中过榜眼;你太爷爷是香港卖茶叶的富商,当年抗战给国家捐了不少钱,建国那会儿就被邀请到天安门观礼……

以前只觉得那些传奇的故事有趣,但也不懂大人为什么要讲。

后来离开家,去到很远的城市生活。挤公交,等地铁,穿梭在高楼林立之间,应酬着形形色色的人,慢慢的,会忘了最初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随着年岁渐长,举头望着天上的月亮,有时甚至会忘了自己是谁。

常年漂泊人容易忘了自己从哪来、可以回哪去。这些时候却会想起那些故事。

现在每当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时,心里总会充满力量,因为这个名字带着祖先的祝福;又会感到有种使命在召唤自己,因为不想让祖先的期盼落空。

在中国人的生命里,祭祖,是为了记住:记住你的姓;记住你的名字;记住你从何而来;记住你又为何而出发。

唯有记住过去,我们才能看清明日的去向。

清明,祭祖是以爱的方式告别

在知乎上看过一个故事。网友她说,每年清明给外公扫墓,旁边那一家的坟,草总是长得比墓碑高。

她外婆会让舅舅给那家的坟清干净草,拿用剩下的红漆顺手涂一下碑上的字。走之前,外婆会把带来的花送到旁边那家坟上,在点上一炷香。

她问外婆为什么要这样做。外婆说,“如果你外公在的话,他也会这样做。他总想看到每个人都好。”

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在我们心里留下的回忆,也不会消失。

所以就算去世的人什么都不知道了,还是希望自己的亲人在别的地方活得好。

而在丰子恺记忆中,他幼时每年祭祖是一件盛大的事,清明三天都去上坟。第一天上自家村里的“杨庄坟”;清明正日,同族五条村,租上两条大船,上“大家坟”;最后一天才是他们一家几口上“私家坟”。

在这场年复一年的仪式里,父辈们谈论家长里短,孩童们嬉笑玩闹,何尝不是在告慰祖先: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您老人家可放心了!

多少年以后,当年的三岁小儿慈玉,已成白发老人丰子恺,但这些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让他以爱与温柔活了丰盈的一生。

清明祭祖,是让我们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

勿忘清明,且惜当下

有人说: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

而清明,就是这漫长时间河流里的一次自我疗愈。

明天就是清明了,最近每次刷手机视频,最怕看到的、听到的,就是一个又一个人离开我们的消息。

作家冯友兰说:人理智上知道亲爱的人死了就是死人。可是人心情感上,我们希望死人能够复活,希望有个灵魂会继续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

可我更愿意相信,很多年前外婆在世时对我说过的话:

“人死后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星星会在天上守护着我们。”

人终会死去,但只要有人还记得,我们所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

就像这清明雨上,他们会化作这人间风雨,守护在你我身旁。

年年清明,念念清明。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

清明节简介

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余韵悠远,流传至今。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对于清明节的习俗,你又知道多少呢?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毒计谋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中有一人叫介子推。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给重耳吃。十几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的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御林军上山搜索,但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便会自己走出来的。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一阵哭拜。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洞,洞里有 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植树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古代清明节也称“秋千节”,起源很早,南北朝时就已流行。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驱除百病,而且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时节同时也是个生机勃发的时日,人们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迎着春天的明媚阳光。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鸯。”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在我国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气。所以在清明节,很多人会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灾都写在风筝上,等风筝放高时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都让风筝带走了。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祭扫的主题。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人们认为,柳树得春气之先,每年冬春转换之际,当四野还是一片萧条时,总是它最先吐出新绿,因此能带来好运。

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我们除了要对祖先有思时之敬外,也要保护生态环境、培育文明新风。祭扫是一种形式,是对先辈的怀念和尊重;文明是一种风尚,是时代发展进步的体现。

缅怀先人,

孝敬长辈,

珍惜身边人,

也许这正是清明节的意义所在

来源:加区宣传

「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节志①:清明节的由来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相思。

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在漫长的岁月中几经改变并延续至今,我们今天的清明节日成为了一个人们用于怀念,用于祭奠,用于铭记先人和先辈的日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清明》想必我们很多朋友都耳熟能详,它描写的是清明节的节日景象。清明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对于清明,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期。可是,对于它的来历和具体习俗却了解的不太详细。

清明节逐渐与“上巳节”和“寒食节”融合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同时为节气和节日的传统民俗节日。我国古时著名的气象学著作《历书》中就有言:“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可其实,在古代,清明节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并非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 而古代人在清明期间是要过“上巳节”和“寒食节”的,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寒食节与上巳节都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过去式,清明节这才慢慢地与两个节日逐渐融合,成为包涵了这两个节日寓意与习俗的一大节日。

古人将清明节成为“三月节”

古时,人们将“清明节”称为“三月节”,《月令·七十二侯集解》就有这样的说法:“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这里的三月指的是夏历的三月,故因此得名“三月节”。“清明”与“洁齐”互为形容词,“洁齐”谓万物因温湿润泽而生长,“清明”指气候清净而明媚。每每到清明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草木青青,莺飞草长,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作为时序标记的清明,在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可是,作为一种节日,直到唐宋以后才形成。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清明节是传统的春祭大节,与之相对应的是重阳节的秋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祭祀一种方式是采取墓祭的形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庙祭是宗族的共同聚会,有的地方径直称为“清明会”或“吃清明”。

清明节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拜祭。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

清明节处在生气旺盛的时节,也是阴气衰退的时节。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

制作:李方舟 张悦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