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什么样的耳朵是龙耳耳朵呢(什么样的耳朵是龙耳)

什么样的耳朵是龙耳耳朵呢(什么样的耳朵是龙耳)

一目了然:瓷器器型的分类之“耳”的各种形状

瓷器器型的分类,一般书籍文章都是直接根据瓷器现有名字中的某个字进行分类,比如瓶类、尊类、罐类、壶类。从学习陶瓷文化知识的角度来讲,直接从瓷器名字中提取同类字的分类方法,我认为不是很合理的。况且,瓷器器型的名称很多都是后来各时期、各地的考古学家根据造型命名的。比如同样是瓶类,有储酒的梅瓶,有陈设的天球瓶,还有礼器的琮式瓶,都叫“瓶”了;比如壶类,有佛事的贲巴壶,也有日常喝酒的提梁壶,都称为“壶”;这样的分类,尤其对于学习瓷器的人,没达到明确识别器型的效果。遇到诸如匜[yí]、卣[yǒu]、虎子等异形的瓷器,那些写分类的文章就无法归类了,只能把这些单独算一类或干脆绕过。

瓷器器型的“分类”应该是把所有器型“都能纳入类、全收纳”的逻辑,如果还有一些器型不能纳入“分类”,变成了“列举”,就失去了分类的真正意义及分类的科学性。器型的分类我觉得主要的维度就是根据功用区分,再一个维度就是根据瓷器的口、足、耳、颈等部位的特性进行分类。

查找前期文章,可以看到之前写过的、已经对瓷器进行过部分的分类:

上图内的小图仅是前期文章中插图汇总,可在前期文章中看到大图。

今天是从 “耳”的维度对瓷器的器型进行一次有趣的分类。从中可以了解到瓷器“耳朵”的功用、名称、种类、演变、寓意等,最重要的是,通过瓷器的“耳朵”,分享一下瓷器的美。

“耳”应该是来自动物的形象说法,最早的功用是陶罐、陶壶等日用品上,用来连接提绳助力的设计,称之为“系”,还有更大的耳,作为把手,最后发展成装饰,设计在瓷瓶、瓷尊上,使瓷器的器型的比例变得更加均衡、曲线更加协调、品相更加精致是工艺水平的体现,更是鉴定时的一个重要的时代标志。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就开始有“耳”了,当时应该也没有专家为之命名为“耳”。后来的铜器、瓷器因为功用及审美的需要,就延续下来器物上有“耳”的装饰,随着材质的丰富,有硬度、便于铸造和雕琢的各种器物都有了“耳”的装饰。

装饰设计的发展也使“耳”从简单的家畜纹饰,演变成有寓意的龙耳、螭[chī]耳等

这里说一句,夔纹与龙、凤纹的差别要细看,夔纹基本就是拐子纹加了龙头(有胡须,威猛)或凤头(有头发),曲线转折比纯粹的龙纹、凤纹要横平竖直地生硬,更抽象,是比龙凤曲线更具有装饰感的纹饰,多在曲折有限的家具上出现。有时也叫夔龙、夔凤纹。龙凤纹比较体现曲线美,更生动,易于在服饰、瓷器上表现出来。

瓷器与铜器、玉器不同,它的耳不是在材质上直接塑型,而是在雕塑后,经过挂釉烧制,很多瓷器烧出来后,耳的形状已被釉水遮盖变得混沌不清,专家们也不在此纠结瞎蒙了,还有很多瓷器的耳统称为“兽耳”。我觉得这是个比较求实的做法。再看看那些博物馆官网上,被专家们统称为“兽耳”瓷器

瓷器的“耳”除了有动物、图腾的虚拟动物、吉祥寓意的器物,还有一些极简美的设计,比如绳纹耳、环形耳、双环耳,甚至还有工艺高难的活环耳。随着“耳”的装饰性不断突出,人们除了用贴塑的方式,还采用直接在瓶罐形状的瓷器胎体上绘制耳纹,使“耳”的纹饰更丰富,也提高了烧成率。

在中国瓷器的器型中,有一类叫贯耳瓶,刚开始认识瓷器的时候,一直没明白弄两个短管贴在瓶颈两侧当耳朵,是哪路的审美。其实,它源自中国古老的“投壶”游戏

因此,贯耳瓶的耳朵又是中华古老文化留存至今的重要体现,看的多了,就越发觉得顺眼、经典、完美了!看看史上受历代皇帝钟爱的经典款贯耳瓶吧

其实,瓷的表现力还不够精细,如果论“耳”,表现力最好的还是铜器和玉器,因为这类材质可以直接雕琢,不用覆盖釉水,表现的更淋漓尽致。虽然本文说的主题是说瓷器,但还是不想放过准备此文时遇到的那些精美耳朵的铜器,这里一并与您同享一下:

接下来是几个我觉得最有审美感的“耳朵”设计:

下图,甘肃省博物馆藏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头型器口彩陶瓶,几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做出的陶瓶,曲线比例这么协调,还有一个萌萌的小刘海发型

下图,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黑陶单把杯:几千年前的杯子跟现在的没啥区别,没有进化和淘汰,感觉我们这么多代人没干什么,就在吃老本呢,虽然我们现在发明了保温杯,材质变化了,这器型经典到千年没人能颠覆,把手虽大,但线条流畅,贯穿杯底到杯口,完美的支撑、方便的把握,绝了!

下图,这对大耳朵也是我的最爱之一!曲线、造型与方便提拿的两个大耳朵的搭配,从审美到功用,都可以用在现代设计教育课程上做范例

下图,陶瓷专家们为什么都一致认可明代弘治年的黄釉瓷器是最有艺术价值的瓷器?黄釉烧成的工艺难度、黄色的浓艳分寸、稳重端庄的器型、极简致巧的双耳,我眼里的女神!

下图,明代德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纯纯的象牙白,雕琢复杂而清晰的象耳,上下两部分器型比例如此的恰好,让人觉得上面无论再粗再细、下面无论再大再小、上面无论再长再短都是败笔了。喜欢瓷器量力而行,不一定都能收藏或拥有,但中国瓷器,看到眼里就长在心里了,养眼养心!

皇帝表达自己对传世瓷器酷爱的方式之一,大概就是仿古烧制。但皇家还是敢作敢当,不用寄托款,而是写本朝的底款。

最后再分享一些精选出的各朝代“耳”类瓷器单图:

宋代:

明代:

清康熙:

清雍正:

清乾隆:

清嘉庆:

清道光:

清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