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987年为什么会称作周润发年?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1992年是周星驰年,1993年是武侠电影年,1996年是古惑仔年,那么1987年是什么年呢?不言而喻自然是周润发年。至于1987年为什么会称作周润发年?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了。
1986年周润发凭借《英雄本色》小马哥一角彻底翻身,1987年还在金像奖颁奖典礼上用《英雄本色》经典台词调侃自己,同时1987年他还一鼓作气出演了11部电影,那一年香港电影票房榜前十名他一人占了5部,而且还有三个角色同时提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终凭借《龙虎风云》获得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我们先来看一下发哥进入票房榜前十的五部影片。
1987年票房冠军是成龙大哥的《龙兄虎弟》,第二名就是周润发的《监狱风云》,本片开创了香港电影监狱题材,意义非凡。发哥的表演出神入化,眼神中充满了煞气,不过年轻的乌鸦张耀扬丝毫不怯场,两人可谓是针锋相对。监狱其实代表的就是江湖,每一个人都身不由己。
之后是年度票房榜第五名的《秋天的童话》,这是一部自然、简单、朴实的经典爱情片。发哥的船头尺原本是一个爱赌博的邋遢中年男人,钟楚红的十三妹来了之后,他开始积极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不就是最美好的爱情吗,爱情就是让人变得更好。
《英雄本色》是1986年香港电影票房榜冠军,第二年的《英雄本色2》只排在第六名,不过依然斩获2000多万票房。续集中小马哥变成阿健,不过不是最抢眼的一个,最出彩的是石天饰演的龙四,演技大爆发。如果你了解他的话,要知道他曾经是一位喜剧演员,对于这个悲情人物却能准确拿捏,不得不令人赞叹。
第一部中小马哥死了令人伤心,续集中哥哥张国荣的阿杰不在了,也令人伤感许久。吴宇森得到师傅张彻的真传,将暴力美学、男人情义渲染的非常到位。
紧接着是第八名的《鬼新娘》,发哥和钟楚红这回是两情相悦,只可惜一人一鬼,注定没有好结局,不过大圣认为最出彩最吓人的当属王小凤的女鬼,鬼后出马,吓不到你才怪。当然也是告诉我们找女友要谨慎,千万不能找这种任性的。
之后第九名是王晶执导的《精装追女仔》,这是一部简单的爱情喜剧片,王晶成功挖掘出发哥搞笑的一面,和张曼玉组成一对还是蛮好玩的。当然了,本片最大的卖点就是恶搞经典,《英雄本色》许多桥段被恶搞和调侃,各种无厘头,处处都是笑点。假如现在还有电影这样恶搞的话,估计一定会骂的狗血喷头。
《江湖情》和《英雄好汉》其实就是一部电影上下集,只不过《英雄好汉》先上映,《江湖情》后上映。大圣建议大家先看《江湖情》,再看《英雄好汉》。两部影片的制作人都是麦当雄,这位大家一定不陌生,《跛豪》《上海皇帝》都出自他,打造黑帮史诗片的人物。
发哥饰演的李阿剂重现许文强经典发型,再次诠释黑帮大佬这一角色,不过风头却被万梓良抢去了,气场丝毫不输周润发。
《江湖龙虎斗》中周润发直接当了回小弟,在邓光荣面前,无论是资历还是气场,都输了一点点。可是他们两兄弟千算万算还是忘了四哥谢贤,老版《英雄本色》就是人家主演的,出演黑帮大佬也不在话下,嚣张起来谁人不服,直接放出狠话:我的人谁敢动?你敢动吗?从这一分钟开始,跟着我的就是我的朋友,否则就是我的敌人。
《义本无言》中发哥不再是黑帮大佬,不过却是黑社会大佬的儿子,一心想让父亲退出江湖,安稳的过日子,可是他却不知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发哥这里只是客串出演,真正的主角是林威,诠释了什么叫重情重义。
《龙虎风云》是周润发蝉联香港电影金像奖影帝之作,另外两部提名的影片分别是《秋天的童话》和《监狱风云》,为什么偏偏《龙虎风云》高秋一角能获奖,主要是这个角色内心活动比较丰富,作为卧底,他一方面要坚守正义,而另外一方面他又不忍心出卖兄弟,那种纠结是最能表现演技的地方。
最后一部影片是《小生梦惊魂》,发哥难得演一次反派,表面上是警察,实则是心狠手辣的杀人凶手。只可惜他再狠也对付不了开挂的三哥苗侨伟。
周润发作为香港之子和演技之神,千面影帝梁家辉、刘德华在他面前都只能当小弟,有他在的话,他们怎么样都会收敛一些。周润发可以在角色中发挥个人魅力,散发出无与伦比的自信,期待他继续为我们带来优秀的作品!
这首词号称宋词压卷之作,它的作者有“词中之龙”美誉,可是800年来我们都读错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南宋嘉泰二年(1202)十二月,太傅韩侂胄加太师、封平原郡王。太师是皇帝嘉赏重臣的最高荣典,表示恩宠至极。韩侂胄虽位极人臣,但资历和素行尚不足以服人,要想巩固自己的地位,必须干出一番大事业才行。当时国家和民族的大事莫过于北伐抗金,收复失地,而这也正是即位不久的宋宁宗想要做的。于是,韩侂胄便开始起用被贬谪的主战派元老大臣,积极备战抗金。
嘉泰三年(1203)夏,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在铅(yán)山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稼轩乡期思村瓜山下)闲退八年之后被起用,以朝请大夫、集贤殿修撰的身分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六月十一日到任。他发现浙东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因缘为奸”,鱼肉百姓,便上了一道奏章:“奏‘州县害农之甚者六事,如输纳岁计有余,又为折变高估趣(通促)纳,其一也。往时有大吏为郡四年,多取斗面米六十万斛(一斛十斗)及钱百余万缗,别贮之仓库,以欺朝廷曰用此钱籴此米,还盗其钱而去。愿明诏内外台察劾无赦。’从之。”(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田赋考》卷五)。
“折变”就是把农民原来应纳税的谷物折合成钱帛收缴,在折合时又把谷物的价格估得很高,变相多收赋税。有位郡守四年向民户多收取“斗面米”六十万斛、钱百万余贯,私藏他处,然后谎称用一百多万贯钱购买了六十万斛粮食,把粮食运到官仓,钱便中饱私囊。辛弃疾希望通令言官和各路提点刑狱“察核无赦”,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并下令实施。
另外,辛弃疾还遣人深入金国侦察,获取情报,不仅了解到金国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一些紊乱情况,而且弄清了金国的重要军事据点、山川形势、营寨分布和官衙仓库的位置、各处兵马的数目、将帅的姓名等情况。根据这些情报,辛弃疾在很小的一块绢上绘制了一幅金国军事布置总图,对金国的军力和动向了如指掌。
这年的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宋宁宗将辛弃疾召赴行在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商议抗金大计,这也等于请辛弃疾到当时的首都来过年。
嘉泰四年(1204)正月,辛弃疾抵达临安,受到宁宗的召见。辛弃疾为宁宗分析了金国内部的政局变化,认为“金国必亡,愿属大臣备兵,为仓卒应变之计”。建议宁宗将抗金恢复的大事交托给元老大臣,让他们积极从事武备,见机行事。辛弃疾还谈到了盐法等问题。韩侂胄闻之大喜,“用师之意益决矣”。(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二《北伐更盟》)辛弃疾所指的元老大臣,当然包括自己在内,同时也是暗示宁宗不要把抗金的重任交付给韩侂胄所引进的那些轻脱寡谋之辈。不久,辛弃疾被提升为“宝谟阁待制,提举祐神观,奉朝请”(《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与朝中大臣一起朝见皇帝。不久,差知镇江府,并赐金带。
友人刘宰称辛弃疾是“奉上密旨,守国要冲”(《漫堂文集》卷十五《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其实未必,辛弃疾这次的起用和升任,包括前两次的被贬,都有韩侂胄的影子。辛弃疾赴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临行之前,好友陆游在赠诗中就劝他:“深仇积恨在逆胡,不用追思灞亭夜。”(《剑南诗稿》卷五十七《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灞亭夜”即灞陵亭夜,典出《史记·李将军列传》,灞陵本作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代名将李广出雁门关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匈奴生擒。单于素闻李广大名,下令一定要把李广活着送来。当时李广受了重伤,匈奴骑兵就把他放在两匹马中间的绳网里躺着。走了十多里路之后,李广假装死去,看守他的匈奴也放松了警惕。李广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便突然纵身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了去,同时夺了他的弓箭,打马飞驰而逃,并用弓箭射退了追击的匈奴。回到长安后,刑部判决李广损失伤亡严重,且他自己又被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回家隐居,经常到蓝田南山(今陕西蓝田县东)射猎。
一天夜晚,李广带着一个随从出行,在别人家喝完酒回家路过霸陵亭时,被喝得醉醺醺的霸陵县尉呵止,不许通行。当时朝廷有宵禁的规定,禁止一般人员及车辆夜间通行。李广的随从对霸陵县尉说:“这是前任李将军。”县尉却说:“现任将军也不许夜间通行,何况前任将军了!”就把李广扣在霸陵亭下呆了一宿。不久,匈奴又入侵,杀了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安国将军。皇上便任命李广为右北平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宁城县甸子镇)太守。李广奏请调霸陵县尉同去右北平,县尉一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斩了。
陆游说现在最大的仇敌是入侵北方的金人“逆胡”,不要再“追思灞亭夜”的前仇旧恨。以辛弃疾的性格,他虽然可以不计前嫌,但也绝不会迎合韩侂胄。而韩侂胄对辛弃疾也只不过是利用他名望造造声势舆论而已,加升了辛弃疾的空衔,却解除了浙东安抚使的实职,又外放为镇江知府。当然,朝廷也有堂皇的理由,辛弃疾毕竟年事已高,不便安排在抗金最前线,而镇江也是战略要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他安排在朝中参与军国要务的议定呢?
三月,辛弃疾一到任,马上就筹备北伐抗金。一是派遣谍报人员深入金国境内继续搜集情报,随时掌握金国的动向,因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二是沿边疆一带招募了一万“土丁”(当地壮丁)严格训练,并制作了一万领“红衲”(红色战袍)备用。因为打仗必须有精锐之师,他深知朝廷的军队早已是“厩马肥死弓断弦”,缺乏基本的训练,根本不是金兵的对手。他们只配“列屯江上,以壮国威。至若渡淮迎敌,左右应援,则非沿边土丁断不可用。目今镇江所造红衲万领,且欲先招万人,正为是也。盖沿边之人,幼则走马臂弓,长则骑河为盗,其视虏人,素所狎易。”而内地的农家子弟,“则手便犁,胆惊钲鼓”,“其可例以为边丁哉?”到真正要开战之前,还得再招募几万“土丁”,因为要在淮河东西两处屯兵,“每屯必得二万人乃能成军”。而且招募的这些“沿边土丁”,“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盖一与之杂,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夺,反戈自戕,岂暇向敌哉?”辛弃疾甚至都做了排兵布阵等具体预案:“淮东则于山阳(今江苏淮安城南),淮西则于安丰(今安徽寿县),择依山或阻水之地而为之屯,令其老幼悉归其中,使无反顾之虑,然后新其将帅,严其校阅,使势合而气震,固将有不战而自屈者。”(宋·程珌《丙子轮对札子》二)真可谓万事俱备,只差皇封——就等着皇帝下诏重用了。
在当时看来,最有能力和资格做抗金主帅者,非辛弃疾莫属。友人刘宰就把辛弃疾比作张良和诸葛亮:“卷怀(怀藏)盖世之气,如圯下子房;剂量济时之策,若隆中诸葛。”(《漫堂文集》卷十五《贺辛待制弃疾知镇江》)而辛弃疾也颇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自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十二月己亥(初一),宁宗诏令明年正月初一改元为开禧元年(1205)。“开禧”,开创喜庆吉祥的新纪元,这是多么美好的年号啊!看来皇帝马上就要抗金北伐了。辛弃疾天天盼望着皇帝的委任诏书,可是,直到开禧元年春社后,仍然没有得到皇帝重用他的任何消息。辛弃疾想到四十三年前南归时看到的“烽火扬州路”,想到隆兴元年(1163)的“符离之败”,都是因为“置将不善”,卒致“一败涂地”。而目今朝廷的情况,正如当年诸葛亮骂王朗所言:“庙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禽兽食禄。狼心狗行之辈,滚滚当道;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苍生涂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姜伯约归降孔明 武乡侯骂死王朗》)当轴韩侂胄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今上对他宠信有加,忠言难进。想到这里,他不免忧惧惆怅,心头忽然飘来一丝不祥的预感——难道这次抗金还要重蹈覆辙吗?
于是,辛弃疾再次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去年一到任,他就曾登上此亭写了同样有名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眺望着千古险固的江山,抚今追昔,用诗词所特有的形象思维,抒发他那不能直说的心曲,写下了这首令后世读者八百年赞叹不已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后人对“词中之龙”的这首压卷之作,虽然推崇备至,但却误解多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融通文史、契悟灵犀。
“风流”所指并非孙权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的“风流”,很多权威注本和大中学教材都认为指的是孙权,或孙权的“风流余韵”、“雄风壮采”等。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谓孙仲谋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现已无存。(夏承焘鉴赏,见贺新辉主编《宋词鉴赏辞典》,燕山出版社1987年3月第1版第834页,以下简称夏承焘鉴赏。“风流总被”是“句”不是“读”,不当用顿号)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朱德才《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220页,以下简称朱德才本;叶嘉莹主编《辛弃疾新释辑评》下,中国书店2006年1月第1版第1459页,以下简称叶嘉莹本)
这三句承前三句,说孙权当年繁盛风流的历史,都在风雨的吹打下无影无踪了。(辛更儒《辛弃疾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第213页,以下简称辛更儒选本)
风流:前人的风流余韵,此处指孙权创业时的雄健风采。(《21世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平台建设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总主编谢冕,主编刘松来,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第433页。以下简称“21世纪教材”)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风吹雨打”,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名句赏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102页)
本词开头三句刚说完“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第63页),后三句又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经不复存在”,这不是明显的重复累赘吗?而且,这样解释还有浓烈的虚无颓废之感:即便是像孙权那样既有雄才大略又有建树的英雄人物,转瞬之间,其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那干嘛还要做这样的英雄呢?不如及时行乐算了。如此重复累赘、虚无颓废的一首词,又如何能成为“词中之龙”的压卷篇?
其实,这里的“风流”与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风流人物”同义,都是指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前面三句跟这三句具有假设的因果关系,逻辑非常严密。“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因为如果没有英雄孙仲谋那样的君主,即便是像周瑜那样的可以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也只能在“舞榭歌台”中消遣虚度,最终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净尽,留不下半点痕迹。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啊!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君子最担心死后自己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人只有做到“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才可以称名于后世。立德较为空泛,立言的价值大多体现在身后,犹如死人的防腐剂,最能体现当下价值的莫如立功。要想立功,就必须投靠有作为的明君,所谓“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可是,如果无处寻觅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那就成了“风流人物”的最大遗憾,这也是辛弃疾对自己怀才不遇的隐忧。只有这样解释,才能顺理成章。
“仓皇北顾”用人失察
国家兴衰,战争胜负,关键在于用人。三国时期吴国开国皇帝孙权,之所以能够在京口建立吴都,打败来犯的曹操军队,开疆拓土,造成三国鼎峙的局面,就是因为重用了周瑜那样的风流人物。而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中原却大败亏输,就是因为任用了王玄谟那样的无能之辈。元嘉二十六年(449),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想要北伐中原,众大臣争相献策,其中以王玄谟最为积极。王玄谟是先帝刘裕的近臣,说话自然入耳。宋文帝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南史》卷十六《王玄谟传》)听了王玄谟的话,让人有“封狼居胥”那种建功立业的想法。“封狼居胥”的典故出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霍去病远征匈奴,追击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歼敌七万余,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而还。
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草率出师,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随辅国将军萧斌北伐。王玄谟率领士气旺盛、武器精良的宋军主力围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南),滑台城里有很多茅草房,众士卒请求用火箭把这些茅草房烧掉。王玄谟却说:“那些茅草房是我们的财产,为什么马上烧了它们?”这就给滑台城里的北魏守军留下了喘息的机会,他们赶紧撤掉茅草房而挖掘洞穴住进去。当时,居住在黄河、洛水沿岸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地给刘宋军队送粮食和战马食用的草料,而且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拿着武器赶来参战。可是王玄谟却不任用他们的原来的首领,而是把他们配备给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使用。他发放给每家一匹布,却又命令每家交出八百个大梨,众人大失所望。王玄谟进攻滑台,几个月都没有攻下,听说北魏救援军队就要来到,众将士请求用马车作为营垒,王玄谟不听。魏主拓跋焘率兵来救滑台,王玄谟全军覆没,大败而回。“(皇)上以滑台战守弥时,遂至陷没,乃作诗曰:‘逆虏乱疆埸(yì),边将婴寇仇。坚城效贞节,攻战无暂休。覆沈(沉)不可拾,离机难复收。……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宋书•索虏传》)“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辛弃疾以古喻今,用“元嘉北伐”失利“故事”(历史旧事),来影射南宋北伐的“符离(今安徽宿县符离集)之败”。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孝宗赵昚(shèn)即位后锐意抗金,命张浚为江淮宣抚使,统领大军十三万准备举兵北伐,收复中原失地。十一月,金世宗完颜雍命右丞相仆散忠义为都元帅,率十万步骑进驻河南,准备攻打南宋。隆兴元年(1163)四月初八,宋孝宗召见张浚入朝商议北伐抗金事宜,但尚书右仆射、平章事兼枢密使史浩则不主张抗金,双方争执不下。宋孝宗采纳张浚的建策,决定先发制人,出师渡江。为了避免朝中主和派的干扰,孝宗没有通过三省和枢密院,直接部署出兵。五月十二日,张浚渡江视师。淮西招抚使李显忠击败金右翼军都统萧琦,收复灵壁(今安徽省灵壁县)。诸军都统制邵宏渊攻虹县(今安徽省泗县)受阻,李显忠率部自灵壁前往支援,利用降卒招降金守将大周仁等,收复虹县。而邵宏渊却耻于自己没有战功,自此与李显忠不睦。
史浩得知出兵消息后对宰相兼枢密使陈康伯说:“吾属俱兼右府,而出兵不预闻,焉用相为哉!不去何待!”因上表辞职,从而造成朝廷对皇帝决策的抵制。十四日,李显忠、邵宏渊合军攻符离城。李显忠击退出城迎战的金军后,于十六日攻克符离城。十八日,孝宗诏令邵宏渊受李显忠节制,邵宏渊竟然不服,孝宗又改命邵宏渊与李显忠分统所部,致使军无统帅,各自为战。二十一日,金兵反攻符离,邵宏渊不战而退,李显忠约邵宏渊出兵合力夹击,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并说:“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之下,且犹不堪,况烈日被(披)甲苦战乎?”致使军心动摇。当夜,建康中军统制周宏擂鼓大呼金兵至,随后与邵宏渊之子邵世雄等各率所部逃遁。其他将领见李显忠、邵宏渊不和,亦各自遁去。二十三日,金军乘势攻城,邵宏渊畏战欲逃,李显忠恐孤军难守,率部夜遁。这次北伐,本来是收复失地的极好机会,却因邵宏渊等人的袖手旁观不作为而彻底失败。
张浚乃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名相诗人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但他“志大才疏”(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素轻锐好名……士之好功名富贵者,无不趋其门……在朝显官,皆其门人,悉自诡为君子。稍有指其非者,则目之为小人。”(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引《何氏备史》)“且劾李纲,杀曲端,疑岳飞,荐秦桧,虽为南渡名臣,无可纪之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二引王崇简语)清代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也认为张浚:“无功可言而罪不胜书。”至于邵宏渊,简直就是偾军之将。任用这样的人为将帅,焉有不败之理?
“烽火扬州”微刺杨抗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指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从北方南来,到写这首词时的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已经过去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烽火扬州路〕指整个扬州路都有金兵劫掠。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相当于现代的‘省’。”后来的第四册教材注释改为:“〔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路上,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辛弃疾从北方南来进入扬州路区域之后,只能选择某条道路去建康(今江苏南京),而不是在整个扬州路地区到处视察。因此,他只能看到沿途的一些情况,不可能看到“整个扬州路(地区)都有金兵劫掠”。把“整个扬州路”改为“扬州路上”,虽然避免了原来的逻辑错误,但又出现了新的错误:“扬州路上”的“路”成了道路的意思,不再是行政区域名。因此,第四册教材注释删去了原来关于“路”的注释。
其实,这里的“扬州路”就是淮南东路,因为治所在扬州,所以也称“扬州路”,它不是一条道路的名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历代州域形势七•宋上》:“熙宁以后,外患渐弭,纷更内启。定天下为二十三路:(先是天圣八年,改十五路为十八路,自是分合不常。元丰六年,定制为二十三路)……曰淮南东路(治扬州),曰淮南西路(治庐州。熙宁五年,始分淮南为两路)。”
另外,把“烽火”解作“战火烽烟”也不妥,因为辛弃疾从北方南来时,扬州路地区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战火烽烟”了。这次金兵南侵,金主完颜亮是打着到淮右(淮水以西)旷野校(jiào)猎的幌子开始的。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月初十,完颜亮自中都(今北京)向南进发,沿途抢掠,地里刚成熟的小麦都被抢光。六月二十一日,完颜亮抵达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八月十三日,住在南京的金国太后、完颜亮的嫡母徒单氏,劝他不要兴兵涉江淮伐宋,疲弊中国。完颜亮却大怒道:“非朕母也,乃南宋国王之小妻耳!”于是让点检大怀忠把她杀了,并“焚尸于宫中,弃其骨于水”(《金史》卷六十三《后妃上》)。
九月二十四日,金军攻打通化军(治所在光化县,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二十六日攻打信阳军(治所在信阳县,今河南信阳市);十月初二,自涡口(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北)系桥渡淮;十月二十三日攻破扬州。这时,传来东京(辽阳)留守完颜雍(原名完颜褒)已于十月初七称帝的消息。完颜亮本想率兵北归围剿,但亲信李通则建议他先打过长江,消灭了南宋再回兵攻打完颜雍,可得双胜。完颜亮于是率兵在安徽地界的采石攻宋渡江,结果惨遭失败。
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在瓜洲(今江苏省扬州市最南端的瓜洲镇),一面分兵侵泰州,一面吩咐明日渡江。并下令说:“敢后者死”,“军士亡者杀其领队,部将亡者杀其主帅”。这就等于把金军将士逼上了绝路,因为长江南岸布满宋军,金军渡过江去就会被宋军俘虏,而渡不过去就会被完颜亮所杀。于是,金军浙西路都统耶律元宜便与骁骑都指挥使旺祥发动哗变,谎称接到密令,新天子已经在辽阳即位,“今当共行大事,然后举军北还”。
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哗变的金兵趁卫军换岗时闯入完颜亮的中军大帐,乱箭射死完颜亮,并杀死其全部亲信。又派心腹潜往南京(汴京),刺杀太子光英,以绝后患。十一月三十日,金都督府遣人持檄到镇江军议和。此后,南侵的金兵陆续退去。
辛弃疾从北方南来之前,本是抗金起义军的领袖,后来他带领这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加入了耿京领导的另一支抗金起义军,做掌书记。完颜亮这次南侵时,辛弃疾劝说耿京归附南宋,共图恢复。耿京便派副将贾瑞等十人渡江与朝廷联系。贾瑞说自己不识字,到朝廷之后,如果宰相等人有所诘问,恐怕自己不能对答,希望有一位文士一同前往。耿京就派进士辛弃疾偕行。他们一行十一人先到楚州(治所在山阳县,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拜见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办理了去朝廷的相关手续。这时,宋高宗正在建康巡幸,他们便直接去了建康。(参见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九、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六)从楚州到建康两百多公里,即便道路迂曲,也不过三百公里左右,辛弃疾一行骑马(“锦襜突骑”)两天也就到了。他们是“乙酉”这天到建康的,“乙酉”是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距金兵持檄议和已经过去了一个半月。这时的“扬州路”虽然可能还有一些局部的争战,但不会“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清朱彝尊《词综》卷十三将本词中的“烽火”改为“灯火”,或与此有关,改为“灯火”可以表示辛弃疾一行星夜赶路的情景。其实,“烽火”不误。《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中,“烽火”的第一个义项都是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信号,也称烽燧,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一般是用土石建筑烽火台,在高台上点燃烽火报警。本词中的“烽火”,正是这个意思。据宋代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三记载:“淮南转运副使杨抗令州县乡村临驿路十里置一烽火台,其下积草数千束。又令乡民各置长枪,催督严切,人甚苦之。至是金入滁州界,方以乏马刍(饲草)为患,而所得积草甚众。又乡民皆弃枪而去,尽为金人所取……甚笑我之失计焉。”
词中的“烽火扬州路”,指的正是杨抗令扬州路各州县乡村临驿路设置的烽火台。四十三年前,辛弃疾一行从北方南来,进入扬州路境,从楚州到建康,当然也是走“驿路”,沿途正好可以看到临驿路设置的烽火台。有人认为“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指的仍然是“符离之败”,而不是指辛弃疾从北方南来所见。其实不然,因为隆兴元年(1163)北伐时,宋金争战是在灵璧、虹县、宿州和符离等地,而这一带属于南京路,不属于扬州路。符离溃败之后,张浚便在扬州附近的泗州、壕州、六合、高邮、淮阴等地布防,“大饬两淮守备”,从而阻遏了金人南下的兵锋,第二年便签订了隆兴和议。可见,符离之战的烽火,并没有延烧到扬州路,辛弃疾也绝不会把南京路的烽火说成是“烽火扬州路”。
不仅高中语文教材对这几句注释有误,而且很多注本和大学教材也都注错了:
这三句是说,我南渡已四十三年了,但在远望之中,仍然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遍地的情景。(郭预衡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宋辽金部分》,湖南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第425页,以下简称郭预衡湖南本)
当时扬州路已经没有什么战事了,辛弃疾又如何“仍然记得当年扬州一带战火遍地的情景”?
烽火扬州路:自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以来,扬州一带烽火不断。
不仅把“烽火扬州路”误解为“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而且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他怎么会看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时“扬州一带烽火不断”?而且,这里的“以来”又是“来”到什么时候呢?从原句的表述来说,“以来”是“来”到写词的时候(1205),这就更其不妥了。
“四十三年”三句:意思是说亭上北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正在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争。烽火,指战争。……南归前,他在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战争。(李道英、刘孝严主编《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册宋辽金,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第298页,以下简称李道英、刘孝严本)
不仅把这里的“烽火”误解为“战争”,而且又把“扬州路”误解为“扬州以北地区”。扬州路即淮南东路,北宋时包括扬州、楚州、真州、通州、泗州、海州、泰州、滁州、亳州、宿州。南宋绍兴议和以后,宋金以淮水为界,亳州、宿州、淮阳军、海州、泗州先后入金,淮南东路的剩余部分也做了调整,下辖扬州、泰州、通州、真州、楚州、滁州、高邮军、盱眙军。南宋后期,海州、泗州一度回归南宋,设立五河军、安东州等。辛弃疾南归之前是在山东、河北一带抗金,他在《进美芹十论札子》中说:“辛巳岁(1161),逆亮(完颜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聚集)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这里的“中原”指黄河流域。《宋史》本传云:“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山东、河北绝不是扬州路,更不能称为“扬州以北地区”。
面对强敌完颜亮的大举南侵,而淮南转运副使杨抗却“令州县乡村临驿路十里置一烽火台,其下积草数千束。又令乡民各置长枪”。结果,“烽火台”没有任何作用,而“积草”反倒解决了金军战马的饲草匮乏问题。金兵一到,“乡民皆弃枪而去”,这些武器“尽为金人所取……甚笑我之失计焉”。词中的“烽火扬州路”,正是对南宋王朝的将帅杨抗愚昧不堪的绝妙讽刺!
“可堪回首”的是谁?
“可堪回首”所指的对象是什么呢?如果指的是上文,“可堪回首”后面就应该用句末标点;如果指的是下文,就应该用句中标点。目前所见到的大中学教材和名家注本,大多在“可堪回首”下用逗号,如:
著名词学家、文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唐圭璋教授编的《全宋词》(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第一九五四页)、《唐宋词简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新1版第一七六页)和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929页,以下简称唐圭璋本),著名史学家、北京大学邓广铭教授笺注的《稼轩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10月新1版五二七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五五三页),复旦大学陈允吉教授校点的《稼轩长短句》(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月第1版五八页),俞平伯先生的《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二〇九页),北京大学林庚教授和山东大学冯沅君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版第744页),复旦大学朱东润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第90页,以下简称朱东润本),吴熊和、蔡义江、路坚先生编著的《唐宋诗词探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第474页,以下简称吴熊和本),胡云翼先生选注的《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1982年10月新2版三一〇页,以下简称胡云翼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唐宋词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5月第1版第405页,本篇为陈祥耀先生鉴赏,以下简称陈祥耀鉴赏),周笃文先生选注的《宋百家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第1版第196页),陶尔夫先生的《宋词百首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1版第256页),艾治平先生编著的《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第313页,以下简称艾治平本),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1988年8月第1版第1608页,以下简称鉴赏辞典本),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主编的《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12月第1版1767页,以下简称袁行霈本),浙江大学吴熊和教授主编的《唐宋诗词评析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412页,本篇为吴熊和先生评析,以下简称吴熊和评析),王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宝库唐宋词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883页,本篇为南京师范大学钟振振教授译注,以下简称钟振振译注),俞朝刚、周航先生主编的《全宋词精华3》(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第1版第344页),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金启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诗词曲部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487页,以下简称徐中玉、金启华本),南京大学卞孝萱教授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隋唐五代宋金元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第479页,以下简称卞孝萱本),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四卷“宋辽金部分”(本卷主编为钟振振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89页,以下简称郁贤皓本),北京师范大学郭预衡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88页以下简称郭预衡上海本),南开大学罗宗强和陈洪教授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3卷“宋辽金元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53页),辛更儒选本(213页),叶嘉莹本(1458页),徐汉明先生的《辛弃疾全集校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第245页),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主编的《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简编》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第537页),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和第四册,等等诸多版本莫不如此。
其实,这是颇可商榷的。“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的意思,指以往的事情令人感伤、痛心或悔恨,不忍回忆。可,通“何”,可堪,即何堪、哪堪、怎堪,亦即“哪能禁得住”、“怎能受得了”。回首,即回头,回忆过去的往事。从语气上说,“可堪回首”是反问,不是陈述,只能用问号(用叹号也勉强可以),但不能用逗号。辛更儒先生在《辛弃疾集编年笺注》中已经把《辛弃疾词选》“可堪回首”下的逗号改成问号了(中华书局2015年11月第1版一八一八页,以下简称辛更儒笺注)。
从语义上说,回首的对象必须是往事,而不能是当下事,因为当下事无须回首。“可堪回首”下如果用逗号,那“回首”的对象就不是上文的内容,而只能是下两句的内容了。一些注本也把“可堪回首”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三句合在一个注释中。如北京大学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教授选注的《历代诗歌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3月第1版第884页,以下简称季镇淮本),山东大学刘乃昌教授评注的《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14年7月第1版第188页,以下简称刘乃昌本),都在注释中说“‘可堪’三句……”。中华书局的《辛弃疾词选》不仅把这三句放在一起注释,而且还把原词这三句排成一行(1979年5月第1版第158页)。
其实,“可堪回首”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并没有意义上的直接关系,不是一个语义单元。“回首”一定是往事,而“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并非往事,而是当下的事,回首当下之事,显系逻辑错误。因此,“回首”的对象只能是上文的符离之败和“烽火扬州路”这些往事:当年的符离之战,本来已经胜券在握,但由于用人不当,诸军都统制邵宏渊胆敢违抗诏令,非但不受淮西招抚使李显忠节制,而且惑乱军心作壁上观,遂致北伐功败垂成。而淮南转运副使杨抗愚昧无知,竟然“令州县乡村临驿路”每隔十里建一座“烽火台”,还让没有组织、未经训练的百姓自备刀枪抗击强悍的敌寇,无异于趋羔羊而入虎狼之群。这些往事,实在令人不堪回首!
作者在慨叹往事的同时,也有对宋高宗和朝廷用人不当的微词。言外之意是说,为什么不任用像自己这样既有报国丹心、又具文韬武略的人为将帅呢?
“佛狸祠下”“神鸦社鼓”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佛狸……社鼓〕(瓜步山上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鸭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注释说:“〔佛狸祠〕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军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帅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六合),在那里筑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上引各种大学教材和名家注本,也大都认为“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的瓜步山上。如:
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打败王玄谟军以后,曾追击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二十里处),在山上建立行宫,即后的佛狸祠。(朱东润本91页;卞孝萱本481页)
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兵追击王玄谟。驻军在长江北岸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行宫,后称佛狸祠。(郭预衡上海本488页)
佛狸:北魏太武帝小名。他在打败王玄谟军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今江苏省六合县东南)上修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徐中玉、金启华本488页)
这些注释,均于史有稽。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十二月“庚午(十五日),魏主(佛狸拓跋焘)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资治通鉴》卷一二五)“癸未(十二月二十八日),(魏主)车驾临江。起行宫于瓜步山。”(《南史》卷四下《世祖纪下》)“春,正月,丙戌朔(初一),魏主大会群臣于瓜步山上,班爵行赏有差。……丁亥(初二),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资治通鉴》卷一二五)
宋乾道五年(1169),陆游授夔州通判,次年闰六月十八日自山阴启行,十月二十七日抵夔州。因述其道路所经以为《入蜀记》,该书卷二对瓜步山上的魏太武庙亦有记载:
(七月)四日。风便,解缆挂帆,发真州。岸下舟相先后发者甚众,烟帆映山,缥缈如画。有顷,风愈厉,舟行甚疾。过瓜步山,山蜿蜓蟠伏,临江起小峰,颇巉峻。绝顶有元魏太武庙,庙前大木可三百年。一井已眢(yuān,枯竭),传以为太武所凿,不可知也。太武以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南侵至瓜步,建康戒严。太武凿瓜步出为蟠道,于其上设毡庐,大会羣臣,疑即此地。王文公诗所谓“丛祠瓜步认前朝”是也。
可是,从京口北固山上的北固亭到长江北岸瓜步山上的佛狸祠,直线距离也有五十多公里,辛弃疾怎么可能看到百里之外的“神鸦”?又怎么可能听到百里之外的“社鼓”呢?
据清阿克当阿等修、姚文田等纂《扬州府志》卷之二十五“祠祀志一”记载:“佛狸祠在瓜洲城。”但该志在按语中又说“佛狸祠在瓜洲城”的说法是相沿已久的讹误:“太武所驻,乃六合之瓜步山,并非瓜洲。沿讹已久。”即便是“沿讹已久”,也并不妨碍词人的写作。正如苏东坡在黄州的赤鼻矶(今湖北黄冈)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其实,汉献帝建安三年(208)的那场对形成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蒲圻(今湖北省赤壁市)而非黄州。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瓜洲城内确有“佛狸祠”。宋杨万里《过瓜洲镇》诗云“佛狸马死无遗骨”(《诚斋集》卷二十七),宋张蕴斗《瓜州》诗亦云“佛狸竟死不能兵”(《野藳支卷》,见宋陈起编《江湖小集》卷八十九)。元代王恽在《秋澗集》卷二十的《佛狸祠》一诗中说得更为清楚:
佛狸祠在瓜洲城
江山照眼舒清眺,千古兴亡堕眼前。
瓜步市长连野戍,佛狸祠古惨荒烟。
柂(同“舵”)楼看取平吴日,父老空传饮马年。
此日不须开浊浪,好风都属往来船。
清代吴琦在《登江风山月亭》(《林蕙堂全集》卷十八)一诗中也有瓜洲城内的佛狸祠:
高亭百尺水之湄,尽日千帆过槛迟。
树色远遮司马渡,潮声直下佛狸祠。
江拦海国波涛壮,云入吴天变化奇。
闲看蛟龙争战罢,风来万里纳凉时。
元释大訢《蒲室集》卷六有《秋夜宿瓜洲江风山月亭》诗,由诗题可证“江风山月亭”在瓜洲城内。吴琦诗“树色远遮司马渡,潮声直下佛狸祠”,写的是诗人所见所闻。既然可以听见“直下佛狸祠”的“潮声”,可知“江风山月亭”与“佛狸祠”相距不远。也就是说,这个佛狸祠绝不是六合瓜步山上的佛狸祠,因为诗人在“江风山月亭”上无法听到百里之外的“潮声”。
瓜洲城与北固亭直线距离约七公里,“神鸦社鼓”都在视听范围之内。“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的是词人在春社节期间的真实见闻,由此可以推知,瓜洲城的“佛狸祠”与瓜洲的社庙相邻。春社是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节一般在戊日这天,有时也会提前或延后一两天。开禧元年(1205)的立春是正月初八丙寅这天,此后第五个戊日为戊申,即二月二十日。辛弃疾的这首词,即作于二十日或前后一两天。
那么,辛弃疾写“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不妨来看看权威注本和大中学教材的解释:
佛狸祠二句:写敌酋庙宇里香火旺盛,暗示北方的土地人民已非我所有。(朱东润本91页)
佛狸祠二句:写敌酋庙宇里香火旺盛,言北方的土地人民沦入敌手已经有年,以致神道亦同化于敌。(卞孝萱本481页)
“佛狸”二句:意思是说可惜现在抗金景象全无,江北瓜步山上,敌酋庙宇里正香火旺盛。(李道英、刘孝严本298页)
佛狸两句意思是说:敌酋庙宇内香火旺盛(暗示北方土地人民久沦敌手)。(徐中玉、金启华本488页)
佛狸祠下两句——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表示土地人民已非我所有。(胡云翼本三一一页)
这里“一片神鸦社鼓”,是说明魏太武庙香火很盛。(袁行霈本1769页)
而今对岸沦陷区的庙宇里,竟然社鼓丁冬,供品满案,一派偃武休兵景象,居民的敌忾情绪日益淡薄。(刘乃昌本188)
拓跋焘是北方少数民族侵略军的首领,在历史上以残杀汉族人民而臭名昭著,如今其庙宇内却香火旺盛,足见自“兴隆和议”之后,朝廷的苟安政策已造成严重的后果,淡漠了人民的国家之仇。(郁贤皓本190)
这三句是借佛狸祠的香火,暗喻金占区的人们好象已经忘记了蒙受异族侵略的耻辱。(《辛弃疾词文选注》107页,“好象”今当作“好像”)
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朱德才本221页)
“可堪”三句:四十三年来的往事不堪回首,今天对岸佛狸祠下,竟然响起一片祭祀的鼓声。意谓人们苟安太平,抗金意志衰退。(叶嘉莹本1460页)
“神鸦社鼓”指升平热闹的气象,借以说人们忘了金兵曾南侵至此和中原尚沦于敌手的耻辱,不思复仇雪耻,却沉湎于眼前的苟安局面。(吴熊和本475页)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个七百年前的鲜卑首领正享受着人们的香火祭祀。(吴熊和评析1413页)
拓跋焘(佛狸)本是外族入侵者,人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鼓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由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行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唐圭璋本930页)
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和平景象,全无战斗气氛。(鉴赏辞典本)
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江北(当作“淮水以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的话,民俗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夏承焘鉴赏834页)
拓跋焘是北方北方少数民族侵略者的首领,如今其祠庙内却香火旺盛,足见朝廷的苟安政策已造成了严重的恶果,淡漠了人们的家国之仇。(钟振振译注)
照理前线汉族人民,对此祠庙,应存仇恨之心,可是因受南宋统治者的投降政策的影响,民族意识逐渐模糊,人们竟在佛狸祠下,击鼓祭祀,引来一片啄食祭品的“神鸦”。(陈祥耀鉴赏408页)
佛狸祠下,神鸦飞舞,社鼓冬冬,祭神活动正热烈地进行,还有什么战争气氛!(艾治平本)
说明人们已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狸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
词人借此表示: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不迅速谋求恢复,后果将不堪设想。(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
这些注解有几个误区,一是认为“百姓心里民族意识已经模糊”,在春社节的时候是去佛狸祠中烧香,把侵略自己国土、杀戮自己人民的敌酋当成神来祭拜,而且香火旺盛,“鲜卑首领正享受着人们的香火祭祀”。其实,人们在春社节是去佛狸祠下的社庙祭祀土地神,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绝不是去佛狸祠给佛狸烧香,向敌酋祈祷。
二是认为佛狸祠在“沦陷区”、“敌占区”:“佛狸祠下两句——写敌占区的庙宇里香火很旺盛”;“对岸沦陷区的庙宇里,竟然社鼓丁冬,供品满案”;“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实际上,无论是六合瓜步山上的佛狸祠,还是瓜洲镇的佛狸祠,都不在“沦陷区”、“敌占区”。绍兴十一年(1141)十一月,宋金达成《绍兴和议》,两国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佛狸祠就在长江北岸边,远在淮水之南,一直属于宋国的地盘,怎么会是“沦陷区”、“敌占区”呢?
三是认为这两句词写出了“一片和平景象,全无战斗气氛”。由于北方沦陷已久,民族意识已经淡漠,“抗金意志衰退”,以致“安于异族的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事实上恰恰相反,春社节的一片社鼓正是京口军民高涨抗金气势的表现。
辛弃疾从去年三月到任至今,已经将近一年了,他招募的一万“土丁”也训练得差不多了。春社节这天,军民便在佛狸祠下的社庙祭祀土地神,一则祈祷丰收,二则祈祷早日驱逐鞑虏、收复失地。而那“一片神鸦”却具有特殊的含义,据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记载:“庙有驯鸦,客舟将来,则迓(送)于数里之外,或直至县下,船过亦送数里,人以饼饵掷空,鸦仰喙承取,不失一,土人谓之神鸦。”神鸦不仅在空中承接食物准确无误,而且人还不敢得罪它:“巴陵鸦甚多,土人谓之神鸦,无敢弋者。……神乌在岳州南三十里,群乌飞舞舟上。或撒以碎肉,或撒以豆粒;食荤者接肉,食素者接豆,无不巧中。如不投以食,则随舟数十里,众乌以翼沾泥水,污船而去,此其神也。”如果过往舟船不给它们扔食物,它们就会用翅膀沾上泥水弄脏你的船。你只得乖乖地给它扔食物,因此唐代诗人元稹有诗云:“饭来开口似神鸦。”(《放言五首》其二)
联系前面辛弃疾对“沿边土丁”和“官军”的比较论述:官军只配“列屯江上,以壮国威。至若渡淮迎敌,左右应援,则非沿边土丁断不可用。”而且两者不能混杂在一起,因为如果混杂一起,土丁就会沾染上官军的坏习气,“尽成弃甲之人,不幸有警,则彼此相持,莫肯先进;一有微功,则彼此交夺,反戈自戕。”而国家却要白白的养着这帮官军,没人敢得罪,这不是典型的“神鸦”吗?“神鸦社鼓”,既体现了古代诗歌“婉而多讽,哀而不伤”的韵境,又是词人满腹牢骚的“小放厥词”!
至于有些注者担心,北方长久沦陷之后,民族意识就会淡漠,甚至会忘记民族的伤痕,“安于异族的统治”,那是大可不必的。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南宋的爱国志士最担心的是:若不赶早恢复失地,沦陷的人民就要跟金人习而相安,忘掉了祖国。不过,对祖国的忆念是留在情感和灵魂里的,不比记生字、记数目、记事实等等偏于理智的记忆。后面的一种是死记忆,好比在石头上雕的字,随你凿得多么深,年代久了,总要模糊销灭;前面的一种是活记忆,好比在树上刻的字,那棵树愈长愈大,它身上的字迹也就愈长愈牢。”(《宋诗选注·序》)
自比廉颇警示国君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注释说:“(现在)靠谁来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这是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感慨,说自己虽然老了,还不忘为国效力,恢复中原,可朝廷一味屈膝媚敌,早没有起用他的意思了。”这样解释似与实际不合,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宁宗和韩侂胄都在积极准备抗金,不是“屈膝媚敌”,更不是“一味”。皇帝和朝廷是否会重用辛弃疾,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从皇帝对他的信任来看,很有可能会重用他——至少辛弃疾自己是这样认为。他所担心的,只是自己会不会重蹈廉颇的覆辙,被“使者”谗毁。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前245),赵国名将廉颇带兵攻取魏地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同年,赵孝成王驾崩,其子赵悼襄王继位后便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怒之下把乐乘打跑了,自己也离开赵国投奔魏国大梁(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魏王虽然收留了廉颇,但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而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就派遣使者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是否还可用。廉颇的仇人郭开怕廉颇再得势,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诋毁廉颇。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为了表示自己仍然可用,便在使者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但使者回来却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大一会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这个典故在于说明,外臣能否得到皇帝的重用,使者中人至关重要,所谓:“龙欲升天须浮云,人之仕进待中人。”(三国魏·曹植《当墙欲高行》)
辛弃疾在想,皇帝如果要重用自己会请谁做“使者”呢?会征求什么人的意见呢?因此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隐忧,同时也警示国君,在用人时一定要兼听而不偏信,不要被奸臣所惑。辛弃疾上次就是被谗罢官,他深恐宁宗再信谗言,自毁长城。俗语云:“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倘北伐不能得人,而任用韩侂胄等轻进无能之辈,必定重蹈“符离之败”的覆辙。
理解这几句词的关键在于“凭”字:“凭”前面的主语是谁?“凭”字如何解读?按照上面的解释,“凭谁问”的主语应该是皇帝,“凭”是“烦”“请”的,即“烦劳”“烦请”的意思。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凭,亦犹‘烦’也,‘请’也。”《汉语大词典》“凭”也有“请求;烦劳”的义项。那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整体的意思就是:“皇帝会烦请谁来过问我这廉颇一样的老将,看看是不是真的老了,是不是还像年轻时一样能吃能喝(饭量很大),仍然可用呢?”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将“凭”解作“靠”,袁行霈本也说:“‘凭谁问’是凭借谁(靠谁)来问的意思。”(1770页)那主语就只能是“我”(辛弃疾自己),而“问”的宾语也是“我”,“凭谁问”就是“我靠谁来问我(自己)”,不成话了。
季镇淮本把“凭谁问”解作“有谁来过问呢?”(884页),国家出版规划重点项目《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宋词三百首全译》把“凭谁问”译作“有谁来寻问”(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第420页),这好像是把“凭”解释为“有”,但“凭”并没有“有”这个义项。
郭预衡湖南本注释说:“作者在这里以廉颇自比,大有觉得自己的遭遇比廉颇还不如,虽有报国之心,却连过问的人都没有。”(425页)这只是疏通大意,未能落实字词的训释。
辛更儒选本:“凭:请,烦劳的意思。凭谁问,即不知请谁来过问。”(216页)注得很对。可是辛更儒笺注又说:“凭,由也。”虽似勉强可通,但“凭”却没有“由”这个义项,如果找不到训诂的根据,便不免望文生训之嫌。
实践证明,辛弃疾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三月二日,辛弃疾被“降两官”,原因是他举荐的一个人犯了罪,按照当时的律法,举荐者对被举荐者负有责任。六月十九日改知兴隆府,辛弃疾北伐恢复的愿望彻底破灭了。
开禧二年(1206)春,北伐开始。辛弃疾先后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进龙图阁待制、知镇江府,试兵部侍郎等,均辞而未就。开禧三年(1207)九月初六,韩侂胄“复有意用兵,遂除弃疾枢密院都承旨,急速赴行在奏事。”可惜已经晚了,九月初十(公历10月3日),辛弃疾就病逝了。
开禧三年(1207)十一月,韩侂胄在上朝途中被杀,首级送往金国示众,以此作为请求议和的条件。嘉定元年(1208),开禧北伐以签订屈辱的“嘉定和议”而告终,南宋从此一蹶不振。
岳飞之孙岳珂在《桯(tīng)史》卷三《稼轩论词》中,认为辛弃疾的这首词“微觉用事多耳”,而且说自己的意见也被辛弃疾所认可:“‘君实中予痼。’乃咏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但该词的各种版本都没有改动的异文,如果岳珂所言不虚,则辛弃疾的认可不过是自谦而已。
用典并不是评价诗词好坏的标准,关键要看是否需要,是否恰切。譬如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再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些生活小词都没有用典,又怎么能说“君实中予痼”呢?怀古诗词如果不用典,那几乎就无法“怀古”了。
本词题为《京口北固亭怀古》,表面上字字怀古忆昔,实际上句句关涉当下,既切己身,又言国是。遗憾的是,这首写给南宋王朝的预警词,未能引起当时最高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又被后世读者误解了八百年!辛弃疾不愧词中之龙,他不仅对国家的政治前途高瞻远瞩,而且对自己的作品被后人误解似亦有先见之明:“知我者,二三子!”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1987年,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孔雀东南飞”
我出生在中国重庆,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我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尤其是没有接受更好的语言教育,所以除了中文外,我至今不会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这在中国被称为“土鳖”。
1987年,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人都“孔雀东南飞”,到深圳、珠海、海南等地下海闯荡,拥抱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而我背道而驰,来到四川东部的大巴山麓深处,在当时的巫山县官阳镇当了一个小小的副区长,整整3年。
1991年,离开大巴山后,我来到海南,第一次脱离体制,去追求心中的自由。
1993年底,我在海南顺丰股份有限公司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长范日旭、总裁李静和我,应香港安永一位高级合伙人吕镇冰的邀请,第一次来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掀起全球化浪潮的国家——英国,我们此行的目的是来讨论并购一家英国的上市公司。
那个时候,我进入资本市场仅仅2年时间,对资本的理解刚刚开始,所知甚少。
在这一年,中国深圳、上海的两个证券交易所才成立3年时间,中国上市公司也不过几十家,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刚刚通过不久。中国北京只有一家从事企业兼并破产事务的咨询机构,那就是中国第一部破产法起草者之一的曹思源先生创办的“北京思源兼并与破产咨询事务所”。绝大多数中国人不知道并购为何物,更没有人到海外,尤其是大英帝国去做并购。虽然我们各方面都不具备并购海外公司的条件,整个中国也没有一个人懂得这个商业行为,但是,那毕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海外并购之旅,也是我的第一次全球化之旅。
2001年,我进入著名的“德隆系”。从1998年开始一直到2004年,唐万新领导下的“德隆系”,作为当时最著名的民营企业,通过战略并购、战略整合以及战略管理,对国内外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并购,发现了全球并购、中国整合的过程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投资机会,让我第一次对全球化关系有了系统性认识。
2008年10月25日,应日本亚洲资产管理株式会社会长古川令治先生和其公司合伙人万文莉女士的邀请,我到日本访问。日本之行让我有机会看到日本在全球化中的地位,以及和全球化的关系。这一次考察让我大开眼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企业经营和上市公司资本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敏感,资本价值高低是投资者的事情,企业经营好坏是经营者的事情。每一个日本企业都没有因为公司资本价值下降而经营不善、流失团队、企业遭受信用危机。对日本的考察和接下来的合作推进,让我看到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企业、产业、资本、技术、团队系统关系的协同性,看到了日本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所具备的优势,也让我对产业和经济的全球化有了一定的认识。
没想到,这次考察之后,我的全球化之旅愈来愈丰富。从2008年到2011年,我多次往来于中国和日本之间,对日本的公司以及资本市场、市场经济制度有了很多理解。考察日本之后,我又去韩国、加拿大、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在这些国家发掘了数百个重组并购和投资融资项目,几乎涉及所有行业。如此10年下来,数百个标的在我的大脑里构成了一幅全球产业生态图,这个图就是一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宏大画卷,而这些画卷背后又蕴藏了浩如烟海的规则和逻辑。我不得不感叹,原来这就叫全球化。全球化作为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全球性经济秩序是活脱脱存在的,而且这个秩序是有规律的,是符合一定逻辑的。
于是,我开始了对全球化的思考。我发现,全球化是一个很有意思、充满争议的概念。世界各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相互关联,但是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产生了对全球化不同的解读。学术界几乎都认可经济的全球化从大英帝国开始,都赞同大英帝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强国的过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把从工业革命到大英帝国的称霸,称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把大英帝国的衰落、美国的崛起称为第二次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把美国的崛起和发展过程所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称为第二次全球化浪潮。
从1978年到2018年的短短40年间,中国从一个濒于崩溃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于是,很多观点认为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领导者,由此带来世界第三次全球化浪潮。会不会是这样一个演进,这个世界存在不同的声音。
从企业到商业,从中国到全球,从经济到社会,到底什么是全球化?除了经济这个范畴之外,全球化还有更广泛的意义。我认为广义的全球化应该是人类文明在地球或者太空范畴内的活动进程,包括人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语言的全球化、宗教的全球化,也包括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科学的全球化过程。
其实,人类从低等生物进化到智慧生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
全球化梦想曲
远古的时候,我们村就是世界,就是地球。今天的全球化就是把地球当成我们村,变成地球村。
在我们村里,就那么几十户人家,谁都知道你家有几亩地、几头牲口。张家儿媳妇是李家的女儿,李家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娶了王家的女儿,还有一个娶了刘家的闺女。刘家除了这个儿子之外,还有一个闺女,这个闺女嫁给邓家生了两个娃。多年之后,这个村都是一家人。你在村口大树下喊一嗓子,全村人都可以来集合。这个村和那个村因为女人、粮食经常打架,然后这个村把那个村征服了。一个村出来的人骁勇善战,征服了很多个村。
能力和欲望帮助人们不断扩大自己村子的地盘,每个村的头领都带着全村人的希望规划着未来。就这样,部落诞生了,城邦诞生了,国家诞生了。
突然有一天,有个村发明了更会打架的武器,战胜了很多个村。这就是英国,这就是第一次全球化。后来大家都学会了制作和使用这些武器,有的村子就对占领了很多村子的头领不服了,觉得自己才是王者,挑起斗殴,全世界各村打成一团。这就是世界大战。
大家一边打仗,一边学会了做生意。有一个村很聪明,总是把自己制造的武器卖给别人去打仗,大家打得头破血流之后,这个卖武器的村赚了很多钱。于是,他们发明了不用打仗的方式,让所有有钱的村联合起来一起赚钱。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第二次全球化。
到今天为止,人类实际上已经进入到高度全球化时代。人们对于全球化也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的赞同,有的反对。反对的没能阻挡全球化的进程,赞同的也受到很大的挑战。美国是公认的第二次全球化的推动者、领导者。今天的美国却也成为新全球化的阻拦者。
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人类社会的高度发达与文明,同样,持续的、无节制的全球化会不会让人类走向毁灭,而不是光明与幸福?人类到底要干什么?人类到底要到哪里去?
当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再次思考那些人类早期的先贤,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疑问。
无论是希腊古典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是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以及中国的老子、孔子、孟子,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生活以外的其他国家,更不知道宇宙银河。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竟然让人感觉到他们是在相同的频道里对话,仿佛他们之间有过交流。好像孔子周游的不是鲁国、齐国、燕国、赵国,而是今天的耶路撒冷、雅典和罗马。为何他们在那个时代产生的思想几千年后的思想家们都超越不了?
相传苏格拉底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2000多年之后,你觉得这样的哲学思想过时了吗?
苏格拉底的徒弟柏拉图说:“明天对于世界而言,永远是一个奇迹。”
从柏拉图到现在,过了多少个明天了,柏拉图说的明天,确实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奇迹,问题是2000多年之后,我们还可以说:明天对于世界而言,永远是一个奇迹。
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他既没有现代的观察设备,也没有围绕地球走上一圈,凭什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科学结论?
古印度时期的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参悟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观点。他说一粒沙子里面有三千世界,每一粒沙子都是由三千世界构成的。释迦牟尼没有显微镜,也没有学过物理学和生物学,但是今天可以证明他说的是对的。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周游的列国,也不过就是今天黄河中下游一带,连中国都没有出去过。但是,他的“天下观”和今天的“天下观”却是一样的。所以,孔子的学说才可以从当年的山东、河北、河南的“天下”,传到今天世界各国这个巨大的“天下”。
在物质文明远远没有全球化之前,古老的思想打开了全球传播之门。
早在中国的汉代,两位印度高僧带着佛经、佛像来到洛阳,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近2000年来,佛教对中国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基督教诞生600多年后,由波斯人把经书带到唐朝的长安,开始在中国传播,至今也有非常庞大的教徒群体。同样,中国古代的思想也传播到世界各地。16世纪,《道德经》由西方的商人带到西方之后,一直对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西方古典主义哲学家也在老子的思想影响之下,创立了非常丰富的哲学经典。185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的同时,把孔子的著作带到西方。中世纪的西方在非常保守的状态下,仍然允许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所以说,全球化的根源在于古代思想家们所创造的伟大思想。在物质文明非常匮乏的时候,精神文明成为最早的全球化内容。正是由于这些文明的传播,带来了后来人与人的融合,带动了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传播。
全球化到了工业革命时代,产生了本质的飞跃,过去更多是通过人来传播,工业革命之后,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关键是人类的时空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使得国家成为人类最大的法律组织。英国推动的科技发展和工业革命让世界很多国家强大起来,强国之间的竞争引发了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平衡,一个新的世界强国随之出现,那就是美国。美国的强大重新制定了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最重要的治理模式就是资本主义主导的市场经济,一个高水平的全球化治理模式从1945年开始,又过去了70多年。这个时期,全球化的内涵出现了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这就是经济的全球化。科学技术带来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让人类的生产能力成倍提高,生产能力的提高丰富了产品、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全球化于是就从文化、宗教、政治、生活方式、战争进入到经济全球化时代。
当经济全球化浪潮进入到21世纪后,那个曾经辉煌而后沦落的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再次打破世界的沉寂,成为经济全球化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尤其是2001年之后,中国加入WTO,开始融入世界,渐渐对美国构成了的影响。由于中国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都和发达国家不一致,中国的崛起让世界开始担心。未来的中国到底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呢?成为一个巨大的问号。
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扑面而来!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
今天总是在讨论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问题,全球化不是个人的意愿,不会因为哪个国家、哪个人需要全球化就可以推动全球化,或者不需要全球化就可以阻挠全球化。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于美国总统特朗普,他的主要观点是: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最大赢家,美国过去几任总统让中国从全球化中占了便宜,中国依靠窃取美国的技术发展起来,构成了对美国的威胁。美国必须要让美国优先,让美国重新伟大起来。特朗普上任以来,不遗余力地推销宣传这样的观点,同时,在这样一种观点指导下,掀起了中美贸易战,美国也一直企图说服发达国家和他站在一起,阻挠中国的崛起。于是,美国号召所有美国大型企业回美国投资,重振美国制造,美国也从若干国际组织退出,不再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逆全球化势头来势汹涌。
我相信,任正非当年创办华为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华为和全球化浪潮有什么关系。全球化既不是以哪个人,也不是以哪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的。
100年前,远在北美新大陆的美国,通过电力发明,形成新的产业模式和公司,汽车、铁路、钢铁、石油这些重资产行业迅速崛起,在资本的集聚效应下,打下了全球化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胜国,美国有机会把他们积聚的这些产业通过其在全球话语权,实现产业的全球化配置。这些配置在资本的驱动下不断进行产业更迭和转型升级,美国成为高科技和高端服务轻资产结构的国家。在过去的全球化浪潮中,美国就是全球化最大的赢家,难道他们是真的要放弃全球化的红利吗?
几十年后,中国的开放和加入WTO再次重构了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关系,全球化出现了新的趋势。美国的全球化模式变成了以中美为重心的全球化模式,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秩序受到了严重挑战,于是,新的全球化阻碍就产生了。
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成为一个新的世界命题。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本质是扩张与反扩张,控制与反控制,占有与反占有,强大与弱小,平衡与倾斜动荡之间的矛盾。全球化从来都是对原有秩序的破坏与颠覆,所以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必然遭到原有秩序的抵制和反抗。我们需要研究全球化的科学性、合理性,也要研究逆全球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尤其需要从价值观的角度去研究全球化和逆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包括意识形态、宗教、民族与传承、生活方式、环境价值观、资源价值观、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等方面。
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主要原因来自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与经济利益的结合,也包括全世界每一个人对于全球化生活方式的接受。比如,中国人在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从电影里看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没有一个人不向往自己的国家也会高楼林立、高速公路交错,每个人都有能力开着汽车奔驰在大街小巷。于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输入了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让发达国家的产品、技术、公司、管理、产业、研发、标准等由浅入深地进入中国。对于中国来说,这是输入了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经济全球化体系,没有成为逆全球化的阻碍。但是中国不是一个小国家,不会简单地成为被全球化的一个国家和区域,中国过去不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也不是全球化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但是中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还拥有巨大的市场和众多聪明勤劳的人民,已有的全球化规则和体系在融入中国的过程中会出现冲突,甚至是排斥、颠覆。当全球化体系输入中国的时候,可能会被中国修改和重构,然后再贴上中国的标签,带着中国文明的符号走向世界。
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因为他们是全球化规则的制定者,全球化体系的设计者和主导者,也是既往全球化利益的分享者。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继续过着苦难的日子,但是这样的中国是中国需要的吗?对世界有意义吗?
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发达国家有机会把汽车、装备制造、化工业等他们需要但是又不能赚钱的行业一股脑转移到中国来。发达国家从国家到公司再到人民都能够分享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他们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同样,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也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引进了全球的商品,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引进了技术,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引进了西方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和管理水平;引进了资本,让很多产业都能够在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中国也会在被动的、输入式全球化过程中渐渐融入深层次的全球化体系,包括经济、文化、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
技术进步和中国的发展让全球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过去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结构不能适应新的产业生态,从而导致全球化的外延和内涵都有了变化。
比如在中国,大家开玩笑地说,乞讨的人都已经有二维码了,普遍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时候,中国已经很难接受没有移动支付系统带来的便利了。移动支付已经十分常见了,但是到了曾经我们仰慕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移动支付还是稀缺物种。
到日本京都,每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店都可以激起你的消费欲望,但只有很少的店铺有微信或者支付宝的支付服务,不会日语,有交流问题,对于大多数中国消费者来说,很容易就直接进入到有移动支付的店铺,一句话不用说,就可以买到你所需要的商品。
中国的电子商务包括跨境电商是全世界做得最活跃的产品销售模式,其触角几乎已经伸向了全球每一个角落,而发达国家的商品零售基本上还是依靠传统渠道、线下销售,信用卡是主要支付方式。许多发达国家的优质消费品经常在云里雾里之间,就被中国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买到短缺。
作为世界经济的头号强国,美国在经济上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牵一发动全身。以美国为领导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已经持续了六七十年时间,几十年形成的世界经济秩序一直没有受到太大挑战。美国认为中国的崛起给美国主导的全球化造成了威胁,于是希望通过对世界经济秩序的重构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同时创建对于美国非常有利的新的全球经济秩序。所以,我认为特朗普上任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不是在逆全球化,而是在阻拦中国主导的全球化,是在重构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新秩序。
但是特朗普或者美国的政治家过于理想化了,他们应该清楚,今天美国的产业结构也是从1945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全球化历程构造的,是美国这个市场经济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遵循全球产业运动规律而形成的。美国主导的这个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根深蒂固,即使需要调整,也是在符合全球化规律的方法之下来调整,与主要的全球化国家进行协商之后进行调整,完全可以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供应链重构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美国有那么多投资银行家,这是他们的长项,完全用不着轻易挥舞关税大棒,快速通过霸权思维来处理经济全球化的已有秩序。
比如美国希望从中东撤出,是因为从经济的角度来说,美国在中东的成本太高,当年大举投入是因为需要控制中东的石油资源,而目前,美国已经通过页岩油气的开发,从一个能源进口国成为能源输出国,通过一系列的能源革命,大大降低了石油和煤炭的应用比重。特朗普这位精明的商人总统当然希望撤离中东这个火药桶,降低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干预成本。
中美贸易冲突的实质是因为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思维吗?显然不是。中美这两个既竞争又合作的大国,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一样,中国不可能发展得越来越像美国,作为商人总统,特朗普显然不认同前几任政治家出身的总统,他希望通过贸易战,来改变中美贸易中对美国不利的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尤其是希望通过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美国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和产业进入中国,获得更大的市场。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其实是没有国家愿意失去全球化机会的,所谓的逆全球化,实际上是一些国家在失去全球化新机会后所采取的遏制策略而已。
再比如,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这是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建立全球化互联互通机制的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这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都非常有利。中国通过改革开放输入性地接受全球化之后,由于自身能力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对外输出能力,努力寻求对外合作空间,把中国的优势与产业和价值链相对薄弱的一些亚洲、非洲国家的劣势结合起来,填补全球产业发展的空间。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这些国家都有机会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输出性受益者,也具有在产品、人才、资本、技术领域的输出能力,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全球化战略。但是这个战略一直没有得到美国的积极响应。一开始,也有不少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持反对的意见,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增强了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关系,提高了全球化的成本。于是中国和日本等国提出,共同利用各自优势,开发第三方市场,大大减少大国和强国在发展中国家的恶性竞争,而不是从逆全球化的角度互相拆台。
“一带一路”倡议历经5年多之后,慢慢成熟,得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支持。这说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是不愿意走闭关锁国的发展道路的,不愿意成为全球化的障碍,而是做多边主义、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也不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控制“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市场的机会,而是为了搭建一个谁都可以加入的全球性利益平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主体都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利益,谁也不排斥谁。
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这个话题里,关键是我们对全球化模式和制度体系的理解和设计。当科技和资本结合推动经济的全球化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全球化主导者的文化、价值观对其他国家的影响。被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希望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经济增长和教育科技的发展,但同时自己国家的主权、文化、文明、生活方式、自然资源也需要受到尊重和保护。如果这些东西受到了冲击,出现了矛盾,全球化的性质就会受到质疑,全球化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
经济全球化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本书讨论的是经济全球化,但是,全球化从来都和政治有关,不存在脱离政治的经济全球化。主导经济全球化大潮起落兴衰的,看起来是摩根、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或者是西门子、卡特彼勒、福特、通用、丰田等企业,但背后都有政治家们看不见的手。同样,每一个全球性重大政治事件,也无不掩藏着巨大的经济目的。
政治来源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驱使,强大的政治力量推动国家的创立。
全世界逐渐确立了由一个个国家在相互承认的情况下,建立的全球化国家秩序。这个国家秩序由全球大大小小的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有独立的主权、疆域、司法、军队以及政治体制。每个独立的国家通过外交关系,形成国与国之间的主权关系。世界各国又创建了联合国,来协调全球的共同事务,由此形成了全球政治秩序。
各国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建立国家间平等的政治秩序,展开各种交流与合作,包括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这个秩序也是人类文明经过数千年之后走到今天形成的一个相对和平、安全、稳定的政治秩序。虽然这个秩序内部总是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着内部的纷争、分歧、摩擦,但依然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最稳定、最和谐、最美好的秩序。
全球的政治秩序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内部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宗教结构、文化结构、社会治理结构等一直都在不停地变化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主要战胜国的苏联,和同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其他国家结成全球化的国际共产主义联盟,这个联盟与英、法、西德、意、美、加、日所组成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体系形成高度的两极对立,这样的政治对立曾经让第三次世界大战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苏联的政治解体,使这个世界在政治上从多极治理变为单极治理模式。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经济总量排在全球第十位,40年之后,排到了第二位,这个变化还在持续,很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这40年带给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很大的变化。中国的崛起不是西方世界乐意看到的。全球化过程中再次出现两个不同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治理下的大国。政治体制不同、价值观不同必然带来世界两大不同体系的矛盾和冲突,还有可能引来文明的冲突。中国越强大,冲突越明显。
欧洲的经济以及文明程度都高度发达。欧洲开创了文艺复兴时代,绵延数百年,构建了代表今天最高水准的文明和政治体系,成为世界各国效法的榜样,并通过创建欧盟,发行欧元,建立欧盟政治生态,在保证国家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创建了更加深刻的国家联盟政治体制。但是,随着英国脱欧、难民涌入问题接踵而至,不同的经济政治诉求也让欧盟难以达到创立之初的理想状态。美国的强大、中国的崛起都会对世界格局带来冲击和挑战。欧盟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如果不能在政治上形成高度共识,并通过政治的共识加强经济的合作,保持欧洲经济的整体性,欧洲的经济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整体的衰退难以避免。
如何解决政治与全球化的关系,将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命题,也是全球化能否给全世界带来福祉的最大命题。经济的全球化不可能脱离政治。虽然从历史上来看,第一次全球化是科技推动的,但是没有资产阶级的发展,没有资产阶级对于国家政权的掌握,没有资产阶级政权从政治上的推动,经济全球化也是不可能发展的。
以欧洲为例,1950年,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曼建议,把法国和西德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领导之下,以保障钢铁生产和煤炭生产之间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1951年,法国、西德、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根据“舒曼计划”,把法国和西德的关系扩大到6个欧洲国家创建的欧洲市场,最后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是经济全球化在一个地区的需求带来国家与政治合作的典型范例。欧洲各国很多年都希望统一,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欧洲,但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欧洲经济共同体经过几十年运行之后,终于在1991年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正式生效。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从经济联盟到政治联盟的实体组织。欧盟的创立使欧盟成员国之间在商品贸易、金融结算、投资合作、技术开发、人才流动等方面建立了深度的联盟关系,大大提高了欧洲的经济实力。以“空客”为例,如果没有欧盟,德国有德国的飞机制造公司,意大利有意大利的飞机制造企业,法国也有法国的航空航天制造基地。随着欧盟的建立,欧洲在航空器制造上进行了深度整合,创建了空中客车公司,并由此形成了覆盖欧洲多国的航空工业研发生产体系。
经济的全球化对于政治、国家之间同样具有很大的推动促进作用。
在亚洲,尤其是东亚,中、日、韩三国之间同样存在巨大的产业协同性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如果三国之间从经济利益出发,解除三国之间在外交、关税、金融、产业政策上的很多限制,建立投资融资、自由贸易、金融结算、人才交流、科技研发等深度融合关系,就会形成更加强大的国际区域合作体系,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超越历史渊源,同样会给三国人民和三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利益和福祉。但是,三国之间,相互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纠结,同时,美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关系,日本也是美国在亚洲战略中的重要棋子,美国千方百计在中、日、韩之间设置障碍。而日本和韩国之间同样因为历史上的侵略关系形成隔阂,同时这两个国家在国际市场存在同质化竞争关系,两国之间缺少差异化和协同性,如果日韩两国单独的合作竞争大过协同,如果由中国来协调日韩关系,建立中、日、韩三国三边或者多边贸易合作协定,相信会比日韩双边合作的机会更大。而背后的难度还是这两个国家内部对于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政治选边。
政治力量驱动着经济的全球化,同样,经济的全球化也在不断改变着全球政治力量的平衡,经济中有政治,政治中包含着经济。只有对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有非常清晰的认识,才能深刻理解每一次全球化浪潮,理解每一次全球化浪潮的成因、发展和结束。
别看全球这么多国家,这么多的财富,这么复杂的经济文化关系,其实,全球化的规则和权力,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
全球化与宗教
全球化的宗教和宗教的全球化都是在不断演进的敏感话题。从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来看这个世界超越国界的东西,物质从来没有精神那么容易穿越人群,走出国境而影响全球。从历史来看,其实不论经济也好还是政治制度也好,真正改变世界、影响世界,让人类最先走向全球的是宗教。从经济上来看,你想把一个人的钱从其口袋中掏出来,装进另一个人的口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宗教却可以把一种思想装进你的脑袋,然后再让你把钱放到宗教指引的地方去,甚至让你的生命都可以为之付出。自从宗教创建以来,宗教信仰影响全球的感人至深的故事举不胜举。
从汉代、东晋至唐宋,佛教经历了众僧们艰辛地传播进入中国。唐代高僧玄奘看到传进中国的佛经所形成的佛教流派很不统一,为了探寻真经,正本清源,纠正分歧,一个人不辞辛劳地出行,西行5万里,前后历时17年到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经,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传播最伟大的使者,根据他的故事创作的文学巨著《西游记》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四大名著之一,唐僧、孙悟空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人物形象,成为文明发展全球化的经典。
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民族的全球化、思想的全球化等,我认为,宗教的全球化或者宗教推动的全球化是最伟大的全球化。最早的宗教起源之后,我们之所以相信神,是因为我们认为神是指引人获得幸福,避开灾难,走向美好的精神力量。然后,每个受到神指引的人,都需要把这个理念传播给天下所有的人,于是,宗教在全球的传播,就使得宗教传播的全球化成为最早的全球化,也是程度最深的全球化。
我们今天公认的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除了这三大宗教之外,还有很多宗教组织,有的很早诞生,有的很晚才诞生,有的在传播过程中消失了,有的传播了很多年,规模也不大,但是今天依然存在。基督教是对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诞生在今天的耶路撒冷,这里在今天属于中东,亚洲西部,欧亚结合部。但是为什么几乎整个欧洲都信仰诞生在亚洲的基督教呢,因为基督教当年诞生的时候,这个地方属于古罗马帝国统治。由于不同的传播和群体,基督教也有主要的三大流派,一个是天主教、一个是新教、一个是东正教。不论哪个流派,基督教的所有教徒都把《圣经》当成他们传承和信仰的唯一经典。
同样是佛教,原始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在发展过程中,原始佛教分裂,分为南传和北传佛教。汉传佛教被称为北传佛教,传至中国后,渐渐被汉化;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包括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南传佛教也被称为上座部佛教,主要在东南亚一带传播。这些不同的教派传播到不同的地方分化成为差距很大的规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是这样。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精神组织,关于宗教的起源和本质已经有无数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历史学、宗教学者有过文献论述。从讨论全球化的角度,不管是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等任意方面,都少不了和宗教产生关系。讨论任何维度的全球化都不可能回避宗教的全球化。也可以说,宗教是全球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甚至宗教的全球化历程比其他的全球化更广泛,更深远。即使今天,宗教问题也是全球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宗教本身也是全球化的,宗教是人类文明全球化最大的贡献者。
很有意思,世界主要的宗教都诞生在东西方的结合部,今天的耶路撒冷就诞生了3个宗教,可以称之为世界宗教的圣地。2018年11月,我在考察以色列医药产业过程中,来过这个神圣的地方。
地中海东南部这个起伏不平的丘陵,没有多少植物。一眼望去非常开阔,满眼都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被称为“耶路撒冷石”的浅鹅黄色岩石。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几乎每个人都带着虔诚的表情,凝重地游览在每一个景点,听着各种语言分享盖亚、亚伯拉罕、穆罕默德的故事。每个人都行进在耶稣走过的土地上,感觉在和这位伟大的先知同行,甚至可以和耶稣在每一个空间交换彼此的呼吸。
多位人世间的先知的话语被记录为《圣经》,传播到全球,几千年来一直到今天还在不断传播,不断传承,不论生老病死,不论悲欢离合,什么东西都在生生灭灭,《圣经》总是能够在人类不断颠沛流离的过程中,保持着它独有的影响力,成为这个世界上每时每刻让人的精神和灵魂得以慰藉的宝典。千百年来,世界上没有一部著作的发行量和阅读量可以超过这部典籍。
宗教的全球化是全球化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宗教的全球化也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全球化,推动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语言的传播、文字的传播、商业的流通、科学技术的传播,都和宗教的全球化有关系。尤其是早期,宗教的诞生和传播就像媒介,宗教传播者成为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传播者。
物质社会几千年来变化很大,科学技术几千年来变化很大,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表达方式、价值观、审美观一代代发展下来变化也很大,但是没有人把宗教彻底改变了,宗教的稳定性、信仰的稳定性如此之牢固,而且不管世界怎么变化,耶稣始终没变,真主始终没有变。宗教除了稳定性,其传承能力一点也没有因为世界的高度发展而减弱。历史上的欧洲曾经有政教合一统治欧洲1000年的中世纪,中国的西藏即使在几十年前也还几乎处在政教合一的统治之下。
即使今天,宗教同样是全球化不可忽略的重要形式之一。基督教,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宗教,在全世界拥有数以亿计的信徒。伊斯兰教不仅在中东,进入新世纪以来,通过各种方式使其在欧洲的传播越加广泛,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全球性的恐怖主义事件经常和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经济的全球化和宗教在全球的传播不无关系。有相同的宗教组织和宗教信仰的国家和国家之间,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联系就比较紧密,也比较畅通。
以色列是全球化与种族、宗教关系最特别的国家。以色列是犹太人的祖国,犹太人在中东地区最早创立了犹太教。他们的始祖是亚伯拉罕,由于饥荒,以色列诞生地的12个部落只好移居埃及,沦为奴隶。几百年之后,犹太人的领袖摩西带领犹太人的后裔离开埃及,流浪40年之后回到他们的故地,创立犹太宗教。由于不同的几大宗教都创立在今天的耶路撒冷,不同的宗教信仰,造成了这个地区多年的战乱一直持续到今天。千百年来历尽坎坷的犹太人终于又在1948年重新回到他们当年的故乡,再次创建以色列国。在这样颠沛流离的状态下,能够支撑犹太人信仰和信心的就是他们的宗教,在宗教指引下,他们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金融,从而成为全球在科技、教育、金融领域的一个充满神奇也创造了很多奇迹的国度。
人是全球化的核心
全球化与人,这是最容易理解的关系,没有人就没有全球化的一切,人是全球化的核心,人的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化的一切。但同时这也是最难理解的关系,人既是全球化的主体,又是全球化的客体。人主导和创造了全球化的今天,也在全球化的不同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成天飞行在全球各地,有的人从生到死也只是生活在大漠戈壁或者亚马逊丛林,根本不知道“全球”为何物。
所有文明的进程都是人的进化过程。人的进化带来了文明的进步。原始社会的人通过不断发明工具扩大生存范围,把文明的种子扩展到更大的空间。酋长们统治自己的部落时,最重要的就是不断扩大控制领地,只有这样才能有安全感,才能抵抗其他部落的侵略。在弱肉强食的过程中,为了巩固自己的地盘,传承自己的文明,他们就必须要找很多的女人为其生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再把孩子放出去镇守自己打下来的天下。到了封建时代,这种通过人的血缘关系传承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中国就是其中的典型。
以人为核心的全球化是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发展和传播的主要方法。其实直到今天,在科技、经济、政治已经高度发展的状况下,世界上还有国家依然保持着封建社会留下来的传承模式。比如朝鲜,朝鲜建国领袖金日成去世之后,把他的领导权传给了儿子金正日,金正日去世之后,再把他的权力传给了第三代的金正恩。
同样,即使工业革命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今天的大英帝国也还象征性地保留着封建时代“家天下”的统治痕迹,英国封建贵族精神仍被传承,高度发达的亚洲国家日本,同样保留了封建社会的文化传承。2019年,日本确定了新的年号“令和”,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还在使用年号的国家。
工业革命之后,人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资产阶级改变了人类社会以人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财产权决定了新的社会权力分配,在这个权力分配之下,一个独立的国家再也不是以家族成员的传承来控制的国家,而是代表财产关系和权力来控制的国家,人类进入资本主义革命的时代。
全球经济政治的发展给人的全球化带来巨大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虽然处于冷战阶段,但是发达国家很快在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由于经济收入增加,开始在全球范围旅行,带来了人的全球化流动。4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发达国家的游客把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当成他们出行的目的地,曾经神秘的中国揭开了面纱。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于是,成千上万中国人走出国门,涌向世界各地,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不同的文明,大大开阔了中国人全球化的视野。
科技发达带来交通的便捷和快速,提高了人的全球化流动速度和频率,人的全球化是物的全球化的动力和基础。同样,人的全球化使全球人群通婚更加容易,移民也更加便利。商业贸易、读书学习、科技研发、人文交流等各种方式使人的全球化程度大大高于历史任何时期。这样的交流成为减少全球化障碍最重要的环节。以中日关系为例,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在电视里看到有关抗日的电视剧,对日本充满了仇恨。但是,一旦到日本旅游观光,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今天日本的发达程度、文明程度,很难让你把这个民族和曾经的凶残、狰狞联系起来。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是我们需要用今天的沟通和交流来填平仇恨的鸿沟,共同创造和平的世界。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达,大大丰富了全球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人的全球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人群的全球化流动了,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现代通信系统下的及时沟通和交流。最早是书信,后来是电报,再后来是有线电话、收音机和电视,目前是全球范围内的即时社交通信平台。这个平台的逐渐发展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颠覆了我们对于传统世界的认知。以区块链为例,这个世界完全超越人类的地理和地缘限制,超越意识形态、宗教、种族等。人们通过无数个这样的虚拟世界建立和进入各种虚拟组织,创造虚拟世界中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尤其是虚拟货币和加密不可更改的账户的出现,虚拟社会建立的信用可能高于现实社会的信用,虚拟社会可以满足现实社会无法满足的需求,给现实社会的人带来更多的幸福,使人的全球化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他的治国观点和他对世界事务的看法,这种治国方式,把人的全球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他毕竟还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国家领导者,在未来的虚拟世界。人是超越一切力量的存在。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几乎每个人都在主动或者被动地关心着全球的事物。全球化是人创造和主宰的,但是因为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环境、战争等原因,每个人都在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拥有着不同的命运。对于渺小的个体,自己往往很难去想自己在全球化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全球化是由世界70多亿人构成的,但是这70多亿人就是70多亿的个体,70多亿的个体分散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和全球化的关系呢?全球化实际上是由极少数人掌控的,极少数人在研究、主导着全球的经济、政治、外交和环境。我希望掌握着全球70多亿人命运的极少数人,在决策主导全球化的时候,能够站在70多亿人的立场和利益去考虑今天和未来。
金木水火土,看看你是什么命
甲子年生海中金命(1924,1984) 乙丑年生海中金命(1925,1985)
丙寅年生炉中火命(1926,1986) 丁卯年生炉中火命(1927,1987)
戊辰年生大林木命(1928,1988) 己巳年生大林木命(1929,1989)
庚午年生路旁土命(1930,1990) 辛未年生路旁土命(1931,1991)
壬申年生剑锋金命(1932,1992) 癸酉年生剑锋金命(1933,1993)
甲戌年生山头火命(1934,1994) 乙亥年生山头火命(1935,1995)
丙子年生涧下水命(1936,1996) 丁丑年生涧下水命(1937,1997)
戊寅年生城头土命(1938,1998) 己卯年生城头土命(1939,1999)
庚辰年生白蜡金命(1940,2000) 辛巳年生白蜡金命(1941,2001)
壬午年生杨柳木命(1942,2002) 癸未年生杨柳木命(1943,2003)
甲申年生泉中水命(1944,2004) 乙酉年生泉中水命(1945,2005)
丙戌年生屋上土命(1946,2006) 丁亥年生屋上土命(1947,2007)
戊子年生霹雳火命(1948,2008) 己丑年生霹雳火命(1949,2009)
庚寅年生松柏木命(1950,2010) 辛卯年生松柏木命(1951,2011)
壬辰年生长流水命(1952,2012) 癸巳年生长流水命(1953,2013)
甲午年生砂石金命(1954,2014) 乙未年生砂石金命(1955,2015)
丙申年生山下火命(1956,2016) 丁酉年生山下火命(1957,2017)
戊戌年生平地木命(1958,2018) 己亥年生平地木命(1959,2019)
庚子年生壁上土命(1960,2020) 辛丑年生壁上土命(1961,2021)
壬寅年生金薄金命(1962,2022) 癸卯年生金薄金命(1963,2023)
甲辰年生覆灯火命(1964,2024) 乙巳年生覆灯火命(1965,2025)
丙午年生天河水命(1966,2026) 丁未年生天河水命(1967,2027)
戊申年生大驿土命(1968,2028) 己酉年生大驿土命(1969,2029)
庚戌年生钗环金命(1970,2030) 辛亥年生钗环金命(1971,2031)
壬子年生桑柘木命(1972,2032) 癸丑年生桑柘木命(1973,2033)
甲寅年生大溪水命(1974,2034) 已卯年生大溪水命(1975,2035)
丙辰年生沙中土命(1976,2036) 丁巳年生沙中土命(1977,2037)
戊午年生天上火命(1978,2038) 己未年生天上火命(1979,2039)
庚申年生石榴木命(1980,2040) 辛酉年生石榴木命(1981,2041)
壬戌年生大海水命(1982,2042) 癸亥年生大海水命(1983,2043)
辩证生克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金销熔生水;水生木:水润泽生木;木生火:木干暖生火;火生土:火焚木生土;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1987年印度差点在中国挑起一场战争?双方如何博弈?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87年4月,位于喜马拉雅山麓的中印边境上出现了一群全副武装的印度士兵。他们匆匆忙忙地搬运着石块和建材,脸上充满了慌张的神色。
因为,几乎所有的印度士兵都知道,他们这是非法越境作业,随时都有可能被边境上的中国军队赶回去。
然而,仅仅在几天以后,印度军队就突然变得嚣张了起来。他们不仅叫嚣着要消灭边境上的所有中国军队,甚至还直接表示:印度军队能在战争开始的三天内夺取拉萨的制空权。
面对印度人这种胆大包天的挑衅行为,中国军队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了。一场新的边境战争似乎已经到了蓄势待发的地步了。
然而,在最为关键的时候,印度总理拉吉夫却公开向中国“认怂”了......
印度的挑衅
1962年时,中印双方在边境上爆发了一场战争。本来按照印度总理尼赫鲁的设想,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拿下拉萨,对中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威慑之势。
可是,1962年的中国早就不是那个羸弱不堪的大清王朝了。面对入侵我国领土的印度军队,边境上的解放军战士一鼓作气地将他们全部赶出了国境线。
1962年的那场惨败让尼赫鲁迟迟无法释怀。在那场边境战争结束的不久之后,尼赫鲁本人也因病辞世了。从此以后,印度的政坛也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
1966年1月,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接过了印度总理的宝座。作为尼赫鲁家族的成员,英迪拉非常想完成父亲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愿望。
但1966年的英迪拉还是一个刚刚踏入政坛的稚嫩新人。因此,无论是在面对苏联还是中国的时候,英地拉都极力释放出友好的信号。
然而,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产生了剧烈变化,印度的综合国力也较20年前有了巨幅提升。
1980年1月,英迪拉再次出任印度总理。这一回,她的对华政策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在印度军方一众将领的怂恿和英迪拉本人的野心刺激下,印度士兵开始频繁地集结在中印边境上展开军事演习。
对于印度单方面制造紧张氛围的行为,我国的外交部门起初也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抗议。因为印度军队的演习虽然颇具挑衅意味,但其本身并没有越界。
可是,英迪拉让印度军队展开演习的目的就是要测试中国政府的底线。看到中国政府只是简单地抗议了几句,英迪拉顿时信心大增。
同时,军方的几位将领也在一旁不断鼓动英迪拉直接对中国开战。一位印军将领告诉他们的总理:如果未来印度军队真的与中国边防军开战,印度将在开战的三天之内完全夺取拉萨的制空权。
彼时的印度接受了一大批来自苏联的军事援助。而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还很僵,这使得印度军队高层普遍认为,他们已经拥有了对中国军队的装备优势。
于是,英迪拉下令在中印边境上采取所谓的“进攻政策”。
刚开始,印度军队的行为还非常谨慎。绝大多数的印军在越过两国边境之后,只是在中方的两个边境哨所之间见缝插针地修建新哨所,以这样的办法来宣称印度对于这些地方所谓的主权。
而就在印军不断在边境以各种龌龊的手段挑衅之时,英迪拉却被自己身边的两名锡克教保镖给刺杀了,这让中印边境上的局势瞬间就变得无比尴尬了起来。
箭在弦上的冲突
在英迪拉遇刺身亡之后,那些正在边境上挑事的印度军队一下子就群龙无首了。最终,印度政府只得让他们暂时退回本国边境线以内。
1984年10月,英迪拉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成为了新一任的印度总理。在拉吉夫上台之后,他立刻就想起了外祖父和母亲没有完成的事情。
随后,他就屡次三番地在印度国内的媒体上发表针对中国的挑衅性言论。
1986年2月,在拉吉夫的命令下,印度军队的鹰派将领希纳斯瓦米策划了一场名为“棋盘行动”的军事演习。
按照希纳斯瓦米的设想,这场演习就是要训练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上迅速集结并向中国军队出击的能力。
拉吉夫对希纳斯瓦米的这个计划十分满意。他立刻下令,让印度军队按照英迪拉时期的计划,继续在中印边境构建防御工事,试探中国军队的反应。
同时,印度也从北方的各个土邦中抽调军队不断增援至中印边境地区。到了1987年四月份,印度方面已经在两国的边境上集结了至少十万人。
1987年5月,中印两军首次在边境上爆发了武装冲突。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副营长在冲突中牺牲,印军也付出了21人伤亡的代价。
当时的各大国际媒体也纷纷将目光对准了中印边境,许多人甚至认为中印双方马上就会爆发一场新的边境战争。
我国向来主张以和平的手段解决边境争端,但面对印度接二连三的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不得不为最坏的结果做好准备。
一时之间,成都军区调集了四万余人的部队作为先遣队抵达中印边境。
当然,既然印度方面没有开第一枪,我军也没有率先发动进攻的必要。因此,这次在中印边境上展开的军事集结活动被我方称为“874演习”。
就这样,中印双方的军队几乎面对面地展开了两场针锋相对的演习。可是,就在全世界都在预测未来的战争走向时,印度方面却突然派出特使赶到了北京,向中方表达了无意扩大冲突的想法。
大家全都被拉吉夫政府的这一通操作给搞懵了。明明前不久还在肆意挑衅,拉吉夫和印度政府为什么突然“认怂”了呢?
印度人的“考量”
其实,拉吉夫对印度军队的战斗力是非常清楚的。
拉吉夫当时之所以要在中印边境上做出一系列的挑衅动作,主要是想给他自己挽回政治威望。
彼时的国大党内部充斥着各种反对拉吉夫的声音,如果拉吉夫不能及时地将国大党团结在自己的周围,那他离下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可是,拉吉夫又没有能力去解决印度国内错综复杂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拉吉夫只能够选择通过对外挑起争端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但是,如果印度军队真的与中国爆发了战争,又很有可能大败而归。届时,拉吉夫的政治威望必然迎来断崖式的下跌。
所以,在两边走到战争边缘的时刻,拉吉夫又不断告诫前方的印度军人保持克制,千万不能刺激中国军队。
但对于拉吉夫的劝阻,印度军方的各级将领却不以为然。他们依然幻想着用武力征服中国,甚至在拉吉夫下达命令之前,印度军方都一度做好了直接与中国开战的打算。
万幸的是在中国方面与拉吉夫派出的特使进行了洽谈之后,印度军队立刻撤出了中国的领土,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就这样被消灭在了无形之中。
在被迫撤回国内以后,当时的印度军队参谋长还愤愤不平地表示:“我们完全有能力迅速扫清这一路上的中国军队,但我们在准备发动进攻的最后一刻却收到了撤退的命令,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在这次失败的挑衅过后,印度国内的各方势力对拉吉夫彻底失去了信心。人们愤怒地冲上街头,焚烧拉吉夫的画像,指责他向中国政府做出了太多的让步。
事实上,全印度上下只有拉吉夫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当时的形势。彼时苏联与中国的关系已经完全正常化了,印度再想像过去那样靠着美苏对抗中国已经是不现实的了。
最终,拉吉夫在印度国内的一片咒骂声中黯然下台,他所代表的印度国大党也遭遇到了一场空前严峻的政治危机。
1991年5月21日,拉吉夫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参加竞选活动的时候被一名女性送上的鲜花炸弹炸死,整个印度瞬间陷入了震惊与悲痛的氛围之中。
虽然印度人对拉吉夫有着各种各样的不满,但人们还是始终将他当成尼赫鲁家族法继承人。没想到拉吉夫居然和他的母亲一样死于非命,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唏嘘的事情。
在拉吉夫遇刺身亡后,中方也在第一时间向他的家人表达了慰问之意。虽然拉吉夫曾经为了挽回其个人的政治声望不惜在两国边境上挑起争端,但中方依旧很赞赏拉吉夫在关键时候做出的清醒决策......
日柱推算法
日柱推算法
2009-11-01 13:57阅读:373
推算日柱的方法,较为复杂。盲派命理是根据流星赶月的口诀来实施的,现在明眼人可以通过查《万年历》来查寻。 关于流星赶月,是把各个月的符号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迅速查出日柱和交节时辰来。
如:2002年可编为“壬午辛亥廿三辰,三五秋八冬牛困”,其中壬午是2002年的年干,辛亥是正月初一的日柱,廿三是年前廿三打春(立春),辰是辰时立春的意思,而三、五、秋、八、冬、牛这几个月均是小月。
以下是我编写的流星赶月的流年诀:
日柱推算法
22年 黑狗丙申八亥童,二五秋八冬馬驚。
23年 黑豬庚申二十寅,春夏六八九叔臨。
24年 青鼠甲寅初一巳,春夏秋九叔牛至。
25年 青牛戊申十二申,二夏六九叔巳親。
26年 紅虎癸酉廿二亥,春二夏六九牛來。
27年 紅兔丁卯初四寅,二三五秋九月論。
28年 黃龍壬戌十四巳,春三五六八兔續。
29年 黃蛇丙戌廿五申,春三夏六秋九準。
30年 白馬庚辰六戌郎,春夏五秋九牛羊。
31年 白羊癸卯十八丑,三五秋八冬牛走。
32年 黑猴丁酉廿九辰,夏六八九叔月近。
33年 黑雞壬辰十未土,春夏六八冬叔午。
34年 青狗丙辰廿一戌,春三六八叔論理。
br /> 35年 青豬辛亥初二丑,春二夏六九牛走。
36年 紅鼠乙巳十三辰,二三四五八牛辰。
37年 紅牛己巳廿三未,二三五六八牛貴。
38年 黃虎癸亥五戌論,三夏六秋八叔申。
39年 黃兔丁亥十七丑,三夏六秋九叔走。
40年 白龍辛巳廿八辰,三五秋八冬牛尋。
41年 白蛇乙亥九午睡,三六秋八冬牛未。
42年 黑馬己亥十九酉,二五秋九叔醉酒。
43年 黑羊甲午初一子,春三五八冬牛去。
44年 青猴戊子十二卯,二夏五秋冬巳好。
45年 青雞癸丑廿二午,春二四五秋叔父。
46年 紅狗丁未初三酉,二三五六八叔走。
47年 紅豬辛丑十四子,三五六八冬兔衣。
48年 黃鼠乙丑廿六卯,二夏六秋九叔高。
49年 黃牛己未初七午,二五秋九叔猴住。
50年 白虎癸未十八酉,春夏秋八冬牛走。
51年 白兔丁丑年九子,二五秋九叔來齊。
52年 黑龍壬申十寅家,春三五六九叔馬。
53年 黑蛇丙申廿一巳,春三夏秋冬牛騎。
54年 青馬庚寅初二申,二夏五秋冬月尋。
55年 青羊乙酉十二亥,春三夏五秋九辰。
56年 紅猴己酉廿四寅,春三五六八冬臨。
57年 紅雞癸卯五巳時,二夏六秋冬牛雞。
58年 黃狗丙寅十六申,夏六秋八叔最親。
59年 黃豬辛酉廿七亥,春夏六八冬牛來。
60年 白鼠乙卯九寅堂,二夏八冬牛小羊。
61年 白牛己卯十九巳,二夏六九叔來去。
62年 黑虎甲戌三十申,春三夏六九牛尋。
63年 黑兔戊辰十一亥,二夏六八牛小蛇。
64年 青龍壬辰廿二寅,二夏五秋九月臨。
65年 青蛇丁亥三辰樓,春三五六八九牛。
66年 紅馬庚辰十五未,五六八九牛小龍。
67年 紅羊甲辰廿五戌,三六七九叔和侄。
68年 黃猴己亥初七丑,春三六九叔小猴。
69年 黃雞癸亥十八辰,春三五八冬牛臨。
70年 白狗丁巳廿八未,二三五八叔喝醉。
71年 白豬壬子初九戌,春三夏秋叔馬須。
72年 黑鼠丙子廿一丑,春三夏六八叔走。
73年 黑牛庚午初二辰,二夏五秋八叔暈。
74年 青虎甲子十三未,三五七八叔蛇褪。
75年 青兔戊子廿四酉,三五六八九叔走。
76年 紅龍壬午初六子,三五七九叔小雞。
77年 紅蛇丙午十七卯,二五秋九叔牛好。
78年 黃馬庚子廿七午,二五八冬牛舒服。
79年 黃羊乙未八酉忙,二三五秋冬牛羊。
80年 白猴己未十九子,二三五秋冬風凄。
81年 白雞甲寅三十卯,春三夏六秋冬早。
82年 黑狗戊申十一午,二夏六秋九蛇粗。
83年 黑豬壬申廿二酉,二夏五秋八冬颼。
84年 青鼠丙寅初三子,二五六八九小豬。
85年 青牛庚寅十五卯,春夏六八九叔好。
86年 紅虎甲申廿六午,春夏秋九叔佟
87年 紅兔戊寅七申強,二夏九叔牛小羊。
88年 黃龍壬寅十七亥,二夏六九牛到來。
89年 黃蛇丁酉廿八寅,二三五秋九月尋。
90年 白馬壬辰九巳大,春三秋六八小馬。
91年 白羊丙辰二十申,春三夏六秋九尋。
92年 黑猴庚戌初一亥,春夏五秋八冬來。
93年 黑雞甲辰十三寅,春五秋八冬牛龍。
94年 青狗丁卯廿四巳,夏六八九叔來去。
95年 青豬壬戌五申時,春夏六九叔小雞。
96年 紅鼠丙戌十六亥,春三六八叔牛來。
97年 紅牛庚辰廿七寅,二夏六九牛飛奔。
98年 黃虎乙亥初八辰,二三五叔小馬奔。
99年 黃兔己亥十九未,二三五六八牛貴。
br /> 00年 白龍癸巳廿九戌,三夏六秋九牛須。
01年 白蛇丁亥十二丑,三六秋九叔小蛇。
02年 黑馬辛亥廿三辰,三五秋八冬牛尋。
03年 黑羊乙巳初四未,三六八九叔喝醉。
04年 青猴庚子十四戌,春五秋九叔小兔。
05年 青雞甲子廿六丑,春三五八冬牛走。
06年 紅狗戊午七辰時,二四六冬小猴戲。
07年 紅豬癸未十七未,春二夏五秋叔醉。
08年 黃鼠丁丑廿八戌,二三五六八叔侄。
09年 黃牛辛未十子拉,三夏六八冬小馬。
10年 白虎乙未廿一卯,二夏六秋九叔好。
11年 白兔己丑二午時,二五秋八冬牛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