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正月十六有什么讲究?(正月十六有什么讲究)

正月十六有什么讲究?(正月十六有什么讲究)

台州八月十六中秋节习俗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是个大节。台州人过元宵和中秋很特别,分别提早、延迟一日,即正月十四和八月十六。这是台州独有的节俗。原因何在?

  民间把中秋改作十六有许多说法:

  其中一说与明代临海状元秦鸣雷有关。他从小过继给伯父秦文,幼丧双亲,接着伯父又逝,全靠伯母杨氏含辛茹苦养大。后来秦鸣雷做了大官,不忘伯母大德,极尽孝道。元宵节、中秋节都是十五,因伯母信佛,初一、十五吃素戒荤,所以节庆时便无口福。秦鸣雷不忍伯母佳节空度,于是将元宵提前一日改作十四,中秋推后一日改为十六。因老年妇女信佛者众多,包括台州府城不少缙绅的母亲,他们竞相仿效,久而久之在台州各县相沿成习。所以台州俗语讲:“初一、十五要啜(吃)素,中秋改作十六过。”

  临海竹枝词《中秋》云:八月十五正中秋,皎皎明月照九州。枝竹山歌到处唱,月华清露韵悠悠。临海状元秦鸣雷,节庆延后表孝心。别府十五中秋节,台州十六把节庆。

二说元末方国珍起事,在台州称帝。方母周氏笃信佛教,初一、十五须茹素,方国珍为了让母亲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改了中秋。

台州府城方国珍祭天神坛--望天台

三说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相沿成俗。

  台州过中秋节称“做八月十六”,也叫“做八月半”,份份人家摆家宴庆节。合家(全家)围桌而食,其乐融融,共祝团圆。月饼大小细个(男女老少)都有份。

1、吃糖霜饼

  其实“糖霜饼”就是古时台州的地方月饼,清代临海诗人陈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饼》一诗:“秋风满径井梧空,此日烹茶兴不穷。饼样团圆同皓月,吃余虫语杂墙东。”很有韵味。

2、吃糕软

  临海旧时有在八月十六吃“糕软(音近腩)”的习俗。“糕软”是临海的风味小吃,以糯米粉和红糖为原料。旧时临海人过八月十六,八仙桌上总有“鸭{火亏}芋”(鸭烧芋头)和“糕软”。或者写作“鸭焐芋”。温岭、黄岩、路桥也作兴此家常节令食品,故俗语云:“八月十六一肚哽,新鸭老鸭芋头梗。”一肚哽:吃个痛快。

  农历八月正是芋头收成、新鸭长成之时,人们以此尝新,同时亦含有庆丰收、祭先祖之意。台州方言里,农作物包括果木的籽或果实趋于成熟叫“入魂”,农作物有收获叫“上家堂”。如:橘还朆(fēn )入魂,小鬼拔拨摘啜噢爻。(橘子还未成熟,调皮的小孩就给摘下来吃掉了。)

3、吃麦焦

  在三门逢年过节总少不了麦焦的身影,仿佛只有吃了麦焦才算过节,就连中秋节,也要吃麦焦。三门的麦焦看似是普通的长条,包裹的馅儿料可是相当讲究。最主要是有米线、粉丝,里面有一些蔬菜,包括豆芽、莴笋、肉丝,也可以由自己的口味定,可以包一些海鲜、蛏子、虾儿都可以。平底锅上,再煎得焦黄发脆,这才算最地道的吃法。

中秋节也是“女儿节”

  中秋节,台州有“八月十六送老丈姆”的习俗。囡儿婿手挈(女婿携)猪蹄胯、新鸭、芋头、老酒(黄酒)和月饼到老丈姆(岳母)家拜望。妻子、儿女同行。甚至女婿自己都有孙辈了,还要在中秋节或前几天携礼拜望老丈姆、老丈人,所以台州的中秋节同时也是“女儿节”。

  当然这是旧俗,曩时(现在)所带的礼品与时俱进,不一定有鸭、芋头了,也不一定非得选中秋节去拜望岳父、岳母。

台州民谣讲得好:壅稻田要猪栏河泥,哄小人要糖梗荸荠,敬大人要人参高丽,送老丈姆白鲞猪蹄,过冷粥要腌菜炊皮。壅(方音近“印”)田:施肥;猪栏:猪粪。糖梗:甘蔗。高丽:原指“高丽参”,这里泛指人参。俗话讲:“种田两件宝,猪栏红花草”。红花草指紫云英,是重要的绿肥作物。物有所需,各有搭配:稻田施肥要猪粪、河泥,喝稀饭最佳佐餐是咸菜和炊皮。这里的腌菜可泛指咸菜蔬如豆豉、腌藠头等等。人也是,送礼要有针对性。送岳母礼当然要重一些,白鲞(剖开晒干的黄鱼)、猪蹄是首选。

  猪蹄胯(土音近库)也叫蹄髈,即整只猪腿,北方叫猪肘子,所以民间说:生囡有猪蹄胯啜,嘴粑粑。

囡儿婿:女婿。姊丈:姐夫。有时也称女婿。新姊丈:刚结婚的女婿。入赘,俗称“倒插门”,台州话叫招进舍。女家无子,为了传宗接代招女婿上门,男到女家落户。

  台州老话讲:“老丈姆望女婿,濡头溚溚渧,上道地渧到下道地”,“老丈姆望着囡儿婿,越望越有趣”。有趣:此指喜欢。有趣相:可爱的样子。如:该小人(小孩)望望蛮有趣相。女婿抵“半子”,做岳母的自然爱护有加,越看越喜欢。民间传说,老丈姆有四女婿各干各活:晒盐、种田、烧炭、抲鱼。她日日祈祷老天爷保佑他们顺风顺水:“日头晒盐场,落雨落田垟;风打山头过,烧炭姊丈好乘凉,静风静夯静海洋。”

  全台州不少人也把中秋节作为订婚的日子。就是“定亲送聘”,男方备办礼物和礼金到女方家订下亲事。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忌讳大全

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初三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初六

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初八

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初九

农历大年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初十

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十一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十二至十五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正月十六“游百病”,老传统撩人骂、碰碰灯,出门走走,驱病除灾

时间过得可真快,不知不觉当中春节就过得差不多了,在有些地方的传统的习俗里,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天,过完元宵节之后,年也就过得差不多了,一切生活都该回归正轨了!因为春节期间的时候,有很多禁忌,有些话不能乱讲,有些事情也不能乱做,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地不自在!但是到了正月十六这一天,所有的禁忌都没有了,因此正月十六才真正是孩子们的天下,是大人们随心所欲玩的日子!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十六出去游玩的习俗,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正月十六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呢!正月十六这一天出去游玩也被大家称为“游百病”或者“走百病”,据说这一天出去游玩能够驱病除灾身体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正月十六这一天有哪些传统习俗吧!正月十六“游百病”,这6种传统习俗不能忘,寓意驱病除灾身体好!

游百病

赏完了正月十五的花灯之后,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很多朋友都会早早地起床,然后三五成群地出去游玩。听老人们讲,正月十六这一天出去游玩能够带走一些不好的东西,所以也被称为“走百病”或者“游百病”,这种说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封建迷信,但是细想起来这种传统习俗也是很有道理的!

很多朋友年前忙着办年货,春节期间又忙着走亲访友,再加上饮食方面暴饮暴食,整日里都是大鱼大肉,缺乏锻炼,身体难免有些不适!正月十六的时候,正是春光明媚之时,出去游玩,锻炼锻炼身体还是非常不错的!

舞火把

在以前,每年正月十六都是村子里最热闹的时候,正月十五看完彩灯之后,在正月十六这一天晚上,大家还要在村里里边的广场上舞火把,点起大火堆,全村老少一起参与进来,非常的热闹!

听老人们讲,正月十六舞火把的时候,火苗窜得越高,来年庄稼的收成就会越好!另外,正月十六舞完火把之后还要跨火堆,据说跨火把能驱除晦气,迎来好运!

炸麻花

在正月十六这一天还有炸麻花的习俗,这里说的炸麻花可不是咱们传统认知里的天津大麻花哦!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的炸麻花指的是把玉米放在铁锅里炒,玉米爆裂会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这种噼里啪啦的爆炸声会把家里的老鼠统统吓走,而且炒玉米的爆裂声越大越好!如果家里没有玉米的话,也会用谷子代替,总而言之跟我们现在吃的爆米花非常的相似,所以大家不妨在正月十六的时候,在家里爆上一锅的爆米花哦!

撩人骂

大家都知道过年的时候逢人要说句吉利话,对于一些骂人的话语是非常禁忌的!但是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就不一样了,这一天骂人是最吉利的,正月十六骂人也被称为“撩人骂”,这一天骂人可以骂掉对方的晦气,骂得越凶越好!邻里之间还可以附带“敲窗户、踢门、放鞭炮”三部曲哦!

扛笆斗

正月十六这一天,很多地方还有扛笆斗的习俗,笆斗就是用竹子或柳条编的一种圆底器物,以前多用于装粮食。正月十六这一天傍晚,把一些石灰放在笆斗里边,如果没有笆斗就用纱布袋代替,然后扛着笆斗从河边一直往家里走,并且还要边走边在地上摔打,这样子就会在地上留下很多的石灰印,据说谁家房子周围的石灰印最多,来年地里的庄稼收成就越好!

碰碰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要提上漂亮的花灯,但是这些花灯是不能够放到明年再次使用的,因为这样是不吉利的!所以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小孩子都会玩“碰碰灯”的游戏,就是把灯笼放在一起互相碰撞,直到把灯笼碰得稀巴烂,据说这样可以留下一年的好运气呢!

——老刘侃侃——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很多传统习俗也在逐渐地消失,所以我们也要为弘扬传统文化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朋友们,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你们那里有这些传统的习俗吗?正月十六“游百病”,走百病、炸麻花、撩人骂、舞火把、碰碰灯,这6种传统习俗不能忘,寓意驱病除灾身体好!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正月十六的习俗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关于正月十六传统风俗习惯就分享到这里了,我是小刘,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90后吃货,如果您对家庭美食感兴趣,欢迎留言、转发、分享、关注哦!如果有什么想吃的家庭美食,也欢迎留言,我将尽可能给大家分享!

台州八月十六中秋节习俗

  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是个大节。台州人过元宵和中秋很特别,分别提早、延迟一日,即正月十四和八月十六。这是台州独有的节俗。原因何在?

  民间把中秋改作十六有许多说法:

  其中一说与明代临海状元秦鸣雷有关。他从小过继给伯父秦文,幼丧双亲,接着伯父又逝,全靠伯母杨氏含辛茹苦养大。后来秦鸣雷做了大官,不忘伯母大德,极尽孝道。元宵节、中秋节都是十五,因伯母信佛,初一、十五吃素戒荤,所以节庆时便无口福。秦鸣雷不忍伯母佳节空度,于是将元宵提前一日改作十四,中秋推后一日改为十六。因老年妇女信佛者众多,包括台州府城不少缙绅的母亲,他们竞相仿效,久而久之在台州各县相沿成习。所以台州俗语讲:“初一、十五要啜(吃)素,中秋改作十六过。”

  临海竹枝词《中秋》云:八月十五正中秋,皎皎明月照九州。枝竹山歌到处唱,月华清露韵悠悠。临海状元秦鸣雷,节庆延后表孝心。别府十五中秋节,台州十六把节庆。

二说元末方国珍起事,在台州称帝。方母周氏笃信佛教,初一、十五须茹素,方国珍为了让母亲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改了中秋。

台州府城方国珍祭天神坛--望天台

三说当年抗倭形势吃紧,戚继光率军于中秋之夜扫荡倭寇,一举大获全胜。次日夜,军民同庆抗倭胜利,并补过中秋佳节,后来为了纪念这一事件,相沿成俗。

  台州过中秋节称“做八月十六”,也叫“做八月半”,份份人家摆家宴庆节。合家(全家)围桌而食,其乐融融,共祝团圆。月饼大小细个(男女老少)都有份。

1、吃糖霜饼

  其实“糖霜饼”就是古时台州的地方月饼,清代临海诗人陈延烈有《八月十六吃糖霜饼》一诗:“秋风满径井梧空,此日烹茶兴不穷。饼样团圆同皓月,吃余虫语杂墙东。”很有韵味。

2、吃糕软

  临海旧时有在八月十六吃“糕软(音近腩)”的习俗。“糕软”是临海的风味小吃,以糯米粉和红糖为原料。旧时临海人过八月十六,八仙桌上总有“鸭{火亏}芋”(鸭烧芋头)和“糕软”。或者写作“鸭焐芋”。温岭、黄岩、路桥也作兴此家常节令食品,故俗语云:“八月十六一肚哽,新鸭老鸭芋头梗。”一肚哽:吃个痛快。

  农历八月正是芋头收成、新鸭长成之时,人们以此尝新,同时亦含有庆丰收、祭先祖之意。台州方言里,农作物包括果木的籽或果实趋于成熟叫“入魂”,农作物有收获叫“上家堂”。如:橘还朆(fēn )入魂,小鬼拔拨摘啜噢爻。(橘子还未成熟,调皮的小孩就给摘下来吃掉了。)

3、吃麦焦

  在三门逢年过节总少不了麦焦的身影,仿佛只有吃了麦焦才算过节,就连中秋节,也要吃麦焦。三门的麦焦看似是普通的长条,包裹的馅儿料可是相当讲究。最主要是有米线、粉丝,里面有一些蔬菜,包括豆芽、莴笋、肉丝,也可以由自己的口味定,可以包一些海鲜、蛏子、虾儿都可以。平底锅上,再煎得焦黄发脆,这才算最地道的吃法。

中秋节也是“女儿节”

  中秋节,台州有“八月十六送老丈姆”的习俗。囡儿婿手挈(女婿携)猪蹄胯、新鸭、芋头、老酒(黄酒)和月饼到老丈姆(岳母)家拜望。妻子、儿女同行。甚至女婿自己都有孙辈了,还要在中秋节或前几天携礼拜望老丈姆、老丈人,所以台州的中秋节同时也是“女儿节”。

  当然这是旧俗,曩时(现在)所带的礼品与时俱进,不一定有鸭、芋头了,也不一定非得选中秋节去拜望岳父、岳母。

台州民谣讲得好:壅稻田要猪栏河泥,哄小人要糖梗荸荠,敬大人要人参高丽,送老丈姆白鲞猪蹄,过冷粥要腌菜炊皮。壅(方音近“印”)田:施肥;猪栏:猪粪。糖梗:甘蔗。高丽:原指“高丽参”,这里泛指人参。俗话讲:“种田两件宝,猪栏红花草”。红花草指紫云英,是重要的绿肥作物。物有所需,各有搭配:稻田施肥要猪粪、河泥,喝稀饭最佳佐餐是咸菜和炊皮。这里的腌菜可泛指咸菜蔬如豆豉、腌藠头等等。人也是,送礼要有针对性。送岳母礼当然要重一些,白鲞(剖开晒干的黄鱼)、猪蹄是首选。

  猪蹄胯(土音近库)也叫蹄髈,即整只猪腿,北方叫猪肘子,所以民间说:生囡有猪蹄胯啜,嘴粑粑。

囡儿婿:女婿。姊丈:姐夫。有时也称女婿。新姊丈:刚结婚的女婿。入赘,俗称“倒插门”,台州话叫招进舍。女家无子,为了传宗接代招女婿上门,男到女家落户。

  台州老话讲:“老丈姆望女婿,濡头溚溚渧,上道地渧到下道地”,“老丈姆望着囡儿婿,越望越有趣”。有趣:此指喜欢。有趣相:可爱的样子。如:该小人(小孩)望望蛮有趣相。女婿抵“半子”,做岳母的自然爱护有加,越看越喜欢。民间传说,老丈姆有四女婿各干各活:晒盐、种田、烧炭、抲鱼。她日日祈祷老天爷保佑他们顺风顺水:“日头晒盐场,落雨落田垟;风打山头过,烧炭姊丈好乘凉,静风静夯静海洋。”

  全台州不少人也把中秋节作为订婚的日子。就是“定亲送聘”,男方备办礼物和礼金到女方家订下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