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正月二十四是什么(正月二十四是龙凤日)

正月二十四是什么(正月二十四是龙凤日)

正月二十四,有打囤、迎姑婆和老鼠会等习俗,可能你不一定知道

【前言】

正月二十四,民间还有没有习俗啊?其实,还真有不少。都是一些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来看看吧!到底有哪些传统风俗?我是养花绿植,看看这些大家不是十分熟悉的民间活动,有打囤、迎姑婆,还有老鼠会等习俗活动。

1、正月二十四,打粮囤

这是民间传统的过年习俗,非常有意思,其寓意粮食丰收,到处都是满满的粮囤,人们喜获丰收。

怎样进行打囤呢?

打囤,其实很简单。通常,找个粉笔或者草木灰等等,在院子中,有的在打谷场里面,还有的在街道中心的路面上,画一个又一个的圆圈,这些圆圈就是代表一个个的粮仓。

过年的时候,家里门窗上都贴着悬挂着“掉钱儿”。把它们撕下来,包些稻谷、大米或者麦子、大米豆等,放在画的粮仓里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囤。

到了二十五早晨,早早起床放鞭炮,这叫“崩囤”,也就是寓意粮食满满,五谷丰登,粮囤都被撑崩了。

2、正月二十四,迎“姑婆”

 这也是具有地方特色风俗活动,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而且还被列入大埔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天,是“火树银花满街舞,笙鼓喧闹到天明”,素有大麻迎姑婆、山村狂欢节的美誉。 

“姑婆” 是什么人呢?

我是养花绿植,来一起看看。传说,姑婆是人们对“法妙仙母”的称呼。相传,姑婆,1363年出生,是蕉岭县人,在家排行第四,人称四妹,号“法仙”,被尊称为“法妙仙母”,这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

关于“法妙仙母”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有一条船满载乘客,在大麻榕树码头附近触礁,这时候,形势非常急迫,人们束手无策。有一妇人见状,赶紧来到庙前,叩首跪拜。奇迹出现了,漏水停止,沉船上浮,人们得救。从此“法妙仙母”名声大振,人们在这一天都会来迎接她的到来。

迎“姑婆”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历经几百年。到了这一天,大麻镇都会纪念姑婆,迎“姑婆”到来。现在已经成为大麻镇最为盛大的乡村风俗。

3、正月二十四,老鼠会

正月里,是老鼠娶亲、嫁娶和聚会的好月份,几乎间隔时间不长,就会有老鼠嫁女等等传统习俗。

比如,正月初三老鼠嫁娶,大家早早休息,让它们结婚,还有正月十二,准备饺子馅,包饺子捏老鼠嘴等等

据说,到了正月二十四这天,也有的地方是“老鼠会”。这一天,人们把家里的把针给收好,用红绳把剪刀绑起来,防止剪刀的咔嚓咔嚓声,把老鼠咯吱咯吱的招来,迫害粮食,咬坏衣服等等。

实际上,就是希望新的一年事事如意,没有鼠害,粮食大丰收。

【小结】

怎么样,这些地方风俗活动,是不是很有意思,不仅丰富了农村生活,也寓意美好吉祥,幸福美满。

那么哪儿还有哪些传统习俗,欢迎朋友们交流分享。

一月为什么叫正月?古人怎么过年?这些春节相关的知识,和孩子一起看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也是每个人翘首以盼的团圆的日子

1月22日

我们将迎来2023年春节

关于传统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你知道多少呢?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哪里的“福”字可以倒着贴?

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这些关于春节的冷知识

带着孩子一起学起来吧——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

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 1 月 1 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农历一月为什么叫“正月”?

正月,又称端月、孟春,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夏朝的夏历把元月作为正月。

正月的“正”字,应该读作“改正”的“正”字音,为什么人们却把它读作“长征”的“征”字音呢?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姓嬴名政,“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到现在。

即将到来的兔年,有384天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公历2023年为平年,2月有28天,全年共有365天。即将到来的农历癸卯兔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

由于有一个“闰二月”,农历癸卯兔年的384天,从2023年1月22日开始,至2024年2月9日结束。这也使得这个农历年出现了两个立春的历法现象,即“一年两头春”,也称“双春年”。

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

“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正月不理发有科学依据吗?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鞭打春牛”指的是什么习俗?

牛是春耕的主力,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传说中,一开始是‘芒神’挥鞭,后来发展到在场的最高行政长官挥鞭,到清朝,皇上也参与进来,一人三鞭。”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闰春节”是什么意思?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6次,最近一次要等到2262年了。

这是因为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本是为了调和回归年与汉历年计算上的矛盾。公历的一个月,有的有30天,有的有31天,2月只有28-29天。而农历,也有大小月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

2021年的腊月就恰逢小月,只有29天,因此当年也就没有大年三十。

“福”字能不能倒贴?

很多人喜欢将“福”字倒贴过来。倒贴福字,意为“福到”了。

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大门上的“福”字应为正贴,有“迎福”和“纳福”之意,同时显示庄重恭敬、端庄大方之意。

最早的爆竹是用什么做的?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

关于爆竹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逐渐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古代的春节有多热闹?

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唐陶舞蹈女俑、唐演奏陶俑,美妙的音乐、灵动的舞蹈呼之欲出,仿佛再现着长安守岁的盛况:

饺子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的唐代饺子实物

除此之外,唐代还有斗花、逛庙会、看杂耍、胡旋舞等等年俗。

少数民族过年有什么传统?

除了传统的春节习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过年的传统: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

彝族同胞在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将一碗水和前一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称作“白节”。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羊献给至亲好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春节不止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例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外国友人也会过春节。

你的家乡是如何过年的?

有哪些年俗让你印象深刻?

快来评论区

和我们分享吧~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综合自人民网、新华网、微言教育、央视一套、北京新闻

图片来源:包图网、央视一套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