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风俗是什么(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风俗)

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风俗是什么(正月十五是什么节日风俗)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尽管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很可能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古人在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时,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原先“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巴利语中的乌兰波纳。“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后来“盂兰盆”衍生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佛教这个节日大多是在寺庙集体做盆供祭祀。魏晋南北朝之后,这个节日就随着佛教的普及开始广泛流行。

  几乎在同一时期,道教也将七月十五作为节日命名为“中元”。在道教世界里,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

  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

  人们为免遭不测,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

  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缩影,这个过程以魏晋为起点, 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秋尝、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

  《唐会要》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七月十五日有三天休假,此为盂兰盆节的日子,宫廷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史籍留下的诸多记载也证明唐后期此节普遍施行于民间。如陈元初《忆长安·七月》云:“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诗文描述了节日狂欢的场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其繁华喧嚣以至于游人归迟。唐以后,这个节日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从宗教走向民俗,节日色彩趋近清明节。

来源:北京青年报

正月十五元宵节,记住传统“1吃2拜3不碰4要做”,为家人祈福安康

此篇文章为今日头条首发文章,其他账号如出现相同文章,均为搬运

元宵节,这个千年传统的盛大节日,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人们对团圆幸福、祈求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是中国传统农历新年中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家家户户都会燃灯赏灯、猜灯谜、吃汤圆,以示庆贺和祈福。

元宵节的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元宵节的热闹场景。

当时的花市灯火通明,月光洒在柳树梢头,人们相约在黄昏后聚集,庆祝这个令人兴奋的时刻。元宵节的名称也由此而来,正月十五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之夜,因此取名为元宵节,寓意着圆满和团圆。

元宵节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最初起源于古代民间的开灯祈福活动,随着佛教的传播,它逐渐演化成了赏灯观灯的传统习俗。元宵节不仅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还传承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如放烟花、猜灯谜、赏花灯、舞龙灯等。

此外,元宵节还有一些禁忌和讲究,被人们世代传承。

在元宵节这一天,有一个古老的传统:“1吃2拜3不碰4要做”。首先,人们要记得吃元宵,这是传统的习俗之一。元宵的名字来源于汤圆,最早被称为“浮元子”。煮好的汤圆漂浮在水面上,宛如一轮明月悬挂在天空中,寓意着团圆和幸福。一碗香甜软糯的元宵在这一天是必不可少的美食。

其次,人们要祭拜神灵和祖先,以祈求新的一年福气满满、安康幸福。

这包括迎天官和祭拜祖先的仪式。迎天官是指天官赐福,而祭拜祖先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祈愿。

然而,在元宵节也有一些忌讳,人们要避免做某些事情。首先,不要借钱或丢物。丢失财物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而借钱则可能会影响一年的财运。其次,不要说脏话或吵架,因为这可能会招来不好的运气。最后,不要洗头发,因为古人认为这会洗掉新年的好运气。

此外,还有一些传统习俗需要遵循。

首先是走桥摸钉,这是一种传统的相亲方式,尤其适用于未婚的男女。走百病是一种祈求健康的仪式,人们相信在元宵节的夜晚走动可以消除百病。送孩儿灯是一种祈求生育和家庭幸福的习俗,而闹社火和赏花灯则是元宵节夜晚的热闹庆祝活动,让人们欢度这个特殊的时刻。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美食丰富多彩,虽然有些习俗可能没有科学依据,但它们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代代传承,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和欢乐。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欢庆元宵,祈愿团圆幸福,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美食令人沉浸其中,每一项习俗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意义。在这个充满了文化底蕴的节日中,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心灵上的安宁和团聚的渴望。

走百病这一习俗是元宵节的一个特色。古人认为,在元宵节的夜晚,鬼神空穴,此时走动可以带走身体的百病。

因此,许多人会在这一天走出家门,漫步在街头巷尾,迎接新的一年的健康和福祉。这一传统体现了人们对健康和长寿的渴望,也是对自然神秘力量的崇拜。

送孩儿灯则是一个富有温馨和家庭情感的习俗。娘家人会制作精美的花灯送给已经出嫁的女儿,寓意着对女儿幸福和孕育的美好祝愿。如果新媳妇有孕在身,娘家人还会额外送一对小灯笼,以表达对孙辈的期盼。这个习俗强调了家庭的联系和亲情的重要性,让元宵节更具温暖的氛围。

而闹社火和赏花灯则是元宵节夜晚的一大亮点。社火表演承载着古代祭祀的传统,如今已经演变成了一种热闹的庆祝活动。人们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同时,赏花灯也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彩色的灯笼、花灯装点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给夜晚带来了绚丽的色彩。这些灯笼的种类多样,有龙灯、宫灯、鸟禽灯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这些灯笼的绚丽和光彩照亮了夜晚,也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氛围。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和美食虽然源自古代,但它们仍然在今天保持着活力。这些习俗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表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品尝美味的汤圆,还可以参与各种有趣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元宵节是一个团聚和欢庆的时刻,人们追求着幸福、健康和吉祥。无论是在闹市中欣赏灯火璀璨的景象,还是在家中与亲人分享汤圆的温馨,元宵节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家庭情感的珍贵。

让我们珍惜这个特殊的节日,与亲朋好友一起庆祝,祈愿新的一年充满幸福和美好!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七月十五,不只是“鬼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尽管这个节日有着浓厚的道、佛两教色彩,但中元节的最初来源,却带有深刻的儒家印迹。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很可能是源于一个祭祖的节日,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古者岁四祭……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古人在农历孟秋七月作物成熟时,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粮食,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即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

原先“秋尝”祭祖的时间并不一定是在七月十五,后来由于佛教和道教的介入,才固定在此日。

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ullambana)是巴利语中的乌兰波纳。“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后来“盂兰盆”衍生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佛教这个节日大多是在寺庙集体做盆供祭祀。魏晋南北朝之后,这个节日就随着佛教的普及开始广泛流行。

几乎在同一时期,道教也将七月十五作为节日命名为“中元”。在道教世界里,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是天、地、水“三元”。形成道教信仰的神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分别主管赐福、赦罪、解厄事宜,其诞辰分别为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为“三元日”。

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已经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日回人间,看望子孙后代,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出来捣乱。中元节被称为“鬼节”,正是由此而来。

人们为免遭不测,要在中元节祭祀祖先,燃烧纸钱,既表达孝心,也给孤魂野鬼些许安慰,换取人间生活安宁。道教地官赦罪信仰,遂演变为中元节祭祖孝亲的节俗。

中元节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缩影,这个过程以魏晋为起点, 隋唐时达到鼎盛,出现了儒家秋尝、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

《唐会要》载:“(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十三日敕:七月十五日前后各一日,宜准旧例休假。”七月十五日有三天休假,此为盂兰盆节的日子,宫廷对该节日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史籍留下的诸多记载也证明唐后期此节普遍施行于民间。如陈元初《忆长安·七月》云:“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迟。”诗文描述了节日狂欢的场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其繁华喧嚣以至于游人归迟。唐以后,这个节日的宗教色彩逐渐淡化,从宗教走向民俗,节日色彩趋近清明节。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朱瓅

来源:作者: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