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胡天保中医(胡天保)

胡天保中医(胡天保)

上党戏有一对姑嫂英雄

上党戏有一对姑嫂英雄刘乃崇

山西上党地区一二百年来形成的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过去很少到外地去演出。我第一次听到上党戏有个王聪文,是在1949年的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他在会上作了个题为《改革旧戏运动的几个经验与建议》的发言。我是大会工作人员,他的发言引起我的注意,还在他的发言中知道了上党梆子有个名角叫段二淼。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王聪文、段二淼来京参加观摩,我才认识了他们,但还没看过上党戏。我最早看到上党戏是在1954年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时。当时不仅又见到王聪文、段二淼,也认识了程联考、吴婉芝等。特别是第二年在山西省第一届戏曲编导讲习班上,与王聪文、段二淼在一起成天谈上党戏。

婉芝的《寄女杀家》、《坐山吵窑》,郝聘之的《茶瓶计》等戏。直到1962年重看《三关排宴》时,我知道了吴婉芝和郝聘之这两位女主角,是一对姑嫂。这对姑嫂是上党戏承上启下的一代名演员。

吴婉芝的身世是十分凄惨的,她从小就当了童养媳,14岁家乡解放,她冲出了枷锁,毅然加入了剧团演秧歌,随后又改学上党梆子,成为专演上党梆子的第一代女演员(比她早的女演员如齐桂花等都是落子为主兼演梆子)。1954年我第一次看她的戏,她那时已是上党地区很有名的演员了。

她争取解除过去那不合理的婚姻后,全身心地投入练功学戏。在剧团内找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爱人郝同生。郝同生是郝聘之的叔伯哥哥,是上党戏的有名须生演员,是段二淼的得意弟子,能戏很多。我在1955年山西省小型戏曲会演时,看过两出上党落子《跑沙滩》和《两兄弟》都有他的角色,传统戏、现代戏演得都好。他们结婚不到一年,正在夫妻、姑嫂共同钻研艺术以求进步的时候,郝同生竟被打成了右派。吴婉芝也遭到了厄运,人家要她离婚,她不肯她不相信自己的爱人反党,人家就说她划不清界限,不让她演戏,但是上党戏流行地区的群众不干了,没有吴婉芝不行,非让她唱不可,没法子,只能让她唱了。不让她演主角,排新戏让她排,可不让她演,给她安排个小配角,让她上台去露一下。

1961年可能是对郝同生解除管制了吧,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的时候,郝同生也一起到了长春。拍完电影到北京来演出,郝同生演的《徐公案》中的海瑞,演出了刚正不阿的性格,给我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年上党梆子先后两次进京。前一次是张爱珍领衔,她是吴婉芝的弟子;后一次是吴国华领衔,她是吴婉芝的女儿,郝聘之的弟子。为了招呼着弟子和女儿,吴婉芝两次随团来京,两次来到我家畅谈了她的艺术成长及生活中不幸的遭遇。

吴国华为什么姓母亲的姓呢?郝同生被错划右派后,吴婉芝生了这第一个女儿可是因为是“狗崽子”上不了户口,吴婉芝只得把孩子寄养到自己的哥哥家里,起名吴国华,报了个农村户口。吴婉芝和郝聘之姑嫂二人合作演出《三关排宴》并拍成电影,声名大噪,郝同生也得到了演戏的权利。可是好景不长,郝聘之在1964年“四清"中,又因她是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等种种原因,受到了撤消剧团副团长、工会副主席和开除出共青团的处分。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他们三个人都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尽折磨,但是他们在失去演戏机会的时候,还是忠于自己从事多年的戏曲事业,郝聘之暗地还在练功练唱;吴婉芝把自己的女儿吴国华送到了戏校学戏。

拨乱反正以后,郝同生彻底平反了,担任了剧团团长。他拼命工作,积劳成疾,1984年他还不到50岁竟被癌魔夺去了生命。吴婉芝、郝聘之忍下悲痛,为培养上党戏的接班人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和吴婉芝一起来我家的还有张仁义(想不到他已离我们而去可伤也),他是名须生郭金顺的外甥。我们谈起我看过的郭金顺、吴婉芝合演的《混冤案》,在这出戏里郭金顺演一个告状的老汉牛万国,吴婉芝演他的女儿。有个武举要谋他女儿,害死了他女婿,父女县衙鸣冤,知县受贿枉斯,老汉又到府衙上告。武举等又换尸灭迹,被老汉父女识破,再上公堂,几次公堂令人激动。矛盾最强烈时,牛老汉发鬓蓬松,满脸油亮跪在台口,舞动双袖撩起了胡子,从左边跪步走到右边再走回来,一次一次,一边高喊,一面手指斥贼,昂扬激越,夸张地把那受屈遭难的痛心疾首、愤恨悲慨之情,尽都发泄出来。老汉看见尸体有假,下堂去找女儿,原来的唱有拖腔,一唱总有人叫好。郭金顺因为这里老汉应是急于找女儿不能拖,改成了末一个字跺住。有人认为他是图省劲,他解释说这里就应该是斩钉截铁一样的感情,人们都服了。找女儿上来,女儿认尸果然有假,把腰包舞起,口衔发绺,扑上公堂,也是强烈得很。

我看过的《寄女杀家》《徐公案》《三关排宴》等上党梆子戏,出出在表现激情时都是强烈的,看来正是这个剧种的特点。

我还看过吴婉芝演的上党梆子《坐山吵窑》那是《双龙剑》中的前半部分,吴婉芝告诉我这戏中的皮秀英原是踩跷的,她演时已不踩了。这戏写猎户之女皮秀英在山上遇见老虎正在扑倒一位有病的青年,青年命在旦夕,秀英冲过去,打死老虎,救了青年。秀英看这青年品德才貌都好,要把自己的终身许他,她的父亲不同意,父女在窑内吵了起来。据说这是元代的故事。那青年名叫吴桢,不知是不是后来在百凉楼救驾的朱元璋手下老将吴桢。

剧中这个猎户的女儿是十分泼辣的,是个山野的姑娘,她力能打虎,追求自主的婚姻,是很有性格的。剧中有一处表演,令人难忘当皮秀英打死老虎之后,扶起那有病而又受到惊吓的青年,青年走不动了,皮秀英便把青年的臂放在自己的背上,青年在左边使他的右手扶在了她的右肩上。她左手环在青年的腰后,然后用左腿顶着青年的右腿,往前移一步再用力一搬;青年的左腿跟上来,她再用左腿顶着青年的右腿往前移一步。就这样一步步从山上走向自己的窑门。

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里,竟有这样的动作,那真是山野的劳动妇女的特有性格,合理而又有特点,优美而又动人。

非常熟悉上党戏的赵树理说过:“我以为上党戏的好处是激烈痛快,我爱那种痛快的气氛。”他说到上党梆子和京剧有的剧目很接近,后来京戏在音乐唱腔、作派方面都向柔和处发展了,而这种戏却却还保存着它原有的强烈风度。”

吴婉芝、张仁义告诉我上党戏里杨家将戏是丰富的,现在除《三关排宴》外,只有一出《雁门关》。我记起过去王聪文、段二森,给我介绍上党戏的300多出传统戏中,有30多出杨家将戏,很有些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内容,丢掉了是很可惜的。

上党戏中的落子也是很有特点的。在《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上党落子”记载着清道光25年(1845)后“又从武安落子移植的《王定保借当》《吕蒙正赶斋》及《红灯记》《跑沙滩》......等戏”。这里,可能不对了。据我所知,《王定保借当》和《跑沙滩》是同一个剧目,我在1955年山西省小型戏曲会演时看过这出戏。这戏的情节与评戏的《王定保借当》((三节烈》)完全相同。这戏除去在唱上很有特点以外,张春姐、张润姐姐妹二人,闻听王定保被官府抓去,急忙离家奔赴官衙前去鸣冤。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姐妹二人跑过沙滩,又是唱又是演,是很有分量的一场戏,因而剧名又叫《跑沙滩》。

这戏是郝聘之的拿手戏。郝聘之自幼学戏,在学演秧歌之后,专工上党落子,拜胡天保为师。胡天保演小生,兼演旦角,久在晋南活动吸收了不少蒲剧的艺术改进落子。郝聘之不仅向老师学戏还学他吸收兄弟剧种的做法,把蒲剧《红罗山》、《梁山伯与祝英台》移植成上党落子演出。又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戏曲演员讲习班向梅兰芳、程砚秋等学习。她曾在京剧班里练过功,腰腿底功深,因此戏路宽、会戏多,无论青衣、闺门旦、小旦刀马旦武旦、老旦都能演。她演《跑沙滩》,“跑滩”一场的表演很吃功夫,演得非常精彩。

1956年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在北京演出时,萧银宗由吴婉芝扮演,佘太君是段二淼的大弟子温喜云演的,取得了很大成功。拍电影时要求由女演员演佘太君便从落子剧团把郝聘之调来扮演。郝聘之是会唱梆子的,又经温喜云师傅的悉心教导,郝聘之的这出戏也获得了成功。

郝聘之的《灵党计》也是很有名的。这戏是《铡赵王》中的两折她扮演包公的夫人,“定计”和“灵堂”都有繁重的表演。包公要诓残害人民、炙手可热的赵王过府,假装病死,赵王果来吊孝,被拿归案。设灵堂要夫人戴孝,夫人本不愿意,为了给人民伸冤才答应了。可赵王又是好色之徒,灵堂上调戏包夫人,这许多过程都要这位诰命夫人做戏,煞是好看。郝聘之已把这出戏传给了她的得意弟子郭明娥了。

今天在舞台已看不见这对姑嫂的演出,可是她们继往开来的功绩,人们将永远记得。正是:

上党地区戏不同,

一双姑嫂逞英雄。

承前启后呕心血,

德劭艺高建大功。

原载《戏剧电影报》1995年第21-24期是《爱戏如命》中的一节

上党戏有一对姑嫂英雄

上党戏有一对姑嫂英雄刘乃崇

山西上党地区一二百年来形成的上党梆子和上党落子,过去很少到外地去演出。我第一次听到上党戏有个王聪文,是在1949年的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他在会上作了个题为《改革旧戏运动的几个经验与建议》的发言。我是大会工作人员,他的发言引起我的注意,还在他的发言中知道了上党梆子有个名角叫段二淼。1952年全国戏曲会演时,王聪文、段二淼来京参加观摩,我才认识了他们,但还没看过上党戏。我最早看到上党戏是在1954年山西省第一届戏曲会演时。当时不仅又见到王聪文、段二淼,也认识了程联考、吴婉芝等。特别是第二年在山西省第一届戏曲编导讲习班上,与王聪文、段二淼在一起成天谈上党戏。

婉芝的《寄女杀家》、《坐山吵窑》,郝聘之的《茶瓶计》等戏。直到1962年重看《三关排宴》时,我知道了吴婉芝和郝聘之这两位女主角,是一对姑嫂。这对姑嫂是上党戏承上启下的一代名演员。

吴婉芝的身世是十分凄惨的,她从小就当了童养媳,14岁家乡解放,她冲出了枷锁,毅然加入了剧团演秧歌,随后又改学上党梆子,成为专演上党梆子的第一代女演员(比她早的女演员如齐桂花等都是落子为主兼演梆子)。1954年我第一次看她的戏,她那时已是上党地区很有名的演员了。

她争取解除过去那不合理的婚姻后,全身心地投入练功学戏。在剧团内找到了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爱人郝同生。郝同生是郝聘之的叔伯哥哥,是上党戏的有名须生演员,是段二淼的得意弟子,能戏很多。我在1955年山西省小型戏曲会演时,看过两出上党落子《跑沙滩》和《两兄弟》都有他的角色,传统戏、现代戏演得都好。他们结婚不到一年,正在夫妻、姑嫂共同钻研艺术以求进步的时候,郝同生竟被打成了右派。吴婉芝也遭到了厄运,人家要她离婚,她不肯她不相信自己的爱人反党,人家就说她划不清界限,不让她演戏,但是上党戏流行地区的群众不干了,没有吴婉芝不行,非让她唱不可,没法子,只能让她唱了。不让她演主角,排新戏让她排,可不让她演,给她安排个小配角,让她上台去露一下。

1961年可能是对郝同生解除管制了吧,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上党梆子《三关排宴》的时候,郝同生也一起到了长春。拍完电影到北京来演出,郝同生演的《徐公案》中的海瑞,演出了刚正不阿的性格,给我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年上党梆子先后两次进京。前一次是张爱珍领衔,她是吴婉芝的弟子;后一次是吴国华领衔,她是吴婉芝的女儿,郝聘之的弟子。为了招呼着弟子和女儿,吴婉芝两次随团来京,两次来到我家畅谈了她的艺术成长及生活中不幸的遭遇。

吴国华为什么姓母亲的姓呢?郝同生被错划右派后,吴婉芝生了这第一个女儿可是因为是“狗崽子”上不了户口,吴婉芝只得把孩子寄养到自己的哥哥家里,起名吴国华,报了个农村户口。吴婉芝和郝聘之姑嫂二人合作演出《三关排宴》并拍成电影,声名大噪,郝同生也得到了演戏的权利。可是好景不长,郝聘之在1964年“四清"中,又因她是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等种种原因,受到了撤消剧团副团长、工会副主席和开除出共青团的处分。接着就是“文化大革命”他们三个人都被打成牛鬼蛇神,受尽折磨,但是他们在失去演戏机会的时候,还是忠于自己从事多年的戏曲事业,郝聘之暗地还在练功练唱;吴婉芝把自己的女儿吴国华送到了戏校学戏。

拨乱反正以后,郝同生彻底平反了,担任了剧团团长。他拼命工作,积劳成疾,1984年他还不到50岁竟被癌魔夺去了生命。吴婉芝、郝聘之忍下悲痛,为培养上党戏的接班人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

和吴婉芝一起来我家的还有张仁义(想不到他已离我们而去可伤也),他是名须生郭金顺的外甥。我们谈起我看过的郭金顺、吴婉芝合演的《混冤案》,在这出戏里郭金顺演一个告状的老汉牛万国,吴婉芝演他的女儿。有个武举要谋他女儿,害死了他女婿,父女县衙鸣冤,知县受贿枉斯,老汉又到府衙上告。武举等又换尸灭迹,被老汉父女识破,再上公堂,几次公堂令人激动。矛盾最强烈时,牛老汉发鬓蓬松,满脸油亮跪在台口,舞动双袖撩起了胡子,从左边跪步走到右边再走回来,一次一次,一边高喊,一面手指斥贼,昂扬激越,夸张地把那受屈遭难的痛心疾首、愤恨悲慨之情,尽都发泄出来。老汉看见尸体有假,下堂去找女儿,原来的唱有拖腔,一唱总有人叫好。郭金顺因为这里老汉应是急于找女儿不能拖,改成了末一个字跺住。有人认为他是图省劲,他解释说这里就应该是斩钉截铁一样的感情,人们都服了。找女儿上来,女儿认尸果然有假,把腰包舞起,口衔发绺,扑上公堂,也是强烈得很。

我看过的《寄女杀家》《徐公案》《三关排宴》等上党梆子戏,出出在表现激情时都是强烈的,看来正是这个剧种的特点。

我还看过吴婉芝演的上党梆子《坐山吵窑》那是《双龙剑》中的前半部分,吴婉芝告诉我这戏中的皮秀英原是踩跷的,她演时已不踩了。这戏写猎户之女皮秀英在山上遇见老虎正在扑倒一位有病的青年,青年命在旦夕,秀英冲过去,打死老虎,救了青年。秀英看这青年品德才貌都好,要把自己的终身许他,她的父亲不同意,父女在窑内吵了起来。据说这是元代的故事。那青年名叫吴桢,不知是不是后来在百凉楼救驾的朱元璋手下老将吴桢。

剧中这个猎户的女儿是十分泼辣的,是个山野的姑娘,她力能打虎,追求自主的婚姻,是很有性格的。剧中有一处表演,令人难忘当皮秀英打死老虎之后,扶起那有病而又受到惊吓的青年,青年走不动了,皮秀英便把青年的臂放在自己的背上,青年在左边使他的右手扶在了她的右肩上。她左手环在青年的腰后,然后用左腿顶着青年的右腿,往前移一步再用力一搬;青年的左腿跟上来,她再用左腿顶着青年的右腿往前移一步。就这样一步步从山上走向自己的窑门。

在那“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里,竟有这样的动作,那真是山野的劳动妇女的特有性格,合理而又有特点,优美而又动人。

非常熟悉上党戏的赵树理说过:“我以为上党戏的好处是激烈痛快,我爱那种痛快的气氛。”他说到上党梆子和京剧有的剧目很接近,后来京戏在音乐唱腔、作派方面都向柔和处发展了,而这种戏却却还保存着它原有的强烈风度。”

吴婉芝、张仁义告诉我上党戏里杨家将戏是丰富的,现在除《三关排宴》外,只有一出《雁门关》。我记起过去王聪文、段二森,给我介绍上党戏的300多出传统戏中,有30多出杨家将戏,很有些与其他剧种不同的内容,丢掉了是很可惜的。

上党戏中的落子也是很有特点的。在《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上党落子”记载着清道光25年(1845)后“又从武安落子移植的《王定保借当》《吕蒙正赶斋》及《红灯记》《跑沙滩》......等戏”。这里,可能不对了。据我所知,《王定保借当》和《跑沙滩》是同一个剧目,我在1955年山西省小型戏曲会演时看过这出戏。这戏的情节与评戏的《王定保借当》((三节烈》)完全相同。这戏除去在唱上很有特点以外,张春姐、张润姐姐妹二人,闻听王定保被官府抓去,急忙离家奔赴官衙前去鸣冤。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姐妹二人跑过沙滩,又是唱又是演,是很有分量的一场戏,因而剧名又叫《跑沙滩》。

这戏是郝聘之的拿手戏。郝聘之自幼学戏,在学演秧歌之后,专工上党落子,拜胡天保为师。胡天保演小生,兼演旦角,久在晋南活动吸收了不少蒲剧的艺术改进落子。郝聘之不仅向老师学戏还学他吸收兄弟剧种的做法,把蒲剧《红罗山》、《梁山伯与祝英台》移植成上党落子演出。又在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戏曲演员讲习班向梅兰芳、程砚秋等学习。她曾在京剧班里练过功,腰腿底功深,因此戏路宽、会戏多,无论青衣、闺门旦、小旦刀马旦武旦、老旦都能演。她演《跑沙滩》,“跑滩”一场的表演很吃功夫,演得非常精彩。

1956年上党梆子《三关排宴》在北京演出时,萧银宗由吴婉芝扮演,佘太君是段二淼的大弟子温喜云演的,取得了很大成功。拍电影时要求由女演员演佘太君便从落子剧团把郝聘之调来扮演。郝聘之是会唱梆子的,又经温喜云师傅的悉心教导,郝聘之的这出戏也获得了成功。

郝聘之的《灵党计》也是很有名的。这戏是《铡赵王》中的两折她扮演包公的夫人,“定计”和“灵堂”都有繁重的表演。包公要诓残害人民、炙手可热的赵王过府,假装病死,赵王果来吊孝,被拿归案。设灵堂要夫人戴孝,夫人本不愿意,为了给人民伸冤才答应了。可赵王又是好色之徒,灵堂上调戏包夫人,这许多过程都要这位诰命夫人做戏,煞是好看。郝聘之已把这出戏传给了她的得意弟子郭明娥了。

今天在舞台已看不见这对姑嫂的演出,可是她们继往开来的功绩,人们将永远记得。正是:

上党地区戏不同,

一双姑嫂逞英雄。

承前启后呕心血,

德劭艺高建大功。

原载《戏剧电影报》1995年第21-24期是《爱戏如命》中的一节

叙诡笔记|从“白兔是祥瑞”到“满街兔儿爷”

中秋节将至时,北京街边小店上又摆出“兔儿爷”出售,可惜问津者不多。众所周知,“兔儿爷”是月宫中的玉兔在凡间的“分身”。自古月圆之时,嫦娥、吴刚、桂树、蟾蜍、玉兔这“月宫五人组”都是供文人墨客发挥想象力时缺一不可的仙物。李白在《古朗月行》中的“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不知令后人产生了多少联翩的浮想……“月宫五人组”的前面几位,都是古代神话中常谈之人、之事、之物,但对玉兔及其衍生的兔儿爷,了解的人似乎不多,值此中秋佳节之际,笔者就来说说其中的掌故。

一、兔孕:哭笑不得的荒唐事

玉兔就是白兔,而玉兔之所以神圣而珍贵,鲜为人知的一个原因是:在中国历史上,白兔其实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神品”。

据著名动物学家和文史学者夏元瑜先生考证,古代的兔子多是黄褐色,夹杂着黑色的杂毛,白色的也有,但极其稀少,直到元朝,野兔被人们普遍饲养之后,缺乏色素的纯白兔子才遍及全国,所以白兔的“普及”迄今也只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在此之前,白兔是皇家御苑、贵族花园中的宠物,普通百姓终生难得一见。

白兔跟白鹿、白雉一样,都是缺少色素的突变的结果,但因为稀少,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祥瑞,预兆着国运昌隆。如东汉《光武本纪》中记载:“建武十三年九月,日南徼外蛮夷献白兔。”魏明帝永兴三年:“大猎于西山获白兔八,京师获白兔。”唐高宗武德七年,辽州获白兔,次年汾西官员报告白兔出现,高祖还特地派人去致祭,敕建玉兔观。直到宋徽宗政和五年,泰州捉到白兔,依然要写在史书上……可见那时一只小白兔的出现是多么重大的事件。

元代以后,随着饲养技术的成熟,白兔才在人们的眼中失却了神圣的光芒,反而逐渐变成对娈童、男娼、男同性恋者的蔑称。这一称呼的由来,迄今依然存在争议,但大体上都源于一种奇怪的说法,即兔子的性别混淆不明,正如木兰辞中所言:“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明末清初,“男色”之风盛极一时,但在笔记中开始以“兔”名谓之,则多见于乾隆以后。如袁枚在《子不语》中写一个名叫胡天保的男子,暗恋上了年少科第的福建巡按,不仅每次巡按大人升堂审案,他要旁听,而且还要跟着一起上厕所,结果被巡按大人逮住,乱棍打死,死后被阴官封为“兔儿神”……此类笔记还有一些,多属嚼秽为香之类,这里就不多录了。相比之下,沈起凤在《谐铎》中的“兔孕”一文,比较有代表性,足以体现这一特殊“风俗”导致的荒诞不经。

《谐铎》

襄阳有个姓韦的,家中奢豪。他有四个小老婆,分四院以居。后来又蓄一娈童,取名粲儿,“日与粲儿坐书室调笑为乐”。而粲儿又跟韦某的小老婆之一阿紫勾搭成奸。不久,阿紫怀孕了,跟粲儿商量道:“我跟主人多年不曾接触,一旦被发现身怀六甲,恐怕只能仰药以求死耳!”粲儿说:“不必惊慌,我自有办法。”

这一天,粲儿跟韦某一起吃早饭,“甫一举箸,颦眉捧腹,忽作呕逆状”。韦某连忙问他怎么回事?粲儿说:“自蒙君雅爱,如今已怀娠者三月余矣!”韦某目瞪口呆,半晌才大笑道:“你别开玩笑了,雄鸡抱卵,牡马生驹,这可是今古未闻之事。”粲儿嗔怪道:“你有所不知,我见你人到中年依然膝下无子,便日日到海棠祠下祈祷,愿转男作女,为君延一线之祧。今果神明鉴察,早晚为君抱子,没想到你却当我是拿话哄你!”韦某大喜,赶紧安排人伺候。他在家里找了一圈,家中的婢女也好,宠姬也罢,听说粲儿怀孕之事,不是嘲笑韦某,就是觉得他疯了而不搭理他,只有在西院中“养病”的阿紫同意帮忙照顾粲儿,但开出了条件:把粲儿接到西院来,从此直到粲儿“生下”孩子,韦某不得进西院半步。韦某同意了,又去找粲儿相商,粲儿装模作样思索了一阵子说:“也好,也好。男儿生产,本来就是骇人听闻的事情,我住进西院后,一旦临盆,对外就说孩子是阿紫生的,这样也可以避免将来物议对孩子不利。”韦某拍掌称善,将粲儿移居于西院,自己遵守承诺,不进西院半步,独宿外厢。

“一夕,传言粲儿腹痛大作”,韦某连忙叫来早已被阿紫和粲儿收买的稳婆负责接生。“而呱呱一声,房内诞麟儿矣。”因为粲儿无乳,韦某就让阿紫以米汁喂之。阿紫自然是母乳喂养,屋子里虽然每天乳香喷滥,但毫无育儿经验的韦某却全无察觉。孩子偶有微恙,阿紫必令心腹婢女抱入闺中,百方调护,韦某觉得阿紫不妒,连赞其贤惠。不久后,韦某以淫欲无节而病死,粲儿与阿紫竟成夫妇,“收其遗产,迁居冠盖里,称富室焉”。

二、兔儿爷:可以亵玩的目标

粲儿与阿紫“鸠占鹊巢”,虽然与很多易仆为主的故事相类,但读起来却没有那么可恶,反而给人一种滑稽的感觉,大抵除了觉得韦某脑残之外,还有就是粲儿这样的角色,在世人的眼中只是个玩物罢了——就像“兔儿爷”一样,无论怎样的披甲戴盔,坐狮乘虎,说到底也只是一种玩具。中国百姓自古就是“多神论”者,给玩具选样儿,也要防着触犯到哪路神仙,兔子既没有毒蛇猛兽的可怖,也没有狐狸刺猬这些“家仙儿”们的诡异,性格温顺、模样温婉,便成为了可以亵玩的目标。

史料中最早的“兔儿爷”的记录,见诸纪晓岚的先人纪坤(明末学者)在《花王阁剩稿》中的记载:“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拜之。”到了清代,“兔儿爷”逐渐成为“中秋节指定儿童玩具”。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清晰地记录了当时中秋节“兔儿爷”热卖的情形:“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千奇百状,集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帝京岁时纪胜笺补》中亦云:“街上及东西庙会,东安市场皆有卖泥兔者,曰‘兔儿爷’,堆金立粉,大小不同,然极为精工。乾隆年间的诗人杨米人在《都门竹枝词》中有云:“团圆果共枕头瓜,香蜡庭前敬月华。月饼高堆尖宝塔,家家都供兔儿爷。”亦是描绘此景的名诗。

《燕京岁时记》

到民国时期,此风不减反增,尤以京城为盛。一过七月十五,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得极为热闹,摊前簇拥着孩子们。但最集中的销售地点还是花市大街,这里零整批发,品样俱全。北京文化学者张善培先生回忆:“我年少时每逢中秋节都要随母亲到西花市大街挑选、购买兔儿爷,摊子都呈阶梯式摆满兔儿爷,最大的三尺左右,最小的一两寸。货架子上的兔儿爷一层比一层小,色彩缤纷,非常好看。”兔儿爷是由胶泥放入模子里制作的,不论大小,一律是三瓣嘴,支棱着两只长耳朵,人形兔脸,脸上描眉,油粉有红有白,身上全披绿袍或红袍,顶盔束甲,插旌旗,骑狮虎,犹如将军一般威风凛凛——目前在市场上最多见的,也正是这个造型的兔儿爷,但很少有人知道,兔儿爷最初并不是这副模样的。

常见的兔儿爷造型

据著名戏曲作家翁偶虹先生考证,最早的兔儿爷更像是一个牵线木偶:“白垩其身,人立环臂,臂有提线,牵线则双臂上下移动,形如捣药。”到了光绪年间,有两个看守太庙的旗籍差役,失名而存姓,一个叫“讷子”,一个叫“塔子”,借供职清闲之便,用太庙里的黏土,融制胶泥,仿照戏曲里的扎靠扮相,塑制成金甲红袍的兔儿爷,利市三倍,从此成为市场的“主流”。

如果说这种兔儿爷可以通称为“戏装兔儿爷”的话,那么后来还发展出过各种各样反映日常生活的兔儿爷:虽是长耳兔首,但已经完全市民化,衣服穿着,俱作时装,体态神情,酷肖生活,什么卖油的卖菜的剃头的算命的……甚至还出现了“兔儿奶奶”,跟兔儿爷的区别,是在兔首之上,塑上“两把抓”之类的妇女发型,造型也更有女性风范:什么抱小孩的洗衣服的买菜的纳鞋底子的,极尽生活情趣。孩子们最喜欢一种肘关节和下颌能活动的、俗称“吧嗒嘴”的兔儿爷,把玩起来真跟吃草的小兔子似的。

三、兔体:昔日优伶成将军

由于旧时京剧,旦角多为男扮,所以那些喜好男色者也常常以优伶为狎邪的目标,一面玩弄之,一面侮辱之,比如用“相公”甚或“兔子”之名,对他们极尽辱蔑之能事。旧社会,演员的社会地位很低,想混一碗饭吃,只能忍气吞声,在一次次“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吟诵中,埋葬了自己所剩无多的尊严——不过,在清人吴炽昌的《客窗闲话》中,却依然可见其内心恪守的道德和信义。

《客窗闲话》

“浙人章生,在闽游幕,应台湾县之聘,司征收。”于是章生前往台湾,同事们欺负他木讷,给了他一座僻静的旧楼居住。章生年已六旬,喜欢老庄之学,倒乐得个清净,“遂启关粪除,以安卧榻于层楼之下”。半年以后,“时值中秋,天朗气清,是夜设几席于院落,樽酒盘飧,将欲独酌”,有位自称无真叟的老人来与他对饮,聊得甚是投机,从此成为好友。

当时的台湾官员喜欢酬神演剧,每次都请来数十位优伶,他们看哪位幕席得官老爷的宠,都竞相谄媚之。幕席都嬖宠那些年龄小的优伶,有位名叫亚禄的,年龄稍大一些,所以无人理会。无真叟暗中劝章生结纳亚禄,章生从之,经常送亚禄一些礼物,“禄竟与诸稚伶争胜,有过之无不及,禄感章生甚”。不久之后无真叟向章生告别,说要到西湖去终老,临别前送给章生一张绍兴酒商贩酒的“执照”(酒票),章生虽然不明究竟,但还是收下了。

不久之后,台湾爆发林爽文起义,半月之内,连克彰化、凤山等数城,章生在逃难途中被义军抓住,献俘堂下。林爽文对他一番审讯后说:“你不是本地人,定是官府中人,伪装而潜逃!”说完喝令将他拖出去斩首。

“左右应声如雷,方欲趋缚”,突然林爽文身后有位年轻而俊俏的将领闪身跪在他面前说:“大王不要错斩了好人,这位长者姓章,与我是旧识,他实乃浙江来台从事贸易的商人,因为被官军欠了钱,困守于此。”林爽文命令搜身,果然在章生身上索得一纸酒票。林爽文相信了,下令释放。章生已经吓得迷迷糊糊,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救了他,由于战乱,一时间无处可去,就暂居军营内。这一天突然听到有人喊:“亚将军来阅兵了!”卒伍皆跪迎,章生亦随跪,见骑从如云,马上坐一年少将军,戎装而妩媚,见到章生,让人将他请到营帐之内问:“章先生还记得亚禄吗?”章生这时才发现这位“亚将军”竟是旧识,不由得喜出望外。亚禄说自己跟林爽文是老朋友了,他起义后一直追随,所以上次才救下章生,“禄受先生惠,欲图报者久矣,今两遇先生,始得伸禄之愿,亦属天幸,请先生居禄帐下,觅便遣送”。之后将他送回福建,帮他彻底躲避了战火。

吴炽昌对此事感慨道:“章生之所交者,兔也,兽其体而人其心,故藉以免于大难。”话里话外,对亚禄之类的优伶依然是“非人化”……时至今日,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性取向的不同更呈现出一种包容的态度,纵使是不喜欢同性恋者,也不赞同对他们“污名化”,百年后的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人是兽,终于从“观其体”到“察其心”,这绝对是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