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生于1968年电影(生于1968年)

生于1968年电影(生于1968年)

曾惊艳一个时代,今年龄大了,有人整成鞋拔子脸,有人卖二手服装

在娱乐圈,颜值对于许多女明星来说,是赖以生存的武器,没有了漂亮的容颜,就等于没了安身立命的资本。

可颜值这东西,往往和年龄挂钩,哪怕年轻的时候再倾国倾城,在时间的摧残下,谁都不能永保璀璨。

不过,也有不少女星,无论在什么年龄段都能大红大紫,靠的可并非颜值,她们有的经商,有的靠演技,变身圈里的“钉子户”。

今天,皮哥就带大家看一看,内地港台40岁+的19位大龄女艺人现状,她们都曾惊艳一个时代。

岁月不饶人,面对岁月摧残,在这19位女艺人,不同的“活法”里,我们或许能找到过好人生后半程的“秘密”。

01、龚雪

龚雪1953年生,80年代的龚雪美貌沁人心脾,是内地为数不多的清纯玉女。

龚雪颜值相当能打,可以跟任何一位巅峰港星较量。

她演过《祭红》、《好事多磨》等作品,龚雪在电影中扮相清丽,给观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中国80年代的白月光。

可人红经不住造谣,80年代中期,有人造谣她参与了一起流氓犯罪团伙案,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龚雪参与其中,但众口铄金,龚雪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于1986年远渡重洋去往美国,一代美人就此息影。

后来虽然有人为龚雪平反,但那时她已经在美国安家。

2006年,龚雪与丈夫回国,退出娱乐圈默默生活,并成为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

虽然一生坎坷,但是龚雪很少抱怨生命的不公,曾经颜值逆天的她也从未整容,而是选择自然衰老。

如今已经69岁的龚雪,在镜头下依旧得体优雅,笑起来还有当年模样。

02、高圆圆

高圆圆生于1979年,现年43岁,高圆圆长相清丽,很有中国古典美人的范儿。她大火起来也是因为参演了剧版《倚天屠龙记》。

高圆圆饰演的周芷若成为一代经典,与周海媚版分庭抗礼不分上下。

2013年高圆圆出演的都市情感剧《咱们结婚吧》,再次创造了收视神话。因为这部剧,高圆圆也获得第十八届北京影视春燕奖最佳女主角奖。

该剧的国民度让高圆圆有了“国民媳妇儿”的称呼,也让她具有了现代都市中国女性的知性美感。

如今43岁的高圆圆虽然不是大红大紫,但依旧活跃在影视一线。她与张鲁一的《完美伴侣》也刚在湖南台热播。

很多网友也会经常议论高圆圆的脸有没有经过“人工干预”。

在之前的一场直播活动中,高圆圆回答了这个问题,大方承认自己有打美白针和瘦脸针,但是也没做过“大手术”。

从照片生图来看,虽然高圆圆已经40多岁,但五官依然精致,采访中如果不说年龄,看起来也就三十上下,时不时还要秀个恩爱。

03、袁泉

袁泉生于1977年,现年45岁。

虽然没有十分惊艳的容貌,但袁泉是那种越看越美的女孩儿。

完全的一双大眼睛十分灵动。也是中生代女星里演技最好的演员之一。

她曾三次斩获金鸡百花奖最佳女配,一次提名金马奖影后。近些年在《中国机长》《中国医生》里都有十分出色的发挥。

四十多岁的袁泉似乎并没有容貌焦虑,虽然前段时间生病脸颊凹陷,但丽人模样还在。

对比袁泉读大学时在北京街头的骑车视频,能发现她的五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一直都是“原装”。

在谈到40岁+的年纪时,袁泉也表示并不认为永远18岁或20岁就是有魅力的,反而觉得我这个年龄阶段才是能给予别人并成全自己的,“我很享受自己的40岁。”

对于新年龄段的表演,她也表示不会勉强,什么年龄就演什么样的角色。

04、刘晓庆

刘晓庆出生于1952年,如今已经70岁了。

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是她依旧活得自信,从容且潇洒。

刘晓庆的演艺生涯开始于1975年的《南海长城》,《神秘的大佛》《瞧这一家子》《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等影片。

大家可能不知道,她还是春晚第一位女主持人。

如今的刘晓庆已经渐渐淡出荧幕,开始活跃于各种综艺节目,

不过,就近照来看,刘晓庆的容貌变化有点大。

70岁的刘晓庆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变了样子,耳垂很长,接到了下颌,尤其笑起来,脸上也有僵硬感。

细看嘴巴还有点歪,让人多了几分不适。

05、陈红

陈红生于1968年,现年54岁。现在的观众认识陈红,更多是因为她是陈凯歌的妻子。

可大家不知道,陈红可是当年惊艳了时光的美女。

陈红毕业于上戏,参演过1991年版《三国演义》,并在剧中饰演貂蝉。

1996年与陈凯歌在美国注册结婚后,陈红开始转入幕后,主要作为电影的制片人。

比如《无极》《梅兰芳》《赵氏孤儿》等,都是陈红担任总制片人。

上一次陈红活跃于荧幕上还是三年前,如今不再抛头露面,想必也是陈红想要的生活吧。

如今的陈红素颜看上去有些许老态,尤其肤色暗黄,与年轻时不可同日而语。

但通过照片我们也能分辨出,她的脸庞、眉眼基本上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她,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虽然整体脸部略丰腴了些,但举手投足依旧透着优雅,尤其和陈凯歌走在一起的时候,显得十分自信。

06、陶慧敏

陶慧敏生于1966年,现年56周岁。

她是中国内地女演员,也是国家一级演员。那个时代的女演员,颜值都很高,长得也都很有辨识度,陶慧敏就是其中之一。

1989年,陶慧敏因参演《杨乃武与小白菜》出名,之后出演过《有你才幸福》《家宴》等。

大家对她最熟悉的,应该是1989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电影版的陶慧敏,电视剧版的陈晓旭,这是当时扮演林黛玉最合适的两位演员。

今天的陶慧敏已经渐渐淡出银幕,要么出演一些小配角,要么作为电视电影奖的评委,事业也干得风生水起。

虽然上了年纪,面部开始圆润,但陶慧敏看起来依旧贵气,不管是笑还是说话表情都十分自然,也非常亲切,透着普通人没有的气质。

这也是女明星自然老去的最好状态吧。

07、石兰

石兰生于1967年,现年55周岁。说起石兰,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秦时明月》中的角色,那皮哥要说的则是这位中国内地女演员。

1992年是石兰演艺事业的高峰,这一年她参演了导演周晓文的两部电影《青春无悔》和《青春冲动》,一时间名声大噪。

她和张丰毅在海边戏水的镜头,至今还是影史经典镜头之一。

可之后石兰出演的《大鸿米店》却成了禁片,这对石兰的名声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让她逐渐被主流演艺圈边缘化。

如今的石兰已经很久没有新作品了,网上也鲜有她的消息。

上次出现在荧幕上还是九年之前,如今的石兰做做慈善,偶尔走走秀。

看得出,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但石兰的身材依旧保持得很好,脸上也时常挂着自信的微笑,想必她的生活也很如意吧。

不过在剧照中,依旧可以看到石兰面部的些许不协调,尤其鼻梁高挺,眼窝深陷,颇有西方人的特点。

08、蔡明

蔡明生于1961年,如今已经61岁了。她1973年被导演谢铁骊选中,并在影片《海霞》饰演童年海霞而出道。

蔡明留在银幕上最经典的角色,就是《闲人马大姐》中的马大姐。

多数观众喜欢蔡明,都是因为她在春晚的小品。

最早的时候搭档郭达,之后又搭档潘长江。蔡明在春晚上的人设,一般都是毒舌老太太。

今年的春晚没有看到蔡明的身影,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蔡明不受欢迎,她主演的情景喜剧《家和万事兴》目前就正在热播。

不过在吐槽大会中,蔡明依旧肉眼可见地老了,而且面部看起来非常臃肿和松弛,没有了当年的灵光。

脸上的苹果肌也有些许僵硬感,应该是美容或化妆过度所致,看起来十分不自然。

09、杨雪

杨雪生于1978年,现年44岁。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99级,是正儿八经的科班演员。

有的人认识杨雪,是从《蝴蝶飞飞》里的钟小印,但更多的人认识她,是从《小鱼儿与花无缺》中的江玉燕。

杨雪不是那种大红大紫的演员,在2006年到2012年这7年间,杨雪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红色黎明》、《新圆月弯刀》、《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等都诞生在这几年。

可惜这之后,杨雪就再也没有什么具有知名度的作品了。近些年,她大多出现在综艺和网剧中,距离上一部正经作品,已经过去4年了。

44岁显然不是一个女星沉沦的年纪,不过在曝光的自拍中,杨雪的面部已经开始僵硬,而且鼻子和眉眼都有人工痕迹,原来一个很有辨识度的自然美女,现在也在向着人造美女的方向发展。

欧式双眼皮,高鼻梁,大鼻头,嘟嘟唇,要是不仔细看,还以为这是郭美美呢。

10、颜丙燕

袁炳燕生于1972年,现年50岁。她祖籍山东曲阜,是孔子四大弟子之一颜回的后裔。

1983年,11岁的颜丙燕考入北京歌舞团,后于1994年出道,1997年因出演电视剧《红十字方队》被观众熟知。

颜炳燕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是那种演技不外露的低调女星。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她的名字没什么反应。但是只要看到她的脸,脑海里就涌现出许多经典角色。

最近出现在银幕上,是热播剧《对手》中的段迎九,观众评价颜丙燕是“教科书般的演技”。

显然颜丙燕在坦然接受自己的自然衰老,而段迎九也是全然没有“偶像包袱”的角色。

虽然看上去有点老态,但老得精致,老得飒气。

11、林芳兵

林芳斌生于1965年,现年57岁。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是那个年代颜值最高的女星之一。

林芳斌的长相很有特点,秀外慧中,有点婴儿肥,有一种天然的东方美感。

她绝美的长相也被导演看中并出演1991年版《唐明皇》中的杨贵妃。

人们每每谈起杨贵妃,第一个想到的是周洁,第二个想到的就是林芳兵。

只可惜,杨贵妃成了林芳斌的生涯巅峰,2000年后,她就鲜有代表作品问世了。

如今,淡出了影视圈,但从她的社交平台可以看到,她写诗、作画样样精通,生活很是滋润。

在林芳兵发布的近照中,她打扮时尚新潮,脸部表情却很僵硬,似乎在努力告诉我们,自信的女人才最美。

12、奚美娟

奚美娟1955年生,现年67岁。1973年,还在乡下插队的奚美娟阴差阳错地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之后被分到人民艺术剧院,开始了演艺生涯。

我们这一代观众看到的更多是奚美娟年老后的模样,其实她年轻的时候也特别漂亮。

经过这么多年的打磨,奚美娟早已成了中国老一辈女演员中演技最好的那一波儿。

各种电视剧中,她经常以母亲、婆婆等角色出现。从1997年开始,奚美娟一直保持着高产状态,几乎每年都有一部戏。

戏外,奚美娟也一直做着对演技的研究和对人生的规划。

如今她已经是国家一级演员,还是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另外还兼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上海文联主席团主席、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身份。

颜值上奚美娟没有任何顾虑,坦然接受自己年纪大了的事实,演起奶奶辈角色毫不忌惮。

任谁说起来,这样的女星都让人尊敬。

13、关之琳

关之琳生于1962年现年60岁。关之琳想必皮哥不用多说,大家都很熟悉。

毕竟那个时代的香港女星,都是惊艳世界的存在。

香港电影大火的时候,关之琳既是龙女郎,又是星女郎。她最早出演过成龙的《龙兄虎弟》和《A计划续集》。

之后又和刘德华出演过《群龙夺宝》和《最佳损友闯情关》。而后星爷的《整蛊专家》,李连杰的《黄飞鸿》,张国荣的《花田喜事》,梁朝伟的《新仙鹤神针》,梁家辉的《狂野生死恋》,金城武的《冒险王》……

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天王巨星,都跟关之琳有过合作。读懂关之琳,你就读懂了香港电影的发展史。

只可惜2010年,关之琳宣布正式息影,一代女神就此陨落,只留下江湖关于她颜值的传说。

其实关之琳除了表演事业外,还有诸多产业,比如彩妆,房地产,投资理财等等。

所以即便她宣布不再拍电影,生活也会过得有声有色。

之前网上晒出过关之琳参加活动的照片,可以看出现在的她比以前已经圆润了不少,没有了往日的风情。

不过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关之琳活得恣意潇洒,老得怡然自得,气质依旧出众。

14、邱淑贞

邱淑贞生于1968年,现年54岁。邱淑贞也是香港电影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在不久前,皮哥还重温了邱淑贞版的《倚天屠龙记》。

红衣邱淑贞发牌,是香港电影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瞬间之一。而出演《赌神2》的时候,其实已经到了邱淑珍的演艺生涯后期。

邱淑贞以性感著称,所以她的电影里有几部是尺度比较大的,这也造成了邱淑贞演艺生涯的一些争议。

但是瑕不掩瑜,每每提起邱淑贞,我们都能想到那个香港电影风生水起的黄金时代。

邱淑贞于2015年宣布息影,虽然跟王晶有过一段情感纠葛,但好在邱淑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嫁给富豪沈嘉伟,生下3个女儿。

如今她的三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54岁的邱淑珍也可以开始享受天伦之乐了。

邱淑贞之前被人拍到,54岁的她眉眼间还有几分年轻时候的气息,虽然岁月催人老,但对邱淑贞来说,岁月还是很温柔的。

15、萧蔷

萧蔷生于1968年,现年54岁。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女演员。

萧蔷的演艺生涯是从平面女模特开始的,1990年以《双飞雁》出道,大陆观众最熟悉她的角色应该是《小李飞刀》中的林诗音。

2000年以后,萧蔷的演艺事业在两岸之间横跳,很少有脍炙人口的作品。

2016年,在出演完爱情喜剧电影《爱上处女座》后,就渐渐淡出了银幕。

萧蔷年轻的时候被称为台湾第一美女,如今沦落到无戏可演的地步,令人唏嘘。

有路人拍到萧蔷的状态,目前也大不如前。而萧蔷目前的主要事业,则是参与网络直播和带货,成了网红。

如今面部有些许人工痕迹的萧蔷,带起货来能说会道,但与一般明星卖货不同的是,萧蔷卖的都是自己的二手衣,也算是另辟蹊径了。

16、郑裕玲

郑裕玲1957年生,现年65岁。中国香港地区女演员,香港佳艺电视台艺训班出身。

郑裕玲最开始是个主持人,1978年,与游天龙合作,在电视剧《金刀情侠》中饰演丁灵琳,也是郑裕玲首次出演女主角。

之后郑裕玲与成龙,刘德华,任达华,周润发等香港巨星均有合作,80年代到90年代是郑裕玲的事业巅峰期,这10年间她经典作品无数,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1988年凭借《月亮星星太阳》夺得第25届金马奖最佳女主角。1991年,凭借《表姐,你好嘢!》获得第1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形象清纯,古灵精怪,演技很好,颇受观众喜爱。但在1994年与张国荣合作后,事业便进入下降期。

2002年之后,郑裕玲便很少出现在荧幕中了。

我们对她的印象,也停留在了90年代的香港。

因为感情的失败,如今的郑裕玲65岁还孑然一身,膝下没有任何子女,不过看得出郑裕玲对老去十分坦然,她面容清瘦,笑起来仿佛还有曾经大眼美女的样子。

17、杨丽菁

杨丽菁1968年生,现在54岁。是中国台湾地区女演员、舞蹈家、瑜伽老师。

杨丽菁小时候没想过做演员,而是立志成为一个舞蹈家。

但80年代因为功夫女侠杨紫琼结婚,香港急需找一个打女,于是找到了只有17岁的杨丽菁。

出道后杨丽菁演过不少影视作品,其中最为观众熟悉的应该是2000年的《铁齿铜牙纪晓岚》。

剧中,杨丽菁饰演莫愁,深得观众喜爱。

之后杨丽菁还演过不少作品,但都籍籍无名。2018年后,她便渐渐淡出影坛。

上了年纪的杨丽菁谈起了恋爱,与小13岁的男友拍拖曾被拍到。

如今的杨丽菁也因为整容饱受争议,然后对外展示过自己颜值原装的鉴定报告。

同时在社交媒体上,杨丽菁也会发一些自己做瑜伽的照片。

不过从面部状态看,这个标准的网红脸,应该是再造过无疑了。

把她和杨雪、林芳兵放在一起,你能认得出谁是谁吗?

18、邵音音

邵音音,1950年生,现年72周岁,香港女演员。

邵音音早年是学护士出身,之后在夜总会唱过歌,1972年开始演出电影。

她早年颜值很高,但因为出演三级片而备受争议,之后还曾被封杀。

1995年之后,邵音音角色就大都是配角了,2007年, 她凭借《野·良犬》还拿过第2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

只可惜这座金像奖没有为她带来演艺生涯的第二春,之后邵音音就渐渐淡出了银幕。

如今已经70周岁的邵音音,还因为整容风波而频频登上热搜。

虽然了解她的身世,都知道她是个苦命的女人,但邵音音这个整容实属夸张,随着年纪变大,整张脸开始完全垮塌。

整容会上瘾,今天71岁的邵音音,脸像鞋拔子,远远看起来甚至有点让人害怕。

19、陈德容

陈德容1974年生,现年48岁,是中国台湾地区的女演员和歌手。

陈德荣由于长相姣好,15岁的时候就被琼瑶看中,可当时的她还太小,不能拍戏。

于是琼瑶先把她签了下来,想等到陈德容18岁再找她。

1992年,陈德容与周星驰合作了《鹿鼎记》,在片中饰演小双儿。之后她出演的首部电视剧《梅花烙》首播。

我们最为熟悉的,应该是陈德容在任贤齐版《笑傲江湖》中扮演的岳灵珊小师妹。

在之后的十年间,陈德容作品颇丰,演绎了不少经典角色。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12月,陈德容参加浙江卫视演技竞演类励志综艺《我就是演员第三季》,之后却宣布退出竞演。

如今才48岁的陈德容,远没有走到职业生涯末端,颜值上,陈德容保持得很好。

除了皱纹和法令纹,几乎看不出其他痕迹。

19位大龄女星,皮哥就为大家盘点到这。

时光是残酷的,人不可能永远20岁,但永远有人在20岁,面对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需要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份坦然。

谁都无法对抗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规划运营好自己的人生。

希望等我们年过半百,还可以笑对人生中的一切,接受自己的老去,也接受只属于自己的独特人生。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蜉蝣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留坝天选的幸运儿,凡是1968年6月8日出生的人

#记录我的2023#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被幸运之神眷顾的人。虽然他们自己不刻意,有可能根本不知道。比如生日是1968年6月8日的人。如果你们恰好来到了陕西汉中留坝,那么恭喜你赶快去张良庙,紫柏山景区吧!不但门票全免,连紫柏山的索道费都可以凭身份证全免。

紫柏山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汉中市北部的

留坝县境内,距离留坝县城15公里左右。紫柏山特有的天坑及天坑上的草场,被称

为“亚洲第一天坦群落”。素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紫柏归来不看草的美誉。

紫柏山纯属天然原始风光。夏季风光绮丽,气候适宜,既使中伏天气,气温仍保持在15℃一29℃左右,让人完全摆脱了对空调的依赖。天然的森林草场植被,释放出巨量的清新氧气,号称天然氧吧!

网图侵删

网图侵删

夏季暑假时,携家人于山脚下租一民宿,白天去山上各景区游历,在山口吹风烧烤,夜晚在民宿院中沏一壶留坝银杏茶,吃着当地特产黑木耳炒肉,观音凉粉,土豆糍粑,干土豆片炒腊肉···真是惬意极了。返程时,再带上留坝特产优质土蜂蜜和当地产西洋参,羊肚菌等,馈赠亲友,也是倍有面子。

网图侵删

革命委员会的来龙去脉

文/水新营

革命委员会广为人知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各级政权的组织形式。实际上,革命委员会这种组织形式不仅为“文化大革命”期间所独有,它也是舶来品,而且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广为建立的一种组织形式。本文结合各种史料,披露革命委员会的来龙去脉。

战争年代成立的革命委员会

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来源于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期间,各地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在逮捕嫌疑犯等方面拥有很大的权力。俄国十月革命时期,也有类似的组织,布尔什维克为直接准备和进行武装起义,成立的指挥机关称军事革命委员会。

大革命时期,广州革命政府也成立过革命委员会。1924年10月,“双十”惨案发生后,孙中山立即成立了镇压广州商团叛乱的革命委员会,亲自担任会长,委派廖仲恺、谭平山等人为全权委员,鲍罗廷为顾问。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起义部队一开始并没有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和建立工农政权,而是继续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帜和采取国民革命军的番号。起义胜利后,立即成立了一个集政权、党权、军权于一身的最高领导机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并推举宋庆龄、邓演达等七人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在潮州和汕头等地也建立了政权,先后成立了潮安(今潮州)革命委员会、汕头革命委员会。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主张。随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组织形式开始由农民协会等形式向苏维埃政权转变。井冈山、广州等地的党组织,先后领导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个过程也是相当地复杂,在不少地方,经常是革命委员会和苏维埃政权的组织形式并存。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工农政权机构中,最早以革命委员会命名的县级红色政权是广东省仁化县革命委员会。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仁化县在全县召开各区、乡代表会议的基础上,于1928年2月10日成立仁化县革命委员会。

在当时斗争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仁化县革命委员会实际上起到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后来改选仍然沿用仁化县革命委员会名称,一直持续数年。中共仁化县委书记阮啸仙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并在会上作了关于仁化建立革命政权的经验的发言。他的发言受到大会的高度重视,后经修改整理,形成了大会的重要文件。1928年 7月,中共六大通过了《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决议案》对涉及苏维埃政权问题的阐述与阮啸仙在仁化建立革命委员会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十分相似。

◆阮啸仙

中共六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在正式的代表会议(苏维埃)未组织以前,最初的政权形式是临时的,即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是临时政府,‘代表会议’(苏维埃)是正式政府。革命委员会仿佛是‘代表会议’的筹备司令,他应当立即筹备召集‘代表会议’;代表会议的成立大会,就是正式政府宣告成立。”

1929年12月,中共中央明确规定:“朱毛红军应发动群众斗争,帮助其建立各地苏维埃政权,并准备联合各地工农团体代表及士兵代表会议成立三省边界工农革命委员会,以(为)各地苏维埃政权及红军公开的指挥机关。”

1930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发出《红色区域最高的军事政治指导机关(工农革命委员会)之产生与运用》通知,规定“目前过渡时期的最高级工农革命委员会,不仅是红色区域的最高级政权组织而且要成为战争区域军事政治党务的集中指导机关”。“这一组织在红色区域战区地域有指挥一切的权限,成为一个各种工作系统的最高级动员机关”。

1930年8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湖南浏阳正式组建,成立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毛泽东担任总前委书记。同时,根据中央通知,宣告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这个工农革命委员会统一指挥红军和地方政权,成为“红色区域的军事政治指导机关”,是向“最高级政权组织”全国苏维埃的过渡形式。

◆湘鄂川黔革命委员会旧址。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红色根据地政权也是多种形式并存。有称革命委员会的,也有称苏维埃政府的。比如在鄂豫皖苏区,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前,先后建立了霍山县苏维埃政府、六安县革命委员会、英霍边区苏维埃政府、潜山县革命委员会等多个县级革命政权。

一些红色根据地是按照党的六大通过的《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要求逐步推进红色政权建设。如在陕甘边区,实行了由临时红色政权——革命委员会到正式苏维埃政府逐步发展的方针,最终于1934年11月正式成立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习仲勋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

还有一些红色根据地像广东仁化那样,一直沿用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红2、6军团在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于1934年11月成立了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但一直没有成立苏维埃政权,革命委员会的组织形式一直持续到1936年2月。

“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革命委员会

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了冠名为革命委员会(一般简称革委会)的政权机关,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对一些国家机关出现机构庞杂并产生诸多官僚主义作风的现象,毛泽东很不满意。随着形势的发展,他也深入思考发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且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毛泽东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在1966年5月被称为北京大学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贴出后,毛泽东曾设想仿照巴黎公社的形式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造。8月4日,他说过这样的话:“过去有个巴黎公社宣言。北大的大字报,是20世纪60年代的巴黎公社宣言——北京公社宣言。”毛泽东设想,“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就是预示着要成立一个“北京公社”,就是要改变旧的政权形式。而新的政权形式,就如同巴黎公社。

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等的策划下,以王洪文为首的“工总司”等造反组织掀起了所谓的“一月风暴”,夺取了中共上海市委和市人委的领导权。在上海“一月风暴”的带动下,夺权之风迅速刮向全国。夺权以后,新产生的政权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是亟需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上海夺权以后,张春桥把筹建上海市领导机构的情况报告了陈伯达。陈伯达在听取汇报的同时,向张春桥透露:毛泽东正在考虑建立北京人民公社的名单等事宜。张春桥得知此消息后,提议把新建立的上海市领导机构叫作“上海人民公社”,得到上海造反派头头们的赞同。2月5日,上海人民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1967年2月23日,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成立。

2月12日,毛泽东专门召见了张春桥、姚文元、王力、戚本禹等人。谈到上海一月夺权后宣布成立“上海人民公社”一事,说:“人民公社这样的大事,你们不拿出来,不讨论,别的大事,也不讨论。上海人民公社的消息,一直压着没有发表(指《人民日报》没有转载),如果已发表,各地都叫人民公社了,那党政军还要不要?一切都管?”“各地都叫人民公社,势必冲击中央,那就要改国号了,改政体,叫中华人民公社。”“上海公社还是改过来,还是叫革命委员会好。”

毛泽东之所以对“革命委员会”情有独钟,应该说有两个因素:一是对战争年代的革命委员会的怀恋,他在1930年夏就曾担任过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二是现实的考量,在发动“文化大革命”后,不少学校、工厂等单位已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或革命委员会之类的组织,中央也给予了认可。如北京大学于1966年夏就成立了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作为校领导机构。

2月23日,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上海人民公社”改称为“上海市革命委员会”。3月23日,“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改称“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继上海市、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之后,截止到1968年9月5日,除台湾省之外,当时全国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成立了革命委员会,被称为是“全国山河一片红”。革命委员会完全取代了“文化大革命”前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职能,掌握了以前由党委和政府掌握的一切权力。随后,省以下各级组织,从市、县、公社到学校、工厂,乃至车间、街道都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1968年3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革命委员会的基本经验有三条:一条是有革命干部的代表,一条是有军队的代表,一条是有革命群众的代表,实现了革命的三结合。”革命委员会这种“三结合”的临时权力机构,在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时期,“三结合”的情况有所不同。

◆上海人民公社成立时的宣传标语。

军队干部在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之初,占据支配地位。根据1967年3月中央军委作出的《关于集中力量执行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任务的决定》(简称“三支两军”决定),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280余万名指战员担负这项任务。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军队干部在各级革命委员会任职。据统计,在全国最初成立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革命委员会中,其中军队干部担任革命委员会主任的有21个。

在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的同时,中央国家机关革命委员会的设立也摆上日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70年6月7日,国务院提出《关于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报告》。经毛泽东同意,中央后来转发了这个报告。在建立革命委员会的过程中,除一些仍保留的部委外,有一些部委进行合并,成立一个新的部级机构并建立革命委员会。由于周恩来的坚持,国务院极个别部委没有设立革命委员会,如外交部、国务院办公室、国务院文化组、国务院科教组。周恩来认为,这些机构不能叫革命委员会,不然会妨碍这些机构行使职能。

从中央和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情况看,非常强调组织机构的所谓“革命化”和“精兵简政”。革命委员会成立过程中,对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精简。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合并为27个,暂定编制为原有的18%。国家计委的工作人员由原来的5000多人减少为600多人;大多数省级革命委员会成立时,下面设若干个组,全部工作人员只有150~200人。各级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这样不切实际的人员和机构精简,在工作中根本无法应付实际需要,很快就又开始增设机构,增加工作人员。

◆柳河“五七”干校大门。

1968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经验》一文,并在“编者按”中发表毛泽东的批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此后,全国各地的党政机关都纷纷响应号召,在农村办起众多的“五七”干校。“五七”干校成为接纳和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和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中央要不要建立统一的革命委员会来代替国务院的问题,毛泽东一直很慎重。当全国各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建立了革命委员会、实现“全国山河一片红”时,1968年9月15日,中央文革碰头会建议在即将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上推选“中央革命委员会”,在党的九大前作为党和国家的临时最高权力机关,并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考虑的是,中央最高国家权力机构不能轻易改名,这不仅涉及到国家承认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政体的稳定问题。9月20日,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上批示:“我认为暂时不宜成立中央革命委员会。”在中央各部级领导机关大都建立革命委员会后,林彪、江青等又先后向毛泽东建议成立“中央革命委员会”,被毛泽东再次否定。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规定:“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这样,就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革命委员会这一政权组织形式确立了下来。

革命委员会的终结

中共九大以后,随着各级党组织的逐步恢复和“三支两军”人员陆续撤回部队,革命委员会的职权范围开始缩小,并随着形势的发展,逐渐走向终结。

1969年4月,中共九大提出整党和建党。在此之前,一些较早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属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逐步恢复党的组织生活,并在革命委员会内部成立“党的核心小组”,决定重大问题。1967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发出《关于已经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的单位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的批示》。12月2日,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组将《关于整顿、恢复、重建党的组织的意见和问题》下发各地征求意见。文件建议在革命委员会中要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基层成立支部和小组,来实施党的组织领导。

1970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的通知》,提出要陆续召开地方党的代表大会,产生新的党委。截止到1971年8月,地方各省级新党委先后成立。新成立的各级党委没有另设办事机构,革命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基本上就是党委的办事机构。新党委和原来的革命委员会多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各级党委会的第一书记基本上都兼任同级革命委员会的主任。资料显示,当时(统计时间为1971年8月)除台湾之外的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委第一书记兼省革命委员会主任。

各级党组织逐步恢复以后,革命委员会不再是党政合一的混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开始向“文化大革命”前的政府机构性质过渡。

1972年8月21日,经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征询对三支两军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并附《关于三支两军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此后,参加到革命委员会的军队代表除少数干部转业留在地方,大部分陆续撤回部队。

随着“三支两军”人员撤回部队,到党的十大召开时,一大批遭到迫害的老干部先后被解放出来,并陆续回到领导岗位。在老干部恢复工作的同时,“文化大革命”前党领导的各种群众组织也开始逐渐得到恢复。1973年元旦,《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发表《新年献词》,强调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并提出工会、共青团及妇女组织,应当经过整顿逐步健全起来。随后,工会、共青团及妇联等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取消或中止活动的各种群众组织,逐渐得以恢复和健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化大革命”前的领导体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恢复。革命委员会作为非常时期的一种临时性政权机关,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77年6月20日到7月7日,中国科学院负责人方毅主持召开了中科院工作会议。会议全面落实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对全国科技战线的拨乱反正产生了重大影响。会议决定取消院、所两级革命委员会,这个做法在全国起了带头作用。当时,有人对取消革命委员会有不同意见,说“革命委员会好”是毛主席提出来的,而且全国各地、各部门、各单位都有革命委员会,中科院带头取消是否合适?在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下,方毅的态度非常明确,说:“革命委员会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现在情况变了,那就取消好了。”

◆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

1978年2月26日至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各级各类革命委员会的设置作出明确的规定:各级革命委员会是我国的地方政权机构;要按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接班人五项条件和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改选各级革命委员会。年内,全国的省辖市、自治州、县和公社,都要分别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好新的革命委员会。地区一级是省的派出机构,不设革命委员会。工厂、生产大队、学校、商店以及机关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除了实行政企合一的厂矿企业以外,都不是一级政权,都不再设立革命委员会,而应分别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大队长、校长、经理等的分工负责制。上述规定实际上是把国家的政权形式同各基层单位领导机构的组织形式区别开来,为后来最终撤销革命委员会做了进一步的准备。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将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79年8月起,革命委员会在相继召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会议上被废除,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先后恢复,革命委员会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在中国宣告终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联系《党史博采》

侵权必究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党史博采微信公众号:dangshibocai

王祺扬任襄阳市委书记

据湖北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6月26日,襄阳市召开领导干部会议,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出席并讲话。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文兵主持会议并宣读省委关于襄阳市委书记调整的决定。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祺扬,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出席会议并讲话。

该信息显示,王祺扬任襄阳市委书记。

王祺扬(资料图 图片来源:荆门日报)

王蒙徽指出,近年来,襄阳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工作要求,扎实推动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省委对襄阳市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王蒙徽指出,当前襄阳正处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襄阳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丝不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开创襄阳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祺扬表示,完全拥护、坚决服从省委决定,在今后工作中,将坚持不懈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心无旁骛谋发展、矢志不渝守初心、清正廉洁葆本色,紧紧依靠市委集体智慧和力量,依靠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通力合作,依靠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奋力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对襄阳提出的目标要求,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交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

据公开简历,王祺扬生于1968年11月,2020年任荆门市委书记,在今年6月21日湖北省委领导班子换届中,当选湖北省委常委。

原任襄阳市委书记马旭明,生于1964年10月,曾任黄石市委书记,2018年1月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后卸任黄石市委书记职务,2021年3月同时担任襄阳市委书记,至此番调整。

据官网介绍,襄阳市是湖北省政府确立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邻随州市,南界荆门市、宜昌市,西连神农架林区、十堰市,北接河南省南阳市。全市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2021年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6.7万人。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9.4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