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起名

道家易学(道家易)

道家易学(道家易)

道家彰显人的价值与意义

【争鸣与商榷】

《光明日报》2020年6月22日哲学版发表的纪洪涛撰写的《荀子“天论”中的人学观》一文,读后多有启发。其中有些说法,如“道家也持自然之天的观念,但道家的天人关系中,人对待自然是完全顺从、消极无为的,并且要求人最终回归到自然状态,这就从某种意义上泯灭了人作为宇宙灵长的价值和意义”,事关对道家核心思想的认识,尚需进一步加以讨论。

“道的世界”中的“自然”观念

《老子》以“道”开篇,以带有童话气息的浪漫艺术想象,立体、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创设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道生万物”的“道的世界”。从而构建了一个关于宇宙、人生、社会的思想模型,试图为现实世界找到一个出路,设计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自然”作为体现道家哲学核心价值的观念,要置于现实世界(客观),特别是“道的世界”(思想)去认识。

现实世界里,“自然”指在“一阴一阳之谓道”运动变化中形成的“穹,苍苍,天也”,即天地万物。具有“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物性”(客观存在),无所谓积极、消极。自然与人是组成“世界”的两种“要素”,两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相互尊重、共在、并存、互倚、欣赏,便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和谐的境界。

“道的世界”里的“自然”,历来理解、阐释纷纭。郭象注《庄子》以为“自然即物之自尔耳”,后学如张岱年概括为“自己如此”。陈鼓应认为,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分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细读《老子》《庄子》文本,笔者认为:“自然”是指在符合正常、合理天性,即“本来如此”基础上,经过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应该如此”过程,自然而然达到“果然如此”的结果,由此就实现了“自己如此”。“自然”便是“顺性命之理”,可分别从天地、人、社会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就天地而言,指在“天道自然”变化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各随天性,适得其然,和谐生长,形成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自我圆满系统。即《老子》所言:“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就人而言,主要表现为两个层次。第一,满足与生俱来的衣、食、住、行之类原始本能与“天然”物质、生理需求。如《老子》中“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之“腹”,《庄子》中“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都指民众“织而衣,耕而食”之类的“常性”。第二,满足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基本、正常、合理的精神、心理要求。首先希望“长生久视”。《吕氏春秋·重己》有言:“无贤不肖,莫不欲长生久视”(高诱注:视,活也。),即羡慕天长地久,感叹“吾生也有涯”的人生短暂,体现着对生命的肯定与珍惜。其次体现为“七情”“六欲”。天生的正常“情”“欲”,“虽神农、黄帝,其与桀、纣同”,不分“好”或“坏”。就社会而言,主要是“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道家追求“有为”理想的目标

要实现上述的“自然”,需学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有为”,特别是“不争而善胜”,“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事事,被动适应,消极应付,更不是回归混沌、蒙昧,而是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法自然”的前提下,循着“万物之自然”,即人和事物的天性,依天时,行人事。有为却不妄为,不强为,不乱为,根本的是不为己为。围绕“人本”中心,聚焦社会问题,关注“人如何活着”“社会如何让人更好活着”,道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使人心正,百姓安,社会稳,天下治。而人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努力实现理想目标、“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就“治人事天”,如何处理天人关系而言,道家主张“天地之大德曰生”“屈信(伸)相感而利生”“生生之谓易”,万物新陈代谢,繁衍生息。人们通过“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应天顺时,将“天时”与“人事”,“自然”与“社会”紧密相合。在合天性、循规律、利事物基础上,顺应具体形势、环境与条件,遵循“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的规律,因时(依据时机)、因势(依据客观情况)、因事(依据不同事物发展变化不同阶段的具体实际),及时、动态调整,化不利为有利,变被动为主动,转消极为积极,改劣势为优势,从而使事物一直朝着正常、健康、有利方向发展并不断取得成功。

就解决社会问题而言,道家提出,私欲是无论“万乘之主”,还是蜗角之国,毫无例外地凭“知”而“争”的根源,要以“养心莫善于寡欲”的内心自觉、道德自律,去掉机心,保持“沌沌”,即素朴、宁静、淡泊、超然的“愚人之心”。呼唤拥有未加雕饰,不染世俗杂尘的“赤子”之心,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品格,自“心”“善”至“行”“善”,达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的圣人境界。这便是《道德经》开篇即宣称“无欲”为万物之妙,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结尾的“巧合”的奥秘。

为此,《老子》特别重视“去彼取此”,即不该做什么(现实情形),该做什么(“道德”示范)选择、取舍。去私欲,须学习“道”的贵柔、守雌、尚虚、见素、抱朴之类“可以为天下正”的“清静”品格。在现实中,不贵难得之货,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去甚,去奢,去泰,慈、俭(啬)……尤为重要的是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恒足”。做到“知足”,需“修之于身”至“修之于天下”。围绕“爱民治国”永恒主题,“以正治国”,达到“安平太”,“天下均治”的“至德之世”,“至治之极”,即“圣人之治”,实现“太顺”美好理想。其生活化展现,便是在和平静穆环境里,氤氲着人间烟火,“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惬意生活图景。《庄子·胠箧》称赞“若此之时,则至治已”。这是最好的顺民情、合民意、遂民愿,最大化地体现民本思想,实现民生理想,谋求民众福祉,故为最大人道。

所以,先秦诸子立足人间,关注社会,聚焦人生。《周易》《老子》《论语》之类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经典,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战略中,其思想价值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作者:裴登峰,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0日15版)

《易经》、道家与道教之关系

首先,我们说《易经》,易经作者不详,成书年月不详,但是有一点是确认的,就是群经之首。是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经典,也就是说他是先秦各学术借鉴的典范。但从时间来讲,它的伏羲八卦、文王八卦都比后期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的思想著作要早。现在我们看到的《易经》中对八卦的解释分为《爻辞》、《彖辞》、《象辞》、《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除了《爻辞》以外,其它的都是后期人们对易经的研究著作,类似于今天的论文,阐明自己的学术思想。

其次,我们讲道家,道家与儒家包括法家、墨家等等各种家,是先秦时期的各种学说,就好比现在的语文、数学、政治、历史等等。不同的是,各种学说都是以治国或者培养教育人才为目的的,因此那个学术收到统治者倡导,那个学说就成了主流。汉朝初期以前黄老学说很受重视,所谓的黄老学说就是《黄帝书》、《老子》、《淮南子》等等,就是皇帝和老子那一学派的思想。后来汉武帝重用儒学,将其定位国家之主要学说,才使得儒家成为主流。

最后,我们说道教,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道教源于战国时候的方仙道,目的是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其思想借鉴了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但后者是治国理民的思想。道教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修仙境界经典后来经过发展成为了一种宗教形式。就像佛教一样,我怎么才能成佛啊,然后告诉你按照什么样的修炼方法来。道教也一样如何才能修身成圣啊,然后它讲了各种方式包括理论的和实践的。

其中上清派的茅山宗弟子被统称为茅山道士,就是影视剧中常出现的茅山道士。

《易筋经》真的是佛家经典吗?为何有人说那是道家的“心经”?

《易筋经》相传为达摩所创,不论在武侠小说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易筋经》都受到了极大的推崇。

在历史上,少林寺也因为此经,付出了不少惨痛的代价。

但是《易筋经》的来历,真的是达摩所做吗?

“易筋”之名明显是道家之语。而且《易筋经》中多是导引吐纳等功夫,讲究的是神、体、气三者的结合,使五脏六腑、以及全身经脉得到充分调理,从而得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效果。假如有见识过《易筋经》的人,再比较华佗创造“五禽戏”,两者之间的共通性其实颇多。

《易筋经》的文字内容还有许多,类似道家房中术的思想,道家房中术相信稍微精通道学的知道是什么意思,其中不乏许多男女媾和之意,是道家追求长生的一种手段,

“和尚学什么房中术。”虽然话糙了些,但是理不糙。

或许又有人要站出来反驳了,道家房中术讲的是阴阳合阖之道。

可是阴阳合阖不也是道家汲取阴阳五行家的思想,融入道家思想中的吗?

最后同样隶属于道家文化,和隶属于中国本土文化。

而达摩一个来自异域的僧人怎么会对中国文化如此精通。当然有人会说,可能是梵文所做,后经人翻译过来罢了,

这种说法当然也站得住脚。

可是《易筋经》在民间,或者是佛教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也正是因此,清朝乾隆皇帝为了避免武林无谓的厮杀,命人围攻少林寺,少林交出《易筋经》。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达摩是印度僧人,源于南北朝时期,可是放眼达摩来中国传教历史经籍中,并无《易筋经》的相关记载。

而且现在大多数学者认证,《易筋经》实是外人托达摩之名伪作。正如现在某些“小说家”为了让自己的作品畅销,而托为某某名家的作品是一样的。

而达摩身为一名外来异僧,所传所学,不能尽为外人道,刚好他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无疑是最佳的托名对象了。

结语:学术有真伪。不过对于好的东西,我们还是善于吸纳,不论是外僧所做,还是中国本土的文化,我们都应当怀着虚心进取的心思来学习。

对于《易筋经》也是如此。

最近越来越盛行养生功夫,《易经筋》作为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必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而且《易筋经》有内外功法,有兴趣的可以试修一下。

养生功法——易筋经、洗髓经(释延王演练)视频学习版

易筋经(释延王)——易筋经

1、易筋经(释延王)——01正身式

2、易筋经(释延王)——02侧身式

3、易筋经(释延王)——03半身式

4、易筋经(释延王)——04屈身式

5、易筋经(释延王)——05折身式

6、易筋经(释延王)——06扭身式

7、易筋经(释延王)——07倒身式

8、易筋经(释延王)——08翻身式

9、易筋经(释延王)——09行身式

易筋经(释延王)——洗髓经

1、洗髓经(释延王)1——坐身式

2、洗髓经(释延王)2——坐身式

3、洗髓经(释延王)3——坐身式

4、洗髓经(释延王)4——坐身式

5、洗髓经(释延王)5——卧身式

6、洗髓经(释延王)6——定身式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功法,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易经六十四卦》基础口诀(精辟),收藏学习吧

先天六十四卦方圆数字图

在这乾、坤之间有一条红线,代表夜间天空中的银河,亦代表地球南极、北极的磁场,从以上方圆数字图再看各卦的排列,规律就一目了然。

六十四卦《卦象次序》口诀

《乾》为天,天风《姤》,天山《遁》,天地《否》,风地《观》,山地《剥》,火地《晋》,火天《大有》。

《坎》为水,水泽《节》,水雷《屯》,水火《既济》,泽火《革》,雷火《丰》,地火《明夷》,地水《师》。

《艮》为山,山火《贲》,山天《大畜》,山泽《损》,火泽《睽》,天泽《履》,风泽《中孚》,风山《渐》。

《震》为雷,雷地《豫》,雷水《解》,雷风《恒》,地风《升》,水风《井》,泽风《大过》,泽雷《随》。

《巽》为风,风天《小畜》,风火《家人》,风雷《益》,天雷《无妄》,火雷《噬嗑》,山雷《颐》,山风《蛊》。

《离》为火,火山《旅》,火风《鼎》,火水《未济》,山水《蒙》,风水《涣》,天水《讼》,天火《同人》。

《坤》为地,地雷《复》,地泽《临》,地天《泰》,雷天《大壮》,泽天《夬》,水天《需》,水地《比》。

《兑》为泽,泽水《困》,泽地《萃》,泽山《咸》,水山《蹇》,地山《谦》,雷山《小过》,雷泽《归妹》。

朱熹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 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 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 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 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 是为下经三十四。

六十四卦简易口诀

六十四卦口诀

一一得乾 一二得履 一三同人 一四无妄 一五得垢 一六得讼 一七得遁 一八得否

二一得夬 二二得兑 二三得革 二四得随 二五大过 二六得困 二七得咸 二八得萃

三一大有 三二得睽 三三得离 三四噬嗑 三五得鼎 三六未济 三七得旅 三八得晋

四一大壮 四二归妹 四三得丰 四四得震四五得恒 四六得解 四七小过 四八得豫

五一小畜 五二中孚 五三家人 五四得益 五五为巽 五六得涣 五七得渐 五八得观

六一得需 六二得节 六三既济 六四得屯六五得井 六六得坎 六七得骞 六八得比

七一大畜 七二得损 七三得贲 七四得颐七五处盅 七六得蒙 七七得艮 七八得剥

八一得泰 八二得临 八三明夷 八四得复八五得升 八六得师 八七得谦 八八得坤

易经64卦口诀

(含卦名、卦义、卦象)

乾天刚建,自强不息。坤地方直,厚德载物。

水积雷响,屯积助长。山下流水,启蒙德育。

水在天上,需等饮食。天升水落,讼兴不争。

地下藏水,师出有名。水漫于地,密交亲比。

风行天上,小畜积雨。天下有泽,和悦慎履。

地天相交,和谐通泰。天地相悖,闭塞成否。

天火同燃,同人团结。火燃天上,大有收获。

地中隐山,谨慎为谦。雷响于地,豫乐自警。

泽中有雷,随机应变。山下有风,蛊惑横行。

地高于泽,居高临下。风拂大地,遍观通达。

火闪雷鸣,噬嗑威刑。山脚火焰,贲饰文美。

高山附地,剥蚀去伪。地下雷鸣,刚阳复兴。

天降暴雷,守道无妄。山中有天,大畜能容。

山下有雷,养志颐情。泽淹风木,大过之征。

习坎为水,守信克险。附离为火,柔顺亨通。

泽山相应,咸感贞吉。雷响风行,识道守恒。

天下藏山,退遁避险。雷震天上,识礼大壮。

火出地上,晋升明德。地压潜火,明夷避祸。

风熊火里,家人同乐。上火下泽,睽违少和。

水漫山路,蹇滞艰难。雷鸣水降,解除旱象。

高山低泽,损下益上。风激雷荡,益下损上。

泽与天上,夬决坚刚。天下微风,阴生姤合。

泽汇于地,萃英聚众。地平风扬,贤能萌升。

泽中漏水,知困早悟。水盛风木,井收勿幕。

泽中起火,改制旧革。火燃风木,鼎新之物。

震雷压惊,反思内省。艮为山止,知止当止。

风木依山,循序渐进。雷震泽上,归妹依礼。

雷鸣火电,丰茂光明。火烧山外,旅途亨通。

巽为风顺,大人齐物。兑为泽悦,修德和睦。

风行水面,离析涣散。水溢泽岸,节制礼数。

风吹泽面,中孚信诚。雷惊山上,小过无妨。

水火相融,既济功成。火水离错,未济大江。

易经八卦歌诀

先天八卦: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先天八卦序数的消长现象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个卦象,它们的顺序分别是“1、2、3、4、5、6、7、8”,在从1到8的循环过程中,其中的“阴阳”符号的对冲和消长是一个很耐人寻味、拍案叫绝的——

比如从乾卦到兑卦,乾卦有三个阳爻,兑卦有两个阳爻,计五个阳爻,减去兑卦中的一个阴爻,还有四个阳爻;

用此四个阳爻和离卦对接,用四加上离卦中的两个阳爻,计有六个阳爻,用六减去离卦中的一个阴爻,还有五个阳爻;

用五个阳爻和震卦对接,用五加上震卦中的一个阳爻,计有六个阳爻,用六减去震卦中的两个阴爻,还有四个阳爻;

用四个阳爻和巽卦对接,用四加上巽卦中的两个阳爻,计有六个阳爻,用六减去巽卦中的一个阴爻,还有五个阳爻;

用五个阳爻和坎卦对接,用五加上坎卦中的一个阳爻,计有六个阳爻,用六减去坎卦中的两个阴爻,还有四个阳爻;

用四个阳爻和艮卦对接,用四加上艮卦中的一个阳爻,计有五个阳爻,用五减去艮卦中的两个阴爻,还有三个阳爻;

用三个阳爻和坤卦对接,坤卦没有阳爻,只能加零,还是三个阳爻,用三减去坤卦中的三个阴爻,于是“阴阳”的“总数”成为了零。

相对方向上的阴阳属性是互补关系

天地定位—--—乾坤两卦的阴阳爻对应互补

雷风相博—--—震巽两卦的阴阳爻对应互补

水火不相射——坎离两卦的阴阳爻对应互补

山泽通气—--—艮兑两卦的阴阳爻对应互补

八卦卦象歌云: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这个“歌诀”也反映了每每两卦间阴阳爻的互补关系。

在相对的两卦中,通过两卦的爻象阴阳的互补关系,保持了八卦的圆形世界阴阳和谐的平衡关系。

五行生克混合图

老子说:“一阴一阳谓之道。”

这个“道”,必需是具备“阴阳”的双重性,矛盾的“合化”与“统一”才可以体现。

也就是说,五行的关系必需要让它的“生”与“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合化、共同存在,才可以体现出五行的从“相生、相克、相制”再到“相化”的圆融模式。

我们不妨把“先天卦五行相生图”和“先天卦五行相克图”这两张图进行一次重叠的演绎,看看是什么样的效果,看图——

看到了吗?

这是先天八卦的“五行生克混合图”。

这是一幅十分和谐、均衡、对称与完美的能量分布图,真不敢想象,八千年前的伏羲是怎样通过八卦的模式、五行的原理把宇宙的正负能量现象进行的归纳,并且通过数学模式进行了合理的碰撞与对接的!

我们通过认真分析这张图可以发现——

在“震”、“巽”两卦之间的场力连线在这张图中因为没有五行的生克关系,所以没有得到描画和体现。

在“艮”卦和“坤”卦之间,“乾”卦和“兑”卦之间,也有没有连接上的线,也就是能量场在这里没有进行分布与互换,而这正是五行生克流转过程中断开的两个“气口”,这两个气口就是西北方的“天门”和东南方的“地户”,也就是五行能量的来去之根。

但是无论怎么说,正是由于缺乏了“震”卦与“巽”卦的连接线,“艮”卦与“坤”卦的场力连线,使这一幅如此平衡、和谐与美丽的场力图有了一点点“白玉有瑕”般的遗憾,那么怎么办呢?

后天八卦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后天八卦手指记忆法:

“后天八卦”的卦,还是乾、坤、离、坎、震、艮撰、兑八个卦,可是图案上摆的位置完全不同了。周文王的八卦,为什么卦的方位要作这样的摆法,这要特别注意。假使学《易经》学到需要在某一方面应用,而且用得有功效,就要特别研究后天八卦了。“先天八卦”等于是表明宇宙形成的那个大现象,“后天八卦”是说明宇宙以内的变化和运用的法则。

从图可以看到,后天八卦的位置,坎卦在北方,离卦在南方,震卦在东方,震卦对面的西方是兑卦,东南是卖卦,东北是艮卦,西南是坤卦,西北是乾卦。

说到这里,先讲一点八卦的运用,现在大家把这个后天八卦,放到左手的手指上,排的位置是这样的:

无名指的根节上放乾卦,中指的根节上放坎卦,食指的根节放艮卦,食指的中节放震卦,食指的尖节放龚卦,中指的尖节放离卦,无名指的尖节放坤卦,无名指的中节放兑卦。

我们看了这幅手掌图,谁能说我们不科学?能把如此一个大宇宙的法则,放在几个手指上搬来搬去,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带一副仪器在身上,多么不方便,这样放在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断了还可在手掌心上用,真是再高明不过了!可见说八卦不科学的人,一定是不科学的人,一定没有学好科学;真的学好了科学的人,看它都很合乎科学方法。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道理、原因和方法,不能说自己所不懂的,就指为不科学,只是观念不同,方式不同。古人在八卦的运用上,不用电脑,就能用这个方法算出来,多简便,能说不科学吗?

记住了这个手指上的后天八卦,要注意同时记住几个数字,记忆的方法,可以用下面四句歌词,背诵下来,更容易记住:

“一数坎兮二数坤,三震四巽数中分,五寄中宫六乾是,七兑八艮九离门。”

由这首歌谣,可见古人教育方法的高明,把如此复杂难记忆的事,写成韵文以后,可以唱出来,不但容易学,容易熟记,尤其容易运用了。

从图上看数字,好像很乱,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一点也不乱,试把这个八卦圆圈,加几条线,改成方图:

从这个图的位置上看,凡是相对的两个卦加起来,都得十的和数,如果连中心的五亦计进去,则无论任何一行,横的、直的、斜的三格总和都是十五,而两卦相加,都合而为十。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乃至天主教徒,行礼都是两掌合起,就是合十。

数是科学的东西,其中的道理非常多,不要轻视它。我们即使不管八卦,以这个数字排列的现象,以这个法则来领导人事、管理人事、处理家务、驾车,乃至打西洋拳都有用处,这是运用它的道理,不是迷信。

图文均来自网络

养生功法——易筋经、洗髓经(释延王演练)视频学习版

易筋经(释延王)——易筋经

1、易筋经(释延王)——01正身式

2、易筋经(释延王)——02侧身式

3、易筋经(释延王)——03半身式

4、易筋经(释延王)——04屈身式

5、易筋经(释延王)——05折身式

6、易筋经(释延王)——06扭身式

7、易筋经(释延王)——07倒身式

8、易筋经(释延王)——08翻身式

9、易筋经(释延王)——09行身式

易筋经(释延王)——洗髓经

1、洗髓经(释延王)1——坐身式

2、洗髓经(释延王)2——坐身式

3、洗髓经(释延王)3——坐身式

4、洗髓经(释延王)4——坐身式

5、洗髓经(释延王)5——卧身式

6、洗髓经(释延王)6——定身式

本头条发布的版权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存在不当,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功法,

敬请关注本人的头条号——老中医周攻谋(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

与医生成朋友,多个健康顾问,健康一生。

易经、易传、儒家易学、道家易学、道教易学

伏羲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都称易。

《周易》被奉为儒经典,故有《易经》之名。《易经》即《周易》。

孔子述而不作。道不同不相为谋。令人生疑的是,孔子竟然借阴阳家之道,作《易传》传授《易经》。

《易传》属儒家易学。

秦始皇焚书坑儒,《易经》能夠留传,得益于秦始皇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易经》无“阴阳、五行”,《易传》有“阴阳”却无“五行”。

《易传》依据卦名的汉字、卦符的形状,解说《易经》六十四卦之卦象、爻象,又将数分阴阳,奇数阳、偶数阴,并附会儒家“君臣父子、男尊女卑”伦理,为此,形成后世易学“象数”与“义理”两派。

易学不是只有儒家一家。道家尊老子庄子,借《周易》之名,宣扬阴阳五行。其实与老子庄子无关。老子虽言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却反对五行:“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庄子则否定阴阳:“中国有人焉,非阴非阳,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将反于宗”。

老子的阴阳不同于孔子的阴阳。老子的道,物是一个一个地生,每一个物都有阴阳。孔子的太极,物是两个两个地生,一个物阳、一个物阴。

道教为与儒家争夺《易》的话语权,否认周文王《易经》和孔子《易传》,尊不立文字的伏羲易。宋道教陈抟 《正易心法注》:“羲皇始作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 《易》道不传,乃有周、孔。”

后世易学称伏羲易为先天八卦,周文王易为后天八卦。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与《易经》及《易传》没一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