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目录一览:
中泰建交前,泰国仿效古代送“质子”办法,送了两个孩子来中国
自古以来,中泰两国之间都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
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泰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陷入了紧张局面。
泰国政府意识到,一味地反共反华并不是正确的抉择。
于是,在中泰建交之前,泰国政府曾效仿古代“和亲”的方式,送了两个孩子来中国。
泰国两兄妹在中国的生活在我国古代,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关系,往往采用“和亲”的方法。
在泰国,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叫做慈悲娘娘的公主,长得十分秀美。慈悲娘娘嫁给了泰国大城王朝的国王为妻,作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见证。
泰国首席顾问乃讪通过翻阅史书了解到中国人非常重视“和亲”,于是希望效仿古代“和亲”的办法,缓解与中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1956年8月19日,在泰国总理銮披汶的批准下,乃讪将自己的一对儿女秘密地送到了中国首都北京。
这两个孩子中,大一点的是个男孩子,名叫常怀,当时正好12岁。
小一点的孩子是个女孩,名叫常媛,年仅8岁。
对于这两位泰国小孩的到来,中国给予了高度重视。
周总理派人装修了他们的新居,并且在他们两兄妹的住所,有专人照顾他们,而且照顾他们的管理员、警卫等人都会讲泰语。
当时接机的人中,有一位名叫林莎南的男子,他便是以后数年来照顾这两位泰国小孩的人。
可是,刚来中国的常怀、常媛两兄妹却非常不适应中国的居住环境,吵嚷着要回泰国。
他们对中国充满了抵触情绪,于是调皮的两兄妹还常常捣乱。
然而,一个人的出现,让这两兄妹改变了想法,逐渐适应在中国的生活。
这个人便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而周总理对常怀和常媛两兄妹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次,林莎南带领常怀和常媛两兄妹去了周总理的家宴。
在去家宴之前,两兄妹都有点害怕,他们害怕周总理听说他们的恶作剧之后会生气、发怒。
然而,与他们想象之中不同,周总理并没有向他们发火。
令他们两兄妹印象深刻的是,周总理与其他人不同,他并没有将他们当作小孩子,而是将他们作为一个平等的大人去看待。
在周总理的私人客厅,常怀、常媛两兄妹用泰国的礼仪向周总理致谢。
令两兄妹没想到的是,周总理也以同样的礼仪向他们回敬。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竟然向两位年龄尚小的外国小孩予以回敬,充分表达了对他们的尊重,这是难能可贵的。
更重要的是,周总理是中国第一个这样做的人。
当周总理问两兄妹喜不喜欢中国的时候,常媛直言她不喜欢,并向周总理表示她感到非常乏味。
听到这里,周总理笑了笑,对他们的感受表示了理解。
他告诉常怀和常媛两兄妹,他在日本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受。
当时他的年龄还要比常怀和常媛两兄妹要大,因为语言不通等原因,他也感到非常乏味。
于是,周总理鼓励常怀和常媛两兄妹,希望他们可以努力学习中文,将来成为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大使。
周总理的一番话让两兄妹逐渐找回了自如和安全感,之后他们便一直努力地学习中文。
同时,对于他们的母语——泰语,周总理也告诫他们不要忘记。
周总理对他们两兄妹说,在家里要求他们只说泰国话,决不能忘记自己本国的语言。
可见,在常怀和常媛两兄妹的培养上,周总理可谓是倾注了不少心血。
对于这位周伯伯,常怀和常媛两兄妹都很喜欢他。
为了能让周伯伯更喜欢他们,他们在学习中文上也就更加用功了,中文水平也提高得很快。
然而由于周总理日理万机,工作繁忙,加之他常常要出国进行访问,所以后来就把常怀和常媛两兄妹托付给外交家廖承志,让他来照看这两兄妹。
从此之后,廖承志便成为了常怀和常媛这两兄妹的中国爸爸。
在中国学习的这段时间,两兄妹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的日常,而进入廖承志一家,这两兄妹也就进入到了中国精英的内部世界。
在中国上学的日子,常怀和常媛兄妹两还是比较自如的。
他们在北京第一中学读书,来回都有校车接送。
就这样,常怀和常媛两兄妹在周总理以及廖承志等国家重要领导人的庇护下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然而好景不长,在1958年9月的一个晚上,也就是常怀他们两兄妹在中国第三学年的开始,廖爸爸来到他们身边,神色庄重地告诉了他们一些有关他们两兄妹的亲生父亲乃讪的事情。
廖承志告知面前的两个孩子,他们的国家发生了政变,銮披汶政府被推翻了,他们的父亲乃讪也因为“亲华”被捕。
与此同时,很多同情他父亲观点的政治家以及知识分子都被逮捕了。
听到这儿,两兄妹都非常震惊。
震惊之余,便是害怕,他们对自己父亲和国家的不幸遭遇十分悲痛,两兄妹都非常伤心,神色哽咽。
看到常怀和常媛两兄妹神色悲伤,廖承志的内心也十分不是滋味。
他向这两兄妹安慰道,“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我们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地保护你们,让你们在中国安定生活、学习、成长!”
二、中泰两国的友好使者其实,乃讪当初将自己的一对儿女送到中国,便想着在短时间内促成中泰建交,到时候他的一双儿女便可返回泰国。
但是,他并未能如愿,很大程度上便是他低估了地区局势和国际局势对中泰两国建交的影响力。
乃讪被捕入狱后,一蹲就蹲了七年。
狱中的日子并不好受,他整个人也变得十分苦闷。
在狱中,他常常会想起自己的孩子,想知道身处异国他乡的他们还好吗?
然而,他常常收到中方通过特殊渠道给他通报儿女平安的消息,这也便成了他苦难生活中最大的慰藉。
乃讪出狱后,还来中国探望过儿子常怀和女儿常媛。
1966年,由于受到在北京的泰侨激进分子的猛烈攻击,常怀被驱逐出境赶回了中国。
距离常怀回国,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之久。
常媛也受到了在北京的泰侨激进分子的攻击,她被迫在北京电台用泰语宣布与父亲及全家断绝关系。
常媛虽然仍继续在中国生活,但这段时间里她的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冲击。
幸运的是,常媛认识了一位名叫戴维·霍恩的英国留学生。
戴维的父亲是位整形外科医生,他十岁的时候来的北京,在北京已经待了数十年了。
戴维的中文说得十分流利,他经常和常媛一起聊天,两人一来二去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之后,两人时常往来,感情也迅速升温,发展成为了恋人的关系。
到了1969年的春天,戴维便计划和全家一起回国。
常媛听到戴维要回国的消息,便决心和戴维一同去。
于是,常媛便和戴维一同去了英国,到英国一周之后,他们两人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因此,在中国生活了13年的常媛也离开了中国,跟随她的外籍丈夫去了英国。
受国际局势以及地区局势的影响,美国对新中国一直奉行孤立、封锁政策,对这个新政权持敌对状态。
除此之外,美国还一直联合其他国家敌对中国。
所以说,在新中国刚成立的那数十年中,中国的国际关系也并没有得到一个长足的发展。
直到1969年7月,美国对亚洲又有了新的政策,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岛主义”这一政策。
所谓“关岛主义”,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关岛提出美国收缩战线、越南战争越南化、用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新亚洲政策”。
“关岛主义”的提出,便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特征和表现。
通过美国宣布的这个政策,泰国高层敏锐地察觉到,美国要从越南撤退了。
如果美国从越南撤退,那么泰国将会失去一个非常重要的靠山。
而这个时候,在中南半岛上,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彼时,这些四处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将成为泰国独裁政府的最大敌人。
因此,出于长远考虑,泰国高层认为非常有必要同中国联系,寻求建交。
于是为了同中国寻求联系,在1970年至1971年之间,泰国政府一直在努力。
泰国政府寻求第三方的力量,频繁通过法国、瑞典、南斯拉夫等第三方接触中国,谋求与中国取得联系。
直至1971年1月13日,泰国官方首次公开表示与中国建交的愿望。
当时被任命为泰国外长的塔纳·哥曼公开发表了讲话,他表示泰国想要同中国建立起密切联系。
这段讲话最终经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发表。
而就在这一时期,美国开始与中国联系,缓和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出狱后的乃讪恢复了政治生涯,他看到中泰建交的时间成熟,于是就让女儿常媛来中国接洽。
周总理决定在北京组织一场“亚洲乒乓球赛”,届时也请泰国前来参赛。
同时,乃讪已经说服泰国政府第三号人物、贸易部部长巴实一同前往北京。
当时的泰国总理已经秘密同意了此次访问,在常怀的坚持下,泰国陆军总司令把同意此行的话写了下来。
于是,泰国政府第三号人物巴实以及他的顾问常怀和常媛来到了中国,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热情接待。
这次访问事关重大,因为这是15年来泰国高级官员第一次访问中国。
常怀和常媛又一次来到了他们熟悉的北京,见到了他们敬爱的周伯伯。
周总理看到他们也十分开心,周总理表示看到他的两个孩子能如此自如地执行这样重大的任务,他感到很欣慰。
常怀和常媛也作为中泰两国之间交流的友好使者,对于中泰两国的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这之后,便打开了中泰两国友好交流的新篇章。
此后的几年,泰国外交部一直在说服泰国安全部门,促使其同意与中国建交的相关事宜。
与此同时,泰国外交部的高级官员仍十分活跃。
他们至少有23次来到中国,同中国外交部一同商讨中泰建交的相关细节以及建交后的有关政策。
经过中泰双方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正式建交。
在首都北京,周总理和泰国克里·巴莫总理共同签署中泰建交联合公报,开创了两国邦交的新纪元。
至此,中泰两国关系正常化,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交往更加频繁。
2015年,中泰两国建交40周年,泰国首任驻华大使德·汶纳就发表了无限感慨。
他回忆道,早在50年代后期,泰国就有一些政治家认为泰国应该改变与中国的关系,寻求两国之间的建交。
此外,德·汶纳还对泰国领导人进行告诫,他认为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十分需要泰国,中泰两国都积极地谋求建交,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
可是,几十年过去了,全球格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社会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此时的泰国领导人更应该反省,泰国是否还在中国的视线中?
三、常家两兄妹现状当然,除国家层面的关系外,中泰两国也有私人之间的情感。
说起与中国的情感,那就不得不提泰国的常怀和常媛两兄妹了。
他们两人在中国生活了数十年,早已与中国有了深厚的感情。
常怀在中国生活了十年之后回国,现在是泰国的上议员。
相较于常媛,有关常怀的新闻则比较少。
常媛离开中国之后,嫁给了一位英国人,目前她长年居住在巴黎。
即使她身居国外,她仍然也没有忘记周总理一家和廖承志一家对她的养育与关怀。
1976年,周总理因病在北京逝世,听到这一消息的常媛非常难过。
到了1978年,他带着年仅两岁的孩子常念周来到北京看望邓颖超。
她给孩子取名“念周”,就是为了怀念周总理,感恩周总理对她的帮助。
在一组照片中,邓颖超抱着怀中的小男孩常念周,亲吻着这个孩子。
除了常念周之外,常媛还有一个儿子,她给这个儿子取名为“常念廖”,以此来怀念抚养她的廖承志先生。
常媛曾和儿子常念周以及两个小孙子一同参加中国的一档访谈节目《记忆》。
在这个节目中,常媛用中文讲述了她曾经在中国的往事,她还表示自己对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
除此之外,新华社还曾来到常媛在泰国的家中来采访常媛女士。
常媛家屋内的陈设为中式风格,墙上还挂着周总理的照片。
作为中泰友好使者,她向新华社记者表示,在她的生命历程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周总理。
她与周总理生活的时间比她和父亲乃讪生活的时间还要长,周总理对她的影响比她父亲对她的影响还要深。
如今,常媛已经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她仍活跃在推动中泰发展的第一线。
她经常造访中国,有时是因为公事,也有很多时候是因为私事。
他的儿子常念周继承了她的衣钵,也致力于中泰两国关系的发展。
常念周从小在中国学习生活,与中国社会有着不解之缘。
成年后,他进行跨境贸易,推进中泰双方的交流。
同时,为了回馈中国社会,常念周还致力于扶贫事业,帮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因此,受到过他帮助的中国人数不胜数,他们都很感激常念周。
如今,常念周也是泰国最有名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在有关中国问题方面他有着深刻的见地。
他几乎每周都去中国,也差不多走遍了中国所有的省份。
同样,对于他的孩子,常念周也在培养他们的中国情结。
每年,常念周都会带着常恩周和常颂周这两个孩子去中国,并待上一段时间。
同样,“恩周”和“颂周”这个名字也是为了怀念周总理,表示自己一家人不会忘记周总理的恩情,要将这份中泰情谊代代相传。
在家中,奶奶常媛、父亲常念周也会教这两个孩子学习中文。
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小孩也常常用中文进行交流。
他们不仅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有所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的文化有所涉猎。
至此,从常媛的父亲乃讪开始,他们家已经与中国的漫长友谊已经持续了四代人。
参考文献:《周恩来和泰国“儿童人质”的故事》 ;《党史信息报》镜周刊第647期 ;2004年11月
《红墙内的泰国公主》 ;《花季荆棘 文汇报“新书摘”选萃》 ;2002年12月
《中泰关系中的“人质外交”事件》 ;《老年生活报》 ;2009年2月
《庆祝中泰建交45周年音乐会在曼谷举行》 ;《人民网》 ;2020年12月
《中泰建交迎来40周年 讲述两国关系建立历程》 ;《新华网》 ;2015年7月
《一个泰国家族的绵绵中国情》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
占卜预测: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佛祖灵签,心诚则灵
占卜预测: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观音灵签,有求必应
潮汕村村有庙宇,信奉神名多
潮汕老百姓,自古以来信奉的神很多,村村都有神庙,尤其是平原较大的村庄和市镇,神庙就更多了。神庙中供奉的神偶,大多是木头雕刻,大的比人体还要大,漆上金彩,小的只有一两尺甚至只有几寸高,脸手和衣着都是油漆的。神庙,潮俗统称为“老爷宫”。大的有厅殿天井,天井两边还有“龙虎”壁塑,檐角与庙脊还有各种图案塑刻或嵌瓷龙凤或鲤鱼、人物、戏出等等装饰。小庙只有小屋宽,中有神龛供桌。还有更小的只有一个模型式的小宫,里面置小型神偶,人在外面祈拜。 潮人信奉的神,有神话故事的神,有历史人物的神,有与外地共通的神,也有地方特有的神,普遍信奉的庙神有:玄天上帝、天后圣母(又称妈祖)、慈悲娘娘、注生娘娘、保生大帝、真君爷、七圣夫人、三义帝君(即刘备、关羽、张飞)、花公花妈、福德老爷(又称土地爷、土地伯公、后土之神)、三山国王 (又称王公、村里的地头神)、木坑圣王、风雨圣者、文昌爷、魁星爷、太子爷……潮州城还有显赫的安济圣王。各行业也有各种神名,自设小神龛供奉。解放后破除迷信,各庙神偶被焚毁,庙宇也作别用或拆除。近十多年,一些旧庙作为文物保护,重新修建,成为当地景点。 潮汕民间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种,惟以土地神最为普及。村社不论大小,必有土地神庙;营造坟墓,墓侧必设“土地神位”小碑(或写“福神”二字)。这种土地神乃起始于古代的田社神、社稷神。在潮汕农村还祀奉“三山国王”,把它视作最大的福神。清代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三山国王》中说:“三山国王,潮之福神也。”这是潮地特有的也是最为崇奉的地方保护神;民间俗称为“地头爷”。每逢村里谁家死了人,子孙或家人必到地头庙去报告,叫作“报地头”。 土地神在城镇居民中也受到普遍祀奉。在不显眼的墙旮旯处贴上一张红纸,写着“地主神位”就算是神牌位。每逢旧历初一、十五或民俗大节日,必焚香供奉祭品。
申面公
天公
地主爷
三山国王
丰都鬼城天子娘娘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四川大竹县龙水镇有一个叫卢瑛的姑娘,不但人长得非常漂亮,柳眉凤眼,身材高挑。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为人谦和孝顺。
一天,卢瑛和母亲两个人到丰都名山天子庙上香拜佛,祈求佛祖保佑外出做生意很久的父亲卢员外早日平安回家。
丰都名山鬼城
在做祈祷的时候,卢瑛望着大殿上供奉的阎罗天子像。佛面金身,威武英俊。脑海里忽然有一种怪异的感觉,日后嫁人就要嫁给这样的如意郎君,一定会幸福美满。
卢瑛正在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羞涩时,却发现高高在上的阎罗天子真的面带微笑注视着她,就像看透了自己的心思是的。卢瑛羞得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此时见母亲膜拜完毕,卢瑛赶紧拉着母亲往殿外走。
阎罗天子像
正当母女俩走到大殿门口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飞过来一只小蜜蜂,停在卢瑛的耳边对她说:“别着急,莫担心。你父亲三天后就能回来。”卢瑛奇怪的顺着声音看过去,却什么都没有看到。不过她还是告诉了母亲刚才听到的那句话。母亲笑着跟她说:“希望佛祖保佑吧。”
在娘俩拜佛回来后的第三天,卢员外果然回到家中,让母女俩感到非常惊喜。这真是佛祖显灵了吗?卢员外对她们说梦见佛祖的弟子给他传话,让他赶紧回家有重要的事情。于是他就急忙赶了回来。
就在卢员外回到家中的当天晚上,夫妇俩同时做了一个梦。梦见远远的从天边下来一队好像是迎亲的队伍。锦旗招展,金鼓喧阗。庞大的迎亲队伍前呼后拥的直接就来到自家门口。悦耳动听的仙乐响起,阎罗天子在一众人群的簇拥下,走进女儿的闺房。不大会儿工夫就和身穿凤冠霞帔的女儿卢瑛一起走到老两口面前,给二位老人拜了三拜。然后俩人一同坐进花轿。随着金光一闪,就消失不见了。
天子殿(阎罗殿)
惊醒后的卢员外夫妇俩,急忙穿好衣服奔向女儿卢瑛的闺房,到了女儿的闺房一看,东西一切都和原来一样,唯独不见了女儿的身影!两人惊恐不安的一直在女儿房间里呆到天亮。
想起卢瑛临行前对他们说的话:“女儿我被封为了天子娘娘,就住在丰都名山天子殿。如果二老想念女儿时,可去看我”。于是夫妇俩匆忙赶到丰都天子殿。看到供奉的天子娘娘无论身材体态还是鬓角发丝都与女儿卢瑛一模一样。夫妻俩包头痛哭。
天子娘娘像
殿里的方丈听到他们的哭声,走过来寻问,这是怎么回事?当得知事情真相后,双手合十,口诵佛号“阿弥陀佛,我佛慈悲,你们这可是几世修来的福分啊!才能使令爱肉身凡胎做了天子娘娘。”
这就是鬼城天子给自己找了个娘娘的传说故事。
你们若是觉得有意思的话,就请用你那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吧!
“观音菩萨”是佛教的,还是道教的?搞不清楚很容易闹出笑话的!
观音菩萨,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常常引发了关于她的身份、性别和信仰传统的争论。观音菩萨被视为慈悲和慈爱的化身,是一位著名的菩萨。然而在佛教和道教两大主要宗教传统中,对于观音菩萨的形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音菩萨在佛教和道教中的不同形象,以及其跨足传说的复杂性。
观音菩萨在佛教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通常被描绘为女性或男性形象。他被认为是慈悲的化身,拥有无比的慈悲和智慧。观音菩萨的名字来源于梵文中的"观世音",即"观世界之音声",她的名字传达了聆听众生苦难,并施以帮助的角色。他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和地藏菩萨,一同构成了这一四大菩萨的概念。其实观音菩萨,观音既是佛教的也是道教的。
观音菩萨在道教
观音菩萨在道教中,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在道教中,观音菩萨被称为慈航道人,通常被描绘为女性形象。道教的观音菩萨传说与普陀山和南海有关。据道家文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普陀山有一位女真道士,名为慈航道人,她以慈悲之心教化众生,用丹药和甘露水济人。南海人因此尊称她为慈航大士。这一版本的观音菩萨与道教的教义和传统相关,但也与佛教的观音菩萨有所不同。
在道教中,观音菩萨并不是唯一一个以观音之名的神灵。还有观音元君、观音娘娘、赤明大帝等类似的神祇,都与观音相关联。《道藏》中也有多种《度人经》注释,对“观音”进行了教义上的阐释,如将“观”解释为“观觉”。
观音菩萨究竟是男的还是女的
人们常常纠结于,观世音菩萨的性别究竟是男还是女。在唐朝以前,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通常呈现为一个男性形象。在藏传佛教中,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也是如此。然而,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一句重要的记载:“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这意味着观世音菩萨是根据,教化众生的需要而显现不同形象的。菩萨本身并没有固定的男女性别,他只是根据因缘而随机显现出不同的外貌。这一教义强调了超越性别的慈悲和智慧,使观世音菩萨成为一个,更加包容和超越界限的存在。
信仰的交融与跨足传说
观音菩萨的不同形象,反映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复杂关系。中国的宗教传统一直以来都是多元的,容纳了不同宗教的元素和信仰。观音菩萨的形象是这种多元性的体现之一。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它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和信仰,与道教产生了交融。道教的慈航道人形象可能成为佛教观音菩萨的一个元素,进一步丰富了观音菩萨的形象。这种信仰的交融,使观音菩萨成为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神明。
在观音菩萨的传说中,还有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元素。妙善公主的故事是观音菩萨传说中的一个重要版本,与宋代的历史记载相关。这一版本为观音菩萨赋予了更多的人性特点和中国文化的背景,使其更加贴近中国人民。
写到最后
观音菩萨是中国文化和宗教传统中的一个复杂、多维且多面的角色。她在佛教和道教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不同宗教对她的形象,存在着差异。因此,观音既是佛教的也是道教的。观音菩萨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同信仰之间的交融和互动。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观音菩萨都是一个跨足传说,连接着不同信仰和传统的纽带。#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