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民俗

的作者是谁三国演义的作者朝代(的作者是谁)

的作者是谁三国演义的作者朝代(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故事背景是什么?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的历史,主要描述了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在东汉末年,汉室逐渐衰落,黄巾起义让各路英雄有了发展势力的机会。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成为最强的势力,并在连年混战中逐渐壮大。官渡之战中,曹操消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中,吴国大将周瑜打败了曹操,使得曹操暂时无法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时期指的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司马昭最终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故事背景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期的历史,主要描述了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在东汉末年,汉室逐渐衰落,黄巾起义让各路英雄有了发展势力的机会。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成为最强的势力,并在连年混战中逐渐壮大。官渡之战中,曹操消灭了袁绍,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中,吴国大将周瑜打败了曹操,使得曹操暂时无法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时期指的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死后,曹丕称帝,司马昭最终统一全国,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建立了晋朝。

《水浒传》的作者真是施耐庵?

《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还是罗贯中?

在很多读者印象中《水浒传》的作者只有一位:施耐庵。事实上并非如此,自古学界关于《水浒传》的作者争议很大。

为什么读者印象中《水浒传》的作者只有一位:施耐庵?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印象中《水浒传》的作者只有一位,施耐庵。为什么有这样的印象呢?其一,在众多《水浒传》版本中,确实有一些版本只署了施耐庵一个人的名字。其二,上个世纪50年代,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也只署了施耐庵一个人的名字。官方都这么下定论了,所以给大家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水浒传》的作者就只有一位:施耐庵。然而,这并不能反映水浒作者的真实情况。

《水浒传》作者的文献记载

根据现有文献可知,《水浒传》作者的署名至少有4种不同的表述。一种是施耐庵、罗贯中合著,一种是罗贯中著,一种是施耐庵著,还有一种是无名氏著。

第一种,罗贯中说。万历年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记载《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但其中有个错误,说罗贯中是南宋时人。明代王圻qí的《稗史汇编》也记载《水浒传》的作者是罗贯中。

第二种,施耐庵说。“明末五子”之一的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 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

第三种,施耐庵、罗贯中合作,这中间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施作罗续”,一种是“施作罗修”

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二人合著的。不过他认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写的,后五十回才是罗贯中续的。所以他要“腰斩”《水浒传》,并在第七十回正文后面发表这样的评论:“一部书七十回,可谓大铺排,此一回可谓大结束。读之正如千里群龙,一齐入海,更无丝毫未了之憾。笑杀罗贯中横添狗尾,徒见其丑也。”这是金圣叹认为的“施作罗续”。

还有一种是“施作罗修”。明朝嘉靖残本《天都外臣序本》中,其上写明“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明朝嘉靖间高儒的《百川书志》中又写明“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传序》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耐庵)、罗(贯中)二公”。

第四种,无名氏著。这是胡适等人的观点。

为什么《水浒传》的作者如此混乱?

前面我们列举了《水浒传》作者的一些文献记载,这种署名混乱的情形,至少说明古人对著作权这个问题并不重视,尤其是白话小说的著作权。

在今天做一个小说家是非常光彩的事,比如郭敬明、韩寒,他们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到处受欢迎,尤其是知名的小说家,报纸上刊登着他们的照片和消息,各地争相邀请他们做报告,签字售书,可谓名利双收啊。

但是在古代,小说家的地位十分可怜,没法和诗人、散文家、甚至戏剧家相比,这个原因很简单。

其一,白话小说使用的是下里巴人的通俗语言,没法跟典雅的文言文作品相比。

其二,白话小说出身也很低微,它源自民间说话,那是一种下层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难登大雅之堂。

其三,小说作者的地位一般也不高,大多数是科举无望的下层文人,写小说只不过是他们的糊口手段,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但不能光宗耀祖,甚至还有辱家门。在读书人的眼中,写八股文章的才是“文人”,写诗词歌赋的才是“雅士”,写小说的,就是“文痞”,甚至是作孽的“罪人”了。因此一些小说家只肯署笔名,甚至不肯署名,这给我们今天认定小说作者带来很大的麻烦。

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秦的散文,两汉之大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还有明清之小说,蔚为大观。诗词歌赋在各自的时期呈现着生命的茂盛和美丽。正像人生的历程一样,从垂髫小儿到豆蔻年少,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文学样式也经历了这样一个兴衰的历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他说,在中国,小说不算文学,做小说的也绝不能称为文学家,所以并没有人想在这条道路上出世。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蔚为大观,那小说怎么能不算文学呢?其实,在正统文学的价值观当中,从来不认可小说以及小说家。但是这个并不妨碍这一重要的文学样式的蓬勃发展。所以,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受人待见是真的,小说发展的波澜壮阔,甚至在明清两代风头盖过传统诗文,这也是真的。小说一出身就像一个弃儿,他流浪在正统文学王国之外,但其生命力的旺盛却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即便是有抒情诗和史家笔法的双重挤压,小说还是绽放其光华,其魅力绵延至今,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其历史上的地位,确实。颇为窘迫,所以鲁迅先生说的一点都没错,明清两代,正统的诗书之家,其家长是从来不令子孙观稗官野史的,但是不肖子孙呢,总是想方设法把那些个稗官野史、小说家流拿来当宝贝。

比如说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就让小厮从外面弄了《西厢记》来看,《西厢记》当时可是禁书啊。不仅自己看,他还请林妹妹一起看,看得两人神思恍惚,而且我们知道宝钗也看过。所以,小说的地位很有点意思。它的尊贵和口碑不在朝野,不在史传,而是在江湖在民心。正是因为小说地位尴尬,写小说也捞不着什么好处啊,无名无利,所以小说家经常不留名。这就给我们的小说史留下了大量的疑团。想当年白居易在长安给当时的主考官顾况行卷,目的是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大名。而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因为编撰了三言,他的名字却不能载入族谱,因为那是有辱祖宗颜面的行为。明代的庐陵(江西吉安)人李昌祺,学问不浅,官儿做得也不小,就因为写了一部传奇小说《剪灯余话》,结果不但生前受到嘲笑,死后还被取消了进入乡贤祠的资格。

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基本上没有著作权的观念,社会普遍对小说家的评价也低,而书商对作者的工作也是很不尊重。正因为《水浒传》作者不受重视,才导致水浒作者的信息十分混乱。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还是高鹗?分析一下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作者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另一种认为是高鹗。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个问题,阐述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红楼梦的创作历史。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8世纪中叶,是清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据史料记载,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是一个出身于官宦家庭的文人,他的祖父曹寅是康熙年间的状元,父亲曹梦龄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曹雪芹的家庭背景使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据说,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之前,曾经写过一些小说和诗歌,但都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高鹗的背景和作品。高鹗是一个出身于贫苦家庭的文学家,他的父亲是一位医生。高鹗年轻时曾经在上海从事新闻工作,后来开始写小说和剧本。他的代表作有《红楼梦续编》、《红楼梦外传》等。

对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支持曹雪芹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

首先,曹雪芹在他的诗歌和小说中,有很多与红楼梦相似的主题和情节。例如,他的小说《儒林外史》中就有描写官场生活的内容,这与红楼梦中描写大家族的命运和价值观非常相似。此外,曹雪芹的诗歌中也有很多描写爱情和人生的主题,这些主题也在红楼梦中得到了深入的探讨。

其次,红楼梦中的描写风格和曹雪芹的文学风格非常相似。红楼梦的描写非常细腻、精致,有很多细节和象征意义,这与曹雪芹的文学风格非常相似。曹雪芹在他的诗歌和小说中也有很多这样的描写,这说明他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

最后,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和曹雪芹的生平也支持他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创作时间大约在18世纪中叶,这个时期正是曹雪芹活跃的时期。而且,曹雪芹的家庭背景和文学素养也使他有能力写出这样的文学作品。

相比之下,支持高鹗是红楼梦的作者的观点,主要依据是高鹗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了一些红楼梦中没有出现的情节,因此认为他对红楼梦的创作有一定的贡献。此外,还有一些人认为高鹗对红楼梦的整理和编辑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努力使得这部作品得以流传至今。另外,一些人也认为高鹗的创作风格和思想观点与曹雪芹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因此支持他是红楼梦的作者。然而,这些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因为历史上关于红楼梦的创作和作者的争议一直存在,目前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高鹗是红楼梦的作者。

《三国演义》书名的变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演义》,更早的前身是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三国志平话》由桃园结义写到诸葛亮之死,首尾完具,作者大约文化水平不甚高,文字比较粗糙,甚至词不达意,情节也多怪诞。

“平话”也写作“评话”,乃是说话(即讲故事,后代称为“说书”)中“讲史”艺人的工作底本。“平”字大约是指这里只说不唱,语言平易。《全相三国志平话》乃是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新安虞氏刊本全相平话五种之一(另外四种是:《武王伐纣平话》《七国春秋平话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上图下文。其书国内已经亡佚,日本内阁文库有藏本,上世纪20年代日本学者盐谷温据以影印,这才得以流布。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三国志平话》基础上重新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所谓“演义”,就是根据各路史料的记载,加以虚构的意思。“有信史,有野史,好事者兼取而演之,以通俗谕人,名曰演义。”(雉衡山人《东西两晋演义序》)“演之”就非虚构不可。《三国志通俗演义》更广泛吸收过去的通俗小说和戏剧的营养,再加上自己的创造,综合加工,大加演义,在据史叙事和虚构情节特别是细节两方面都大有进境,产生了很大影响。《三国志演义》现存嘉靖壬午(1522)刻本(旧称弘治本,不确),凡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此本后有涵芬楼影印本(1929)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线装本1974,平装本1975),以后者为佳。清康熙时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原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进一步作了幅度比较大的加工整理,艺术水平有明显提高,正统思想色彩也大为加强,凡一百二十回,毛本《三国志演义》成为此后通行的本子。此书有今人点校本,中华书局1995年版。解放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排印本《三国演义》以毛本《三国志演义》为依据,有所校勘,加了标点,又有若干注释。此本出于该社专家之手,于1953年初版,1973年三版。我手头用的是1980年第11次印刷本,累计已经印行1,781,000部。印数之大,流行之广,均为一般图书望尘莫及。此后又有各种排印的新本。《三国演义》这个书名简明好记,现在几乎已经约定俗成,《全相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两种原名已经不大被一般读者提起了。罗贯中还著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演义》、《三遂平妖传》和杂剧《龙虎风云会》;看来他非常热心于通俗文学的创作,可惜生平不详。据说原名罗本,山东人,一说杭州人。明人赵楷《赵宝峰先生文集》中有一篇祭文,署名门人罗本等三十一人,有人以为这个罗本就是罗贯中,但并无确证。从事通俗文学的作家,在中国古代一向没有也不可能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反对分裂,呼吁统一,反对内讧,主张团结。其中主要的英雄人物形象有类型化、脸谱化的倾向,如诸葛亮、刘备皆然,单一而明朗,为民众喜闻乐见。但作者也并非不考虑人物的复杂性,曹操、关羽、张飞等形象就都比较复杂,因此也更有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些元素出于作者的虚构,而非历史书中的记载。书中的人物大抵史有其人,但也有纯属于虚构者,例如受王允指派去执行连环计的大美人貂蝉,就完全是作者创造出来的,而后来竟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西施、王昭君、杨贵妃三位历史人物并列。小说的魅力和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还有些人物,人是真人,故事却是虚构的,例如顺手牵羊盗窃情报的小丑蒋干,原来绝未做过业余间谍,只是充当说客而已,为人也光明正大。(参见拙作《三国时代的间谍》,《文艺报》2013年6月21日第11版)此其所以为“演义”也。(顾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