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命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净空老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净空老法师(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逢凶化吉,改造命运?

世间人,无论是中国人、是外国人,都希望知道自己的未来、过去,这个方法很多,最普遍的莫过於看相算命,学佛的人确实很多也没有离开这些方法。看相算命灵不灵?《了凡四训》里面告诉我们,灵,真灵。为什么?人只要有念头他就有数,精於数理的人就能凭你的生辰八字,那生辰八字要正确,不能有一点点差错,有一点差错就不准了。大部分差错都差错在时辰,年月日一般不会差错,什么时辰出生。中国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譬如子时,前子时、后子时那差别就不一样,这样微细的差别不太容易记清楚。所以有的算得很准,有的算得不准,算准的是时辰准确。

学佛的人需不需要算命?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了很多道理,「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都是经上常常讲的,我们听得都耳熟,如果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还需不需要算?不需要了。佛菩萨教导我们,这在小乘经上佛常说,《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我们凭什么明了吉凶祸福,凭什么能够避凶趋吉,这是人的常情,这个佛不反对。

佛告诉我们,只要你的心态好,为什么?它随心转。身随心转,你看境也随心转,那只要心好,没有一样不好;不好的也能转变成好的,化凶为吉,化灾难为吉祥。这个本事每个人都有,不分男女老少,统统都有,我们就是迷了,不知道怎么用。佛教给我们,古大德常讲改心,改就是改念头,现在人讲心态,古人就用一个心来说,要改心,把不善的心改正过来。那现在我们说,只要你起心动念都是善念,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没有自私自利,你的灾难就没有了,祸害就远离你了。

念念没有自己,念念我们人生在这个世间目的何在,来这一趟是为什么的?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业力主宰的,你不能不来。过去世造的有业,叫「人生酬业」,这是佛在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既然到人间来了,我们应该干什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业力,我们远离不善的业,专修善业,不但修善业,而且还修净业。修善业人天福报,我们现在了解人天福报出不了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往后麻烦的事情还太多,不能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干不得,所以要修净业。

什么叫净业?断恶修善,这里头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个善业就是净业。净业能帮助我们超越三界,超越六道,修净业的人念佛决定得生净土,这是我们要把握到的。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生已经过了一半,应该要觉悟,决定不再干傻事。《金刚经》上教我们学习「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们应该可以做得到,也就是说,不要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从前常常关心自己,现在学著关心别人,不想自己,为什么?别人就是自己,自他不二。分自分他,这是六道凡夫,自他不二,那就超越六道了。

你想想看,利人真正利了自己,顾自己真的是害了自己,为什么?增长我执。我执是假的,不是真的,佛法是教你破我执,你天天在增加我执,增长我执,那还得了吗?搞错了!所以要把我放下,全心全力为别人服务,我们今天讲为苦难众生服务,为正法常住、久住来学习,认真努力学习,为正法久住,一切功德回向给众生,全心全力帮助众生,这就对了。

这样我执不破,自自然然就淡化,淡化久了,不知不觉的就没有了。所以佛法里教我们知命,命是什么?命就是业,就是造作。你看看我们每天想什么、说的是什么、干的是什么,这就是业,这就是心态、行态,心行。如果心行与十善业道相应,与《还源观》上讲的四德相应,好!什么灾难都没有了,用不著再去算命,用不著再去看相,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确实这样的心行必然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才叫真正懂得命运,改造命运。

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里的中国典籍

作者:刘海燕(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意大利罗马,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典籍,除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两种丛书外,据该馆编中文典籍目录所列的书目及刊刻时间,共收藏有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也就是明中后期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典籍五百多种,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明清通俗文学,其中又以明清白话小说居多。如《金瓶梅》《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二度梅传》《好逑传》《西汉演义》《花月痕》《红楼梦》《品花宝鉴》《聊斋志异》《说唐》《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乐田演义》《雷峰塔》《龙图公案》等等。戏曲有《西厢记》《琵琶记》《风筝误》《巧团圆》《意中缘》《纳书楹曲谱》《缀白裘新集合编》,还有如《太平广记》等文言小说。

二、科考相关文献。如《中枢政考》《科场条例》《河南乡试第七房同门录》《后七家试帖选辑注》《湖北乡试题名录》《中州试牍》《近科考卷约选》等。

三、儒释道思想类文献。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切经音义》《禅门日诵》《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老子道德经》《儒释道平心论》《感应篇直讲》《关帝圣迹图志全集》等。

四、西学汉籍著作。如《畸人十篇》《齐家西学》《七克》《筹算》《主制群徵》《中国十进分类法》《西讲孟子》《西方答问》《西儒耳目资》等。

五、中医类古籍。如《本草医方合编》《本草蒙筌备要》《本草万方针线》等。

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的馆藏应该是不同时期、不同渠道收藏在该馆的。据目前所知,该馆最珍贵的藏品是16世纪中国国家药典《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目前已经由九州出版社全套复制出版。罗马本原藏于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安乐堂。这一明代抄本由怡亲王府流落民间以后,约在道光末年被意大利传教士罗类思获得带回罗马,书卷中有“安乐堂藏书记”钤印。

传教士对中医典籍颇为重视。据王宇和潘德利著《中国古籍流散与回归》介绍,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于1579年到达澳门传教,1588年回欧洲述职时,带走了他收集的大量中国古籍,今存于意大利国家图书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近30年,是最早涉及中、西医活动的传教士。他同一些传教士选择了中医的脉学、针灸学和本草学三部分内容向欧洲传播中国的医药知识。在1700—1840年的140年中,西方人根据中国医书翻译出版的书籍共60余种。1840—1949年间,根据传教士收集寄回的中国古籍译述的中医书籍有:《内经》《难经》《脉经》《达生篇》《产育宝庆集》《卫生要旨》《遵生八笺》《医林改错》《寿世编》等几十种。

19世纪意大利汉学家的捐赠也是馆藏来源之一。汉学家汪瑟士从1877年到1896年去世前,先后把自己收藏的多种文集和全部藏书出售或捐献给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目前,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藏的这些中文典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人进行过整理,更没有将这些馆藏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个案进行整体研究。尽管这些中国古籍主要是明清时期出版的儒家典籍、史书、小说、通俗类书籍和字典等,与大量流散在域外的珍本古籍和珍品文物比较起来价值并不算很高,但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仍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中国典籍,时间跨度在明清两代,又以清代典籍为多,探讨这些中国典籍在域外传播的过程,可以考察中国文化在域外的接受和影响。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小说,曾经被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编入汉语读本。如意大利耶稣会士晁德莅所编五卷本《中国文化教程》,在第一卷便节选编入了《今古奇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小说。此外,意大利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译介,有的是以法文译本或德文译本为底本,有的是以域外藏中国汉籍为译介底本。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非常重视中国通俗文学,他曾翻译《赵氏孤儿》《西厢记》《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有两位意大利汉学家师从儒莲研究中国白话文学,其中阿尔冯索·安得罗齐将《水浒传》译成拉丁文出版。另一位汉学家安泰尔莫·塞韦里尼的学生卡洛·普意尼1872年发表了根据《龙图公案》改编的7个短篇故事,题目为《中国小说——龙图公案》。1900年,艾博·科尔邦辛将《聊斋志异》中的26个故事翻译成意大利文在罗马出版。目前关于意大利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译介整体面貌并不是非常清晰,而对于域外汉籍的整理,有助于了解这些汉学家译介中国古代文学的底本和方法。

另一方面,通过整理、介绍和研究这些古籍,可以促进意大利汉学的发展。意大利汉学家兰乔蒂说:“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欧洲汉学研究滥觞于意大利。《马可·波罗游记》可谓欧洲游记汉学时期的一个符号。16—17世纪,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意大利汉学,对欧洲近代文明的诞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意大利汉学研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低谷,欧洲汉学中心转移到法国。兰乔蒂在《意大利汉学:从1945年至今》一文介绍了20世纪中叶至今意大利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汉学的发展情况。1959年,白佐良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兰乔蒂则推进了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他在《中国文学》一书中对唐传奇、宋元话本等古代小说作品做了详细介绍。除此之外,意大利汉学家们也做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译介工作。

总而言之,有关方面若能对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意大利藏中国典籍进行整理,可以使其受到意大利汉学家们的重视,成为他们在本土研究中国文化可资利用的资源,对于复兴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光明日报》( 2021年01月14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风里雨里,算(piàn)命( zǐ )大师在景区等你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赵小昭

这个假期

你终于背起行囊

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你越过了千山万水

挤过了人山人海

终于来到一个文体两开花的旅游景区

遇到一位独一无二的大师

“稳!准!狠!”

测出你独一无二的命运

“你命由你不由天”!

只要给足钱,大师保证:

你的一生你话事!

佛系景区算命,是我能想到最不佛系的事

我们通常所讲的“算命”,在古代称为“术数”、“方术”,常规项目有:

卜蓍(六爻八卦)、相术(看手相、看面相、摸骨等)、占梦(解梦)、占星(夜观星象来推断祸福)、易占(用《易经》和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来了解或预测事物发展运动规律)、星命(以人的降生时星辰的位置、运行等情况判定人的命运)、堪舆(风水)、拆字(又称“测字”、“破字”、“相字”等,以汉字加减笔画,拆开偏旁,打乱字体结构进行推断)、扶箕(请笔仙、碟仙)......

高级项目有:占星与五行相结合的太乙、六壬、九宫、奇门遁甲,占星与占候兼备的望气、风角等。

在旅游景区,特别是那些“仙风道骨”的宗教圣地,算命是拜神后的“标配”,不算一算,怎么知道灵不灵?

西安5A级景区大雁塔边,有一名为“大雁塔地下宫”的景点,游客可通过轮盘,对照“神卦”算命/孔令晗 摄

位于河南省鹤壁浚县城东的国保文物,4A级景区大伾山,因其有中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石佛而著称于世。

石佛依山开凿,始建于北魏,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

大伾山景区内,漫山遍野的不是佛教信徒,而是算命大师。

有大师的地方,就有竞争;有竞争的地方,就有奋不顾身,和臭不要脸。

2016年3月1日,安徽宿州千年古刹圣泉寺景区内,算命大师扎堆,一位妇女把脸部戳烂称“麻衣神相”招徕游客。没文化真可怕啊,是麻衣,不是麻脸!图源/东方IC

“算命”就象谈恋爱,有多少甜蜜就有多少哀伤。

情人别后永远再不来,但是你的好运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只需要买,不对!是“请”个开光的物件就能原地满血飙升。

峨眉山脚下的算命“大师”,各种开光的串儿、挂饰、首饰,甚至鼠标垫都有卖(图源见水印)

以此类推,万物皆可开光!

2014年8月6日,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心虔寺(原云台山寺)举行冥阳两利水陆大法会上,法师为一辆保时捷跑车开光。

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是一个有故事的4A景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王实甫)里浪漫爱情“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就发生在这里。

这是人家红娘的功劳,有你和尚什么事?

然鹅,方丈大师并不介意用出家人的身份,参与俗世的男女关系。

2014年七夕节,山西永济普救寺方丈为一对夫妻的结婚证进行“开光”,祝愿爱情美满长久。

——在佛祖眼里,以上种种行为,根本不佛系!

在佛学入门教材《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中,佛祖明文规定:

“为佛弟子,不得卜问((算卦、测字、看相、算八字等)、请祟(请鬼神狐仙之类)、符咒(画符念咒)、厌怪(邪术镇压之类)、祠祀(许愿、还愿之类)、解奏(以书表奏天帝鬼神之类)、畏忌不吉(择良日、良时)”。

佛祖涅槃前,仍不忘告诫弟子:

“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佛遗教经》(又名《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网店卖符的道长,专业是硬伤!

佛教是拒绝算命的,而道教就不同了。

道教在知往识来、助人逢凶化吉、祈福禳祸方面,与术数(算命)目的是完全一致的,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关于这一点,只消了解一下扶箕请的神仙是谁就懂了。

最早的术士在扶箕时请的只有紫姑神,后来八仙、蓬莱诸仙、真武大帝以及关羽、陈抟等道系神人都在邀请名单中。

因为熟悉,所以更灵。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为关今尹喜讲道德经,讲到一半,老子有事要走,对尹喜说:“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

千日后,老子果然按时来了,继续讲经说法。

自此,成都青羊宫,就成为神仙开趴体、老子传道的圣地,获得“川西第一道观”荣誉。

但是,根据我多次去青羊宫玩耍的经历来看,里面的道士一个个不是“赵志敬”就是“尹志平”。

一个个要么就胡说八道(居然算出我婚姻有危机,我tmd未婚啊),要么就色眯眯的盯着女游客,还问人家要不要学太极......

当然,和下面这位青城山开店的道长比起来,他们算是道可道、非常道了。

这位道长的特色是现场画符咒,再一口气开光、加持、请神,让你立刻拥有新鲜热乎的灵符。

有幸观看这场庄严的、隆重的神秘仪式过程,我也是上辈子的报应。

大师啊,你字写得蛮好,but道教符篆要用朱砂书写你不知道吗?

还有,你这符纸香喷喷的,你不知道灵符指定用纸是用尿来煮过的富阳竹纸吗?

一方水土,算一种命

你说,天子脚下更有贵气,帝都城内大师更灵。

SO,北京雍和宫对面的“算命一条街”就是你的旅游打卡地。

在2012年到2013年期间,“雍和宫算命一条街”曾被严查过,不少算命先生的招牌被拆。

“严防”下,这条街上的“算命”大师依旧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的存在很多。

凡历史悠久的行当,都不是你想禁就能禁的。

从这张摄于民国时期北京街头的老照片就能看出,算命先生和老北京,早就融为一体。

如果你更喜欢“魔都”的新旧交替中的繁华迷离,SO,莲花路南方城玄道预测馆欢迎你。

一边听大师分析,用加减乘除理清你的八字、风水关系,一边喝茶、嗑瓜子、吃栗子……

很开心对吧?钱花得很值吧!

算命,不就是图个开心吗?

更重要的是,网友说好不算好,歪果盆友说好,那才是真的好!

(图源见水印)

根据50多条评论来看,这家店的大师男女混合算命,一次性补齐“金木水火土”相当容易。

倘若你更信赖家族传统、祖传手艺,那么,号称“中国吉卜赛人”的甘肃永登县薛家湾“算命村”,绝对是你感受乡土式算命的最佳选择。

主要项目有:课中(批八字),交合昭盘(面相),交合托罩(看手相),鸟占,解梦,神机救等。

村民基本上人人都能算命,男人占卜算卦,女人专看手相。

鸡蛋上画出的土地神。图源/中国人文地理

香港黄大仙,改个好名字就能当影帝

在香港,风水算命在香港是一种主流文化,早已成为一个有规模的产业。

油麻地庙街的算命摊、铜锣湾鹅颈桥下的打小人摊永远都有人排队;

在电视里、地铁广告上,风水命理师如明星一样上节目、代言商品;

社交媒体上,占星师、塔罗师拥有超多粉丝;

大小书店,都有一个专门摆放风水算命书籍的柜台,在政商界各种风水算命的传说一直流传。

全球最香火鼎盛的庙宇之一黄大仙祠,逢年过节时,每日会有逾万信众前往参拜,旁边解签中心的百多名算命先生更是财源广进。

吴镇宇原本叫吴志强,他当时很羡慕班上有位叫陶大宇的同学,他母亲在黄大仙找“大师”为他改名时,“希望能够跟陶童鞋一样就好了!”

大师掐指一算,那你就镇住他就好了。

“吴志强”便成为了“吴镇宇”,改名后似乎运气真的好转了,角色从“看的不太清楚的” ,“没有台词的”.......转到了可以演出男主角的弟弟,老板的儿子的同学,前男友的表弟之类的角色了!

93年电影版《倚天屠龙记》吴镇宇饰演张翠山

当时和他一样在《83射雕》里跑龙套的一个叫“欧阳耀泉”的同班艺员,和他可谓难兄难弟。

他觉得自己运气好转,也带着欧阳找大师改名字,欧阳童鞋当时还是个瘦子,有头发的瘦子。

他认为自己无论是外貌还是演技,都不逊于当时正红的同班艺员刘德华、黄日华、吴启华等。

大师:你姓氏欧阳与耀字皆属火,泉字是水,水火不容。要想红,必须zhèn.

一旁的吴镇宇不高兴了,又镇?

大师立马说:“NO,是震,把这几个华震走了,你就最当红了!”

SO,欧阳耀泉就成了“欧阳震华”。

后来刘德华他们陆续离开TVB发展,他果然上位了。

以至于多年以后,吴镇宇在《须根秀》里谈起这段往事,竟也分不清黄大仙庙口摆摊的,那个看似骗子的大师,究竟是巧合言中,还是真的世外高人?

华人社会里,台湾人最沉迷算命

如果去台湾旅游,台北行天宫附近的巷弄、地下商业道各式命相馆必有一款,适合你的难言之隐。

台北时尚潮人聚集的西门町,被称为是“台北原宿”,是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娱乐而出名的青年文化胜地。

不要以为新潮的年轻人就不算命。

这座城市最大的玄学命理占卜街就在西门町。

据台湾媒体报道,在西门町算命卜卦的女生比例占到65%~70%,男生是30%左右。

女生算命通常大到事业感情婚姻家庭、房屋风水,小到养猫、狗都会去算一下。

越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如美容、金融、娱乐圈的女生,越相信算命。

甚至连记者发稿前,都喜欢先卜一卦看看会不会成为热点。

同样是迷信,港台两地有很大的不同。

香港较为理性,人们希望在有限度的范围内做到最好的改动,不会太强求要改变命运。

就拿吴镇宇来说,我想只要是看过他在《无间道2》和《枪火》等电影中的表演,没有人会把他后来的成功归功于改名字。

台湾的发展倾向于古老的迷信,著重要“改运”。

从平民百姓到“总统”权贵,都爱算命。

陈水扁十分迷信一个叫“王老师”的命理师,李登辉经常求教他的私人算命师林昌明;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令谢长廷深信不疑的神棍宋七力,但这个宋七力后来因诈骗钱财被起诉判刑。

人为什么喜欢算命,有专家说,主要是内心的不安全感。

东方人没有看心理医师的习惯,所以,算命大师就是我们的心理医疗辅导师。

——我终于明白,文艺青年所谓的在旅途中净化心灵、洗涤灵魂,翻译过来就是:

我在旅游景点,遇见个算命大师!

延伸阅读:古代「黑店」怎么玩:人肉包子蒙汗药,船托假货仙人跳

“假文物×伪历史”:你被文化景点坑过吗?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好文推荐☆

刘琨祖逖列传:他们都曾年少,他们都已老去

李世民的陪葬墓里,埋着一位短命的女人

这是一篇关于《美国工厂》的剧透,看不看随你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孩子,我有话对你说:09熟读之后有文章

我们做事情,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比如练字,基本的笔画横竖撇捺折,每个笔画要反复的练习,一边练习一边琢磨。最起初练没有感觉,重复练习不断体悟,直到这笔画印在脑海里。

我遇到自己喜欢的文章,总是一遍又一遍的读。先解决生字词,读起来就通顺;再整体多读几遍,明白文章整体的意思;接着读文章,看看有哪些段落写的漂亮精彩;最后读文章,把感觉写的美的句子或者段落摘录出来。随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这些句子翻出来读几遍。文章就是这样,别人写的好的东西,读着读着你就记住了,有了感觉在写文章时就能用出来。

有些书是可以读很多遍的,每读一遍收获也不一样。我手头有几部书,一直在读。《圣学根之根》《蔡东藩中国历代史通俗演义》《天凤阁学词日记》《王鼎鈞作文四书》《曾国藩文集》《南渡北归》《平凡的世界》《红岩》等等,每次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最起初读书,是为了感受这些作品整体的美;再读几遍,会问问这些书到底好在哪里?接着再读几遍,里面有些段落或者词句就牢牢的记下了。

如果你不会读书,那我给你推荐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按照上面介绍的一些读书的方法,你也可以慢慢的养成一些自己的阅读方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书就变得好读了。

有意义的事情,是值得反复去琢磨的。有句俗话:不怕招招鲜,当怕一招熟。

有个定律叫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10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加上你良好的天赋及在校园的积累,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可以在3年内实现。也就是10H*6*52*3+天赋+积累≈9360H+天赋+积累≈ 10000H ≈专家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重复、再重复! 重复得越多,记得越牢!

注释:

《圣学根之根》:《圣学根之根》是古代的小学教材,其内容包括24本经典:小儿语、续小儿语、弟子规、三字经、 百家姓、千字文、四字鉴略、龙文鞭影、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孝经续、孝经、百孝诗、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鸷文、中药药性歌决、中药十八反歌诀、中药十九畏歌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雍正皇帝上谕、佛说十善业道经、省庵大师不净观颂、省庵大师四念处颂。

教育的目的是圣贤君子,希望学生是现代的圣贤君子,来拯救社会,延续传统文化。真正像古人所说的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于蒙学部分,因缘生所校集的《圣学根之根》已是优中选优、简之再简,自小学习的孩子最好能将其完全背诵,年龄偏大、实在不能全部背诵的学生,也至少将其中的《小儿语》、《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背诵下来,余者也要不断熟读,做到心中有数。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比如蒙学教材中的《名贤集》与《增广贤文》属同类作品,所以选此即不必用彼,用彼即不必选此。《声律启蒙》与《笠翁对韵》,《蒙求》与《龙文鞭影》,也完全是采用同样的体例,所以依照自己所爱而任选其一便可。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不少,大家自去斟酌取舍。如《明心宝鉴》之类的书,雅俗杂陈、真伪并录,若择其精要用以劝善则可,实不足以选入童蒙教材;再如《省心录》、《菜根谭》、《格言联璧》之类的书籍,虽美虽善,终是零金碎玉,不可过多留恋于此,要抓紧时间让孩子攻读四书了。

《中国历代史通俗演义》:蔡东藩著。蔡东藩(1877—1945),浙江萧山人,著名通俗史家。自1916年至l926年10年同,写成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再现了上起秦始皇,下迄民国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蔡著名为演义,实为通俗历史。其作品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真实可信。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可谓通俗史著的经典。蔡东藩也因此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此次出版的“蔡东藩说中国史系列”,包括了蔡东藩先生的全部断代史作品,内容前后相继,但每部皆可独立成篇,构威了一整套中国通史 。

《南渡北归》:历史纪实文学名家岳南呕心力作,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台湾清华大学,更兼2015年重走抗战中大师内迁路,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史料及亲历者口述资料,首次全面描述了20世纪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

《南渡北归》,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讲述的是上个世纪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而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整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所涉人物囊括了二十世纪人文科学领域的大部分大师级人物,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梅贻琦、陈寅恪、钱锺书等。作品对这些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作了细致的探查与披露,对各种因缘际会和埋藏于历史深处的人事纠葛、爱恨情仇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释解,读来令人心胸豁然开朗的同时,又不胜唏嘘,扼腕浩叹。

《王鼎钧作文四书》:作文四书分为四本:《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文学种籽》、《讲理》。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蕞丰,成就蕞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逾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我是赤着脚走路的那种人,路上没有红毯,只有荆棘。中年以后整理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年走在路上,前面明明有荆棘,为什么走在前面的人不告诉我呢?前面有陷阱,为什么没有人做个标记呢?前面有甘泉,为什么去喝水的人不邀我同行呢?经过一番研究,我知道一般人在这方面是很吝啬的。于是我又衍生出一个想法:我一边赤脚行走,一边把什么地方有荆棘、什么地方有甘泉写下来,放在路旁让后面走过来的人拾去看看。”——王鼎钧

“论说文和抒情文一样,都来自生活,都是作者心灵的自鸣。生活中有情有理,即使是从来没进过课堂的人,天天也在抒情说理,现在要做的练习是,如何把这种能力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上来……我觉得学写论说文和学习数学有某种相通之处,可以设下定理程式,一步一步推进,由简及繁,由浅入深。”

《讲理》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 —— 为论断找到有力的证据 —— 配合启发思想的小故事、quan wei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 —— 使议论文写作有章可循,不啻为研习者的路标。而书中丰富的事例,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世界上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性情和技术相辅相成,性情是不学而能的,是莫之而至的,人的天性和生活激荡自然产生作品的内容,技术部分则靠人力修为。——基于这样的认知,作者将直叙、倒叙、抒情、描写、归纳、演绎、综合汇成“作文七巧”,以具体实际的程式和方法,为习作者讲述作文的捷径。

《作文十九问》一书表达了观念:作文一定要起承转合吗?”“如何立意?”“什么才是恰当的比喻?”“怎样发现和运用材料?”……本书发掘十九个问题,以问答的形式,丰富的举例,解答学习作文的困惑。其中有方法和技巧,更有人生的经验和识见。

《文学种子》是一本带领你由教室到文坛,由写作业的学生向作家过渡的书。每个人都有文学潜能。当你碰到一件不顺心的事情,郁闷得影响了学习的时候,如果选择文学的方式进行发泄,排解郁闷的同时,或许还得到了一首诗或一篇散文。这就是文学潜能的释放。当然,这是无意识的释放。如果你读了《文学种子》,由无意提升到有意,境界就不同了。

《文学种子》从语言、字、句、语文功能、意象、题材来源、散文、小说、剧本、诗歌,以及人生、宗教信仰与文学的关系等角度,条分缕析,精妙点明作家应有的素养和必备的技艺。

《作文七巧》讲的是直叙、倒叙、抒情、描写、 归纳、演绎、综合七种写作技巧。《作文十九问》假设一个勤学好问的学生,不断向老师请教写作中的疑惑。老师一边解答,一边启发这个学生自己思考。这十九类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针对性。《文学种籽》是一本带领你由教室到文坛、由学生向作家过渡的书。如果你读了《文学种籽》,由无意涂鸦提升到有意经营,境界就更为高远了。

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里的中国典籍

意大利罗马,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中国典籍,除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和“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两种丛书外,据该馆编中文典籍目录所列的书目及刊刻时间,共收藏有16世纪末到20世纪初,也就是明中后期到民国时期的中国典籍五百多种,主要分为如下几类:

一、明清通俗文学,其中又以明清白话小说居多。如《金瓶梅》《今古奇观》《儿女英雄传》《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二度梅传》《好逑传》《西汉演义》《花月痕》《红楼梦》《品花宝鉴》《聊斋志异》《说唐》《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乐田演义》《雷峰塔》《龙图公案》等等。戏曲有《西厢记》《琵琶记》《风筝误》《巧团圆》《意中缘》《纳书楹曲谱》《缀白裘新集合编》,还有如《太平广记》等文言小说。

二、科考相关文献。如《中枢政考》《科场条例》《河南乡试第七房同门录》《后七家试帖选辑注》《湖北乡试题名录》《中州试牍》《近科考卷约选》等。

三、儒释道思想类文献。如《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说弥勒下生经》《一切经音义》《禅门日诵》《性理大全》《朱子全书》《老子道德经》《儒释道平心论》《感应篇直讲》《关帝圣迹图志全集》等。

四、西学汉籍著作。如《畸人十篇》《齐家西学》《七克》《筹算》《主制群徵》《中国十进分类法》《西讲孟子》《西方答问》《西儒耳目资》等。

五、中医类古籍。如《本草医方合编》《本草蒙筌备要》《本草万方针线》等。

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的馆藏应该是不同时期、不同渠道收藏在该馆的。据目前所知,该馆最珍贵的藏品是16世纪中国国家药典《御制本草品汇精要》,目前已经由九州出版社全套复制出版。罗马本原藏于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安乐堂。这一明代抄本由怡亲王府流落民间以后,约在道光末年被意大利传教士罗类思获得带回罗马,书卷中有“安乐堂藏书记”钤印。

传教士对中医典籍颇为重视。据王宇和潘德利著《中国古籍流散与回归》介绍,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于1579年到达澳门传教,1588年回欧洲述职时,带走了他收集的大量中国古籍,今存于意大利国家图书馆。利玛窦在中国传教近30年,是最早涉及中、西医活动的传教士。他同一些传教士选择了中医的脉学、针灸学和本草学三部分内容向欧洲传播中国的医药知识。在1700—1840年的140年中,西方人根据中国医书翻译出版的书籍共60余种。1840—1949年间,根据传教士收集寄回的中国古籍译述的中医书籍有:《内经》《难经》《脉经》《达生篇》《产育宝庆集》《卫生要旨》《遵生八笺》《医林改错》《寿世编》等几十种。

19世纪意大利汉学家的捐赠也是馆藏来源之一。汉学家汪瑟士从1877年到1896年去世前,先后把自己收藏的多种文集和全部藏书出售或捐献给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

目前,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藏的这些中文典籍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还没有人进行过整理,更没有将这些馆藏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个案进行整体研究。尽管这些中国古籍主要是明清时期出版的儒家典籍、史书、小说、通俗类书籍和字典等,与大量流散在域外的珍本古籍和珍品文物比较起来价值并不算很高,但对于中西文化交流仍具有不容小觑的意义和价值。

一方面,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中国典籍,时间跨度在明清两代,又以清代典籍为多,探讨这些中国典籍在域外传播的过程,可以考察中国文化在域外的接受和影响。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小说,曾经被传教士特别是耶稣会士编入汉语读本。如意大利耶稣会士晁德莅所编五卷本《中国文化教程》,在第一卷便节选编入了《今古奇观》《三国志演义》《水浒传》《好逑传》《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小说。此外,意大利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译介,有的是以法文译本或德文译本为底本,有的是以域外藏中国汉籍为译介底本。19世纪,法国汉学家儒莲非常重视中国通俗文学,他曾翻译《赵氏孤儿》《西厢记》《玉娇梨》《平山冷燕》等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作品。有两位意大利汉学家师从儒莲研究中国白话文学,其中阿尔冯索·安得罗齐将《水浒传》译成拉丁文出版。另一位汉学家安泰尔莫·塞韦里尼的学生卡洛·普意尼1872年发表了根据《龙图公案》改编的7个短篇故事,题目为《中国小说——龙图公案》。1900年,艾博·科尔邦辛将《聊斋志异》中的26个故事翻译成意大利文在罗马出版。目前关于意大利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译介整体面貌并不是非常清晰,而对于域外汉籍的整理,有助于了解这些汉学家译介中国古代文学的底本和方法。

另一方面,通过整理、介绍和研究这些古籍,可以促进意大利汉学的发展。意大利汉学家兰乔蒂说:“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欧洲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欧洲汉学研究滥觞于意大利。《马可·波罗游记》可谓欧洲游记汉学时期的一个符号。16—17世纪,以传教士为主体的意大利汉学,对欧洲近代文明的诞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意大利汉学研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低谷,欧洲汉学中心转移到法国。兰乔蒂在《意大利汉学:从1945年至今》一文介绍了20世纪中叶至今意大利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汉学的发展情况。1959年,白佐良出版了《中国文学史》,兰乔蒂则推进了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他在《中国文学》一书中对唐传奇、宋元话本等古代小说作品做了详细介绍。除此之外,意大利汉学家们也做了大量的中国文化译介工作。

总而言之,有关方面若能对罗马国立中央图书馆的意大利藏中国典籍进行整理,可以使其受到意大利汉学家们的重视,成为他们在本土研究中国文化可资利用的资源,对于复兴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刘海燕,系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