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想知道“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句话的意思,一看您就懂。
在《易经》中有句话叫做“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说,八卦我们都知道,是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八卦图,可是太极、两仪、四象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一、太极太极即是阐明了宇宙从无极到太极,是万物化生的过程,而太极也是代表了天地未开、混沌未明之前的状态。而“易有太极”其中的“易”就是改变的意思,告诉我们宇宙从无变成了有,于是成为了太极。
太极
二、两仪宇宙从无到有,从混沌未分到阴阳分明,此时世上便有了阴阳两极。而在《易经》之中,则以阳爻“—”与阴爻“——”代表。一横的代表阳爻,断裂的一横代表着阴爻。所谓的非是即非,就像现在的互联网代码。“0”代表“不是”,“1”代表“是”,而在“0”、“1”的基础上,才有了互联网的庞大发展。所以说,现代的科技,其实都能在太极中找到答案。
两仪
三、四象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在变化的,即便是阴阳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阳,也没有绝对的阴,阴阳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所以有了四象,即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而四象的组成,都是按照阴阳两仪,或者阴爻、阳爻组成的二爻象。而四象也是循环的过程,即按照“太阳-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的顺序循环往复的。
四象
四、八卦说到八卦,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两仪是阴阳,四象是阴阳之间的变化,而八卦则是更加细分的变化。就是“太阳”、“少阴”、“太阴”、“少阳”,每个过程,都在细分阴阳,即“太阳”也可以再去细分阴阳,太阴也是如此。这样去看,是不是像是一个无限细分的概念,有元素到原子,由分子到原子,原子到质子,质子有分夸克,到了如今这些科学也没有离开太记得范畴。
八卦
其实如果再往下去细分,其实就是八卦生万物。所以八卦其实就是古人对各种事物的总结,因为我们古人,不像西方人善于去细分,弄出各种的公式去计算,我们的先人更善于总结,把规律总结到这个八卦之中。
#月薪万元-新作者扶植计划开启#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太,即大;极,指尽头,极点。物极则变,变则化,所以变化之源是太极。
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阴阳鱼太极图”。
在中国的典籍中,《易》素来是作为穷尽天地奥秘的哲理书,对成卦过程的分析,根本说来,也是对天地开辟的概述。太极生两仪,便是由太极的分化形成天地的过程,两仪,即是天地,亦可是阴阳。
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
“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意思是成卦的过程,先是有太极,尚未开始分开蓍草(易占卜用蓍草做工具),分蓍占后,便形成阴阳二爻,称做两仪。二爻相加,有四种可能的形象,称为四象。
“阴”和“阳”内部仍然存在阴阳的力量的作用,还是会继续演变。
一级的“阴”就产生了“阴中之阴”——太阴,“阴中之阳”——少阳;
一级的“阳”就产生了“阳中之阴”——少阴和“阳中之阳”——太阳。
太阴、少阳、少阴、太阳是第二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四象”。这个过程就叫做“两仪生四象”。
四象: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分别可以代表春、夏、秋、冬;
在秦汉以后逐渐指代源于远古星宿信仰中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上的群星,也称四神、天之四灵,四圣将。
易传四象与星宿四象相互融合,青龙表少阳主春,白虎表少阴主秋,玄武老阴主冬,朱雀老阳主夏。
在四象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力量的继续作用,又生成了新的阴阳组合。
太阳分解为太阳之阳——“乾”和太阳之阴——“兑”;
少阴分解为少阴之阳——“离”和少阴之阴——“震”;
少阳分解为少阳之阳——“巽”和少阳之阴——“坎”;
太阴分解为太阴之阳——“艮”和太阴之阴——“坤”。
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是第三级的阴阳组合,统称为“八卦”。这个过程则称为“四象生八卦”。八卦不过是阴阳,四象不过是二物,太极动生阴阳,天地不过一阴一阳而已!
《老子》的“一二三”是什么意思?“道生一”是怎么“生”的?
用“气论”解释“一二三”是西汉以来的常规套路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一生三, 三生万物”,自古以来都把“一二三”当作具体事物来解释,以河上公为例,他说:道生一,一生阴阳,阴阳生和、清、浊三气,这三气分为天、地、人。天地人共生万物。
后来的注家跟河上公有所不同的,只是把阴阳二气之后的内容改成了“和气”,于是成了三气,有了三气,于是万物由此生发。
自西汉以来,包括《淮南子》、严遵在内的注者,鲜有不沿着这个套路来解读的,即便有作其他解读的,也影响极小。为什么呢?因为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参杂儒术和《易经》思想来解读诸家的,有可能会被视为异端,不言阴阳似乎就无以言“道”。
看看这两位当代注老名家的解读便可略见一斑。
高亨自己前边说“一二三”只是个虚数,后边仍然不由自主地以数字代实物:“一者天地未分之元素;二者天地也;三者阴气、阳气、和气也。”
另一位以《易》解《老》名家奚侗说:“道”与“易”异名同体,一即太极,二即两仪, 天地气合而生和,二生三也,和气合而生物,三生万物也。
奚侗之说太过牵强,完全撇开老子,削足适履。《周易》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哪里有三的位置?朱熹说“一便生二,二便生四。老子却说‘二生三’,便是不理会得”,以此评价奚侗,是恰当的。
那些认为“一”是“神明”、是“道”、是水、是太极的也不少,比如严遵、蒋锡昌、李涵虚、周绍贤等,更是跳出老子思想体系另立炉灶的自作主张。
“一二三”是宇宙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以玄解老、以老解易的王弼《老子注》堪为借鉴,虽然他是魏晋玄学开宗立派的大师,但是,剔除其“贵无论”思想,截取其关于“一二三”的注释,依然堪称卓识。
他说:“万物万形,其归一也……有一有二,遂生乎三。从无之有,数尽乎斯。”
其大意是说:万物都有各自的形态,但它们的根本都是一。有了一和二,接着就有了三。从无到有,这几个数字就足够了。
王弼关于“一”的观点很明确:一二三就是个虚数,它表示的只是万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到繁的发展演化过程,不能作具象化解读,一旦具象化,比如解读为“元初之气”等,不仅缺乏经文依据,更糟糕的是,将自己带入具体事物的偏狭中。
显然,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只是老子对宇宙生发过程的一个模式化表述,无关于天体物理学。其中的“一二三”未必有确切的指代对象,无论“一”是“气”、是“道”、还是“太极”,“二”是“阴阳”还是“天地”,“三”是“天地人”或者别的什么,都只是这一模式所要表达的宇宙生成思想的其中之一,而不是老子“一二三”的全部。
就是说,对“一二三”所作的任何具体解释,都是自以为是的画蛇添足之举。
因此,我们只要明白“道、一、二、三”所表达的是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起始点,就够了。这个共同的起始点(万物之始、初始状态)“未知其名”,只能“强字之曰道”,万物从“道”所指代的那个起始点逐步演化出宇宙最初、也是最简单的存在形式,然后从“一”到“万”,从简到繁,从混沌到具体,逐步呈现了我们所能看到的当下的宇宙。
说完了“一二三”,还有一个关于“生”的问题。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生”,如何理解?王弼把这几个“生”字理解为“不生之生”,即让万物自生。“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的牟宗三解释说:“‘道生之’者,只是明其源,畅其流,让物自生也。此是消极意义之生,故亦曰‘无生之生’也。
牟宗三认为,“道”不是能生、能造之实体。它只是畅开万物“自生自济”而已。
这样的观点以前也曾接受过,因为“道”虽然被比喻成“万物母”,但它的确不具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育”功能。
但是这个观点却被刘笑敢给否定了。他认为王弼、牟宗三等人的理解,否认了“道生”的客观宇宙论意义。因为王弼虽没有歪曲《老子》思想,但也并不是要忠实地解释《老子》的基本意义,而是要创造“以无为本”的新的哲学理论。因此,王弼的本体论倾向,很难反映《老子》的原有面貌。
刘笑敢认为,牟宗三的观点,服从于儒家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构建,因此他不会遵循《老子》原文的基本思想。老子明显认为在天地之前有一浑沦之物,它独立于万有之外,不受任何存在的影响,是宇宙万物的起始,即宇宙之母,“玄牝之门”,“天地之根”,这就证明老子确实有一个世界总根源的观念。
“生”的最初意义是从无到有,从隐藏到显现的意思,从古汉语的基木常识和老子的原文出发,“生”显然不是“ 母生子”之“生”,而是类似于“有无相生”或“戎马生于郊”之“生”,是演化出的意思。
就是说“道生一”的“生”虽然不是具体的一生多的生殖或分裂过程,但也不是毫无所生。道之生是从原初的模糊不定的状态氤氲演化式的生,是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少到多,逐步繁衍扩散式的生。
#头条创作挑战赛##老子道德经#
吕洞宾的“普化一声雷”自然雷电在人体内的反应
#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借鉴历史上德道高人的修行心得,服务于道法实修践行中的体验感悟;这是我以实修体悟,解读德道者诗文,乞求从中得到体感共鸣的初衷❗
“天地大人体,人体小自然”,这或许就是道法修行的内在逻辑;历史上诸多实修践行道法的诗文中,时常都有这种“思维逻辑”的叙述展示!
元代修真者的潜真子有一首《西江月.灿灿明,天河曲》的词曲,表达的文字堪称是“天地大人体”的典范之作❗
苏幕遮.灿灿明,天河典——潜真子
灿灿明,天河曲。
蚌上光辉,内长娑罗木。
卯兔千年毛似玉。
阴里生阳,只要人知悟。
日中乌,生三足。
阳内藏阴,本向离中住。
二物同收归一处。
对景观形,辄莫生尘污。
——
对此词曲的字面意思或许都能理解;但是文字叠加的整体,诗文是在说啥意思❓没有点道法实修践行的体会,恐怕是猜不出来❗
上段文字描写的是“月”,点晴之笔是“阴里生阳,只要人知悟”;下段文字写的是“太阳中的黑点”,属于“阳内藏阴,本向离中住”,喻意再明显不过了!就是易学八卦后天人体中的“坎离”。
随后结尾的两句就是,这首诗词的核心内容“两物同收归一处,对景观形,辄莫生尘污”。
我的理解就是,以自然天地的形比拟,道法实修中产生的景象,其中切莫要错位呢❗
吕洞宾的《百字碑》,在阐述实修的文字中就有人体内“阴阳坎离”变化。
百字碑——吕洞宾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气自回,气回性自住。
性住丹自结,壶内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言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
天地间的阴阳变化生成雷雨的景象,在道法修行者身体内的变化,就宛若吕祖“阴阳生反复,普化一生雷”的描述;我在道法的实修践行中,把它描绘成了“激荡的音符”,持续迸发在上丹田印堂。
或是我的修行境界不到,但还在不断地精进修行着❗相信一定会体验到吕祖诗词中“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