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年农历二月有59天?一图看懂闰月来龙去脉
你知道吗?今年癸卯兔年不止一个农历二月,还多了一个“闰二月”。今天是闰二月第一天,你知道农历的闰月是怎么回事吗?一图看懂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和阴历究竟有啥不同?最全的科普来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今天明明不是自己的生日,却意外收到了来自朋友的惊喜。
产生这样误会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没分清农历和阳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农历和阳历,给你整明白了!
原来,阳历和太阳有关,起源于西方,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大家都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但是精准一点,就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么算下来,为了补上时间差,每四年就会有一个闰年。
而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这都是因为阴历和阳历之间差了十几天,如果按照阴历一年过完了,四季还没过完,这地还怎么种?
所以智慧的古人就想了个办法,把这两种历法融合了一下,在阴历的基础上,把每三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到了下一年,这个月就是闰月,这一年就是闰年。
小伙伴们,懂了吗?
如果还没懂,那就再看一遍!
一文读懂阳历、阴历、公历、农历的关系和区别,不再傻傻分不清楚
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历法,一个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却也经常混淆的概念。
所谓历法,就是根据天象制成的计算时间的方法。我们如今经常接触到的相关概念有:阳历、阴历、公历、农历。
毫不夸张地说,大多数人根本弄不清楚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以至于简单粗暴地认为,阳历=公历,阴历=农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
还有一种错误的认知,以为阴历是中国的传统历法,而阳历是西方舶来品。但实际上呢,也绝非如此。
(历法)
先说阳历和阴历。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从分类标准来说,只有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简称阴阳历)三种历法。有了这个认知再探究公历和农历分别属于上述哪一种历法。
(月相示意图)
结论一: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但是,阳历却并不等同于公历,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公历又称基督纪年,其基本特征就是将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即公元元年。1912年清朝灭亡,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里的“1912”和“1949”都是公历概念,意思是耶稣诞生的第1912年和第1949年。而阳历本身,其实并没有这种年份限定。
阳历更像是一个学术概念,精准但并不实用,一年365.24天,一个月30.437天,不是整数,无法应用于日常。公历则不然,它更像对阳历的具象化的表达,把月和年都凑成了整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周期是“四年一闰”,所以平均下来,每年的天数是(365×3+366×1)÷4=365.25,与阳历回归年中的365.24天之间的误差已经很小了,再加上“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的进一步精细调整,几乎可以达到完美契合的程度。
(地球公转示意图)
结论二:农历既不是纯阳历,也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历。
由于阳历日期反映的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所以阳历的四季更准确。
由于阴历日期反映的是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
也就是说,阳历和阴历各有优缺点:
阳历的特点是四季准确,气候规律,但月份与月相盈亏对应不上,1号未必是新月(朔),15号也未必是满月(望)。
阴历的特点是月份准确,初一肯定是新月(朔),十五肯定是满月(望),但与太阳运行周期对应不上,所以时间一长四季就会混乱,夏天变成冬天,冬天变成夏天。
(春夏秋冬)
为了取长补短,聪明的中国古人发明了农历,其特点是月份跟着阴历走,年份跟着阳历走,如此一来,便既可以根据月相变化设置月份(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又不至于四季混乱,简直不要太完美。
也就是说,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阴阳合历(阴历为主,阳历为辅)。
但是问题来了,阴历一年是354.36天(29.53×12),阳历一年是365.24天,阴阳合历必须协调农历年与回归年间的这一的矛盾,于是设置了闰月,每2~3年置1闰,具体闰周是19年置7闰。
我们算一下误差。按照阳历算,19个回归年共6939.56天(365.24×19),按照农历算,19个农历年共6939.55天(354.36×19+29.53×7),这个精确度,不得不佩服中国古人的智慧了。
19年是置闰循环的最小周期,这就是为什么19岁那年,阳历生日和农历生日会重合在同一天。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农历实际上是比纯阳历(包括公历)、纯阴历更先进的一种历法,只是民国之后,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才引进了公历,目前是农历与公历并行使用。
(如上图春节这一天,2021年2月12日是公历表述;正月初一是农历表述;而辛丑牛年庚寅月辛卯日是天干地支纪年,也属于阳历的一种。)
结论三:天干地支和二十四节气,也都属于阳历。
阳历不只有公历这一种表达,也并非西方的独创,中国传统的干支历和二十四节气,其实都是阳历,而非阴历。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是依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置制定的,即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每1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很明显,观察的是太阳周期,所以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
仔细观察二十节气在每年的具体日期也会发现,它更趋近于公历日期,而非农历日期。
比如,2020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一,2021年的立春是2月3日,农历腊月二十二,2022年的立春是2月4日,农历正月初四……公历的日期,相差不会超过一两天,但农历的日期,却相差甚远,毫无规律可言。
(立春:太阳到达黄经315°,公历2月3—5日交节)
同样的,其他二十三个节气也是这种情况。
这是因为,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作用是顺应农时,而阳历比阴历更能反映自然节律和气候变化,所以二十四节气必然使用阳历,而非阴历。这一点或许会与大家的认知相悖,但真实情况的确如此,对农耕影响明显的是阳历(太阳、温度),而非阴历(月亮、月相)。
至于纯阴历,其实并不十分实用,目前也只有少数中西亚国家仍在使用,比如伊斯兰历就属于太阴历。
怎么样,这下弄懂了阳历、阴历、公历、农历之间的关系和区别了吗?有点绕,慢慢捋!
(本文完~)
过生日按阴历还是阳历?现在才知道原来不能随便过,很多人都错了
过生日,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也是我们与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共享喜悦的特殊日子。然而,关于过生日的一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人:究竟是按阴历还是阳历过生日呢?今天,让我来给您解答这个疑问,让您不再为这个问题犯愁。
首先,我们要明白阴历和阳历的区别。阴历,又称农历、农历,是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的周期来计算的。每个月的初一,月亮和太阳处于同一方向,这一天称为朔。十五,月亮圆满,称为望。阴历的一个月称为朔望月,大约有 29.53 天。为了弥补阴历年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时间差,我国采用了闰月的办法,即在每两年或三年的阴历中增加一个闰月,从而使阴历年与阳历年保持一致。
阳历,又称公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来计算的。阳历的一年有 365 天,分为 12 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地球运行的位置来调整的。为了弥补阳历年与地球实际运行时间的误差,我们采用了闰年的办法,即在每四年的阳历中增加一天,称为闰年。
那么,我们应该按阴历还是阳历过生日呢?其实,这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和家庭传统来决定。在我国,许多人习惯按阴历过生日,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阴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阴历生日这一天,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乡土气息和亲朋好友的关爱。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交流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阳历,并选择按阳历过生日。阳历具有世界性,可以与国际接轨,方便人们在国际间交流和互动。此外,阳历的生日更容易记住,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其他日期相关联。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按阴历过生日会更有纪念意义,因为它记录了我们出生那一刻的地球和月亮的位置。实际上,无论是阴历还是阳历,它们都记录了那一刻的天文现象,只是记录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我们无需过于纠结纪念意义这个问题。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在生日这一天感恩母亲,感谢母亲为我们带来的生命和关爱。因此,生日这一天,我们不仅要庆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还要孝敬父母,传递亲情和爱心。
总之,过生日按阴历还是阳历,并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关键在于个人的喜好和家庭传统。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过生日,既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拓展国际视野。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感恩生命,珍惜时光,与亲朋好友共享欢乐和喜悦。
农历、阳历、公历、阴历分不清?一起来看看到底回事吧(一)!
农历,也称农民历、阴历或夏历,是中国传统的历法系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业社会。农历主要依据农时、月相和太阳运行来确定日期。
农历的起源和演变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农历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以适应社会和农业变化。
农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据历史记载,商朝时期的统治者意识到农事活动和天象的关联性,以太阳年和月相周期为基础,制定了最早的农历。这主要是为了农业生产活动的安排和农作物的种植、收获等重要节点的确定。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国人对太阳、月亮和星象的观察和研究逐渐增多。这个时期的学者们开始注重记录观测数据和编制日历以辅助农事和宗教活动。其中,鲁国的孔子在《春秋书》中首次提到了节气的概念,为日后的节气制定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农历经历了重大的改革和发展。汉武帝时期,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夏历系统,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引入了正式的日历中。在东汉末年,张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用于观测天体运行,为农历的精确计算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历在唐朝(618年-907年)时达到了相对完善的程度。唐代的玄奘法师和裴松之等学者对农历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制定了严格的闰年规则,提高了农历的准确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农历在20世纪逐渐被公历所取代。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宣布采用公历作为官方日历,但农历仍然在传统节日和农业活动中继续使用。
农历通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系统,包括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元素。天干是指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示年份的元素,地支是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年份、月份和时辰的元素。二十四节气则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期,用于农事活动和天文观测。
农历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应用,并在社会、文化和宗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现代社会已普遍使用公历,但农历仍然在一些传统节日的确定和庆祝、农业生产和农民活动的安排以及民俗习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历的起源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文观测、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