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生肖

申山寅向十二水口吉凶断法(申山寅向)

申山寅向十二水口吉凶断法(申山寅向)

五尚(高尚锋) 论龙立项

一、壬龙立戌山辰向,癸龙立亥山巳向,子龙立乾山巽向。

二、亥龙立癸山丁向,乾龙立子山午向,戌龙立壬山丙向。

三、艮龙立卯山酉向,丑龙立甲山庚向,寅龙立乙山辛向。

四、甲龙立丑山未向,卯龙立艮山坤向,乙龙立寅山申向。

五、辰龙立丙山壬向,巽龙立午山子向,巳龙立丁山癸向。

六、丙龙立辰山戌向,午龙立巽山乾向,丁龙立巳山亥向。

七、未龙立庚山甲向,坤龙立酉山卯向,申龙立辛山乙向。

八、庚龙立未山丑向,酉龙立坤山艮向,辛龙立申山寅向。

风水地理(地学通鉴)十二水口吉凶断法

小知识,大成就,点多面广,解读申山寅向的日课

`解读④申山寅向,坐庚申向庚寅分金。仙命:

壬辰,辛已。孝命:癸丑,丙辰,甲子。

课格:

庚一甲一壬一甲

子一申一子一辰

年一月一日一时

课格说明:地支三合局。

①坐山申,与课格地支申子辰三合水局,补坐山申山,与仙命壬辰,孝命甲子,丙辰构成三合水局。

②年取用岁德到坐。甲申月为旺月,取用天帝星到坐,壬子是挂牌日。

③审视坐山贵人禄马:年庚为申的进禄,课格体现修禄神方申山。寅马到向。日干壬见支两辰为2个福星贵人。

④山运为庚辰金,课格纳时之纳音为克山运,乃不理想,年纳音土为山运的印,月纳音为水为食神,日纳音为水为比肩。

⑤审视课格命理:地支三合局。日支申藏干戊土庚壬,而庚是申的正气,年上取用,于是天地通融。年干禄神在月支申,同时又到坐申山,通根于地。日干甲为坐申为偏财。

⑦解读仙命:壬辰。地支与坐山,月支,日支,年支形成三合局吉格。壬为水,庚为偏印,日干壬为比肩,时干为食神,月干甲为食神。纳音土,年为土为比和,月为水为官星,日永为比肩,时为印,命干壬见支两辰为2个福星贵人。

辛已:辛金与庚为劫财,与日干壬为食神,与甲为正财。纳音金,年为印,月为食神,日为食神,时为火为官。年支子水为食神,月支申阳金为辛阴金为劫财,日支为食神,时支辰士阳为偏印。已为阴火,庚为正印,壬为食神,年日支子为官,月支申为比肩,时支辰为食神。巳为辛的福昌贵人。

⑧主事人:

孝命①癸丑:癸为阴水,庚为正印,壬为劫财,甲为伤官。三合水与其比肩。时支辰为三煞时,避让时过后便吉。纳音木:年为财,月为比和,日为比肩,日为财。子为甲的福昌贵人。

孝命②丙辰:丙为阳火,庚为偏财,壬为偏财,地支三合水局,甲为阳木为偏印。纳音土,年为比肩,月为官星,日为官星,时为财。子为丙的福昌贵人。

孝命③甲子:甲为阳火木,庚为官星,壬食神,甲为比肩。地支三合水,为偏印。

结论:日干壬见支4个(仙命壬辰,日时支,孝命丙辰)为4个福星贵人。

⑨期犯说明:五不祥日,孤鸾煞。年犯穿山罗喉(乙庚年)和白虎方(子年子月)。

三洪、文开、四十二户、太拔、化孙族谱

文开、三洪、四十二户张氏族谱

小八郎、三洪、启源祖源探究

(一)、三十郎公支德龙与修谱

(二)、五华才禄公次子洪庆公后裔

(三)、《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

(四)、更改后的《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

(五)、《竹园头張氏历代直系先祖世系图(旧谱)——谱例》

(六)、清河张氏宗族谱序

(七)、文开支系与天师支系

(八)、德龙公、小八郎、三洪世系对照

(九)、结合晁、资系及吴地等谱

(十)、嘉应州四十二房祠谱

(十一)、太拔六十郎公张氏族谱

(十二)、化孙公张氏族谱

化孙公世系谱:(参考)

平远河头念二公张氏族谱

一、念二公是不是九龄后

二、念二公祖源上系的几个版本:

1、以九龄为上系的版本:

2、以化孙为上系的版本:

3、以爵三为上系的版本:

4、以昆仲为上系的版本:

三、六一公与念三郎后之孝、悌、忠、信四房谱

四、小八郎上系简介:

(三)营(荣)公之八子简谱:

启元、启源、三洪祖源传承

洪善、洪庆、洪恩祖源传承:

大成社下启元公祖源传承:

湖背启源公祖源传承:

洪善、洪庆、洪恩公谱

大成社下启元公谱

湖背启源(元)公谱

洪善公谱系

洪庆公谱系

长乐开基一世祖洪恩公族谱

小八郎、三洪、启源祖源探究

小八郎世系是:……晁公→鸿公→资公→营公五郎→小八郎公→十九郎公→念二、念八……

徏迁路线:浙江→潮州→南剑州→宁化→武平→神岗下

清河张氏,出自轩辕子青阳氏第五子挥公为弓正,主祀弧星,因而氏之,历传至殷世罗公,世居冀州河间府故城邑明德乡。后裔众多,枝繁叶茂,瓜瓞绵绵,各成桑梓。有因黄河决堤、生活所迫、躲避仇害等等因素,被迫迁居。纵观历史,数宋朝国势最弱的了,建朝不久,先后遭到辽国、金国、蒙古国的入侵,百姓一路迁移,居无定所。特别是公元1126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史称靖康之耻。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幸免于难,被迫迁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后再迁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定都。

由于战争,百姓东躲西藏,到处寻找安身之地。宁化石壁,地势险要,且有军队把守,所以涌进了大量的客家人安居,被称为客家人的发源地,客家人的“摇篮”。有军队把守,也意味着是其他军队的主要攻击对象,火线阵地。为了生存与发展,百姓们纷纷迁出宁化石壁。经过宋末、元朝,到明朝初期,局势稳定,为填补战争带来的家史空白,许多客家人纷纷编修族谱,衍接世系。

(一)、三十郎公支德龙与修谱

宁化五郎公第五子三十郎公后裔德龙,生于1423年,殁於1498年。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前后,根据祖上传下来的祖源信息,修出族谱,流传后世。有曰始修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2年~公元1423年),续修于明朝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谱序大意如下:按张氏之族,其来尚矣,自黄帝之子,国于青阳,次妃生般为弓正。是制矢,主祀弧星,封尹城,因以为氏。至殷汤王也,有张罗公,妣王氏之后,生修公。修公分入渔水,历官二十五世,至嵩公,历官汉晋累二十五世,至营公,建武二年过江而居。至肱公又二十五世矣。肱公之后有晁公,由潮州徏南剑州。晁公生鸿公,之后徏居宁化。以上英贤辈出历官宋朝者比比。有曰五郎公者,生八男,其第五男迁于连城,生四子。其长曰大一郎公,徙居上杭,大一郎公又徙居程乡义化豪居,今德龙则由豪居而分石井也……。

世系是:挥公→殷汤罗公(商朝)→修公→嵩公→营公→肱公→晁公→鸿公→五郎公→三十郎公→德龙公……

祖源线:江浙→潮州→南剑州→宁化……

修谱时间:1466年前后。

(二)、五华才禄公次子洪庆公后裔

祖宗之讳昭穆之序亲疏之别远近之殊与夫分派之属俱备于斯溯流穷源略详条目有体嗣裔有辨历代虽久开谱一览炳若日星如烛炤所系甚重不可以不也前人既修之后人当续之冀族内子孙有能读书明理者披阅此谱或越一世或越两世未经修录随即重修不然则世代子孙愈远多难询备录故宜重修补其简阙别为次序于后亦言张氏传家之谱也所载云尔

妣邱氏,生于南宋之世,卒于大元之间,生二子:大四郎、千八郎,居武平岩前盈塘里。

十世祖考讳大四郎,仲二郎长子,居武平岩前盈塘里,妣温氏名四娘考妣生殁在大元之世,生一子才禄……。

于明朝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根据祖上传下来的祖源世系,编修族谱。祖源世系是:仲二郎→大四郎→才禄,祖源地是福建武平盈塘里。这也是后来洪恩公长子慎公中举后托黄建写洪恩行状里,明确的祖源地。这也是后来才禄公支系族谱无论怎改,祖源地依旧是记武平盈塘里的原因。至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初入仕途的洪庆公后裔张大纲,字立乡,号衢波。在福建省德化县任编修宗谱,在快乐堂重修永乐十三年族谱,永乐十三年谱序及世系如下:

世系是:仲二郎→大四郎→才禄……

祖源线:武平岩前盈塘里

修谱世间:张大纲续修是1543年,之前在1415年已有迅兴公按上祖信息修谱。

(三)、《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

本族清河郡张氏,上自殷汤时发源之祖張罗公,原在冀州务城县明徳乡归仁里住,后子孙众多,一祖张嵩公入北地住为汝南太守,中间移衢州等处住者各成桑梓……

張晁公生鸿公,鸿公生子兄弟五人:一公后转邓地住,四公在宁化县清平乡长乐里住,五公讳资在南剑州石城高平乡移兰阁住,后移宁化县中琴堡石寮坑住,生二子: 長男墓在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长流,子孙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黄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二公在宁化石壁住,三公在龙岩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园头住,(五公在连城县南团水西住, )六公在连城县表席新泉景峰下住。

以远祖继世不知凡几世矣!故难考其世代,亦难别其支派。但究原谱, 張五郎乃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宁化石壁者張仲二郎也,妣邱氏四娘,后徙居福建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生子大四郎,妣温氏四娘,生子才禄,字勉学,号静斋,大元时至奉训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 長曰洪善,次曰洪庆,三曰洪恩。洪恩公国朝洪武初年携侄移来長乐县大田洞容村住,即为長乐开基一世祖也。才禄公居址.坟茔悉在盈塘里之处,还有粮田石种在彼,后拨張通. 張继安父子看管祭扫。兹谨编录以志不朽,尚冀之贤子肖孙以世继世逐世编修毋坠,厥绪焉也。

张通系洪庆公之玄孙。证实为洪庆公后裔所修,并非参考德龙公谱,德龙公(1423年至1498年)于明朝成化二年(1466年)前后根据上祖信息修谱,始修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2年~公元1423年),而大纲公之前,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罗贵公长子纪公之第三子迅兴公已修谱,大纲公是在迅兴公的基础上续修。那时德龙公还没有修谱。

世系是:罗→嵩→晁→鸿→资→五郎→仲二郎→大四郎→才禄公……。

祖源线:翼州归仁里→南剑州→中琴堡石寮坑→宁化石壁→后徙居福建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

修谱时间:1415、1543年,这次修谱是应该加了通、继安资料。

(四)、更改后的《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

大纲公之后才禄支系受到别支影响,于是更改了《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原序,添加了天师派的资料信息,删除了五郎公出生在中琴堡石螺坑,五郎公葬黄竹洋等资料,后来洪恩公谱与启元公四川谱相遇,从五郎至才禄就一模一样了。

以下是更改后的《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

本族清河郡张氏,上自殷汤时发源之祖張罗公,原在冀州务城县明徳乡归仁里住,后子孙众多,一祖张嵩公入北地住为汝南太守,中间移衢州等处住者各成桑梓。中有一祖讳士和为徐州刺史。一祖讳:良轩,汉高祖封万户二侯。一祖讳:耳,汉高帝封大将军,有功封陈州节度史。一祖讳:霸,七岁通春秋,官至侍郎,其中 汉以来由唐至宋至元,由元至明绳蛰蛰中有一祖讳:强,为御史大夫。一祖讳:虎,为幕州刺史。一祖讳:卓,为节度史。一祖讳:绳,为翰林学士。一祖讳:乾大辽时辅宗有功封大将军。一祖讳:武节任尚书。一祖讳:道真得神仙之术,封信州龙虎山。一祖讳:坟,在南剑州将乐县,社杜陵封坐向丙。一祖讳:在潮州凤凰山,坐丙向壬,張晁公生鸿公,鸿公生子兄弟五人:一公后转邓地住,(二公台州下里水口住,三公乐和渡住,)四公在宁化县清平乡长乐里住,五公讳資在南剑州石城高平乡移兰阁住,后移宁化县中琴堡石寮坑住,生二子: 長男墓在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长流,子孙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黄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二公在宁化石壁住,三公在龙岩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园头住,(五公在连城县南团水西住, )六公在连城县表席新泉景峰下住。

以远祖继世不知凡几世矣!故难考其世代,亦难别其支派。但究原谱, 張五郎乃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宁化石壁者張仲二郎也,妣邱氏四娘,后徙居福建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生子大四郎,妣温氏四娘,生子才禄,字勉学,号静斋,大元时至奉训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 長曰洪善,次曰洪庆,三曰洪恩。洪恩公国朝洪武初年携侄移来長乐县大田洞容村住,即为長乐开基一世祖也。才禄公居址.坟茔悉在盈塘里之处,还有粮田石种在彼,后拨張通. 張继安父子看管祭扫。兹谨编录以志不朽,尚冀之贤子肖孙以世继世逐世编修毋坠,厥绪焉也。

更改后添加了天师派的资料信息,如:“一祖讳:道真得神仙之术,封信州龙虎山。一祖讳:坟,在南剑州将乐县,社杜陵封坐向丙”等等。在鸿公晁公前面添加了很多与德龙公记载不符的祖先名讳,这些正是启元公后裔迁入四川后修出来的族谱里面的远祖。世系是:……依鼎→文开→有清→玉弼→荣楠→东锡→志明(仲二郎)→启元(大四郎)。兴宁永和大成社下启元公,度大四郎,妣温氏石氏,子明富、明德、明辅、明旺,分别字才禄、得禄、有禄、受禄。除明旺留守老家外,其他的兄弟或后裔各支迁入五华各地发展,各成桑梓。至清朝康熙年间(约公元1700年前后),响应朝廷号召,启元公的后裔很多迁居渝川。其中有洪秀公后裔、洪恩公后裔等。迁入渝川各自开基繁衍生息,遍布渝川各地,各带已修族外迁,数百年来下来,互无联系,后来他们拿出族谱对比,竟是一模一样,证明始迁祖带去时的祖源世系信息就是如此的了,也是更改后的《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与天师谱的影响而认为是同支系,实为更改原序另接所致。初修谱时还同时加了两个仲二郎,一祖张公讳仲法度二郎,妣邱氏法度四娘,生一子大四郎;一祖张公讳志明字仲法度二郎,共生二子……两个大四郎,以后的才禄公、德禄等自然是两个仲二郎合并后的儿子了。

当两个仲二郎变成一个仲二郎后,两个仲二郎的儿子及孙子自然就变成了“志明度名仲二郎”的儿子,祖妣也就是大小老婆,多个支系的名全加在一起,“讳、名、又名、度名、字、号全出来了。谱也就完整了,天师派的,但罗公冀州归仁里与天师是两大宗支。

(五)、《竹园头張氏历代直系先祖世系图(旧谱)——谱例》

按旧谱所纪谓本族清河郡張氏上自殷汤时发源之祖張罗公,原在冀洲务城县,明徳乡归仁里住,后其子孙众多,一祖高公,入北住为汝南太守,中间移衢州,衢州住者各成桑梓,中有一祖讳士和为徐州刺史。一祖讳:坟,在南剑州将乐县,社杜陵封坐向丙。一祖讳:在潮州凤凰山,坐丙向壬,鼎公生鸣公生子兄弟五人,一祖公后转邓地住,四公在宁化县清平乡、長乐里住、五公在南剑州石城县高平乡猗兰阁住,后移宁化县中琴堡石辽坑住,生二子,墓在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长流,子孙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黄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張仲二郎在宁化石壁住,三公在龙岩水西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茵头住,五公在连城县下表席新泉璟峰下住,以远祖以继世不知凡几世矣,故难考其世代,亦难别其支派,但究原谱,一祖張五郎是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宁化石壁者張仲二郎,妣邱氏四娘,徙居福建省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生子張大四郎妣温氏四娘生子才禄祖,字勉学,号静斋,大元时至奉训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长曰:洪善、次曰:洪庆、三曰:洪恩。恩公国朝洪武初年携侄移来長乐县住,即为長乐开居一世祖也,才禄公居址坟, 悉在盈塘里之处,还有粮田石种,在彼后拨張通、張继安父子看管,祭扫兹谨编录以志不朽,尚冀之贤子肖孙以世继世逐世编修毋坠,厥绪焉也。

才禄公迁竹园头后裔,转抄《长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时误把嵩写成高,晁写成鼎,鸿写成鸣,刚好对上文开系的鼎公鸣公了,除这个外湖雷谱等等也写鼎公,而《竹园头張氏历代直系先祖世系图(旧谱)—谱例》却不符合后来改过的《长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世系变成了:挥公~张罗公~修公~嵩公~营公~肱公~鼎公~鸣公~资公~五郎公~仲二郎公~大四郎公~才禄公……。由于鼎公、鸣公等而与文开支世系混淆了,为康熙四十七年联谱埋下了混淆的伏笔,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才禄公后裔续谱,再把五郎公改成了仔受,把仲二郎改成了福旺,把大四郎改成了德寿,接在椿公系下,世系是:椿公~鼎公~鸣公~仔受~福旺~德寿~才禄。清朝末年,再把椿公改成了化孙公,导致传至现在才禄系出现多支不同版本的世系。

据传:竹园头谱在网络上被改过,但这里引用的是大纲公谱,大纲公谱又在迅兴公谱的基础上续修的。

(六)、清河张氏宗族谱序

蓋人之有譜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千枝萬葉而同其根株水之有源千分萬派而同其流人茍無譜則不知宗祖之所由來支派之所由分而尊卑長幼無失其序秩矣是以譜之所作始因蘇老泉及歐陽修後源流分派別猶未列其昭穆後因司馬溫公列為五世之圖明昭穆序人倫立尊卑差隆殺分別同益譜之益於人也大矣張氏之祖由清河以來其先遠其後衍且關於天下同姓散於各省之府縣或錫土之世祿或隨遷而安居然其世遠無往不可考也今但錄其所考得聞而見之者 張小八郎原籍福建寧縣中琴保張家營之子也因宋元陽季之秋廣寇作亂惠潮之民十無一二田煙無業主宅無人居小六郎兄弟八人來廣東分別各處承田居焉 我始祖張小八郎與妻彭氏二娘又在潮之古梅州今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下居焉自小八郎傳至於斯迄今十有四世其間有負才能抱器識者有為庠農而岀仕者仕耆英而正善俗者膺千兵而討逆叛者積金谷而為富殷者受冠帶而榮鄉黨者樂酣山林而嘯傲烟霞者彬彬其人迭迭其繼茍非陰相其休安得如此盛乎然雖其盛若非拾貳世之孝孫光裕公恫察先祖憫惻當世懼矣夫根大而蔓益分源遠而流益散或有分居外境或有商賈他鄉道逢而不相識者則至親為塗人矣尚何知同本共源乎於是請親鄉友文溪山餘居靜輯錄宗譜以誌詳略總圖以別親疎以前小錄以誌詳悉於後同宗而貧賤者不棄非族而富貴者不授後之子孫有以知其所由自者焉嗚呼張氏之光榮於漢唐顯於榮光盛於聖明世之子孫千百绳绳祖武猶周所謂螽斯之蟄蟄麟趾振振矣呼其盛乎前之人既有以植其本後之人滋培之篤其本俾本益茂沒其源俾流益長綿其衍居家修孝弟之順德出仕者忠烈之奇勳立揚名以光宗祖張氏之門安得不昌大而悠久乎

隆慶二年秋菊月江右余安素序

隆慶戊辰年余館於神崗 隆慶戊辰年余館於神崗下隱居張仕道出其舊譜指示其先祖殷湯殿前夫人年拾三歲望見孤星墜地徘徊十步遂成金色感而懷孕名曰羅公後更名為張寧遂入冀州務城縣明德鄉歸仁里居焉厥後安公入北地修公於元始元年九月十三日帶領五百人口過揚子江下榻州、衢州、務州,擇各處居焉肱公張催遂入福建泉州以桑梓廿五世之後有張西邦者漢王時年方十七歲通春秋五經拜官入相傳至張鼎鸣公落驛寧化縣隐居遯(遁)迹不事王侯乃生五(女)子一居池溪并下里水口一居汀洲牛聞頭一居畏(長)樂里魚龍斑竹一居沙縣安化(縣)鄉后遷歸(寧)化中琴保(堡)居焉至張資所生二子長之子孙居于汀洲水東水南次子名曰張家营乃生八子俱往廣東承田張小六郎落于惠州長樂縣張小八郎落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下居焉其餘皆散於各處神前大小鄭居焉馀別莫知詳嗚呼張氏之源不謂不遠也清河之派不謂不詳也自張寧(羅公)之後子孫分別九州各成桑梓殷周之盛屢出仕焉春秋南北繼登臺鼎張良興漢于前張飛振蜀于後犬遼有軌祝之功博望有尋河之玩道陵道德之宗子厚傳道學之統九齡唐之明良世傑宗之忠孝至於明聖朝之始故家仕族縉紳楷範功名事業莫可悉紀其未尚矣尚小八郎至於斯十有四世居不改聚地不改闢人物之靈堂堂衣冠之楚書香不斷德澤流芳子子孫孫雲初奕葉渑渑繼繼世濟其美接清河之源流冠德仁之類猶騶虞之餘螽斯羽之和此之謂也予觀姜嫄煙祀因履巨人之跡遂生后稷而如周宗殷湯殿前人望見孤星墜地遂成羅公而為張祖是非人道之交而有神異之聖誕焉豈非天地之精英五行之變化秀氣盈盈交相化育而生灵瑞之形質焉茍非孝子順孫譜其宗而傳其真何能始祖之異有如此乎俾其后世愈久稱遠觀其譜而不湮沒為陳迹矣子孫珍重感斯也故跋

隆慶二年秋菊月 山跋 清河郡张氏宗族重修谱序

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余安素在神岗下隐居。小八郎公后裔仕道公,拿出本家族谱给余安素介绍祖先的来历,重修族谱。

世系是:挥公→罗公→安公→修公→西邦公→肱公张催→晁(鼎公)→鸿(鸣)公→资公→营公五郎→小八郎→……。

祖源线:冀州→扬子江→衢州→泉州→宁化……

修谱时间:1568年按本家旧谱重修

(七)、文开支系与天师支系

按启元公迁四川所修谱排列:一祖罗公(居冀州归仁里)→清熾→柯→高(衢州)→衢→连兴→通→士和→龙四郎→万鹏→良(汉)→佑→佑儒→登阁→耳→顺崑→骞(殁於114)→思海→说→广志→21寅亮→亮辉→隆→凤彩→奇→弘文→廷患(霸春秋)→百永→强→兰祥→虎→茂有→旦→承孔→高→旦周→37绳→侯堂→乾→武→41斌先字道陵(公元34—156年葬南京剑州将乐县)→42依鼎(潮州凤凰山)→文开→有清→玉弼→荣楠度信五郎→东锡→志明度仲二郎→启元度大四郎(元)……“度”是何意,是不是指已混另一个支系,不明。为了正本清源,看一下《长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是否添了天师资料,或文开是否天师支系?

天师世系:辟疆(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35年,享年62岁)→高→通→无妄→里仁→皓→纲→大顺→道陵(89世天师之宗)、次道宏、三道胜。道陵生二子四女:长女文姬、长子张衡、次子张权、次女文光。

依上资料,文开应该不是天师支系,但应该看过天师族谱,世次混乱,当中引用了天师个别祖名和地名,道陵不叫斌先,也不是文开祖父,相隔一千多年,这也就是改动《长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原序的原因。同时也证实三洪、启元、天师是三大宗支。

另外罗公(居冀州归仁里)与天师也不是同支,希望各支自行考证为妥。

(八)、德龙公、小八郎、三洪世系对照

德龙公:

世系是:挥公→殷汤罗公(商朝)→修公→嵩公→营公→肱公→晁公→鸿公→五郎公→三十郎公→德龙公……

祖源线:江浙→潮州→南剑州→宁化……

修谱时间:1466年前后,按本家旧谱修。三洪:

世系是:罗→嵩→晁→鸿→资→五郎→仲二郎→大四郎→才禄公……。

祖源线:翼州归仁里→南剑州→中琴堡石寮坑→宁化石壁→后徙居福建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

修谱时间:1415、1543年。

小八郎:

世系是:挥公→罗公→安公→修公→西邦公→肱公张催→晁(鼎公)→鸿(鸣)公→资公→营公五郎→小八郎……

祖源线:冀州→扬子江→衢州→泉州→宁化……

修谱时间:1568年按本家旧谱重修

综合对照:上祖名讳与祖源线大体吻合,但都不完整,当中有差异,如果互相参考过,那世系应该是完全相同并完整,而三洪同启元文开公的谱仅四川分支洪恩公有,其他各处并无文开与启元的记载。而外迁的应该是按照改动过的《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原序与启元公之合修,并修出完整而混乱的与天师相似的世系,修好后,由于有疑问而失联,公元2010年后,信息发达,寻谱过程中两谱又相遇,内容竟一模一样,又加上改动过的《長乐清河郡张氏族谱序(明代)》原序,基本认定是一支了,实为两大宗支。

以上资料证实:德龙公支、小八郎支、三洪支祖源宁化无疑,资公在南剑州石城县高平乡猗兰阁住,后移宁化县中琴堡石辽坑住,張仲二郎在宁化石壁住,徙居福建省汀州武平县岩前盈塘里。而上祖名讳应按仲二郎,三十郎,小八郎为妥,圣祥圣元圣贞旧谱无记载,仅吴地等谱难以定论。

(九)、结合晁、资系及吴地等谱

从迁徙路线看,先祖从浙江→潮州→南剑州→宁化,较为可信,至于是否为吴地谱所云:由江西入宁化,尚待考证。

至于五郎公或曰中承公之八子,是否按照“千祥云集元亨利贞”所排,这仅出自清代的吴地等谱,难以定论,仍按明代原号为小十三郎、仲二郎、仲五郎或三十郎、小六郎、小八郎等为妥,后人续修,总想编个世系清楚,代代分明,往往东拉西扯,随心所欲。

五郎尧建公一支世系,应按龙岩的世系谱,有据可依较为可信,即宇公→晃(晁形近字)→鸣(鸿)→资→五郎→小十三郎→二十郎→五郎→三十一郎(马烈公)→石孙、清孙……

(十)、嘉应州四十二房祠谱

开基祖张氏祠谱

清乾隆二年1737年立

(注:祠谱抄写中,由于旧谱照模糊,当中可能有遗漏和笔误,请见谅)

嘉应州城之北为百世不迁之祀稽其形胜左铁汉右金山坐离向坎宿应奎壁鸠工于乙卯(1735年)之春落成于丙辰(1736年)之十二月。重修谱记:……於乾隆二年(1737年)告竣。

特书

大始祖化孙公於中牌之上又以各处立基之祖共计四十二户为中叶,始祖立於中牌之,次其余二世以及十余世分列左右将上座

太始祖张公讳化孙,妣陈氏阙氏大安人统四十二户

开基阄定位次列后

左一位鲤鱼冈 辅旺张公妣陈氏旺氏

右一位石彖头 五十六郎张公妣苏氏

左二位石扇 文德张氏妣杜氏曾氏

右二位龙潭屯 税聪张公妣阮氏

左三位浮墩小乍葵湖人 立本张公妣谢氏

右三位大塘尾 大四郎张公妣李氏

左四位水口 淑芳张公妣古氏

右四位葵嶺人穆宗长子 升山公妣陈氏

左五位西厢人 子清公妣邱氏

右五位三乡寨人 政齐公妣钱氏

左六位

右六位芹莱洋人 希颜公妣刘氏

左七位九乡人 法真公妣车氏,重修版加入启通之子派贵宗

右七位百一郎公 荷华洋人妣箫氏

左八位赤水林塘人 万十郎公妣何氏

右八位饶塘松林人 德通公妣包氏

右九位桃源上村 福庆张分妣江氏童氏

左九位大坪人 逸雯公

左十位石马大田 六德张公妣巫氏

右十位洲潭约 五十七郎张公妣彭氏

左十一位松源 五八郎张公妣陶氏

右十一位石子塘 念一郎张公妣钟氏

左十二位河头 小八郎张公妣彭氏

右十二位西羊 孟仁张公妣温氏巫氏

左十三位建桥 德达张公妣袁氏

右十三位番坑 千三十六郎张公妣唐氏

左十四位埔尾 十三郎张公妣曹氏

右十四位兴隆 三秀张公妣陈氏

左十五位上墡 永兴张公妣李氏

右十五位沙渴 法明张公妣万氏

左十六位林塘迳背 君德张公妣孙氏

右十六位壢林 宏宗张公妣赖氏

左十七位麒麟围 千四郎张公姚凌氏钟氏

右十七位大都 资张公妣箫氏

左十八位长岗 隐张公妣刘氏

右十八位丙村埔上 念一郎张公妣巫氏

左十九位三坑寨下 福庆张公姚徐代

右十九位丙村田心 肇基张公妣周氏

左二十位高思 盛大张公妣曹氏

右二十位刁田 德贤张公妣郭氏王氏

左二十一位鯉子坵 百三郎张公妣宋氏

右二十一位大村 元寿张公妣曾氏

四十二户,实为四十二支联合修祠堂并修总谱,以抓阄儿分前后定牌位,化孙公为中,小八郎为左十二位,文德公为左二位,重修时为化孙公加了中宪大夫一词,后来把太拔二始祖六十郎张公定为君绍,这时六十郎张公(君绍)也有明确的生庚1374年,并把宋朝的河头念二公拉到明朝命名为启通,生於1398年,在1804年又定启通为君绍长子,并把1297年的法真公命名为贵宗定为1398年的启通之子。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岁(公元1898年),以太拔二世祖六十郎张公(君绍)之名讳,重修族谱,此时修谱,将原乾隆二年(1737年)的四十二支全挂在化孙名下,修出完整的世系谱,并定君绍为化孙公八世,时间定在永乐癸未岁(公元1403年),后来除了原先的四十二户(支)以外,还加了不少支系,因而加增了化孙公后裔人数。以下是太拔开基二世祖六十郎张公(君绍)外迁族谱及历史,方便各支正本清源。

化孙系人多也是改革开放后,人为乱接多起来了,拿江西宜春及万载来说,万载及附近约7万多张姓,在民国时,修化孙系的不到三十分之一,一九九0年后一下子近一半。

据了解当初外迁万载,万载真正化孙公裔孙仅两三支,这两三支目前也就不超五千人,这是真正的化孙系,现在将近七万多人。很多人说清代时在茭湖弄错了,他们现在修化孙系才正确,这就是近三百年外迁万载张氏的真正历史。

(十一)、太拔六十郎公张氏族谱

以上谱没有先俸、君绍等文字,下面再看太拔开基二世祖六十郎张公化孙谱中的“君绍”墓碑:

太拔六十郎张公墓碑上记“凡三房嗣孙合修”,当中无“君绍”二字,根据六十郎张公第七世景贤公后裔的理解是:惟通、惟忠、惟达,三房的后裔合起来修建的。

一世祖四七郎公生六十郎;

二世祖六十郎公生七九郎;

三世祖七九郎公生万七郎;

四世祖万七郎公生惟通、惟忠、惟达;

理由是:当时只有万七郎公开的三房有后裔在太拔居住。或许在四世之前没有其他的分支,或许有其他的分支没有上前参与祖墓的重修。

1、清朝嘉庆丁丑岁(公元1817年)重修了两公的墓,所立墓碑是明始世祖四七郎公,明二世祖六十郎公。那时在墓碑上并没有刻先俸公、习封、君绍公、邦彦等字样。墓碑上所刻的称谓,与早期迁出太拔几千里之外的宗支,于清朝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岁(公元1845年)所修的谱的内容相同。

2、闽杭太拔敦睦堂于清道光八年戊子岁(公元1828年)所列的世系,谱里所载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那时,有很多外迁远道的宗支没有回到祖居地参与修谱。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岁(公元1845年),千里之外的四川重庆的宗支修族谱,所载的称谓与内容,就与1828年太拔修的也差异。四川重庆那边,1845年修族谱时,还不知道两公的墓重修了。

3、清嘉庆丁丑岁(1917年),太拔的梓叔重修了明始世祖四七郎公、明二世祖六十郎公等的墓。那时墓碑上也没有刻先俸、习封、君绍、邦彦等文字。清道光八年戊子岁(1828年)太拔敦睦堂修族谱,还是排的四七郎公为一世祖、六十郎公为二世祖。清同治六年(1867年)修族谱时,就成了四七郎公(先俸)为化孙公七世、六十郎公(君绍)为化孙公八世。这就是那几十年里,墓碑与族谱的变化。江西万载县那边修的族谱,把化孙公八世君绍,载成珺绍。还有的地方,把化孙公载成化生公、华生公、华孙公,等等,有差异的。

先祖闽杭太拔明始世祖四七郎公、明二世祖六十郎公等的名号还是一个谜,但愿把那段历史明记史册,把更多的历史元素传承下去。

旧谱加碑合并来看,道光年间开始,太拔的谱系,受到其他地方的谱系的影响。再者,兴宁启源公那边对君绍公的内容提出质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性。联谊归联谊,族谱归族谱,不能够混沌不分。文化在于认同,但是需要有依据。共同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

敦睦堂,就是敦宗睦族的意思。历史上,很多姓氏,很多地方,都造有很多敦睦堂。历史上的东西,我们要理性对待,那样才能够对得起列祖列宗,及三百年之后的来人,1960年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创造了接触大量族谱的机会。那时,有很多孝子贤孙,远离家室,背着族谱,提着脑袋,逃避到兴国县、泰和县、吉安县、永丰县交汇界的大山谋生,为的就是保留族谱。1979年腊月廿九,我路过那片大山时,就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拽着我。1986年9月,我进住了那片大山。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大学生,被那批客家人的孝子贤孙们关爱着,我被他们感动了。1992年开始,我就对各大姓抢修家谱给予最大的回报,回报历史给我的厚爱,回报那批客家人的孝子贤孙给我的厚爱。当然,我作为闽杭泰拔明始世祖四七郎公的廿五世嫡孙,关于太拔的事,思考得蛮多的。这是太拔与我同支的第七世景贤公的后裔,于清道光廿五年乙巳岁,在四川修的族谱。他们在明朝就从太拔迁到江西,再从江西迁到蜀地居住,他们的族谱没有受到清朝时期闽粤湘赣新族谱思潮的影响,其所载内容,跟我支墓碑、祖牌上所刻完全相同。这是正本。

我们这支,直到“声”字辈开始,才改用化孙公总派刻在墓碑上。在这之前的各代,都用的是太拔的老字派立墓碑。

太拔的古字派:

志裕景崇隆.仕问嘉淑自(先).

翊宗正光献.瑞书香远亦(仁).

世传芳诗礼.荣德冠儒林.

就相当于化孙公总派的:

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

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

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在民国三十八年戊子岁(公元1948年)兴国十邑联修族谱时,我支同时载了两个字派所策的名字。

以上是上杭太拔六十郎张公“君绍”后裔文森宗长所言

看了太拔旧谱和六十郎张公(化孙谱中的君绍)墓碑,太拔上祖当时也只确定一始祖四七郎,二始祖六十郎……清朝却出来化孙直系,而上祖也不敢确定四七郎公上系,而四七郎却变成先俸,六十郎变成君绍,还修出一本称之为明永乐1403年的《君绍手撰族谱》,(除此还有天地人字号谱),此谱把各个支系全连在一起,变成一本完美的化孙公后裔族谱,实际化孙叫传万,据看传万墓碑上也无“化孙”二字,后来四七郎公修墓碑时,新修碑上却刻上先俸了,相当於小八郎公墓碑在1982年修碑时刻上腾玉一样,实为笑话。

按以上记:化孙谱的主修人君绍,在太拔族谱和历史上居然成了一个谜,太拔上祖也不敢确定的,小八郎公后裔需要抛弃明隆庆的仕道公谱,去巴结吗?真是我小八郎后人对后代留下的笑柄。

这里加上四十二个支所修祠谱时间1737年,重修时间1800以后,当时参修支系应该不多,1817年太拔修墓只有三子,1828年重修族谱(太拔敦睦堂)及修祠堂却记八子。直到1867年太拔重修后,在1898年统谱时,四十二支变为一,为了完整谱支支加生庚,按所定化孙生辰,以六十郎张公为主修人,前1737年谱时间不符合六十郎生辰,按1403年较合理,才出现了一个石壁村的李火德、刘广传、张化孙三大“特色”家族。)

(十二)、化孙公张氏族谱

大清乾隆四年己未岁(1739年)春月 吉旦

候选儒学正堂姻晚生箫辅仁 拜撰

尝思姓者承其宗祖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分,我张姓受自少昊金天氏第五子后以为清河是也,继此而后寝昌寝熾上策举於帝庭愈衍愈蕃为政敷於渔阳所於累代簪缨世世之冠裳赫奕家学渊源处上之文名焕彩莫非子清河之余荫也迨至

我始太祖化孙公妣陈氏阙氏所生六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三郎公妣蓝氏马氏所生九子派别支分吾祖张宏仲四郎公祖传教师爷妣朱氏三娘親人民饶余扩其广大之志观沧海之桑田能闢其基业之业隆故于明宣德年间自闽而徙产於双江之桃川名云於横江垂业於西杭斯时连城未建系属川……

永定十六郎张公族谱:

大始祖讳化孙张公葬在上杭白沙西洋屋后形金盤载珠申山寅向,乾隆十七年壬申岁(1752年)七月十四日重修,妣陈阙二位大恭人,附葬林氏娘,合葬西洋神前坑形雄鸡打翼丙山向上

始祖十六郎张公葬永定蓝岗马坑人心窝穴,乾隆二年丁巳岁(1737年)九月十一重修

二世祖念六郎公,葬永定金砂高峯上形架上金磐穴未山丑向,乾隆十一年(1746年)乙卯岁(1795年)重修,妣廖孺人十二娘葬上坑楮树坪。形大龙马地穴壬山丙下,赖孺人十八娘连家田入有四五口。

三世祖百一郎张公,妣郑孺人

四世祖千三郎公

五世祖万五郎公

四十二个支系合修四十二户祠谱时是1737年,也是永定的化孙公支为始祖十六郎张公修墓之年,以上谱再结合小名化孙公谱。

《宁化张氏族谱簿序》惠州张氏族谱

……入徐州张嵩公,嗣是历二十余代,其间豪杰之挺生,其丽不亿,家乡迁徙其地非常,年湮而远,先人之记载,未甚详明,不敢女为愽述。至二十五世张西公拜汉王将,又传至齐公。

唐太宗时丞相,初拜中郎将遗大将通张宫公至尚书,张林公好古博文,过目成诵,一览无遗,后来仕故,祖坟在剑州延平府将乐县小溪村,亥山巳向,丙水流长。后兄弟五人望归剑州,宁化县磜文村和溪口清平长乐里鱼龙堆竹住,一祖坟在长乐里和溪渡口安葬,一祖在南剑州延平府砂县高化乡牛栏角住,一祖留在宁化石壁管下,中廖堡安住,一祖在石寮坑安葬。一祖张贤生二男,一公张中丞。一公坟在水南旗山下安葬,坤山艮向,移子孙在水南水东住。一子张营将五郎,生下八男,一祖坟在黄竹,戌山辰向。一祖在漳州浦县住;一公在龙岩县水福前住,一公在小园田水西住;一公在本营住;一公在池溪住;一公在漳州竹兰头住;一公在汀州长汀县小虞住,生下三男:张一郎、四郎、八郎;一公三五郎在龙岩大地东流坑住一公系四郎移入沙南门住,一公移在大乾头竹山下住;一公移在水尾西洋住。小名张化孙一祖移在半径逻源塘华宅凹背住:有四公:一公张百六郎、二公张万一郎,张万二郎华宅凹住;一公张百一郎,移在上杭县住,一祖在将军地郑塘下安葬。一公在定塔住;一在胜连里员山湖住;一公移在河坑住,一公移在连家田住。一祖坟在猪树坪,祖婆赖十八娘,廖十二娘在此出龙马生龙子,人物咸亨,祯祥叶应,祖先忠厚开基。后嗣善良纯绪,其积累缔造,休微明验,彰彰如是,历今已千载,芳声之传播近在闽粤之间,犹然口诵耳闻。讵其大言而无实者,埒哉合而之。前冀州务成我祖之发蹟地,后之宁化石壁,我祖之故都也。不幸于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辛亥岁),天祸豫章乐洋子江骚动倡乱,一时蜂韦蚊聚,号山啸斗,薮项城屠埜,剿无遗育,幸而天眷我祖化孙公始得避乱迁都(注:明太祖朱元璋为建立和巩固明朝确有南徵,但与我祖化孙公迁居杭邑是无关系。化孙公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1267年>之人,时差一百多年。)凄身于杭邑之东西洋半迳等处。嗟嗟此際式徵徴。清河之世系,殆不绝如缕矣。嗣后得充来苏里三图里长,三世四世亦居此地。六世祖张十八郎复移居于胜里楮树坪住。一支移在漳州竹头园住,今中第明进士十余。一支移在程乡(即梅县)西洋住,后文宾第正四年进士,子张纲亦登甲地,弟张拔同登科弟,一时父子齐美,兄弟联芳。一支移在镇平徐溪山,张琚乡进士,亦兄弟邑庠,父子贡监。一支石扇文德公,小地名蕉林坑,兴千百家口,邑庠十余。惟清年间,煜煜彬彬。一支移在汤田,邑庠贡监济济。一支移在永定县住,亦有金砂住。后张熹第嘉靖乙未进士(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孙张尧辛酉中经魁(即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一支移在半迳住。一支移在广东建桥祖公通判府李寨住。一支移在广东河源长唇住。又一支移在翁源英德河背住。田梓祖公九世德广公迁在连家田,继又迁樟树潭九州铺住。

高祖大四郎公,先居神前小湖口,据戊年(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前)先辈到福建上杭拜祭太始祖化孙公妣列考妣坟路经途径记载,“张公前有本家老屋一座”并在老屋住了一晚,现在张公前属永定县仙师庵前村。据祭上杭化孙公妣祝文记载:“清河世泽,肇自汀杭,枝枝发秀。叶叶传芳,八世大四爰移大塘”。说明大四是化孙八世孙。

开基一世祖:得成,号百三郎,大四郎公二子,生於1394年。

开基二世祖:永泰,得成公之子,生於1423年。

(从这两处看:大四之子得成公为小名化孙公九世孙,前面说的化孙于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辛亥岁〉,天祸豫章乐洋子江骚动倡乱有问题,此处应指化孙后裔迁都,而不是他本人)。

丰顺张氏族谱序

谨据手抄旧谱,我本轩辕后裔,原住冀州归仁里派衍清河郡。自宋侍中,中承(丞)公迁居闽省汀州十三传而生大一郎,号东源君。元至元年间,移宁化石壁村,生子化孙公,住水尾西洋,配陈、阙氏,生子十六郎,配蓝氏、赖氏,生子七:念一至念六。以元至元年这时间与靖康之乱吻合,即公元1126年。从这里看应为圣元支系。除此之外是:至元元年1335年就不合化孙公九世孙得成生於1394年了。(注:有说…移宁化石壁村,生子,住水尾西洋…这里的化孙公即使隐去,也隐不了宁化石壁村,另外“生子?”,生了谁?如果空白,就不应该有住水尾西洋和妻名,加上别谱也有记录,这可能是对上杭化孙公“特色”家族的不满而隐去。

丰顺铺寨世系为:晁~鸿~资(贤)~荣(营)~圣元~大一郎号东源君~化孙~十六郎(百六郎)~念三郎~孟聪~仲昂~君亮……。

惠州世系为:大一郎~化孙~十六郎(百六郎)~念二郎~念八郎~念四郎~念五郎(万六郎)~大四郎~得成~永泰……。

总述:根据以上四谱都有化孙公,但这化孙公没有上杭的化孙公那么神话,也有祖源线,并无上杭化孙公的外八句,内八句的字辈和族辈诗,也没有十八子和一百零孙,也没有名,只有号,也不是九龄公、君政公、张公艺的后裔,也没有君绍的统谱记录。但当中记载基本一致。结合德龙公等谱,可列出世系。

化孙公世系谱:(参考)

五郎公生三十郎,三十郎公生大一郎,大一郎公水尾西洋住,生化孙公。以下从化孙公一世起:

一世祖 化孙公,冀州→宁化石壁→在半径逻源塘华宅凹背住。葬在上杭白沙西洋屋后形金盤载珠申山寅向,乾隆十七年壬申岁(1752年)七月十四日重修,妣陈氏阙氏,附葬林氏娘,合葬西洋神前坑形雄鸡打翼丙山向上,妣陈氏阙氏,生六子: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六与十六可能少写十,所生子女不一定都存活,也不一定按顺序。)。不幸于洪武四年(公元1368年辛亥岁),天祸豫章乐洋子江骚动倡乱,一时蜂韦蚊聚,号山啸斗,薮项城屠埜,剿无遗育,化孙公后裔始得避乱迁都凄身于杭邑之东西洋半迳等处。

二世祖 百一郎公,移在上杭县住。

二世祖,念三郎(百三郎)公,妣蓝氏马氏,生九子:宏仲四郎公。

二世祖 十六郎(百六郎)公,葬永定蓝岗马坑人心窝穴,乾隆二年丁巳岁(1737年)九月十一重修。

三世祖 宏仲四郎公,妣朱氏三娘,来自福建省汀州府连城,於明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自福建而徙产经云南,四川……

三世祖 念二郎公,十六郎之子→念八郎→念四郎→念五郎(万六郎)→大四郎→得成→永泰……

三世祖 念三郎公,十六郎(百六郎)之子→孟聪→仲昂→君亮……

三世祖 念六郎公,十六郎公之子,葬永定金砂高峯上形架上金磐穴未山丑向,乾隆十一年(1746年)乙卯岁(1795年)重修,妣廖孺人十二娘葬上坑楮树坪。形大龙马地穴壬山丙下,赖孺人十八娘连家田入有四五口。念六郎公→百一郎公,妣郑孺人→千三郎公→万五郎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