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何说十二因缘?《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
卷第八十
释无尽品第六十七(经作不可尽品品)
复次,应生般若者,无明虚空不可尽故。若人但观毕竟空,多堕断灭边;若观有,多堕常边。离是二边故,说十二因缘空。何以故?若法从因缘和合生,是法无有定性;若法无定性,即是毕竟空寂灭相;离二边故,假名为中道。是故说十二因缘如虚空无法故不尽。痴亦从因缘和合生,故无自相;无自相故,毕竟空如虚空。
复次,因缘生故无实,如经中说:因眼缘色,生浊念,浊念从痴生。浊念不在眼中,不在色中,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中间,亦不从十方三世来,是法定相不可得。何以故?一切法入如故。若得是无明定相,即是智慧,不名为痴。是故痴相、智慧相无异,痴实相即是智慧,取著智慧相即是痴。是故痴实相毕竟清净,如虚空无生无灭。是故说得是观故,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名般若波罗蜜。
问曰:若无无明,亦无诸行等,云何说十二因缘?
答曰:说十二因缘有三种:一者、凡夫:肉眼所见,颠倒著我心,起诸烦恼业,往来生死中。二者、贤圣:以法眼分别诸法,老病死心厌,欲出世间。求老、死因缘由生故,是生由诸烦恼业因缘。何以故?无烦恼人则不生,是故知烦恼为生因。烦恼因缘是无明,无明故,应舍而取,应取而舍。何者应舍?老、病诸苦,因缘烦恼应舍,以少颠倒乐因缘故而取。持戒、禅定、智慧,诸善根本,是涅槃乐因缘,是事应取而舍。是中无有知者、见者、作者。何以故?是法无定相,但从虚诳因缘相续生。行者知是虚诳不实,则不生戏论,是但灭苦故,入于涅槃,不究尽求诸苦相。三者、诸菩萨摩诃萨:大智人利根故,但求究尽十二因缘根本相,不以忧怖自没。于时不得定相,老法毕竟空,但从虚诳假名有。所以者何?分别诸法相者,说老是心不相应行,是相不可得。头白等是色相,非老相;二事不可得故,无老相。
复次,世人名老相:发白、齿离,面皱、身曲,羸瘦、力薄,诸根闇塞,如是等名老相。但是事不然!所以者何?发白非唯老者;又年壮而白,老年而黑者。羸瘦、皱曲亦尔。有人老而诸根明利,少而闇塞者;又服还年药,虽老而壮。如是老无定相,无定相故,诸法和合,假名为老;又如假轮、轴、辕、辐等为车,是假名非实。
什么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缘起观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灭都是由于因缘,互为因果,相互依存。
十二因缘也就是十二种使我们众生陷入苦厄的原因,具体的内容是:
一、无明——指没有智慧,即愚痴,不知四谛、不明世间出世间因果规律。
二、缘行——指错误的行为,即身口意的造作。
三、行缘识——指六识,或指轮回的主体,是一种“识体”。
四、识缘名色——指五蕴。
五、名色缘六入——指六根。
六、六入缘触——指六根与客观事物相接触。
七、触缘受——由六根与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种种感受。
八、受缘爱——由感受种种事物而生起好恶判断和贪恋。
九、爱缘取——由贪恋而生起执著,即欲取、见取、戒取、我取。
十、取缘有——由执著而有烦恼,从而便有了生死的因。
十一、有缘生——由于造作了流转的因,生成有漏根身,即具足五蕴、诸界、六根、命根等
十二、生缘老死——有情生命衰竭,最终死亡,根身坏灭,这便是生死的流转。
以上十二缘起的理论和一切皆空的原理,就是集谛中的讲的“缘起性空”。
十二因缘是错误产生的机理,业报轮回是错误导致的恶果。
何谓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指的是从缘起到缘灭的十二个环节:
第一是无明,即无知、愚昧,它是人受困于生生灭灭的各种因缘之根本原因;
第二是行,即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有了怎样的思维;
第三是识,即如何解读外缘,这跟一个人的心有关,是滋生行为的种子;
第四是名色,即与眼耳鼻舌身意无关的固有概念与观点等等;
第五是六入,即通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来获取外界信息,借以认知世界;
第六是触,即触觉,以及接触的瞬间所形成的感受;
第七是受,既承受、接受某种感受或者某种后果;
第八是爱,既贪恋丶陶醉,甚至沉迷于一种感觉或情绪当中,不愿意放手;
第九是取,即追逐欲望,索取更多;
第十是有,既拥有或存在,这是一种虚幻的“拥有”与“存在”,相当于和合作用的开始;
第十一是生,即一种虚幻的出现、诞生、产生;
第十二是老死,即构成事物、现象的因缘解体,事物、现象随之发生转变。
雪漠著《光明大手印-实修顿入》(上卷)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