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合婚

剑鱼座S星(剑鱼座S)

剑鱼座S星(剑鱼座S)

可视直径比参宿四还要大的恒星箭鱼座R

弥漫在天际的剑鱼R

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利用智利及澳大利亚的巨大望远镜量度位于剑鱼座的红巨星剑鱼R,

它的视直径比任何其他的恒星都大,比占据全天最大地位75年的参宿四还要大三成。

测量恒星的尺度

由于恒星距离我们相当遥远。要测量它们的尺度一点也不易,例如,我们把太阳放在最接近太阳的恒星那里(接近4光年),相当于把一个1个硬币放在500千米外,它的大小只有百分之一弧秒。对于最强的天文望远镜来说,量度这么细小的角度仍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理论上,解像力随着增加望远镜的直径而提升,而事实上,即使地面望远镜的直径有10米之大,它对于可见光的解像能力与一台口径20厘米的望远镜相距不远。主因在于大气层扰动或湍流所造成的星光,它把细致的影像变得模糊,阻碍了天文学家的研究。

第一颗被测定为最大的恒星是猎户座的参宿四,

它的角直径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阿拔·米高逊及其小组利用加州威尔逊山的胡克望远镜测定为千分之四十四弧秒。

现在它保持了75年的地位拱让给了剑鱼R,剑鱼R距离我们200光年,是一颗周期338天的变星。光度变化由最亮时的4.8等至最暗时的6.6等,最亮时我们可凭肉眼看到它,可是在最暗时却需要利用小型望远镜才能找到它。

NTT干涉观测

天文学家小组利用3.5米NTT新技术望远镜指向剑鱼R。当时把NTT盖上一个不透明的上盖,在上面3米×3米直径处排布了七个直径25厘米的小孔,刚好比上空大气层的湍流单元为小,而这个上盖就是要把湍流造成的影响降低。NTT的高解像力从七个小孔造成的七条光柱在望远镜的焦点处互相干涉,每一对孔对恒星影像产生一组干涉条纹。结果造成了21组不同的干涉条纹于焦面处,由摄影机把条纹记录,并随后由电脑分析所得到的反差。利用望远镜解析遥远的恒星,它表现为很小视面积,因此所有21组条纹的反差大致上是相同的。如果恒星是很接近的,拥有一定的可观尺度,那么干涉条纹所造成的反差会使上盖的小孔降低。两者比较,对于遥远未能分析的恒星更能有效地利用其条纹反差估量出它的尺度。

现时NTT利用由德国麦斯一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院所发展的SHARP敏锐摄影机于红外波段进行观测,拍下了数百张剑鱼R的照片,每张曝光时间只是十分之一秒。这已足以把21组条纹捕捉下来,这个程序反复了很多次,拍下了数千张图像以作分析。

利用澳大利亚3.9米英一澳望远镜和不同的干涉资料及分析技术,进行了补充观测,以确认较早时的观测结果。

观测结果

结果清晰地显示出剑鱼R的角直径为0.057±0.005弧秒,比参宿四还要大三成。

令人感到诧异的除了它的巨大视直径外,就是它既然是这样巨大,何以不是老早被发现呢?

阿拔·米高逊和他的小组测量了很多视直径大的恒星,可是对于位于南半球的剑鱼R,却很难从位于北半球的干涉仪测得到。剑鱼R的可见光也不是很强,而在红外波段却是属于天空中最亮恒星中的一颗,因此,在1971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罗拔·荣预言它应是一颗大恒星到现在才被证实。

今次对剑鱼R的观测是在红外波段里,如果以较短波长观测,应该可以得到一个较理想的分析度。而利用红外波段则较难达到,但可以较准确地估量恒星光球的直径。然而,透过高质望远镜及高质红外摄影机,却可得到较理想的效果。

剑鱼R距离我们大约200光年,恒星直径相当于370±50倍于太阳,如果把剑鱼R放在太阳的位置上,它将会把火星轨道也包括在内。当然,实际更大的恒星也不无例子——参宿四便是了。剑鱼R之所以成为最大视面积的恒星,即使较接近我们,也是它本身巨大的结果。质量方面,它与太阳相仿,可是光度却是太阳的6500倍。

VLT干涉学

虽然利用不同望远镜把光线收集而进行干涉观测较难进行。但来自美、英、法的小组经试验成功,望远镜有一定间距,可增加间距模拟为一台直径百米的望远镜,角直径分解度也可达到千分之一弧秒。

将来的观测活动主要围绕甚大望远镜阵开展,它包括了四台直径8.2米的主要望远镜及数台1.8米的活动辅助望远镜,间距可延伸达200米。VLT的解析度比英一澳望远镜强40倍,天文学家将可以更细致地研究更遥远的天体了。

狼蛛星云的磁漩涡:天文学家发现 剑鱼座30 意外存活的秘密成分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图片来源:NASA

剑鱼座 30(30 Doradus),也被称为狼蛛星云,是大麦哲伦星云中的一个区域。流线显示了来自 SOFIA HAWC+ 极化图的磁场形态。这些叠加在欧洲南方天文台超大望远镜和天文可见光和红外巡天望远镜拍摄的合成图像上。

平流层红外天文台 ( SOFIA ) 的最新研究表明,剑鱼座 30 度(大麦哲伦星云中心的电离氢区域)的磁场可能是其惊人行为的关键。

剑鱼座 30(30 Doradus 也称为狼蛛星云)中的大部分能量来自其中心附近的大质量星团 R136,它负责形成多个巨大的膨胀物质壳。但在星云核心附近的这个区域,距离 R136 约 25 秒差距内,情况有点奇怪。这里的气压低于 R136 强烈恒星辐射附近应有的气压,而且该区域的质量小于系统保持稳定所需的预期值。

图片来源:NASA

La Silla 2.2 m 望远镜观测到的 30 Dor 公开合成图像,H α -658.827 nm(红色),V-539.562 nm 和 [O iii ]-502.393 nm(绿色)和 B-451.100 nm的组合(蓝色的)。该图像显示了该区域的复杂结构,该区域具有由 R136 的热星团风产生的多个大型膨胀壳(由红星表示)和超新星遗迹 30DorB 的缓慢膨胀壳(右下角)。白框显示了在这项工作中分析的 SOFIA/HAWC+ 覆盖的区域。

使用 SOFIA 的高分辨率机载宽带相机 Plus (HAWC+),天文学家研究了 30 Doradus 中磁场和重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事实证明,磁场是该地区的秘密成分。

最近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该区域的磁场既复杂又有组织,几何形状的巨大变化与正在发挥作用的大规模扩张结构有关。

但是这些复杂但有组织的领域如何帮助 30 Doradus 生存?

在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磁场都异常强大。它们的强度足以抵抗湍流,因此它们可以继续调节气体运动并保持云的结构完好无损。它们的强度也足以防止引力接管云层并将其坍缩成恒星。

然而,某些地方的磁场较弱,使气体逸出并使巨型贝壳膨胀。随着这些壳中质量的增加,尽管有强磁场,恒星仍可以继续形成。

用其他仪器观察该区域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更好地了解磁场在剑鱼座 30 和其他类似星云演化中的作用。

剑鱼座30的速度结构

左:[C ii ] 30 Dor 的综合强度图。黑色轮廓显示 214 μ m处的 HAWC+ 尘埃连续谱发射,从 0.1 Jy 像素-1开始,增量为 0.1 Jy 像素-1。这两条线表示用于构建图6中所示位置-速度 (PV) 图的空间轴。十字表示 PV 图的中心,即 0 pc,水平位置表示在 30 Dor 位置沿轴的物理距离。红星表示 R136 的位置。右图: 12的综合强度图CO(2-1),与左侧显示的相同 HAWC+ 等高线重叠。十字表示下面所示光谱的空间位置。底部:在 30 Dor 区域的指定位置提取的 [C ii ]、12 CO(2-1)、12 CO(4-3) 和13 CO(3-2) 光谱,显示多个组件和几个翼在 [C ii ] 中。

关于SOFIA

SOFIA是NASA和德国航天局在 DLR的联合项目。DLR 为此次任务提供了望远镜、定期飞机维护和其他支持。位于加利福尼亚硅谷的NASA 艾姆斯研究中心与总部位于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的大学空间研究协会 ( USRA ) 和位于斯图加特大学的德国 SOFIA 研究所合作管理 SOFIA 计划、科学和任务运营。这架飞机由美国宇航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姆代尔的阿姆斯特朗飞行研究中心 703 号大楼进行维护和操作。SOFIA 于 2014 年实现了全面运营能力,并于 2022 年 9 月 29 日完成了最后一次科学飞行。

参考资料:

“SOFIA Observations of 30 Doradus. II. Magnetic Fields and Large-scale Gas Kinematics” by Le Ngoc Tram, Lars Bonne, Yue Hu, Enrique Lopez-Rodriguez, Jordan A. Guerra, Pierre Lesaffre, Antoine Gusdorf, Thiem Hoang, Min-Young Lee, Alex Lazarian, B-G Andersson, Simon Coudé, Archana Soam, William D. Vacca, Hyeseung Lee and Michael Gordon, 21 March 2023,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DOI: 10.3847/1538-4357/acaab0

恐龙时代的“剑鱼”,嘴中长满锋利牙齿

恐龙时代的“剑鱼”,嘴中长满锋利牙齿

剑鱼(Xiphias gladius)是今天海洋中游得最快的鱼类之一,最高速度超过90公里/小时。在白垩纪的海洋中,曾经生活着一种与剑鱼很像的古老鱼类,它就是古金梭鱼。尽管看上去相似,但是古金梭鱼与剑鱼并没有关系哦。

01禽龙之父都不认识

最早发现原金梭鱼的人在古生物发现史上可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英国医生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曼特尔因为发现和命名了禽龙而声名鹊起,不过他发现原金梭鱼化石的时间更早,在1822年。曼特尔在英格兰南部的白垩纪地层中找到了一些胸骨化石,但是由于只发现了这点化石,根本无法判断物种,所以他进行了描述之后就将化石丢进了故纸堆。

图注:吉迪恩·曼特尔与他发现的禽龙,图片来自网络

三十多年后,大西洋另一面的一位古生物学家突然对曼特尔描述的化石产生了兴趣,他就是有美国“古生物之父”称号的约瑟夫·雷迪(Joseph Leidy)。作为经验丰富的古生物专家,雷迪仅仅是凭借书中的图文就判断化石属于一种史前鱼类,而且认为这种鱼类与现生的魣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在1857年,雷迪将曼特尔发现的胸骨化石所属的物种命名为古魣(Protosphyraena),其属名是由“Proto”(意为“原来的,之前的”)和“sphyraena”(意为“魣”)。除了古魣,其另一个中文译名为原金梭鱼,因为魣也被称为金梭鱼,这个名字显然更好听,所以我采用了这个译名。

图注:魣,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已经被命名,但是雷迪显然对原金梭鱼并不了解,他不久就拿到了产自新泽西州纳维西克组(Navesink Formation,属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几枚属于原金梭鱼的牙齿,但是雷迪却认为是恐龙的牙齿。

1870年之后,来自堪萨斯州的化石猎人马奇(B. F. Mudge)收集了许多原金梭鱼的化石,他将化石交给了著名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科普对化石进行了研究之后,在1873至1877年建立了三个新物种,他显然有些草率。

图注:原金梭鱼的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从1895年开始,直到1903年,英美两国的古生物学家终于开始系统的梳理之前关于原金梭鱼的发现,他们发现之前许多物种其实都是原金梭鱼,于是对这个物种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性研究。从英格兰的破碎胸骨开始,在经历了80年之后,我们才终于认知了这种生活在白垩纪的大鱼。

02酷似剑鱼

所有看到原金梭鱼的人第一反应一定是:这货就是剑鱼吧!尽管名字来自金梭鱼(魣),但是原金梭鱼与金梭鱼一点也不像,外形上与剑鱼极像。尽管长得像,但是原金梭鱼与剑鱼没有一点亲缘关系,它们是趋同演化的结果。

图注:原金梭鱼的复原,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今天的剑鱼,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原金梭鱼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原金梭鱼体长在2至3米之间,其身体流线呈纺锤形,但是身体比例上显得比剑鱼短粗。

原金梭鱼脑袋前面长着尖长的骨质尖吻,这个尖吻既能够在高速游动时劈开水流,也能够作为武器使用。尖吻之后是大脑袋和一对圆溜溜的大眼睛,然后是弧形的鳃裂。原金梭鱼脑袋的特征除了尖吻还有恐怖的嘴巴,因为在它的嘴巴中长满了锋利的牙齿,特别是位于嘴巴前端的牙齿,不但尺寸大,而且斜向外长出,看着就后背发凉。

图注:原金梭鱼嘴中的尖牙利齿,图片来自网络

原金梭鱼的身体粗壮,向后变细,尾巴非常大,也像剑鱼一样。原金梭鱼身体下方的胸鳍和腹鳍很有特色,其胸鳍细长扁平,如同从身体下方向两侧伸出来的机翼。紧贴着胸鳍的是更加细长的腹鳍,就好像两条粗线一般。

从原金梭鱼的体型特征来看,其属于一种善于高速游泳的鱼类,同时也是一种积极的捕食者。

图注:能够高速游泳的原金梭鱼,图片来自网络

03西部内陆海道中最危险的鱼类

化石猎人斯滕伯格曾经说原金梭鱼是“西部内陆海道中最危险的鱼类”,不过原金梭鱼并不只生活在西部内陆海道之中。从发现的化石判断,原金梭鱼生活在北美洲至欧洲的海洋之中,生存年代从距今850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白垩纪结束。

图注:数量很多的原金梭鱼,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原金梭鱼的发现地点,图片来自网络

面目狰狞,尖牙利齿的原金梭鱼是凶猛的食肉鱼类,它们不但会追逐小型的鱼类和头足纲动物,还会攻击大型的猎物。古生物学家推测原金梭鱼在对付大型猎物的时候拥有两大杀手锏:一个是它脑袋前面的尖吻,能够用来刺穿猎物的身体;另一个就是嘴中的尖牙,用于撕咬并且造成严重的创伤。

图注:吞食小鱼的原金梭鱼,图片来自网络

原金梭鱼这么可怕,但是却并不是白垩纪海洋中最可怕的动物。就以西部内陆海为例,在这片海洋中生活着体长6米的剑射鱼,体长7米的白垩刺甲鲨,体长超过10米的沧龙类,这些家伙都会捕杀原金梭鱼。所以在捕猎的同时,原金梭鱼也要当心别成了别人的猎物。

图注:统治西部内陆海道的海王龙,图片来自网络

在分类上看,原金梭鱼属于厚茎鱼科(Pachycormidae),这个家族中最著名的就是利兹鱼啦。在白垩纪-古近纪灭绝事件中,厚茎鱼科惨遭团灭,所以原金梭鱼是这个家族中最后的成员。

尽管原金梭鱼早已灭绝,但是今天的海洋中却游弋着更为强势剑客家族,它们就是剑鱼科!

图注:今天最大的剑鱼科——大西洋蓝枪鱼,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资料:

1.Cope, E. D. (1873). \"[On an extinct genus of saurodont fishes]\". Proceedings of the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of Philadelphia. 24: 280–281.

2.Stewart, A. (1900). \"Teleosts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The University Geological Survey of Kansas. 6: 257–403.

3.Everhart, M. J. 2005. Oceans of Kansas: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estern Interior Sea.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323 pp.

图片 / 网络(侵删)

文字 / 江氏小盗龙(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盗龙

XI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