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胡公的十个故事
2018-08-29 17:22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高婷婷
胡则,字子正,初名厕(963—1039)浙江永康人。宋端拱二年(989)荣登进士榜,开八婺科第先河,宋太宗赐名则,官至北宋权三司使(代理计相),被尊称为“胡公”、“胡公大帝”。
胡则为官四十余年,逮事三朝(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十握州符(先后出知浔州、睦州、温州、信州、福州、杭州、池州、永兴军、陈州、杭州十个州郡);六持使节(任江淮、京西、广西、陕西、河北、江淮六路发、转运使);选曹计省(权三司使);历践要途(曾任许田县尉、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提举两浙榷茶事、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六部郎中、侍郎、集贤院学士、右谏议大夫、三司度支副使等)。宋景祐元年以兵部侍郎在杭州致仕。宝元二年(1039)逝世,天子震悼,敕葬杭州西湖龙井源。
胡则出身寒素,不忘初心,立志高远。他筹督军粮、遣返役夫、智去虎患、整治钱荒、睦邻怀远、重辟平反、力保庄田、治理钱塘、改革盐法、兴教重才、勤廉为政、忠君爱民、敢于担当。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他虽年已古稀,仍直言极谏,奏免衢婺两州身丁钱。百姓感恩,敬之若神。
范仲淹为胡则作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胡则先后受到了宋太宗、元成宗、明太祖等十位皇帝的封赏,“天下有胡公庙三千”。
1959年8月21日,毛泽东主席接见永康县委书记,称赞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北宋时期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的一名清官”。
2003年6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总书记习近平视察永康,登上方岩,号召“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座右铭”。
2016年3月15日,中纪委网站推出《浙江金华胡则: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读书至乐 教子至要》专题,从为官、做人、家训多个方面展示胡公精神。
胡公——秉正崇善,福民益邦,百姓铭记,万古流芳!
一、 太宗赐名
胡则,字子正,初名厕,宋乾德元年(963年)八月十三出生于婺州永康库川(胡库),民间尊称胡公。他出身寒素,年少时出就外傅(学手艺),酷爱读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胡厕弃艺就学于库川私塾、五峰山寺、方岩僧舍。“购经史,属文辞”,勤学苦练,品学皆优。端拱二年(989年)荣登进士榜,开八婺科第先河,宋太宗御笔去厂,赐名为则。胡则欣就《及第》诗,“金榜名传四海知,太平时合称男儿”,立志报国。
二、 遣返役夫
宋咸平二年(999年),胡则(37岁)任河北路贝州节度观察判官。此时,贝州倾力支前已是民困物乏,朝廷又令修筑该州的新乐、蒲阴两县城防,每县抽五万民夫。民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胡则为民请愿,奋笔上书,力劝停工:高垒深沟,不如民心团聚。两县城防非急务,民生却更困苦。若百姓疲于奔命,则天下真危矣。亟待与民休养生息。此奏引起朝内激烈争论,经胡则极力争取,皇上最终准奏,十万民夫得以回家,农耕得以恢复。
三、 整治钱荒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胡则(49岁)任屯田员外郎、提举江南路银铜场铸钱监。时逢大宋闹钱荒,铜钱匮乏,经济萧条。胡则入矿井、探铸场、进市坊,明察暗访,摸清结症之所在:官吏贪腐、管理松弛、矿难频发。他肃吏治、重人才、修章法、治矿山、整钱监,清正勇为,恩威并施,实现安全增产、铜质提高、钱荒缓解、朝廷增收、百姓受益。史称:查信州矿事诏治罪,缴池州吏匿铜数万斤。朝廷褒赏,百姓额庆。
四、 睦邻怀远
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番船在琼海搁浅,向琼州府求助未果。胡则认为,番商所贸之茶叶、瓷器、丝绸诸物,外邦甚销,开拓海路,利我华夏。当即允其贷。属下劝阻,公曰:人有难,应相帮;远邻求助于大宋,置之不理,岂是大国风度焉?!胡则以自身担保,令借三百万。番商如愿,一年后十倍还。朝廷彰表胡则:胸襟阔广、敢于担当、睦邻怀远、为国增光!史曰:救番船,十倍还,朝廷嘉焉。
五、重辟平反
宋天禧三年(1019年),胡则(57岁)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宜州上报重犯十九人,提请秋后处斩。胡则细阅案卷,疑点隐现,意往当地复核。往宜州山高路远,那里又涨洪水、传疾疫,属下劝阻。胡则认为人命关天,岂可草率。他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前往宜州明察暗访,重实凭据。确认十九疑犯中有九人,虽有罪,但罪不致死,遂予纠错。史载:时有大水,公不虑患,而特往辨之,活者九人焉。
六、 三保庄田
宋天圣三年(1025年),胡则(63岁)任福州知州。福州原有大片海涂、荒滩,太宗时授券予民耕。后因朝廷财政紧张,欲将福州一带庄田升值变卖,引发当地佃农群情激奋。胡则一经上任,即查明实情,上奏保田。然奏章旋被驳回,胡则再深入察访,二次奏本,又被驳回。胡则义无反顾,三次奏本,慷慨激昂:民有疾苦,剌史当言之;而弗从,剌史可废矣!胡则三保庄田之举,终引起皇上重视,下旨租赋减半,宽限至三年。三年后又予全免。佃农感激。
七、 治理钱塘
宋天圣四年(1026年),胡则(64岁)任右谏议大夫、知杭州。当时的杭城,水患肆虐,民不聊生。胡则上任的第三天,即带幕僚、工匠勘察钱塘。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即修建钱塘堤防。他运筹帷幄,身体力行,终于将钱塘潮水驯服,潮患变成了水利,也为几十年后的另一位杭州知州苏东坡治理西湖水系打下了基础,才有了后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美景。《咸淳·临安志》载: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
八、 改革盐法
宋天圣八年(1030年),胡则(68岁)升任给事中、权三司使(代理计相)。时值大宋连年盐荒,胡则建议“盐政改官卖为商售”,可招来一片反对声,认为有辱圣人治国之道。盐荒无解且更烈。胡则力排众异,再奏《通商五利之法》:一能解盐荒,二能增税源,三能利百姓,四能通有无,五能益和谐。言之有据,切中时弊。仁宗准奏,新盐政施行。盐荒缓解,朝廷增收,百姓称便。史称:十月,诏议盐法,画“通商五利之法”上之。
九、 奏免丁钱
宋明道元年(1032年),胡则(70岁)为工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当年江南大旱,赤地千里。胡则上奏:永免江南十四州的身丁钱。不少朝臣攻讦胡则只顾百姓的粮袋,不管朝廷的库袋。胡则毫不动摇,详述民众之困苦,尽诉丁钱之积弊。皇上为三朝元老、古稀爱卿——胡则的忠君爱民情怀所动,下旨:衢婺两州身丁钱永远免除。胡则山呼:万岁圣明!并挥笔立就《奏免衢婺身丁钱》七律诗一首:“六十年来见弊由,仰蒙龙敕降南州。……臣今未恨生身晚,长喜王民绍见休。”
十、 范公作铭
宋天圣九年(1031年),胡则(69岁)出知陈州,时范仲淹(43岁)为陈州通判,胡则以国士遇之。范仲淹十分钦佩胡则勤廉为政,忠君爱民,果敢担当的品质,敬之为师长。宝元二年(1039)六月十八,胡则寿终,享龄七十有七。天子闻而悼之,进一子官,敕葬杭州钱塘县南山履泰乡龙井源。范仲淹作胡则墓志铭:“富宇量,笃风义,轻财尚施,不为私积”;“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方岩胡公殿香火
方岩庙会
市领导在方岩胡公祠祈福迎新年
婺剧《清正胡公》剧照
学习胡氏家训
编辑:高婷婷
胡公在温州:誉满瓯越名扬古今
2019-02-22 13:45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高婷婷
1月8日、9日,冬雨初歇,在胡公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带领下,胡公文化团队一行前往“寻访胡公路、助力新腾飞”系列活动的第十三站——温州市区(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这也是继永嘉、瑞安之后,胡公文化团队在温州开展的第三次考察活动。
祖祖孙孙的敬仰
胡公与温州的渊源,要从1000多年前说起。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温州地方的贪腐官吏与渔霸、匪首勾结,强征渔船,鱼肉乡里,百姓苦不堪言。新任温州知州胡则到岗后,整肃吏治,收服山匪;又上疏朝廷免温州赋税,行仁道,民得安。
在我们走访过的温州市区和瑞安、永嘉各地,当地的胡公文化发展都很兴旺。“胡公是有求必应的”“胡公大帝世代保佑我们”,诸如此类的赞美之声不绝于耳。
8日,在鹿城区副区长严立陪同下,胡公文化团队考察了鹿城区山福镇下冯山村胡公殿、藤桥镇胡公殿、景山公园胡公殿。
下冯山村胡公殿建于崇山峻岭之中,通往殿宇的道路蜿蜒曲折。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来到胡公殿,只见红脸胡公像和两位夫人像端坐庙堂正中,上挂“有求必应”“宁静致远”的牌匾,神像前插满了红烛和绢花,天花板上还系着许多还愿敬赠的红幡。
殿前石碑记载,该胡公殿古称三清胡公宫,始建于清朝中叶,从永康方岩胡公殿请来香火,建宫于此。从殿前望去,瓯江美景尽收眼底。
“这座胡公殿最早是我祖先发起建造的。”今年71岁的胡公殿管理人陈克明告诉我们,他祖先曾梦到胡公显圣,要分住下冯山,保护村庄太平。在他祖先发起下,村民们合力修建了最初的胡公殿。
38年前,陈克明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守护胡公殿的使命,又与热心的村民将胡公殿进行了重修。
“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陈克明说,“附近村的村民都会提着贡品到这里敬拜胡公。”
众愿同心“迎胡公”
在温州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胡公文化在温州影响深远,很多村都沿袭着在胡公诞辰前后到永康方岩祭拜胡公的传统。考虑到老一辈人出远路不易,不少地方就选择在本地兴建胡公庙,将胡公“请”过来。瓯海区瞿溪街道溪头街村胡公殿和龙湾区新河村胡公殿就是典型的例子。
8日下午,在瓯海区副区长王晓康陪同下,考察组走访了瓯海区瞿溪街道溪头街村胡公殿。
溪头街村胡公殿于1989年开建,1992年修建完成。据负责人金宝弟介绍,当地胡公信众众多,每年都有许多人到方岩祭拜。为了方便长辈朝拜,大家便集资建造了这座胡公殿。
1992年,溪头街村胡公殿落成,村里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胡公金像,和众多村民组成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到各村巡游“迎胡公”。所到之处,村民无不夹道欢迎。这样的仪式连续举行了三年,于是,各地各村都知道溪头街村“请”来了胡公大帝,人们纷纷来这里祭拜,香火非常旺盛。
9日上午,在龙湾区副区长陈军苹的安排下,考察组走访了龙湾区新河村胡公殿。
新河村有1800人口,胡公殿很有规模。说起这座庙宇,新河村民曹其光的脸上溢满着自豪之情,他对胡公殿的由来如数家珍。原来,当地最早供奉胡公的香火都分散在各家各户,40多年前,村民集资400多万元,建起了这座气势恢宏的胡公殿。
“修建这座胡公殿的一木一砖,都是我们新河村人出资的。”曹其光动情地说,“胡公是一个很好的神,他一直保佑我们生意兴隆、代代平安,所以大家都很乐于为他修殿塑像。”
胡公殿外竖着一块石碑,静静地诉说着当地百姓对胡公的评价:“逮事三朝勤恳名扬古今,奋由一第清廉誉满天地。”
亦神亦人,立德立身的楷模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曾有过这样一番著名的赞评:“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清官,他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伟人对胡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评价,就铭刻在藤桥镇胡公殿的大门口上方。
因在位时殚精竭虑,为百姓谋福祉,胡公去世后得以由人变神,入主殿宇,“赫灵”之名长盛不衰。历史上各地的胡公庙很多都凸现了胡公作为“神”的形象,但藤桥镇胡公殿,却向人们更充分地展示了胡公作为“人”的真切。
走进具有5000多平方米规模的藤桥镇胡公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殿两旁的壁画。这些壁画与方岩山胡公殿的壁画如出一辙,旁边还用毛笔注释着画面内容和胡则的生平故事,让每一个永康人都感到无比亲切。
“惊梦怀子”“程伯劝学”“太宗赐名”,壁画用一笔一画勾勒出一个勤耕苦读、意气风发的青春胡则;“整治钱荒”“减租平值”“奏免丁钱”,展示了胡则爱民如子、敢于担当的高尚品行;“睦邻怀远”“范公辅笔”,反映了一个开放友善,千载不朽的神圣胡则。这些画,生动地诠释了胡公的为官为人,考据严谨,颇具深厚的人文气息。
参与胡公殿建设的周津国告诉我们,这座胡公殿是由附近30多个村共同筹建的。石碑上记载,村委会主任周孟进带头捐款51万元。在建这座胡公殿之初,大家商议:不仅要在胡公殿里展示胡公作为“神”的威严,更要展现他为官为人的品格,让世世代代学习和传承。
周津国和有关人员多次到方岩取经,搜集了许多资料,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胡公文化壁画。如今,这座胡公殿不仅是民间信仰场所,也是当地的廉政文化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这些年来,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胡公寿辰前后,这里都要举办大型纪念活动,庙会、唱戏、舞龙灯……四面八方的人们都会赶到这里来欢庆,长明不熄的香烛将黑夜映照得宛如白昼。
范仲淹曾为胡则撰写墓志铭: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评价不可谓不高。周津国说:“由人变神,说明了百姓对胡则的敬意;而胡则的高风亮节,不只是惠泽了当时的人们,更是影响了宋代以来的后人,功德无量啊!”
后 记
两天的温州市区走访结束,我们意犹未尽地踏上了回乡的路程。车窗外天气渐晴,鸟鸣啾啾,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在温州目睹的一幕幕景象深深映在脑海:溪头街村胡公殿负责人金宝弟老人接过胡联章院长授予的“公为天下 福民益邦”牌匾后,马上找来工具,将这块来自胡公故里的赠匾庄重地挂在胡公殿前。老人眼眶中闪烁的泪光,折射了当地百姓对胡公的虔诚与信仰。
目前止,胡公文化团队已走访了浙江省内的17个县(市、区),见证了当下各地胡公文化的五彩斑斓。有像温州这样气势恢宏的胡公殿,也有修在不毛之地的简易小庙;还有多姿多彩、各有千秋的纪念胡公活动。但不管庙宇规模大小,祭祀方式异同,当地信众都无一例外地对胡公虔诚有加。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胡公一生不避艰险,不喜私积,只为俯仰天地,立德立人,造福于民。也许这就是“胡公大帝”能被黎民百姓代代铭记、千古流芳的缘由吧!